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他将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弟弟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因此他死后李隆基也追封他为让皇帝。关于他为何会把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的问题,个人认为李成器更多是因为兄弟情谊和顾全大局而甘心让位,他们兄弟之间的确是历史上少见的皇家亲情。

李成器让位的背景

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五王在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发动“神龙革命”。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唐中宗李显复位,但是唐中宗的懦弱,却使得之后的唐王朝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数次动乱:

  • 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唐中宗复位。

  • 706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七公主开府置官,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遭诬陷被贬。

  • 707年,在韦后母女及武三思逼迫之下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武三思一家被杀,武氏集团衰乱。此后唐中宗出面干预下政变失败,太子李重俊被杀。

  • 710年,唐中宗被韦后母女毒杀,韦后立李重茂为太子,韦后控制朝政。

  • 中宗死后一个月,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联络对韦后擅权不满的万骑营将领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母女和上官婉儿,尽除韦氏一党。太平公主主持朝局拥立哥哥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这就是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之后,作为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面临的政局。当时虽然他父亲李旦是皇帝,但是一直以来性格同样懦弱的李旦在政治上并不强势。朝政大权控制在以姑姑太平公主为首的政治势力手中,而弟弟李隆基又因为唐隆政变的功劳在朝臣中拥有一定的声望。


立储困局

李旦第二次即位后首先就面临立储问题,李旦有五个成年的儿子,其中李成器是嫡长子,而且己经在李旦第一次登上皇位的时被立为太子。三子李隆基则在唐隆政变中居功至伟,而且表现出果敢的个性及较强的政治能力,因而李旦在立储问题上颇为犹豫。

  • 李成器:作为嫡长子,而且曾经被立为太子,李成器在礼法上是太子当然人选。但是李隆基又有功于社稷,李旦对重新立李成器为太子有顾虑,一方面他的政治能力有待考验,另一方面担心重演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 李隆基:虽然在唐隆政变中立下大功,但是李隆基无论在实力和威望上都不能和玄武门事变前的李世民相比。他只是在部分朝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即使支持立他为太子的朝臣也因为礼法的影响不敢公开提出。至于权力方面当时他只是一名立下大功的皇子并无多少实权,唐朝的权力当时主要掌控在太平公主手中,因为唐隆政变幕后真正的大佬其实是她。


最终这个困局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得到解决,李成器坚定的认为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应该立贤而不是立长。他的辞让使得李旦得以坚定决心改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成器是否有机会争储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隆基的权势使得李成器明智的选择退出储君之位的争夺。但是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其实在让储之时李隆基的权势并不太,与李世民当年挑战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此李成器完全有能力争夺储位。

    李隆基其实是个弱势太子,他被立为太子之后仍然储位不稳。掌握朝政的太平公主对李隆基不断的发起挑战,多次公开要求撤换太子,理由就是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与礼法不合。如果李成器不是真心让位,他完全可以选择与太平公主集团联合,借助太平公主集团的权势李成器完全有可能重新夺回太子之位。

    但是李成器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全程鼎力支持自己的弟弟。以至于后来太平公主为了削弱李隆基的力量,转而要求唐睿宗李旦将李成器等人外放地方。

    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手足之情

    除了这次让储,从李成器与李隆基兄弟的一生来看,他们兄弟五人的感情的确不错。这可能与他们的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 相互扶持的同年:李成器与李隆基的童年都是在奶奶武则天的高压恐怖中度过的。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母亲都是被武则天赐死的,同样幼年丧母的两人肯定有着不同常人的兄弟感情基础。

    • 五王宅的兄弟情谊:公元698年,李显重新成为太子,李旦退居相王,因此李成器兄弟五人搬出皇宫居住。他们兄弟的住宅都相互邻近,因而被称为五王宅。在这里兄弟五人相互扶持,彼此关系非常融洽。

    由此可以看出,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手足之情的确不是虚假的,因此他的让位也更多是出于政治大局和手足情谊上出发的。不能片面的以权势阴谋的角度去解释他的让位,也正因此李隆基在登基称帝之后依旧与李成器等人保持良好的感情。李成器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而兄弟五人中的其他三个死后都被追封为太子,显然都是高于他们本身级别的追封。

    最佳贡献者
    2

    唐睿宗长子李成器为何让出太子之位给李隆基?这个问题就让(秉烛读春秋)告诉你事实真相吧。

    李成器又名李宪,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他和李隆基是亲兄弟,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也就是说:李成器是李隆基的哥哥。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对太子之位争夺的很激烈,比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太子之位之争,康熙的皇子们的“九子夺嫡”等等数不胜数,可是,为什么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本来太子之位就是非他莫属,可是后来他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了,这就意味着把唐朝的皇位拱手让人了,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原因呢?

