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贝勒”这个称号属于清朝的爵位,而贝勒爷是否必须是爱新觉罗氏,那就要来看一下清朝爵位是如何分封的。

在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即确立了所谓的分封制,国家建国,将诸皇子分封诸王,并外派到各地。

一反面以诸王镇守各地,维护全国稳定,另一方面,将诸王分封到各地,可以大大减少皇室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纵观古代个朝代,除了国家分裂无法进行分封,在统一形式下真正进行分封的也不多。仅有周朝、汉朝、晋朝、明朝,而这些实行诸王分封的朝代,都留下了外封藩王导致国家动乱的教训。

而清朝作为中央集权最成功的朝代,肯定不会再对诸王进行分封,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清朝对诸王也进行了爵位的分封,但并不分封土地,实行“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实行内封制。

清朝在入关前及入关后,都有大规模的封王之举,但从未实行外封制度,而是牢牢地将诸王贝勒固定于京城中。

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

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爵位可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而异姓功臣爵位,主要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没有贝勒这个爵位,在此不谈。

蒙古爵位

称为外藩蒙古世爵,掌于理藩院。

也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

综上,“贝勒”这个爵位,不只是只有爱新觉罗氏,一些蒙古贵族也会被封为贝勒。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必须。蒙古贵族也可以。

贝勒爷是清朝爵位贝勒的俗语话。

贝勒这个爵位在清朝除授予爱新觉罗宗室外还会授予蒙古贵族。

原因在于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功臣爵和蒙古贵族爵三个系统。

功臣爵采用的中原五等爵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贝勒爷不可能授予除蒙古族外的异性功臣。

而清朝为笼络蒙古贵族,对他们的封爵参照了宗室爵位进行设置。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贝勒这一爵位很多蒙古贵族都获得过。

蒙古爵位共分为十八级,而贝勒排在第三。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等台吉(塔布囊)、二等台吉(塔布囊)、三等台吉(塔布囊)、四等台吉(塔布囊)、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

3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是清代所特有的封爵,源自金代“勃极烈”一语的转译。勃极烈制则是女真高级贵族在建立金国前后,用以统治国家、共议国事的一种带有浓厚部落联盟特点的制度。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建立金国前,名号就是“都勃极烈”,也即“第一首领”。

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左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经过多年征战,基本统一建州、海西、野人女真各部(仅余海西叶赫部尚存),所以他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国登基称汗,以金国女真后裔自居,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即后世的清太祖。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仿照金国制度,以三子一之侄为自己之下最高军政首领,称“四大贝勒”,在自己的号令下,处理国事、兼管军事。这个时候,“贝勒”是后金最高等级的官职兼爵位。(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次子;二贝勒阿敏,努尔哈赤之侄;三贝勒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四贝勒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作战中受伤,最后不治。通过推选,四贝勒皇太极得以继位,登基称汗,即后世的清太宗。但是后金最高权力还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掌管。

皇太极登基后,为了集中权力,稳固统治,决心废黜四大贝勒联合执政制度。于是,他利用大汗身份,培植势力,加强汗权,并通过政治手段,先后废黜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并迫使大贝勒代善隐退,最终将后金大权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

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更定官制礼仪及宗室及臣子爵位。这一年,清宗室正式厘定十二等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立国初期,煊赫无比的贝勒,自此成为宗室爵位中的第三等级爵,位于多罗郡王之下,固山贝子之上。虽然没有了当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但依旧是极少数人才能获得的显爵,实实在在地贵族

清朝制度,多罗贝勒爵位起初只有皇子或者宗室才能获得,而且不得世袭,需要降等承袭,始封贝勒者,后裔依次降等至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则停降,可以一直世袭下去。

有清一代,贝勒这种显爵,绝大部分都是授予爱新觉罗氏皇族子弟,但是也不是百分百,除皇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可以得到这个爵位,他们是:

一、外藩蒙古内扎萨克中的部分贵族:外藩蒙古内扎萨克四十九旗,指的是最先依附清朝的科尔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苏尼特等漠南蒙古各部,原先还包括蒙古正统察哈尔部。不过康熙十二年(1673年)察哈尔举兵反叛,清朝平定叛乱后,废黜其部,所以此后蒙古正统传袭中断。

