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帝王历来被后世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有人评价他雄才大略横扫六合为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骄奢专权为无德暴君,而他的那些负面评价则是来源于苛政虐民、大兴土木、求仙问药、追求长生等等。

最让后代文人儒士所痛恨的就是那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烧诗书乃是不尊重文化妄想搞思想专制,坑杀儒生更是对后世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人学士的公然挑战,秦始皇自然成为了他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使得几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总是负面多于正面。然而通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秦始皇或许真的是一位被委屈了千年的背锅侠,因为坑儒坑的不是儒生,而是曾经被秦始皇深深信任的方士。

一、《史记》中“坑儒”的真相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们知道秦始皇晚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盲目相信方士,派了大量的人到各地求仙问药,对这些方士不惜耗费巨资,甚至对他们的话言听计从,这些人中也许有些确实是道教出身,能掐会算、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但是,保不齐有一些人为了追名逐利走捷径,以方士的身份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到秦宫来骗吃骗喝,刚开始他们可能觉得这个老皇帝挺好骗的,要金给金、要银得银,可时间一久他们发现事情远不是他们想的这么简单,如果自己的伎俩一旦被拆穿,可能身首异处,下场惨淡。

所有的涟漪,都源自最初的那颗石子,而“坑术士”的导火索源自一个叫卢生的方士。关于卢生其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共记载了关于他的三件事:

第一,卢生献书。秦始皇三十二年,赵政派遣燕人卢生去寻访海外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之后卢生归来,献上了一本被称为《录图书》的谶书,书上赫然写着“亡秦者,胡也”。作为一个想让大秦万世永存、自己长生不老的帝王,他是不允许任何威胁帝国存亡的因素存在的,于是大笔一挥便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并且修筑长城抵御蛮夷。

第二,虚言劝谏。秦始皇对这些方士言听计从,可是这些人总没能给他带回他想要的不老仙药,有一天赵政就对卢生犯起了嘀咕,卢生为了狡辩就对皇帝说陛下您治理天下,自然做不到清静无忧,然而您只有经常秘密出行才便于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能到来,因此陛下您在哪儿居住不能让臣子们知道,只有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得到明眼人一听都知道这明摆着在胡诌乱扯,可赵政仍然对卢生深信不疑,之后便与大臣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大臣们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国君,而始皇帝还自得其乐。

这就导致有一次始皇帝在梁山宫墙之上远远看见了丞相李斯的车马人数众多,立马心中不悦、面露不善,贵为丞相自然在皇帝身边有自己的耳目,便有侍从将情况告诉了李斯,李斯立即减少了车马。这件事让赵政知道了,聪明如他当然知道被身边的人出卖了,经过一顿严刑拷打还是没人认罪,始皇一怒之下便杀了当天所有的侍从,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泄露皇帝的行踪了。

第三,非议皇帝。经过前面两件事,卢生终于认清了秦始皇的真面目,赵政之所以能对卢生百依百顺,是因为相信他能够求得仙药,一旦卢生骗子的勾当事败,狠厉如始皇其结果必然难逃一死。所以卢生便和侯生等几个方士在一起非议皇帝,说他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粗暴凶狠,重用狱吏、喜用重刑,博士弃之不用,大臣一味迎合,皇帝一人决定天下大小事,贪恋权位,这样的人不值得他们为之奔走,于是众人一商量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方士们的逃跑引发了秦始皇的震怒,使得赵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背叛,想想自己对他们倾心相付,尊重有加,甚至在这些人身上不惜花费重金,虽然没有访得仙药,自己也没有对他们加以惩戒。如今这些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私下里诽谤自己无德,甚至妖言惑众、扰乱民心,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赵政下令让御史去查跟卢生等有关的门生、门徒,最终查出了四百六十多人,将他们全部活埋,以儆效尤。

所以,从这些前言后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所讲的被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诸生实际是四百多个方士骗子徒众,显然他们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的门徒。

二、从“坑术士”到“坑儒”的演变

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并没有写明“坑儒”二字,“坑儒”虽没有“坑人”的事实却是存在的,只不过经过后世的演变成了今天历史教科书上的“焚书坑儒”,殊不知从“坑术士”到“坑儒”实际上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进程:

1、《史记》上明确记载了“坑术士”。在司马迁的所有著作中,除了借扶苏之口说那些被杀的人“皆诵法孔子”外,司马迁再没有写过秦始皇“坑儒”这件事。而在《史记.儒林外传》中,他明确讲明了秦始皇活埋的是方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2、《汉书》萃取了“燔书阬儒”。到了光武中兴的东汉,儒士卫宏进一步把这件事放大,为了证明自己讲述的真实有效,他把秦始皇陵南面的骊山坑谷作为坑儒大戏的发生地,至此“坑儒谷”有了,人数也从当初的四百六十多人上升到了七百多,连地点、人物、受难者的详细身份也坐实了。而之后的班彪、班固父子和女史学家曹大家,在撰写汉书的时候更是目的鲜明的开始大书特书秦始皇的暴政,在《汉书.地理志》中首次写了“燔书阬儒”四个大字。

