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李鸿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非功过,自有定论,早前的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对清政府的“自强”与“实业救国”,和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洋务运动的开明昌导者,率先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子弹,增强清朝实力,为了实现“自强”,采用西方军事训练,创办轮船招商局,组建北洋水师,“实业救国”创办开平矿务局,为了战时需要,在大沽炮台与天津架设电报线等,这些行动也足以表现李鸿章对清朝“实业救国”的热情和支持,真是倾尽了心血,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也不为过。

然而在甲午海战及后期的表现,却象换了大脑似的,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把从前的“自强"和“实业救国"抛在脑后,李鸿章也和力主抗战日本的光绪帝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清政府最后被迫对日宣战,但终未能抵,最终失败。

但作为将帅的李鸿章却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保其实力,不令守军严加防备,造成将士更加换散情绪,采取不抵抗行为,致使阵地落陷。甲午海战后,又令北洋舰队躲进军港,避战保船。从这些说明,给他冠以“胆小怕事,意志脆弱,无能,妥协"之名也无可厚非。

特别《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议和全权大臣的李鸿章,失去往日“洋务运动”的高风亮节和“实力救国”热情,和慈禧一嚊孔出气,更暴露出李鸿章的“求和,妥协,卖国”行为,虽被当时的局势所逼,但被慈禧能认可为全权大臣代表,也足以能表明李鸿章的态度和慈禧一样,那给他后期加“汉奸、卖国贼”也不为过。

总之,甲午战前,功德有颂,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作用,但甲午战后的种种表现,最终把他的功德湮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更多的评价则重于后者,不过功过是非,个人观点的不同也各不相同,随着详细资料的深入,会有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建立了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政府立下大功!后来又参与镇压捻军。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后建北洋水师,曾使清政府海上称霸亚洲十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与列强先后签订《马关条约》丶《辛丑条约》…历史已有定论。

3

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所以只能从自我意识出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总的一句话:李鸿章是能人,但不是圣人!

作为一个古代读书人,能够心怀天下,读书人的情怀是有了!但是为了保皇保清,委屈求全,甘愿背锅,读书人的风骨是欠缺的!

江山应该是天下人的江山,而不应该是清朝的江山!读书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以皇帝为主子!这一点上,我认为李鸿章不如谭嗣同!

但是,李鸿章能从一个读书出身,创立淮军,建立水师,兴洋务,搞变革!能力自然无可厚非。以致于各种外交合同都需要李鸿章去签订!

只是,李鸿章在外交问题上,过于迁就皇权,而因此致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于屈辱、羞愧之中,确实有失担当!所以李鸿章无法称圣!

事实上,李鸿章也是个悲剧人物,虽然位极人臣,但终归背上骂名。这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局限性!

4

感谢信任与邀请。

为了不使那帮别有用心为李鸿章这垃圾翻案的人独占论坛,我还是忍着厌烦来回答这个说得都反胃的话题。

李鸿章自镇压太平天国执掌军权后,就变国器为私器拥兵自形同军阀。清庭每年投入军费400万两的北洋水师也又让其搞成了李家军。正是因为慈禧的贪权无能、李鸿章带头,才使得中国清末在外患严重到都快灭国亡种的情况下走向了四分五裂。

其凭借军权在手,可以说为捞钱无所不为。办洋务、办军务、办外交无不是搞成他捞钱的机会。筹建北洋水师能借外购舰的机会向德国供应商敲诈勒索索要巨额回扣,而成为当年轰动世界的丑闻;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其部下形同土匪纵军掠抢大发战争财;办军务亦是大捞特捞,能挪用北洋军费四百余万两投资日本茶山煤矿、其子李经芳在日本办有三处洋行,与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倭寇大做大米和军舰动力煤的买卖,哪怕中日甲午开战后这种重要的军需物资贸易都照做不误!其外甥张席珍去世之后,李鸿章就让张席珍的小弟弟张士珩进入到了北洋军械所,长期盗卖军火给倭寇获利数十万两;而北洋水师却长期煤弹两缺更本谈不上训练,参战时都仅仅有半个基数的弹药而且基本上是廉价的实心弹,镇定二舰主炮一共只有三发标准开花弹!因动力煤不达标航速仅能达到标准航速15节的一半!

