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小秘书邀请。

问题所问的为什么,大概一是因为载于甲骨之文多为卜辞,占卜用的,不负责记载历史;第二,如果说商族为黄帝后裔,也离得太远了,没被作为祭祀偶像。

一,据学者研究,中华先民的龟灵崇拜和龟甲占卜历史久远。目前所见最早遗物,是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随葬龟甲。这些龟甲均经过修治、钻孔和背腹甲剖分,成套放置,其中一些还带有刻画符号,时间约在距今8000年前。另外,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的墓葬中,亦发现有龟灵崇拜的遗物。使用经过施灼的龟甲占卜,当始于商代,迄今所见商代最早的龟卜遗物出于殷墟文化之前的郑州二里岗时期。 二,考古证明,在商代使用甲骨进行各种占卜之前,史上还有一个使用兽骨占卜的漫长发展时期。目前所见最早的占卜遗物,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出土的鹿和羊的肩胛卜骨,距今约5500年。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遗址所出卜骨,年代约距今5000-4500年,其与富河出土卜骨相同,有灼而无钻凿。距今约3800-3500年前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卜骨,也是有钻无凿,工艺简单。河南境内发现的早商卜骨主要有郑州南关外一期、二里岗下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商代二里岗上层一期等类型。 (殷墟牛胛骨)

三,商代前期王城遗址出土的卜用骨料中,占大宗者为牛胛骨,其次是龟甲,还有少数鹿羊猪狗胛骨。占卜型态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仅施火的,以牛猪骨为多;二是先钻后灼,以牛骨为多,龟甲次之;三是钻凿后的,以龟甲为多。其钻有单钻和双联钻,既深且密。殷墟文化,可知是在吸收、继承远古先民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出土的占卜遗物,已基本摆脱了原始占卜随意盲目的形态。此时的商代统治者,将自己的主观追求和人类生活经验集中贯注于对甲骨占卜技术的改造以及对于兆象的解释之中,使占卜活动达到了史前和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不仅龟骨并用,且用龟的数量和品种也前所未及。刮、削、锯、切、磨、修、穿孔以系等,成为例行的整治流程,不同类型的钻凿形态又显示出相应的时间特色。卜用甲骨,除了经过精心整治,钻、凿、灼兼施,并系统规范地刻写占卜记录与记事文辞。这是前溯的任何一个上古中国的时代都不能相比拟的。 (祭祀夒的卜辞)

四,殷墟甲骨上的文字,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卜辞和非卜辞两部分。其中卜辞部分占绝大多数,非占卜内容主要在晚期。这两类内容都不承担记载历史的“史记”功能。在卜辞部分中,又分为王卜辞和非王卜辞两大类。王卜辞是不同时期以商王为中心所作出的占卜记录,这是整个殷墟甲骨文的大宗。整个王卜辞从“自组”甲骨开始,大致可理出两条发展线索,不多细述。非王卜辞,是与王室血缘亲近的家族首领的占卜记录,多出现于武丁中晚期,可分四种主要类型,也不赘言。 (甲骨文中的夒字)

五,那么,在商代甲骨卜辞中,提没提到过黄帝呢?目前尚未发现。甲骨卜辞里提到的最远的先祖神是夒(náo),总共有八十多条。编号为“屯南.4528”的甲骨上,称夒为高祖,一次祭祀杀牲20头牛。王国维考证,说夒就是“俊”,郭沫若认为有道理,还有人考证夒是舜。一些学者赞同,俊、喾、舜是作为殷商族始祖神夒的一神之三名。认为这一神三名,作为天体宇宙神的俊、喾、舜,集中反映了殷商人的宇宙观和宗教观——日月崇拜以及对日月循环运行规律的认识并将其动物图腾化;夒是殷商人的祖先神,同时也是殷商人所崇拜的日月神。但饶宗颐和胡厚宣两位先生不赞成王国维和郭沫若的考据,他们认为,夒,就是商族的直接祖先契,这个说法得到现在很多学者支持。在甲骨文中还发现了商朝的“周祭制度”——就是每天一祭,对所有在过位的先王,循环往复进行祭祀——第一个是上甲微,就是成汤,然后第二第三第四……周而复始。当然,很多学者,对商族把契作为自己的太阳神的观点是同意的,因为有卜辞为证。这样来说,甲骨卜辞中并未追悼比契更早的祖先,当然也不可能追悼黄帝了。 (记载“叀册用”的卜辞)