3、《古文尚书》中首次出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这个专业名词的出现,实际是出自一本伪书,即孔子第十一世孙孔安国上缴的夹带私货的《古文尚书》。更可笑的是,这本伪书经过后世的逐渐演变,还出现了假冒孔安国写的《古文尚书前序》,正是在这篇伪序中,第一次出现了“焚书坑儒”四个大字“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而这篇伪序的作者就是魏晋之交的大儒士郑冲。

至此,经过两汉的渲染,后世儒者不惜偷梁换柱,把被秦始皇活埋掉的方士加工转化成儒生,然后再把被焚烧的书籍统一成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恶名彻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后代史学家为什么要把“坑术士”转变为“坑儒”?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后代史学家为什么一定要让秦始皇背负此等罪名,应该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①、司马迁出于私心的误导。后世史学家能联想到“坑儒”,源自《史记》中扶苏对秦始皇的劝谏,他曾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一句“诸生皆诵法孔子”成了秦始皇“坑儒”的证据。我们的太史公之所以非常戏剧性的描写了扶苏劝谏中出现的儒生形象,很可能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因为当时司马迁的顶头上司汉武帝,也正天天和一帮方士骗子混在一起,五迷三道的搞得道升天、长生不老之术,史学家都爱搞影射,《史记》中出现的这一幕未必不是司马迁为了嘲讽汉武帝的所作所为所留下的一笔。

②、汉代君臣的有意引导。强盛的大秦帝国仅仅经过14年就轰然倒塌,这让经过八年艰难灭秦最终爬上帝位的刘邦战战兢兢。古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不逊于今人,他们也知道要总结前朝的得失,汉初的学者如贾谊、贾山、董仲舒等都对秦朝的灭亡进行过总结。为了对当代帝王进行警示,当然要把秦始皇的错误行为放大,才能让汉代帝王有所顾忌,不能过于任性妄为,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和汉朝君臣把秦始皇树立成一个反面典型的大批判运动有关。

③、后代儒生的蓄意抹黑。我们知道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的是法家学说,就像前文中说的,到秦始皇时期虽有博士70人,但基本上就是摆设,根本无法参与朝政,秦始皇本人对儒家学说一直采取的是轻视和抛弃的态度。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了后世封建王朝的正统学说,帝王启用的官员也基本都是儒生。他们之所以删改造假,目的就是想通过大肆抨击秦始皇而提高儒学地位,弘扬儒学。用死亡维护正义,以肉身抵挡强权,借助这种编造的类似宗教故事的悲壮事迹来宣扬儒家思想的不可磨灭。

综上所述,秦始皇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千年“背锅侠”,然而纵然后世的抹黑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也是因为秦始皇本人的暴虐、苛政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坑儒”这件事发生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完全说的过去,才给了后世史学家们以可趁之机,故而秦始皇本人也难辞其咎。

最佳贡献者
2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秦始皇嬴政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本身应该是在死后誉满天下的。但由于儒家从中作梗导致秦始皇被黑了几千年。由此来看秦始皇也是中国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皇帝。没有之一。而最被人所诟病的无异于“焚书坑儒”。很多人一听字面意思就觉得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实则不然。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而且“焚书坑儒”对国家是利大于弊的。

“焚书”和“坑儒”实际上是互相关联的两件事。而秦始皇之所以焚书的原因也有两点。首先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秦始皇发现国家动乱的源头就是分封制所引发的。所以秦始皇决定抛弃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度。而且通过郡县制秦始皇可以大幅的加强中央集权。但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很明显是侵犯了儒家的利益。儒家为了一己私利就企图以孔孟学说来劝阻秦始皇继续施行分封制。而且儒家还引经据典的驳斥了郡县制并且高度评价了分封制。秦始皇之后大怒,所以下令焚烧儒家相关书籍。

第二个原因,秦朝刚刚建立需要统一文字书籍等教化书籍。而当时秦国刚灭六国,远六国还在使用以前的六国文字以及书籍。这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秦始皇下令焚毁原六国的史记。禁止私自教授六国文字书籍。统一整个国家的文字书籍只能使用相同的教材以及文字。这种做法是相当正确的。

