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人过新年的传统有四千年的历史,但“春节”这个词出现得时间并不长。
如果只单纯说“过春节”,还是民国以后的事。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农历,这是一种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的历法。
农历是以一个月相的朔望作为月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太阳回归年相适应。
我们知道公历是以耶稣基督出生那一年为公元元年,那么农历元年又是哪一年?
农历是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算起来今年是农历4716年。
《晋书·历志》:"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因为农历比公历早2697年,所以只要用公元年份加上2697,即可以得到农历年份。
在农历历法中,春节指的是新年,最开始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新年伊始,后来才改成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
这一改变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规定从那年起,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首”,称为“元旦”(不是现在公历一月一日的元旦),过年的日期由此固定。
“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时间跨度也很长,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之后才结束。
在过年期间,人民往往要祭祀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一年的开端,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
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传统农历并用的记年政策,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4609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公历、农历并用,使中华民国能与国际上的纪年习惯接轨。
可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习惯过农历,这一规定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有一些省份还是习惯农历,对公历并不感冒。
因此,1914年1月,袁世凯规定给予公历、农历的新年不同称呼,公历新年第一天称“元旦”,农历新年第一天称“春节”,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所以接下来的公历1914年1月26日,成为中国人的第一个“春节”。
相比于固定的“元旦”,农历“春节”在公历上的日期变化很大,最早的如1966年,那年公历1月20日就过春节了;而1985年的春节出现在2月20日,是最晚的春节。两者时时上相差一个月。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乃至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盛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我们一定要发扬传承下去,不要让某国抢先注册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