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这就是张生精虫上脑的意思,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负了一段感情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未来前程似锦啊。张生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做了,至于黑历史,只要发达了,自然有人洗地,于他而言,没关系。(文/宛如清扬)

  奉劝姑娘们,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种种要慎重。

最佳贡献者
2

(一叶七珠原创非首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诗不知道打动了多少憧憬爱情的姑娘。可是你们知道么,诗句虽然深情,可是这诗的作者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他就是元稹。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很读者都熟悉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这戏剧中男主角张生没有辜负崔莺莺,两人最后携手在一起。其实,《西厢记》是根据元稹的《莺莺传》改写的,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莺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之自传。元稹为了自己的前途,抛弃了崔莺莺。崔莺莺家室不好,娶了她元稹在官场上得不到任何助力。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他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要顾全大局只有跟她断绝关系。 莺莺后来意识到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怨恨元稹,甚至去信嘱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 这是悲哀的清醒,她最后另嫁他人,终身不再见张生。


元稹在和崔莺莺有私之后,红娘问他为什么不求婚, 谁知元稹却说:“昨天我一见崔莺莺就不能自持,数日来废寝忘食,只怕没有几天好捱的了。如果明媒正娶,又要纳采,又要问名,几个月的时间我可能就会因相思 而死了。”多么无耻的借口啊!完全秒杀现在的花花公子。恰逢这时,元稹得到了长安令韦夏卿的赏识,而且韦夏卿还有个尚未婚配的女儿韦丛,于是顺理成章的,元稹娶了韦丛,抛弃了崔莺莺。多少年后,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不知道莺莺后来是不是看到这篇传奇小说,一生的伤痛,再也抹不下去。


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韦丛的贤惠淑良,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 。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韦氏去世后,元稹写诗悼念她,于是就有了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甚至还许下了终生不娶的誓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但是,元稹虽然嘴上说不娶,流连花丛的事情可没少干。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元稹认识薛涛时,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 当时韦丛还没有离世,元稹出使地方遇到了薛涛,两人互相欣赏,然后同居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元稹因为得罪权贵遭到贬斥,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著名的薛涛笺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其实就是现在的情书。

薛涛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遇到元稹,就像张爱玲遇到胡兰成:“见了他 我变的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 心里是欢喜的 又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就是如此慈悲吧。 元稹确实是个懂诗的人,尤其是他写给薛涛的情诗更令薛涛爱潮汹涌。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时,元稹的诗着实给她很大的刺激。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我们将会是同心人。大唐开国以来,女诗人并不多,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洪度是薛涛的字。这些年来,薛涛几乎已忘记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涛感动万分。与元稹相处的那一段日子,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薛涛仿佛从四十多岁回到了十四岁以前。后元稹要回京城了,薛涛嘱咐元稹:勿忘我!他说:不会的,我即使会忘记你,也不会忘记你的诗啊。你的诗我全带了,如你怕我忘记,就常常写诗给我吧。”元稹就这样带走了薛涛的诗和爱情。这是她一生唯一的爱情。踏上他新的仕途,后又做了乘龙婿,薛涛重回了浣花溪。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虽身为艺伎,却如此分晓进退斩断情丝。就是这样一位心底纯净、智慧冷静的蜀中一代才女,竟是被人生生说成品行不端。何其可悲。可读罢他与薛涛的故事,虽不至于说他无耻,但由此对他的好感尽失。再读此诗,却感觉他实在是虚假万分,虚情假意到令人不屑。


元稹实是有罪,薄幸寡恩,既不想与薛涛相伴终生,既不想救她于水火,又何苦给她希望和幻想,令她刻骨铭心地朝暮思念。与此同时又与名妓刘采青私交甚笃、如火如荼。元稹何其风流何其残忍。我们还记得薛涛笺和“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的诗。即便是史料齐全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还在大肆赞扬元稹的所谓刚正不阿,一往情深,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认真了解事实的人,还公然推崇元稹的刚阿正直,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3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共有三个版本:一是唐朝的《莺莺传》,二是元朝的《西厢记》,三是这个故事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朝大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经历。

我们先来说《莺莺传》,说的是一个叫做张生的书生,有一次来到蒲州普救寺寄住,恰好当时有个崔家寡妇带着女儿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

这一年,著名将军浑碱在蒲地去世,他的士兵趁着办丧事期间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因此不可避免会受到乱兵的抢劫。

恰好张生与蒲地一位将军是好友,便请来了一些军队保护崔家母女,因此崔家才没遭到兵灾。后来崔母便大摆酒席款待张生,并引荐女儿崔莺莺与张生相见,张生见崔莺莺长的貌美如花,不由对她一见钟情。



后来张生便多次托崔莺莺的丫环红娘代为引见,而红娘却反问张生既然喜欢崔莺莺,为何不借着对崔家的这份恩情而光明正大提亲呢?

