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信不仅是个军事奇才,而且是个有故事的人,且不是一般故事,而是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成语故事。最让人称道的是,这类故事在他身上随处可见,可谓是“一步一故事”的成语专业户。比如早年受乡霸欺凌诞生了“胯下之辱”;日后报答漂母赐食之恩又有了“一食千金”;萧何所交口称赞的“国士无双”;感刘邦恩惠的“解衣推食”;自诩能力爆表的“多多益善”;围歼项羽的“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

(韩信剧照)

上述成语均源于韩信生平事迹,而在他去世后,还诞生了两个著名成语,足见他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面。究竟是那两个成语呢?我们须从韩信的一生说起。

初遇萧何,走上成功之路,

韩信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仗剑项梁军后本想大展鸿图,但混迹数年,依然浑浑噩噩,毫无建树。经一番思考,豁然明白,原来自己站错了位置。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负且能力超强的将军,自然也不给韩信“抛头露面”的机会,那怕是一次牛刀小试都不行。

穷则思变,人只有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因此,韩信郁闷过后,决定“良禽择木而栖”。而纵观天下衮衮诸公,将来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刘邦。因此,当项羽于咸阳封分诸侯东归后,韩信选择了同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秦汉时期的巴蜀边陲还属蛮荒之地,曾经同刘邦一起入关的那些关东兵士大都不愿意再去“开荒”。所以,一路上开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韩信的意志很是坚定,一路跟随刘邦到达南郑(今陕西西南)建都。

(夏侯婴剧照)

到达南郑不久,韩信就了犯错,论罪当斩,幸亏太仆夏侯婴(刘邦的赶车司机)及时将其救下。随后,经一番深度沟通,夏侯婴终于感觉到韩信绝非“池中之物”。于是请求刘邦重用韩信。

而刘邦虽然对夏侯婴信任有加,但对韩信为人却并不甚了解。为了不拨夏侯婴的面子,刘邦干脆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何谓治粟都尉?简单说就是粮库库管。明显,这是大才小用,韩信觉得自己被用错了地方。但是抱怨归报怨,但韩信还是花一小点儿功夫把复杂的工作完成的井然有序。如此一来,韩信便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萧何剧照)

经萧何暗中观察发现,别人每天费九牛二虎之力、忙到焦头烂额的工作,到韩信手里尽然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因此,出于好奇,萧何开始主动关注韩信。经过闲下交谈,萧何确信韩信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才,遂决定向刘邦举荐。但是还没等萧何去向刘邦开口,韩信就拎包开溜了,因为他看不到出头之日,不愿意就此埋没一生。如此可急坏了萧何。所以,萧何也顾不上同刘邦打声招呼,便匆匆去追韩信。

好在韩信没走太远,几天后被萧何赶上。萧何向韩信保证,必在刘邦面前鼎力推荐,让其统领千军万马。韩信相信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遂一起返回。刘邦当然不明白其中缘由,认为萧何不辞而别,见面就是一顿臭骂。经萧何解释,刘邦还对韩信将信将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萧何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如此,刘邦才认为萧何是认真的,并没诓骗自己,于是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刘邦剧照)

事实证明,萧何成就了韩信,而韩信成就了刘邦

公元前205年,项羽前往齐国平定田横兄弟叛乱,刘邦趁机率军杀出关中,直取项羽都城彭城,韩信则于“三津”一带继续围剿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人的残部。刘邦彭城兵败后,开始于荥阳、成皋、广武与项羽展开对峙,而韩信则一路北上灭魏国、代国、赵国、挟迫燕国投降,然后吞并齐国,从而在战略上掏空了项羽的大后方。

不仅如此,韩信还于澭水一战全歼项羽20主力大军,被项羽视为左膀右臂的龙且也殒命疆场,致使项羽只剩下10万人马的家当勉强应对刘邦。因此到目前为止,楚汉之争的胜负以见分晓,项羽不得已做出让步,同刘邦定下“鸿沟之约。”然后率军东撤。显然,刘邦认为这是消灭项羽的绝佳机会,于是命韩信南下布局,全歼项羽。

公元前202年秋,韩信率30万大军南下,并亲自指挥刘邦、英布、刘贾、彭越、周殷等军团做为策应,一张合围项羽于垓下的大网铺天盖地而下。项羽苦战数日,无奈回天乏术,于是自刎于乌江。项羽落幕,韩信功成名就于齐王。

鸟尽弓藏,功败垂成

然而,当韩信刚刚返回定陶大本营不久,刘邦便尾随而至,并且趁韩信毫无觉察的时候夺了其将印,顺便连齐王之位也一起撸下。好在刘邦就地称帝,又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

