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乎同时期取得民族独立的中印两国,要论起点的话,印度是明显高于中国的。

1950年的印度,人均发电量是同期中国的4倍,人均GDP为中国的1.6倍。铁路历程是中国的2.5倍,钢产量是中国的8倍。

毕竟,早年的英殖民者没能预测到,自己将终有一日从南亚次大陆撤退。因而,把印度当成英帝国的永久领土,花了200多年,认认真真的搞了不少建设。加之,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波及到印度本土,最终印度也是在同英国好合好散的基础上,实现的和平独立。所以,跟多数饱受战争摧残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同,英国人留下的遗产,大部分都被印度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印度的人均GDP还稍高于我国,中、印两个经济体的规模也大约相当(GDP总量都在1450亿美元至1480亿美元上下)。

这么看,印度和中国的差距,主要取决于最近这四十多年的发水平。

要探究其中缘由,咱们可以从中央到地方,依次捋一捋。

首先,印度采用的是联邦制的政府模式,再配以议会制的西式选举制度。

要说这种“联邦制”,最典型的,要数美国了。在美国,讲究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地方政府的自治权限很大,各州内部有自己的宪法,可以自行规定是否禁枪、保留死刑、结婚年龄、堕胎是否合法等等。

到了印度,虽然各邦的自治权限不如美国那么宽泛,但离“团结举国上下,集中力量干大事”还是差的远,中央政府的决策权力和执行力明显不足。

最典型的就是,在一些大型基建工程上,印度政府的统筹能力还是很弱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个典型的热带季风国家,旱涝特别容易走极端。这种环境下,大修水利工程自然是必须的,抗旱抗涝、防洪发电、水运养殖,综合开发,造福万代。但长期以来,印度却一直这么凑合着过,每年饱受旱涝困扰。

其实,在水利工程方面,印度早在1980年就推出了“内河联网计划”。只是,这一“规划”,折腾了四十年,两代人的功夫,目前,其主要项目仍仅存在于“图纸”之上。

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了印度的高铁项目中,让投资印度的日本企业每天利滚利的赔钱(日方不但出人出技术,还提供了低至0.1%的年息,偿还期延长至50年的“超低息贷款”)

讲真,这也不能全怪印度政府的“拖延症”。毕竟,无论是修水库还是建高铁,征地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肯定难以避免。而在印度这种联邦政体下,征地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协商好,地方政府协内部表决通过后,再一个一个去找土地所有人谈判。

而且,无论是各邦政府还是印度的基层群众,对于“个人服从集体”方面的认识都算不是很到位。显然,这么一层一层谈下去,等谈好了一轮,这届政府的任期都快过了,到下一届政府,保不准又得再研究一遍。

加之,今年是人民党执政,明年可能换国大党了。即使顶着得罪地方的风险,费大劲建成了,这又算谁的政绩?

那么,要说印度的中央集权为什么这么不给力呢,这还得简单追溯一下印度的传统历史。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邦国割据的状态。所谓“印度”这一称呼,在1947年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前,大多只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出现而已,并不被用作正式的国家名称。

现代印度共和国的疆域,要远超出任何一个所谓的古印度“大一统王朝”的领土范围。印度,只不过是继承了英国属印度殖民时代的遗产罢了。

印度共和国刚成立那会儿,以武力和各种诱导的形式,打压驱逐地方王公,花了近十年,把本来各自为政的各邦国改造成了行省——邦。

然而,千年来的传统,可不是这么好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中央和地方各邦的利益冲突一直没消停过。

此外,印度境内还存在着诸如北方的“纳萨尔派”和南部的泰米尔民族主义分子这样的反政府武装和分裂势力。半个多世纪以来,任凭印军轮番绞杀,仍然顽强根植于地方民间,还在劳苦大众中,坐拥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以第三方客观的视角,演绎了纳萨尔派“闹革命”的故事)

显然,中央-地方合作不顺畅,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地方分裂势力的骚扰,都对印度工业发展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

接着就是印度广为全球诟病的民族、宗教矛盾,人口压力和性别与种姓歧视了。

在种姓方面,长期以来,除了莫迪总理所在的“吠舍”阶层的流动性相对强些,抓到机会,运气好的话,通过个人奋斗,能成为高官、学者或者富豪外,在当今的印度,管理层和精英层仍然由中高种姓把持,干苦力和污秽工作的,总是最底层的首陀罗和贱民。

加之,即便种姓制度本仅是占人口83%的印度教徒内部的划分,但其影响之大,甚至把原本教义倡导“人人平等”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给“同化”了。种姓压迫,愈发的不限于印度教徒范围内。

