我觉得题主的意见是正确的,侯耀文先生的水平能称得上相声表演艺术家,但是要够上“大师”的名号就有些困难了。
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其实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和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才行。和京剧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不同,灵活的相声很好融入表演者自己的风格。也正因为如此,没有一定开创性的融合就很难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一定让某个演员和其他人瞬间拉开差距。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哪怕有一门做出了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成绩就算是一种开拓,可以用准大师来形容了。宝字辈的老先生能给今天的观众留下一些录音和视频,我们很好拿来观察。比如单口大王刘宝瑞,最拿手的就是说。一般人讲一个故事,能把事情说清楚就不容易了,更别提前后设伏笔之类的高级叙事技巧。刘宝瑞就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在前人的单口基础上加入了各种暗线,让故事更为饱满。今天我们听郭德纲的单口相声会觉得知识性和短平快的小包袱有余,回味不足,其实就是老郭在说故事的能力方面比刘先生差了一截。有这么一个优点,刘宝瑞就可以堪称大师了,哪怕他四门功课里的唱功不行。
但从准大师到所谓的“大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让自己的开创性工作有一定的可学习性。所谓“师”的天然工作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还是以刘宝瑞为例子,他的单口技巧除了有个人的表演天赋在,也可以以台本的方式传递下来,学生经过训练至少可以在剧情结构上再现他的原意。传承的作用也就达到了。和前辈大师的开创性工作比起来,侯耀文先生还是只能算一个传递者,开创性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侯先生最重要的个人特色是唱功不错,在相声里插柳活的时候比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要游刃有余得多。但是说相声毕竟不是梨园行,柳活甚至只是“学”里的一部分,唱不是特别重要的。侯先生设计并且留下来的柳活段子,如今也只剩下一个评戏口味的《智取威虎山》了。而且相声演员不可能整天研究学唱的问题,逗乐才是相声的真谛。侯耀文先生吃亏就吃在他擅长的活在相声行业里挺难传承。当然侯先生的能称为艺术家是没有问题的,他在电视台相声在同时期的演员里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他改编的《新扒马褂》有现代元素,适合电视台播出;自己写的《心累》这样的作品能在电视里抨击丑恶,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侯先生的心胸和视野也相当开阔,能够在郭德纲最落魄的时候收其为徒,给他一个侯氏相声传人的身份,对中国相声的兴起有伯乐之功。但凭借这些功绩能否评上大师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相声星二代虽然有家传,但很多似乎都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少马爷马志明算是其中最出色的了,想要踏入大师的行列似乎也还有点难度。毕竟艺术这个东西最讲天赋,差一口气说出来就差了点意思。不仅仅是相声,梅葆玖老板能不能算是大师,不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