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9月27日傍晚,大约六时三十分,日寇第13师团早渊支队侵入长沙,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四年多来,鬼子兵的铁蹄第一次踏进长沙城,远在岳阳的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闻报,高兴的手舞足蹈。长沙失陷,则标志着薛岳的作战计划濒于破产,第二次长沙会战即将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战局是,在战场的东路,李玉堂第10军、萧之楚第26军和陈沛第37军已被日军主力第3和第6师团击溃,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而薛岳又错误地使用了最后的预备队第74军,添油式的增兵使这支“抗日铁军”遭到了建军以来的首次惨败,余程万57师伤亡达到40%、廖龄奇58师则高达50%。

更要命的是,王耀武的军部也被鬼子第3师团的骑兵部队奔袭,在仓促的抵抗中,军部特务营被打散,军长的卫士排几乎全体牺牲,卫士排长被俘后拒不说出军长下落也被砍杀,王耀武仅以身免,这也是他抗战时期最危险的一次遭遇,也足见战局糟糕到什么程度。因为战区主力都被打垮,则西路日军的第4师团(大阪师团)和早渊支队便如入无人之境。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试图调用从六战区刚刚赶到的夏楚中第79军拦截西路日军,结果王甲本第98师在城外的阻击阵地很块就被突破,夏楚中再令暂编第6师尾随日军进城大打巷战,战至深夜亦被逐出,中日军队的单兵作战能力差距还是蛮大的。打红了眼的日寇第3师团,甚至要求绕过长沙直扑株州,彻底围歼第九战区的所有部队。

薛岳一下子郁闷了,他手中已无兵可用,照此下去,第二次长沙会战就得以惨败收场。不过“老虎仔”也算是久经战阵,随即调整部署以求挽回败局,他命令留在敌后的川军(第20军)和滇军(第58军)全力袭击日军交通线,破坏其粮弹运输。同时考虑到密码可能已被日军破译,又发布了一连串电令,其中的内容真真假假,甚至包括调动不存在的部队和根本失去战斗力的部队进行反击。



最重要的一项,是直接向老长官陈诚求援,请求第六战区出动主力部队反攻宜昌,以迫使日寇第11军主力回援,收“围魏救赵”之效。9月28日,陈诚调用五个军正式打响了宜昌反击战,守敌第13师团因已调出一个早渊支队南下,因此战力减弱了三分之一,防御阵地一块块接连丢失,残余日军全部缩回城区负隅顽抗。

在六战区的坚决攻击下第13师团叫苦不迭,拼命向阿南惟几求援。鉴于南进日军粮弹两缺,许多部队因缺乏子弹不敢继续接战,以及宜昌内山英太郎师团长就要剖腹的绝境,阿南惟几不得不于9月30日下达了全军返转的命令。刚刚侵入长沙和株洲的鬼子进城转了一圈掉头北撤,薛岳则马上派暂6师等部队“收复”长沙城。



不仅如此,薛岳还发布了全战区对北撤之敌展开追击的命令,其实这波操作已经勉为其难,因为大多数部队已经没有能力追歼敌人了。表现较好的是尚有战力的第79军、第99军和第20军等部队,给北撤的日军造成许多麻烦,但终究是挡不住鬼子主力的,至10月7日,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北岸出发阵地,第二次长沙会战落幕。

此次战役日军伤亡7000余人,然而第九战区的损失高达60000余人,堪称大败,蒋介石10月15日亲赴衡山追究责任。要说薛岳还是有两下子的,立即开始了下一拨较骚的操作:第一,追究第10军和第26军的责任,称李玉堂和萧之楚作战不力,从而减轻战区司令部指挥失误的责任;第二,拼命褒奖事实战败的第74军,因为他知道蒋介石喜爱貌憨实际比猴都精的王耀武。



更骚的操作是,薛岳对长沙曾被日军短暂占领的事实绝口不提,只说部队如何如何顽强、日军最终退去、并且遭到全面追击的情况,到最后蒋介石都糊涂了,也搞不清楚长沙是否一度失守。军事会议的结果是:第10军军长李玉堂被撤职、第74军第58师师长廖龄奇“临阵脱逃”着即枪决,而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免于处分。