其经手的对外签订的卖国条约就达三十多个,其中《马关条约》就是因为李鸿章、李经芳父子在日本有重大经济利益谈得比《辛丑条约》损失还要巨大;《中法新约》更是李鸿章在法国战场失利、国际上孤立的情况下力主拱手送上法国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中南半岛利益而签订的;《中俄密约》就更是李鸿章主动以中国东北利益勾引沙俄执行其荒唐的以夷制夷策略而签订的,并且吃回扣三百万卢布。

一力反左宗棠公平定新疆叛乱从沙俄手收复国土的主张,理由竟然是为了海防!同样是国家主权领土还有海防的塞防之分?更何况左宗棠公是中国重视海防的第一人。更为露骨的是在祟厚未经授权就放弃了大片新疆国土的情况下,仍然坚决反对重新谈判收复国家主权!

庚子国殇更是在列强已经入侵的清庭不得不宣战的情况下,仍然以清庭宣战是乱命为借口拒不接受抗敌职务,反而与侵略者达成协议组织汉奸性质的“东南互保”至使四大总督区和山东袁世凯部置身于国战之外!

李鸿章这一系列贪腐卖国的行为,难道能说是替清庭背锅?难道不是一个彻底的贪腐人渣和卖国汉奸!那些为李鸿章歌功颂德的鼠辈们趁早闭上你们臭臭嘴吧!粪池只会越搅越臭!

5

个人只想记住甲午海战《马关条约》的国恨,不愿记住李鸿章,逝者已去,就让他安息吧,毕竟他也是华夏子孙,对也好,错也好一个世纪了,不要再深究了。深究也无用。

6

李鸿章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洋务运动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北洋水师的统帅。李鸿章推动洋务,力图自强,全力想要改变晚清落后的现状,却多以失败而告终。被迫代表清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尽力据理力争,尽可能减小中国的损失,但是一个腐朽的国家不是一个人就能拯救的。他也因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那么李鸿章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先看看一些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慈禧太后是非常倚重李鸿章的,1901年,李鸿章去世时,慈禧痛哭不已,因为清朝最后的顶梁柱已倒,以后也不再有能为她分忧的人了,她称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玄黄是指天地宇宙运作的秩序,我们可见李鸿章在慈禧太后这里的分量有多高。

而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就非常客观,“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才学,见识绝对算的上大家,如果他不是生在晚清,或许将会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名相。可惜就是生不逢时,即便他力挽狂澜,以一人之力也难以改变时势。清朝的落后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但是李鸿章为满清的中堂,1860年开始推行洋务,却未思考西方先进之根本,在于思想,在于体制,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却无推动变革,造就时势的决心。就此而言,因李鸿章所处的地位,他是要付一定责任的,当然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满清皇室上面。

在晚清时期,中国人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在国际上地位不高,形象也差,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1896年,74岁的李鸿章代表清朝去出访欧美八国,李鸿章虽然年事已高,精神状况却很好,他的个子也很高,和脾斯麦,尼古拉二世的合影,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洋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误会,而日本著名的政治家伊藤博文则评价李鸿章是:“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如果李鸿章遇到的是日本明治天皇这样的君主,或许近代中国的命运又不一样了。

李鸿章和脾斯麦

清朝病入膏肓,李鸿章非扁鹊在世,人非圣贤,有功有过

清朝的腐败,根源在于统治者身上,在社会体制,治国方针上都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和世界交流碰撞的同时,仍然不思变通,抱着天朝上邦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本来有句话说穷则生变,变则通,但是洋务运动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就停滞了下来,反而被日本明治维新反超,甲午中日战争清朝大败,这也说明清朝已经病入膏肓,这当然有李鸿章指挥失策的原因,但根本问题还是以慈禧为首的统治者主和不主战,甚至北洋水师都得不到充足经费,导致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是李鸿章一人可以左右的。

在对待新疆问题时,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这也是他备受谴责的一个主要问题,新疆的战略地位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这里连接西域,在今天新疆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连通中亚欧洲的桥梁,但是李鸿章只是在当时认为清朝要收复新疆,成本太高,更应该注重对海军建设的投入,所以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学习西方国家一样注重海权,因为近代被入侵都是从海上打进来,虽然这个观点也没有错,但是新疆和建设海军对清朝是同样重要的,李鸿章的主张就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短视了。

