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秀》 李凤杉 画

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当属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25年称帝,定都洛阳。

说刘秀仁慈,主要因为以下六点:

第一,刘秀即帝位后,九下诏令,释放奴婢,使下层人民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第二,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也减轻了人民的供养负担,利于国家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

第三,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赈灾济贫,救民于水火之中。

第四,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夜分乃寐,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

第五,善待当年跟随他打江山的开国元勋,没有干鸟尽弓藏的事情。

第六,生前约省民财,临终遗诏薄葬,是个节约皇帝。

当然,在打江山过程中,也曾杀人无数,但

和历代帝王相比,最为仁慈。

最佳贡献者
2

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仁慈,当然非北宋宋仁宗莫属。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他的执政时代被后人誉为“仁”、“盛德”、“忠厚之政”、“慈俭之德”。

吴钩先生著《重新发现宋朝》一书,对宋仁宗的忠厚宽仁有着全面细致的描述和评价,在此辑录部分内容,是为回答。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大宋第四任君主赵祯病逝。大宋使臣到达辽国致送讣告时,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忍不住握着使臣之手,号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识兵戈矣。”

一代君主的身后赞誉,不在于一二个友邦给予多么隆重的哀荣,而是连敌国也表达出由衷的尊敬与哀悼。这样的君主,历史上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史载,赵祯逝世的消息传出,不仅大宋“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连“燕境(即辽国)之人”也是“远近皆哭”。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对赵祯的祭奠,完全是自发的,而不是当局所强迫,也不是基于政治压力的人们自发悼念一位君王,当然不是没有原由的。赵祯庙号“仁宗”,“仁”就是对他的盖棺论定,所谓“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对君主的最高评价了。

宋仁宗的宽仁,正史及宋人笔记都多有记述。南宋人施德操的《北窗炙录》记录有一桩轶事:一日深夜,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指皇帝)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呜呼,此真千古盛德之君也!”

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间,大宋称得上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从汴梁民间彻夜不息的“丝竹歌笑”便可窥见一斑。相比之民间市井的繁华喧闹,宫禁之内倒显得冷冷清清了。

难能可贵的是,仁宗明白到宫禁的热闹与民间的繁华乃是反比例关系,如果禁宫所代表的皇权扩张了,民间社会的活力就必然要退缩了。因此,仁宗皇帝自觉把持住了皇权的欲望。

元人修《宋史》,也赞叹仁宋朝“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并且认为宋朝后来的败亡,是因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

即使是对宋代政治颇不以为然的明末大儒王夫之,也不得不承认“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经太祖、太宗两代的创制及真宗朝的确认,到仁宗在位时,宋代的政治制度已臻完善,君主与政府的权力分际都已经有了法度或惯例可循。这个时候,宋仁宗表现出了一名守成君主的最大美德:谦抑,守住人君的本分,遵循既定的制度。《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仁宗“守法度,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

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宋仁宗想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当宣徽使(类似于皇家总管),但在“廷议”(类似于内阁部长会议)时未能通过。过了一段时间,仁宗因为受了张贵妃的枕边风,又想将这项人事动议再提出来。这日临上朝,张贵妃送皇上到殿门,抚着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说:“得,得。”果然下了圣旨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谁知跑出一个包拯来,极力反对,说这个动议不是前阵子已经被否决了的吗?皇上您怎么可以推翻前议?“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

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张贵妃过来拜谢。仁宗举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3

1、皇帝就没有真正仁慈的,试想一个执掌生杀大权的人,又怎么会对阿猫阿狗真正的仁慈。

2、如果非要说从中选出一个来,宋仁宗赵桢吧,都是书里记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4

秦始皇最仁慈

5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对象,是对百姓仁慈,还是对官员仁慈。


要论对官员仁慈的皇帝,历史上一大把,最典型的就是宋仁宗,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指的就是他。但是这个皇帝对官员的仁慈,就意味着官员对于百姓的搜刮,所以宋朝不断有农民起义,大家看《水浒》就应该知道,在宋朝老百姓反抗朝廷是普遍状态。



为啥老百姓要反抗朝廷,还不是因为朝廷搜刮百姓太狠,历史上官员舒服的时代,百姓都不舒服,这是一种矛盾


中国历史中,国家势力呈现三角形,官员作为一个群体和皇帝、百姓各构成三角势力中的一个角。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皇帝需要官员帮他治理国家,又要防止官员蛀空国家皇帝站在百姓一边,那么就要严厉打压官场,官员的日子就不好过;皇帝要是站在官员一边,对官员不加控制,那么官员就会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历史上,对百姓仁慈的皇帝,大多数名声都不好,会被评价为暴戾,因为老百姓不识字没有记录对皇帝评价的能力。而这个能力读书人有,读书人又大多要当官,对官员的好的皇帝,读书人肯定大加赞美,对官员不好的皇帝,肯定会被有意抹黑。



