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后产生了多位励精图志颇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汉武帝在位期间,一边实行改革,发展经济,一边誓要改变自汉朝建立以来屈辱的对匈奴政策,主张攻打匈奴。

汉朝以前,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屡犯中原。刘邦建立汉朝后,力图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曾组织力量攻打匈奴。本来进展顺利,但白登之围遭遇滑铁卢。刘邦认为,以汉现有武力,难以战胜匈奴,不得不采取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汉朝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是,和亲政策却一直延续着。

匈奴并未收敛,对大汉仍然颐指气使,对富饶的南方虎视眈眈,并且屡犯边境。

至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多年积压的怨气终于爆发。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决心改变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及屈辱性的对匈政策,力主攻打匈奴。在他的主导下,汉朝几乎是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与匈奴的漫长的战争。汉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对匈战争进行了四十四年,其间出现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杰出将领,有力地打击了匈奴的锐气。匈奴从此一蹶不振,汉朝疆土不断扩大,威震四方。

因为力主对匈奴的战争,为汉朝迎来更加稳固的后方以及长期和平的局面,使得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

最佳贡献者
2

匈奴不是以后的辽国!

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之后,两国之间百余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发生了灾难之后,双方还能互相赈济一下。

匈奴则毫无道义可言,和现在西方国家差不多。即使给他们很多的财物,匈奴依然还是隔三差五地前来劫掠。

宋朝能够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也是在与辽国打了一场硬仗之后。宋朝击毙了辽国大将萧挞凛之后,辽国自身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双方这才达成了盟约。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即使主动给他们财物,依然还是难以保证不被继续攻打。

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就开始修筑长城,并不是这三个国家打不过匈奴,而是战略重心并没有放在驱逐匈奴之上。

汉初之时刘邦也不是打不过匈奴,白登之围是因为韩王信和匈奴联合所致。匈奴的冒顿单于之所以撤兵,正是因为冒顿单于无力拿下刘邦,而汉朝的大军已经赶到,再不撤军形势就会逆转。

因为刚刚经历了楚汉战争,所以需要休养生息。刘邦于是采用了和亲政策,与匈奴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

即便如此冒顿单于还是屡次违背盟约,不断地对汉朝进行侵扰劫掠,使汉朝百姓苦不堪言。

正因为匈奴屡次背盟的原因,汉武帝才决心彻底地解决匈奴的祸患。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这样的国家,你越是对他们好,他们就越是觉得你软弱可欺,进而变本加厉。

只有狠狠地教训他们一次,他们才会改变对你的态度!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3

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做跟整个汉朝初年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带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由于秦末天下大乱,秦朝的边防军都被抽调到关内平叛,匈奴人再次夺取了河套地区,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后,匈奴成为北方草原上面的一支劲旅,在西汉成立之初,匈奴人不断越过长城,进入汉朝腹地进行掳掠,导致汉朝损失惨重。

刘邦决定亲征匈奴,结果在白登这个地方被匈奴围了七天七夜,汉军惨败,最终还是陈平向单于的老婆许以重利,刘邦才得以逃脱。自此以后汉朝对匈奴开始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内修养生息,对匈奴处于守势,面对匈奴时不时的掳掠,汉朝中央政府鉴于实力的差距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时间长了匈奴人越来越肆无忌惮,经常从雁门和代郡一带突破长城,长驱直入汉朝腹地,掠夺牲畜和人口,搞得汉朝非常被动。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他的儿子刘彻即皇帝位,这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建元六年他的祖母窦太后去世后,刘彻开始独掌大权,在位期间,积极进取,在政治上首先是稳固自己的统治,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割据对中央政府的影响,思想上“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官营”。

通过政治上和思想上和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汉朝的局势空前稳定,加上文景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叛乱之后,开始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开疆拓土的计划,击败北方的强敌匈奴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他的头号目标。刘彻明白,汉匈近百年的对峙中,汉朝始终处于屈辱的地位,依靠和亲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如果击败了匈奴,其他威胁根本不足为虑。

最终,汉武帝通过“马邑之谋”正式对匈奴宣战。终武帝一朝,卫青、霍去病多次带兵出征,大破匈奴,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战略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还会给匈奴赔款吗?绝对不会。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4

世人都说光武帝刘秀是“位面之子”,但汉武帝刘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西汉王朝之所以在汉武帝时代,一改软弱和亲的姿态为强硬出击,乃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与勇气!