重庆中央社随后发表广播: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再次取得胜利,歼灭日寇数万,日军在我军追击下狼狈逃窜云云,连阿南惟几中将听完也晕了,他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

最佳贡献者
2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下半年之后,国军虽然损兵折将,甚至连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都在孟良崮之战种被华野全歼,全面进攻已经因为兵力不足,无力继续,只能改为重点进攻,但从战略上看,国军前面两年也并不是一无所得。

首先是国军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实现了中心突破,也就是一举迫使原本兵力最强的中原军区不得不突围而去,放弃了大别山根据地。因为大别山根据地的失守,国军在中原战场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将几个战区的解放军完全割裂开来,无法进行战役性的协同,只能各自为战。

其次是不断压缩华东解放区,迫使解放军先是放弃了苏北和苏中根据地,退入山东,接着是在重点进攻中迫使华野不断缩小根据地,大幅压缩华东解放区的面积,解放军方面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战争资源都在减少。而国军还有能力在山东继续对残余解放区施压。


这个局面如果发展下去,那么就很有可能实现国军统帅部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将华东解放军继续向北压迫,迫使华东解放军最终不得不退过黄河,放弃山东,从而将整个华东解放区都完全消灭。在华野分兵之后,国军仍然能够追着解放军打,内线作战的压力也没有减轻多少。

这个局面现在一般战史上都认为是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胶着状态,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而是一个很危险的时期。只要解放军一着不慎,整个关内战局就有可能出现崩溃性的失败局面。华北解放军并不占优势,如果被迫退过黄河以北,国军再全线压上去,关内解放军就不得不在华北被动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

正是在这个局面下,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后,下决心主动求变,改变战略上的不利态势。这就是陈粟,中野和陈谢大军兵出中原的基本背景。中央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全军退过黄河的危险所在,才决心进行战略反攻,以进攻对进攻,把战争推进到中原去,逐鹿中原,打乱国军的战略部署。


三路大军兵出中原之初,确实并没有马上改变被动局面,而且,中野进入大别山地区后,也没有站住脚,在千里转进过程中,又损失严重,部队减员,重武器几乎全部丢掉,差不多已经丧失了围歼敌人一个整编师的能力。华野分兵后也是被敌人撵着走,局面也很被动,山东解放区的压力依然山大。

但仅过了半年,到1948年初,这个战略布局的调整就开始展现出其重要意义了。正是因为三路大军逐鹿中原,迫使国军在中原战场无法集结兵力进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而只能被迫分点防御,在中原战场上反而变成了被动防御的态势。尤其是中野在中原大地上兜圈子,为华野寻找有利战机提供了机会。


沙土集战役中华野扭转颓势,开始尝试进行反攻,到豫东战役一举歼敌九万多人,战略反攻的红利开始完全显现出来了。之后,华野又以围点打援的态势打了济南战役,山东全部解放,国军华北和华东战场反而被分割开来了,迫使国军最后不得不战略性的放弃了郑州,开封等重要据点,将兵力向华东集结,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很多人都觉得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之后,国军的崩溃似乎很突然,其实在军事上看,并不突然,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局面就完全被扭转了,国军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御,解放军则从被动转变成了主动。没有中野的战略性付出和牺牲,解放战争也不会这样快就结束。

在这个意义上,在被动局面下解放军突然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堪称解放战争中的一次神操作,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基本走势。

3

皮旅:“经扶先生,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家一头老母猪呀,大清早的起来一开门以每小时八十迈的速度向前跑(中原围剿),Duang的一声撞树上死了,您说为何?”

经扶:“皮将军呀,这头猪是不是视力有问题或者心理有疾病呀?怎么会撞死呢?”