1871年8月,李鸿章签下了《中日修好条约》之后,直到他去世,清朝和西方列强战败了几次,李鸿章就代表中国签了多少次合约,弱国无外交,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李鸿章的“”,又有几个人知道李鸿章签订这些条约时的无奈。即便在国内,朝野之上,对李鸿章也是一片骂声,然而真正导致了这一切的,还是满清的统治者,李鸿章只是一个背黑锅的,他也曾经自嘲自己是清朝的“裱糊匠”,也许他也知道,粉饰出的太平始终只是虚无缥缈的。

李鸿章曾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他的一生扶大厦之将倾,跨越了整个时代,却也未逃过历史的洪流。

7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生宦海,成在洋务,败在甲午,为大清王朝修修补补,为保慈禧统治地位呕心沥血,与列强周璇腾挪之间签下诸多不平等条约。在满清5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有李鸿章参与主持的就有30多个,其中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影响最大,得到骂名最多。

在签订完《马关条约》之后,帝党翁同龢大骂李鸿章“卖国如秦桧”,后党荣禄指责李鸿章是“误国小人”。

试想一下,以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形势,在当时三十年洋务败于甲午的无情摧残下,在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不断蚕食下,有谁能够顶住这么多的压力拒而不签?就算当时没有李鸿章,还是会有王鸿章、刘鸿章签下这卖国条约,因为慈溪也好、光绪也罢,谁也不想丢掉皇帝的宝座。要想维持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只能委曲求全。

因为当时的国家形势在那里,晚清中国的落后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从康熙流放武器制造专家戴梓的那一刻起,中国已经落后了,当时的法国皇帝创立了法兰西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从更加宽广的范围内来讲,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于明朝的永乐年间,至18世纪初结束,这三百年的时间,西方的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诞生了牛顿、伽利略两位伟大的的物理学家,还有数不清的数学家、化学家。从乾隆末期、嘉庆初年,西方开始走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道路,最开始是英国,然后有传到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到1830年代成功结束。

工业革命结束之后,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必然需要广阔的市场来销售自己的工业品,而当时中国与英国的贸易,中国用茶叶和瓷器换取了大量的白银,而西方的工业品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用吸引力不足,因为中国以农业为本,生活可以自给自足。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偷运鸦片至中国,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至此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国家不断沉沦。

第二次鸦片战争打醒了大清王朝,1860年开始,慈禧支持晚清重臣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原则,李鸿章片面的认为中华的制度、物产、宗教、文化都是优于西方的,只是武器制造不如西方,于是大规模的武器制造开始了,北洋水师建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日本也进入了明治维新时代,由于从政治制度到国民教育再到军备制造、新式军队和指挥体系的建立,都进行的比较彻底,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进入资本主义体制之后,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满足资本的贪婪性,制订了灭亡中国、侵占亚洲的“共荣”国策。

要想侵占中国,必先拿下朝鲜。壬午民变和东学党起义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机会,因为在《江华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允许了伊藤博文与中国同等撤军、同等出兵的特权,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一大失误。正是有了对朝鲜的出兵权,日本偷袭了清国的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

甲午战争打响后,慈禧还政光绪,让光绪主持大局,光绪帝和总理衙门会同李鸿章制订了平壤——盛京——北京三位一体的防御战略,而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渤海的制海权置之不理,希望依靠海防炮台击垮击垮日本舰队,同时希望国际社会调停,李鸿章太相信国际公法,殊不知,强权就是公法。这两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使北洋官兵失去了一战到底的决心,战局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丢掉了制海权。

当日本军队夺取刘公岛、威海卫等战略要地的时候,大批的清军还在沈阳——北京一线游荡,自始至终,光绪帝和李鸿章没能调整战略部署,高层的迂腐可见一斑。

当日军夺取辽东、山东沿海之后,李鸿章和光绪又严令避战保船,因为在李鸿章和光绪看来,三十年的发展,就北洋这点家当,就如同房子,万一坏了,连修补的材料都没有。

一味的消极战斗,终于使北洋全军覆没,三十年的洋务发展毁于一旦。李鸿章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位子上跌落下来,被光绪召入京城训政,李鸿章在北京没有房产,寄居在由雍正时期十三爷的府邸改建而来贤良寺,渡过了他最为失落的时光。

