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后期,原处于西方蛮荒之地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渐有并吞天下之志。东方六国深切感受到秦国的威胁,为了“抱团取?”六国曾合力抗秦。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游说六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强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六国之间也有利益冲突。后来,秦相张仪出使六国游说其与秦国结盟,是为“连横”。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争相与秦结盟,“合纵”瓦解。

最终,秦国历经十年时间,逐一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六国的失败在于不够团结,也在于秦国的强大。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六国不团结,矛盾重重,互相攻伐,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韩赵魏楚与秦国接壤,受到秦国的不断蚕食,被迫成为抗秦的主力,但是他们之间并不团结。

燕国是秦国的卧底,与齐赵不睦,数次发兵攻打两国,破坏合纵。

齐国自五国伐齐后一蹶不振,从此与秦国交好,不参与合纵大业。

长平之战后,秦国人口超过一千万,接近七国总人口的一半,韩赵魏楚四国即便联手,也无法战胜秦国,只能依靠地形与秦军周旋,秦国统一天之势已成。

3

苏洵《六国论》有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按照这种说法,就是,六国各行其实,不统一。秦国攻击哪个国家,这个国家打不过,就割地赔钱。秦国是个不讲信用的国家,年年出兵,年年都有收获,而六国,越割越少,割到没有地儿了,最后就灭亡了。事实上,也确实这样的情况。

六国是一个巴掌,秦国是一个拳头。本来巴掌是可以合成拳头的。但是,六的国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巴掌就是巴掌,没有合成拳头。而秦国始终是一只拳头。一巴掌可以扇人的耳光,但是,人是不会倒下的。一拳头却可以把人击倒。

这样看来,六国等于一个巴掌,行不成合力。当然就对秦国没有大的伤害力。而秦国却可以一个一个地用拳头把六国中的一个击倒。

秦灭六国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六国有几次联合 而且效果相当不错。长平之战后,赵,楚,魏合从成功,把秦国打败,邯郸之围解了。秦国老实了几年。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秦国统一中国,灭亡六国,恐怕得费许多力量才行。

但是,六国各怀心思,各行其是 结果被秦国各个击破,逐渐灭亡在秦国的进攻之下。

4

要想了解六国为什么合纵攻打一个秦国,最后却输了,那就首先必须要了解六国为什么要合纵攻秦。在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攻打秦国的次数比较多,反而是合起来攻打其他的国家相对比较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是天马菌的观点。

秦国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在列国当中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随时都有可能会被其他的国家消灭,根本就没有实力对其他的国家造成威胁,更别说是统一天下了。

当时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也认识到秦国的状况,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可以使秦国强大起来。其实变法在当时的其他国家当中,基本上也有实行过,而且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使一些国家从此强大起来。例如魏国、齐国和楚国基本上也是在实行变法之后强大起来的。

但是秦孝公得到商鞅之后,与其他国家实行的变法具有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得比较彻底,是从体制上根本地改变了秦国的旧面貌。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后,有一段时间了,终于找到了机会,可以向魏国发动战争,说白了其实就是向魏国报仇,其实之前秦国基本上就是被魏国按着打的,现在也正好来试一下变法的成果。据《史记》记载: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总之,这一次秦国与魏国之间的战争是以秦国的大胜而告终,一经商鞅展示秦国变法的成果,使其他国家都大为震惊。更为重要的是,秦国的变法已经革除旧制,已经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如果秦国其他国家发动兼并战争,将其他国家的土地也纳入秦国法制管辖的范围,那么这是其他国家的贵族们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之前其他国家实行的变法都没有彻底地触动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就算这些国家强大起来,发动的兼并战争所获得的土地对于旧贵族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而秦国所到之处就像要进行土地革命一样,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列国旧贵族的利益,这也使得列国贵族对秦国是无法容忍的。

以至于后来秦孝公去世之后,秦国的旧贵族要出来复辟,要将商鞅置之死地而后快。

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

商鞅也尝试过要逃离秦国,魏国根本就不待见,反而将商鞅捉了,还送还秦国。如果是对于一般的谋士,魏国还是会接纳的,就像张仪后来离开了秦国,魏国还是接纳了张仪,之所以不接纳商鞅,就是因为商鞅实行变法触动的是贵族们的利益,所以魏国根本就不看好商鞅。

魏国还将商鞅交还给秦国,最主要也是因为魏国的贵族们知道秦国的旧贵族是不会放过商鞅的,但他们天真地以为秦国在处决商鞅之后就会恢复旧制,而秦惠王还是继续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因为这使得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既然秦国不会恢复旧制,而秦国的活动扩张又会损害六国贵族的利益,所以贵族们对于合纵攻秦的目标都是比较一致的。

