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2020-07-24 21:13阅读(79)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说起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就是今天安徽亳州:-

1

说起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就是今天安徽亳州)人。

我们常常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评价曹操是汉賊。其实不然,曹操用他敏锐的眼光和政治军事高度,发现了当时(汉献帝时)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积极作用。所以曹操不是汉贼。曹操是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三国鼎立的缔造者之一,更是为西晋统一打下来坚实的政治基础的人物。

下面我们说说曹操不是汉贼,说说他的丰功伟绩。

1.恢复黄淮流域民生和经济。连年战乱使得黄淮流域民不聊生,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实施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2.曹操加强法治,深得民心。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3.唯才是举 识人善用。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4.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能力和效果。

5.曹操精于兵法,善于作战。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6.曹操诗词著作卓越绝伦。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兵发典籍。请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诗词流传后世,最知名的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小结】

所以,曹操不是汉贼,曹操是有抱负、有理想、有目标的人,是有雄才伟略的政治高手。曹操是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是三国鼎立的缔造者之一,更是为西晋统一打下来坚实的政治基础的人物。

2

都说曹操汉贼,曹丕篡汉,我认为曹魏江山是人家曹操实打实打下来的,不过老是被汉室这顶帽子压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汉朝早就名存实亡,没有曹操北方能统一吗,曹操又不像司马懿,司马懿才是坐享其成,所以坏就坏在,那时汉室虽然衰落,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向汉,毕竟400多年基业啊!如果曹操打的是起义的名号建立的王朝,估计也就不会说他是汉贼了,坏就坏在当时许多人冠冕堂皇打的兴复汉室的名义,就这个死而不僵的名义坑了许多人啊!

成王败寇,谁胜利谁就是王,哪有什么正统不正统,贼不贼。谁得到江山谁就是英雄。没有曹操汉朝也会让别人灭亡的。没有所谓的贼不贼的说法,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淘汰




3

怎么能是汉贼!曹操后来的势力、权力、威望达到顶点,踢开汉献帝是临门一脚的事情,轻而易举就能达成,他为什么不篡位呢?

图为曹操画像。

晚年的曹操,众人劝进,包括孙权向其称臣,可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如果天意选中我,愿做周文王,当年的周文王是周武王建周后封的,可以理解为,曹操没有称帝之心,至于子孙后代们有没想法就不知道了。

图为受禅台遗址,此地发掘有《受禅碑》与《上尊号碑》,详细记载当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的经过。

另外,说几件事情,董卓擅权时,曹操搭上自己和整个族人的身家性命,跑去刺杀董卓,这绝对是效忠汉室的表现;曹操后来被封为魏王,加九锡,可曹操死后墓碑上却是“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他只想做个为汉室讨贼立功的将军罢了,换句话说,曹操一生征战四方,是为了维护汉室的统一奋斗。

公元234年,降为山阳公的汉献帝刘协病死,魏明帝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曹操一生,对汉献帝是尊重和敬畏的,只是政治手段非常高超,该显弱则弱,该嚣张就嚣张,把汉献帝好吃好喝供着,还把3个女儿嫁给他,不说嫁3个女儿有何目的,就这大手笔,可真下得了血本了。

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在为汉室服务,明明白白的汉臣,怎是汉贼呢,顶多作为一个权臣有奸雄的成分,但也掩盖不了忠义的事实。

4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我认为不是。原因如下:

首先,此一问,代表了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这与《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刻画密不可分。

作者罗贯中才高学富,有政治理想却郁郁不得志,以“七实三虚\"的态度在《三国演义》中融入了自己的正统观、天命观,崇刘抑曹,说到底,只是演义小说,只是罗贯中的“一家之言\",代表不了真实历史。

其次,何为“汉贼\"?“贼\"有两个意思:一、祸患、祸害,二、作乱叛国的人。《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简介了汉末大乱倒挺真实,桓、灵二帝宠信宦官,中涓弄权,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

