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据说当初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笔,康熙很开心,因为笔这东西代表着什么呢,有才啊,会成为才子啊等等,谁知胤禛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起来,等康熙明白过来,细看发现这笔划,竟然成了一个字,什么字?“敕”。康熙因此大惊。

  如果胤禛和贾宝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过就是让老爷子康熙怒斥为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可为这个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里,波涛汹涌了。

  敕这个字,咱们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词,原本在汉时尊长告诫子孙或僚属,都可以称敕,但是南北朝以后就专指皇帝诏书。康熙本人是皇帝,用这个字无可厚非,但是胤禛不过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写中也写下这么字,怎么不让人吃惊呢?

  这个事情呢,不知道有几分真实。但不影响咱们猜测康熙的心情,以下,说一说个人观点。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几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时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进度,胤禛注定是不会成为皇帝的,那么,他写的这个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超级漩涡——历来天降异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为皇帝,皇权是他不会舍得放下的东西。别说他和别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间,其实也很矛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皇帝与储君,注定是会有冲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对这个儿子是特别的宠,什么都给最好,一切都是顶级待遇,因为他是他最爱的女人拼了命生下来的嫡子,可是于公而言,这个孩子将来注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说把他的权力抢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脱俗,地主张三家的宝库钥匙还想一直攥到死,何况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后来两立两废,也册封了许多成年皇子,参与国政,各有属下,势力极大,目的其实不好和人明说,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说。

  此时,康熙对太子还没有什么猜忌,后来,太子也的确很能干,很合格,可是,再能干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钉子——此时的胤禛虽然还小,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想抢班夺权?何况他连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么样的大风浪,才会应了抓周的“敕”字?

  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皇帝,他或许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继承者,可是,这么多的孩子,都和他争这个皇位,康熙的心里,估计也矛盾得很,儿子厉害吧,自己危险,儿子懦弱吧,天下危险,皇太子和兄弟争斗出最强吧,又要伤天家感情,他们不争吧,又不可能,这个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给了老父亲太多的感慨和担忧了呢。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胤禛何许人也,就是清剧中最忙的那个四爷,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后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们先介绍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先从太子胤礽说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由于赫舍里难产,生完胤礽后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为太子,以怀念对赫舍里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导太子完全亲力亲为,完全把胤礽当做大清的继承人来培养,这就引出后来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惊的事件。

在胤礽5岁的时候,胤禛刚好满周岁,康熙照例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因为当时都有抓周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仪式上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么,用来初步判断以后他是从文还是从武。

然而小胤禛却抓取了一支笔,在纸上胡乱的画,康熙看到颇为高兴,认为胤禛会在文学上发展,可是当他把纸拿过来看脸色大变,因为纸上乍眼一看写的很像一个“敕”字,这可是皇帝批阅奏折用的专用字。康熙认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已经立了胤礽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继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气,那么不就意味着胤禛有可能会向李世民那样杀哥夺位么,这就是康熙对胤禛抓周事件大惊的具体原因。

先不讨论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后来胤禛真的做了皇帝,并不是像李世民那样靠造反多权,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废除,太子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丢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这真认证了那句话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3

抓周,是个很有意思的传统,每逢宝宝周岁之时,家里人会将一些笔墨纸砚、算盘、珠宝、胭脂、钱币放在宝宝面前,当然现代人还有放鼠标、手机之类的。

周岁宝宝刚刚会爬,喜欢乱抓东西,抓到了文具,说明以后喜欢读书;抓到了算盘,说明以后会过日子;抓到了钱币,说明以后能赚钱;抓到了手机,完了,这孩子要玩物丧志了。


贾宝玉当年抓的是胭脂,所以一辈子泡在女人堆里,和女人纠缠一生一世,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抓周这个游戏是孙权大帝发明的,当年孙权突发奇想,将几个宝宝放在一起,前面放了些翡翠、珠宝、犀牛角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有的宝宝抓了翡翠,有的抓了珠宝,只有孙皓一手抓了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后来孙皓果然成了吴国的皇帝。

康熙自然知道抓周的典故,有一天,他心血来潮,也想学学孙权大帝,试探一下儿子,当时胤禛刚刚满月,康熙就让他抓周,结果小胤禛没抓书,没抓珠宝,而是抓了支毛笔。


康熙大喜,笑道:“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定能成为大书法家啊!”

哪知道小胤禛拿着毛笔画来画去,竟然画出了汉字的模样,康熙走进一看,大惊失色,居然画的有几分像是“敕”字,这个字可是御用之字,平时皇帝批改奏章之时,经常用这个字。

难道这个小胤禛以后能成为天子?康熙想了想,觉得不太可能,他已经立了二儿子胤礽为太子,又怎么可能再立一个呢?

