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女生抱团行为?从初中一路到大学,发现大部分女生总是采取2~6个人不等的形式,同进同出,参加同样的社团,选同样的课,体育课做配对练习,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女生抱团行为?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就属于\"心理群体\"现象,也被称为“首属群体”、“初级群体”。意思就是自发性建立一个小群体,而这个建群的特点是,群的规模小一般两到十几人最多不过二十几个人,人再多的话,很难有聚集力了。其每个人都各自扮演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尤其是每个人在参与群体的活动当中,都能够面对面的互动,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或一些行为,面对面的进行,做事情有较为统一性,这也成为了在群里面相互之间的一种默契,较为明显的一点是,在团体内成员当中的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团体心理”存在。
其特点是群体的成员少,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因此从情感上阶段性的相对稳定,有可能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这种“心理群体”的现象一般都会出现在学校或有较为稳定或长期的机构,其群体的成员,感情上都是比较融合的,由于成员之间不断的互动和情感的登记。所以一个人表示的某种态度,思想情感和愿望的习惯性动作表情或做的事情,外人是很难理解的,“心理群体”的整合性是很强的,以至于群体中的某一个成员的目标都可以成为整个“心理群体”的目标,比如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包括题主所提出的选同样的课程,体育课做配对练习、集体吃饭等。
其实,不光是学校,在其他单位或者团体当中也容易形成这种群体心理,男女都可能形成这种小群体,相对于对于学校的女生可能要多一些。因为女生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的一员,在经过家庭群体的最原始的合解,会有明显的自发性家庭成员指向,主要是寻找情感上直接满足,也是人们最初对社会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同时它也可以表明个体早期社会化的执行能力,而在家庭群体心理当中,最容易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彼此的个性表达也最为充分,而无太多的拘束性。而步入学校以后,环境相对封闭(学校管理及住宿),任务相对单一(主要以学习为主),但也毕竟是社会中的一个平台。
因此在学校当中也就容易产生群体心理的小团体,这样的团体主要成因主要是,女生个体已经离开了家庭群体而步入到学校之中,让自己能够尽快的融入到这个小社会(学校)当中,去适应这里的一切,而使自己不感到孤立。但与绝大多数同学结盟可能性不大并有难度,只有从少数人开始或个体性交往开始。同样寻求相对的共同价值观与一定的规范。在此基础上,两者或两者以上相互接触又在持续不断的互动。虽然可能出现分子(服从者)分母(指挥者),但能够认同平衡。这就是这个小团体,形成了稳定的分子成分,所以相应的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当这个小团体运营了一段时间以后,其中的成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情况下就逐步了衍生了“团体心理”。也正是这种“团体心理”使这个小范围的人群,形成了团体的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团体的价值(抱团取暖等),团体的情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等)、团体的行为(做什么事儿一起去做等)等。尤其是团体的成员一般都以“我们”的共同心理构成区别于其他团体的心理构成,这也是团体的一种理念,因为这样的小团体属于无名无份与学校的其他团体。比如体育性的,文艺性的等是不同的。而这种小团体是自发性的,是人与人之间与情感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更是以相互为伴、相互为友为基础而无其他意识性目的小团体。
其实这样的抱团小团体是有一定好处的,首先在女生当中容易产生的嫉妒心理,在这样的小团体里会转变成一种相互学习和帮助的动力。成员在团体当中会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正是个体自觉的归属,自己自愿参加的团体的一种情感。也会有团体的认同感,也就是团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特别是团体的促进或干扰作用,比如某个人单独不敢表现的行为,在团体当中则敢于表现。比如某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很少去做一些事情或者去学习,但是在团体当中相互的帮助和鼓励却做了。因此,像在学校女生抱团这样的一个小团体,对于个体其实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个体的社会化,并且更是个体自我的形成,当然这些都是在团体心理的影响下而产生的。