总而言之,就是大厦将倾,病入膏肓,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是一摊烂泥。

在此情形下,曹操崭露头角,逐渐崛起,凭借自身智慧与才能统一北方,进而想一统天下,是有益于社会有利于百姓的,“汉贼\"一说实不敢当。

第三,曹操才能自不必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古今历史,能同时戴上这几顶帽子的人屈指可数,以此等雄才大略,识时务者为俊杰,生前也没篡位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己。

反倒是言必称汉室宗亲的刘皇叔,在曹丕称帝后,也匆忙在成都上位。

言而总之,是不是真“汉贼”,要看当事人是否顺应了历史大势,是否回应了百姓盼稳定盼发展的诉求,从这两点来看,曹操不是小说里的“汉贼”,而是真实历史中的一代枭雄!




5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历史上的曹操不是所谓的“汉贼”。

贼者偷也,汉贼谓之篡夺汉室,说曹操篡夺汉室则站不住脚:

首先曹操一生有称王,但是没有称帝。曹操曾官至丞相,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曹操“剑履上殿”,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

在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曹操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不是废汉帝后自己称帝的,因此称他为“汉贼”是没有历史名义根据的。

其次曹操被很多人认为是“汉贼”,其实更多的受到文学作品对曹操丑化影响。国人对曹操的映像可能更多来自于戏曲,或者文学作品上的曹操形象,特别有代表性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滑,玩恩负义,杀人如麻等文学形象。

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操以鞭指骂曰:“吾待汝为上宾,汝何背义忘恩?”玄德曰:“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

再次曹操的一生其实还是奉行“匡扶汉室”的理念,虽然最后称“魏王”也是对一大群渴望成为立国功臣的安抚。

曹操刚担任洛阳北部尉,就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简直就是一个大汉热血号青年!到了董卓乱汉,曹操又是第一个挑头拉起了“反董卓联盟”,

兴平二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但是只有曹操相应,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为了平定四方。曹操作为一个文人,诗词文章最能体现内心的情感,“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大概就是曹操的志向!

所以我不认为曹操是一个“汉贼”,曹操实际上是一个有着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胸怀和抱负的政治家。

因此他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

在《三国演义》中曾经称曹操为汉贼,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长期把持着汉朝朝廷。那么曹操真是汉贼吗?其实许多人只看到了表象。

首先,大汉天子早已成为傀儡。东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军政大权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皇帝手中,而是被外戚和宦官集团把持,这些利益集团加大了对土地的兼并,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迫使汉朝廷允许地方募兵,导致军阀割据开始出现。黄巾起义虽被镇压,却也让汉朝走向完全衰落,外戚何进和宦官十常侍的矛盾激化,何进为了保住利益,引入西北军阀董卓,引起混乱。作为汉朝皇帝的献帝刘协流离失所,全没有了天子的威仪,汉朝被取代是早晚的事,曹操不出现,其他人出现也会取代汉朝。

其次,权臣之路不可逆转。曹操是汉朝末年的权臣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试想一下,曹操在建立强大军队和占据地盘的情况下,交出权力可不可行。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周公旦是周天子的亲叔叔,负责辅政还有一帮人诟病。西汉霍光,作为武帝的托孤大臣,先后辅佐三个皇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在其死后家族被诛杀。曹操放弃权力,皇帝放心吗?朝臣能不忌惮他吗?还有和他一起战斗的文臣武将怎么想,打了天下给别人。自身和家人的安全都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及其家族一步一步的向建立自己的朝代的道路走近。

第三,曹操在世并未篡位代汉。曹操终其一生都是汉臣,虽已经是汉朝的丞相和魏王了,但并没有走向称帝这一步,对待汉献帝也保持了一定的尊重,让献帝维持了一段平静的生活。而曹操的次子曹丕即位以后,并没有为难献帝,而是把他放到了封国,在封国内汉献帝还可以是汉朝天子,这样的待遇对于亡国之君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曹丕做的这一切肯定有曹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曹操已经尽了一个臣子该有的忠诚,活着时候不称帝,儿子称帝后善待旧主,曹操也算尽力了。

汉朝已经日薄西山,天下之主已成虚位,曹家不取而代之,其他人也会觊觎天下。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汉贼之说。

7

关于曹操是不是汉贼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很多人心中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任何一种说法恐怕都难以服众,所以,唐郎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扒一扒这个问题。

其实持曹操并不是汉贼的观点的人很多,因为在他们来,曹操是名副其实的汉相。理由无非是如果没有曹操,不知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曹操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之类的。但是,曹操真的不是汉贼么?