转机出现在俄国,俄国想要修剪一条铁路,希望经过东北直达海参崴,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俄国借尼古拉二世加冕的机会,点名要李鸿章出访俄国。西方列强闻风而动,不想俄国独占中国市场,纷纷邀请李鸿章出访。

从1896年开始李鸿章开始了一年多的欧美之行,当他看到西方先进的议会制度、精良的武器装备、德国训练有素的新式军队之后,才恍然醒悟,自己三十年的洋务,只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国家的富强,绝不是装备先进的枪炮、轮船就可以实现的。

回国之后,李鸿章立即上书光绪帝外和夷戎、内修法制、大开愚钝,方能救国。

在变法图强这一点上,李鸿章是支持光绪帝的,慈禧也乐见维新派搞出点名堂,但是,光绪帝根基太浅,与慈禧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积累的人脉、权势相比,有天壤之别。

随着变法的推进,维新派激烈的变革,不懂得妥协与退让,把守旧派赶尽杀绝的雷霆手段失去了朝廷重臣的支持,李鸿章选择了慈禧。

甲午海战结束后,西方列强真正看到了满清的贫弱本质,疯狂的攫取在华利益。加上光绪成人,西方列强要求慈禧还政于光绪。侵占我的领土,出让我的训政,慈禧愤怒了,慈禧在保守派的撮使下,向西方十一国宣战,纵容义和团,攻击洋人在北京得教堂,想给洋人一点颜色看看。

近乎脑残的决定,迎来了八国联军疯狂的报复,李鸿章联合张之洞、袁世凯、盛宣怀宣布宣战诏书是假的,实行东南互保,保护列强在华利益,深受洋人赏识。

慈溪跑到了山西,擢升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开始为慈禧“擦屁股”:在惩办祸首这一议题上,李鸿章灵活斡旋,成功的把慈禧从祸首名单上去除;在讨论战争赔款问题上,据理力争,把战争赔款由十亿两白银降到了四亿五千万两。

由于成功的保住了慈禧的统治地位和满清的统治,李鸿章被慈禧称为“再造玄黄之人”。

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因为胃出血病倒了,在慈禧回銮经过河南的路上,李鸿章病逝。慈禧得报后,“流涕痛哭”,“震悼失次”,时言“大局未定,倘有不测,更有何人分担!”。

李鸿章的跌宕人生与晚清王朝的起起伏伏息息相关,他努力使国家走向富强而不得其道;他数次挽救大清王朝于危难之中而身背骂名。

是太平天国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是慈禧提拔了李鸿章,是国事衰微使李鸿章委屈求全。李鸿章空有一身学问而生不逢时,是当时中国那个时代造就了他,同时也毁了他。换作任何一个人,没有一个强盛国家的支撑,谁做得也未必比李鸿章好。

最后,分享李鸿章临死之前的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终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窗外尘氛犹为消,请君莫做等闲看。

在拒绝了俄国道胜银行代表波得涅耶的签字要求后,李鸿章与世长辞。

8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争议很大,其中好多都是人云亦云的。事实上李鸿章生活的年代距今并不远,反映他人生情况的资料并不少,我们完全应该能给他一个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

李鸿章科考出道后的人生主要集中在军事、洋务、外交、政斗等几方面。纵观他的人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评价:

第一,李鸿章的才能和见识是值得肯定的,属于能臣的范畴。李鸿章自幼聪颖,年轻即中进士,可见其自身的文化才识是较高的。其后他抓住当时国内太平天国作乱这个机会,毅然回乡办团练,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行列。最终他不仅取得了军功,而且还组建了实力雄厚的淮军,这个过程虽然离不开曾国藩的指点,但其自身的能力也是成功的关键。后来的组建北洋水师、倡导洋务运动等事件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事都能看出李鸿章的国际视野开阔,对晚清国力以及国内外差距具有深刻的见识。