“互补性”,是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理论当中的一个专用词语,而我们把它用在这里,主要是说的,在女生抱团当中,这种“互补性”是女生之间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需求,才得以让他们情感维持阶段性的发展。但是同样是这个,“互补性”也会产生分崩离析的作用,这就是说为什么这些抱团的女生的小团体不能够长期依存下去,这还有赖于女生们当生理成熟以后,他所需求的这种“互补性”,并不是像在小团体当中那种单一性的性别之间的情感可以互补的,而是由于生理的反应扩大了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对于异性的需求。而恰恰是这种“互补性”,可以达到男女双方彼此动机得到相对满足的效果,也就是说女生在通过与异性相互接触的时候,彼此之间互补作用所获得的超过由此而带来的损失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才得以维持。
意思就是,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互交往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被他们之间的情感的热度所掩盖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才能够得以维持,这主要是两个人通过彼此间的互补作用,所获得的超过矛盾带来的问题产生的小挫折所产生的效应,这也是女生抱团的小团体,不能够满足同性心理相互情感交流的需求,而是要将情感延伸延伸到外部的异性身上,与异性之间同样能够得到情感上的互补性来弥补自己生理上的需求,当然同样存在着,具有目的性的,比如恋、爱结婚等。因此这种“互补性”,在与异性交往当中,尤其是最初交往是依然存在的,或长期存在,这与女生与异性人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的程度而决定的。
女生抱团的小团体不得以长期维持,不仅有女生与异性接触的因素,还有其他社会性的因素存在,必定学校,只是以学习为主的单一任务的环境,它是有时限性的,也就是你到了一定的年级,就该毕业而离开学校,当你大学毕业了以后,你所步入的将是真正的社会,此时你的恋情也已经开始了,你将步入重新回到你自己的“家庭群体”当中而成为一员,去适应新的家庭群体,也正是因为如此,你可能是这个群体当中的群主。所要展现的,就是你培养下一代的能力,做好下一代的教育,而这些都必然牵扯到你的经历,所以有可能你和当初抱团的女生有联系,相对要疏远了很多,情感也会逐渐的淡化。
学校的女生抱团所形成的小团体是比较有固定性的,成员有进有出,但是这种小团体它是自发性的,没有倾向性的。他与“小团体意识”不同,他不存在团体中的一种表面的压力,他也阻止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更不可能去形成一种决策来压制别人。女生抱成团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其团体的规范也不限制个人的自由。这也就是许多女生为什么愿意在学校形成一个自我的小团体,既是保护自己又可以避免孤单,还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帮助他人,其团体的互动性是很强的,在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的同时,也会让成员感到心里不空虚。
同样,你不能把在学校抱团的女生所产生的“群体心理”看成一种“松散的群体”,其实它与“松散群体”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松散群体”彼此之间一般没有更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弛的团体,这种团体结合水平很低,多半是偶然机会凑合在一起的人,是以学校在学习当中所结成的小团体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学校女生抱团所形成的小团体。因为这样一种小团体同样存在着他很大的和很有力的作用,其作用既可以相互抱团取暖,又可以相互作用的存在而使自己不松散,尤其当这种团体能够相互作用在学习上的时候,对于学习成绩将是一种飞跃。
在给一些学校做团体活动的时候,经常发现不少女生喜欢抱团,尽管事先说明要分组了,但活动期间,她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互相靠近。
远古时代,男人主要职责是如何保护家庭和养家。男人需要出去狩猎,并将捕获的猎物带回家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自信、技巧、胆识和能力,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方面保证自己能捕获猎物,否则一家子这一天的口粮可能就断了。而女人主要负责维持家庭和部落的生存,还有一连串重复而琐碎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需要有协商技巧、交流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合作的能力。
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男人和女人形成了不同的特性,男人相对沉默,女人需要倾诉。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男人外出狩猎,女人负责采摘、编织等琐碎工作,分工合作形成,人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在人身安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保障。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需要。一群女人在采摘野果,或者围坐编织的时候,互相交流、聊天,显然是个不错的办法,很好地满足了人的社交需要。假如男人在狩猎的时候,也像女人一样抱团围坐,聊天交流,结果会怎么样?套用现在电视剧的剧情套路“反派死于话多”,要么什么都捕获不到,要么被团灭。