以上各部中,部分高级贵族得以被清朝赐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如同清宗室爵一样的爵位。其中亲王、郡王世袭罔替。外藩蒙古贝勒没有世袭,但是前后封赐不断,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内扎萨克各旗统计有贝勒封号贵族为十七人,其中扎萨克贝勒十人,闲散贝勒七人。

二、外藩蒙古外扎萨克中的部分贵族:外藩蒙古外扎萨克,指的是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后来是四部),即土谢图部、三音诺颜部(又称赛音诺颜部)、车臣部、札萨克图部。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与进犯喀尔喀蒙古的准噶尔蒙古首领噶尔丹两次交战,并两次击败噶尔丹后,喀尔喀各部便归附清朝,成为藩属。

此后,清朝在喀尔喀各部也按照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制度,设立封爵,用于羁縻安抚当地贵族,便于统治,而在喀尔喀更设立“汗”,比亲王更高一层。外扎萨克中的汗、亲王、郡王按例世袭,其余爵位不世袭,不过一直封赐不断。光绪元年(1875年),外扎萨克各部统计有贝勒封号者十一人,其中郡王衔扎萨克贝勒一人,扎萨克贝勒九人,闲散贝勒一人。

三、青海蒙古中的部分贵族:青海蒙古五部二十九旗,大多是和硕特蒙古,也有部分辉特部、绰罗斯部,后续还有土尔扈特部、喀尔喀部迁徙至此。雍正二年(1724年),清军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将青海蒙古仿照内藩扎萨克制度编为二十九旗,统一管理。

之后清朝在此设立外藩封爵,不过级别较低,只有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除郡王世袭外,其余爵位一般不予世袭。光绪元年(1875年),青海蒙古共有多罗贝勒三人,均为扎萨克贝勒。

四、新疆回部中的部分贵族(仅限哈密、吐鲁番二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哈密回部首领归附清朝、乾隆十九年(1744年),吐鲁番回部首领归附清朝。两部归附后,清朝按照外藩制度,于当地设立藩封,不过没有建立旗制,而是让两部以自己的原有统治方式继续治理当地。

哈密、吐鲁番两回部首领及高级贵族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至光绪元年(1875年),哈密、吐鲁番回部在本地没有贝勒爵位的贵族,不过在京师(北京)则有一名郡王衔多罗贝勒,且爵位世袭罔替。

以上,就是除了爱新觉罗宗室以外,在清朝也能获得贝勒爵位之高级贵族大致的统计。而这些外藩蒙古内外扎萨克贝勒、青海蒙古贝勒、新疆回部贝勒,他们在礼仪地位、日常服饰、朝会待遇上,基本等同于宗室皇族贝勒,惟俸禄米粮不同,大约是宗室贝勒的四分之一。

另外,除了爱新觉罗宗室、外藩蒙古、青海蒙古、新疆回部各贵族以外,清朝还有一个特殊的贵族,也获得过贝勒这一显爵,可谓是异数。

清乾隆中期,乾隆帝孝贤皇后富察氏的侄子福康安,少年时期即从军出征,战功赫赫。先后在乾隆四十一年参与平定大小金川(第二次大金川之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主持平定甘肃民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率军渡海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更是亲领大军,万里跋涉击败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并翻越喜马拉雅山攻入廓尔喀境内,降服廓尔喀;乾隆六十年(1795),福康安在平定贵州苗民起义后,被乾隆帝破格授予贝子爵位。这是清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宗室及外藩之外,获赐如此显爵的臣子。

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福康安于贵州军中病逝,时年五十三。已经退位的乾隆帝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悲恸莫名,下谕旨对其给予厚葬,并赐谥号文襄,让福康安配享太庙,并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之后更追赠他为多罗嘉勇郡王。

福康安去世后,因为已经是郡王爵位,所以嘉庆帝下旨(其实是乾隆帝的意思):按照宗室爵位制度,以福康安之子德鳞降等承多罗袭贝勒。所以,德鳞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非爱新觉罗宗室、非外藩贵族身份,曾经获得多罗贝勒这样显爵的臣子。