楚国虽是韩信故乡,但于富庶广袤的齐国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于韩信还够得上是心里安慰。于是,韩信怏怏不乐、衣锦还乡。但是,还没有等韩信在楚地“生根发芽,开枝展叶”,又被刘邦用陈平的“伪游云梦泽”之计抓到长安,再次贬为淮阴侯。

刘邦此举并不是让韩信坐享轻福,而是如犯人一样囚禁,所不同的是尚有一些人身自由。此时,韩信才知道自己被刘邦戴上了“紧箍咒”,越挣扎越紧,插翅难飞。但是韩信虽被“废了武功”,而只要活着,于刘邦就是一种威胁。不光是韩信的能力让刘邦忌惮,而且最现实的问题是自己垂垂老矣、行将就木,韩信则年富力强、生龙活虎。

所以,刘邦一旦去世,韩信极有可能冲出“牢笼”,甚至威胁到汉室江山的安全。而吕后对于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并未雨绸缪。所当,刘邦于代国一带平定国陈豨叛乱时,吕后遣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一代名将,意气风发之年,没有马革裹尸于沙场,却死于宫女的竹竿之下,其命运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到此,韩信的人生结局可用两个成语概括,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钟室之祸”。显然,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赏识,韩信这匹千里马极有可能一生默默无闻。但是,最终萧何把韩信推向神坛,但又亲手将其埋葬。因此才有流传千古的“成于萧何,败于萧何”的成语典故。

而钟室之祸,更多的是对韩信命运多舛的一种惋惜。因为,他曾经为刘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半壁江山,本应该安享荣华富贵,但却因功高震主、备受猜忌。最终,飞来横祸,功败垂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最佳贡献者
2

“胯下之辱”、“一食千金”、“十面埋伏”等故事,喜爱历史的朋友们简直是耳熟能详,这些典故,说的都是一代英雄、兵家之奇才——韩信。

然而,正是这一军事奇才,大汉开国功臣,最终却死于一群宫女的竹尖之下,只留下几句成语,哀鸣于世。

这几个成语分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钟室之祸”、“英雄末路”。



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一成语,简直是对韩信一生的高度概括。韩信虽是兵家之奇才,但其才华的展示却很曲折,最初投奔项羽,未受重用;后来改投刘邦,虽一路艰辛追随,但其才能仍未被发掘,最终还是萧何识别了这匹“千里马”,在韩信失望溜走尚未走远之际,及时将其追回,并以身家性命担保,才使刘邦对韩信封坛拜将,才有了日后大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当韩信等诸将,奋勇拼搏,使大汉基业逐渐稳固之际,也是由于韩信恃自已功劳与军权,半请半逼,以“齐地荒蛮,不好治理”为由,让刘邦封自已为齐王。这从根本上触怒了刘邦,使其成为刘邦眼中最大的“后患”和“威胁”。于是,刘帮用计,先后降韩信为楚王、淮阴侯,最后还是由萧何骗韩信入长乐宫,被吕后安排的宫女刺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后人总结韩信的一生成败,便诞生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 “钟室之祸”。

正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屡遭猜忌与贬谪,最后死于长乐宫钟室,后人借“钟室之祸”指功臣被猜忌遭杀戮。


3. “英雄末路”。

一世英才、令敌军望风披靡的大英雄,到了长乐宫钟室,面对一群柔弱宫女,却也无可奈何,真可谓“英雄末路”!后人用此成语,形容有本领的人到了无路可走、一筹莫展的地步。


可见,真英雄,除了要有勇、有谋之外,更要知分寸,懂进退。


成也好败也好,英雄也罢灾祸也罢,能够主宰命运的,其实还是自已。


3

韩信汉初三杰,汉朝最厉害的将领,并誉为兵仙。就这样一个大英雄的韩信,竟然死于文人和女人之手。正可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说白了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且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出生在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 ),刘邦的开国功臣,他头上带有很多光环的标签:“军事家”、“淮阴侯”,“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兵权谋家”、“兵仙”、“神帅”。家喻户晓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便是指的他。

漂母饭信,给了韩信再生的机会,而吕雉直接杀死了韩信。韩信他死的很惨烈,很不值,被一群女人用竹签捅死,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和感慨,韩信的死也成就了两个成语,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已经猜到了,就是小姐姐前面加了引号的两个成语,那么让我们一起透过历史的烟云来了解下韩信成败的足迹吧。

生死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第一个成语)