原本一些低种姓群体,为了逃避来自印度教的种姓歧视,选择了改信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结果没成想,这些“印度特色”了的外来宗教,对信徒也分了等级,他们还是会被处处轻贱和歧视。

这样一代代下去,出生低的印度人往往会直接认命——做卑贱的工作,那都属于神早就安排好的事儿。不服,就是在亵渎神的意志,要遭报应的。

这种情形下,即便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太懂得好好利用。更何况,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印度公立学校,跟私立学校比,教学水平差距极大。

这也让印度一直长期稳坐世界文盲人口的榜首。

大家都知道,一国想提升工业化水平,必然需要大量受过教育和专业训练、有良好大工业产业工作习惯的现代技术工人;而印度广大低种姓的廉价劳动力们,则多为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低、自制力低的“三低人群”。

如此庞大的人口,一旦质跟不上去,量越大,国家负担越重,多便宜都没意义。

显然,宗教的麻痹、种姓和阶级的固化,极大的妨碍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实际上,这些弊端,印度政府也不是不清楚。但是在如此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宗教力量的面前,印度中央政府原本就不太灵光的执行能力,根本扛不起改造民间传统认知和社会陋习的重担。

比如,早在1950年,刚独立的印度政府就在宪法层面正式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统一用“部落民”来代指达利特人(贱民);同年,印度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61年,又出台了《禁止嫁妆法案》。

然而,这些针对各种陋习的政令法规,在实际操作中,一涉及到政治选举和党派的利益,往往就是一纸空文。

咱们就拿印度版的“计划生育”举例。

上世纪70年代,尼赫鲁的独生女,“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担任总理的时候,已经很有预见性的察觉到了国内的人口压力。于是,直接以严格法令的形式,全国推广“强制绝育”政策。

这些强制性政策包括:申请获信贷、领取补贴之前必须出示绝育手术证明、第三胎以上的孩子无法入学、两胎以上的男人没有绝育手术证明无法申请营业执照、囚犯在绝育前不能假赦,二孩以上的公务员也得有绝育手术的证明才行,不服,那直接辞退。

如此“激进”的手段,严重得罪了热衷“人口生产”,并极度重男轻女的广大印度基层群众。

再看印度的选举制度,一人一票,由公民投票选议员,获得半数以上议席的党派就是执政党,其党首自动成为国家一把手。结果呢,在1978年的选举中,鉴于“强制计划生育”方面引发的民怨,从未失手过的印度国大党竟然不敌人民党,最终败选。

到了八十年代,英迪拉再次带领国大党赢得选举,出任印度总理的时候,充分吸取了教训,政策温和多了。

甚至,英迪拉遇刺后的历届印度政府,无论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也都没敢再怎么提及过“强制计划生育”的事儿,生怕触怒到选民。

总之,印度作为一个继承了英国南亚主要遗产,地缘环境非常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口数量庞大的地区性大国,起点真的不算低。

只是,一方面,印度中央和地方的这种“联邦”关系,让其很难集中力量干大事,统筹全国利益,这导致各种国家层面的计划和工程,都能搞出严重“拖延症”;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现当代印度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政令法案,在推行上,往往不敢作得太猛,过于强制化。中央不但生怕地方政府唱反调,更担心招惹到选民,下届不愿意选自己了。因此,它那强大的宗教环境和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陋习,往往让普遍落后的民众认知和西式的民主政体不仅很难匹配,反到处处矛盾,进而给国家发展严重拖了后腿。

最佳贡献者
2

我觉得中国超越印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中国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同属儒家文化圈,中国只要开放,就很容易承接日本和四小龙的产业转移,这对当时中国改开的起步非常重要。

印度没有这个条件,哪怕现在,日本和四小龙把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越南,也比转移到印度多,这就是同一文化圈的作用。

3

亚洲的中国与印度,几乎是同一时期建立的现代国家,而且两个国家的合计人口超过20多亿,在世界舞台上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事实来说,印度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中国。一份报告数据显示,过去的2019年中,印度GDP总量终于达到了2.85万亿美元,成功超越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但要知道,同一时间内,中国的GDP总量为14.36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的5倍左右。

问题来了,印度为何会落后这么多?明明上世纪刚成立的印度有比新中国更好的国内基础,也同样有着更加优质的外部环境。印度的领土面积非常广阔,濒临恒河和印度河平原,地势比较平坦,土壤非常肥沃,有数亿劳动力,十分适合发展农业。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地自产,工业基础比较好,在上世纪50年代,印度的钢铁产量是中国的10倍。再到后来,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几乎都对印度“疼爱有加”。从1951年开始,三十多年时间,苏联给印度的援助贷款高达100亿卢布,印度现今的工业体系,一半都是苏联援助的。

