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一点,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诛九族”这种事。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说明,会被株连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即使秦法严苛,商鞅虽然住店出境受阻,但还是成功回到了自己封地)

前面两个答案非要强调古代有户籍制度,还举了商鞅的例子,这个例子举得不对,因为秦法的严苛在后世比较少见,而商鞅最后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发动叛乱,所以没那么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诛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没多少人。


(九族是伦理概念,不是法律概念)

“九族”其实只是一个伦理概念,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三字经》里说“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也就是说九族就是自己这辈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说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就是一个横向很大的范围。简单来说,九族就是告诉你,哪些是你的亲戚。这些人是给你认的,但绝大多数你都不认识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时候拿来杀的。

(唯一在官方资料中被记载诛九族的仅杨玄感一人,且实际也只诛杀了兄弟子侄等)

那存不存在诛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记载被诛九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隋朝杨玄感。他在隋炀帝在位期间发动叛乱,被族灭。但是“九族”一说也没有出现于正史《隋书》中,而是写在《唐六典注》里提了一句:“杨玄感反,诸九族”。这里的“九”更像是虚指实际上真实历史记载被杀的也就是杨玄感的兄弟子侄等,并没有特别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谓“诛九族”都是戏曲小说里的话,完全不足信。

(方孝孺被诛十族纯属野史杜撰)

古代株连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也不是杀死而是发配、为奴等。我们就举大开杀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来说。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蓝玉案将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夺取皇位后诛杀了那些不服从他的大臣(必须强调诛方孝孺十族一说纯属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连了几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们现在看,几百上千好多啊,处置了几百个亲戚呢。其实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其实是下人。被株连的都是管家、家丁、护院、轿夫、马夫、丫鬟、厨子、老妈子等等。能被判处株连若干族的都是谋反等重罪,获罪之人都是达官贵人,所以一家都有几十个上百个下人不足为奇。而他们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员,一家几十个上百个,那三五个兄弟、五六个儿子、三四个女婿,每家几十个人,那也轻轻松松成百上千了。而这些人难抓吗?很好抓。因为只要把这十几家府邸全都团团围住,一个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诛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着的外地亲戚。真的受到株连要被充军发配为奴的也就是关系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们的下人。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准备对犯罪者动手的时候已经全部在军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里面的人插翅难逃。

最佳贡献者
2

像我们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一张身份证可以办理很多业务,例如买火车票、存钱、办理结婚证等等。你离开了它真的是什么都办不了,没法坐火车,没法给自己孩子办理出生证明等等,因为它代表的就是你,只有他能证明你是本人。而在古代没有照相机没有摄像机他说如何确认每一个人的身份的呢?而古代在皇帝要灭人家九族时,他们为什么不逃跑呢?

在古代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这样高级的东西来证明每一个人的身份,但是他们出门也是和我们一样必须带某样物件才能证明他们身份的,没有它,那时候的人们和我们现在一样没法住酒店,没法通关的,只是每个时代所用的物件不一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都是用什么来证明身份的 吧。

照身帖

“照身帖”它是由官府发放的,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不但有相关籍贯信息也和我们身份证上一样有画像,只是没有我们的真实和清晰。在古代出门过关口、夜宿旅店都必须出示这个,例如商鞅试图逃出秦国时,被公子卬逼回,晚上想要在客栈先投宿一晚时,客栈老板就让其出示照身帖,但是商鞅没有,结果被老板赶出来了。这个算是古代最早的“身份证”了。

符牌

符牌它既象征着身份与地位,还代表着兵权和军权的大小。经过朝代的变换,它有虎符、鱼符、腰牌等等,而腰牌算是最像我们身份证的了,也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最多的了,它上面不仅仅有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放牌子的时间、所属职业甚至有的还特别注明其用途。就像我们在各种武装剧里看到的拿到代表一个门派的令牌或者是一个信物一样,无论在哪里何时见到它就如这个领导本人在现场一样,就像尚方宝剑。