而“坑儒”则是和“焚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后来开始迷恋长生不老之术,所以秦始皇人用大量的术士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而术士之中本来就有许多的儒生。这些儒生本来就不信长生。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欺骗秦始皇。其中的侯生和卢生骗了秦始皇大量的钱财之后由于害怕就携款逃跑了。而且走之前还曾经诅咒过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抓捕儒生找出侯生和卢生的下落。这些儒生为了保命就互相举报对方。这就导致翻案人员高达460多人。最后秦始皇也不查了。索性全部杀死。而这就是所谓的“坑儒”。实际上这些儒生都是罪犯。杀掉罪犯顺理成章。根本算不上“坑儒”。

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都是儒家的一家之言。而之所以发生这种事也都是儒家自找的。本身儒家为了权利心怀叵测的阻止秦始皇实行新政,而且儒家还口出狂言污蔑秦始皇新政会霍乱国家。这就使得秦始皇极度厌恶这群儒生。而之后国家统一秦始皇自然也要跟着统一文字书籍,但这又遭到儒家的抵制。后来秦始皇迷恋长生,儒家眼看机会来了又勾结术士骗取秦始皇钱财,之后还互相推诿想要以法不责众来逃避惩罚。由此可见儒家是多么的可恶。而秦始皇最终忍无可忍之下杀掉了犯罪的儒生。并且焚烧掉了原六国文字的书籍和为原六国歌功颂德的书籍。这种做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千年以来儒家为祸不浅。着实是一个毒瘤。

感谢阅读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3

一提到秦朝,就称其为“暴秦”。

一提到秦始皇,就称其“暴君”,“焚书坑儒”成了秦始皇残暴的必选项。

“暴秦”是山东六国对秦国的说法,因为打不过,所以要“口诛笔伐”。两个孩子打架,实力强的只管揍,打不过的只能哭哭啼啼的,讨些口头上的便宜。



战国七雄,哪个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算尽机关,相互攻伐之间,哪个又没欠下无数人命?秦孝公之前,还没经历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是七国中最穷的,被其他各国瞧不起,合着伙来欺负。当时的秦国,河西之地尽失于魏,连大门函谷关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那时秦国落于下风,倒是未被称作“暴秦”。



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争状态,结束了年年日日打仗死人的惨况,这一点是有功的。之前的那位宋襄公,倒是仁君,不肯半渡而击,结果送了命,被后人嘲讽为“蠢猪”。大争之世,本就是你死我活,攻打杀伐,何暴之有?

秦始皇不是个杀人狂,秦法连坐,是乘袭于历代,修建长城,是为了巩固边防,并非有无缘无故荼毒生灵的桀纣之君。



对于“坑儒”一事,还真不是冲着儒生去的。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遍求仙丹,而且因为这个遭遇了两次诈骗。最著名的是徐福那次,实在骗不下去了,带着秦皇给的大批财宝、人员玩了消失。这还算好的,也就吃了个哑巴亏。



而方士卢生那次,就特别的没有职业道德了,把大批赏赐忽悠到手后,你也跑呗!他不,到处宣扬始皇帝人品如何如何,执政如何如何,极尽污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也跟着凑热闹。

皇权至高,这下子秦始皇搂不住火了,命令严查此事,把与此事相关的共460人抓起来埋了,里面也有一些儒生,于是敌对力量便开始抹黑渲染,便有了“坑儒”一说。

4

坑儒是后来的叫法,当时被坑杀的人是文学之士与方术之士。那时的咸阳城里聚集了很多的读书人也有很多的方士,都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从全国各地召集过来的,秦始皇称他们是文学之士和方术之士。文学之士,应该是各种专业、百家都有,秦始皇是请他们来帮着为打造一个太平世界出主意的,大概七十个博士就有从中选出来的;方术之士,秦始皇要靠它们练药求仙,这其中留下名或姓的有,卢生、侯生、韩终、石生等人,徐福有没有来过咸阳不可知。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称他们为诸生,方士也可以被称为生,比如卢生、侯生,学百家的也可以成为生,基本上读书之人都可以是,其中大概方士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又提到,“焚百家,坑术士”。总的来说就是咸阳城内外犯了禁令的人不管是文学之士还是方术之士共有四百六十多人,犯了什么禁?主要是诽谤皇帝,还有前一年焚书令里规定的连《诗》《书》都不能谈论,以古非今,妄议朝政。

以前战国的时候,谈说天下之事是很自由的,谈论的空间相当的大,所以百家那么兴旺,也与当时的风气那么开放有关,就在焚书前,秦朝言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要不也不至于出现淳于越这么一件事,所以接着突然来了个焚书禁言令,大家肯定不习惯,私下里仍旧没少说,做不到“道路以目”,不管是文学之士还是方术之士,甚至于活跃一点的街坊或是市民朋友,肯定都还有说三说四的。所以说,关心时政议论天下之事,并不是现在国民的特别表现,这是历来就有的。