六国贵族的势力比较大

战国时期的王权并没有像后来封建时代的王权那么大,而在一个国家当中,贵族的权力也比较大,因为各国军队的士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奴隶,而这些奴隶的主人就是贵族。国君要想动用这些奴隶,也必须要讨好这些贵族,否则他们不提供奴隶了又怎么让人去打仗。

既然贵族们也拥有比较大的权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左右国君发动的战争。例如战国时期的四大君主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有一次他被秦昭襄王骗到了秦国做丞相,幸好他的手下有一些能人异士(也就是狗盗和鸡鸣),使他可以逃离秦国。

孟尝君逃离秦国之后,到底干什么呢?那当然是复仇了,但是他一个贵族又怎么可能有实力与一个国家抗衡呢?还别说,孟尝君还真的有能力与秦国抗衡,他拉起了韩国与魏国的军队一起攻秦,而且又不像是玩玩就算了这样子,直接打进了秦国的函谷关,这也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第一次被别人打进函谷关。

后来孟尝君也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最终决定停止攻秦。

因令韩、魏贺秦,使三国无攻,而不借兵食于西周矣。

这只不过是一个个例,贵族们有很大的权利决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可以去攻打另外一个国家。这样一来,各国的国君就无法贯彻他们的意志,就算他们有决心想要消灭秦国,只要这些贵族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国君也无法真正达到合纵攻秦的目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些国君们就很难将自己国家的实力握成一个拳头,就更别说在合纵的过程中,要将六个国家的实力握成一个拳头。

这样看来六国的合纵攻秦的确来势汹汹,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一盘散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六国的贵族们在玩的一场游戏,他们的利益非常难以协调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会对秦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呢?

结束语

说到底,六国的合纵攻秦就是贵族的利益之争,本身就是一盘散沙,所以不管他们的名号叫喊都有多大,根本就不可能对秦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所以最终输掉战争也是必然的。

5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六国并不是一条心,而是各怀鬼胎。

六个国家,有强有弱,强的可以与最初的秦国相比,甚至还要强,比如赵国、齐国,有些国力较弱,国君也非明主,比如:燕国、魏国。如果这几个国家一起联合起来,能够做到攻守同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么秦国并不能实现一统。但偏偏就是因为几个国家都心怀鬼胎,都想要各自的利益,再加上秦国的“合纵连横”以及“远交近攻”计谋,使得6个国家依次灭亡,等到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秦国大势已成,即使抱在一起也无法阻止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6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不同学说,不同思想此起彼落激烈碰撞。连横、合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公孙衍,苏秦更是佩戴5国相印,合纵攻秦。大家知道张仪,苏秦之间激烈斗法的时代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单凭一囯的实力已经不能单独抗衡秦国了,所以合纵才有了市场。张仪的连横主要是分裂6国合纵,将其中不坚定者争取到秦国麾下,削弱六国合纵的实力。因为6国并非铁板一块,大家在一起的前提是因为秦国太强,无法单独抗衡,现在秦国许诺大利,就有些动摇,然后逐渐就被秦国各个分化瓦解了。秦国再配合战场上的胜利,6国就更显的弱势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也休想从外交中获取。

7

团结就是力量。

秦国力量实行的是道家贵族、兵家贵族的中央集权,这种“集权”方式与传统道家权力组织模式存在区别,所以叫“变法”,而这种特殊的道家就被称之为“法家”。

说简单一点,秦国已经成为了“老大”的角色,六国还是普通思维,“合纵”,就是大家联合起来抵抗外敌,而“连横”,则是秦国有意识的收其他诸侯国当“小弟”,专门打那些不服的,有意见的诸侯国,到秦国战胜齐国,一统天下已经成为摧枯拉朽的趋势,得以奠定胜局。

8

虽说六国合纵抗秦,但是各国矛盾重重,所以秦国便利用这些矛盾实行连横策略瓦解六国联盟,最终击败六国。

9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王建被流放共城(今河南辉县),历经260多年的战国宣告谢幕。秦国在历代国君,特别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和历代贤臣如商鞅、范睢、李斯及历代名将如司马错、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六国全数灭亡,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大一统时代。

