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崇祯皇帝有没有过翻盘的机会?

崇祯皇帝有没有过翻盘的机会?

2020-07-24 13:04阅读(63)

崇祯皇帝有没有过翻盘的机会?: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明朝灭亡之前,崇祯皇帝是否有翻盘的机会呢?应该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明末的时:

1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明朝灭亡之前,崇祯皇帝是否有翻盘的机会呢?应该是有的,而且还不少。

明末的时候,崇祯面对的最严重的三个问题是天灾、民变、满清外患,三个问题中都有潜藏的翻盘机会。我们分别说一下。

天灾中的机会

天灾可以说是一切的根源。从崇祯元年开始,全球进入小冰河期,明朝立即出现了干旱,旱情严重到整个陕西省颗粒无收。旱灾带来的就是蝗灾,大量的蝗虫啃食剩下的庄稼,最终 导致粮价飞涨,商贾不通,呆贼横行。另一方面,全国性的鼠疫大爆发也让事情更加雪上加霜,那时候全国都是灾区,尤其是北京,更是成为瘟疫的传染源,疫病顺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给全国带来灾难,全国某些县,甚至出现了70%的人口减员。但是虽然是天灾,是否真的就无法应对了呢?其实,如果国家花大力气去医治和赈济的话,未必不能给百姓一条活路,但是明朝末年不但是官员贪腐,皇帝自己也是守财奴,国库没钱也绝不动用内镗。最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从宫中竟然搜出了白银3700万两之巨!没钱赈济,真的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如果真的在赈济方面下足功夫,从源头掐灭民变的源头,崇祯根本都无盘可翻,踏踏实实作自己的大明天子。


民变中的机会

民变是明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但是,实际上农民军的战斗力一直不强,明朝的那些在满清面前落败的大将,打起农民军来如同砍瓜切菜。但是,明朝常年处于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崇祯无法集中精力去对付民变。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这一策略的成果就是高迎祥死、张献忠降,李自成跑。但是最后,由于满清再度入寇,只能撤围,丧失一次绝佳机会。


而且,崇祯肆意杀戮官员,让自己和整个官员集团离心离德,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不再愿意为他卖命,这直接就导致了另一次机会从手边溜走。崇祯十三年,左良玉带领楚军攻击张献忠,张献忠给他写了封信,说道:“有我在,朝廷才会重用你。你的部队经常劫掠百姓,而杨嗣昌又多疑。一旦我被消灭了,朝廷也就会跟你算账了。”左良玉思考之后,决定养寇自重,纵容张献忠逃进四川。崇祯十五年,他在朱仙镇面对李自成时再次不战而退,造成了战线的整体溃败。同年,崇祯命令他去开封相助侯恂,左良玉再次使出拖字诀,导致开封城破。


最后,崇祯帝舍不得自己的内镗,不肯给士兵出钱,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给你卖命。崇祯十六年,为了镇压农民军,皇帝曾经考虑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和关宁铁骑入京护卫,但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提出,这需要100万两白银的军费,但此时国库中仅有40万两,计划只能作废。但实际上,这不久之后,李自成攻破北京,从宫中搜出白银3700万两,可见崇祯不是没钱,而是不想花自己的钱。否则,以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农民军哪里会是对手。

就这样,民变由于明朝的两线作战和作战将领的不用心,自己也抠门,最终丧失了多次良机,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外患中的机会

明朝的外患就是满清!而明朝对待他们历来就没有占过上风。其实,崇祯如果能做出正确决策的话,还是有可能限制满清进攻的。

首先是使用袁崇焕的策略,不急不躁。袁崇焕对付满清的方法,就是凭坚城用大炮,事实证明效果很好。但是后来,袁崇焕先杀毛文龙造成君臣嫌隙,有没有防备皇太极走宣大线入寇,造成对方兵围北京城。其实,这次只是一次军事意外,只要以后协调好辽东、宣大两线的布防协调工作,可以避免再次发生。但是崇祯却在疑心和党争的共同作用下,选择让袁崇焕背锅,杀死了他。袁崇焕的死,直接得罪了整个辽东武将集团,尤其是祖大寿和吴三桂,从此对崇祯再无忠心。