为什么要说“曾经”?这是因为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后,嘉庆帝对于福康安及德鳞不再眷顾,对于德鳞多有斥责惩处,并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将德鳞降为贝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因为太和殿传胪典礼上迟到,德鳞被革去贝子爵位,答四十,交其母严管,之后更是遣戍伊犁。

不过,因为福康安的遗泽,德鳞的贝子爵位总算没有被废除,此后他的儿子庆敏按制度承袭贝子,孙子文谦降袭不入八分镇国公,并按照福康安的首封郡王爵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便不再降袭,世袭罔替。之后德鳞的曾孙海凌、海年先后袭封不入八分镇国公。直至清亡。


所以,德鳞是清朝唯一在宗室和外藩之外,获得过多罗贝勒爵位的臣子。而福康安及其后裔,也是清朝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在宗室和外藩之外,有着从多罗郡王到不入八分镇国公这一系列宗室显爵的家族。

4

当然不是啊。

贝勒属于满清创造的爵位,最初是大汗努尔哈赤之下的最高爵,比如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皇太极于1636年建政,仿中原例引入亲王郡王等封爵体系,贝勒也就正式成为第三等爵位。

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贝勒的满语本意为天生贵族,享有固定2500两和2500斛粮食的年金待遇,同时可在本旗分领牛录(这是真正的贵族待遇)的资格。

贝勒和贝子是皇子基本封爵(大多数皇子就是这两种爵位,晋亲王郡王者不多),顺治六年规定,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贝勒。贝勒一子封贝子。后面恩封规则多有变化,也呈逐步降低态势。

雍正初封就是贝勒:

由于蒙古贵族实际参照宗室爵位,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也有蒙古人。所以《大宅门》中的贵武(贝勒)大体是这样的,名下没有牛录旗份,每年只能领2500两和2500斛粮食的固定待遇。

空头贝勒领不到职务,也没有牛录属丁的孝敬,只有那么点俸禄就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富裕生活:

特殊一点的是乾隆1796年超封福康安(怀疑是私生子)为宗室爵的贝子,死后追晋为郡王,其子德麟按郡王规则继承贝勒,嘉庆于1808年降为贝子,1819年夺爵。

5

贝勒,全称是多罗贝勒,俗称贝勒爷,是清朝爵位之一,地位低于多罗郡王,高于固山贝子。

贝勒不是清朝独有,早在宋金时期就有贝勒这个称呼,像我们熟悉的金兀术(完颜宗弼)就被宋人称为金国贝勒。

《靖康稗史》(宋人确庵、耐庵编纂,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及宋宫室宗族北迁和北迁后的情况)中记载:“当时吴乞买(金太宗完颜晟)以贝勒使宋,宋人遂以贝勒名之耳”。

贝勒是女真语勃极烈的意译,勃极烈是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后为适应奴隶制国家的需要,将各女真部落大军事联盟下的都孛堇、国相、孛堇议事会改组为由皇帝和少数核心人物参主朝政、共议国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勃极烈制度。勃极烈制度保有古老联盟议事会制度的痕迹,以合议制形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个制度是不是很熟悉?这和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八王议政制度是不是很像?


对于加入勃极烈的人员,我们就可以称其为“贝勒”。后来金国和蒙古和解后,也曾授予蒙古首领贝勒称号,例如蒙古首领鄂罗贝勒。

勃极烈制度限制了皇帝的权力,只是女真从部落联盟转变到国家的过程中的一种权宜之计,在也属于勃极烈成员金熙宗完颜亶时被彻底废除,施行时间只有20年。

又过了几百年,女真再次崛起于白山黑水,贝勒制度再次回归。

上面说了,贝勒低于郡王,高于贝子,这是皇太极称帝之后的时期。开始时,女真是没有王爵的,大汗以下就是贝勒,而贝子也不是单独的爵位,而是贝勒的复数,也就是说一个贝勒叫贝勒,一群贝勒就叫贝子。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今天抚顺市新宾县)登基为汗时,仿照金国勃极烈制度下设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后金一切军国大事,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四大贝勒议政后来就发展成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八王议政制度。