所有条件加在一起分析,印度不可能发展不起来。如果当时印度能够专心发展,现在恐怕都能超越美国,成世界最大经济体。但实际就是这样,印度到今天仍然有着大量贫困人口,依然没有强大的印度。上边提到了2019年的GDP总量,大家知道嘛,实际上在1980年左右时候,中国与印度的GDP总量基本上差不多。在1980年,中国的GDP规模是2050亿美元,而这一年印度的GDP总量大约是1980亿美元,两国基本相当。如果考虑到人口规模,中国人均GDP还低于印度30%左右,当时中国人均GDP是203美元,而印度是271美元。到了2018年,中国的GDP突破了13万亿美元,而印度还不到3万亿美元。此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而印度刚刚过2000美元,两国相差5倍!也就是说,中印的差距是在最近四十年时间中拉开的。

大英帝国统治印度大陆超过200年时间,那时候的英国人可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所以在几百年时间中对印度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这在后来都造福印度了。二次世界大战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热火朝天,东亚、西欧、北非以及太平洋地区都是重要战场。唯独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所有英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基本都完整保存下来了。想想当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内近乎是一个烂摊子,到处都是被战火损坏的断壁残垣。

印度从1947年独立建国以来,拥有特别顺畅的国际环境,美苏通吃,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至始至终都得到各路列强的扶持。几乎在整个上世纪中,苏联都在一直都在大力援助印度,从1951年到八十年代末才逐渐结束,持续了三十多年时间。尽管印度独立之后就一直倡导不结盟,但还是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拉拢。冷战初期的苏联,由于没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势力庞大,所以对于印度洋这个大国充满兴趣,百般拉拢。与美国援助印度附加许多政治条件不同,苏联几乎是真的一心一意帮助印度搞国内建设。甚至不夸张的说,印度现代工业体系估计有一半都与曾经的苏联援助分不开关系。

美苏冷战进入到更加激烈时期后,苏联方面急需要得到印度这么一个能够进出印度洋的出海口,所以给了印度许多的好处。而苏联与我国呢?确实一开始援助了许多,但没有几年苏联人就撤走了,究其原因还是想控制中国。与其给印度的援助相比,中国得到的简直太少了。美国就不用说了,从上世纪到今天一直都对印度有好的态度好的扶持。可以说,印度的外部条件要比中国好多了。

其实,印度一手好牌打烂不是没有原因,原因就在印度自身。我们至少可以从种姓等级制度、教育以及政府威权这三个方面来看。印度的种姓制度全球闻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高等种姓的人生下来就从事的是高级优越工作,而低种姓则一般从事低贱污秽工作。许多底层人出身后就深知神的安排,所以也就一辈子安安稳稳,不会去奋斗过更好的生活。如此一来,印度社会就失去了活力,同时阶层也更加固化。

现代工业化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也不一定非要高等教育,至少也要是中学毕业。没有高素质劳动者,很难让工业社会发展。但到今天为止,印度的文盲率仍然是世界第一,问题显然易见。另外,印度的政治体制让中央政府没有太大权力。在许多全国性大型工程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扯皮甚至长达数年。再考虑到选举和选民的原因,印度政府制定政策更加畏手畏脚。政令都不能上通下达,如何发展。

所以说,印度比中国差许多不是没有原因。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假如没有中国,印度就是个相当成功的国家,政治民主,百姓听话,经济稳定爬升。印度有国家强力管控的计划经济,有电网,连贫苦的穷人都有机会偷电;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铁路网,连贫苦的穷人都能免费挂火车。拥有先进的软件技术,庞大的社会精英和中产阶层,印度人民素质特别高,有超过一半的人识字,还有不到一半的人会算20除以5的算术题,只有不到10%的印度人在碰到21除以3时会产生困惑,因为手指头和脚趾头不够用了。

4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一直是世界文明舞台的常客,可近代以来,它却做了大英帝国几百年的殖民地。二战后,虽然谋求独立成功,却被英国硬生生一分为二,另一半巴基斯坦则成为印度的世仇,两国曾三次开战,直到今天也是边境冲突不断。

不过印度也确实不是吃素的,在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中,它也深得曾经的宗主国英国的真传,有样学样地把巴基斯坦也搞分裂了,于是原英属印度的地盘,今天就分化为三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印度不但在近代表现得十分窝囊,哪怕是今天,也远没有发挥出一个人口众多、面积广袤的文明古国该有的面貌。一众发达国家就不提了,单是与中国相比,印度就差得很远。

