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和饮食结构很独特,首先大熊猫属于熊科,所以它们能够像其他熊科物种一样消化肉类。大约240万年前,大熊猫变成了食草动物,它们的饮食完全转向了竹子,但是它们的消化道结构没有变化,能够消化肉类。因此,理论上大熊猫是可以吃肉的,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摄像机也曾经捕捉到了野生大熊猫吃肉的画面。

动物园不让熊猫吃肉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基于目前野生大熊猫99%以上的食物都由竹子组成。野生大熊猫通常就栖息在竹子不远处,喜欢吃竹子的根、芽和叶子,尤其是嫩芽,根据季节吃不同种类和部位的竹子。在春天和夏天,主要喜欢吃笋,秋天吃竹叶,在冬天则吃是树根。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极低,大熊猫每天必须吃掉23到40公斤竹子以满足能量需求。

2010年,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的一组科学家发现了熊猫从食肉动物成为素食饮食背后的原因,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图谱的研究将大熊猫的基因组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大熊猫T1R1基因发生了突变,该基因编码的T1R1蛋白是鲜味受体。大熊猫T1R1的突变使其变成一个伪基因,无法表达,结果导致大熊猫尝不出肉的鲜味,渐渐地对肉失去了兴趣。

虽然熊猫对肉不感兴趣,长时间以来一直以为主要食物,但从理论上讲,它们的消化道无法消化植物纤维,因为它们没有编码纤维素降解酶的基因。研究表明,大熊猫能吃竹子是由于它们的肠道菌群,大熊猫的肠道携带大量梭状芽胞杆菌,这些梭状芽胞杆菌具有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的酶,这些细菌一直生活在熊猫的肠道内,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纤维。因此,在梭状芽胞杆菌的帮助下,熊猫可以像素食者一样生活,尽管它们有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

最佳贡献者
2

需要首先明确一下,大熊猫虽然是杂食性动物,但其身体特征更符合食肉动物。

大熊猫是食肉动物的身体特征

首先是肠道长度。根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结果,食草动物的肠道长度与身体长度的比值区间为10以上,杂食动物在7左右,而食肉动物基本在5以下。大熊猫的肠道长度与体长的比值仅为4,与大多数食肉动物一样。

其次是牙齿结构。食草动物的犬齿普遍不发达,而臼吃比较发达,适合反复咀嚼草类食物。而大熊猫鹅牙齿结构,既有臼齿也有犬齿,臼齿比一般肉食性动物发达,犬齿和前臼齿要比草食性动物发达,适合撕咬肉类食物。



再者是咬合力。大熊猫的嘴巴完全张开来,它的咬合力是非常大的,仅次于黑熊,要比食草动物强大的多。

大熊猫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竹子?

据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类的一个亚种,在几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丢失了一种嗅觉判断的基因,逐渐改吃素了,而在大熊猫的栖息地范围,竹子生长广泛而且生物量大,淀粉含量高,很受熊猫青睐。熊猫特别喜欢吃竹笋以及竹子中淀粉、半纤维素含量高的部分,能够快速补充大熊猫在生长发育、繁殖交配期间的体力和营养。

由于大熊猫的肠道较短,对竹子特别是其中的纤维素的消化吸收率很低,只能达到20%左右,因此需要不断的进食来弥补“消化不良”的欠缺。

动物园为何不喂大熊猫肉类?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大熊猫已经进化并且适应了以竹子为主的食物结构,大量投食肉类会破坏其肠道菌群稳定性,不利于大熊猫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是经济因素,动物园如果总给大熊猫投食肉类食物,经济成本要远比竹子大的多,动物园的营运负担就会加重许多。

3

千寻君来回答。

因为大熊猫不需要吃肉,强行给它吃肉,它反而不适应。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本质上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定位源自其演化历程,并不一定非要吃肉的动物才是食肉动物),但迫于环境剧变,改以竹子为食,成为极其特殊的素食比例高达99%的食肉动物。大熊猫保留了食肉动物的身体结构,但肠胃系统经过特化已经能够消化竹子中的纤维素。

但和真正的食草动物比起来,大熊猫的消化道还是太简单,它没有食草动物所具有的复杂的胃室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虫。所以大熊猫消化吸收率不高,所以只能通过不断进食,不断排泄来维持生存,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季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嫩竹枝,或者30-38千克的竹笋,每天排便40多次,排出10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长期以竹为食已经让大熊猫摆脱了对肉类的依赖,野生大熊猫偶尔会开荤,去抓竹鼠尝尝或是捡食一些腐尸,但吃太多也会消化不良。野生大熊猫对于盐的依赖更大,野生动物会通过各种天然渠道补充盐分,比如啃食含盐的土块和石头。而古代,大熊猫经常跑到村民家里舔舐铁锅上残留的盐分,因此被称为“食铁兽”。