不能战,也可以和。崇祯十五年,皇帝密令陈新甲与对方议和,好让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农民军。但是由于陈新甲做事不秘,计划泄露,立刻遭到了朝廷中道德之士的口诛笔伐。崇祯帝也觉得这件事做得脸上无光,立刻决定让陈新甲背锅,将他处死。但是实际一点来说,此时的大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如果可以稳住外患,谈判讲和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再不济,即使皇帝不能用威权压服百官,也可以承担责任,给所有官员提振士气。但是崇祯却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最终将文官集团也得罪了,造成自己最后上朝,大臣都不出现的状况。


总结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崇祯帝不仅有翻盘的机会,而且还不少。可惜,由于他自己性格的问题和整个大明官场已经积重难返,造成江山倾覆。崇祯在这里要承担的责任着实不小。

2

崇祯其实还算一位比较不错的好皇帝,但是从他接手之前明朝就已经千疮百孔了,虽然除掉了魏忠贤及一众徒子徒孙,看似能给大明一个好的未来,可生不逢时、正赶内拥外患。

其次他比较多疑,这样就不放心把大小事宜交由别人去打理,可是自己能力有限,因此效率极低。

再者,他喜欢让别人揣摩圣意,群臣揣摩不到的事宁可放着拖着,耽误了不少国家正事儿。

最最重要的就是从崇祯听信谗言杀了袁崇焕开始,他就已经没有机会翻盘了,伤了将士们的心,本来就京中无良将,谁还能抵御皇太极和李自成,他自己吗?我也只能呵呵!

3

翻盘的机会是有的

崇祯继位之后有好几次机会差一点就摆平了全国局势,中兴大明,但都阴差阳错地错过了。

第一次

崇祯上台之后扫除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孙承宗等被阉党迫害的官员镇守辽东,如果能坚持几年的话,崇祯完全可以解决国内的矛盾,最后举全国之力来对付皇太极,如果这样清军是完全没机会入关的。

但是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农民起义军蜂蛹而起,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崇祯不得不调精锐部队围剿农民军,对皇太极的防御和压制松了下来,导致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由此被杀,关宁防线彻底瓦解,后金更加壮大。

第二次

崇祯采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在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的围剿下,高迎祥死,张献忠投降,李自成带十几个人逃到商洛山中,国内形式一片大好,崇祯喜极而泣。

就在这时,皇太极又绕过京城,南下劫掠屠

杀几千里,崇祯无奈,调孙、洪、卢进京勤王。此战过后,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明朝的最后希望已经没有了,亡国只在旦夕之间。

4

必须有!

崇祯帝吃喝嫖赌一样不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十七年发了六份罪己诏!

只可惜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拆东墙补西墙!

不用在这里讲为什么没有南迁吧?还不是大臣一个个心怀鬼胎,李自成来了投降便是。

第一次翻盘机会,也是最好的机会!

崇祯不是没有办法挽救危局,杨鹤的十面埋伏当年打的李自成只剩十八人,就差最后一口气。愣是被大臣废了杨鹤,十面埋伏计划算是白干!

第二次机会:

袁崇焕不是没有办法抵御清军,偏偏看不上毛文龙,被袁崇焕直接斩了。毛文龙可也是一品大员,一声不吭就死了,从此清军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冲击关宁防线!

第三次机会:

当初皇太极想要跟崇祯和谈,大臣们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誓跟胡掳不共戴天!坑死崇祯!

最后一次机会:

打到京城脚下的李自成并没有打算称帝,只是希望和谈能封个西北王爷当当!

可惜大臣们面对李自成的和谈书,愣是一言不发,不给皇帝台阶!

人祸就不说了,关键是崇祯一朝自然灾害连连,旱灾蝗灾不断,本就被哥哥爷爷浪费的国库,这下更完蛋!连科学家都证实崇祯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小冰期事件!你说悲不悲催!

算了不说了,还是上吊吧,歪脖子树还是靠谱,至今还活着!

5

  庄烈帝朱由检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朱由检心如死灰,在煤山自缢而亡,至此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很多人说明亡于嘉靖,明亡于万历,嘉靖沉迷修道不问政事,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这两位皇帝的确应对明朝灭亡负一定的责任。然而,实际明帝国亡在崇祯手中,也就是说崇祯帝要负主要责任。

  再看时间,在1598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明军还赢得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垫定了东亚三百年和平,明军的战力不可谓不强。到了崇祯年间,手下大将如云,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等等,兵力仍有八十万之多。