首先看GDP,无论总量还是人均,中国都遥遥领先印度;其次看工业产值以及工业能力,印度更是连中国的影子都吃不到。

前段时间中印边境冲突,印度国内掀起了反华高潮,受民间舆论影响,莫迪政府决定将中国的APP在印度全面下架,消息传到国内,当大家也纷纷准备反制的时候,却发现印度根本没什么APP值得中国人抵制。

今天不如中国,回到70年前,印度却比咱们阔多了

中国今天的实力和成就,毫无疑问是当前的印度远远无法企及的,但如果把时钟推回到70年前,情况却反过来了。那时候同样刚刚建国不久的印度,工业基础却比中国好得多,也就是说,印度的起跑线原本是高过中国的。

关于70年前中印两国工业基础的对比,可以简单地透过一个数值来看,那就是经常被专家学者们引用的“粗钢产量”,在电气化时代,它几乎是一国工业能力的风向标。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一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仅仅只有15.8万吨,而同期印度的数值则是137万吨,几乎达到了中国的九倍之多。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内战,而印度却是和平独立的,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不足为奇。但即便把民国时期也都计入,中国粗钢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43年,也仅仅只有94.8万吨,与同期印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所以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不如同期印度的。如果印度人也熟读《阿Q正传》的话,也许就会来一句:我们的祖上可阔得多啦。

种姓制度——拖累印度发展的一大黑手

那有着更厚底子的印度,怎么发展得就这么差呢?这个问题,中国人或许想知道,但印度人肯定更想知道。然而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是很难靠自身找到问题根源的。因为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印度文化的本体上,也就是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它把人从高到低分成四大等级,事实上,在这四大等级之外,还有所谓的“不可接触者”(即贱民)。种姓制度就是印度的一大顽疾,一个连名义上的人人平等都无法做到的国家,是不配屹立于现代文明之林的。

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印度最底层的人只能认命,靠虚无的宗教来麻痹自己,身而为人,却活得像个畜生,这样的人口,就算数量再多,又能对工业化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所以印度只是看上去人口众多,真正的人口红利却没有多少,故而无法像中国这样依靠人口红利迅速发展起来。除非有一天,印度人能打破种姓隔离,让最底层的人产生斗志,才能真正把人口优势发挥出来。

宗教矛盾——阻碍印度发展的不可调和因素

除了种姓制度在拖累印度之外,宗教矛盾也是让印度发展缓慢的一大罪魁祸首。印度有很多影响力大的宗教群体,比如人数最多的印度教,以及人数稍少的锡克教、伊斯兰教等等。

说是人数稍少,但也只是相对于印度的人口来说比较少,绝对值还是非常可观的,比如光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在印度就达到了1.2亿,是当前全世界除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以外,穆斯林最多的国家。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加起来,总数将超过3.8亿之巨,所以印度似乎还要感谢英国,如果不是当年印巴分治了,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势必还要更加尖锐。

倘若真是这样,今天的印度,恐怕就很难拥有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了,内部冲突乃至恐怖主义将成为常态。然而即便是分治后的印度,受宗教对立的影响,国内也很难真正团结起来,既然没办法拧成一股绳,大国的发展优势当然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以上两大因素,可以说是导致基础更高的印度发展到今天却远不如中国的主要原因。相比于这两条,其余的影响因子就几乎可以忽略了。比如常常被中国网民挂在嘴边的印度的民主制度,这其实并不是制约印度发展的重点,因为印度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威权性比较强的体制,更别提90年代之前的印度,还在政府的主导下搞过计划经济呢。

治大国如烹小鲜,印度这个国情复杂的大国,恐怕非得来个“米其林大厨”才能助它一飞冲天。只是很可惜,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或许只能祝印度好运了吧。

5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整体实力而言,华夏多数时间都是强于印度的。

至于建国初期的GDP中国也是高于印度。1952年中国是304亿美元,印度是221亿美元,中国比印度高38%。

只有从人均角度,印度才在几千年中以及建国初期有机会超过中国。

印度的起点不高于中国,古代社会不需要讨论。那么近代,不能假定殖民地的人民比独立国家的人民生活更幸福,殖民者从来就不是慈善家。

印度独立以后,发展并不算慢,一个没有发生过大饥荒,人口还增长到13.6亿的国家,虽然没能彻底解决营养不良,但怎么都不算一个黑暗的国家。吐槽印度人民吃素和饿肚子出口粮食的,没有黑到点子上,印度的婆罗门也是吃素的,人家自古食谱就是这样。

