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斯大林非常尴尬。
毕竟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斯大林的评价也必然天差地别,比如曾经受过斯大林打击的人,必然对他仇恨到咬牙切齿无以复加。
而从今天俄罗斯自上而下对斯大林越来越浓重的怀念来看,斯大林在俄罗斯民众的眼中是正面的,是英雄,甚至伟人。普京前不久更是将斯大林称为“俄罗斯国父”。
那么,这位“俄罗斯国父”,到底该作何评价呢?静夜史认为应该分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刚强
“斯大林”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钢铁的人”,这个15岁就参加革命的坚强战士,先后曾被捕7次、流放6次、并从流放地逃出5次。然而即便如此,斯大林也不曾退缩,并最终成为列宁的有力臂膀。
作为钢铁一般的领导人,斯大林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依靠铁腕意志将苏联带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仅用10年时间便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其后消灭法西斯主义,将苏联送上超级大国神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斯大林的钢铁意志最经典的体现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
因为大清洗运动对苏联党政军系统的巨大冲击,使苏联在面对纳粹德国的闪击时猝不及防,一溃千里。仅仅4个月时间,苏联就损失了超过300万军队,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武器装备损失不计其数。到1941年9月底莫斯科保卫战开始前,苏联已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边缘。
在敌人近在咫尺的情况下,在专列前踱步了许久的斯大林等来了朱可夫的坚守信心,并决定留下来与莫斯科共存亡。
更令世界震惊的是,在莫斯科会战激战正酣的11月7日,斯大林如期在红场上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的抗战士气,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正是因为钢铁的斯大林的钢铁意志,苏联才最终让德军在莫斯科城前马失前蹄,苏联避免了亡国灭种的可怕结局。
2、理智务实
作为鞋匠和农奴的儿子,斯大林的出身并不高,但却也有了理智务实的优良传统。
能够成为列宁的左右手之一,本身就说明斯大林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无可挑剔。不过相比于立志掀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斯大林从来都有着自己的理论。
列宁认为,应当在十月革命后,支持世界各地的大中民族独立,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然后和苏俄一道组成苏联,从而实现红旗插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在全球胜利的革命目标。
但斯大林不可置否,特别是1919年参加苏波战争失利,向西欧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痛定思痛的斯大林意识到:应该先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然后才能有强大的苏联。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抛弃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工业化建设。对于无法通过殖民掠夺进行资本积累的国家,斯大林在全国推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持。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1937年经济实力就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眼界高远
作为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却是“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这种狂热体现在组成苏联的模式时,斯大林一反各加盟国地位平等的常态,采取了俄罗斯优先的原则,即将地位平等的加盟国视为俄罗斯的“省”或者“州”,将苏联变成大号的俄罗斯。
此举是对列宁建立苏联初衷的完全背弃,但对于维护苏联的“团结”,抵御国际势力威胁尤其是德国侵略意义重大,所以今天的俄罗斯民众,对斯大林的怀念胜过列宁。
虽然背弃了列宁的很多主张,但斯大林将红旗插遍世界的梦想和列宁是一致的,而且他也一直在努力。不过二战的爆发,掩盖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本质,苏联也得以借助战胜国的身份,对战败国进行疯狂的报复和掠夺。
除了建立了共产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并驾齐驱,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苏联,还对其他国家进行了野蛮的掠夺,比如德国的科技人才,帮助苏联迅速拥有了原子弹等高精尖科技;德国和日本的工业设备,极大充实了苏联的工业化水平。
而除了对人才和工业设备的疯狂掠夺,斯大林在二战后期对土地的渴望也无以复加,包括战胜国东方大国都深受其害。
除了苏德战争前斯大林为建立东方战线对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等国土地的疯狂掠夺,苏联在远东的扩张也从未停止。1944年,图瓦共和国即唐努乌梁海“自愿”加入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一部分。1945年8月14日,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斯大林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蒙古的分立,至此东方大国北方陷入巨大的威胁中。
按照斯大林对蒋经国的说法,他之所以执意让蒙古分立,根本原因在于他已经认识到东方大国必然复兴,而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将受到致命威胁。
从今天两国的发展来看,斯大林是对的,但东方大国却付出了太多。
4、冷酷无情
斯大林的钢铁意志,背后是六亲不认的冷酷无情。
为巩固权力,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开始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个人专制的行动,培养了亚戈达、叶若夫和贝利亚等令苏联上下闻风丧胆的恐怖人物。
从1934年开始,苏联党政军机关开始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洗”运动,无数优秀的精英人才被处决,苏联上层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换血。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大清洗运动出现在苏联国际形势始终异常严峻,尤其是法西斯势力抬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危险的大背景下,有着不得不为的紧迫性,但此举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损失了无数优秀的党政军人才,这造成了苏联在苏德战争前期一溃千里。
当然,对于斯大林而言,残存的反对派和列宁时期的老近卫军被席卷一空,斯大林的威望空前加强,对于苏德战争最后的胜利而言,客观上也是因祸得福。
而除了加强专制无所不用其极,为尽快强大苏联,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输出创造物质条件,斯大林集中所有资源为工业化铺路开道,即便造成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也在所不惜。
一直以来,苏联都在通过出口粮食换取欧洲国家的先进设备,作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自然责任重大。
但是当荒年出现,粮食生产捉襟见肘时,苏联却反而加大了粮食生产指标,这使得乌克兰从1932年开始爆发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至少造成315万人死亡,而当时的粮食出口量仍然有所增长。
可以说,苏联就是在这样的冷酷无情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仅用了20多年时间,便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大的超级大国。
5、任人唯庸
人才的黯淡,对于一国的影响绝对是致命的,虽然二战后苏联掠夺了大量外国优秀人才,但斯大林导致的用人制度的腐败,却从根本上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出现,并最终使苏联陷入解体的万劫不复。
为巩固专制,斯大林需要左膀右臂,而斯大林的用人原则就是“恐惧+权力”,并扶持了一大批文化水平低且心狠手辣的人物。
大清洗运动作为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斯大林用人模式的一次典型体现,通过规模空前的素质逆淘汰,大量优秀人才被彻底埋没,无德无才之辈迭出不穷。
而斯大林也改变了列宁时期的最低工资制度,扩大了列宁市区的特别食堂制度,苏联后期尾大不掉的特权阶层,在斯大林时期初具规模,而这种任人唯庸的用人制度,也造成了苏联阶层的空前固化。如果说苏联的崩溃在建立时就能看到端倪,那用人制度的畸形则是最重要的灾难。
不过,在斯大林的职业生涯中也留下了知人善任的光辉案例。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以及苏联大元帅,斯大林的军事指挥才能并不突出,1941年8月基辅会战的惨败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难能可贵的是斯大林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放心地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朱可夫,这是苏联能够取得莫斯科会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概括起来,作为苏联的缔造者之一,斯大林是苏联能够成功崛起的关键因素。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斯大林的内外政策也成为苏联崩溃的重要因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