之后,康熙也没有多想。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阿哥们都长大了。然而,长大后的胤礽却越来越不讨康熙喜欢,因为胤礽变得骄横跋扈、目无尊长,康熙很生气,经常教训他,哪知道胤礽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


有一次,康熙外出打猎,晚上住在帐篷里,夜里胤礽悄悄地靠近帐篷,企图偷听康熙讲话,康熙发现之后,忍无可忍,回去之后就废掉了胤礽。

废掉太子之后,太子之位就空闲出来了,众位阿哥眼见有了机会,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相拉帮结派,斗得不可开交。

然而,四阿哥胤禛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别人忙着抢夺太子之位,只有他闲云野鹤,不争不斗,仿佛置身于事外一样。


康熙觉得这个儿子不一般,于是再三观察他,后来发现四阿哥遇事冷静、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父皇尊敬,而且公私分明,胸怀天下,实在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啊,康熙又联想起之前的抓周事件,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于是,康熙不再犹豫,就写下了遗诏,将皇位传于四阿哥胤禛。

4


胤禛在抓周仪上抓了一支笔,康熙很是开心,以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着笔写了一个敕字,康熙就无法淡定了。

因为这个敕字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胤禛的举动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经立下他和赫舍里的儿子为太子了,有了皇位继承人的他对于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开心胤禛还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后的胤禛的确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与世无争,对太子很恭敬,对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欢他这样的友爱恬静的态度。在觉得太子荒诞无法继承皇位,其他皇子也无法与胤禛比的时候,就真的立了胤禛为接班人。
胤禛的确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没有选错人。胤禛勤政爱民,有过很多举措,让人叹服,并且对于太子等人,他也没有大开杀戒,这点应该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愿意看见兄弟相残的局面。


故事讲完了,但是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情了?这事应该是胤禛为了自己的皇位来的更正统而杜撰的一段历史。胤禛说自己刚满周岁就有了天子之相,会让更多人认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5

说起抓周,这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盼,想通过周岁抓周的方式预测孩子的未来,所以“抓周”在古代是一家人重要的一个仪式。且这不仅是老百姓们的专属,就算是帝王家也都十分的重视“抓周”,甚至连皇帝本人都对“抓周”十分的重视,毕竟皇子们的将来关系的是皇室乃至王朝的未来。

但清朝康熙皇帝四子胤禛在抓周仪式上的一个举动,却让康熙皇帝脸色骤变,甚至心里面对这个胤禛这个儿子生出了隔阂,这是什么情况呢?

胤禛在周岁的时候,康熙皇帝依照惯例为其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皇四子的抓周仪式,以此来预测未来胤禛是从文还是从武,好对其加以培养。


一岁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过了前面的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这让康熙十分的满意,想着这个儿子未来一定能辅助太子成为一治世之能臣。不过当康熙看清胤禛在纸上写的内容后,脸色骤变,原来小胤禛写的是一个“敕”字。这个字康熙在熟悉不过,这是皇帝批改奏折所写的。

难道自己这个四儿子有为帝的征兆?这不就意味着夺嫡么?毕竟自己早已立了太子,这让康熙心理有点不悦。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后,康熙对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亲近自己的这个儿子,也不疏远,有点让人抓摸不透。

不过胤禛从没表现出干预政事的心理,为人也是淡泊名利,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渐渐的康熙也对胤禛放松了警惕。

在后来太子被废,或许是康熙想起了当日抓周的情景,又或许是其它的原因,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胤禛小时候抓周就有成为新帝王的预言,最终也成为了帝王,二者重合也算是一件趣闻。

6

抓周最早起源于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在新生儿周岁的时候,将各种物品摆放在小孩面前,让小孩自己去抓,一般摆放的物品都是些笔墨纸砚以及算盘书籍和胭脂糕饼等,这是为了在小孩周岁的时候预卜婴儿前途的风俗。

一般抓周的时候,如果婴儿抓到印章,则预料长大以后能当官,官运亨通,如果抓了笔墨纸砚或者文具等则说明长大以后好学,能写锦绣文章,才高八斗。

如果婴儿抓到算盘的话,则说明长大以后会理财做生意,如果抓到一些糕饼等则说明长大没出息,如果抓到胭脂水粉等,则说明日后肯定沉迷酒色,要严加管教。

因此抓周其实不是父母迷信孩子以后的前途,纯粹是为了取乐逗趣,当然也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情深以及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期盼。

到了清朝,抓周仍然盛行,不仅民间流行,皇宫里也开始盛行,康熙年间,他在位时间最长,因此皇子众多,皇子们出生一周岁的时候也会举行抓周仪式。

胤禛也就是雍正一周岁的时候,皇室也给他举办了抓周礼,当时康熙也在一旁观看,当抓周仪式开始的时候,小胤禛拿起一支笔,康熙看着高兴,以为这个皇子喜欢文具,长大一定满腹诗书,是个大才子。