张生却认为媒妁之言要数月之久,到时自己早就相思而亡。其实从张生的这个态度来看,就已经注定他们这段感情只能是露水之缘。

后来在红娘的牵引下,两人私下往来两个月,并多次在西厢房一起睡觉,但这期间张生始终未提媒妁之事,而崔莺莺也没有提要张生娶她之事,毕竟张生是要到京城赶考之人,而长安的一切崔莺莺不能给予,崔莺莺也深知这些,不挽留不为难,也不会开口提婚嫁之事。

等到张生离开的前夜,张生也只是在崔莺莺面前愁叹,但不说任何誓言,崔莺莺这才慢慢地说道:“这段感情是我主动献身,我自不会怨恨。如果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惠。你不娶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谓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

言毕, 崔莺莺弹了一曲《霓裳羽衣曲》,多年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后来,张生来到长安,还时常给崔莺莺寄来胭脂水粉,崔莺莺也回复书信。

此后两年,张生始终没能考中科举,他和崔莺莺的联系也就渐渐悄无声息,再后来张生索性留在长安,并娶了一个长安女子,继续科举之路,而崔莺莺也嫁了别人。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爱情一样,明知道不会有结果,但还是在一起,最终却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谈不上谁抛弃谁,只能说有缘无份,双方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至于在《西厢记》中,前面的情节基本都差不多,只不过添加了崔母强烈反对的情节,再就是后来张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张生高中状元后回来迎娶了崔莺莺,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所谓的始乱终弃。



最后,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故事。

这是在公元799年,刚满20岁的元稹因考中科举被朝堂派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当时正值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便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崔氏母女。

等到乱军平定后,元稹就崔家少女崔莺莺相爱。虽然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便在第二年再赴京应试。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

公元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此时,韦夏卿又表示很欣赏元稹的才华,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元稹经过权衡得失,最后选择抛弃莺莺,而娶了韦丛。毕竟,对于元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向上爬的机会。不过,虽然元稹和苇丛是标准的政治联姻,但两人婚后感情却非常好,在苇丛去世后,元稹还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来悼念亡妻。

对于初恋情人崔莺莺,或许是受良心的谴责,又或许是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从这层意义上说,现实版的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4

恩爱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这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几

句话,只要琢磨一下你就理解这是为什么了。喜新厌旧人之本性,没有必要讨论这些问题,说来话长,适可而止!

5

1、始乱之,终弃之。

故事的开头便写好了结尾,一见钟情,大多是见色起意。于张生而言,和崔莺莺的相遇不过是露水姻缘,他并没有娶妻的打算。因此在一开始,没有结婚打算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而古代社会重视礼教,聘则为娶,奔则为妾,更何况是婚前性行为呢?

崔莺莺的行为十分不当。

因此,没有婚姻保障,没有下聘礼,没有什么付出就得到的东西,到手后自然没有珍惜的念头。



2、崔莺莺的身份。

有两种可能。一是破落大户的小姐,没钱没权,张生娶了对他的仕途不会有帮助,所以只当春风一度。

二是委托名门淑女,其实卖弄春情。说明毫无身份地位,自然张生只当做非良家女子。

无论是哪种身份,张生在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考虑下,都会抛弃崔莺莺。



3、古代社会的普遍背景。

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被礼教束缚没有自由。因此被侮辱被损害是为常态,甚至连她们自己都认为是正常的。“拼却一生心,尽君今日欢。”这一日的欢愉是要付出一生为代价的,而这只是为了对方而已。何其悲哀。

书生发达后停妻再娶都很普遍,更何况只是露水夫妻呢?当时读书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朝堂上得到助力,联姻是普遍行为。从元稹本人娶了宰相之女地行为就可以看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6

滚滚红尘中,有多少崔莺莺,就有多少张生!

你问张生:为何你要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张生一定会说:我哪有?

《莺莺传》里莺莺的故事

故事中的张生,性温茂,美风容。

崔莺莺,是张生的远房表妹。

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张生出力救护了姨母郑氏一家。姨母感激不尽,过后专门设宴答谢张生。

在宴会上,张生对天生丽质的表妹崔莺莺一见钟情。

经过崔莺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二人终于在西厢下私会。从此,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巫山云雨,好不甜蜜!