传言

传言只是是否通行的凭证,而且是一次性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

还有像《西游记》里唐僧携带的“通关文牃”也是用以来证明他的身份的,所以说古代也是可以区分每一个人身份的,古代皇帝要真的想诛杀哪个人的九族还是可以区分的,甚至他的九族还可以包括师生朋友等等,只要皇帝真心想要治他,就可以什么都扒出来。

当然在古代真正被皇帝诛九族的还是少之又少的,这时可能就有人说像我们现代基本亲不过四代了,更何况九族了,应该大部分都互相不认识了,完全可以趁朝廷还没查出你们是亲戚赶紧逃跑。可是你要知道你想到了趁人家没查出来跑掉,那么朝廷实施抓捕前又怎么会让你知道呢。

而且诛九族基本都是皇帝直接给判的,不会给你时间和机会去通报家人逃跑的,就算你逃跑成功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因为古代有严格的保甲制度,意思就是十户人家为一保,互相监督,一旦有一户人犯罪逃跑了,那剩下的九族就得受罚了,再加上古代的交通不如现在的便利,官路只有几条,如果走官路迟早被抓回去,走山路,荒郊野岭的,又是野兽又是土匪的也是极不安全的,所以在古代就算被判诛九族,人们也基本不会逃跑。

3

实际上,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却又能够起到身份证作用的类似的“证件”,比如明朝的路引。

此外,中国早在商朝时期便已经产生了模糊的户籍制度,称之为“登人”,至汉朝的“编户齐民”则已经是一套相对完善的户籍制度了,此后再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也更加趋于完善。

当时的统治者之所以制定户籍制度,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说白了是限制百姓的流动,只有百姓定居于一处,才能够更好的管理,才能够保证他们不会制造麻烦,即便制造了麻烦,统治者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他们的信息,从而解决麻烦。

所以,犯了事的人想要逃跑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是会很麻烦,或者说很困难,因为官府不可能给罪犯发放能够让他离开所在地的“身份证”或者“通行证”。

我在这便以明朝为例,说一说为什么被诛九族的罪犯为什么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在家中坐以待毙。

《弘治大明会典》第一百二十三卷规定:“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仍许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捡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

不管是军是民,只要离开户口所在地,便得需要查验文引,文引由官府发放,既能作为一个人的身份证,也能作为通行证。

可是,如果你没有文引的话,你会被抓。对于你有没有文引这事,除了官府的查验之外,还允许别人告发,一经查明你确实没有文引的话,告发者还能得赏钱。相反,如果有人明明知道你没有文引却不告发的话,和你同罪。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重要地段设立巡捡司,专门盘查陌生面孔又没有文引的人。

对于没有文引的人的处罚,《明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边缘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外境者绞。”

没有文引想要偷偷过关口或者渡口的,一经发现则杖打八十;过关口不走规定的门的,过渡口不走规定的渡口的,杖打九十;偷渡边关的,没成功的杖打一百,判刑三年,已经偷渡出境的抓回来判处绞刑。

明朝已经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百姓的流动,真想去哪的话,老老实实找官府申请文引,没有文引就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出百里范围之内。

被判诛九族的罪犯,能有经得起盘查的文引吗?可能性很低。

除了制定出了文引这一政策由官府对百姓进行监督管理之外,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也给百姓规定了类似的“政治任务”。

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颁布了一个律令:“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府州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老百姓自己一定要知道邻居家有多少口人,还要知道彼此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一家人全在里甲中,没有离开的话,必须报备给县、府、州三级政府知道,市集和村庄中绝不能出现游手好闲的人。

看看,游手好闲也是罪呀!因为游手好闲意味着没有收入,也就可能会干犯法的事,属于危险分子。

如果违反这条规定的话,将会受到惩罚,《大诰续诰》规定:“一里之间,百户之内,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夫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的不虚示。”

如果存在逸夫,里甲中的人坐视不理的话,一旦逸夫犯了事,里甲之人连坐,逸夫砍头,逸夫的邻居统统送去鸟不拉屎的化外之地。

这样的政策法律,想逃?你能逃到哪里去?所以,被诛九族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在家等着吧,反正也跑不了。

此外,除了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尽量堵住罪犯的逃亡之路以外,被诛九族之人自己本身的身份也注定他逃不了。

一个人能被皇帝叛诛九族,这个人得犯了多大的罪呀!换句话说,这个人非富即贵!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家族必然是一个地方的名门望族,一个名门望族根植于一个地方,他的底细哪能逃得过皇帝的调查?