动物园里的饲养员会给大熊猫搭配各种营养食物,但不会直接给大熊猫吃肉,会用其他食物替代肉类。直接给大熊猫喂肉的话一是消化不良,二是让大熊猫情绪不稳定,不利于大熊猫身体健康。

野生大熊猫体重一般只有40-60公斤左右,很难上百,而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可以长到150公斤。说明大熊猫即使不吃肉,吃其他搭配合理的食物也能长到很大的体型。

4

大熊猫这个物种的食性就是主吃竹子,生理原因。它们的肠道会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竹子的粗纤维,如果粗纤维摄入不够,会导致肠道粘液无法排除,人工饲养添加的杂粮和水果等是很有限的,这是为了保护大熊猫的身体健康。

5

熊猫经过漫长历史的进化,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慢慢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活习性。它们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所有的食物资源进行取食,所有有什么就吃什么,所以熊猫形成了一个杂食性,吃竹子,野果,野菜等等之类,当然它们也可以吃肉类,但是长期习惯容易获得杂食,形成了安逸,懒惰生活的习性和庞大的肥胖体型,更加不适合捕食肉类动物。

所以熊猫进化到如今,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外部的因素(人类的干预)所提供的食物,竹子便成了熊猫的主食,熊猫的消化系统也因此改变,肉类是可以吃,但是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引发,当然,从经济成本的角度,也不会给肉类吃。




6

熊猫是杂食动物,动物园里面熊猫不让吃肉是因为怕肉的味道勾起熊猫凶残的本性而会互相扑食动物园内的动物及参观的游客

7


所有其他大型熊类都是食肉动物或杂食动物,从不依赖单一的食物来源。野生大熊猫偶尔会吃鸡蛋、鱼和其他东西,但它们的食物中大约99%是竹子。 熊猫有食肉的牙齿,但现在是咀嚼坚硬植物的利器。 熊猫的肠子很短,所以它们不能正确消化植物,它们必须每天吃10或15公斤竹子来获得足够的营养(但也意味着它们每天大便超过20次)。



由于 食物营养含量太差,熊猫不能冬眠,它们必须一年四季都吃东西,而不是像其他熊一样冬眠,不能为它们的宝宝生产高质量的奶,所以必须花更长的时间照顾它们的宝宝。 这种对竹子的依赖以及它们需要吃的数量意味着熊猫需要大片的土地,并且它们能够居住的地方也非常有限,尤其是随着与人类土地使用冲突的增加。 所有这些都表明大熊猫极易灭绝,它们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吉祥物,只有通过人类的干预才有生存的机会。



2010年,中国科学家发现大熊猫似乎已经失去了品尝美味的能力,比如肉类,因为它们的基因中有一个不活跃的基因。味道对告诉我们喜欢吃什么很重要,所以现代熊猫可能不喜欢吃肉,有肉它们当然会吃,而且确实会吃,但是偶尔吃肉在熊猫的食物中只占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基因大约在400万年前停止工作,也就是许多其他动物灭绝的时候。如果你的食物消失了,你会吃周围的任何东西,竹子到处都是。

自从改吃竹子后,熊猫进化出了非常强壮的下颚和牙齿,这使得它们能够很好地咬碎食物,在食物被消化后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它们还有一种拇指,这让它们对自己的食物更加挑剔。它们先吃竹叶,然后才吃更硬的茎。 科学家发现竹子可能在熊猫的大脑中产生奖励反应,就像人类中大多数人喜欢含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吃这些食物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让我们感觉很好。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记得我们感觉良好,并鼓励我们在有好吃的食物时多吃。

事实证明,熊猫不能正常产生多巴胺,因此没有正常的感觉良好的反应。竹子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有助于熊猫制造更多多巴胺。简而言之,吃竹子可能会让熊猫的大脑认为,就食物而言,竹子非常好。

8

大熊猫这个物种的食性就是主吃竹子,生理原因。它们的肠道会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竹子的粗纤维,如果粗纤维摄入不够,会导致肠道粘液无法排除,这时表现停止进食、缩成一团、精神状态差,直到排粘完成才恢复精神进食。所以吃竹子是必须的,人工饲养添加的杂粮(对大熊猫来说是精粮)和水果等是很有限的,这是为了保护大熊猫的身体健康。

9

大熊猫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吃了没味儿就不想吃了)


竹子作为主食是因为野外竹子的分布密度比较高,竹笋中含有比其他植物更多的淀粉和半纤维素,可以为熊猫发情生育提供能量,也能帮助他们生长、增加体重。


在冬季没有竹笋和嫩竹叶的情况下,竹竿中的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则会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这时大熊猫就开始吃竹竿。


另外,大熊猫每天消耗的能量非常少,这也是他们能够只依靠竹子这种低热量食物生活,同时仍能保持较大体重的原因之一。

10

大熊猫是熊科动物,祖先是吃肉的,后来因为环境的改变没有办法才吃竹子的。它的消化系统已经不太适应吃肉了(不能多吃,吃多了拉稀、吐),并且演化出了第六指吃竹子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