一,看待曹操是不是汉贼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曹掌权后的政治改革角度入手。

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一举废除东汉朝廷一直实行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执政制度,恢复西汉实行的丞相执政制,那么三公执政制和丞相执政制又有什么区别呢?原来西汉时期的制度基本上沿袭秦帝国的制度,以丞相为政府首脑,类似现在的国务总理。但是这样一来丞相权力过大,就产生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为了加强君权,东汉光武帝刘秀立国以后,废除丞相制,改用三公九卿制。太尉管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司徒管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司空管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不仅仅是一分为三那么简单,三公名义上是最高级别官员,实际上却没有实权,真正权力掌握在尚书台手中。就这样君权得到极大的提高,而相权消亡。

但是东汉末年,董卓废除少帝拥立献帝即位以后,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依然不满足,倒行逆施的恢复丞相执政制,地位凌驾于三公之上,逼迫皇帝任命自己为丞相,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从此以后董卓独揽大权,此时相权不但得到恢复,而且凌驾在君权之上。但是最少在名义上,具体负责各项事务的九卿依然直接归属三公管辖。董卓虽然恢复了丞相制度,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背叛光武帝留下的制度而废除三公。也因此为自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图谋诛杀董卓的王允,当时担任的职务就是司徒。到了曹操掌握权力的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相权,以精简官制为借口,直接废除三公,让九卿直接隶属丞相管制,等于是直接完全颠覆了光武帝留下的制度。

二,曹操是不是汉贼还要从曹操掌权后的一些所做所为来看待。

就这样整个朝廷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上,臣子寄来的奏折都的先经过曹操之手,相权已经彻底凌驾于君权之上。既然董卓的行为被公认为汉贼,而遭到各路诸侯的联合讨伐,那么曹操的行为,比董卓做的更彻底更狠毒,难道就不是汉贼了么?是否如果笑到最后的是董卓,那么董卓也是汉相了么?难道因为成王败寇,就说明曹操不是汉贼了么?

四世三公的袁绍早年谋诛宦官,董卓专权以后又组织讨伐董卓,随后又多次清剿黄巾余孽,在袁术称帝以后又大义灭亲讨伐袁术,可谓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职务已经是大将军兼任太尉。就当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吧,然而曹操职务尚且不如袁绍,袁绍也没有表现出不臣之心,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吧,然而曹操职务尚且不如袁绍,袁绍也没有表现出不臣之心,曹操有什么资格讨伐袁绍?他与袁绍官渡之战,使得百姓流离仓库空虚,这当真是为了天下?曹操讨伐徐州牧陶谦,之后对徐州进行了令人发指的屠城行为。陶谦是朝廷任命的徐州牧,为人又仁义爱民,曹操凭什么讨伐陶谦甚至滥杀无辜?

三,用结果来推论原因,是典型的历史经验主义的逻辑错误。

至于“如果没有曹操,不知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句话就更荒谬了,没人称帝不是因为曹操的存在,而是因为董卓、袁术的前车之鉴。当初董卓废立少帝,遭到天下人讨伐。袁术自立为帝,遭到天下人讨伐。袁术之后没人称帝是因为怕被天下针对,而不是因为曹操的存在。曹操虽然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他儿子曹丕不久以后就逼迫献帝禅让。如果不是曹丕称帝,刘备孙权会相继称帝么?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只有称帝才能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去讨伐魏帝,曹操虽然不称帝,但是却为其子曹丕称帝铺平了道路。曹操生前职务已经是魏王,丞相,加赐九锡,汉高祖刘邦早有祖训: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光武帝刘秀也早已废除了丞相制度。在曹操之前加九锡的,就是篡位的王莽。这狼子野心,难道还不明显么?