这样一个罪犯,他家有多少地,有多少房产,又多少人口,这些信息,恐怕早在皇帝叛他诛九族之前已经摆在皇帝的案上了。

更何况,一个所谓的富家豪门,说白了他们一个家族的人基本是住在一起的,皇帝真要诛他九族的话,只要派兵将他的宅子围起来,想跑都跑不了,即便会有几条漏网之鱼也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古代那些被判了诛九族的人,除了尽量多弄走几条漏网之鱼以外,罪犯本人根本跑不了,也不敢跑,只能束手就擒。

4

或许太小瞧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威力了,之所以能让当时罪犯乖乖就擒,也绝非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证,就能够将其束缚得了的

身份证也仅仅作为我们现如今特定的身份证明,而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下,想要逃跑,付出的代价极高。

被株连范围有限株连九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按常理来说,株连九族是指除犯罪本人除外,往上倒数4代,往下倒数4代,一共9代,仅仅作为伦理界的概念,与严格的法律法律还是有差距。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父亲氏族四代,母亲是族三代,最后加上妻子世族两代。法律上并没有明确意义上的株连九族,大多都是史书典籍中,亦或者是戏曲小说中,有满门抄斩引申出的说法罢了。也没有哪个官吏非要按着族谱上来,非要因为一人之罪而让全家受难,历史上被株连九族的例子也并不多。

据隋书中记载,杨玄感因为造反被株连九族,但其实真正行刑之时,涉及的也仅仅只有他的兄弟子侄。 流动人口极易控制的我国封建帝制既然能存在2000多年,必然有其独特的等级管理制度,也有极为严格苛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古代人也有类似身份证的身份管理凭证,或许我们只曾听闻商鞅变法,他的最终死亡就以忘带身份凭证有关,当时他因为变法闻名于世。

但也因此惹了一大帮人,自然他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众人抗衡,最终被告发造反,也只能默默承认,所以为了避免被诛杀的厄运,他选择了逃跑。

当然故事的结局也与他被抓而告终,当时商鞅变好不容易跑到了边关,就想找一家客舍落脚留宿,但在当时住店也是需要登记的,就在这个环节让店家感觉到他的可疑之处,不仅没有让他住店,还将其告发,扭送到官府。

出门办事都需要他人引荐,何况你是畏罪潜逃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有限,所以古人的活动范围也相当有限,如果要远离家乡,到外地办事,自然也需要寻求当地政府批准,有了介绍信方可通行。

毕竟每一座城池,为了防止形迹可疑之人潜逃,自然也会在城门口或者是主要干道上派重兵把守,没有引荐信是万万不能通过的。

何况逃亡的代价成本极高,前途未卜、生死不明,逃亡就意味着一场命运博弈,如果被因为株连九族,有可能只是流放,或者是降级贬官,亦或者是成为别人的奴隶丫鬟,但要是畏罪潜逃,被抓了就是死罪。

如若当时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岂不是就可以随意移民?那政府的作用何在?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你还不知道已经被株连仅仅通过口头传递信息或书信来往,效率难免太低。当时被株连九族,当然首先受到牵连诛杀的自然是要犯一家人,政府执行人员提前肯定会进行消息封锁,他们也绝不会蠢到打草惊蛇的地步。

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官府手中,若不是有内部人员提前通风报信,一切都发生在始料未及之中。因此,比起逃跑所付出的代价成本,乖乖束手就擒,还有从轻发落的可能。

何况当时还有极其严重的思想压迫,许多人根本不可能有逃跑的意识,即使被抓或者被杀,也只能认为这是命运使然!