    要弄清楚个中缘故还得从其父李旦说起: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的老公李治死后,李显继位,李显做了55天皇帝后,由于做错了一件事:他想加封老丈人官职,惹怒武则天而被废为原来的庐陵王,回自己封地去了。紧接着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权欲望很大,李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一切朝政由武则天一人决断。

    尽管李旦小心翼翼做他的傀儡皇帝,但不久仍然被废为王。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建周,说实话武则天治国能力还是很强的,无怪乎看不上他的儿子们。

    武则天夺李唐天下建立了武周并不受正统大臣们的拥护,到了晚年,宰相张柬之和狄仁杰发动了“神龙政变”,诛杀了武氏家族成员及武则天的“面首”二张。迫使武则天禅位于原来的废帝李显,(最初的那个,李旦的哥哥)。李显做了皇帝不久,驾崩(一说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拥立李显的16岁的儿子李重茂为帝,韦皇后打算临朝称制,也让李重茂做傀儡皇帝。此时,李旦和李隆基都很受重用,手中握有实权,毕竟李旦是李重茂的叔叔。这样在韦皇后眼里看来,李旦、李隆基是实现自己专权的障碍,于是想杀死二人,由于她手下泄密给了李旦和李隆基的消息,李家父子先下手为强,杀了韦皇后。

    李重茂一看这架势,李旦李隆基父子太强势了,小皇帝十分识趣,乖乖的让出了皇位,李旦得以第二次称帝。(问题的关键来了),李旦称帝,那么就会立太子为将来的接班人,按说李成器是长子,非他莫属,但李旦夺得的皇位李隆基功劳最大,这怎么办呢?还是李成器有头脑,他也看到没有实力的父亲曾经几度被废,当个窝囊皇帝也没啥意思。于是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李旦很赞赏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李成器死,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次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文/秉烛读春秋,??点关注。)

    3

    皇帝,普天之下、唯我独尊!恐怕没有谁是真正心甘情愿把皇位拱手让人的,唐王朝著名的“让皇帝”李宪(李成器)亦然!虽然他是主动辞让皇太子之位的,后来也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并且在死后被追谥为“让皇帝”。但是,说到底,李宪此举也并非真的那么心甘情愿,无非是审时度势之后,作出的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抉择罢了。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为肃明皇后刘氏所生。原名李成器,后为避讳昭成皇后窦氏谥号中的“成”字而更名李宪。李宪六岁时便成为了唐王朝的皇太子。后来因为祖母武则天的原因,李宪的父亲唐睿宗自请退位,降为皇嗣。父亲成了“皇太子”,他这位皇太子自然也就没得当了,于是李宪又重新成为了“皇孙”。不久,李宪按照“皇太子”儿子的规格被祖母武则天册封为寿春王(郡王)。神龙政变之后,李宪的七大爷唐中宗李显重新成为了皇帝,李宪又被这位大爷晋封为了蔡王(亲王)。可是,李宪的父亲曾经也是皇帝,地位敏感、尴尬,以至于李宪对七大爷给的这个亲王之位都不敢接受,坚决辞去了亲王之位,仍旧当自己的寿春王。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祖母的强势、几位大爷与父亲的遭遇让李宪自幼便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甚至产生了对政治斗争的恐惧心理。他不敢轻易卷入任何政治漩涡,哪怕只是七大爷给的皇子待遇,他也不敢接受。就在坚辞亲王之后不久,一件关系唐王朝政治走向的大事发生了。唐中宗被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了,而且安乐公主与其生母皇后韦氏正在密谋行武则天之事!这个时候,李宪野心勃勃的弟弟李隆基见机会来了,便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又一场政变,诛杀了韦氏、安乐公主母女,拥立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重新登基为帝。



    唐睿宗重新成为皇帝之后,封李宪为宋王、李隆基为平王。这时候,糟心的事又来了。既然自己重新成为了皇帝,那么,谁来当这个皇太子呢?按理说,李宪六岁时就曾经被册立为皇太子,而且他又是嫡长子,这个皇太子之位理应是他的。可是,自己的皇位又是三儿子李隆基帮自己抢来的!如果唐睿宗翻脸不认旧账、把李宪立为皇太子,第二场“玄武门之变”恐怕也就不远了。因此,唐睿宗一直非常纠结,久久无法作出抉择。



