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生宦海,成在洋务,败在甲午,为大清王朝修修补补,为保慈禧统治地位呕心沥血,与列强周璇腾挪之间签下诸多不平等条约。在满清5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有李鸿章参与主持的就有30多个,其中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影响最大,得到骂名最多。
在签订完《马关条约》之后,帝党翁同龢大骂李鸿章“卖国如秦桧”,后党荣禄指责李鸿章是“误国小人”。
试想一下,以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形势,在当时三十年洋务败于甲午的无情摧残下,在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不断蚕食下,有谁能够顶住这么多的压力拒而不签?就算当时没有李鸿章,还是会有王鸿章、刘鸿章签下这卖国条约,因为慈溪也好、光绪也罢,谁也不想丢掉皇帝的宝座。要想维持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只能委曲求全。
因为当时的国家形势在那里,晚清中国的落后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从康熙流放武器制造专家戴梓的那一刻起,中国已经落后了,当时的法国皇帝创立了法兰西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从更加宽广的范围内来讲,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于明朝的永乐年间,至18世纪初结束,这三百年的时间,西方的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诞生了牛顿、伽利略两位伟大的的物理学家,还有数不清的数学家、化学家。从乾隆末期、嘉庆初年,西方开始走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道路,最开始是英国,然后有传到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到1830年代成功结束。
工业革命结束之后,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必然需要广阔的市场来销售自己的工业品,而当时中国与英国的贸易,中国用茶叶和瓷器换取了大量的白银,而西方的工业品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用吸引力不足,因为中国以农业为本,生活可以自给自足。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偷运鸦片至中国,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至此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国家不断沉沦。
第二次鸦片战争打醒了大清王朝,1860年开始,慈禧支持晚清重臣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原则,李鸿章片面的认为中华的制度、物产、宗教、文化都是优于西方的,只是武器制造不如西方,于是大规模的武器制造开始了,北洋水师建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日本也进入了明治维新时代,由于从政治制度到国民教育再到军备制造、新式军队和指挥体系的建立,都进行的比较彻底,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进入资本主义体制之后,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满足资本的贪婪性,制订了灭亡中国、侵占亚洲的“共荣”国策。
要想侵占中国,必先拿下朝鲜。壬午民变和东学党起义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机会,因为在《江华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允许了伊藤博文与中国同等撤军、同等出兵的特权,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一大失误。正是有了对朝鲜的出兵权,日本偷袭了清国的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
甲午战争打响后,慈禧还政光绪,让光绪主持大局,光绪帝和总理衙门会同李鸿章制订了平壤——盛京——北京三位一体的防御战略,而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渤海的制海权置之不理,希望依靠海防炮台击垮击垮日本舰队,同时希望国际社会调停,李鸿章太相信国际公法,殊不知,强权就是公法。这两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使北洋官兵失去了一战到底的决心,战局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丢掉了制海权。
当日本军队夺取刘公岛、威海卫等战略要地的时候,大批的清军还在沈阳——北京一线游荡,自始至终,光绪帝和李鸿章没能调整战略部署,高层的迂腐可见一斑。
当日军夺取辽东、山东沿海之后,李鸿章和光绪又严令避战保船,因为在李鸿章和光绪看来,三十年的发展,就北洋这点家当,就如同房子,万一坏了,连修补的材料都没有。
一味的消极战斗,终于使北洋全军覆没,三十年的洋务发展毁于一旦。李鸿章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位子上跌落下来,被光绪召入京城训政,李鸿章在北京没有房产,寄居在由雍正时期十三爷的府邸改建而来贤良寺,渡过了他最为失落的时光。
转机出现在俄国,俄国想要修剪一条铁路,希望经过东北直达海参崴,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俄国借尼古拉二世加冕的机会,点名要李鸿章出访俄国。西方列强闻风而动,不想俄国独占中国市场,纷纷邀请李鸿章出访。
从1896年开始李鸿章开始了一年多的欧美之行,当他看到西方先进的议会制度、精良的武器装备、德国训练有素的新式军队之后,才恍然醒悟,自己三十年的洋务,只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国家的富强,绝不是装备先进的枪炮、轮船就可以实现的。
回国之后,李鸿章立即上书光绪帝外和夷戎、内修法制、大开愚钝,方能救国。
在变法图强这一点上,李鸿章是支持光绪帝的,慈禧也乐见维新派搞出点名堂,但是,光绪帝根基太浅,与慈禧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积累的人脉、权势相比,有天壤之别。
随着变法的推进,维新派激烈的变革,不懂得妥协与退让,把守旧派赶尽杀绝的雷霆手段失去了朝廷重臣的支持,李鸿章选择了慈禧。
甲午海战结束后,西方列强真正看到了满清的贫弱本质,疯狂的攫取在华利益。加上光绪成人,西方列强要求慈禧还政于光绪。侵占我的领土,出让我的训政,慈禧愤怒了,慈禧在保守派的撮使下,向西方十一国宣战,纵容义和团,攻击洋人在北京得教堂,想给洋人一点颜色看看。
近乎脑残的决定,迎来了八国联军疯狂的报复,李鸿章联合张之洞、袁世凯、盛宣怀宣布宣战诏书是假的,实行东南互保,保护列强在华利益,深受洋人赏识。
慈溪跑到了山西,擢升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开始为慈禧“擦屁股”:在惩办祸首这一议题上,李鸿章灵活斡旋,成功的把慈禧从祸首名单上去除;在讨论战争赔款问题上,据理力争,把战争赔款由十亿两白银降到了四亿五千万两。
由于成功的保住了慈禧的统治地位和满清的统治,李鸿章被慈禧称为“再造玄黄之人”。
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因为胃出血病倒了,在慈禧回銮经过河南的路上,李鸿章病逝。慈禧得报后,“流涕痛哭”,“震悼失次”,时言“大局未定,倘有不测,更有何人分担!”。
李鸿章的跌宕人生与晚清王朝的起起伏伏息息相关,他努力使国家走向富强而不得其道;他数次挽救大清王朝于危难之中而身背骂名。
是太平天国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是慈禧提拔了李鸿章,是国事衰微使李鸿章委屈求全。李鸿章空有一身学问而生不逢时,是当时中国那个时代造就了他,同时也毁了他。换作任何一个人,没有一个强盛国家的支撑,谁做得也未必比李鸿章好。
最后,分享李鸿章临死之前的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终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窗外尘氛犹为消,请君莫做等闲看。
在拒绝了俄国道胜银行代表波得涅耶的签字要求后,李鸿章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