后来,张生赴京赶考落第,只好滞留在京师。期间,张生与莺莺一直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相思之苦。

最后,张生还是忍痛割断了表妹的感情,另娶了别家的女子,崔莺莺也嫁了他家的男人。

多年以后,张生路过崔莺莺的家门,张生以“表兄”的身份求见。

崔莺莺说: 不!

《莺莺传》外,莺莺的故事

《莺莺传》的作者,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元稹。

元稹也属于没落的贵族之后,父亲元宽是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的曾孙。母亲荥阳郑氏,是汉朝至隋唐以来著名的名门望族。

元稹8岁的时候,父亲元宽因病去世。

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包括元稹的学业。从小就聪颖过人的元稹,没有让母亲失望,元稹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了科举之路的考试。

公元799年,21岁的元稹,在蒲州任小职,遇见了陷入困境中的远房表亲。元稹帮助表亲解决了困难,之后,元稹与表亲家才貌双全的女儿崔莺莺相爱。

过后没多久,元稹就去京城再次参加应制科试。

公元803年,元稹再展才华,与白居易同时进入书判拨萃科,并在秘书省担任校书郎。之后,元稹迎娶了后来官至尚书的韦夏卿的女儿韦丛。

当然,表妹崔莺莺就成了过去式了。

韦丛有才有情还有貌,元稹和韦丛过着非常恩爱的生活。

公元809年,27岁的韦丛病逝。元稹为爱妻写下了千古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再后来,元稹和才女薛涛也有过交往。但是,这个中唐时期文艺界最出名的爱情故事,最后也无疾而终了。

多年以后,午夜梦回时,老年的元稹忍不住会想起早就嫁做他人妇的表妹崔莺莺。他发现,崔莺莺的一颦一笑,仍然非常鲜明地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于是,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写了《莺莺传》。

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本着“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重新改写了《莺莺传》,这就有了《西厢记》。

莺莺,你要理解表哥张生!

爱情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真正用文字解释清楚,哪怕是大才子元稹也不行。

但是,元稹知道,感情最终是要落实到每天的菜米油盐中的!如果抛开了这些,他和崔莺莺的爱情,必将是一地鸡毛。

元稹不仅是崔莺莺的表哥,他还是母亲的儿子,他的肩上一直承担着元家复兴的重任。母亲的含辛茹苦,就是希望有这么一天,儿子能够带领元家重新走向辉煌。

而崔莺莺家除了有点财,在元稹的仕途上帮不了任何忙。这一点,元稹非常清楚。

所以,在《莺莺传》里,红娘问张生:

"崔家的内外亲戚你是了解的,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

张生回答说:

"恐怕过不了早晚,我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去娶亲,又要'纳采',又要'问名',手续多得很,少说也得三四个月,那时恐我也就不会在人世了。"

原来,在张生的心里,张生和崔莺莺,就像两个小朋友在过家家,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明媒正娶崔莺莺!

张生的人生观一直是旗帜鲜明

元稹是个理性的人。

尽管自己与崔莺莺互相很喜欢,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以,他从不曾在崔莺莺家里正式提亲。

以他对表亲家有恩,他如果向崔莺莺的母亲提亲的话,肯定会得到崔莺莺母亲的同意。

后来,元稹在京城得到韦夏卿的赏识,他毫不犹豫地娶了韦丛。那个时候,元稹和韦丛在婚前没有一点感情。

可以说,对元稹而言,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但是,元稹自己非常乐意!

韦丛去世后,元稹又和才女薛涛恋爱。

薛涛不仅大了元稹11岁,还是乐籍出身。一个生活于烟花之地的女子,对于元稹的仕途来说,薛涛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

这一些,元稹心里明白,聪明如薛涛更明白,而且看得非常透彻。

因此,两人劳燕分飞,永远相思。

元稹如此,张生又何尚不是呢?

崔莺莺不是普通的女人,她是妖孽!

当朋友知道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之后,对于张生挥泪斩断情丝很不理解。他们之间你情我愿,郎才女貌,又没有谁家的父母反对,怎么就轻易放弃了呢?

张生说:

"大凡上天所造就的绝代佳人,不危害她自身,就一定为害他人。如果崔莺莺婚配富贵人家,凭借着娇宠,不成云不成雨,就成为蛟成为螭,我不知道她会变成什么。

从前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拥有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很雄厚,然而一个女子就可以破坏它,溃散他的民众,宰割他的躯体,至今仍被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因此只好克制感情。"

是了,这就是张生放弃崔莺莺的主要原因!

也是元稹放弃表妹的主要原因!

原来,经过张生和崔莺莺夜夜云雨后,他发现崔莺莺不止是美若天仙,而且有媚骨,可以令自己欲仙欲死!