第二,李鸿章不是清官。从许多文献中都能看出李鸿章在为清政府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为自己谋利。李鸿章在担任直隶总督时因为看不上北方的螃蟹,专门从南方购买阳澄湖大闸蟹吃,而且一次就买几千只。诸如这类反映李家生活作风奢侈的例子还有一些,总之就是可以反映出李鸿章此人比较奢侈。其次,从李鸿章死后留下来的巨额遗产来看,他也不可能是一位清官。此外,李鸿章积极靠拢慈禧太后,提拔安插自己的人马,而且与左宗棠、翁同龢等人是政敌,投身朝廷政斗之中,这样一个善于为己谋利的人也不可能是清官。

第三,李鸿章只是晚清朝廷的忠臣,不是民族的伟人。李鸿章作为一个汉臣之所以能爬上高位,除了能力和军功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积极为腐朽的晚清朝廷做事,积极靠拢腐败的晚清统治者。李鸿章对当时的清政府以及统治者的情况肯定是很知情的,但他做的只是通过议和停战让清王朝多延续几十年。他的做法对清王朝而言是一个合格的忠臣,但对于民族的发展进程以及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来说,那就决定不是伟人了。许多人骂李鸿章是历史的罪人,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第四,关于签订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在晚清与列强的战争中主要是主张议和停战的,这点没有争议。虽然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只是被迫代表晚清统治者去签约的,并不是他自己乐于去签约。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外国人点名要李鸿章去签约,因为李鸿章搞过洋务,负责过外交,许多外国人熟悉他,了解他的风格。从李鸿章耻以在条约上直接写自己的名字,以及签约后郁愤成疾这些事来看,李鸿章自己对这些条约都是感到不满和耻辱的。所以在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件事上,李鸿章只是晚清政府的背锅侠而已。

9

李鸿章所处的是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他一生主要做了这么三件事:一、和曾国藩一起荡平了太平天国;二、搞洋务,办工厂,办学校,建北洋水师;三、搞东南互保,庚子年保住了半壁江山。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可以说李鸿章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官员。

作为一个皇权制度下的读书人,李鸿章年轻时的理想除了和普通读书人一样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外,还胸有大志。他23岁时曾作言志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万丈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如果在其他朝代,拜将封侯还比较容易实现,可在清朝,汉族人要想拜将封侯几乎是不可能的,是太平天国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先是给曾国藩当门生,后来在曾国藩的授意下组建了淮军。和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更务实,“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曾国藩比较注重人品,李鸿章则将能力放在第一位,只要能打仗就行。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当中,他从“洋枪队”的身上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于是就办起了军械所,出于打水仗的需要,又创立了湘勇水师,以致后来的北洋水师。再来看东南互保。1900年,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李鸿章等人知道这势必带来大祸,但又做不了主,只好和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冒着巨大政治风险,搞了“东南互保”,使国家和民众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实乃庚子年的一大幸事!

李鸿章知道国家的实力,时常冒着被清流辱骂的风险主和,并时常被慈禧太后指派去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到现在还被骂作卖国贼。问题是,主子主战,却屙裤子里了,他不擦屁股谁擦?你们不骂裤子里拉屎的,而骂替人擦屁股的,是不是欺负人家不是老大呢?其实鸿章在与鬼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看透了很多东西,但是,看透是一回事,能不能执行,是另一回事。在中国,看透的都是挨批斗的料。你说大清不是日本的对手,到今天,还得有人骂你不是?就是林则徐当年主持禁烟,也发现大清不是英国的对手了,但是,他不能说呀,一说就是汉奸了呀,所以他鼓着肚子跟道光吹,说英夷如鸡狗,一仆不起,哄鬼哩,哄不下去了,被道光贬了。对他也是幸事。否则让他继续打下去,又打不过,甚至被道光安排和谈,那不妥妥的还是投降派,卖国贼呀?

仔细观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五次外战,你会发现,主战不对,打得自己脸得肿了,主和更不对,被爱国粉红骂得脸也肿了。咋都是肿。唯一不肿的,是骂者的嘴,你们咋就咋不肿哩,天天喝着菊花茶,败着火哩?还是一骂就泄了火呢?