皮旅:“那头猪不会脑筋急转弯呗……”

经扶:“你太皮啦,怪不得人家送你“三皮将军”,不按套路出牌呀(中原突围)……”

皮旅:“要不经扶先生,您的猪将之名怎么会不胫而走呢,哈哈……”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爆发的中原武装突围战,对于当时已经处于国民党重兵合围之势下的中原军区六万余人来说,实属无奈之举,必须趁刘峙(字经扶)的三十万大军包围圈还没彻底封死前强行突围,否则将重演皖南之剧情。

此时敌我兵力高达五比一,要想在被敌人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东西一百公里、南北二十五公里的狭长地带顺利突围并非易事,况且蒋介石为了尽早完成戡匪大计,双方在重庆讨价还价时早已经修建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害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对于处境积极险恶的中原军区来说,最好的方案就是以少量的部队调动起刘峙主力的注意力,并且要将其兜住争取为主力突围争取足够的时间,而主力则出其不意从另一侧隐蔽突围。

为了使得中原军区主力和机关神不知鬼不觉安全地撤出宣化店,军区司令等人决定以皮定均第一旅(简称皮旅)六千余人担任掩护主力突围任务,以假乱真伪装成主力从宣化店东面突围,并且要拖住刘峙大军三天时间,使其摸不清主力的行动方向,待主力越过平汉路后,皮旅再视具体情况自行突围。

军区主力和机关人员则兵分两路,分别从宣化店西南两面突围。而军区首脑机关并没有给皮定均明确指定主力突围后的任务或者突围方向,因为六千余人在完全没有友军打掩护的情况下,要想在十几倍于己的敌人合围下成功突围几乎不可能,在绝境下做出的“弃卒保帅”的决定实属无奈之举。

因此,为了防止机要人员被俘,军区首脑曾给皮定均等人准备了便衣,以防不测,显而易见就是对皮旅的突围之战基本上不抱有任何希望,这是一场已经输了的突围战。但是,皮定均接受了这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硬是通过一系列的骚操作,上演了一场千里突围之旅,将一盘死局给活活逆转了,把刘峙十几万大军玩得团团转。

当时的刘峙和蒋介石一致认为中原主力从宣化店以东方向突围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布置了大量的重兵集团。而皮定均“明知山有猪偏向猪山行”,率领的皮旅在突围的路上来回游走,伪装成千军万马并且摆出一头向刘峙重点布防区域猛扎的势头。

没想到刘经扶这头猪脑子根本转不过弯来,被皮旅的骚操作给绕晕了,认为中原主力有意从东面突围因此调来了大量的兵力布防,但由于摸不清“中原主力”的真实意图,刘峙并不敢对佯攻的皮旅发起大规模进攻,皮旅的这一骚操作大大减轻了西南两面主力和机关突围的压力。

皮定均胜利完成了军区交给的掩护任务后,自己的部队六千余人彻底陷入了刘峙的四面包围。而刘峙发现中原军区主力已经向西南两方向突围后,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不得不调集重兵一路穷追猛打,同时抽调出一个整编师在包围圈内搜剿甘当“过河卒子”的皮旅,企图将皮旅在大别山东麓一网打尽。但是,经过皮旅的一系列骚操作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不仅避开了刘峙的追兵而且还突破了刘峙的层层围堵,全旅六千余人,经过二十余天的浴血奋战,最终有五千余人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下成功突围,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4

毛主席指挥的大部分战役,都是死中求活,败中取胜。

假如开局你发现自己有10个人族步兵,10个农民,1个基地,你会觉得hmmm……至少比5个农民开局强。

正当你四处探索准备打野时,你发现你的对手有200人口,100个3攻3防的步兵,半队直升机还有10个基地,你会怒砸键盘:尼玛这还打个毛线啊!

当然,真正的战争远远比打魔兽要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毛主席拿到的开局比这还差!