5

许多人把“焚书坑儒”看作是一回事,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它们一前一后,背景各异,性质有别。公元前212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和一些复古的儒生,串通一气,议论朝政。卢生、侯生原来应命给秦始皇搞长生不死药。他们怕治罪,便以攻为守,到处宣传,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不应当为他求仙药。秦始皇听后十分恼火,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诸生招供违犯禁令并转相引告,牵涉了四百六十多人。奉始皇将他们皆坑杀于咸阳。这便是历史上所谓“坑儒”。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叙及这段史实,原文是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术士不等同于儒生。术士者,方士也,是我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李夫人的齐人少翁,等等。再者说,骗秦始皇钱财“以巨万计”的是方士,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诽谤秦始皇并逃跑的侯生、卢生,换言之,根本没有证据证明秦始皇当年坑杀的都是儒生。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当年秦始皇的确曾经下令“坑生”,但是,他下令坑杀的绝对不是“儒生”,而是一大批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方术之士。司马迁的记载时间距离秦始皇时期是最近的,没有超过一百二十年,对真相的还原度是最高的,加之司马迁本人的严谨,他不会随意更改掉他千辛万苦搜集到的历史,并且“坑儒”一说,都是在司马迁之后才开始兴起的。就连汉初儒家有名的人物贾谊,在《过秦论》里面都只是写“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而根本就没有谈坑儒之事,这可是一篇专门讽刺批判秦始皇的文章,怎么可能遗漏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不是有心,那就只能说,“坑儒”一事,并不存在。“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认为,“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就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




6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是文学方术之士。秦始皇用粗暴的方法来处理文化思想问题是必然的。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对抗就封建贵族政治斗争思想的反应,秦始皇只是执行新兴地主阶级的使命而已。


  • 这场意识形态的领域内的阶级斗争并不是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才开始的,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商君书靳令》:“六虱:曰礼、乐 ;曰诗书”,商鞅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此时距离秦始皇焚书一百四十七年。

  • 这场意识形态的领域内的积极斗争也并没有在秦朝就结束了。据历史记载,汉高祖除秦苛法,但保留了秦朝的挟书律,直至汉惠帝才下令出去挟书律,总商鞅变法到汉惠帝一百六十九年儒家学说都被新兴地主阶级加以反对。

焚书是在同一天下第九年,坑儒是在第十年。方士诵法孔子或诸子百家之言,不认可秦始皇新政。他们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还利用古典文献,引经据典反对秦朝新政,不仅口头诽谤还著书立说,此时还未焚书,直至博士齐人淳于越公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恢复封建领主主制时才下令焚书。坑儒则是因卢生对秦始皇政府大肆诽谤,而诸生在咸阳者又“或为谣言以乱黔首”,这已超出文化思想范围变为政治煽动,这才下令坑儒。


秦始皇结束了几百年封建贵族割据,但是旧封建贵族灭亡不见得文化思想也会消失,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7

我们对于“焚书坑儒”这个词,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可能鲜为人知的是,“焚书“与“坑儒”完全是两件事。

“坑儒”一词,实际上发生在“焚书”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从小时候起,就对方术、玄学存有敬畏之心,他自信自己天命不凡,认为得到了天助才得以统一六国。

晚年,身体孱弱的秦始皇,更是笃信“仙术”,曾多次派人出海前去寻找长生不老药,深受秦始皇信赖的方士卢生等人,承接圣明,带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打着为始皇找“仙丹”的幌子,一去不复返。

他们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他们还在外大肆宣扬秦始皇的暴戾和冷酷,四处散播谣言。

秦始皇在得知自己被骗之后,大发雷霆。而历史上有名的“徐福东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徐福深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寻也是徒然,而寻不到回来难逃意思,于是便横跨大海,逃到现在的日本,在那里寻求生机。

然而,毕竟只有少数人能够逃脱。大多数的方士都未能逃脱。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抓捕这些欺骗性的炼金术士和炼丹师。据记载,当时大约有460多人被捕,“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这便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而在此之后,再抓到的炼金术士和方士没有被坑杀,而是流放到边疆。

也是因此,才有了扶苏拼死进谏,始皇大怒,将其赶至上郡蒙恬处,看管修建长城。。这一记载是几千年来许多学者将坑杀方士、术士认定为儒生的证据。事实上,经过仔细分析就可知道,这些炼金术士和方士,就是以孔子的儒生之道为幌子,来行骗社会,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儒生。所以“坑儒”一说并非实言。

由于他们的广泛影响,所以要将他们绳之以法,如若不然,社会盛行之风一起,恐怕会引起骚乱,因此,秦始皇才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蒙恬那里去,自己处理这件事情。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焚书”和“坑儒”是完全动机不同的事情。”“焚书”是天下统一后实行的思想统一运动,而“坑儒”的坑的是道士,是行骗的方士,他们以传播孔子思想为名欺骗人,这与真正的儒家学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