在分析秦国崛起而六国灭亡的原因时,汉朝大儒贾谊用豪迈激扬的文字飞扬:“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牧则从六国内部寻找原因,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在秦国连续六代出名君的情况下,六国的君主大多昏庸无能,远忠臣而近小人,一代不如一代。还有就是六国之间尔虞我诈,一直无法达到团结,直接导致秦国对于合纵的瓦解有机可乘。

早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前二十年,即公元前241年,战国诸国在赵国的组织下,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终于达成,赵将庞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虽为合纵联军,其实燕国和齐国并没有参加,而赵国、魏国、韩国、楚国四大联军,甚至连拉上了弱小的卫国,兵逼咸阳,却各怀鬼胎而迟滞不前。当吕不韦率军进攻楚营时,楚军不战而退。其余各国也纷纷撤兵,令赵将庞煖怒而附秦。从这场战争中,李斯看到了六国之间的团结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触及到自身利益时,一定会抛弃合纵联军,甚至转投秦国的怀抱。

于是,李斯向秦王政提出了:“笼络燕齐,称住楚魏,消灭韩赵”的统一方针。秦王政采纳了李斯的方略,先结交离秦国最远的燕国和齐国,让他们无端侵扰赵国边界;稳定隔壁的魏国和楚国,以防他们趁捣乱;最后,发兵离秦国最近,国力也最弱的韩国和赵国。

韩国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成为一个独立诸侯国以后,除了在韩昭侯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外(但是这种辉煌也仅仅只能保证不被他国侵犯而已),一直以来,它始终是挨欺负的那一个。韩国之所以能够经久不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国的地理位置给其余六国所带来的战略价值。

韩国承继了郑国的绝大部分国土,它遏制了秦国经由函谷关东进的通道,秦国如果想往东有所发突破,就必须将韩国这个拦路石搬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和韩国长期以来,经常爆发战争。结果就是,在多次战争后,韩国的疆域面积不断被秦国侵蚀,到了秦王政时期,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与周围的十多个城邦的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小弱鸡”。

秦王政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秦王政的大军直入韩国,当时的韩王安束手无策,只好向秦国投降,成为了秦国的藩臣。两年后,秦国大军直逼韩国新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被秦将内史腾俘虏,韩国灭亡。

赵国

秦国和赵国同宗同源,据说他们的先祖名叫大业,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孙女吞了玄鸟掉落的鸟蛋而生下的。大业的儿子叫大费,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到了舜帝的嘉奖,并赐姓为嬴氏。大费后裔有一个人叫非子,因为擅长养马而被周孝王封到秦地,建立了秦国七百年的基业;大费后裔还有一个人叫造父,曾经是周穆王的车夫。周穆王巡游天下的时候,远在江淮地区的徐国发动暴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日之间奔驰千里,终于及时平定了叛乱。事后,周穆王论功行赏,将赵地封给了告父,成为了后来赵氏的祖先。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成为了北方强国,特别是在赵武灵王时候,经过“胡服骑射”一系列改革,其国力达到了足以北抗匈奴、南抵强秦的地步,成为了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而秦国与赵国的交战中,也没能占到多大的便宜。自赵武灵王在沙丘之变中被饿死后,特别是长平之战及邯郸保卫战以后,赵国的国力迅速下降,虽然赵国良将辈出,但是又一直得不到重用,因此频频给秦国可趁之机。即便如此,在秦王政十八年,即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统帅秦国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径),兵临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之际,还是遭到了赵将李牧的顽强抵抗。

王翦见难以取胜李牧,便献计秦王政,派出一名奸细前往邯郸,以重金收买赵国佞臣郭开,令其在邯郸城散布李牧投敌叛国的谣言。赵王迁果然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暗中布置了圈套捕获了李牧,然后毫无怜悯地将其斩杀。李牧之死给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赵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廉颇和李牧先后因为佞臣郭开而失去了统领赵国兵马的机会,赵国又怎能不亡国。

李牧死后,王翦大军直逼赵都邯郸,赵王迁被王翦生擒,成为了赵国的葬送者。至于赵王迁最信任的郭开,秦王政将其封为上卿。此时,赵王迁才终于知道他所最信任的老师郭开,才是真正投敌叛国的的大奸臣。他悔恨交加,不久便病死了。

郭开在赵国几十年间,利用职权搜刮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藏于邯郸城中。李牧的部下听闻郭开从秦国回到邯郸运送金银珠宝时,便在半路劫持了他,然后将他绑到一棵大树上,上千人轮流在他身上下刀,同时大喊“为李将军报仇!”最后,把郭开割得只剩下骨头和一滩血水,他们为李牧报了仇,带着郭开生前贪腐的财宝扬长而去。