1、成也萧何

秦末,兵荒马乱,所谓乱世出英雄,可在乱世中,韩信连饭都吃不上,都是蹭饭。后来,为了更好地吃饭,就参加反秦了斗争。他先是投奔项梁,不久项梁战死。他又跟着项羽混,项羽乃一世之雄,刚愎自用,无往不胜,韩信所干的工作不过就是看大门的执戟郎。此时的韩信,不再是为吃饭而活,而是要为理想而活。有勇有谋天下无双的韩信,不甘心才能在此被埋没。

他转而投刘邦,在刘邦这里,他依然不如意,刘邦让他看仓库,郁闷的韩信不好好工作。结果犯了大事儿,要被砍头,韩信可不想这样窝囊死,就高呼“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杀人杰!”夏侯婴看韩信长得不简单,说的话也不简单,就替韩信美言了几句,韩信保住了命,这次分配一个看粮库的工作。韩信不甘平庸,就想方设法地接近萧何,让萧何成为了自己的伯乐。萧何也挺仗义,但刘邦觉得韩信有点说大话的感觉,又不愿意伤了萧何的面子,就敷衍他。

萧何也没什么好办法,韩信认为刘邦不过是第二个项羽,既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干脆炒掉刘邦,另投明主。韩信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连重要的工作都不干了,大半夜地一路狂奔去撵韩信,都没有顾得上和刘邦打声招呼。

刘邦听说萧何跑了,几乎都绝望了,且不说,这时他手下跑的多,连萧何都跑了,他绝望的极点了 。谁知道,萧何不仅回来了,还带来一个人。刘邦是又高兴又生气,责问萧何为什么跑?萧何说追韩信,刘邦觉得萧何在侮辱他的智商,萧何就把韩信的好彻底说了个够。刘邦怕萧何再跑,只能听萧何的话,加上刘邦对韩信的面试也非常满意。韩信就从一个看粮库的一下子成为了大将军,统帅全军。


2、败也萧何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如虎添翼,无往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不过,他是三杰最厉害的,萧何、张良是侯爷,而韩信是王爷!刘邦忌惮韩信,不断削弱韩信,韩信由齐王变楚王,由楚王变淮阴侯,最终也成为了侯爷。韩信大权在握的时候,他感激刘邦,不忍反。如今手无兵卒,却受不了刘邦尤其是吕雉的侮辱而一怒反了。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镇压,韩信装病不去并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好了利用罪犯和奴隶去拿下吕后和太子。这时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进小黑屋,准备弄死他。这位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谋反内幕。

吕后就和萧何谋划,萧何给韩信来了个大招。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你不去喝两杯庆功吗?萧何果然很毒辣,说刘邦打败陈豨这个心理战一下子让韩信绝望了。他说刘邦回来了,就更让韩信心虚、害怕。只能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去给刘邦庆功。谁知道,这一去就是自投罗网!刘邦根本没有回来,利用萧何的计策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第二个成语)

韩信作为统帅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扬四海,威震天下。项羽兵败,他的将领钟离眛就去投奔韩信。他和韩信关系好,就劝韩信联合起来对付刘邦,也就是谋反。虽然韩信没实际行动,但跳进黄河难洗清,很快他被人告发谋反。刘邦记恨钟离眛,也很想除掉功高震主的韩信,这次是个机会,就找陈平商量怎么办?陈平出主意让刘邦假意巡视诸侯,来个一箭二雕,灭钟离眛和韩信。结果韩信中计,他逼死钟离眛自己也被刘邦擒获,留下感言:“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总结:

韩信情商有些低,他把刘邦对他关怀对他的爱当成真的了。刘邦一点小恩小惠,让他感动万分,不忍心背叛刘邦。可韩信又贪利,齐国刚刚拿下就逼着刘邦封他为齐国的代理王爷,刘邦很“仗义”地把代理二字拿掉了,但心中有杀韩之心。在我最需要你帮助我的时候,你给我要官,不然就见死不救,这样的属下怎么能要?刘邦成为皇帝后,韩信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 了。最终被逼的在毫无资本的情况谋反了,失败后被吕后灭了门。

4

你好,我是春风渡雨,谢谢诚邀这个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询问,韩信各种理由回之。刘邦问计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要官呢。”刘邦不发一言,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得到这些,韩信这才去起兵继续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龙椅后,韩信持功而骄,又不懂得做人,刘邦就想杀了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

后来刘邦远征,吕后与萧何便是定下计策,诓骗韩信进宫,在宫中就把韩信给抓了起来。可怜的韩信还拿出“汉王许我三不杀”的话来威胁吕后,结果萧何直接命人将韩信用布袋子包起来,那就是见不了天,又把韩信吊起来,那就是见不了地,又让宫女们拿着竹签捅杀,这就是杀韩信没有用刀剑。

不懂为人,大嘴巴伤人!

