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版《红楼梦》,一般是指2010年版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很多人拿它跟87版的经典《红楼梦》对比,得出“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结论,意思就是10版新红楼和87版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0版新红楼口碑全面扑街,有各方面的原因,简言之就是这一版电视剧中的很多元素都让观众不满意,而题目说的人物造型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我还记得当时媒体上一出来这种铜钱头的“戏子妆”定妆照,就被人们的口水淹没了。李少红导演不得不呼吁大家不能只看静态图片,说以后看动态视频,感受就不一样了。这造型是香港设计大师叶锦添的杰作,冲着他的名气,还有李少红坚决护航的态度,这个造型就在口水中保留了下来。
我这人一向自诩比较客观,加上眼光比较挑剔,对87版《红楼梦》虽然喜欢,但一直没有上升到把它奉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白月光的地步,所以当时也很期待新红楼。这个造型一出来,我也觉得辣眼睛,但导演那番要看具体场景和动态的解释说服了我,我觉得不无道理,就等等看吧,也许在正片中看到这样的人物感觉会不一样。
(部分10版《红楼梦》戏曲装造型)
终于等到电视剧播放了,很遗憾我只看了一集就没再看下去。我是冲着验证李少红那句听起来专业性很强的话去看的,注意力当然首先是在人物造型上面。说实话,放在剧中的场景中,人物一直在说话动作,有表情变化有各种景别变化,确实感觉没那么突兀了,因为注意力会被别的东西分散。但就是这些使我分散注意力的地方,让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人物好好地走着走着突然一段鬼魅般的快放,背景音乐那种阴气森森的感觉,还有整个屏幕的色调——人物造型我就不说了,因为已经有心理准备——都充斥着说不出的诡异,相比之下那些莫名其妙照着书念的旁白虽然显得弱智,但是已经算可以忍受的了……总之一句话,短短不到一集的时间,我充分领略到网友把这部剧调侃成《青楼梦》或者《聊斋》的感觉,也理解了大家为啥都不待见这部新戏了。
所以,新版《红楼梦》被批评,首先说明它不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期待和审美,当然大众标准不代表正确,艺术家们也总是不被理解的嘛。但既然不能被大部分人理解,那就必然得不到大部分人的喝彩和掌声,这一点没什么好纠结的。其次,新版《红楼梦》被全面吐槽式批评,说明它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地方不是一点两点,而是全方位地挑战大众眼光,而“铜钱头”戏曲装造型只是其中一部分。
说回这个“戏曲装”,主要是取材自昆曲特有的“额妆”。昆曲是京剧鼻祖,所以现在京剧以及别的地方戏剧也使用这种妆。额妆就是用这些亮闪闪的“贴片”沿着额头到鬓角贴一圈,作用主要是修饰脸型。而实际效果呢,自然就是很张扬很夸张,适合舞台表现,现实生活中近距离照面的话,肯定看着不舒服的。
那李少红和叶锦添为什么要把这么夸张的戏曲造型搬到生活化剧情的电视剧版《红楼梦》中呢?我想应该跟李少红对《红楼梦》的理解有关。我印象中记得,李少红导演6说过她此前并未通过《红楼梦》原著,据她的理解,这部书其实讲述的是一个“梦”。我想导演可能把“梦”当成了整部戏的核心,刻意全面打造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感。在人物造型上,自然就放弃了贴近日常装扮的造型,转而向夸张的舞台戏曲装寻找灵感。
叶锦添大师对《红楼梦》有多熟悉我不知道,但我猜测他应该是了解前沿的时尚圈的。撷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应用在服饰妆容上,是时尚界司空见惯的事情,尽管这样出来的成品肯定是既不传统也不日常,完全架空现实的梦幻主义。
而李少红导演刚好就需要这样的梦幻主义。她可能认为《红楼梦》的背景是架空时代,那就正好放大这一点,让观众越是找不到时代感、现实感越好。铜钱头造型应该是在这种思想驱动下提出来的设想,而这种从传统中提取元素进行时尚设计的手法应该是叶大师擅长和喜欢的,所以他们通过愉快的合作,完成了这种符合俩人期待、却与大众心目中的红楼人物概念大相径庭的形象设计。
总之一句话,李少红导演选择这样的造型设计是有其理由的,理由就是她个人的艺术理解。根据她的理解,新版《红楼梦》要突出“梦”的感觉,然后呢,《红楼梦》就其地位而言是古典名著,就其内容而言是唯美浪漫,就其立意而言是悲凉沧桑,所以在“梦”的总体气质下,还要兼顾和名著身份相匹配的高大上时尚感、和少年恋爱相匹配的思无邪朦胧感、和悲剧主题相匹配的苦瓜脸沉郁感。
要满足所有这些综合要求,得从哪里找灵感呢?昆曲正合适。作为戏曲中的阳春白雪类型,昆曲既能够拉开和现实的距离,又足够高大上,兼有贵族感和浪漫感,况且《红楼梦》的成书时代,昆曲就是格调的象征。贾府养的小戏子唱的就是昆曲,宝黛二人的暗结情愫,也离不开《西厢记》《牡丹亭》的背景。昆曲如此完美契合《红楼梦》,那就索性把昆曲的元素“借鉴”过来好了。