5

古代确实没有身份证和摄像头这东西,这些都是现当代才有的,如此正好给那些犯罪的人提供了逃跑的机会,天下那么大,随便跑到哪个地方隐姓埋名官府都很难找到,那么为什么古代被诛九族的人不选择逃跑而是老实受死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诛九族在历史上很少出现

大家不要受电视剧蒙骗太深了,剧里面皇帝动不动就诛人家九族,这是很不真实的。实际上诛九族这个刑法在古代是不常用的,最多也就诛三族。诛九族即只要是沾点亲戚的人全部都要被牵连,古代又流行多生多育,这样一杀估计上百人都要命丧黄泉,这个罪孽是任何人都不能承担的,皇帝自称天选之子,自然也不想去承担罪责,再加上儒家治国的理念,所以诛九族这个刑法只是个摆设。

诛九族这样的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在隋朝的时候,隋朝的政治环境本就复杂,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的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杨玄造反失败后就自杀了,让阳广很是憋屈,不能在本人身上泄愤就把怒火都发泄在有干系的人身上,于是就不断扩大株连的范围,开了诛九族的先河。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斩草除根,防止死灰复燃。

第二,被诛之人没有经验

能被诛九族都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换句话说都是个人物,对当事人来说已经见过大风大浪,对死早有准备。但是对于其他被牵连的亲属和仅仅有血缘关系的远方亲戚来说,他们对死亡是没有预见的。他们还在家里吃着饭或者睡着觉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可能官兵就突然冲进来将他们抓走,更残酷的还不是被抓走,更多时候是直接杀死,诛杀就是灭门,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否有防抗能力,只要是与被诛九族者有关系的全都逃不过。那些或无辜或不无辜的人,因为没有被抓的经验,想要逃跑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三,跑也是跑不掉的

虽然古代没有身份证和监控系统,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代社会也是有一套对百姓懂得监管方式的。官府可不是吃白饭的,手段多了去了,什么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住宿登记制度、保甲制度、连坐制度等等多了去了。其中户籍制度是最具代表的制度之一,也是控制百姓最有效的工具,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户口。通过户籍制度官府可以掌握各个地方的人口和土地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税收等管理,当然也不只是在税收方面有用,在征兵上和追查逃犯上也起着大作用。

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就已经发展出了雏形,户籍簿上清除的记载了户主的居住地址、年龄、相貌、肤色、职业、财产、子女、所拥有土地等状况。在追查逃犯的时候,只要对比户籍上的人口和实际人口,就知道哪家有没有私藏逃犯,逃跑的人不管藏在哪户人家,只要没有户籍就会被揪出来,如果他跑去办理户籍那就更方便了,负责户籍的官员早就接到了命令,对那些版户籍的人严加查问,犯人直接就能被揪出来。

(古代户籍管理,保甲制度)

再加上朝廷律法和连坐制度,制度的严格让百姓们为了自保是不会去惹麻烦上身的,大家都知道私藏朝廷逃犯是死罪,所以百姓们也不会去触犯律法和制度。

以此看来,被诛九族的人和被牵连的人是逃也没用,就算逃了,也很可能会被抓回来,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而大部分人遇到这种事早就吓破胆了,哪还有心思去逃跑啊,只好乖乖受死了。

6

身份证并不是今天的新产物,在古代是有“身份证”的,谓之为照身贴。照身贴就是在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画上你的头像,写上你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等信息,并加盖有官府公章。出门办事都要随身携带照身贴、出远门还要有村里、乡里、县里的介绍信;官吏出行还要带上自己的官印凭信。住店都是要登记照身贴的,没有照身贴是住不成店的。