当然了,不管是金国的勃极烈,还是后金的贝勒议政,成员肯定是皇帝(或者大汗)最亲近的人,像努尔哈赤手下四大贝勒,除了二贝勒阿敏是他侄子之外,其余三人都是亲儿子。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称帝,仿照汉制,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后来发展成十二等级),贝勒为三等爵,贝勒复数贝子也成为了爵位,位于贝勒之下。顺治六年(1649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

开始只是,多罗贝勒确实只是册封满清宗室,但随着蒙古族和满族不断联盟,满族的爵位也像金国一样逐渐加封给蒙古族。在整个满清一朝,宗室爵位有三分之二是满族,另外三分之一属于蒙古族。

比较著名的蒙古族贝勒有清初的色棱。

色棱,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七世孙。依附后金后,跟随清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顺治三年(1646),色棱受封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一种清朝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多罗贝勒,世袭罔替。

因为有世袭罔替的待遇,色棱贝勒这一系一直延续到清末,今天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就曾经是色棱这一系的贝勒府。

色棱这一系的最后一任多罗贝勒是熙凌阿。辛亥革命时期,熙凌阿拥护五族共和,清朝灭亡后晋升为多罗郡王,1913年加亲王衔,几百年的贝勒终于升到了最高的亲王爵位。

6

贝勒是清朝的高级爵位,全称为多罗贝勒,由努尔哈赤首创。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曾设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地位显赫,仅次于努尔哈赤本人。

皇太极在位期间,清朝爵位体系稳定下来,贝勒被定为第三等爵,位居多罗郡王之下,固山贝子之上,地位远不如努尔哈赤时期,但仍然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级爵位。

之所以说常人难以企及,是因为贝勒一般来说属于宗室爵位,是爱新觉罗氏子弟的专享。但对于皇子来说,贝勒和贝子都是比较基层的封爵了,有能耐有本事的还想更进一步,混个亲王、郡王当一当。

但凡事都有例外。

贝勒虽然是清朝皇室专享的尊贵爵位,但也并非只是他们爱新觉罗氏的人才能当。清朝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即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除宗室爵位外,蒙古爵位中也有贝勒这一爵位。

蒙古爵位共分为六等,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还有台吉、塔布囊等。

所以,有清一代,大量的蒙古贵族被册封为贝勒,这个是事实。

除了一些蒙古贵族当过贝勒之外,还有一个非爱新觉罗氏的人当过贝勒,这个人就是福康安之子德麟。福康安作为乾隆年间的名将,屡立军功,死后追授郡王。所以,福康安的儿子德麟按照降等承袭爵位的原则,就承袭了一个贝勒的爵位。

但在嘉庆十三年,德麟当差误事,爵位被降为贝子,嘉庆二十四年又当差误事,又被革了贝子爵位,还被打了四十大板,发遣伊犁。

看来,老子英雄,儿也未必是好汉。

7

清朝的贝勒,属于皇室成员专属的爵位,能够受封的,都是清朝的皇族宗亲,都姓爱新觉罗,不过有时候贝勒的爵位也会授予蒙古的王公。清代的宗室贝勒的爵位封给不是皇族成员之人,仅有一次一人,那就是乾隆帝发妻孝贤纯皇后的娘家侄子富察·傅恒,除此之外就再无其他

清朝的爵位制度,独具特色

清朝时期的爵位之制,与以往朝代有类似之处,但也有独特的地方,清朝爵位按照封爵的对象不同,而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

其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宗室爵位,又称作“宗室觉罗世爵”,这些爵位通常只授予爱新觉罗家的族人,而亲王、郡王、贝勒与贝子这四个爵位属于高阶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当然,也有些非常不出色或者非常不得宠的皇子,连贝子爵位都没有,比如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所生的永璂

贝勒在内的宗室爵位,通常只授予爱新觉罗家

不仅仅是贝勒,即便是最低等的奉恩将军,也都是爱新觉罗家的爵位,而在清代的蒙古爵位之中,虽然也有亲王、郡王、贝勒等,但实际上也只是爵位名称一样,实际上还是分开的。

像有些港剧之中,皇帝随便就封谁为亲王、贝勒之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当朝的皇子成年之后,会获得爵位,通常都是从贝勒开始,基本上是没有直接就封郡王、亲王的,若是非常不得宠,才能相当不怎么样的皇子,那可能就只能得了很低的爵位,或者就是什么爵位都没有。