由于在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第二次“围剿”中遭到惨败,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31年6月自任“剿匪”总司令,聘请了德国,日本,英国的军事顾问,纠集了23个师的30万兵力,在飞机配合下,发动了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当时,红军刚刚结束第二次反“围剿”作战,还没经过大的休整和补充,兵力也只有三万多人,比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还少。由于国民党军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步步为营,层层包围,到1931年7月底,从闽西转战到赣南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已经被国民党军压迫到赣州市兴国县高兴圩周围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情势十分危急。


但是,只要是包围圈,就有薄弱环节,国民党军兵分两路,这是最大的破绽。毛主席,朱总司令看准机会,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在8月5日晚出其不意地穿过国民党左翼集团军和右翼集团军之间20公里的空隙,跳出了包围圈。

国民党军发现扑了个空,已经来不及反应,被红军从背后发动猛烈进攻,一下子打垮了七八个团,损失7000多人。

毛主席的策略是,我的兵力不如你,装备也不如你,但是我转身比你灵活,我10个基本步兵打你两三个3攻3防步兵可以基本无伤,打完就跑,这总可以吧,跑着跑着把仗打赢了,这就是最厉害的运动战策略。


蒋介石急忙命令“剿共”军主力掉头向东追击红军。一直追到赣江以东的吉安市君埠乡,发现又扑了个空,诶,红军都是长翅膀的吗?

原来8月16日夜,红军主力又从国民党8个师的战线空隙中间穿了过去,而且,我穿过去之后,就要跑去拆你防守空虚的老家了!

老蒋判断红军有北上袭击南昌企图,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国军北上回防他的“剿共”司令部所在地南昌,一部分往西追赶红军。结果北上的国军赶到乐安,才发现中了毛主席的疑兵之计,这只是红军小股部队,而且,真正的主力已经在苏区休整半个多月了!

就这样,三十万国军被红军牵着鼻子在苏区“逛”了两个多月,疲惫不堪,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这时候,李宗仁,白崇禧开始利用蒋介石调兵剿共,湖南空虚之际,派遣桂军进入湖南抢夺地盘。


这是真正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得已,老蒋于9月3日下令总退却,斗志全无的各路国军纷纷撤退,没想到被以逸待劳的红军撵着屁股打,从3日到15日,又损失了10个团,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取得全面胜利,共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余人,缴枪1.5万余支,机枪175挺,迫击炮55门,电台6部。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得中央苏区面积扩大到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0多万,并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正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5

如果历史上有这样的战争,那非毛主席指挥的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莫属。虽然说,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就我看来,第三次反围剿的险情比起“四渡赤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毛主席,如果换成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来到南昌,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这一次,蒋介石将自己的嫡系部队五个师十万人调入江西,汇集其他军队共计三十万人。这次围剿,蒋介石制订了“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方针,企图一举荡平我中央根据地。

当时,我军刚刚结束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损失还没有得到补充,实力下降到三万人。而由于对蒋介石急于发动第三次反围剿的认识不足,所有的军队还在进行这原定的计划,在闽西北进行着分兵发动群众的工作。

7月初,蒋介石发动对我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蒋军兵分三路,趁我主力不在,大举进入我根据地,企图压迫我军于赣江边予以歼灭。

当时,我军得知蒋军发动围剿的情况后,紧急收拢部队,从闽西北出发,绕道千里,回到根据地群众条件较好的兴国西北的高兴圩集结。当时的红军极度疲劳,形势对红军不利。

更加重了这个不利形势的是,蒋介石发现红军回师兴国后,将大部分主力对兴国进行包围前进。毛主席为首的总前委决定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向敌人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人的主力陷入我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

但是,在计划执行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敌人发觉了我军的行动,提前重兵占领富田。红军被迫折回。

在这个时候,红军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红军西临赣江,其他各个方向被敌人重兵包围,自己只有高兴圩一个圩场和周围的几十方里的地区可以容身。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镇定自若,他指挥红军从敌人两个师之间的一个四十华里的空虚地带穿过去,到达莲塘。并抓住战机,出敌不意,获得了莲塘、良村大捷。接着又直扑黄陂,又取得黄陂大捷。三战三捷,缴枪逾万。

接下来,国民党调整部署,再次以重兵将红军包围于君埠以东地区。毛主席再次指挥红军,出其不意的从敌人重兵间的一个二十华里的大山穿越过去,跳出敌人包围,转到兴国境内山区休整。并派一部分兵力冒充主力,领着国民党军漫山遍野的大游行。