魏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赵国在北,韩国在南,魏国在中间,所以,魏国的地理位置就显得尤其重要。不管是赵国还是韩国,要想对外扩散都必然会触及魏国的利益。韩国和赵国先后派使臣前来魏国游说魏文侯,想要联合魏国对付另外一国。

魏文侯先后拒绝了韩国和赵国的请求,并提出,韩、赵、魏三国必须停止内斗、和平共存的政治主治,他说,如果三国内斗不止,我们就要永远困于此事,日渐消弱,最后沦为时代的弃儿,而被别国所灭。

正是魏文侯的政治眼光,最终奠定了三家分晋,三家共存亡的政治格局。

魏国经过魏文侯的改革变法,到了魏武侯的时候,魏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魏惠王的时候,魏国文武两侯那种积极进取的志向早已被消磨殆尽,特别是魏惠王不仅没有重用商鞅,反而把他给了秦国,为将来秦国日渐壮大,最终灭魏国埋下了隐患。后来,魏国虽然有信陵君窃符救赵,重拾魏国威望,然而魏安釐王却罢免了信陵君,也没有启用从赵国投奔魏国的名将廉颇,从此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秦王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王贲统率秦国兵马,从楚地撤军,直逼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王贲在对大梁城的地势形势一番观察之后,重演了当初韩、赵、魏水淹智氏,瓜分三晋的戏码。王贲抛弃了任何武器的使用,命人挖开了黄河,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灌进了坚不可摧的大梁城,魏国想不亡国都难。

楚国

楚国兴起于春秋初年,其先祖可以上溯至黄帝之孙颛顼。颛顼的曾孙重黎曾经担任帝喾的火正(负责取火护火的官员)。重黎的后裔鬻熊曾经在周文王的时候,为其出谋划策,成为了周王朝的重臣,因此,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将鬻熊的后人熊绎分封于丹阳,也就是今天湖北的秭归,这就是楚国最初的雏形。

楚国虽然为周王室所封,但周王室始终把楚国当做“蛮夷小邦”来对待,虽然承认其存在,却不给相应的尊重和政治地位。随着楚国的崛起,楚王熊渠不满意周王室给他的封号和名分,于是自立名号,开始称“王”,所以,在春秋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而中国南方的楚国则出现了楚文王、楚庄王、楚平王。特别是楚庄王的时候,楚庄王更是向周王室询问王鼎的重量,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但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之后,楚国的实力便开始直线下降,这之后,面对强秦的压迫更是屡次迁都,楚国的辉煌不再。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毕竟是南方大国,虽然跟秦国数次大战,楚国都没有占到便宜,但是,任凭广阔的地域以及国家留存的那些实力还是给秦国的统一大业带来了阻碍。

曾经在易水之战大破燕军的秦将李信向秦王政表示,自己只需提兵二十万就可以灭了楚国,而大将王翦却摇了摇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后,表示没有六十万兵精兵灭不了楚国。果然,李信带领的二十万秦军在楚国全军覆灭。秦王政之所以能统一全国,这跟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是分不开的。秦王政亲自前往王翦家中,请求王翦能够带领六十万兵马再次攻打楚国。秦王政的六十万兵马是个什么概念呢?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号称全国总人口达2000多万,而常备军也不过百万。秦王政这是几乎将全国的兵马都交到了王翦手上,这对一个君王来说绝对是一个考验。因为,如果王翦举兵反叛,秦王基本就没有翻盘的可能。当然,王翦也是一个聪明人,为了消除秦王政的疑虑,出征前后,连续向秦王讨要庄园及钱财,表现出自己只是一个贪图蝇头小利的军人。

王翦不负重望,率领的秦国六十万大军很快就南下平舆(今河南平舆),并令部队在商水(今河南商水)、上蔡(今河南上蔡)、平舆一带构筑堡垒,进行固守,面对项燕率领的楚军的挑战,拒绝出兵,跟项燕打起了持久战。项燕见王翦拒不出兵,而自己的士兵军心日渐散漫,就率军东撤。就在项燕撤退的时候,王翦抓住有利战机,下令精兵上前追击楚军,并在今天安徽宿州一带大败楚军,并斩杀了楚国名将项燕。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项燕的长子长孙。

王翦斩杀项燕以后,乘胜追击,一路上顺势攻下楚国很多城池,并于秦王政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3年,打到了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