宗室爵位,自然都是给爱新觉罗家的人的,清代能够受封宗室爵位却又并非宗室之人者,仅有孝贤纯皇后的侄子富察傅恒,嘉庆元年,功绩斐然而且又得乾隆帝宠爱的傅恒得封贝子爵位,只不过三个月后,傅恒就离开了人世,而乾隆帝又破例追封其为郡王

非宗室、非姓爱新觉罗而得宗室专爵者,清朝只此一例。

贝勒之爵位,相当古老

《资治通鉴》之中,记载女真诸部之长,曰贝勒。也是金朝时期“勃极烈”的一种音译,后金与清朝时期,“贝勒”成为了满洲贵族的称号,同时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爵位,称多罗贝勒。

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大和硕贝勒共议朝政,崇德元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用来封予宗室,其中多罗贝勒为第三等,低于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

顺治六年,定规制,亲王一子封亲王,其余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其余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以此类推。而后,清朝又确定了降等承爵之制度,亲王一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贝勒,除了受到特许可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

原本在后金与清朝初期,贝勒还是满洲的最高等的爵位,然而随着与汉文化的接触,满洲引入了亲王、郡王等概念,贝勒这才开始屈居其下

努尔哈赤时期,当时的四大贝勒,有三个是其子嗣,还有一个是其侄子,他们都姓爱新觉罗。

非皇族之人,功劳再大也不能封贝勒

清朝时期,有功于满洲的非爱新觉罗家之人相当多,然而这些人再如何有功劳,依旧不能被封为贝勒,甚至奉恩将军这样的末流皇族宗室爵位,也不行。对于有功且非爱新觉罗家之人,清朝有专门对应的爵位。

异姓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此外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除了恩骑尉之外,其他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获得2个云骑尉,就能晋爵为骑都尉,以此类推,直到一等功爵位,如此,清朝的功臣爵位就分成了27个等级

清朝的功臣封爵之人,比如和珅是一等忠襄公,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一等侯。

整个清朝唯一得封皇室爵位的非爱新觉罗家的富察傅恒,能够受封贝子之位也算是机缘巧合,其沙济富察氏家族本就显赫,其姑母与乾隆帝情深,而傅恒也是在乾隆帝眼皮子底下长成,能够封宗室爵,也是傅恒既又功劳,又与皇族关系匪浅的双重因素叠加而成

8

贝勒,是满语beile的汉语音译,女真语也记作“勃堇”或“勃极烈”,最初相当于部落长、酋长,地位比汗低。

满族早期没有亲王、郡王之说,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才有贝勒的封爵制。最初只有贝勒封号,必须是满清王室,也就是都姓爱新觉罗。如努尔哈赤的十四个儿子,分别封为四大贝勒,如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四大贝勒皇太极,另外像硕贝勒多尔衮、和硕贝勒豪格...

等到皇太极就位,即1636年开始,皇太极完善爵位,将原来的贝勒爵位,完善扩大化。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规定亲王一子袭封,其余诸子授为贝勒;郡王-子袭封,其余诸子授为贝子;贝勒,贝子子孙,降封至辅国公。

既然作为一个爵位,就有相对应的府邸,按《清会典》的规定:

贝勒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彩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

清王朝的高明之处在于:虽诸子享有封号,但没有郡国,只能在皇帝眼皮底下过日子,因而没了裂土分权的麻烦。

以上是满清八旗的分封制,在1644年,清人入关,顺治对蒙八旗,汉八旗同样进行奖赏分封。也就是说:顺治以前,贝勒都姓爱新觉罗。顺治后,贝勒未必姓爱新觉罗!

9

“贝勒爷”是否必须是爱新觉罗氏?这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不是!清朝的贝勒不都姓爱新觉罗,姓爱新觉罗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贝勒。

何谓贝勒

贝勒最初只是女真人对各部首领的一种称呼,并不是专属爱新觉罗氏家族。换言之,清太祖努尔哈赤兄弟可以称贝勒,其他人也可以。最著名的莫过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娘舅、康熙年间权臣纳兰明珠的亲祖父“叶赫贝勒”金台吉了,他不姓爱新觉罗,但同样是贝勒!