六,黄帝是不是殷商人的祖先呢?司马迁认为是。他说,帝喾是黄帝的后代,又是商契的爸爸,尽管他也说帝喾的第二个老婆吞食了鸟蛋而生下了契。最早和最完整记载黄帝和炎帝起源的文献是《国语.晋语》,其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周语下》则记载,黄炎两族在陕西的西北部起源后,便往东发展,大约到了五帝时代中后期,便已到了河南一带。其中黄帝族偏于黄河之北,炎帝族偏于黄河之南。在黄帝世系中,玄嚣与昌意是重要的两支。其中,玄嚣一支当在今河南中部一带。考古学界中,以邹衡、李伯谦等先生为代表,通过对漳河型先商文化的分析与有关文献的互证,最后认为商契起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北部的邢台、邯郸一带。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赞同。殷商人对以上情况会不会有记载呢?很可能有。《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有记载先人的册典。甲骨文中的记载证实了这点。“合集.30398”等甲骨有“叀册用”等语,郭沫若解为在祭祀时要诵读记载先人事迹的册典,这里面会不会有黄帝的记载呢?很可能有。不过,一是册典不如甲骨利于保存,没流传下来;或者,被秦皇一把大火烧掉了也未可知。

黄炎二帝世系,现在见到的是东周以后的人记载的,可能有传说的成分。但中国古代各远古民族都有重世系、辨源流、讲历史的传统,因此,即使是传说的世系,也当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最佳贡献者
2

据资料考证,商晚期的都城遗址,古人称其为″北蒙",现积殷墟。而早期甲骨卜辞中称其为"商邑"和″大邑商"。

而在出土的甲骨文里(经甲骨四大家之考),殷商时期的重大祭祀、占卜、等,钧没有出现″三皇五帝"的名字?或炎帝、皇帝、尧、舜、等称号,有人怀疑上述之人,并非商朝祖先?

而在有的甲骨文中,在重大的祭祀中,多次出现被称为″高祖"的名子,其为″夋"。还有一个更远的先祖名子不断出现在求雨的祭祀中,专家怀疑是″契"。或许″夋"和″契"为商朝之祖?

而在最新发现破译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关于:盘古、王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及"夏",还有″禹"字。并提及″殷革夏命"的卜辞。如″古(止也)王事"既罢贡。″不作王侮",既不当王奴。夏桀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全部交给商汤,商汤得鼎后″致鼎,泣"的卜辞。

这些甲骨文,联接了夏未到商初。为证明:夏、商、周的断代,提供了文字证。也证明了中国传统的″从盘古到三黄五帝"至商代的存在。

3

一个所谓的朝代,且延续了500多年,应该是有一定地域范围,进入国家或文明阶段的政治实体,並不是靠一些坛罐,牆脚,或者祭天的东东,加些刻符,鸟迹文就认定为"朝代",这应该是常识,我国正式信史记载始於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距今也就2860年,所谓的文献全凭传说而记,也就是2千多年前的人,记录下4千多年前的传说,你说这些文献有多少靠谱?不像存放在罗浮宫亚洲舘的汉漠拉比法典(刻在黑色巨型玄武岩上,3500行,282条涉民事,刑事,贸易,婚姻,继承等)就是3800多年前的,比我国有正式文字早了950年,文明程度应该更高得多。距今4770年的古埃及第三王朝的萨克拉梯状金字塔(是金字塔始祖)比所谓的夏朝起始元年还整整早了600多年,甚至比神话中记述的五帝之首黄帝出生年,还要早了近一百年,至於第一、二王朝的巨型石壘之墓就不去谈它了,不明白的是干嘛非要化这么大精力,去查一个至少目前还未有确切证据存在的一个所谓朝代呢!有又怎么样?交给考古学家不就得了,美国243年历史又怎么样,那个国家敢小瞧它?有这么多余的精力,干点什么不好,国家需要的,追求的应是强国之道吧

4

黄帝之帝的尊号,其实是到了周朝才给追加上的。所以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黄帝一词。一直到东汉,学者还知道黄帝本来是没有“帝”称的,可以直呼一个黄字,“古者质(质朴),生死同称……名‘黄’,[号]有熊也”(《白虎通义?谥》)。

《白虎通义》是东汉初期全国名儒在白虎观讨论经史政治制度时的总结性记录,此书正确的阐释黄帝本自名黄,给我们后人一个很宝贵的资料。其实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黄帝的只单称一个黄字的例子,在有些卜辞中除了“黄”之外,也有被加以“黄尹”官称的。

甲骨文中“黄”和“黄尹”本该很容易地读为后代所尊崇的黄帝,但是为什么不被承认呢?

