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有各种习俗,入乡随俗。我们这里有三日坟现改当天处理,五七坟,是根据死者第一天算起到三十五天,注意一点是死者有几个儿子就要提前几天去上五七坟,早上不见太阳为宜,百日坟正一百天中午上坟,一年坟二年坟三年坟十年坟为忌日坟,那天死亡那天去上坟。
我们这农村老人去世后,没有“三七”这一说法,倒有“烧头七”、“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的说法,意思是:从老人去世这天算起,第7天、第35天、第100天、一周年都要去给老人上坟烧纸。之后每年老人去世的日子(祭日)也都要去上坟“烧纸”。除了这些习俗,当老人去世后,还有以下习俗。
准备棺材。之后会给老人准备一口棺材,我们这城为“成敛”,棺材就是死者的“房子”,会把老人的骨灰盒、生前衣物放在里面。棺材从里到外都要刷漆,(以红色为主)棺材的前面还要雕或贴一个“夀”字。
成敛。把老人成敛到棺材时,子女和一众亲人在一旁候着,在所有亲人的哭声中,进行钉棺。
成殓后。棺材前挂幕幔,幕布前摆放祭桌,祭桌上摆祭品,桌两边摆烛台,中间还要放香炉。祭桌上还要摆放遗像。棺材两边大都要铺一些麦秸秆或是地毯。老人的儿子、儿媳、女儿要日夜守候在棺材两侧,直到出殡那一天。(作为死者儿子的儿子,在这期间是不能坐凳子的,对死者不好。)
披麻戴孝。老人去世后,所有亲人按照与死者的远近“关系”要穿孝衣、戴孝帽,就是“丧服”。在我们这,只要不出“五服”的近门,都要穿孝衣,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拄哀杖。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手里都要拿着哀杖,大都数是杨、柳木的。在砍哀杖时,不管死者有多少儿子、儿媳、女儿,所需要的哀杖都要从一个树枝上砍下来,表示近门近支,意思就是“一支子”人家。另外,死者大儿子的哀杖是最粗的,都不可以比他的粗,其余的,按年龄逐渐变细。
除此之外,在死者刚去世不久,村里的亲朋好友会到死者家里“哭”和适当的抚慰:(带着哭腔)怎么这么突然啊,俺??多好的一个人,你说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你们也别太难过,哎……。俗称“哭丧”。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一个地方一个风俗,分享一下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吧。
在我们北方农村老人去世后主要节宁有头七到七七,然后百日头周年二周年到三年满。在老人去世后由阴阳先生就把期数单推写好了,事主不必费脑推算,就按期数单上时间走节宁了。
有一种说法相传人有三魂七魄,在老人去世后每逢七天去一魄,七七四十九七魄去尽。每逢一年去一魂,三年满后三魂去尽,这个人一生就可以说是烟消云散,永远入土为安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人辞世后到阴曹地府要过七关,七天过一关,过了四十九天才能到地府报到,所以阳世上的人要在过七时多烧纸祭奠亡灵,让逝者打通关节顺利过关。七关是黄泉路,望乡台,三生石,孟婆汤,望川河,奈河桥,鬼门关。
另外还有种传说是人去世后阎王爷要七天审问一下逝者,连审七次所以要给逝者过七烧纸祭奠,期盼亲人早早顺利通过阎王殿。
其实我们这里过七逢单七要上坟烧纸祭奠,逢双七就不上坟去了在家里灵堂里烧纸祭奠。
不管是以什么方式祭奠先祖都是中华民族不忘先祖的美德,用各种方式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当地的风俗是:头七不上坟,说是头七上坟,死者就会天天盼着,迟迟不去投胎。从二七开始上坟烧纸,然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其中三七、五七、七七是大七,亲朋好友都要上坟祭奠,四七、六七是女儿七,这两个七所有供品都由女儿承办。一七写一个包袱,到七七写满七个包袱。
根据死者生前的喜好,还有流行的东西请人扎一些金山银库,汽车,电视,手机等,在坟前烧了。
到了百日,所有亲朋好友上坟烧纸。
再就是去世一周年,二周年,这个和百日差不多,上坟烧纸都是实在亲戚。
转眼三周年,就要隆重纪念,扎牌坊,请牌位,雇吹手,摆酒席,大吹大擂,在死者坟前扎起四合院,什么金童玉女,聚宝盆,鸡鸭鹅狗,就象居家过日子一样,这时,死者留下的所有东西都要全部清理,然后一把火烧光。