在当时的汉朝,樊哙的口碑和人缘还是不错的。他是一个愣头青,性格直率,又对韩信崇拜有加。有一次,淮阴侯的韩信,路过樊哙家,也就顺其自然的进屋坐一坐。

樊哙一见韩信亲自登门拜访,非常高兴,大礼相迎,不动脑子的说道:“大王乃肯光临臣之寒舍!臣实荣幸之至。”

韩信头脑还算清醒,马上说道:“我不做大王好多年啦,你不要这么叫我,万一陛下听说也不妥。”

樊哙为了表达对韩信光临的真诚欢迎,命人大摆酒席,尽最大能力招待韩信饮酒。可是,当韩信酒足饭饱,起身告辞的时候,樊哙又恭恭敬敬的亲至门前拜送,完了起身刚要回府,就远远听到淮阴侯韩信的苦笑声:“生乃与哙等为伍!”

让人情以何堪啊。。。。。

狂妄无边,邀功邀的太露骨,埋下至死的原因!

楚汉相争时,韩信是刘邦手下唯一可以与项王一决雌雄的悍将,当年韩信带兵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突然就按兵不动了。刘邦接连要求韩信一鼓作气继续追赶,可是韩信以各种理由推脱,粮草啊,士气啊,各个诸侯虎视眈眈等等。

刘邦百思不得其解,后去问张良与萧何,萧何说:“韩将军这是在讨封赏啊!”刘邦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非常不爽,这是要挟君主啊。不过刘邦一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物,于是刘邦就索性满足韩信的要求,一口气封他“三齐王”。

何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为了彻底打消韩信的顾虑,还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得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可以说,尽管刘邦给足了韩信的面子,也把能给他的都给他了。可是,心中早已动了杀机。韩信在刘邦最需要他雪中送炭的时候,韩信却伸手邀功,这与懂得功成身退的张良相比,真是差了几个档次。

功高震主,又不懂收敛,外带政治白痴,结局能有多好?

韩信是一个相当有天赋的军事指挥家,但他在政治上相当低能,丝毫没有为人臣子的谨慎,自负才志不屈于人,不安于已有地位,不知收敛以至于最后被吕后处死的下场。

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贡献是决定性的,司马光认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而,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的不幸也来临了,功高震主又这么张扬,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韩信在攻打齐国的同时,刘邦也派出了郦食其采取外交手段,进行谈判来和平的解决齐国问题,齐王也决定交出土地和军队投降刘邦。结果韩信却听取了幕僚的建议没有理会刘邦的意图,继续武力攻齐,这就导致了郦食其被齐王所杀。齐王也因此顽强抵抗到底,刘邦的战略计划被打乱,极大的损害了刘邦的利益,也同时得罪了文官集团。

韩信给的理由是没有接到刘邦停止攻击的命令,这不是拿刘邦当傻子,拿整个朝廷当傻子吗!你想独占功劳也不应该用这种愚蠢的方式吧。在得知刘邦已经通过外交手段使齐国交出土地军队投降的时候,作为刘邦手下的将军,韩信应该停止攻击原地待命,这应该是常识,无论从军事政治角度来说,这都是韩信应该做的。

前面说过,荥阳之战,当时刘邦是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多次请求韩信带军来救,可韩信却要挟刘邦要假齐王,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给了韩信一个真齐王,可是在韩信当了真齐王后也是对刘邦的命令拖拖拉拉,没有出兵的意思。一直到刘邦与项羽该下决战,刘邦又一次明确了韩信的封地封号的情况下才出兵打项羽,结果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还至定陶,只带了几个随从,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他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缴,韩信一下就成了光杆司令。

被夺印后的第二年,刘邦大封功臣,把韩信封为楚王,理由是,那里是你的家乡,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给他任何兵。从此,韩信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只能听从刘邦的摆布。

最后总结:

韩信军事封神,可政治上的低能简直无法直视。要么你韩信直接自立山头,完全脱离刘邦,要么就完全服从刘邦。韩信没有自立山头脱离刘邦,却又做出了让刘邦猜忌的行为,最后还得服从刘邦,这不是政治白痴是什么,最后能有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樊哙那是什么人?刘邦的嫡系,还在鸿门宴上立下过大功,这样的人能口无遮拦随便得罪?别忘了樊哙还有另外个身份,那是刘邦的连襟,他妻子可是皇后吕雉的亲妹妹,你韩信就算是齐王,楚王时代,和樊哙结交会丢份吗?那要是按照这逻辑,刘邦的车夫夏侯婴你不是更加看不起咯?做人啥时候也不能太眼高于顶,多少英雄好汉就是瞧不起自认的小人物而导致悲惨的恶果。樊哙没大肆报复已经算是有德之人了,韩信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5