美若天仙的妲己,如果不是一代妖姬,怎么能让商纣王荒淫无道,最后误国误己,自杀身亡?

所谓红颜祸水,妲己是,崔莺莺也将是!

张生也好,元稹也罢,都是普通的人,小命要紧。张生和元稹都非常理智,如果一份感情,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还是赶紧溜为妙!

经过张生这么一解释,这时,在座的人好像突然全都明白了!

三少说:

崔莺莺不是张生的菜,也不是元稹的菜。

不是张生薄情,也不是元稹寡意,实在是……

编,继续编

7

只能说张生不是真的爱莺莺只是贪恋她的美色吧。

张生和崔莺莺的完美爱情曾让我们向往,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个故事是最新的版本,王实甫的《西厢记》,而这个故事最初是来自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故事的结局却和《西厢记》大相径庭。其实刚开始就可以看出,张生并非是那样渴望爱情的人,他希望的不是爱情,而是美色,是对于美女的那种渴望,简单说来,就是希望得到性欲的满足罢了。在原文中张生就说过“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登徒子是有淫欲,而我张生其实是爱美色的,我是有真性情的人,登徒子有淫欲,而张生是对美女有淫欲罢了。

而就在这时候,张生路过普救寺,救了崔莺莺一家,正在崔母郑氏让她儿女答谢张生之时,张生看到了美若天仙的崔莺莺张生深为其美色打动,所以就想尽办法,而这个时候崔莺莺也爱上了张生,只是迫于礼节,“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従人间至矣”张生和莺莺算是正式在一起了。

而后,张生去了京城赴考,崔莺莺似乎早有预感:“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你对我始乱终弃我也不敢怨恨,如果你最后被能和我在一起,那就是莫大的缘分了。但是最终莺莺也没有免得了被张生始乱终弃的结局。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写信给莺莺,莺莺回信,张生竟然将莺莺的回信给朋友看,情侣爱人之间的悄悄话试问怎么可以让外人知道,从张生这个举动就可以看出,他不再爱莺莺了。张生的好友也知道了这件事,其中就有《莺莺传》的作者元稹,他们便问张生,为什么要和莺莺断绝关系?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张生就将莺莺看做了红颜祸水,将她比作了褒姒妲己之类的妖孽,不爱了何必如此伤害呢?后来莺莺也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别人。

其实张生就将莺莺看做了一个满足他情欲的工具罢了,并不是真心的爱她,对莺莺始乱终弃之后,他便给自己的渣男行为找借口,反而说莺莺是红颜祸水,即使娶了她也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而有人说这个《莺莺传》的故事其实是元稹拿自己当做原型来创作的,据说元稹也曾爱过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最后对人始乱终弃了,这篇作品的目的也不是对男人那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批判,相反,只是在为他们的始乱终弃找借口,作者对始乱终弃的这种行为做辩解,虽然如此,后世的读者却为莺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张生的负心行为表示深刻憎恶,而莺莺的故事也不断被后人改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了,他们都赋予了这段故事最美好的憧憬,给了莺莺和张生最为美好的结局,那就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8

《莺莺传》和《西厢记》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却是相同的,记述的都是一个故事;就像《水浒》和《金瓶梅》说的都是潘金莲和西门庆故事一样,情节相似,结局不同。

崔莺莺是官二代,但已经是"破落户"之女,因为父亲是前朝的官员,不是现任官员。即便如此,身上依旧具备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备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所以当张生邂逅莺莺的时候,眼前一亮、一见倾心。而莺莺对这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质彬彬的张生也是一见如故,两人是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再加上中间又有丫鬟红娘在里头做信使和催化剂,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成就了鱼水之欢。

可是莺莺的母亲得知后,极力反对。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不要说一个官宦人家,就是平民百姓也万万容不得这等"丑事",但崔母还是豁达大度,让张生考取功名后,再来成婚。

这崔母也许是小瞧了张生,认为穷小子是个绣花枕头,所以才以此搪塞。谁知道张生竟然一不小心就金榜题名、高中了状元。年轻有为的张生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从一个垃圾股变成绩优股。前程无限的张生成了朝中大臣的乘龙快婿,他跟莺莺的约定也忘到了九霄云外。