死者去世后三年,这些大事都完成了,就剩下每年的上坟节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农历十日初一寒衣节了。
分享一下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习俗,觉得我们那里,选黄道吉日,即可入土为安。然后,入土三天,就去园坟墓。
我来说说关中渭北一带
七七数数与百日如何过
家乡老人去世后,一般家庭都在家里停丧四五天,过去困难年代停丧三天,那是因为吃粮紧张原因。现在还有极少数家庭停丧三天和一个礼拜。这些时间多少都有特殊原因。
人们通常说的“七”,是从逝者“咽气”那天算起,每七天算一七,十四天二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七七也叫“尽七”,就是说七个七过完了。从逝者“咽气”算到一百天,人们叫”百日”。百日过后就一直到一周年了。
一般过“七”的时候,各地风俗都大同小异,家乡人过七七数数时是这样的,凡是死者的亲生儿女,在每个七的前一天下午(第六天),天黑前必须要来到逝者停丧设灵堂的家里,晚上在灵堂前要烧纸祭奠。第二天上午12点必须到达逝者的坟前烧纸祭奠,并奉献做好的菜、饭。出嫁的女儿每个七都得来,都是同样程序。其他七大姑八大姨一类的各种亲戚,前面六个七就马虎随便了,但“尽七”这一天必须来。到了一百天俗称“百日”这天,所有亲戚都得来,前一天晚上在灵堂前烧纸祭奠,第二天(百日)上午去坟地献饭、菜、水果。
“百日”过后,一直就等到过一周年了。
过去人们对这些七七数数很讲究,现在由于人都忙事情多,把七七数甚至百日,都随便了,诸多亲戚都不来了,唯独亲生女儿们尽量都要来。
按老规距是烧七,是从老人去世时算,每七天一烧纸钱,七七四十九天。不过现在好多人都不记得了?
这个是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我们这是老人去世7天为一七,人死了以后的看看日子能不能埋,要是能埋就停3天,那个日子能埋就埋不能就往后找日子,等埋了人第二天打早起到坟上烧纸那叫圆坟,在后边就是3七,5七,1百天这就起了,在下边就是十月一,记日,清明节烧纸。
我们老农村老人去世,我们运城的风速是?一七、三七、五七、是大七数,儿女们都要身穿孝衣到坟上烧纸钱,哭坟。二七、四七、六七是小七数,儿孙们去坟上烧烧纸就可以了。七期是四十九天,因为第二天就是五十天,七期不用过,要过五十天,而且要大过,儿女们都得到。而且在大七的时候,女儿们都要头一天晚上哭着回来,还要烧夜纸,第二天才上坟。五天天过完以后,还有头周年,也要稍微大过一下,除此就是三周年,亲戚朋友都要到,像过一次大事一样,还要好好的热闹一番。老人去世后三年。这些大事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每年的上坟节日了。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风俗,当地都有当地风俗各村有各村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我们这里的风俗是,男人6天为一期,30天为五期,60天为拾期,百天有死者去世那天起,到百天为指是祭奠日,周年也是从死者去世那天起到第二年去世的那天为周年祭奠日连烧纸三年就结束祭奠日。
在过去谁家老人去世,办丧世的时候要看死者有几个儿子,死者三个儿子三期就不能办丧事,一般都提前办丧事,比如说死者是男的6天为一期,6天后就可以办丧事,二期的头一天办丧事,要是两个儿子就到一期的第五天六天都可以,办完丧事后就议论烧期纸,三,四期都不烧,烧五期,拾期,百天和周年祭奠日,周年连烧三年,三年内烧节纸是新坟纸,清明节农历的拾月初一,要在节期头一天烧,过三年后灰复正常节期的那一天烧。。
妇女死了是7天为一期,在封年时代女人都是小脚走起路比较慢,没男爷们走的快,所以比男的多一天,妇女死了就是7天为一期也是从去世的那天起算时间,按农历月份算还有大小襟按实天数计算,比如说妇女死的那天是当月的初三,到当月初九为一期,当月十六为二期,以次类推35天是五期70天为拾期以直到百天祭奠日,也连续烧三年都是提前一天祭奠烧纸,提前一天的意事是怕去世的人缺钱花,所以就提前一天给死者送纸钱,还有妇女去世办完丧事的第二天一早去老娘家(就是外婆家)有舅爷择帽子,择的帽子是发丧带的孝服,如果舅舅去世啦,有大表哥代替舅舅择帽子。现在随着行势的发展也在改尽不管男女去世后三天办完丧事,丧事过去第二天过五期,十期百天周年祭奠日还是按原归定时间做没有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