另一方面,女人大脑里负责情感和言语的部分比男人发达,决定了女人的情绪和语言比男人丰富。同样一件事情,比如说开心,男人的大脑只亮了一小部分,女人的大脑则几乎全亮;同样一个场景,男人的词汇可能只有10个,女人的词汇有100个,女人的语言能力是男人的10倍,这也是为什么男人觉得女人啰嗦,女人觉得男人无法沟通。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群体的功能包括让成员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女生抱团首先得到满足的是安全感。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现象来看,女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弱势群体。任何一个负性社会事件,只要其中有女性参与,首先被骂被批的,必定是女性。比如说,同样是举报出轨,如果是男性举报女性,评论区:“这位男士做得对!”、“好样的!”;如果是女性举报男性,评论区:“这种女人太可怕了!”、“分手不能好好说吗?”而如果遭遇性侵,受害者是女性,评论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女人不要穿得太暴露了”、“女人要保护好自己”;若偶尔有那么一两个男性是受害者,评论区:“男人也不安全啊”……
女人的弱势,加上她们丰富的情感,决定了女性比男性在情感需求上要多很多,并且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安全感。而抱团,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这一点,让她们觉得自己至少此刻是安全的,是有后盾的。
这个群体不仅满足了她们的安全感,还满足了她们的归属感。当女生抱团的时候,她们会产生一种自己有了一个归属群体的心理,觉得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就好像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家,这个家要让人产生一种自己是成员一分子的感觉,小群体的作用也是如此。
而且,在这个群体当中,女生可以交谈问题,分享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抱团的作用不仅仅是产生归属感,还有了女生增加亲密感,满足情感支持的作用。当女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女生通过倾诉和交谈,会逐渐感觉到自己正在被人关心,被人支持,所遇到的困难似乎也不是那么严重了,心理上得到了放松,从而可以重新审视问题,慢慢处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13-20岁期间,属于青春期,这段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认同。也就是说,个体在青春期,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在这个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而这个时期,家长对个体的影响正在逐渐退居二线,个体与同辈之间的关系成了主线,成为他们的人生重心。此时的个体,会通过自己所属的团体来定义自己,根据团体或同辈的规则来规范或要求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努力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如果个体与同辈人相处不愉快,没有找到自己的团体,可能会产生角色不清,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所扮演或承担的角色。
因而,抱团的女生会不自觉地向群体认同,与群体成员同步,产生同样的举动。比如集体吃饭,参加同样的社团,报同样的课程等等。这是因为人在产生归属感的同时,也期望得到团体的认同并不断向团体认同。
作为一个群体,可以帮朋友带饭,可以减少孤独感,可以八卦各种消息,可以给自己一种身份,还可以有一些小奖励(比如生日礼物)。
那么,为了维持群体的和谐,群体成员会不自觉地削弱自己的决策能力,以避免自己过早作出现实性的评价,引发成员之间的不愉快。此时,群里成员之间产生默契,互相激发,提高了自己的自尊心,促进彼此的一致性,而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和举动,尤其是当群体或群体成员面临压力的时候。
在群体中,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无法确定判断标准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地以周围其他人的态度、行动或某个细节作为暂时性的判断标准,使自己做出与周围人保持一致的言行,避免因言行不一致产生心理冲突或受到群体压力,这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的动机通常是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减缓来自群体压力,被接纳和喜欢,满足自己的归属感。