  李自成兵多,但空有其表,战斗力差,后金军实力强悍,但兵力少,且有山海关阻拦,很难攻入京城腹地。皇帝的统筹规划能力在此变得尤为重要,要说崇祯可以同时剿内匪平外贼,扭转乾坤这不太现实,但如果规划得当,延长明王朝寿命应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崇祯不死,吴三桂不会投降满清

  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灵魂核心,所谓人无头不走,如果皇帝都死了,手下的大臣、将领必然会人心涣散。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很多人有南迁的想法,虽然这有些许懦弱做派,但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假如当时没有于谦挺身而出,北京保卫战的胜败还很难说。

  北宋靖康之难过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虽说赵构这个皇帝经常被后世人唾弃,但要没有赵构建立政权,组织军兵抵御金兵,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南宋中兴,可见皇帝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史料记载: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在国家危亡之际,大臣劝说崇祯帝南迁,崇祯帝果断地拒绝了,一方面这是崇祯的性格所累,刚烈的性格令其无法接受亡国的现实,于是他选择“死社稷”,另一方面,崇祯帝做不到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时南迁应是最好的办法,倘若崇祯帝南迁,可能出现转机。

  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能抓住机会,发挥才能,一举成为运筹天下的王侯。崇祯帝则无法忍受屈辱苟活,他的死也就宣告的国家的灭亡。

  当然,崇祯帝或许也想南迁,只是太过顾及众臣的想法,一直想寻找个台阶,结果自己被自己所累。

  崇祯的死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投降,此时的关宁重兵还在吴三桂手中,在得知崇祯死讯后,吴三桂也陷入到激烈心理斗争中。吴三桂的忠诚度也许不高,但如果崇祯还活着,他必定还是会去勤王,如果崇祯南迁,吴三桂也会率兵辅助。

  明军最精锐的关宁军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清军击败过,倘若崇祯手中牢牢地掌控着这支部队,再设计拉拢李自成的部队,明朝必定不会亡国。

  而且南部是赋税重地,西部是张献忠在,北部李自成跟满清作战。负重前行固然重要,但是当背负的东西不能保命,反而害命时,不妨丢掉这些,集齐骨干,以图再起。

  南明尚且存在了十八年,而南宋则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倘若崇祯帝能忍辱负重,选择南迁,积聚力量再伺机反击,或许真的有“收拾旧山河”的机会。

  而他一死,国家无首,几个王爷自立为帝,还互不承认,增加内斗,也让那些有心报国的将领不知道该投靠谁,拱手把天下让给了满清。

  如果崇祯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天启七年,八月,崇祯帝即位,短短三个月内,魏忠贤就在发配去凤阳的路上自杀。年轻的皇帝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复兴使命,且崇祯也有着一定的政治手腕,几番下来就废掉了魏忠贤,这也让崇祯帝权力欲望膨胀,走向了独断专行的道路。

  崇祯即位后,再次复用袁崇焕,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可以掌控辽东全局,抵御后金的也只有袁崇焕。只不过袁崇焕太过放肆,杀掉毛文龙,在和清军作战时也犯下不少错误,但这些都不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崇祯对其不再信任。

  史料记载: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辽东也就变成一盘散沙,明亡就成了必然。袁崇焕是做了不少蠢事,而杀掉他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让袁崇焕意识他的问题,戴罪立功,辽东的局面也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明末的另外一个重量级将领,就是孙传庭。崇祯九年,孙传庭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关中乱匪。当时高迎祥所部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孙传庭在黑水峪击败高迎祥,刘哲、高迎祥等首领被俘,押送京城。

  史料记载:

  “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

  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为新的闯王,继续组织人马和明廷抗衡,在朝廷的高压剥削之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付这些起义军,主要依靠孙传庭和洪承畴。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从庆阳打到潼关,击败李自成多次,最终把李自成赶到了洪承畴的埋伏圈,李自成只带了十八人逃走,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史料记载:

  “而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关中群盗悉平,是为崇祯之十一年春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孙传庭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不易,如果朝廷继续派孙传庭追击李自成,不给李自成恢复的时间,那么内忧就可以解除。奈何清军突然进攻,并且由于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信任,令其战死在巨鹿,无将可能用的崇祯只能调孙传庭对付清军。

  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给了李自成可乘之机,很快便卷土重来,之前孙传庭的努力几乎白费,倘若卢象升能守住京师,孙传庭剿灭李自成,局面会大大改观。

  时局紧迫到这般地步,孙传庭要求回关中剿匪,而崇祯命令其戍卫京城,几番拉扯之下,竟把孙传庭打入监牢,这一关就是三年。崇祯的疑心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作,一步错、步步错,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壮大,也就再也无法收拾了。

  综上所述,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且疑心太重,为此丧失大把的机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因此而死,“然皆诸臣误朕”,这点实在难以服众,这些名臣宿将皆在为国而战,最终他们却因自己人而死,令人惋惜。

  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天灾、瘟疫,再比如党争顽疾,这些也是崇祯帝难以改变的,但亡国之君,难辞其咎!