首先就是忽视了《白虎通义》关于黄帝本自名“黄”的提示。其实,郭沫若先生在研究甲骨文时,滥用通假,将黄帝勾销,把黄帝变为伊尹。这也是郭先生的失误。


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敬祖重史的,而且历史传承从未曾中断。尚鬼的商人非重视祭祀祖先,按常理,在商王室以占卜祭祀为主的甲骨文中,不可能没有祭祀黄帝的记录的。在甲骨文中黄帝的名号“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果本来就不相信黄帝的存在,所以就会视而不见或张冠李戴。历史是在怀凝和研究中发展的,我相信黄帝不仅仅是传说,不久的将来一个真实的黄帝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中。

5

这个上古历史的问题,我回答过好几次了,这次,再解答一下。

原因很简单,因为甲骨文的词汇量非常少,只能简略的描写出当时的祭祀和皇族生活的一些细节。其他的,甚至反映当是社会生活的,都没有。

因为,大商王朝,文字刚刚发现不久。

而商朝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有,也是一些图形和符号,根本无法表义(至少是解读非常少,而且,词汇量极其少,少到无法解读的程度。)

因为,商王朝及之前的王朝,还是以口口相传,也就是说话为主。

但到大周王朝时,文字较为发达了,能够记录更多事情了。于是,之前口口相传的历史(比如问主所说的轩辕黄帝)等,就被记录下来了。

6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质疑黄帝存在的真实性,周以后才开始有了黄帝的记载,并不能说黄帝真的就不存在。

祭拜先祖,自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而炎黄二帝作为中华始祖,自然更是受到了无数人的敬仰。

黄帝被记载为五帝之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为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姓姬,黄帝的功德不仅仅在打败了众多入侵的民族,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华大地这么简单,更体现在黄帝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文化。

甲骨文是目前来讲最为古老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作占卜之用,但是从目前出土的,已经能够解读破译的甲骨文来看,三皇五帝其实并没有存在于商朝的记载之中,这是不是就说明三皇五帝都是前人根据神话典故编造出来的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黄帝等人并非商朝的先祖,祭拜先祖之礼自古有之,在商朝的众多文献之中,都出现过高祖这个名字,不仅仅是高祖,还出现过一个“契”字,当然了,现在因为甲骨文尚未解读完全,这些文字是否真的代表着商朝的先祖还不能确定,但就目前来看,商朝的先祖的确很可能就是这二人。

而周朝祭拜的先祖主要就是三皇五帝,自周以后,历朝代都已三皇五帝做华夏文明的开山鼻祖,特别是在汉朝以后,黄帝这一名字才正式流传了开来,这之前黄帝更多的是只念一个“黄”。

当然了,商朝的先祖到底是谁确实是存在争议的,各个学者持着不同的典籍诉述着不同的观点。

自古至今,三皇五帝存在的真实性都是受到不少人质疑的,不少人引经据典,甚至能得出炎黄二帝都是幻想出来的人物这一结论。

有些学者认为,炎黄二帝在历史上并无其人,都是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后世却在他们的身份中加入了相对应的历史,让他们存在的真实性得到证实。

然而在不少典籍中,我们都能发现,三皇五帝时期,历史其实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更特别的是,这几位黄帝在位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年,看似很不合理。

但其实轩辕黄帝是否真实存在,虽然依旧有很多人在争论,但更多的时候,炎黄二帝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而是统领着中华文化的精神领袖。

7

怎么没有!

1、贞:于黄告。

2、王占曰:其于黄尹告。

3、贞:于黄尹卫(卫)

4、[王]占曰:其卫(卫)于黄示。

5、 (饫)于黄尹,十伐(杀),十牛。

6、 乎(呼)黄,多子出牛, 于黄尹。

7、 壬午卜争贞:黄入岁(胙),翌癸□用。

8、 壬申卜:步。癸酉卜:步。甲戌卜:步。丁丑卜:步( )黄,‘虎来’(合文)

9、 丙寅卜争贞: 于黄 (袖、偶)二羌。

10、 丙辰卜 :立(莅) (黄)事。

11、 丙辰卜 :立(莅) (黄)事。

……

对黄尹如此高规格的祀典。而“尹”是治理的意思

专家通过对殷卜辞的大量考证,并结合历史的框架阶段,论证了“ ”(黄)“黄尹”即是黄帝。

加封轩辕氏为帝是周朝才出现的,三皇五帝出现比商晚,有的还是汉后出现加进去的。

“尹”这字更适合轩辕的领导身份,他本来就没称“帝”

“帝”是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而商人是在祭祀祖先,黄尹是个活生生存在过的氏族领导,而不是神,对于商人这个信鬼神鬼魅的朝代来说,这个太重要了

