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刘焉没那个能耐,他成不了罪魁祸首。
刘焉是“废史立牧”的始作俑者,但作为一项政策是有利有弊的。
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如何掌控。
不能就此把东汉分裂归为这一政策,也不能归罪于刘焉。
我无意为刘焉辩护,反而认为刘焉不够格。
他没有资格上升到罪魁祸首这个层次。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后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01
“废史立牧”的由来
汉末天下大乱,刘焉为了避祸,想求一安身之所,去做地方官吏。
刘焉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就请求朝廷安排去益州任职。
同时,刘焉提出了一个建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位在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军政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
朝廷同意了这一建议,并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全权处理益州军政大事。
刘焉到任之后,截断交通,斩杀使者,基本断绝了与朝廷的往来。
在州牧任上,刘焉基本不受朝廷的控制,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其他州郡如法炮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
02
军阀割据的真正缘由
表面看来,汉末割据的局面,似乎是起源于刘焉这一建议,但仔细分析一下就没有这么简单。
刘焉提出这一建议,是在中平五年(188年)。
此时,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已经基本被镇压下去了。
但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由于朝廷没有足够的能力出兵,就允许各州郡自行招募人马,组织对抗起义军。
州郡各级大员趁机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军阀。
不管有没有州牧这一说,有没有朝廷的授权,地方主政官吏,都开始各自为政,不再受朝廷的控制啦。
从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情况来看,起兵的大多是刺史、郡守,而州牧很少。如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当时还是刺史)等都没有起兵。
讨伐董卓失败以后,各路诸侯回到自己的地盘,彻底摆脱了朝廷的管控,打乱了固有的官吏秩序。
至此,已经没有了地方官吏职责的分工,谁掌握了军队谁就说了算,已经分不出刺史、郡守还是州牧啦。
攻占一个地方后,自行任命官吏,最多就是上个表形式上举荐一下,不管朝廷是否认可就上任啦。
有的干脆连上表举荐这道手续也省了。
比如刘备,曹操任命为镇东将军、豫州牧,却命刘备去徐州打吕布,屯兵小沛。
刘备与曹操翻脸后,辗转到荆州投奔刘表,被派往新野驻军。
三顾茅庐时,刘备还自报家门是镇东将军、豫州牧。
你是很有权,但你说了有人听才是。
这多少还有朝廷任命的背景。
袁术任命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可没几天朝廷任命的太守也到了。还好二人没打起来。
究其原因,朝廷官僚体系的混乱,不是由“废史立牧”导致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央朝廷失去了权威,无力控制地方。
不管是否有州牧的设立,都是一样的结局。
03
“废史立牧”并非一无是处
刘焉、刘表、刘虞,都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到地方任方面大员的。
刘焉很快就控制了益州混乱的局面;
刘表单骑赴任也掌控了荆州;
刘虞在幽州牧上也很有作为。
尽管刘焉、刘表有自立为帝的打算,但刘虞也坚定地拒绝了袁绍的诱惑。
政策是一样的,关键还是朝廷任命的人员是否得力,是否忠于朝廷。
如果中央朝廷有一定的权威,采用这个策略,先稳定住局势,然后再慢慢恢复官僚秩序,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
不必说去控制地方,就自己的生存都成了最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导致三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桓灵二帝的荒淫无道,致使中央朝政权威的丧失,是罪魁祸首。
至于“废史立牧”不失为一个好策略,但在中央政权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最多也就是灶中添了一把柴,火上加了一点油而已,绝对称不上是罪魁祸首。
刘焉还没那个本事,无论是其策略还是其本身,都不够格作为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