  当然,我们也是事后诸葛亮,如果真正站到崇祯帝的角度思考,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6

崇祯皇帝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他的上位是从杀魏忠贤开始的,干掉了东厂和锦衣卫,属于文官的东林党就一家独大了,这群贪婪扯皮的狗东西,与奸商狼狈为奸,掏空了大明王朝,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崇祯浪费了他哥天启打照的好局面,天启一死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7

应该是有,但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他个人原因又把翻盘的机会堵死了。翻盘第一,安抚李自成,毕竟是内部矛盾。且,李自成本身胸无大志,他深知无论从法律上,观念上,政治上,经济上都没有称帝的基础。只是闯军一路势如破竹,超出他预料,没有根基没有管理团队,掠地越多负担越重。如果崇祯加以安抚,割地封王,并许重金,共防外患,收复辽东也不是不可能。第二,迁都南京。南京文臣武将,行政机构一应俱全,并是富庶之地。京师让与闯军,使其北方形成三股势力,闯军,吴军,清军。以吴之性格和所处环境,投清可能较大。但南方朝廷有了喘息之机,利用闯军和清军消耗,完全可以假以时日一举收复失地。事实上南明朝廷孤军抗击清军依然坚持了60年,主要是永历帝的身份无法把各路明军统筹成强大的一支武装。历史没有假设,崇祯急于诛魏忠贤,使朝廷势力失衡。急于重用袁崇焕,失掉毛文龙。后又错杀袁崇焕,使吴三桂崛起。关健勤王之机,吴三桂观望不前,京师失陷。爱面子,不纳忠言,不承担责任,对部属苛刻至极,在综错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步步错,把大明和自己逼上了绝境。

8

《左传》里面有一句话,“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传之后世,人们主要记住了这两句: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形容朝代更迭,世事无常。

然而朝代更迭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重构,弄不好就千万人头落地,而上天有好生之德,或者怜悯创业不易,往往会在朝代崩溃之前给几次机会,至于把握不把握得住,那就得看当家人的决断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明朝轰然倒塌之前,崇祯皇帝错失的那三次宝贵的机会。

崇祯皇帝自缢处实拍(今北京景山公园内)

一、迁都。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逼近北京,形势迫在眉睫,这时有人向崇祯皇帝建议首都南迁南京(这里我们必须要科普一下,明朝不是亡于清朝,明朝灭亡的时候清朝还在关外,明朝是亡于李自成,攻进北京逼得崇祯皇帝自杀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

明朝将疆域划分成两京(南京、北京)十三省

其实,此时南迁,绝对是上上之选,好处有三:

1、行政体系完善,能直接开展工作。

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首都,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虽然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但是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依旧留有全套的中央办公机构,也就是说,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南京六部衙门行文时署名“南京X部”字样,只不过南京的机构只能管理南京周边地区。

明朝的政府架构

2、避开满清,祸水西引。

如果明朝不南迁,北边面对满清,西边面对李自成,两面受敌,难以招架。但是南迁之后,实际上明朝从两面受敌变成了背靠东南,把李自成夹在满清和自己之间,李自成直接成两面受敌了,明朝的防御压力大减。

当时的疆域图(李自成国号大顺)

3、中枢不变。

南迁之后,崇祯皇帝依旧是天下共主,能指挥调度各地的明朝势力,就不会出现崇祯一死,南方各个朱姓王爷纷纷自立,不仅不能形成合力,反而拆台内讧,组织不起统一的抵抗。宋高宗赵构南渡杭州建立南宋,就保存了宋朝的香火,延续了王朝的命脉。

南明各势力纷纷自立内讧

但是崇祯皇帝心里想迁都,但是最终没有迁,原因我们下面再说。

二、与满清议和。

崇祯十五年(崇祯一共在位17年,死前两年),崇祯皇帝秘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与皇太极搭桥牵线,准备议和,皇太极态度十分积极,毕竟明朝是大国,满清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赢,所以皇太极甚至还愿作出一些让步,然而眼看和谈要成功,不料消息泄露,引起言官们的反对,崇祯立刻甩锅,为表自己的清白,还将陈新甲下狱处斩,议和事也随之告吹。