谁知胤禛直接抓起笔,在纸上乱画,起初康熙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小孩子胡乱画画而已,不必在意,但是在胤禛画完以后,康熙定睛一看,才发现胤禛竟然写了个“敕”字。

在古代“敕”字是皇帝的专属,因为“敕”是指代皇帝的诏书和命令,和皇权联系在一起,这寓意着胤禛有潜龙之象啊,这可了不得,因此康熙看完脸色骤变。

不过康熙看完以后虽然脸色骤变,可是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早就将这个事情抛之脑后了,因为当时太子已经册立了康熙和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子胤礽。

况且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出身卑微的德妃,胤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看起来完全和皇位无缘,因此康熙只把这次抓周当成巧合罢了。

若干年后,胤禛果然当上了皇帝,拿着一支朱笔杀伐决断,几乎每天都在奏折上写“敕”字,难道和一周岁的时候他抓周写的“敕”字有关吗?你们说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啊!

7

古代圣人出生大凡都是有异象的。所以即便在《清史稿》里,都能看到带有神话色彩的正史记录。

比如努尔哈赤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怀胎10月生下的,努尔哈赤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3个月。


因此很多历史奇奇怪怪不符合常识的,也不必见怪。目的其实就是告诉你,有些人生出来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正史都如此,更何况《清稗类钞》这等野史?这里有一个关于“雍正抓周”的故事也是如此。

满月抓周这是汉人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留见于史料记录了。“抓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俗,他寄托了大人们对一个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


大人们会在孩子满周岁会爬的时候,给他准备了一堆有着象征含义的物件,比如毛笔、算盘、剑、鸡蛋、橘子、梳子、尺子、铜钱,等等,让小孩爬着去抓。小孩拿了毛笔不撒手,大人就会说,这孩子以后是个考状元当宰相的。其实每个物件都代表了一个未来职业方向。但是那毕竟只是一个美好祝愿而已。

话说康熙18年(1679年)农历10月份,康熙也心血来潮,参加了胤禛的抓周仪式。


结果胤禛一把抓住了毛笔,大家都挺开心。这孩子以后是抓笔杆子的。但是胤禛拿着毛笔在哪胡乱画了起来。康熙贴上去一看,画出来的像极了一个字,顿时脸色骤变,摔袖子离开了,从此对胤禛留较为冷淡。

那么胤禛究竟写了啥,让康熙如此忌讳?原来胤禛写了一个“敕”字。这个字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因为只有皇帝命令才能用“敕”。

这也就意味着胤禛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命的未来皇帝。可是在当时,对于未来接班人,康熙早就做了安排的。唯一活着的嫡子胤礽在四满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胤禛不过只是一个地位底下的婢女所生的庶子而已。乌雅氏当时甚至都没有资格抚养胤禛。


所以康熙对胤禛冷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天命属实,他未来会挑战胤礽的地位,而皇子夺嫡,对于做父亲的那就是一个悲剧。

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个预言故事,而是一个后人穿凿附会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某些观点罢了。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8

胤禛抓周这件事记载在《清稗类钞》中,据说婴儿胤禛抓起毛笔,随手就写了一个皇帝专用的“赦”字,他老爸康熙大惊失色,当即便觉得这个儿子不凡,有帝王之份。

这肯定是野史,如果胤禛当时确有这样的异象,康熙虽然不至于掐死他,也肯定会百般防范。因为在那时候,太子胤礽正如日中天,被康熙视为铁板钉钉的继承人。康熙岂能让儿子中再出现一个“天命所归”者?

抓周又称为“试儿”,就是在孩子仍处于婴儿期时,在他面前放上弓箭、纸笔、食品、珍宝、玩具等等东西,让孩子去自己任意抓取,抓到的物品预示着孩子将来的职业或兴趣爱好。这种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比较流行,康熙为胤禛举行抓周礼,并不让人意外。

但据说胤禛的表现让康熙十分吃惊,他拿起毛笔在纸上胡乱写了几笔,俨然就是一个大大的“赦”字,这可是帝王常用语,预示着胤禛将来会成为他的接班人,坐上皇帝宝座。

这段野史必定虚假无疑,很有可能是后来胤禛为了神化自己,而编造出来流入民间的。大家都知道,在康熙晚年,众多皇子之间针对皇位展开了惨烈争夺,最后胤禛虽然如愿以偿地成了雍正皇帝,但也有很多流言说他得位不正。胤禛因此而以流言对流言,就能理解了。

为什么说这件事是假的呢?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这时候康熙的太子胤礽已经5岁了。康熙对胤礽十分疼爱,在他刚满周岁的时候就确定为皇太子,并且亲自悉心教导。试想,如果这个时候刚出生的胤禛表现出了天生“异象”,康熙将作何想?