忠君做官是当时的文化体制给读书人的唯一正途,平定造反的太平天国,是保卫皇家政权的需要,作为一个体制内的政府官员,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和现在的公安打击黑社会没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务实的官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李鸿章还是尽可能的干了些实事。比如他和曾国藩听从容闳的建议,促使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幼童没有完成学业就被强行召回,李鸿章还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这些幼童进行了较为妥当的安排。

李鸿章毕竟只是个臣子,在潜规则盛行的晚清,不能用“做官为民”的政治理念要求他,也不能要求他两袖清风,只要能为朝廷分忧,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就不失为一个好官,从这个意义来说,李鸿章还是个不可多得的官员。

有人曾问我,李鸿章身后三千万两白银是咋回事?我想说的是,我根本不关心这个。没有,我理解;有,我也理解。大清是多么牛逼的一个皇家公司,而李鸿章是多么忍辱负重的一代高管。三千万算嘛,现在的民间高管,哪个年薪不得几百万?毛毛雨啦!

什么叫忠?

就是忠于事,忠于人。这两个方面,鸿章没有啥有愧的地方。却身前背锅,身后也背锅。中国,素来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太多了。或者说,做事的人,向来是挨骂的,而不做事,向来是骂人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鸿章的女婿张佩纶,做翰林的时候,专以骂人为任,等自己上了前线,比兔子跑得还快,轮到别人骂他了,而且,一挨骂,再也爬不出来了。比老丈人差远了。老丈人背着一串锅,边挨骂,边给大清公司谋发展,求绩效,否则大清不用等到辛亥革命,就破产重组了。更重要的是,大清破产重组为民国公司之后,一帮接盘侠,也没有把公司搞好嘛,很多地方,甚至不如老公司呢。至于公司高管,一代有一代的水位,但是鸿章是他那个时代,水位最高的,这个当没有人有疑议吧。

10

在电视剧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有一个片段在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朝廷准备派人赴日议和,李鸿章邀请甲午战争战败的主要责任人翁同龢一同去赴日,翁同龢忙说不可不可,外交非我所长。事实上这件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于事无补,还爱约束想做事的人,宽于待己,严于律人。这就是翁同龢这类人。

李鸿章在环游欧洲之时,见到德国前首相俾斯麦,便问了俾斯麦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道尽李鸿章的气愤、烦闷和无奈。

李鸿章;“如果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给国家尽力办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见都与他不合,合起来拉他的后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想法办事,该怎么办呢?”

俾斯麦;“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能独揽大权,那还有什么事办不了?”

李鸿章;“比如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大臣、侍从经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义干涉大事。要是这样,这个大臣该怎么办呢?”

俾斯麦想了很久才说:“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一个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办事,就不好说了。”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一个人身上便是灭顶之灾。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一书的前言写到;“李鸿章之死,势必会令中国今后的局势发生大的变化。”李鸿章到底能不能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人,我说不好,但是现在那些超过五十岁的人,三四品以上的官没有一个可以望其项背,这个我敢保证是一定的。李鸿章的死会不会影响中国全局,我也说不好,但现在这个政府失去了李鸿章,就如同老虎失去了伥,瞎子失去算命的本领前景堪忧,麻烦越来越多,这也是我敢断言的。我到真心希望外国人的说法不是真的,要是真是那样的话,我们一个这样大的中国居然要靠李鸿章一个来支撑,中国还有救吗?

李鸿章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和翁同龢这类人一样是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章通过科举,被选拔为官的。但是李鸿章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力和外国人的坚船利炮之后,李鸿章慢慢做出改变,而清廷大多数人,还在麻木自己,不敢去正视外国人和他们的发明。到外国人打来之时又惊呼洋人的坚船利炮。

倘若李鸿章生在和平年代,李鸿章不过就是个大学士。死后本封一个太子太保少保之类的虚衔。但是来自西方的冲击力和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获得有关外国人及其事物的特殊知识,让他一举成名,其伟大程度世界知名度超过以前所有的官僚。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对手伊藤博文,是曾在英国的留过学的。而李鸿章俨然是在四书五经之中成长起来的。而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能与列强一窍长短之人。”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 迪斯累利、法国总统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大伟人是中国的李鸿章、德国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近代史学家唐德刚曾说;自有近代史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总理一个李鸿章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