“黄帝”就不是神

“黄尹”更说明“黄帝”存在过,那么上古许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8

在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作为观念的“黄帝”的出现,的确,是比较晚的。从观念系统及起源角度来看,“黄帝”,居土德,应该是根据五行观念,划分出的“五行”、“五德”观念所对应的人格化的“五帝”之一。

而在目前所见的殷商文献,无论是殷商青铜器铭文还是殷虚甲骨卜辞来看,尚未发现殷商时期有"五行“观念的出现。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观念中,“帝”,还是一个统一的,或者叫做“混沌”的概念,还没有被人们根据“五行"的系统或者“五德”的观念划分为五帝。

在先秦文化史上,五帝分祀的礼制,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应该是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始祀白帝,秦宣公(?—公元前664年)始祀青帝,秦灵公(?—前415年)开始祭黄帝和赤(炎)帝。这说明五行帝的系统是于春秋时期成形于秦国,但主要还是作为神祇加以祭祀。而成书于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中关于“黄帝胜四帝”传说的记载,应该就是五行帝观念的体现。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对“五色帝”进行人格化处理。自然神的人格化,在人类观念史上是很普遍很常见的现象,世界各民族都经历过如是过程。而在“五色帝”系统中,最早被作人格化处理的,就是作为中央天帝的黄帝。如战国早期的齐国,齐威王年间的《陈侯因齐敦》铭文中所见“高祖黄帝”,即以黄帝为始祖。并且,不止齐国,战国时期山东(指崤山以东)各诸侯国,也纷纷将其国家世系与黄帝系统相联系。在黄帝之下,根据地域及各自传说的不同,分化出颛顼、帝喾两个分系统来,颛顼一系传承分化为虞(舜)、夏、楚等族裔,帝喾一系则分化衍生出唐(尧)、商、周等族裔。从而形成了先秦时期的两大帝王世系,而这两个帝系共同的“高祖”,就是黄帝。这样,传说中的“五帝”,也便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父系帝系。如此的追根问蒂、寻宗认祖,除了抽象文化意义,也是有其现实的政治意义的。帝王不但可以藉此宣扬自己身负天命,替天行道,而且可以安抚四夷,从观念上弱化敌对势力。为了让这种观念为官方特别是君王所接受和宣场,便诞生了属于儒家的《五帝德》和《帝系》等文献。西汉司马迁更是根据这种观念,结合他所见到的史料,写成《史记?五帝本纪》,这应该是目前所见的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系统的最完整的记载和整理。

不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也提到说黄帝“未尝宁居”,这一方面反映了司马迁青年时期,在各地都曾听到过有关黄帝的传说。另一方面,也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孟子?滕文公》中所说的从“唐虞曰载”到“周曰年”的变化,或许也正是游牧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一个过程,是在农作物培植和家畜驯养之后根据特殊环境才产生的。而且正是在中国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的过程中,最终在以农业文明成为主导因素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确立的政治观念发展的结果,也正是如司马迁所说,在东周时候,人们开始将“有土德之瑞,土色黄”的“黄帝”和居“神农火德,王而称炎”的“炎帝”共同奉为作为农耕民族的华夏族的鼻祖。

9

商蛮灭夏想断了华夏文明的根,只有华夏宗亲周人替天行道,一举灭了蛮商,重新确立了华夏文明的正源。

10

大家对远古时代有普遍的误解,仿佛夏商周是一脉相承的,忘记了那个时代的逻辑,那是个文明初期,生产力文化水平很低的发展阶段。

大家都知道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实古王朝就是由一个个相对孤立的部落联盟形式政权相对孤立的存在,各个都是夜郎国,只不过不存在自大的问题,当时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国,各个区域国家政权都以为自己是大国。各个部落联盟之间的相互交集攻伐往往也是惨烈的灭族之战,因此这逻辑上就是和其他文明直到最近的历史那样的文明断裂中断消失再组合的逻辑。

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传承手段,传承夏一脉口口相传历史的是周部落联盟。说部落联盟仿佛那是个原始部落,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是家天下的贵族联盟了,而商朝一族的贵族联盟则不是黄帝一脉的,当然就不会有关于黄帝的记载,这应该很好理解,由于当时星罗棋布的部落联盟的此消彼长不断消灭,很多应有的部族历史脉络早已被历史消灭遗忘,一脉相承下来的只剩下黄帝一支一统天下,这里面早期历史也逻辑上会存在其他和黄帝一族有交集的部族祖先传说的交集,其他的也就消亡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了,比方三星堆遗迹的历史就是在中华流传正史当中难觅踪迹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