当国民党军发现红军主力的动向时,已经是兵疲意沮,无力再战,最后被迫全线撤退。红军趁机对敌人进行追击,又取得了方石岭大捷,胜利的结束了第三次反围剿。

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在毛主席的卓越指挥下,红军先后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多人,缴枪两万多支,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事后,蒋介石在南昌对自己的部下训话时说,“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

第三次反围剿,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当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红军不在根据地内,分散部署,仓促应敌。后被敌人密集包围,兵力悬殊,形势极端危急。但是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和根据地不但转危为安,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当时红军也有一个类似的战例,那就是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几乎两者的情况一模一样。鄂豫皖苏区就没有能够打破蒋军的围剿,被迫转移,苏区陷入敌手。

从各个方面比较,不管怎样高的评价毛主席,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中的指挥,都是不过分的。也只有毛主席,才能指挥出这样出色的战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6

1946年,四平保卫战失利,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被杜聿明指挥的国军拦腰斩断。

民主联军主力撤退到松花江以北,而三纵、四纵以及三个独立师六万多人,被阻断在只有临江、长白、抚松、靖宇四个县的南满根据地里。

当时南满根据地总人口只有22万,无力养活这么多兵,而杜聿明手下的兵力已经有七个军,加上地方治安部队,总兵力达到31万人,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都远远超过了东北民主联军。

而且杜聿明制定的战术,先解决南满,然后集中兵力进攻北满,杜聿明指挥十万大军进攻南满。

当时南满军区已经达成一致,放弃南满根据地,幸亏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力排众议,坚持留在南满根据地和敌人进行作战。

1946年12月27日,国民党军组织5个师十万兵力进攻临江,三纵正面儿迎敌,四纵深入敌后,双方杀的难解难分。

为了减轻南满的压力,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在1纵、2纵、6纵和三个独立师一下江南,围点打援,对驻守南岸的新一军大打出手。

北满形势危急,杜聿明不得不从进攻南满的部队中抽调三个师回援,临江转危为安。北满主力也撤回江北。

1月30日,杜聿明指挥三个师再犯临江,由于兵力不足,结果铩羽而归。

半个月后,杜聿明组织五个师进攻临江,战斗又进入到焦灼状态。

民主联军主力12个师突然再下江南,奔袭德惠,杜聿明无奈,不得不从进攻南满的部队中抽调4个师回援,并打开小丰满水电站,试图把民主联军主力阻在松花江南岸进行决战。

北满主力拼死渡过松花江,杜聿明的部队扑了空,临江又一次转危为安。

3月29日,松花江解冻,杜聿明组织7个师的兵力,企图一举解决南满,战斗刚一开始,林彪就指挥12个师三下江南,全歼敌军两个师。


杜聿明不为所动,坚持首先解决南满,兵分三路进攻临江,却被4纵副司令韩先楚指挥三纵主力和四纵10师,在三源浦西红石砬子设伏,全歼中路冒进的一个师又一个团。

其他两路敌军担心中埋伏,不战自退,四保临江战役大获全胜。

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后,国民党军损失了大量机动部队,兵力上没有了优势,黑土地上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民主联军手中。

交战双方攻防易手,东北民主联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率先开始了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反攻。

7

在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要数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跳出蒋介石的围剿包围圈,顺利完成长征的故事。

之所以这说这次转折伟大,不光是他在当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而且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直接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34年,由于毛泽东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第5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瑞金,进行战略转移。

在湖南由于受到湖南军阀河间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在渡过湘江时遭遇重大牺牲,渡江之前8万多人渡江之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

此时的中央红军可谓人困马乏,弹尽粮绝,士气低落。一时之间,革命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北上湘西与贺龙指挥的二六军团会合,还是向西进入贵州,中共中央内部出现争执。

蒋介石早已带湖南埋下重兵,如果按照既定方案北上湘西,中央红军必然全军覆没。

经过讨论,中共中央采取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向西进入贵州,由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实力比较弱,中央红军在贵州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得以喘息。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强度北盘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南之间来回行军。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顺利北上,完成了长征伟大的胜利。