这一切,莺莺全然不知,依旧在相信爱情,傻傻等待。多年再见,自己的意中人已经成了他人夫君。

以上是《莺莺传》的故事梗概。而《西厢记》跟前者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结局不同,改成了痴情女子、痴心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如果说《莺莺传》是写实的话,《西厢记》就是童话,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我们都看过京剧《铡美案》、豫剧叫《秦香莲》,写的是一个发愤图强的有志青年陈世美在考取状元后隐瞒了自己家里有老婆孩子的事实,成为皇上的乘龙快婿,当上了驸马。妻子秦香莲携子千里寻夫,陈世美得知后恐怕真相败露落得欺君之罪,竟然想杀人灭口。秦香莲得知真相怒不可遏去司法部长包拯那里告状,最后将负心男子陈世美就地正法。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都抗拒不了名利的诱惑,何况跟陈世美相比,张生一没有跟莺莺拜堂,二没有生孩子,三没有杀妻害子,已经够意思了。

如果细细推敲,张生本身就一个花心男人、轻薄书生,一个正常有家教的子弟看上一个大家闺秀,怎么也要费尽千辛万苦去走正常程序,明媒正娶,不然家里也不会答应。一个有学问的人,能考取状元的人,一定也是官宦人家或者书香门第,家教很严的,怎么会接受一个自由恋爱,先斩后奏的婚姻呢?

可见张生对莺莺一开始就不是认真的,只是个荷尔蒙上来后,想排泄激情的采花贼而已。什么爱情,都是幌子而已。

俗话说,爱一个人没有理由,就是想和他在一起。而不爱一个人的理由则有千条万条。到了不爱的时候,以身相许也是一种罪:你能跟我轻易上床,以后也能跟别人,可见不是什么好鸟,红颜祸水啊。罪过,罪过。

从古到今都是痴情女子负心汉,这是由男女本身的社会地位和生理条件决定的。

离婚的女人一文不值,而离婚的男人毫发无损。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不是贬低女性,自然规律如此。所以说,女人永远是感情上的弱者,是爱情的受害者。

越是有地位的男人,事业越蒸蒸日上的男人,就越势利眼儿,越不相信爱情。爱情对他们只是青云直上的工具,没有利用价值的女人,一切免谈。

我们的蒋总统也是个把爱情当工具的教科书式的典范,当年小蒋在上海滩落魄的时候还不如一个瘪三,是陈洁如不离不弃在他左右,他也许曾经对陈洁如动过真情。可是当蒋先生平步青云成了北伐军总司令的时候,有钱有势的宋家就成了敲门砖,宋美龄就成了小蒋攻克的目标;至于陈洁如,拜拜吧。

不过蒋先生娶了宋美龄之后就好好过日子,再没有乱来过。比起另外许多的见一个女人就上一个、换了无数老婆、上了无数女人的政治人物,蒋虽薄情但不滥情,也算说得过去了。

至于具体到我们的张生,高中状元的他只想怎样攀龙附凤让自己往上爬的更快点。

崔莺莺什么东西,跟男人一见钟情就随便给身子的女人,能上得了厅堂吗?有人说男人都是七秒钟的记忆的动物,也有人说男人是提起裤子就后悔的动物,这都是对男同胞的污蔑,男人也有痴心的,不过数量越来越少,属于男人里的濒危品种了。

如果张生"高考"落榜、街头乞讨,如果崔莺莺的老爸是在任官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结局就是美好的。可惜张生不幸考中,可惜莹莹家里已经败落,所以莹莹的爱情只能变成终生的遗恨。

9

元稹啊元稹,

一失足成千古恨!

今天称你渣男,

纵有满腹经纶,

因损了那个崔莺莺,

你寡义薄情。

叫你渣男不过份,

活该背个历史的臭名!

10

一直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就像《红楼梦》里贾母所说的那样酸书生的笔下永远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不过是他们的意淫罢了,真正的大家闺秀又怎么会不顾名节与外男私通。所以我觉得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就是意淫。穷书生一朝抱得美人归,可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却又抛弃苦苦追求来的妻子身登荣华,不过是虚荣心作祟罢了。

我感觉这像是嘲讽古代那种儒士的虚伪,自以为端庄自持,风流蕴藉的臭皮囊下藏着的也不过是颗虚荣自大,始乱终弃的心。多情总被无情误,小时候觉得是才子佳人的佳话,长大之后再看不过是人情冷暖的虚假。掌声更多的是把崔莺莺当做一种胜利品炫耀吧,毕竟美貌温柔的相国小姐钟情于他,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艳福。是的,不是爱情,是艳福。爱情是两厢情愿的纯洁无瑕,艳福是一方欺瞒丑陋的诈骗。所谓的美貌过甚,不过是自我安慰的理由,当发现“崔莺莺”无法成为自己的助力时,张生便果断地酱这颗曾经心头的白月光变成了惹人生厌的饭粒子,果断弹开。而小说中的圆满,更是讽刺,不过是伪君子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