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和后金政权的建立,贝勒也逐渐被固化,成了爱新觉罗氏家族子弟的专属。到这个时候,其他人就不可以随便称贝勒了。天聪十年,清太宗皇太极去汗号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清王朝。之后,贝勒被进一步固化,成为了一级爵位,次于郡王、高于贝子。

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吗

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吗?只能这么说,清王朝宗室爵位系统中的贝勒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即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既然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这些人自然是姓爱新觉罗的。其他人无权染指,即便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也无权染指!何谓觉罗“红带子”?即清景祖兄弟六人(即所谓“六祖”)除了清显祖塔克世一脉之外的后裔。这些人虽然姓爱新觉罗,却不属于宗室、也不能获得宗室爵位,自然是不会成为贝勒的。至于所谓“六祖”后裔之外的更远支同宗,清王朝根本不认可他们的皇族身份,就更加无权染指宗室爵位了!

但是,宗室“黄带子”同样不是谁都有资格成为贝勒。贝勒在清王朝的宗室爵位系统中是属于较高的级别、仅次于王爵,即便是皇子也不一定可以获得贝勒爵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庶出的儿子、曾经因党附鳌拜伏诛的班布尔善他爹塔拜,死后也仅仅被侄儿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辅国公爵位而已,离贝勒还差着好大一截儿呢……

那么,清王朝的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吗?不是!除了宗室爵位系统中有贝勒这一级爵位之外,在清王朝的外藩爵位系统中同样有贝勒这一爵位。所谓外藩爵位,说白了就是“统战”需要,这类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和西藏、回部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其中最多的就是外藩蒙古。外藩蒙古不仅有贝勒,而且还有亲王、郡王。如电视剧《大宅门》里的那位“詹王爷”,他虽然也是王爵,却不姓爱新觉罗!因为他是外藩爵位系统中的王爵,不属于宗室爵位系统,外藩爵位系统中的贝勒亦然。换言之,贝勒不一定姓爱新觉罗,姓爱新觉罗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贝勒!

综上所述,贝勒最初只是女真各部首领的称号,并不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专属。后来虽然固化成了一级爵位,却分属两个不同的爵位系统。宗室爵位系统中的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但外藩爵位系统中的贝勒却不姓爱新觉罗!再者,因为宗室爵位的分级和宗室、觉罗的人为区分,也不是所有姓爱新觉罗之人都能成为贝勒。觉罗“红带子”和一些更远支的爱新觉罗氏家族家族成员,甚至连宗室爵位都无权染指,就更别说是什么贝勒爵位了。

最后顺带说一句,所谓姓爱新觉罗这一说法本身也并不准确。满洲人根本没有姓,所谓某某氏,更多地还是以地域命名的“族号”,大概其有些类似于商周时期的“以封地为氏”。如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说白了就是原先的女真叶赫部、乌拉部等等。当然,满洲人的氏也不完全是地名,如皇家的爱新觉罗氏,据末代皇弟溥傑先生回忆,所谓“爱新”其实就是满语“金”的意思,爱新觉罗氏更多地是为了彰显其尊贵而非地名。民国时期,满清皇族不少人改姓金,实际上就是源自于此,如另一位末代皇弟溥任先生,又名金友之,他的儿子也全部跟着改姓了“金”,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10

贝勒爷并不是必须是爱新觉罗氏,一是蒙古也有贝勒,二是福康安的儿子是贝勒,但是却是富察氏。


清朝爵位分为三种,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其中宗室爵位主要是对爱新觉罗族人,分为十二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异性功臣爵位是效仿汉族王朝,主要分封异性功臣,共分为九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每一级爵位又分为一、二、三等,共27个级别。


蒙古爵位是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的,共分为17个级别,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等台吉、二等台吉、三等台吉、四等台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

所以,贝勒除了出自满清宗室,也就是爱新觉罗氏之外,也有可能是出自蒙古王公。


而且,清朝的宗室爵位也是有例外情况,如乾隆时期的福康安,虽然出自富察氏,但因为屡立战功,深得乾隆恩宠,而被破格封为贝子,死后又被追封郡王。他的儿子德麟降等袭爵为贝勒,成为不是出自爱新觉罗氏的例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