虽然康熙不至于把襁褓中的胤禛掐死,但对他进行冷处理却是肯定的。但我们在历史上并没有看到康熙疏远胤禛的相关记载,反而因为他母亲乌雅氏出身低微,所以将胤禛交给身份尊贵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抚养,并且选择大儒名臣进行悉心教导。这绝不是防范和疏远的举动,由此可以证明,所谓的胤禛抓周一事,不过是杜撰而已。

但这也怪不得胤禛,他那群如狼似虎的兄弟们,不但在夺嫡中拼得你死我活,在胤禛继位成了皇帝之后,仍然不停地造谣说他杀父弑母,还抢了兄弟的皇位。各种谣言满天飞,胤禛无奈之下,给自己搞出些异象,让死去的老爸为自己背书,也在情理之中。

喜欢请关注,多谢!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9

本来抓周是一件高兴地事情,为什么会让康熙皇帝脸色骤变呢?抓周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风俗,当孩子周岁时,将各种小物品摆在他的面前,例如算盘、毛笔,剑、算盘供孩子抓取,用来预卜孩子的前途。

抓周不仅在民间很流行,宫内也是时常进行。一来古人都比较迷信,二来皇子是王朝的精血,皇子的前途直接关乎到王朝的兴盛,所以皇帝对于此事也是十分的上心。而胤禛

在抓周时候做的事情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康熙皇帝在为刚满周岁的胤禛举行抓周仪式的时候,胤禛抓起了一支笔,康熙皇帝也是十分的高兴,旁边的太监也是很有眼力见的送上了纸墨,想让胤禛留下“墨宝”。可是一个一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小胤禛用毛笔在纸上乱涂着,康熙皇帝也是觉得小孩写字很有意思,于是走上前去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写的是什么。

康熙一看,顿时脸色就变了,虽然字迹潦草,但是隐隐约约是一个“敕”字,在古代“敕”字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的,这说明胤禛有帝王之相啊。虽然康熙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还是将此事默默的记在了心中。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胤禛不可能当上皇帝,因为他的胜算实在是太低了。最开始的太子之位属于二子胤礽,因为他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至深,无奈赫舍里早逝,康熙将爱全部倾注在胤礽身上,早早的就将胤礽立为储君,所以论地位胤禛远不及胤礽。而胤禛也没有大阿哥的神勇去平定边疆,建功立业,所以胤禛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皇子,但是最后他却登上了皇位。只能说胤禛捡了一个现成,太子骄奢,康熙早有废除之意。最终最不被看好的胤禛登上了皇位。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捏造出来的,而且是雍正自己捏造出来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个一岁的孩子能够写出这么复杂的一个字,着实有点夸张。

10

这事儿吧就是个传说,说是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刚好划出个“敕”字,“敕”通常和令一起使用,意为皇帝的诏令,这字可不能乱用。

所以康熙见了脸色骤变。

但这就是个野史传闻,不见于正史,所以很可能是假的,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况且,古人迷信,很重视上天的预兆。如果胤禛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写出了皇帝专用字“敕”,康熙必然会有所偏向,甚至直接立他为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九龙夺嫡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可不怎么喜欢胤禛,还说他喜怒不定,弄得胤禛投身佛学,尽量把自己养得心平气和,身上戴佛珠,有事没事就在家里写佛经。

是到了后期,经过时间的考验,康熙才发现四儿子踏实可靠,具有实干精神,又不像别的皇子那样忙于争宠,最后才选定了他。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别人引导胤禛写出“敕”字呢?没可能,康熙有“千古一帝”之称,少年时就能铲除权臣鳌拜,后又平三复收复台湾,他绝不是好糊弄的昏庸君王。

如果有人引导,那就说明是在图谋帝位,康熙绝不会容忍此事发生,肯定会做出惩处,说不定还会牵连一大批人。

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相关的记录,只能说明压根就没有胤禛划出“敕”字这回事。

顺便一说,我认为胤禛最终能胜出,和他对太子胤礽的态度很有关系。胤礽得势的时候,胤禛老老实实在他面前当臣弟,视他为国之储君;胤礽为康熙厌弃的时候,胤禛对胤礽的态度没有变,依然很恭敬。

和其他那些落井下石的阿哥们比起来,这很难得,也让康熙看到了他品质中的珍贵之处。

总之,有句话叫做“患难见真情”,我觉得患难也见人品。胤禛凭人品取胜,无论有没有划出“敕”字,都有能力负担起大清江山。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