汉献帝都想用密诏杀曹操了,曹操还能算汉臣?退一步说,就当曹操是汉臣,这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汉献帝要杀曹操,还需要密诏?可见当时曹操的权力已经凌驾于皇帝之上,别说杀曹操,就是削弱曹操权力汉献帝都做不到。皇帝本人都想杀了曹操,这样的曹操,还能称得是汉臣?如果曹操算汉臣,那司马懿更算魏臣了。别说他本人,他儿子到死都没有称帝呢。

参考文献:

《三国志》、《三国演义》

8

曹操真的是汉贼吗?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枭雄、军事家和政治家,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从骑都尉做起,黄巾之乱后占据兖州并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势力到了司州,豫州,徐州,击败袁绍后得到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几乎一统北方,其子曹丕以此根基后来代汉建立了曹魏政权,所以从汉献帝的角度来说,曹操肯定是汉贼。这没什么可说的。

然而站在现代人的观点,汉失其鹿而天下逐之,曹操的一切靠自己夺取,这无可厚非。


东汉末年,由于汉桓帝、灵帝的倒行逆施,东汉的百姓“苦汉久也”,特别是抗击黄巾之乱够,诸侯也有了自己的军队开始与中央政府抗衡,这个天下早就不是汉朝的了。曹操起兵时靠的是自己的家产,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汉政府也没有给他一兵一卒,一枪一弹,曹操的势力全靠自己发展,这又怎么能说是夺取了汉朝的江山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在东汉为官时,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又率军平黄巾起义,为东汉立下汗马功劳。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欺压皇帝及朝臣,曹操愤而出走,回乡招兵买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由于其他诸侯按兵不动,致曹操兵败。

当时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救出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积极作用。

曹操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加强法治,深得民心。唯才是举 识人善用。

所以,曹操不是汉贼,曹操是有抱负、有理想、有目标的人,是有雄才伟略的政治高手。曹操的兵马是自己招募的,曹操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怎么会是汉贼呢?

10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关于曹贼这个说法一直都有,总的来说,这种说法是受到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是站在东汉这一正统王朝的出发点,对于东汉的统治者和持有正统思想的人来说,曹操篡汉自立,虽未称帝,但挟天子以令诸侯已成帝王之实。

同时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盛行,书中宣扬的尊刘抑曹的基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对蜀汉政权有了情感上的依赖和认同,书中对于曹操的评价也多有偏颇,甚至有丑化的成分,曹贼的称呼也是从这部演义小说开始盛行的。

但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曹操不仅不是贼,甚至可以说是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位英雄,曹操虽然篡夺东汉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这种在政治上的诉求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行为。

纵观曹操的一生,从起兵陈留开始曹操就把统一全国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最终没能完成统一的使命,但是他平定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同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北方的统治,这些措施对于改革东汉末年腐败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抑制豪强

由于曹操出身的非贵族性,他对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对政权的危害性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所以,自从他掌权以来,对豪强势力从不手软。在经济上限制豪强势力对土地的兼并,政治上限制豪强势力的特权,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打击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革选举制度

东汉以来察举制度对于人才的门第出身非常重视,这一选举特征使得很多人才受到出身限制得不到重用。而曹操打破这一传统,多次下令求贤,使得曹营“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建立了曹操统一北方的人才库。

实行屯田制度

屯田制度从汉初就有,但大多数都是军屯且没有大规模实行。而曹操时期开始大规模实行的民户屯田制度,这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绝对是一项开创性的举措。 公元196年曹操就开始屯田运动,曹操用民户屯田制度,组织流亡百姓开荒种地。同时设立屯田官员管理屯田百姓,收获的粮食按比例上交给朝廷,其余归属屯田百姓。

实行屯田制, 既解决了军粮缺乏的困难,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屯田制度也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

另外,曹操在军事上和文学上也有不小的成就,他的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大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曹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都促进了当时中国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大一统政权的到来。

虽然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残暴、顽固等阶级属性依然存在,但这仍然掩盖不了他作为时代英雄所散发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