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朝入关最惨烈的一战7.5万人全军覆没21位将军全部战死了吗?

清朝入关最惨烈的一战7.5万人全军覆没21位将军全部战死了吗?

2020-07-24 13:05阅读(151)

清朝入关最惨烈的一战7.5万人全军覆没21位将军全部战死了吗?:你说的应该是“江阴八十一日”;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

1

你说的应该是“江阴八十一日”;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率18万义民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城破后全城殉国,无1人投降,全城百姓仅存53人。清军折损3个王爷,大将18名;清兵24万大军携200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75000余人。江阴方面,守城81日,城内死者97000余人,城外死者75000余人。

1645年江阴降清,照例颁布剃发令;但是遭到全城百姓激烈反对。江阴县令方亨见局势不可控制,就密告常州府请求派兵,准备物力镇压。但密信被截获,江阴人民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口号正式反清。

消息传开后清军马上派兵镇压,闰6月21日围城,7月1日正式攻城。江阴城军备不足,抵抗形势十分严峻,于是陈明遇请赋闲在家的闫应元出来主持大局。

闫应元知人善用,一上任便将江阴的防守管理的井井有条。在闫应元的指挥下清军损失惨重,只能望城兴叹。于是几次派人以高官厚禄劝闫应元等人投降,但被断然拒绝。

江阴城外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守81日被破城。清军开始屠城,江阴百姓男丁战死,妇女投河;两日后清军封刀时,全城百姓只余53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江阴人民真正做到了孔夫子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2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是阎应元的绝命诗,讲的是什么呢?本来江阴县城已经宣布投降清朝了,清朝的县令也前来接管这座城市了。可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下达到江阴城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就这么剃发?

为此江阴百姓在阎应元的带领下,坚决反抗剃发令。而多尔衮的命令十分强硬,他表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赋闲在家的阎应元再次复出,带着江阴百姓抵抗了清军24万大军81天的进攻。

整个江阴城,没有一个百姓选择投降,最终造成了清军伤亡7.5万人,折损3王18将的战绩。破城后,阎应元英勇就义,江阴百姓无一投降之人,全城百姓惨遭屠戮最终仅剩下53名老幼。

当常州府还在炫耀自己每年考中了多少清朝进士的时候,它下辖的江阴县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清朝的科举。一直到乾隆皇帝为阎应元修建了祠堂,事情才得到了缓和。

每次提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都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如果当初大明的城池个个都像江阴一样,满清的铁骑岂能打进山海关?


满清这24万人的部队,一大半都是汉人,可悲可叹。

明末清初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人人争着做汉奸。这在民族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欧洲列强扫荡美洲大陆的时候,印第安人奋勇反抗,哪怕被灭族都没有选择出卖自己的同胞。

很难想象,明朝灭亡的时候,这帮明朝的将帅们,到底是怎么个摇尾乞怜的样子。满清入关的时候,只有8万铁骑,剩下的都是汉人部队。

前期投降的有吴三桂、孔有德等人,他们都被封为了王爵。后来的人也就跟着抢着要投降满清。当清军的铁蹄南下的时候,四镇军阀的部队几乎全部投降。

为首的刘泽清和刘良佐,这俩货压根就没有抵抗,归附南明的时候鱼肉乡里,清军来了以后,立刻举双手投降。高杰被杀后,他的部队群龙无首也就投降了满清,黄得功在前线英勇就义后,他的人马也投降了满清。


整个南明弘光朝廷,所有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投靠了满清。这让那些有骨气抗争的人,该如何跟清军做斗争呢?

史可法在扬州城,拼死作战到底,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阎应元所面对的,其实不仅是满清的军队,更多的是汉人军队。

以刘良佐为首的投降派,为了在清军面前邀功,主动承担起了这次攻打江阴的重任。可是他万万没想到阎应元带领的江阴军民们,一个个作战勇猛,没有退缩的。

为此刘良佐损失惨重,手里的9名上将5死4伤。他军中的满人大将觉得汉人没什么用,所以就自己爬上了云梯,结果被割掉了脑袋。


换上孔有德和博洛,依旧无济于事。

刘良佐打不下江阴城,多铎非常生气,所以就派遣孔有德、博洛和尼堪带着红衣大炮前去攻城。红衣大炮是哪儿来的呢?当年毛文龙被杀以后,他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满清。

满清有了红衣大炮以后,南下攻城可就顺利多了。别说他们战斗力有多强,没有这些大炮,他们连山海关都打不进来。努尔哈赤都是被红衣大炮给炸死的。

博洛带来了20万大军,打了刘良佐一顿以后,便猛攻江阴城。结果连攻8天,都没能打下来。

久攻不下,博洛也是觉得很尴尬,这才动用了劝降的计谋,结果由于阎应元等人的果敢,使得江阴城百姓没有人愿意投降。


当然了81天的坚守过后,江阴城内弹尽粮绝,还是没能守住这座小城。那些大言不惭说要反清复明的人,在这81天里到哪儿去了?

大清兵力攻城,应元守甚固。东平伯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城东北,城中用炮石力击。良佐乃移营十方庵,令僧陈利害。良佐旋策马至,应元誓以大义,屹不动。及松江破,大清兵来益众,四围发大炮,城中死伤无算,犹固守。八月二十一日,大清兵从祥符寺后城入,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明遇、用皆举家自焚。应元赴水,被曳出,死之。---《明史》

阎应元被抓后不屈被杀,家中老小都不愿投降清军,一同被杀。整个江阴县衙43人举火自焚,没有人愿意投降清廷。

数日后,多铎下令屠城,百姓没有一个愿意顺从清军,妇女投河、男人战死,就连7岁的孩子都知道抗清。屠城结束后,清廷还有脸出榜安民,发现整个江阴城,只剩下53个老幼。


若我国人有江阴气节,300年后日寇哪敢侵华?

300年后,日寇侵华,如法炮制一般。他们先占领东北,学习满清入关,随后迅速攻占华东地区。历史就跟轮回了一般,又一次烽火四起,又一次汉奸遍地。

可惜我们不知道教训,我们知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却不知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再次重演的时候,却看不到江阴81日的骨气了。如果我中华子弟当初众志成城的话,哪里容得日寇如此猖獗?


总结:多尔衮为何对剃发令如此坚决?

多尔衮这个人很有投资头脑,他手里的资本并不多,但是他装作非常有本钱的样子。为此吸纳了一大批汉人将领带着军队前来投降。

等到他们投降以后,即使发现满人的实力不够强,也已经上了贼船。当然也有重新下贼船的,比如说后来的李成栋。

多尔衮之所以坚决执行剃发令,也是为了塑造一种权威。如果满人的命令不能坚决执行,那么汉人会觉得他们没有权威。

为此即使江阴事件闹得再大,多尔衮都必须要坚持剃发令。这也是在告诫天下其他城池,满人的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其实,要是再多两个江阴城,多尔衮的那点本钱也就打光了。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