印度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学习老主子学的不好。印度国教的婆罗门制度,把印度国民分为三六九等,贫富差距太大,底层民众信奉来世,这辈子干啥都没激情,觉得这辈子投胎不好,就忍受痛苦,便于下辈子投个好胎。那这辈子得过且过,就那样吧,没多少工作激情。

印度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会被世界大国拉拢,这就导致印度不像中国,完全可以躺着就过的很安全。副作用就是军火是万国牌,自家的阿琼啊,航母啊,被俄罗斯卡,被欧盟卡,被美国卡,各种猫腻。结果越过越丧,失了先机。


我们从来就比印度发达,实际上,我们一直很发达,我们文化的先进性一直保持到近代。

不能认为印度发展得不好,实际上,不是由殖民者自行建立的殖民国家中,印度是发展最好的一个,不能拿殖民地国家和灯塔国家比发展速度,我们那个不是发展,是回血的速度。


2019年印度GDP大概在2.8万亿美金上下(我就默认印度没造假吧)。其实也不能说印度发展的不好,在如此恶略的环境下印度依然发展出仿制药以及软件代工这两个世界级产业出来(印度感觉发展的已经不错了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后我想说的是印度没有中国发展的好不是因为印度不行(对比大部分国家),而是中国发展是像开挂一般的存在。印度的发展我认为才是一般国家发展的正常流程。

6

人不行。

7

印度工业基础是英国人留下的。当印度人独立时,靠这个向世界宣布,印度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的雄心壮志冲云天,但不利用这个工业基础发展经济,却四处挑起战争,膨胀到极点时又找错了对象,竞敢和中国打仗。打了败仗后又不吸取教训,反而加大备战力度,想一血前耻。这就更把发展经济甩在脑后。所以,印度经济几十年没有太大起色。

8

差得远吗,过去和中国都是金砖国家,世界经济排第六大,军事排名靠前,又是英联邦国家,和西方国家有共同的价值观,朋一反不比中国少,为什么会很看不起他呢!如果说近现代扩张很快的国家,非印度莫属,真正的南亚一霸,印度洋印度的并非喊口号的,是真实力。

9

很简单,人种问题,中国人只要不折腾,好好发展,要智商有智商,要勤劳有勤劳,怎么可能久居人下?反观印度,智商又低,又有人种问题,一个垃圾民族。

10

再回答这个题目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个事实,英国同样殖民印度和香港,为何香港那么发达,印度人还是世界较贫穷的国家?是不是跟民族有关系呢?

印度基础比中国好时间点应该是改革开放。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来回答,先谈开始印度工业基础比中国的原因;另一方面,如何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基础远远甩开印度。

1、大英帝国给印度打下工业基础

印度从历史上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英国的到来将印度这个地理概念整合成一个国家的概念,也就是说印度这个国家是英国人一手打造的,否则现在的印度将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区。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建立工业基础的前提,大英帝国帮助印度人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英国人为了方便统治印度,在印度复制了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一把将印度从奴隶制带到了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先进的技术和经济制度也在印度开花结果,促进印度本地的产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这可以促使印度在工业化之路少走很多的弯路。印度是英国人手把手带到现代国家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印度基本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反观中国,战争不断。从抗日战争算起,日本基本把中国整个工业化进程打断。中国先是全面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以后就是解放战争,建国以后立马又开始抗美援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没有良好的国内环境,哪有精力发展经济,专心搞工业化。中印之间就是这样拉差距的。

2、中国是怎么撵上并超过印度

中国抗美援朝以后,基本上解决了外部威胁,外交上一边倒对苏联友好的政策。苏联看到中国有硬刚美国的实力,所以拼命拉拢中国,所以给中国前所未有的工业扶持,156项工业项目彻底给中国的工业化打好基础。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有一定工业基础,这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60年代到7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耽误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完成的两弹一星计划,既保障了国家安全,也拉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中国工业打下了基本骨架。后面的改革开放则是给这个骨架填上肌肉和皮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中国9年义务教育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素质很高的劳动力。

反观印度,空有13亿人口的劳动力,但是文化素质方面远不如中国,另外印度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实际参与工业化建设的人口并不多。另外在文化传统上,印度人知天乐命,安于现状,并没有太多改变现状的动力。反观中国人,都希望奋斗改变生活,全国上下996,拼命追赶西方世界。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而已。只要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就一定会领先并且超过别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超过美国指日可待。反观印度,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所以超过印度,并不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事,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印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