这次长征的胜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导致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

8

我东北联军初到东北,在与国军争地盘的混战中,逐渐落了下风,让人家一路给打到松花江边,败迹己现,可是在关键时刻,经过将帅们的一番布局,又逐渐恢复了元气,慢慢的转守为攻,反败为胜,最终通过“辽沈战役”一举解放东北全境。

抢占东北是一步好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都把眼睛盯上了东北,这片地大物博、战略位置极为特殊的地区,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先下手为强,占得先机,但我军在东北有地方武装,所以还是先国军一步从苏联军队管制的地盘上获得了一些武器和物资。

在我10万大军陆续赶往东北之时,我军的林总从8月24日以延安出发,一路辗转,坐飞机,步行,骑马,骑驴,拖家带口到达沈阳时已是10月29日,东北联军终于有了军事主官。

国军的兵运速度我们比不了,海运、空运,数天内大批军队说到就到,而且借着双方高层正在进行停战谈判,占领了不少城市。当然我军也不甘示弱,相继抢占了四平、本溪、长春、哈尔滨等不少城市,这让蒋校长大为不满,他连忙的把养病的杜聿明调回东北,开始动手抢。

一退再退陷入了困境

杜聿明回来后,果然效果显著,双方撕破脸皮开打后,国军从攻下本溪开始,节节胜利,特别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联军元气大伤,紧接着再丢掉长春,一路败退而去,国军乘胜追击,用机械化部队将东北联军追得相当不好看,人腿怎么也比不过汽车轮子。

一路上逃亡、叛变事情的不断发生,造成了东北联军的大量减员。林总走到距离哈尔滨100公里的五常县坚决不走了,他实在丢不起人了,高层一再让他守住四平、长春,他却无力回天,一路败退千里,折损1.5万余人,不仅元气大伤,而且高层在停战谈判中也陷于被动,他还摸不准是否会受到处分,所以他不能再退了,否则他真没脸见人了。

精心布局能反败为胜

形势一片大好,蒋校长亲自到东北视察,并准备再调两个军来,一举歼灭东北联军,但我们主席高瞻远瞩,洞察了他的企图,命令山东陈毅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逼蒋校长改变计划。果然,这两个军被迫调往山东。

林总收到了东北局书记、东北联军总司令兼政委的任命,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这才在东北高层领导的陪同下,回到哈尔滨重整旗鼓,他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国共双方谈判最终破裂,而利用停战期间的宝贵时间,东北联军卧薪尝胆,开始整军运动,深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全面实行土改,大力剿匪,侦察英雄杨子荣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在几个月的休整中,双方都在招兵买马,寻找战机,这次林总主动出击,他要一雪前耻。随即两方又大打出手,战成一团。东北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后,歼灭了大批国军的有生力量,已基本上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此时,东北联军经过轰轰烈烈的剿匪斗争和土改,已经有了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己与初来乍到时有天壤之别,地方组织和后方基地也已趋于稳定,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得到了补充,在与国军的兵力对比上,也已不落下风,凭着这些睿智精心的布局成果,现在已经有能力与国军一较高下了。

此后,东北联军虽然又经历了“三战四平”之痛,虽然杜聿明、陈诚、卫立煌轮番上阵,可东北联军的日益壮大已不可阻挡,最后的结果是:国军除了在营口跑了1万余人的部队之外,有近50万人马被歼,东北全境解放。东北联军也由初入东北的10余万人壮大为百万雄师。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9

国军头号王牌折戟孟良崮,张灵甫居功至伟,三大神操作自取灭亡

按照国军的鲁中作战计划,国军各部齐头并进泰山压顶,以华野的兵力,根本无法抵挡,可是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刻,张灵甫出幺蛾子了。

不过分地说,要不是张灵甫的神操作,74师不会全军覆没,甚至鲁中作战计划极有可能去的战果,全歼华野不一定,但挤压山东野战军生存空间,逼着华野打消耗战阵地战是大概率事件。

张灵甫究竟做了什么,让国军对山东的鲁中作战计划功亏一篑?