西周共有七十多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而燕国就是其中的一个。燕国的开国之君周武王之弟姬奭。燕昭王的时候,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励精图治,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很快将燕国带入了强国之列,就连唐代的陈子昂登上黄金台也发出了“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的感叹。然而到了燕王喜的时候,在外交上不与赵国和齐国修好,又常常无故发动混战,因此形成劳民伤财,国才损耗的局面,成为了在六国之中只略强于韩国的弱小之国。

当赵王迁投降秦国的消息传到燕国后,赵王喜除了后悔之前与赵国的作战外,竟然再次放弃联合诸国同共抗秦的策略,而采纳了太子丹的建议,派出刺客荆轲前去秦都刺杀秦王政。荆轲刺秦失败后,太子丹和燕王喜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将王翦很快就率军抵达了燕国的土地上,太子丹和燕王喜只好带领燕国贵族和大批臣民逃到了辽东之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燕王喜逃到辽东的第四年,秦将王贲再次提兵北上,俘虏了燕王喜,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跟周天子同姓的诸侯国燕国灭亡(卫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实在小的可怜,秦王倒是让其存活到了秦二世时期)。

齐国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位于现在山东省东部,虽然看似远离中原,但却“据渔盐之利”,在春秋时期发展很快,齐桓公的时候成为了一方霸主。后来,齐国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自立为王,虽然仍然称齐王,却是早已易姓为王。民间传说,周文王请姜太公出山,用车拉了姜太公八百零八步,姜太公许诺保佑大周江山八百零八年,可叹他的后世子孙的齐国连战国都没有撑到就江山易主了。

自燕将乐毅连拔齐国七十余城后,齐国的衰败已成不可争议的事实,而春秋齐桓公和战国齐威王当年建立的霸业早已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此时的齐国,看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当秦国在逐个解决其他国家的时候,齐王建一味忍让秦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和秦国之间缓冲地带被一一地消除,竟然无动于衷。

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在燕地取得巨大功绩的王贲挥戈南下,直逼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王建在佞臣后胜的建议下,打开了城门,将这座可以媲美咸阳城的东方古老,拱手送给了秦王政。

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可叹,齐王建为了贪图享乐,竟然亲自验证了孙子兵法的这一真理。齐王建虽然没让秦王政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齐国大地,但是,秦王政也没有放过他,将他流放于共地(今河南辉县)五百里的松林之中,最终步齐桓公的后尘,被活活饿死。

至此,秦王政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纵观秦王政统一全国的经过,除了赵国、楚国还能跟秦国较量一番,像韩国、魏国、燕国、齐国在秦国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六国仍然各地为政,拒绝合纵抗秦。特别是燕国更在赵国与秦国作战时,在赵国边境骚扰赵国;齐国则坐山观虎斗,这都是直接加快了六国灭亡的步伐。

秦王政经过南征北战,统一全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它大大扩大了中原王朝的土地,为日后中国每一个王朝的统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版图基础,只凭此,秦始皇便足以被称为“千古一帝”!

10

谢邀!

首先我们来说,战国时期并不是一直都是六个打一个,当秦国成为西方霸主后,六国联盟一共进行过五次。

第一次

魏相公孙衍发动合纵,联合除齐国外四国加上义渠,攻打秦国,因为楚国,燕国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只有韩赵魏真正出兵,最终被秦将樗里疾,斩杀八万余人。

第二次

秦国东出开始对中原作战,魏韩齐害怕秦国越来越强大,就开始了联合作战,历时三年,攻破函谷关,因为八百里秦川无险可守,于是秦国割地求和。

第三次

适逢齐国灭宋,楚国和魏国也垂涎已久,自然不会让齐国得手,于是齐国开始与秦国交好,后来伊阙之战,战神白起灭韩魏联军24万。然后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纷纷称帝。直到苏秦挂六国帅印,开始合纵攻秦,由于联军各自有自己的目的,到了秦国门口谁也不打,最终以秦国放弃帝号而告终。

第四次

范睢战略(也作范雎)入秦,实行远交进攻,鄢郢之战,战神白起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万,接着又灭韩赵联军15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军队45万,此时六国又开始合纵攻秦至函谷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秦国。

第五次

吕不韦掌权,依旧远交近攻继续蚕食大片土地,之后六国开始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因为之前秦国扩张太快,还未布防,于是攻到距离咸阳几十里,最后因为粮草跟不上大败。

之后秦王嬴政亲政,用李斯数年之中尽兼天下,成帝业,合纵至此破灭,嬴政统一六国,成就霸业。

虽然六国一次次被秦打败,但直到统一前的最后几年,依然有实力合纵攻秦,但终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成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