说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乃是因为自从汉高祖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包围过之后,便采取了用和亲示弱的方式麻痹匈奴!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是行之有效的——此后尽管汉匈之间仍有小的冲突,但却没有发生大的战乱!

因此才给了汉朝,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和积聚实力的时间!后经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朝的国力已经蒸蒸日上了。更兼在汉景帝时又平定了七国之乱,解决了內顾之忧!从此以后汉朝终于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已经可以改变对匈奴的策略了。

但是空有实力若无勇气也是白搭!徒有反击的能力,但若没有一个敢作敢为的领袖作指导,汉朝仍然无法实现反击匈奴的梦想!其巨大的实力,仍将被封印而无法得到释放!

幸而天降雄主汉武帝,其人有勇气、有担当,敢作为、能作为。以其蓬勃之朝气,旺盛之斗志,远大之韬略,挟以汉朝颇具实力的数十万雄兵,终于展开了一场历时数十年的反击之战!经过了无可尽数的大小战役之后,汉朝终于将匈奴的势力遏制下去了!这为后代君主彻底征服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汉武帝虽然打得匈奴节节败退,但是在浩大而为时过久的反击之战中,却也因为穷兵黩武而搞的国困民疲。或许这就是汉武帝的过度依仗武力带来的负面效应吧?幸而汉武帝临终前所托得人,在霍光的辅佐下,汉朝才逐渐恢复了元气!

5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是汉武帝隐忍以后的反击。二是他重振帝国雄风,以一场战争换取边界稳定。三是开辟河西走廊,发展大汉帝国。

首先说第一个,隐忍之后的反击,为什么呢,在西汉建国初期,匈奴就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汉朝由于国力原因,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大的耻辱。好在汉帝国深谙“韬光养晦”之道,和亲期间,一直注重发展内政,军事,力量,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国力较为雄厚。

第二。他要重振帝国雄风。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经过匈奴控制区时被匈奴抓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始终忠于汉朝,用这十年时间充分了解匈奴经济政治军事资料,回到长安给汉武帝带来了第一手资料。

其次,此时汉武帝手下有了卫青霍去病之流,通过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这三次战略反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

第三。河西走廊是一片巨大的粮仓,也是一片天然牧场,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打击匈奴,开辟河西走廊,不仅让匈奴元气大伤,也获得了骑兵所需战马的天然牧场,让汉朝和西域诸国通商,进一步发展了汉朝。

6

汉武帝选择主动攻打匈奴而不是赔款,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

1、汉武帝之前在韬光养晦

汉朝之前的皇帝之所以会选择赔款和亲,主要是因为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进行战争对抗。汉文帝与汉景帝休养生息韬光养晦,高瞻远瞩忍辱负重的与匈奴保持长达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得以快速的发展经济。经过文景之治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汉朝终于逐渐的强大起来!

2、汉武帝雄才伟略千古一帝

汉武帝继位执掌大权后,汉朝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汉武帝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奋发图强心怀天下。汉匈自古以来就势不两立,汉武帝有必胜之决心,势必要复兴汉朝基业,一雪赔款和亲的前耻,击溃匈奴赶出漠北,结束汉匈之间百年来的恩怨。

3、汉武帝国力昌盛经济发达

汉武帝注重发展经济,为军事打击匈奴提前做好战争准备。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比拼比的就是国力。汉武帝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划练兵备战,终于国库充盈军费充足,具备对匈奴发动军事打击的条件与时机。

4、汉武帝军事强大士气强盛

汉武帝精心培养军事力量的建设,麾下拥有汉军铁骑虎贲之师精兵数十万,并且全部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上下一心战斗力强,而且所有将士全部都是同仇敌忾蓄势待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匈奴骑兵。

5、汉武帝拥有优秀的军事人才

汉武帝时期拥有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非常优秀出色的军事指挥人才。卫青、霍去病等都是年少有为血气方刚,熟读兵法足智多谋,具有超高的军事指挥天赋,正是当打之年具备长期作战的综合素质!这更加增强了汉武帝攻打匈奴的信心与决心。

汉武帝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必胜三要素,所以一定会选择主动出击攻打匈奴,而且还要打的稳准狠,让匈奴再无还手之力以绝后患!