1,越过纵队,兵团和陆总,试图改变整体作战计划。

作为军人,第一要义便是令行禁止,坚决完成作战任务。可是张灵甫74师是跋扈的头号主力师,必须在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张灵甫这一想法,是他兵败身死的根本原因。

张灵甫是整编74师师长,上面是第一纵队司令李天霞,李天霞上面是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汤恩伯上面还有陆军总司令徐州指挥所的顾祝同。张灵甫的理解是,我上面只有委座,没有别人。这一点,让委座很受用。

张灵甫急于建功立业,对于原定计划中“烂葡萄夹硬核桃”的战术很不屑,他认为,必须快速找到华野主力进行决战,因此就有了他一个师独立行动,并且要求其他各部做配合的奇葩行为。

令人奇怪的是,委座竟然认同了这种打乱原计划的擅作主张。并且要求全军抛弃原计划,一起配合张灵甫打一场“中间开花”的战役。

后来的淮海战役,国军也有徐蚌会战计划,说白了就是放弃徐州转进蚌埠依托淮河进行抵抗。可是,因为黄百韬顾祝同等人的不同意见,这个计划基本就没有实行过。至于徐州集团30万人南下的路线,也是多次变更。

国军战术上的死搬硬套是改不了的,因为没有一支部队能做到灵活指挥。按照原定计划挤压解放军活动空间,靠着实力去碾压对方,还有一线胜利可能。可是,这一切都因为张灵甫的擅作主张而改变了。

2,孤军冒进,反而告黑状说友军畏缩不前。

张灵甫的孤军冒进,给国军45万大军都带来了很大风险,可是对于张灵甫来说,这是出风头立大功的好机会。所以,当顶头上司李天霞意识到风险,好心劝他时,张灵甫直接状告委座,说李天霞贪生怕死,并且请求调拨到黄百韬第四纵队去。

李天霞在抗日战场上,从来没有怂过,抗日战功也比张灵甫大得多。平白无故被告了黑状,无处伸冤。现在换成了黄百韬,黄百韬让他不要大张旗鼓修路,可是张灵甫一句话怼回来“就怕八路,不来,来了让他们有来无回。”

黄百韬的25师是日械部队,本来就在张灵甫面前低人一等,被怼了以后,更不敢说啥了。

黄百韬的第四纵队和李天霞的第二纵队,都属于汤恩伯的第一兵团的指挥序列。第一兵团有9个整编师,汤恩伯唯独指挥不动这个张灵甫。张灵甫在坦埠的行动有风险,汤恩伯派兵团副司令李延年去帮忙,李延年愣是不敢去!

3,被包围后,死守孤山,坐以待毙。

张灵甫固执己见,改变作战计划,把自己变成了放在了风暴中心。可是他被解放军包围后,一点担当都没有,既没有组织积极突围,也没有保持机动性在孟良崮山底平原布置防线,更没有按照友军要求向他们靠近。张灵甫只会给委座拍电报“友军不给力啊,这是要我死啊。我死了你一定要为我报仇啊!”

张灵甫的战术是“中间开花”,完成这一设想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里应外合。如果张灵甫在孟良崮周边保持机动性,或者展开部队大干一场,华野极有可能无法对他完成合围,甚至有可能一部被击溃。即便不能顺利实现中间开花,突围出去保持74师基本建制也是好的。

张灵甫在交战前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被包围后有畏首畏尾不敢果断行动。这样情绪化的将领,很难带领万人以上的部队进行作战。

张灵甫的失败,不仅仅是74师被歼灭,更是让国军的山东战场继续糜烂,经过孟良崮战役,国军很少敢和华野硬碰硬来打仗了。

单纯军事上说,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要不是张灵甫的一系列神操作,国军真的是稳操胜券的。

10

中央红军长征,血战湘江,几乎全军覆没!毛主席重出江湖,四渡赤水,直指陕北,转危为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