另外古代有严格的保甲制度,也就是乡里邻间每十户编成一个保,相互监督揭发,一人犯法,牵连九户。保长是最基层的治安小吏,他们会密切注意自己保内的人员变迁情况,有变动就会及时去官府登记备案。一个人犯了法,官府抓不到本人就会将保甲内的人拘禁了,这些人说出犯人行踪则可免罪,说不出行踪就免不了吃一顿官司。因此在古代想穿州过县亡命江湖是有技术难度的,武林小说里的大侠们来去自由,水浒传里的好汉纵横四海,毕竟是小说不是现实。

古代交通条件不便利,来往只有那么几条官路可行,你要翻山越岭,则免不了被强盗结果了性命;你要是走官府大道,则免不了被沿途关卡守卫捕获。因此逃亡天涯的成功率极低,就算你侥幸逃得性命,要想自己养活自己还是十分有难度的,种地与打猎你得有工具、种子;衣食住行你得与外人交往。与人交往就免不了照身贴与编户入保,这样很容易查出你的来龙去脉。《桃花源记》里的事毕竟是个例,人人都去桃花源了,国家管谁去?

最后诛九族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极低,真正要是诛九族,那么杀伐过多,不利于政府统治。因此在执行诛九族的事情上,一般是将犯人本人的父母妻小斩决,关系近的亲属流放,关系远的亲属交钱赎罪。纵观古代历史,各朝各代诛九族的案例并不多,在执行的时候也会大打折扣,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一般没有人来追究。方孝孺被明成祖诛了十族,也是后人编撰的,可以明确的是方孝孺本人及其父母妻小是被腰斩了,其它的亲属并没有被诛杀殆尽。

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你往哪里跑?

大家奇怪,为什么《水浒》员外不惜花费血本,也要为鲁智深洗白身份,让他成为合法的僧人鲁达?

大家别以为鲁智深洗白身份很容易。

他那个五花度牒就值很多两银子,还要员外这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搞到。

他还要罩着当地官员,将身为通缉犯的鲁智深当做他的表弟,变为鲁达这个僧人,这也要大笔行贿。

为啥这么大的动作?

在那个年代,通缉犯是很难逃走的。

为啥?说来说去,就是因为古人不流动。

古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农民,一般不会离开村子超过20里。

而剩下的主要是商人和官员。

官员上任在外乡,退休以后还是会回到故乡。

商人虽然去异乡做生意,但最终还是也会回家。

况且商人要带着货,官员一样就能看出来。

那么,古代人员流动就是很少的。

比较常见的就是僧人道士这些游走修行的了。


问题来了,你试图逃跑,在古代必须经过一些重要的关隘,渡口,城镇,都会有人盘查。

就比如你要进城,在古代都有兵丁在门口检查盘问。

遇到陌生人,立即重点排查。

而通缉令上通常写了年龄、籍贯、外貌特征等等。

一来,当年没有普通话,你的口音改不了,很容易辨认;