历史上如果对统治者排名的话,论对百姓的仁慈度,吕后是首先要榜上有名的。前几年出土了一批竹简,里面记载了吕后主持下,向全国的老百姓分地,并且实行轻徭薄赋的黄老之道,后面吕后做榜样让文景二帝开启了“文景之治”,有人考证过,汉朝初年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封疆王朝里最高的。


但是吕后对于百姓的仁慈在史书中却少有人提及,只是记录了吕后残忍杀害情敌,把一个爱民如子的政治家抹黑成了一个残暴的醋坛子。



下一个对百姓仁慈的皇帝就算朱元璋了,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记载也是残暴,对官员不好,但是史书上可没有说过他对百姓不好。反而规定百姓可以用《大诰》去拘押贪官进京。明朝初年,朱元璋大杀官员,很多时候就是为了遏制那些功臣去侵占百姓的田地。很多人读史书,会自觉把自己代入功臣的角色,为那些被杀功臣鸣不平,其实大多数人生活在明朝,肯定也就是个平头百姓,皇帝对官员严厉,你作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第三个对百姓仁慈的皇帝是雍正,这个意外吧!清朝皇帝的素质其实整体很高,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是一等一的,但是由于是少数民族掌权,所以功绩经常被抹黑。雍正皇帝在位也是对官员超级严厉,所以雍正皇帝也是被抹黑的最严重的一位。


不过雍正皇帝在位实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官商士绅一体纳粮三大政策有效减轻的老百姓的负担,让富人多出钱,穷人少交税,事实上取消了人头税,为中国人口的增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看历史不能光看史书上的评价,有时候那些史书都带有主观偏见,很容易颠倒黑白。

6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最初的印象就是威严,凶巴巴的,动不动就“拖出去,拉下去,砍了……”

然而今天要讲的这位皇帝则是以“仁”治天下。

我给大伙讲这么两件事情:

一天,仁宗废寝忘食的处理国家大事,所有的工作干完时,已经半夜了。

这时候他感到又冷又饿,特想喝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暖暖身子,可是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弄呢?只好忍着涎水去睡了。

到了第二天,他把自己昨夜馋嘴的“遭遇”说给自己的皇后,皇后听完这个心疼啊:“陛下没日没夜操劳,就不知道保重龙体,想喝羊肉汤,随时叫御厨弄就是了,为什么要忍饥挨饿遭这份罪呢?”

没想到仁宗冲皇后嘿嘿一笑,耐心做起解释工作:“朕如果随便索取羊肉汤,会让厨子当成惯例,以后会为我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几百只羊啊,长此以往,宰杀数量更难以计算。为我一碗羊肉汤,开此恶例伤生害物,朕实在于心不忍。因此,我忍一时之饥,值!”

还有这么一个事儿;

仁宗有次吃饭,吃的正嗨时,突然觉得牙齿一阵酸疼,他立马捂着腮帮子,伺候的下人见了就问:“皇上,您这是怎么了?”仁宗摆摆手,把一旁伺候的宫女叫来说:“我告诉你们,谁也不能把这件事情说出去,我刚才在米饭里吃出一个石子,这件事情要是传出去,肯定会有人被砍头,你们听见没有,不然砍你们头……”

当然,宋仁宗并没有说要砍宫女的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就说明了,宋仁宗的仁爱之心简直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

还有这么一件类似的事情,仁宗有天在外面散步,散步的时候总时不时的回头看身边的随从,当时倒也没说什么。

可没想到回到宫中立刻对妃嫔说:“渴死我了,快给我找水……”

妃嫔见宋仁宗将满满一碗水一饮而尽,不解的问其原因,仁宗说:“我本来回头看了他们好几次,没见他们带水壶,他们不说,我也没敢再问,再问他们就该受罚了……”

暂且不论是不是宋仁宗把手下人都惯坏了,就通过这几件生活上的小事就能看出宋仁宗的仁爱之心是发自肺腑的,绝不是装出来的,生活在这样领导人的国度下,百姓会很幸福吗?咱们以后慢慢讲。