汉高祖刘邦,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后来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外,还要仰仗三个人,这三个人便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刘邦自己都说论计谋,他不如萧何,打仗他不如韩信。但是它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韩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本来只是个落魄贵族,没有什么资本,后来投靠项羽,但是在刘邦那里,韩信并未得到重用。

万不得以投奔了刘邦,刘邦对他是绝对信任,任为大将军,授予兵权,地位都高于那些随刘邦起事的铁哥们,正如韩信自己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刘邦对韩信可以说有知遇之恩,你韩信再是贵族又怎么样?还不是早已落寞。到了后期连饭都吃不起了,哥哥嫂子将他赶出家门,只能依靠洗衣婆婆的饭菜勉强度日。这些韩信都没有忘,甚至,他都能忍受一个屠夫的胯下之辱。为的就是后来的一掘而起。

韩信不是一个凡人,他自从跟了刘邦以后。带兵以来几乎没有战败的记录。他俨然成了一个兵神,但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韩信这时候应该听封听赏,加官进爵,但是这个时候剧情一反转,韩信却死了,被刘邦的老婆吕雉用计所杀,当然,刘邦是主谋,他逃脱不了干系。那我们来分析一下韩信为什么必须死。

韩信最大的失误在于杀了钟离眜。

韩信要杀钟离眜的时候,钟离眜说了一句话:“汉之所以不击取楚者,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倒不是钟离眜有多大本事,会对韩信有多大帮助,所以不能杀,而是韩信杀了自己的心腹,释放出了一个非常坏的信号,那就是让大家觉得刘邦才是老大。

韩信的话可以不听,刘邦的话不能不听,直接导致没人敢为韩信尽忠。韩信被刘邦在楚国附近的陈地设计逮捕时,楚国不但无动于衷,甚至没有一个人为韩信坚守封地,等待韩信归来。这与商汤被夏桀囚禁,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越王勾践被吴王囚禁的情况完全相反。这才是韩信灭亡的根本原因。

韩信比刘邦年轻,刘邦熬不过他。

韩信被杀,那年他35岁,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刘邦已经是一个61岁的已近暮年的老人。如果韩信没病没灾的,刘邦肯定熬不过他。韩信虽然是兵神,但是他的智商似乎不是很高。

几次透露出要谋反的架势。因为他觉得自己功高盖主,老刘家的江山有他韩信的一半,是韩信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既然你刘邦坐稳江山,我心里肯定不痛快。我个人认为韩信谋反不谋反这个不能确定,但是他却像刘邦传递一个信号,他不满足他要谋反他要起义,这刘邦哪受得了啊?于是韩信就成了他的心腹大患。

于是冰雪聪明的吕雉看出来老公的意思,他就想了个办法,将刘邦支了出去。自己就放出风去说要宴请大臣。于是乎,韩信风尘仆仆的从外地赶来。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迎接他的不是接风宴而是断头台。韩信一进门就被几个提前埋伏好的宫女杀死了。

总结:韩信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死的一群妇人之手,韩信之死成就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别看它是8个字,其实它是一个成语。因为当初,韩信跟着刘邦是老乡萧何介绍的,韩信之死也是萧何出谋划策的。

6

军事奇才韩信,被阴毒吕后用竹剑捅死,针对此事要说用两个成语形容,最恰当的应是钟室之祸和兔死狗烹或鸟尽弓藏。

钟室之祸是还原现场,兔死狗烹是原因

韩信涉及到的成语比较多,随便说几个好了。

01、跨下之辱

韩信老家有个屠夫,看不的韩信佩剑玉树临风的样子,作死地招呼韩信拿剑往自己胸口捅,不捅的是孙子,孙子嘛,钻个裤裆就行了。

韩信二话不说,趴在地上就从屠夫裤裆下钻了过去,是大人物不拘小节吗?

不是的,是小人物成大事需要忍辱负重!如果韩信凭义气用事杀了屠夫,自己轻则坐牢,重者偿命,韩信不愿自毁前程,所以受了跨下之辱!