可怜的陈新甲

三、与李自成议和。

我们高中历史课上曾经学过一个观点,叫做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性,在洪秀全身上我们能看到,在李自成身上,我们看的同样明显,在李自成大军打到北京的时候,李自成首先想到的是跟明朝议和,他提出了两点,派人去找崇祯谈。

李自成入城

1、“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简单说就是,明朝把西北地区封给李自成(其实这时候西北已经在李自成手上了,封不封都是他的);给李自成百万银子(这对国家来讲还是小钱);明军退到河南。

2、“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谈好以后,李自成愿意为朝廷消灭其他起义军,同时,出兵帮助朝廷抗击满清,但是我李自成不到北京来。

景山公园高处实拍故宫

胜券在握的李自成提出这样的条件,对固守北京城的崇祯皇帝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但是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答应呢?

原因也很简单,跟没有南迁一样,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是刻薄寡恩,没有担当,死要面子。

崇祯帝虽然是个勤政的皇帝,但是个性上可以说是刻薄寡恩、没有担当,对于有能力有功的大臣,往往稍有不如意就处理,杀总督、杀督师、杀大臣,而对提出建议的大臣,如果结果对了,那是皇帝的功劳,如果结果错了,就让大臣背锅至死。

崇祯皇帝与大臣离心离德

所以在听了李自成的条件后,跟听了南迁的建议后一样,崇祯肯定不会第一个开口,他希望有臣子站出来,背这个锅,然而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众人都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虽然“忠君报国”说得好听,可是比不上血迹斑斑的前车之鉴。大臣们明白,在崇祯下面做事,最好是什么也不做,因为就连迎合上意的奸臣都可能会背锅而死。所以,只要不做事,不说话,就不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活得下去。所以,当崇祯拿着李自成的“和议书”,商讨意见时,大臣们一个个默不作声,崇祯只得回复使者,“朕还没想好,想好了再颁旨。”李自成收到答复后,也断了和议的念头,全力攻城。

崇祯皇帝回天无力(剧照)

纵观上天赐予崇祯帝的三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崇祯帝都没有把握住,再典型不过地表明,崇祯帝存在着严重的性格上的缺陷,这也正是当时许多大臣不敢尽心为国的原因。

崇祯皇帝最后在临死前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最后这一句,还是体现了他爱民的一面。

崇祯皇帝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自缢

明王朝并非没有人才,但崇祯帝用人多疑且出尔反尔,遇事推脱责任,致使君臣离心离德。反观杀害岳飞岳王爷的宋高宗赵构和“末代女皇”慈禧,虽然一定要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但是他们对替主背锅的秦桧和李鸿章厚待有加的这种担当,却是收拢人心、成功维持了当时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9

都被堵住了,和建奴和谈,缓解明朝内部财政压力,养寇自重的军阀们大肆反对,因为这直接阻断了他们的财路不打仗,怎么升官发财,怎么向朝廷要钱,保住地位,所以军阀们集体反对,向地主买办集团加税,缓解百姓压力,以免官逼民反,又遭到资本家的反对,这等于是割自己的肉,哪里能同意,鼓动农民反对,朝堂一片混乱不堪,崇祯再聪明,也于事无补,只能呵呵,

10

有————他政令出不了紫禁城,只有出宫去带领李自成,张献忠重新清洗一遍大明王朝,除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文化流氓,才有可能。当时明朝官员都是鼠目寸光贪得无厌党同伐异厚颜无耻的文化人 ,崇祯没人可用了。唯一可用的毛文龙、卢象升、孙传庭还被小人们一个个搞死了。烈皇帝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只有重起炉灶才行。除非崇祯帝重用锦衣卫学刘忠敏在北京张家口烤响才能救大明王朝于水火。问题是骆养性是同官僚一伙的,无解。

崇祯帝唯一的解药就是:1.孙传庭为首辅。2.刘忠敏管锦衣卫。3.张献忠领东厂。4.李自成为巡抚,巡视地方。5.卢象升守辽东。6.王承恩管内厂。7.毛文龙镇朝鲜侧击满清。8.孙承宗管后勤。9.郑芝龙搞海运捞钱。10.李定国领三机营。11.李过勘住西北。12.分封亲王们去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