7

历史上仁慈的皇帝很多,汉朝就可以举三个,刘恒,刘启,两位创立“文景之治”,百姓富得流油,幸福指数最高。后来的刘病已也算一个,不轻易杀人,还动不动就大赦天下。

皇帝为了保住皇位难免会杀人,只要能推动国家进步,不亡国,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就是好皇帝。

8

梁武帝萧衍

9

西夏仁宗李仁孝

李仁孝是西夏第五位皇帝,在位55年,是西夏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死后庙号是“仁宗”。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朝、南宋的稳定发展期,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

而且,他是西夏国王,在保守势力相对强硬的国家里,他的政策会触动很多人利益,所以这个人的确也了不起。


宋仁宗赵祯

赵祯在位42年,开创了“仁宗盛世”,史上最货真价实的仁义皇帝。据说。包拯和他聊天,唾沫星子都喷到他脸上了,也只是偷偷的擦掉;饭里吃到沙子,也只是偷偷吐掉。几乎没什么架子,还很客气的和老百姓聊天。

在赵祯死后,很多城市罢市巷哭,数日不绝,无论乞丐还是山野村妇,都痛哭流涕。甚至作为当时敌国的辽国耶律洪基,也号啕痛哭,并给他立衣冠冢,让后世皇帝祭拜。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棣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个皇帝是朱允炆。这个人比较倒霉,他是个大胖子,熬了20年的太子,只做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

虽然时间很短,但做的功绩可不小。他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他历史名声非常好。所以,去世之后,庙号就定位为“仁宗”。

10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有趣文史知识,右上角关注霞客哟~

 在古代历史上,皇帝仁义,那么死后就会给予“仁宗”的庙号,一个朝代只有一个。即便这个朝代的皇帝都很残暴,那么也要“矮个子里选将军”,只要做一点好事,死后也会给予“仁义”的评价。

  当然,这一般是大一统的长久王朝才有,短命王朝不会这么讲究。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史上最仁的六个皇帝,看看你最佩服哪一个!

  题外话,历史上仁义的皇帝有很多,但得到“仁宗”名义的,就只有六个皇帝。并非说这六个皇帝都那么仁义,只是政治宣传,或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第一个,后主刘禅

  刘禅大家都知道,“付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昏庸名声千古流传。实际上刘禅并非那么昏庸,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突出诸葛亮罢了。刘禅死后谥号,被曹魏赐为“思公”,没有庙号。

  304年,匈奴人刘渊称帝(汉朝和亲公主的后代),建国的国号是“汉”。刘渊称帝之后,也没忘记给刘禅一个谥号和庙号,定的谥号是孝怀皇帝,庙号是仁宗。刘禅就成为第一个“仁宗”。

第二个,赵祯

  赵祯在为42年,开创了“仁宗盛世”,史上最货真价实的仁义皇帝。据说包拯和他聊天,唾沫星子都喷到他脸上了,也只是偷偷的擦掉;几乎没什么架子的走基层,很客气的和老百姓谈天。

  其实,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要看他死后人们的反应。赵祯死后,很多城市罢市巷哭,数日不绝,无论乞丐还是山野村妇,都痛哭流涕。辽道宗耶律洪基号啕痛哭,并给他立衣冠冢,让后世皇帝祭拜。

第三个,李仁孝

  李仁孝是西夏第五位皇帝,在位55年,是西夏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死后庙号是“仁宗”,被成为夏仁宗。他在位期间,主要功绩是我们看起来没什么稀奇,主要是推广中华文明的各种制度政策等。

  但想到他是西夏国王,在保守势力相对强硬的国家里,他的政策的确会触动很多人利益,所以这个人的确也了不起。在位期间,和宋朝发生的战争不多,后期国家就走下坡路了。

第四个,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九年,死后庙号为“仁宗”。他在位期间,主要功绩就是“实行科举制度,整顿朝政”。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元朝一开始是没有科举制的,蒙元可不管儒家科举做官的要求。

第五个,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棣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个皇帝是朱允炆。这个人比较倒霉,他是个大胖子,熬了20年的太子,只做了10个皇帝就死了。

  虽然时间很短,但做的功绩可不小。在继位之后,改变朱元璋朱棣的严刑峻法,并停止大规模用兵,给大臣们平反冤假错案等,所以历史名声非常好。所以,去世之后庙号就定位为“仁宗”。

第六个,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皇帝,乾隆的乖儿子。他上台之后,可以说是“萧规曹随”,对大清各项政策没什么改变,唯一重大改变的是文字狱少了,白色恐怖虽然少了,但文人已经没胆子乱写了。

  另外,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将大贪官和珅给办掉了,整治了官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荷包丰富了起来,一举两得。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看法,一起探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