《淮阴侯列传》载:“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02、言听计用

刘邦任用韩信,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官拜大将军,并且从不在指挥上举手画脚,而是言听计用,让韩信在战场上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一展身手。

韩信这时是对刘邦感恩戴德的,深知这一切都是刘邦给予的,刘邦无异于是自己的衣食父母,除了让自己丰衣足食;更是让自己有机会一展才华。

有了刘邦的信任,才有了韩信的威风。

《淮阴侯列传》载:“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0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从项梁手中跑了投奔刘邦,没啥名气当了个接待来宾的工作,后来犯案差点被杀,主刑的滕公见他言辞不凡就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就给了个管粮的官给韩信做。

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自己,干脆跟其他官员跑路了,了解韩信本事的萧何急了,带月骑马把韩信追了回来,又替韩信向刘邦讨了大将之位。

韩信因萧何惜才而荣,也因萧何灭才而衰。

吕后欲杀韩信时,萧何出谋划策献上计谋,巧杀韩信,全了刘邦的面子。

韩信成功和失败都出于萧何,所以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淮阴侯列传》载:“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04、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刘邦闲来无事,就扯着韩信瞎聊,说着说着就说到带兵身上,刘邦就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刘邦能带十万,刘邦就好奇地问韩信能带多少,韩信双手一搂,来多少带多少,越多越好!

韩信打仗厉害,情商不怎么高,功高震主啊!所以刘邦心头就立了根钉子,最后都成了你的兵,我还混什么?

韩信也觉得有些不妥,赶紧又奉承了刘邦两句,您老人家不需要带兵多,您善于领我们将,您老人家才是最厉害的那个,但刘邦已生忌,对韩信有了戒心。

《淮阴侯列传》载:“臣多多而益善耳。”

05、兔死狗烹

钟离昧曾经几次对战让刘邦吃尽了苦头,后来项羽兵败投靠了韩信,而刘邦非常想杀钟离昧,显然收留钟离昧是韩信又一次犯错。

刘邦用陈平之计亲征云梦,欲袭杀韩信,但顾忌钟离昧不敢进逼楚国。

韩信欲起兵反抗,然后见刘邦自辩无罪,但又怕被擒拿,这时属下就出了杀刘邦眼中钉钟离昧领功的主意。

韩信就与钟离昧商议此事,钟离昧见韩信目光短浅愤而自杀,于是韩信提头去见刘邦,刘邦果然拿下了韩信。

韩信当着众人就说刘邦是眼见天下安定,便要诛除功臣,清除异己,自己就是那只被烹的狗,不过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刘邦腹黑,也怕真落实了这罪名,于是借人告谋反削了韩信的王位,夺了兵权,降爵为淮阴侯。

钟室之祸

韩信忍了跨下之辱,是远谋未来之举,后来因萧何而官拜大将,率兵出征,这时韩信是感恩戴德的人。

但随着攻城拔塞,积累军功越来越多,韩信变得自满起来,历来君臣可以共患难鲜少能过共富贵,功高震主是当头顾忌,高调、横行都是取祸之因。

韩信自立为王是犯的第一错!

韩信趁刘邦被楚军包围要封王才肯去救援,虽然刘邦为了活命答应了其要求,封为“三齐王”,与天、地、王齐,“五不死”,见天、地、君、绳、刀不死。从此君臣之间已经离心。

韩信收留项羽旧臣钟离昧是第二错!

韩信以带兵多多益善功高主第三错!

韩信说刘邦“兔死狗烹”是第四错!

这四错终于在刘邦夺到到天下时开始清算,刘邦借平叛陈豨出宫,萧何出谋,吕后执行,便发生了钟室之祸。

萧何骗韩信单身入宫,被吕后埋伏的兵士拿下,韩信以为仗着“三齐”、“五不杀”可以免除杀身之祸,他忘了只要一个女人要专心对付一个人,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吕后把韩信悬在空中,置于长乐宫大钟之内,是以不见天地,刘邦出征是以不见君,再令丫环拿削尖的竹片充当利器,所以不绑不见兵器,合理地规避了刘邦“五不死”。

吕后一声令下,丫环以尖竹上捅,一代军事奇才韩信惨死当场。

明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恃功自傲,不肯功成身退打消刘邦的杀念,最终死在了刘邦“且喜且怜”的表情下,不会做人才是韩信的死因,针对死状我觉得成语钟室之祸、兔死狗烹最合适!