希望这些回答可以帮助你做参考,欢迎多多交流指教!

7

只有弱者才会选择赔款,汉朝在汉武帝时代经过前几代帝王的默默付出,汉朝早已不是当初的汉朝,此时的汉朝无论在军事还是其他方面已经可以与匈奴相抗衡甚至比匈奴还强,这时汉朝若选择软弱,也许就没有后世的强汉了。当然以上只是理论,匈奴是不会信服的,所以汉武帝选择了以武力来塑造汉朝的强大。

汉武帝对匈奴先后三次发动大规模的战役,这三次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战过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河套、河西走廊皆是大汉领地,西域多国也成汉朝的臣服国,中华版图由此奠定。

而这一切的成绩都是通过征战匈奴获得的,若当初汉武帝选择了赔款,我们也许现在就不是大汉民族了。

当然除了以上汉朝国力蒸蒸日上和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外,还有一点汉朝男儿的血性和有出色征战沙场能力的将领也密切相关。

可惜这些血性和出色将领在宋朝被泯灭,变得只会赔款与割地。

8

通俗的讲就是因为汉武帝的先祖们在之前一直都在受匈奴的气,之前实力不允许只能忍着,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觉得实力够用了,自然就要开始报仇了。

先来看看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皇帝是如何受匈奴的气的?

第一个就是刘邦,刘邦当年想和匈奴作战的时候,带着三十二万大军被匈奴冒顿单于给围困在了白登山,这一次若不是陈平用了一个说不出口的计策,说不定刘邦就死在这里了。

还好,最后冒顿单于让出了一个口子来,故意让刘邦逃跑了。

刘邦回去之后,此生再也不说打匈奴的事情了,最后,他选择了和匈奴和亲,这件事才算了解。

到了刘邦死后,吕雉统治的时期,冒顿单于又开始找事了,他挑衅大汉是从一封情书开始的,这封情书就是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性骚扰信,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吕后新死了丈夫,应该挺寂寞的,正好他冒顿单于也是孤家寡人一个,他问吕后看看他们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搭伙过日子。

这对于吕后和大汉来说是奇耻大辱呀,吕后可以说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吧,但是,当他看到冒顿单于给他写的信之后,他也是不敢发火,原因就是打不过人家。最后,吕后又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很有礼貌的信,这件事才算完。

到了汉文帝时期,匈奴又开始进犯大汉了,最严重的一次,匈奴人可是差点就打到了汉朝的都城长安呀。要不是这一时期汉朝出了一个叫周亚夫的名将,说不定大汉的宿命就会提前终结了。

这一次匈奴的进攻,就是因为周亚夫驻军细柳营,最后匈奴才没有得逞,而是乖乖的退回了去的。

汉景帝的时候,匈奴也是隔三差五的来侵犯汉朝的边界,但是,汉景帝都选择了隐忍。

你看匈奴就是这样欺负汉武帝的先祖的,汉武帝当了皇帝,有了和匈奴一战的资本后,你说这个仗他要不要打。

他肯定是想把匈奴人给剿灭的,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为祖先报早年的一箭之仇。

综上所述,这就是汉武帝不得不打匈奴的原因。

当然汉武帝在打匈奴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他发掘卫青和霍去病之后,匈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们两个战无不胜的将军,竟然最终把匈奴给赶到了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一代。

最终汉武帝也算是为先祖们报了仇。

9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刘彻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用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汉武帝终其一生不断对匈奴用兵而不选择赔款,有以下原因:

第一、综合国力比较强,有资本。

汉武帝接手的不是老祖宗汉高祖刘邦草创的汉王朝,而是经历过几代休养生息、经历过“文景之治”的强盛帝国,其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兜里有了钱,说话自然有底气!这也是汉武帝敢于主动对匈奴开战的最大原因。

第二、匈奴不断挑衅,比较烦。

伊稚斜单于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单于之位的。因此,为了转架国内矛盾,同时也为了能让国内各派势力嘴里都能有些甜头,便于稳固自身地位,不断挑衅、袭扰汉王朝边郡。使得汉王朝不胜其烦,而伊稚斜单于此举最终坚定了汉武帝一劳永逸解决匈奴问题的决心。

第三,摸清了匈奴的底牌,有信心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在滞留匈奴期间却摸清了匈奴的底,让原本惧匈奴如虎狼的汉王朝恍然大悟:“原来匈奴也就那么回事儿,国内不少平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内讧也不比咱少,丫根本耗不起!那咱就陪丫耗、耗死小丫挺的!”