也就是说,女生在抱团的时候,为避免自己被孤立,被提出群体,或者作出一些看起来可能是错误的决定和举动,会默认向群体其他成员靠拢,因为她们此时相信群体的决策能力。而这么做满足了她们的四种需要:
第一种,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为自己争取群体社会资源;
第二种,维持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避免自己被孤立,得不到情感支持;
第三种,避免承担与众不同的来自群体成员施加的压力;
第四种,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共同实现团体目标。
这是因为人与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总是会出现一些变故,比如说升学、高考、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迁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身边的群体,不断审视自己的角色和社会责任,团体成员也随着各种因素不断的变化。
从社会同一性理论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经更多的是集中于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而不是集中于两个群体之间的相似处,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如此,个体可能会被其他外在群体的特征所吸引,而对自己所在的群体,自己的群体身份,群体的契约和规范产生质疑,甚至试图改变自己的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群体内部成员可能会彼此产生矛盾,直到最后失去兴趣,群体分离。
相较于社会,学校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接触的人员有限,加上个体在学校里面临的问题,比今后在社会上面临的要少很多,且学校中的人际交往频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因此,抱团行为在学校里经常发生。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从进化的角度看,男性的本能是狩猎,以取得生存所需的物资,而女性的本能是繁衍后代,天生对情感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发现男生之间的相处是建立在共同活动上的,比如一起打球、打游戏,而女生之间的相处则会有更多的情感沟通。同时,女生对情绪更加敏感,彼此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达成一致,从而形成“小团体”。而相应的,男生之间则更容易形成互相竞争的关系,而非联盟。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阶段发展理论,从13岁到20岁左右青春期这段时期,人的主要社会心理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同,也就是决定我是谁,我在这个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在这个时期,父母长辈对人的影响力逐渐退居二线,而青少年与同辈的关系此时成为他们人生的重心。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追求团体归属感,通过自己所属的团体来定义自己,并根据同辈团体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这样的团体在当事人进入成年早期,发展心理任务转向亲密关系时,多数就会在更亲密的密友或恋爱关系的影响下自然解体。在这段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不顺利或没有找到自己的团体归属的人则有可能产生角色混淆,即感觉自己在社会上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担任什么角色。
这个发展心理阶段不因国别、民族、性别有太大变化,至多由于社会条件、文化和个人特质,有时候年龄范围可能会推前些或错后些(比如可能现在中学课业太重,学生根本没时间进行社会交际,那么他们就可能到大学才有机会去发展这方面)。男性和女性此时的行为本质驱动都是一样的,都会抱团(实际上就是寻找团体归属感和角色定位),只是由于文化影响可能表现型不同。女性更多的表现可能是如上所述,而男性则可能是参加球队、共同兴趣爱好、甚至可能是通过结成小黑帮来体现的。
原始部落时期,男性需要外出打猎,而女性,负责在家(应该叫山洞或山窝窝)照顾孩子,整理家务,以及在家附近的山上溪流边找点野果子和能吃的草茎,因为那时候偶尔会有野兽出没,所以女性需要三三两两结伴去找吃的,一边走一边聊天,打发时间,然后发现了哪儿有好吃的野果子之后,也会互相告知。所以女性这种结伴的行为是有传统的,虽然到了现代,周围环境已经相对非常安全,但是来自基因的记忆还是促使她们这样去做,她们在
至于为什么很难维持长时期的友谊,那是因为原始部落总会搬迁,逐水而居,换了地方,当然也就换了朋友圈子啊
男生也这样啊,所以说这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正常行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寻求伙伴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一个人都会不自觉的从中寻找同伴,如果有的人喜欢独处,不愿意跟别人产生任何关系,那么这个人不是自闭症,就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人是不能单独以个体方式存在的,这违反了人的社会性生存法则。