7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96年,淮阴人,韩信之死,成就了两个成语,成亦箫何,败亦箫何。韩信幼年,曾受一饭之恩,也曾受辱跨下。秦朝末年,于项梁手下谋事,项梁死后,保项羽被封为执戟中郎将,就是一个站岗的,韩信觉得自己怀才不受重用,就改投刘邦,开始也不受重用,只做了个点库官,做了一段时间,刘邦也没有重用他,没办法,韩信连夜逃走,箫何连夜追赶韩信,极力劝阻韩信保定刘邦,并向沛公举荐韩信,韩信从此登台拜帅,后来帮助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协助刘邦,平魏,伐代,击赵,说燕,一直到十面埋伏,最终击败项羽,使项羽自刎乌江,战功卓著,韩信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但确不是一个出色的的政治家,比起老谋深算的刘邦不知差了多少倍,后来韩信的官儿越做越小,刘邦根本就不信任他了,韩信不知进退,还说不愿意和樊哙为伍,他们根自己无法相比,刘邦危难时刻,让他相帮,他非但没帮还和刘邦提条件,要做假齐王,刘邦非常震怒,但还是答应了他,说,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从此韩信当上了齐王,但是从此以后,刘邦和韩信,就有了隔阂,韩信总有一些居功自傲,又反复无常对刘邦表现出动摇来,鉴于韩信功劳大,据说是刘邦答应他三不展,见天不斩,见地不斩,见铁不斩,后来陈曦造造反,和韩信互往,吕后觉得不能让他在活下去了,就假借陈曦被捕,请韩信商议军务为由,就把韩信给抓了起来,最后慘遭杀害,所说的不见三光,就是把他用布遮起来,让脚离地,最用竹刀杀死,一代军事家,就这样燕消云散了。

8

韩信之死成就了两个超越千古的成语,至今仍然被大众所使用,这两个成语分别是:

1、兔死狗烹。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先说说“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它的产生与韩信无关,而是形容越王勾践的。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越王勾践称霸后,范蠡看清他过河拆桥的本质,于是决定退隐,并在临行前赠书于大夫文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在《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也引用了这句话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与韩信有关的第二个成语,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句话概括了韩信的一生。韩信最初被刘邦重用,其实正是源于丞相萧何的举荐,是为“成也萧何”。

然而,韩信最终被吕后除去,其实也是萧何献出的计策。根据《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国相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没有萧何的计策,恐怕难以轻松除去韩信,是为“败也萧何”。

总而言之,韩信的一生真可谓是让人唏嘘不已。

9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有趣文史知识,右上角关注霞客哟~

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或者是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慷慨赴义的杨家将。说到用兵如神,大家都会想到韩信,曾几何时,韩信也是叱咤风云的猛将,而最终他的命运却是如此的悲催。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可谓人才辈出,这也正应了那句乱世出英雄,韩信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建立了赫赫战功,然而最终他并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他的一生都是被自己的给作没的。不可否认,韩信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英雄最终被吕后安排的宫女用削尖的竹子捅死。韩信的悲惨命运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分析一下。

逼封齐王,刘邦起杀心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逼封齐王这件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开始恶化,刘邦也不再像以前的样子信任韩信,对他起了杀心,那么这件事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降服了整个齐国,当时韩信派人上书给了汉王,表示齐国狡诈多变,为了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能够由自己暂时代理齐王。而在当时项羽率领楚军已经紧紧包围了汉王刘邦,韩信的使者一道,刘邦立马打开了书信,看了书信之后非常生气,刘邦认为自己被围困在了这里,日夜都期盼着韩信能够赶来救自己,然后韩信却一心想着自立为王。

刘邦根本就不想册立韩信为王,然而当时正值千钧一发之际,为了能够让韩信替自己镇守齐国,防止发生变乱,所以便答应了韩信的申请,立了韩信为齐王,并且派遣了张良为使者,征讨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韩信当时自然是美滋滋,但是他的危机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当时刘邦心里千百个不愿意,韩信是以半要挟半商量的语气向刘邦提出这样申请的,刘邦如果不答应韩信要求的话,很有可能手握重兵的韩信就会和自己当场翻脸,自立为王,这对于刘邦是没有丝毫好处的,为了自己的安全以及以后的霸业所考虑,刘邦才答应韩信的。

政治低能,没抓住时机

第2个原因便是因为韩信的政治低能。韩信用兵如神,一直都是后世很多能人所崇拜的,在楚汉争霸之中,韩信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之道历来是兵家所推崇备至的,对于韩信的军事能力这些大家都是钦佩不已的,然而与其非凡军事能力相比,韩信的政治能力真的是捉襟见肘。

韩信在逼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之前,他的谋士曾经劝说他以齐国为根据地和项羽还有刘邦三分天下,然而当时手握重兵的韩信却缺乏政治远见,对于谋士的提议犹豫不决,当时他自封代理齐王,刘邦答应了之后,他非常的开心。然而当时刘邦心里的真实想法,他根本就不知道,也因此丧失了争夺天下的大好时机。