第四,双方差距不断缩小,有实力

汉王朝马政的改革和新式骑兵的崛起逐渐结束了汉王朝以车兵、步兵对抗匈奴骑兵被“割韭菜”的历史,双方的装备代差在渐渐缩小,汉王朝的骑兵已经可以与匈奴骑兵在马上对抗了。

第五、武帝时代名将辈出,有想法

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被汉武帝发掘、培养了出来,有了能力出众将领,战争自然事半功倍。同时,霍去病狂飙突击、孤军深入的作战思路给了汉武帝重大提示:“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之后,汉王朝主动出击,将战争祸水引向了匈奴境内,使汉王朝的边郡免遭战争涂炭。双方态势完全转变,无论战争胜败,匈奴都会有所损失。

第六、经济改革取得成功,有底气

桑弘羊等人搞出来一个盐铁国家专营,为汉王朝开拓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财源,同时一系列经济改革使得汉王朝对外用兵的巨额财政消耗有了一个比较稳固的补充途径,而这正是汉武帝敢于长期与匈奴打消耗战的底气所在。

第七、一劳永逸解决匈奴,敢败家

汉武帝本身的性格就是属于好大喜功型的,他根本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要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让后世子孙几辈子都可以不受匈奴牵制。就这样,原本的小规模作战变成了局部冲突,局部冲突又变成了大兵团作战,最终大兵团作战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国力对耗!也就汉武帝这种“富N代”敢这么败家。




10

史墨千秋,小墨来带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

匈奴这个来自北方的悠久民族,可以说是给中原的王朝带来过不少的麻烦。自西周时期,戎族(匈奴的前身部落)便就开始了对中原的骚扰,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部落就趁机攻占了周都城,使得平王被迫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就已经正式开始入侵骚扰中原了,随后到秦汉时期,双方的战争也愈演愈烈、不断升级,并且北方的边关也经常会出现骁勇的匈奴骑兵对中原烧杀抢掠的场景,也正是因为匈奴对中原的巨大威胁,汉朝坐不住了。

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了皇位。

此时的汉朝已经建立了64年,在历代皇帝的努力下,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经济上主张休养生息、富国强民,因而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汉朝外交和军事上的短板,却让这个国家自从202年刘邦建立汉朝以来,被蛮横的匈奴王朝欺扰了几十年。

汉武帝刘彻自登基的那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筹划如何打破这一被压制已久的格局!

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个匈奴人被汉朝边境的部队俘获了,刘彻令人对其进行审讯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关于匈奴人的重要情报。

当时河西走廊形式混乱且被一些游牧民族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部落,然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之后,便占领了这个地方并杀死了月氏的领袖。新的月氏王渴望替之前的月氏王报仇,但却力不从心,月氏人只能被迫离开这里并逐渐向西迁徙。

此时,刘彻的大脑中便有了联合西域的月氏部落,一同抗击匈奴的想法。遗憾的是在刘彻麾下几乎所有的能臣悍将,都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有一个能通往西域的路,那就是河西走廊!

一个解除来自匈奴对汉朝威胁的战略构想,迅速充斥了刘彻的大脑。最终他决定招募愿意冒险出使西域的人,前去寻找月氏部落并说服他们与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也正是从这时起,反抗匈奴王朝的事情也被汉武帝提上了紧急的日程表。

虽然张骞的西域之行并没有达到最初联合月氏部落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在汉武帝刘彻的统治与领导下,汉朝大练骑兵、饲喂战马,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也顺利揭开了反击匈奴的伟大征程。

总而言之,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内心有一种不屈服于一切的野心,这也就决定了刘彻势必要反抗匈奴,而不是甘愿割地赔款!

【END】

大家好,我是小墨 ,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小故事。

关注@史墨千秋 ,让小墨带您领略历史的魅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