二来年龄、外貌特征还是能够大体锁定通缉犯的。

而且古代也没有人权一说,宁可错抓没有错放,抓住你错了就错了,总之宁枉勿纵。

正常来说,逃犯除非一头钻入深山老林,不然很难逃走。

大家注意那个生铁佛崔道成、飞天夜叉邱小乙,就很可能是躲藏在深山寺庙的强盗。

然而,崔道成这种人如果一再江湖上走动,很容易就被抓。

以上是第一,还有第二。

第二,古代实行连坐制度。

如果你跑到一家躲避起来,这家人不去举报,也要一起坐牢。

这种情况下,人家发现情况不对,肯定先去举报你。

所以,通缉犯很难逃走,也很难在很多地方隐居。

第三,古代还有很多识别方法。

比如脸上刺字,被打板子以后留下的伤疤等等。

这种很容易辨认,一样就能看出来。

就像武松这种人,脸上有金印。

如果不是装扮成头发下垂的行者,他早就被人抓住杀掉了。

8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

古代没有身份证、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

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有两点回答。

第一, 确实有人逃跑。第二,逃跑不是那么容易的。

古代能够被诛灭九族的,一般来说都是帝王发动国家力量来消灭的对象,比如明朝的方孝孺由于反对朱棣甚至疑似被诛灭十族。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前朝的皇室,比如说刘裕屠杀司马家族,南齐的萧道成屠杀刘裕的刘宋家族,萧衍屠杀萧道成家族,侯景更是把整个南朝的士族高门一锅端,还有唐朝宗室被韩建,朱温屠杀,赵宋的皇室集体被元朝逼得跳海一样。这些都是王朝后人,因为新朝惧怕他们重新建立国家才予以屠杀,所以他们可以说是插翅难飞。由于他们都是有玉牒和各种身份证明的皇族,所以杀起来也是非常容易的,毕竟他们都是有身份证的人,还有对他们屠杀一般都会秘密而血腥的进行。比如说南齐的明帝萧鸾屠杀自己的宗室诸王,都是用典签半夜进行,行动迅速而诡异根本察觉不到。所以说想跑也跑不了。而且古代人口流动少,你跑到人多的地方,除非有人接应,否则生面孔,一定会被发现。要是跑到深山老林里,贝爷可不好当,弄不好就挂了……

至于说一般的普通人,基本上也享受不到彻彻底底的诛灭九族的“待遇”,最多也就是杀几个而已。要想诛灭九族这种“待遇”,至少也得谋反之类的罪名才行。而且其实真正的夷三族,即夫母妻三族。

所以他们的九族也大可放心,而真正被诛灭九族的也有不少逃跑的,比如司马氏被刘裕诛杀的时候,就有人逃到北方,再比如萧衍屠杀南齐也有一部分南齐宗室北逃。

所以说,能被杀的人很难跑,能跑的人一般也轮不到杀。

9

当然是可以逃跑的!像我们闽南地区就有很多村落就是因为有家族人被诛九族的时候逃跑出来,然后躲到深山老林里安家落户,最后重新繁衍起来的。

古代建立有保甲制度,每家每户有多少人都得在册登记的,到其他地方去住店登记也得提供当地保甲开出的证明才能住,方圆活动不得超过100里地,这种情况下很难全家逃走的,只要一声令下,府衙的衙役出动一包围想跑也跑不掉。但是往往可以有很多漏网之鱼,比如正在被朝廷通缉的时候恰恰有人去到朋友家窜门或者回娘家做客的这时候就能够逃过一劫。比如像我们隔壁村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是清朝初年,我们隔壁村有人参加了反清复明的运动,结果被抓住了判诛九族罪,整村人80多户大约240多人都被杀头,这时候村里有3个孕妇刚好回娘家做客,清军官兵包围村庄抓人杀人的时候恰恰不在,而后这3个孕妇就在娘家隐姓埋名生下了4孩子(1对是双胞胎),这4个孩子长大后来回来重新建村。

其次,能够犯下被诛九族罪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大都是朝廷重臣,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个把有权或者有钱的朋友。在这种临死关头,往往会有这种朋友站出来帮忙,一般就是保住幼子让他们逃走。他们会贿赂一下抓捕官兵或者牢狱,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牢狱一是不敢得罪重臣,二是得钱财,三是自己给自己积德,如果没有深仇大恨的一般是会帮忙的。

10

这个话题,纵横要不秀一下自己肚子里的那点玩意,都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一身武艺(吹个牛,缓解缓解气氛)。

被诛九族者及其家人大多没有经验,来不及跑

大多数是网友都是电视剧看多了,认为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诛九族,其实诛九族这个刑罚,在古代并不经常用,也许有的人当一辈子官都没有见到有被诛九族的人。

所谓诛九族,那就是沾点亲戚的人全算上,这个刑罚牵连的人太多,不符合古代儒家治国的理念,所以,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基本就很少有了,而秦朝的时候,最大的刑罚应该是诛三族,李斯被赵高陷害后,就是被诛的三族。

