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2020-07-24 23:37阅读(181)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论断,古代乡、镇、村、里这些行政划分本身就是皇权意志的体现,汉唐的乡里制,宋元的保甲制,这

1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论断,古代乡、镇、村、里这些行政划分本身就是皇权意志的体现,汉唐的乡里制,宋元的保甲制,这都是皇权的延伸,能涉及到每一个人。

当然,除了收税、徭役等必须落实到底层个人身上的权力以外,其他权力确实很少直接落实到乡以下,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这个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交通不便,成本过高。

古代一项指令从中枢发往全国各地少说也得几个月,但是你以为到达各地在城门贴个榜就完事了么?乡间百姓有时候几年才来一次城里,所以有些指令政策看不到是常有的事。

再者,从县一级发往各乡、里的朝廷指令更加是一个门槛,有些乡、里,车马是进不去的,就算进去了,不识字的也大有人在,一对一的宣传需要的人力物力代价有些过高。

所以,通常指令到达县以后,县交给那些里长、乡长,至于到没到位就不知道了。

统治者的意愿。

其实,只要统治者意愿够强,别说下乡,下村都没问题,但是一般而言,统治者的超越性权力没那么强,换句话说,不是皇权不能管,而是一般不想去管,如果皇帝的个人性格很强,他们就能超越种种限制,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就比如秦皇征调百万民夫,杨广也是如此,只是,世界上强有精力性格的总是少数。

封建宗族制度

封建社会有句话:“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所以,统治一个地方的真的是县令么?他们任几年就调任了,还是要靠当地有势力的人家。

县一下皆宗族,有宗族就会有豪强,有些地方上的宗族并不一定是同姓大规模住在一起…他们可能有很多依附的人,这些人和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姓。官府依赖这些宗族稳固地方,甚至宗族有时处理宗族人员时,官府也无权过问,这就形成了“皇权不下乡”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宗族的确对乡里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甚于中央的权力,这一切因为上面看的通常是结果,至于过程,中央是不想管的。

所以,“皇权不下乡”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因为皇权对乡里的权力还是牢牢掌控的,只不过是意愿与态度问题。

2

古代的帝王不是不想一杆子到底管到乡一级,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管到这一级别。

王权不下乡,不是不想下乡,而是力竭也。

管理是需要成本,同时需要人力和物力的。

在秦朝之前管理的模式就是天子管诸侯,此时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诸侯才是真正有实权的,诸侯管的不是全国,而是除了大夫封地之外庶民。所以庶民被分割成属于国君,属于大夫这个样子。当然大夫还是属于国君管理的。

你仔细算一算,不管是国君还是大夫实际管理的范围并不是很大,范围小他们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秦统一天下,六合中原之后就面临一个大问题,怎么管理?

丞相的意见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混合,秦地影响力比较大的用郡县制,离秦地比较远的用分封制度,但是李斯认为这样不行,分封最终还是会造成周朝的悲剧。

秦始皇本来觉得混合制是比较好的,但是因为他考虑的是万世,他是始皇帝,所以一考虑万世,那显然还是郡县制比较好。

全国统一郡县制从长远来看,那是对的,问题是与当时的情况不符合。

岭南的一条信息传回到咸阳,或许是半年或者更久之后,虽然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了驰道,但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了。

秦亡实际也是亡于实行全面郡县制!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但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后世采用的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混合的方式,换句话说有抓有放,而不是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因为能力不够。


有些县的中心到边缘可能就一百多公里,一个县就一个县令,他不管什么都管,审案,财政等等 一切都要管。你看一看古代一个县级部门备了多少人,你就知道他能不能管过来。

这样他们就需要请大量的临时工,可能一个县就二十个捕快,但临时工可能有几百人。这就是一个现状。

这些临时工的工资谁付?当然不是县衙完全负担,那怎么办?

因为管理肯定要管理啊!

所以就将一些权力放出去,让乡绅替代管理。乡绅自然很乐意接受这一份权力了。

老百姓也有这种习惯,情愿找乡绅不愿找官府。

乡绅当然不需要付钱,而且还可以帮助县衙处理很多事情,减轻县衙的负担,这有利于县衙的运转,不然的话,任何一件小事或者纠纷都去找县令,那县令光审案就来不及了,他哪有精力管其他的呢?

所以古代的原则是小事不出乡。当然任何事情也不是完美的,这样虽然减轻了负担,但是也造成三老在乡间横行和渔肉乡民。

3

不是“皇权不下乡”,而是封建时期中央集权政府无法将权力渗透到社会基层。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皇权难以渗透

在封建时期,最基层的官员是县令,中央为了防止县令结党营私,都会让县令到外地任职,所以到了外地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同,这个时候,县令就需要借助当地的乡绅和吏的力量。而且县令任期很短,纸面上都是三年一换,实际上大多都是两年一换。

秦始皇

由于任期很短,所以县令的重点工作就是税收到位,不发生动乱。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当地的地方势力来实行,所以县令对地方了解的不够透彻,皇权难以渗透。而县令要是亲自来干,就会动了当地势力的蛋糕,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最后的结果就是还不如让这些当地势力干。所以皇权很难渗透到乡村。

第二个:中央集权并不想渗透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是“低税收、低福利”的政府,所以中央政府的财富很少,也就使得没有足够的钱财去养活足够数量的人来为国家服务。所以中央政府一般不会亲自插手地方社会的安稳、发展建设等等,而是让地方政府去实行自治,所以也就使得皇权基本上不会渗透到乡村。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王朝更替的时候死忠的都是一些知识分子或者上层社会人士,而很少听到乡村百姓死忠于君王。

汉武帝

所以“皇权不下乡”是皇权难以渗透以及中央政府并不想渗透到基层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