虽然当时韩信帮助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可是也因为齐王这件事情导致两个人的积怨越结越深。优柔寡断的韩信一方面做不到拥兵自立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而在另一方面韩信因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因为没有办法审时度势,最终导致了悲惨结局。

刘邦杀意已决,只成就两个成语

第3个原因则是刘邦当时对他杀意已绝。对于刘邦而言,韩信已经是莫大的威胁了,只有除掉韩信,自己才能够永绝后患。在楚汉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刘邦就立马夺去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在那之后刘邦又对韩信实行了一连串的夺权降封,其实当时已经传递出了危险的信号,然而韩信却没有足够清醒的认知,他不知道刘邦已经对自己戒备之深。

如果在当时韩信可以自己主动交出兵权并且负荆请罪的话,刘邦尚且可以饶他不死,然而韩信并没有这些远见,最终也导致自己悲惨的下场。就这样一代军事奇才,活活惨死在了吕后的手中,终年35岁。韩信的一生只成就了两个成语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的一生完全都是被自己作没的,明明自己有着超凡的军事能力,韩信本可以凭借自己雄厚的军事能力三分天下,然而最终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落得了这样的一个下场,韩信的一生波澜壮阔堪称传奇,然而最终他的下场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总结:他致命的短板就在于自己的情商实在是太低了,根本就不懂得笼络人心,也不懂用人。刘邦表面上看起来很礼贤下士,其实心里面有着更深层次的想法,表面上刘邦看起来特别的豪爽,对人总是和颜悦色的,别人也愿意对他心悦诚服,韩信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有刘邦一半的话,也许后面也不会有这样的下场了,对于韩信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看法,一起探讨

10

韩信打仗特别厉害,堪称军事奇才。刘邦得到韩信之前,被项羽打得四处奔逃,但是自从拜韩信为大将之后,刘邦接连得胜,很快便打败了强大的项羽,统一了天下。然而,得到天下后的刘邦很忌惮韩信的才能,于是一步一步剥夺了他的兵权和爵位,最后是不留情面的杀了他,从此后世流传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成语,意思是打倒项羽(狡兔)后,刘邦就杀死了为自己打猎的狗(韩信)。

成也萧何

韩信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一开始是没有人赏识他这匹“千里马”。他投奔了几个地方都没有得到重用,包括项羽在内的“老板”都瞧不上他。

韩信离开项羽营地,来投奔刘邦后,有幸与刘邦手下的丞相萧何有了许多次接触的机会。经过与韩信的交流,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于是将他极力引荐给刘邦,甚至强调刘邦:要想打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经他这么一劝,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以隆重仪式正式拜韩信为大将,统领全军。在韩信的辅佐下,刘邦转败为胜,项羽被韩信逼至乌江自刎,从而结束了楚汉之争。刘邦终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朝。韩信也因战功卓著而被刘邦封王赏地,取得了人生辉煌时期,塑造了成功的人生。因此说,韩信的人生事业是得到了萧何的赏识才得以成功。

败也萧何

但是,项羽一死,登上皇位后的刘邦总觉得像韩信这样厉害的大将,迟早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因为之前,韩信就曾经在刘邦被敌军围困时,要求封他为齐王。当时刘邦极为不满,只不过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考虑到大敌当前,才不得不答应韩信。

如今江山已定,刘邦觉得可以不用韩信了,于是想除掉他。不过先是把韩信从齐王降为了楚王,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然而刘邦这一步一步对自己的削夺,竟然还没有引起韩信的警觉,不知道死亡正向自己走来。

公元前196年,刘邦正在亲征陈豨的战斗。萧何以庆贺刘邦取得胜仗为由,帮吕后把韩信请入长安。因韩信非常感激萧何的知遇之恩,所以很听从萧何的话,带病跟着萧何来到了长安。

韩信一进未央宫,便被埋伏的卫士一拥而上擒住。随即,吕后便令人以厚布遮窗,以长毯铺地,将韩信吊在钟下,再命令一群宫女用竹竿刺死了他。吕后认为韩信的这种死法,遵循了刘邦曾经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兵不杀”以及“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金(兵器)不死”的承诺。所以说败也萧何。

结语:后人为韩信感到惋惜,军事才能如此高的他,竟然对于君臣意识方面如此的弱智。如果能够像张良一样,被封淮阴侯时便隐退,将自己一生的作战经验写出来流传于后世,他自己也将得以善终,功名更是将永垂千史。

其实,关于韩信的成语不止这两个,另外还有很多。

欢迎朋友们点赞和关注,特此感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