中国历史上真正出现诛九族的是在隋朝时期,当时杨玄造杨广的反,造反失败后,杨玄就自杀了,没给杨广泄愤的机会,因此杨广就扩大株连的范围,也就是诛九族的开始。

隋朝会出现诛九族这样的刑罚,也跟隋朝之前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做就做的干脆,所以才有诛九族的事件发生。

隋朝之后基本就很少诛九族了,唐朝一向标榜“以德服人”,据说皇帝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让牢里的犯人回家团聚,真假就不去说了,一直到明清时期,为了管理大一统的国家,往往礼法并施,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有的时候会用重罚。

比如明朝时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让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起草文件,方孝孺不肯,就被朱棣诛了十族。明朝时期为了维持稳定,多次兴大案,其中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最为出名,牵连人数甚至达上万人。

综合来讲,古代诛九族的事件也是很少的,一般来说,能够被诛九族的都是属于位高权重,想要造反的,统治者在拿下这样的人之后,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这位要被诛九族的人,自然也不会放过他家里的人。

所谓的九族,由于没有任何被抓的经验,想要逃跑是不可能的。

除了被诛九族的人被有经验外,古代官府还有哪些手段来控制你逃跑呢?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住宿登记制度、保甲制度、连坐制度都了解一下,可以说,古代的制度就是为了全方位多角度控制老百姓而组建的,不要以为古代侦查技术手段落后,没有身份证、和监控这些东西,就可以为所欲为,只要官府想要抓你,你想要逃跑还是很困难的。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了解一下

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也是历代统治者管理老百姓的重要工具,通过户籍制度,官府可以更好的掌握辖区内的土地和人口情况,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税收,征兵等管理。

我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口登记制度,即称之为“登人”或“登众”,虽然不是严格的户口制度,但是已经开始对人口进行数量上的登记了。

户籍制度真正意义上的产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推行兼并战争,动员平民服兵役的策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基层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到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已经发展出雏形,在户籍簿上要记载户主的居住地址、年龄、相貌、肤色、职业、财产状况。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隋唐时期算是我国古代户籍发展的一个成熟期,《通典》记载了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 五家为保 。每里置正一人, 掌按比户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 凡三本 ,一留县 ,一送州,一送户部。”

到宋代时期户籍更是成为管理老百姓的工具,不管你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总之一定会给你纳入到各种各样的户籍制度中。

古代客栈登记制度了解一下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想要发展必须依靠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只能是把人严格控制在土地上,户籍制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制人口的流动。

但是人是社交的产物,不交流是不行的,交流就需要流动,古代在开展客栈业的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在客栈登记的制度。

来往的人必须在客栈登记自己的姓名、籍贯、职业、到哪里去、干什么事等内容,以防止贼人的走动。

这项制度至少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就开始推广,据说秦惠王登基后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跑后想要到客栈住宿,客栈的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见他并未带凭证,就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而在以宋代社会为背景的《水浒传》中,晁盖、吴用等人设计了一套天衣无缝的偷盗计划,结果却因为住店的时候,登记出了差错,当时官府要求: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薄, 一面上用勘合印信;每夜有客商来歇息,须要问他“那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

由此可见,古代客栈登记制度的厉害之处,长途跋涉的行走,如果不住店,在古代真的不是遇到野兽,就是遇到土匪,生还的概率很小。

古代什五连坐和保甲制度了解一下

通过户籍可以将人的动态显示出来,通过客栈登记制度管理流动人口,古代还有一个绝招防止罪犯。这个就是什五连坐和保甲制度。

什伍乡里制度,就是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使“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秦朝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连坐,就是邻里之间有互相监督的责任,一家犯罪,邻居不举报,那邻居也是同罪。

到后来逐渐形成了我国基层的保甲制度,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村里来个生人,报官!

《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一路逃窜,客栈不敢去,村子不敢进,就是一路的“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总结:

古代在有了通缉犯之后,会通知到各个乡村、客栈等公共场合张贴告示,这个时候出门没有凭证之类的东西,很容易就被抓了。

所以,被诛九族的人,也是很无奈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你能往哪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