我承认,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但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导演,我感觉比较说得通。而且从这种角度去看,如果是这样的指导思路,还必须说是执行到位,很成功的。事实上,整部戏那么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需要吐槽的地方,其实综合起来正可以体现导演想要的那种似梦似幻、喜中带悲的飘忽感,说明这些吐槽点其实是导演精心设计的艺术尝试。
只是,那么多人吐槽,已经说明这样的尝试并不被大众接受。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导演的艺术试验是基于她对《红楼梦》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否准确呢?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并不买账。
(这样的剧照很有《青蛇》的感觉)
虽然说大众的理解也未必正确,但既然导演自己都说了没读过原著,那在这种情况下抛出和大众主流认识并不一致的理解,自然会被认为是不读书导致的无知无畏,而不是熟读经典的专家才有的另辟蹊径、见解独到。
所以李少红就不必郁闷了,这样的个性化“艺术试验”不被喷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对是错,这种结果应该在预料之中。
下面说说我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观点也只能代表我自己。
首先,提取“梦”字为整个故事的核心,我认为是合适的,突出梦幻感、时代架空感也是对的,但如果一味展示“梦”的感觉,从造型到台风到音乐到场景,一切都刻意营造一种很空很飘的样子,反而会脱离原著风格。实际上,我认为《红楼梦》是披着梦幻外衣的现实主义题材巨著,作者是因为某种原因“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来写故事,实际上真正想表达的,恰恰是隐藏在梦幻表象下的真实的残酷。所以,“梦”只能是表皮,内里还是要有坚实的现实感。
从书中行文就能看出,除了第一回交代背景的玄幻感强一些之外,后面的故事基本上都很写实。时代是架空的,但是书中人物所在的环境和日常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却是细细描摹,很多人读不下去《红楼梦》,恰恰是因为书中事无巨细的繁琐或者说琐碎,阅读者会觉得书里的内容很写实,一点也不“梦幻”。影视剧太过强调视觉呈现上的梦幻感,反而显得不尊重原著。
撇开原著整体风格不说,单说具体人物的装扮,书里可是写得很仔细的。这里就不举例了,书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本来这对于影视化是有好处的,省去了形象设计的麻烦。过去的视觉化《红楼梦》,一般都会在尽量贴近原著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更切合自身表现形式的小设计,但新版《红楼梦》完全摒弃书中的描写,另起炉灶,让人物以书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贴铜钱头、宽袍大袖戏曲装的形象出现,我个人认为是太任性了些。艺术确实是可以也应该个性的,但最好拿小众作品来尝试。把个人的艺术创新想象放在国人无比熟悉的大IP《红楼梦》身上,先不说创新的结果如何,光是这种“篡改“或者“无视”经典的态度就很容易招致抨击。
另外,虽然书中的大主旨是盛极而衰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命运滑落的整个过程还是细水长流、娓娓道来的,过程中不乏花团锦簇、欢声笑语的美好和繁华,结局的悲凉衰败也需要过程的繁盛欢喜来烘托啊!所以,这部戏也不适合处理成时刻用沉郁的人物表情、阴森的背景音乐等方式来提醒观众“这是出大悲剧”的样子,如果非要时刻强调这种悲剧主题,结果只能是让人觉得越看越冷,像看《聊斋》。
其实我并不迷信87版《红楼梦》,在我看来,由于年代技术限制,87版还是偏小家子气了一点,包括人物造型在内的整体感觉都还是略土气一些。但凡事怕对比,至少87版的方向是贴合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流印象的,新版《红楼梦》只能说除了冠以《红楼梦》之名不合适之外,其他创新都还算有自己想法。
在我看来,最理想的影视化《红楼梦》还未出现,我希望那是一种比87版更梦幻、更唯美、更贵气和大气的感觉,但不是10版《红楼梦》那种跑偏的方向。其实唯美浪漫在技术上不难做到,现在的玄幻剧每一部都很美,只是在梦幻表象下那种深刻的现实感和命运感,恐怕就很难表现出来。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