这种报团。你可以扩大到男生,职场,学校等等
但凡有群体,就必然会出现报团行为。
一来是因为利益,
二来是因为从众。
同进同出,选同样的课,集体吃饭,我大学的时候真的跟同学没少干。初中和高中是走读,但是也会选择跟好朋友一起回家,共走一条路,晚自习后一起在路边的小摊吃个宵夜,周末会约着一起去逛街,逛书店,喝饮料。但是现在往回看那段时光,依旧就记忆里温暖的点。
抱团的外显行为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是每个团体中的个体的三观确实不一样的。有些人抱团可以去欺负别人,比如现在常见的校园霸凌现象;有些人抱团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奔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从心理的角度来回答,我想这更多地是寻求一种认同,或者说任何的抱团都是一种认同的寻求。如果我们参加同样的社团,选同样的课,吃一样的饭菜,这个人肯定是从头到脚的认同我啊,我肯定也认同她啊,因为认同她就是认同自己啊。
因为没有人的经历是完全可以一样的。假设初中3年在一起很好,如果可以做到成绩都一样好或一样差,然后进入一样的高中,那他们的友谊可以继续的,两人性格还得差不多,长得还得差不多,万一一个女生招人喜欢,有男生追,一个女生不招人喜欢,都是暗恋别人,那么他们的经历就变得不一样了,经历不一样了,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如果看法不一样了,那友谊自然难以长期。
我觉得这个事情背后的假设是一样的,就是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达情绪,因为女生在社会人眼里就是柔弱,弱小等标签,女生一起牵手上厕所都理所当然,这是社会关于性别差异的实际看法。因为社会的世俗眼光允许,所以这种情况才可能被我们很多人看见。如果两个成年男生牵手去上厕所,你试着想象下,会迎来什么样的批判的目光...但是男生也有抱团啊,男生的抱团行为只是相对低下而已,比如一起去网咖组团打游戏。
想了解女人的抱团行为,首先要了解女人的特性,女人是感性的,乐意去帮助别人、喜欢与人分享,情绪低落时需要别人的安慰。
女人乐于帮助别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帮助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一种行为,当然她也希望别人跟她一样。
女人从原始人类遗传里就有无私奉献的基因,这样才能生儿育女,无怨无悔,人类才能得到繁衍生息。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男人出去打猎,女人在家守护家园、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而男人形成的是攻击和自保、目标和解决问题、尊严和权威,跟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行为模式。
遗传到今天,人类发展到了文明的社会,生儿育女依然需要,男人和女人的不同思维方式也遗传了下来。
女人的思维逻辑导致她是很感性的,遇到事情首先就是感受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情绪,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情绪太多是不能压抑的,否则身体就非常容易出问题,而女人就自然形成一种疏导方式——发泄出来,女人在家庭群体,社会群体中的力量是最小的,又是天生保护别人的群体,所以就养成了一种柔和的发泄方式——分享。
“分享”的背后就是渴望自己的情感被关注、被尊重、被呵护、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社会群体中,她自然要去寻找让自己情绪被关注、被认可的群体,她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舒缓,让她的内心得到安宁,同时这个时候也是她充电的一种方式,她就又勇敢的去面对、去包容、去承担更多的事情。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群体,是每个不断成长的人都会遇到的事情,不是当初的情感不在了,而是内心需要的不同了,环境不同了,共同的点没有了,也就造成没有共同的语言了。
这个如果以一个理解的心态去想这个问题就不是个问题,当然因为观点不同、三观不同也会让彼此疏远,也就是人的朋友会有远近、亲疏不同。
有亲密关系以后,女人也一定会有好的闺蜜,但作为伴侣了解了男女的不同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就更懂如何呵护女人情感的需求,就能理解和尊重她的唠叨、不满、抱怨,其实她不一定是指责和怨恨,也可能仅仅是想跟亲爱的人发泄和求关注,只要你不去辩解、去倾听、去安慰她,她情感得到呵护、得到回应,她情绪触及谷底后就会反弹,她的热情、关心、温暖依然如故。
女生抱团 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自古以来男人力量强大女人弱,如果在生活中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男人,几个女人抱团一起用友谊的力量取暖,在现今高压力山大的时代,女生抱团取暖 一定是一种幸福和力量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