    这时候,李宪出场了。对于李宪而言,弟弟李隆基有平叛和拥立之功,又手握重兵。而自己除了曾经的皇太子之位和嫡长子的名分,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能力与这位弟弟想抗衡。当年的隐太子李建成那可是如假包换的实权皇太子、东宫的武装力量也都不是吃干饭的!可即便如此,到头来李建成还是落得个命丧玄武门,被自己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取而代之的下场,更何况自己这个只有虚名的前皇太子、嫡长子呢?“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味还未完全散尽,祖母武则天为了权力杀子、废子的事情就在眼前!这一切让李宪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即便自己当上了这个皇太子,也未必能顺利继承皇位。到头来,说不定还得落得个曾祖大爷李建成同样的下场!与其如此,倒不如主动退出,既可以落得个好名声、让弟弟李隆基产生“亏欠心理”,还能保全自己的一生富贵。



    于是,一场兄友弟恭、你辞我让的大戏上演了!李宪坚决不接受皇太子之位,李隆基一口一个“我大哥不干、我也不能干!”最后,连他们的老爹唐睿宗都看不下去了:“你们哥俩能别过家家让来让去了吗?老三,既然你大哥坚决不肯当太子,那就你来吧。别磨叽了!”李隆基本就是做做表面文章,心里早已惦记这个皇太子之位了。既然老爷子都说话了,再推让就没意思了。于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皇太子之位。再之后,皇太子李隆基又开始与姑姑太平公主争权,双方大打出手,而李宪因为辞让皇太子之位,远远地躲开了这些是是非非。再后来,老爷子唐睿宗一看:“老三,好手段!这会儿是我妹、你姑姑,下一个就该是你老子我了吧?这皇帝还是你来吧!”于是,唐睿宗主动退位,当起了太上皇。皇太子李隆基正式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



    成为皇帝之后的唐玄宗内心或许对李宪这位大哥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话说回来,也没法让人放心!即便李宪自己没野心,也未必就没有别有用心之人拿李宪当幌子啊。因此,唐玄宗即位之后,不断给李宪加官进爵、增加食邑,处处吹捧拔高李宪。诚然,这里面有弥补对大哥的“亏欠”这样的心理因素,但多少也有一些借此试探的成分,想借此看看高官厚禄有没有激发这位大哥的野心。最终,李宪交上的答卷无疑是让唐玄宗满意的。李宪从不对政务指手画脚、也从不与朝臣勾勾搭搭,继续保持着一贯的极度低调作风!这才最终让唐玄宗放下心来,接下来的兄友弟恭虽然多少还是有点儿“作秀”的成分,但唐玄宗对李宪这位大哥的优待基本上还是出于真心的。



    在李宪去世之后,唐玄宗不仅给予了大哥几乎是人臣最高规格的丧葬待遇,而且还追谥其为“让皇帝”,并将其墓园按照帝陵规格命名为“惠陵”,也算是唐玄宗给李宪当初辞让皇太子之位的最终肯定与弥补了。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李宪主动退出的基础之上的。试想,如果李宪当初坚决不辞让皇太子之位、不低调行事,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还真的很难说!毕竟,当初唐玄宗在亲爹活着时对亲姑姑都照灭不误,同父异母的哥哥又有什么下不去手的呢?

    4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聊聊李成器的故事。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

    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 他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欲朝政,为唐玄宗所重。死后谥为让皇帝,葬于惠陵。

    李成器为何要让位给李隆基呢?容我慢慢说来。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等人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 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朝廷一片混乱。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 此后韦皇后便想学习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也准备动手杀掉李显的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经过与大将们的秘密协商,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史称“唐隆政变”。

    政变后,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多亏你救了我一命啊!”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由此看来,李隆基立有大功,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集团,不但保住了他父亲睿宗在内的一大批人的性命,而且还使得睿宗重新登基。

    李旦再次登基后,当时将要立皇位继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长子,而平王李隆基(唐玄宗)又有讨平韦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

    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使得海内失望。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于是李隆基成了太子。

    可是我们分析一下,李成器真有那么心甘情愿吗?肯定不是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世民喋血玄武门的事件还没过去多久。当时李世民不就是因为势力强大,与太子集团互不相让,才造成了玄武门的惨剧吗?而现在李隆基有大功,又掌握了军权,且李隆基胆量极大,已经发动过一次政变,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发动第二次政变,把哥哥给干掉呢?由此考虑,李成器还是决定让出这危险极大的太子之位,换取和平的生活。

    李隆基登基后,晋封李成器为司空。后来,李成器又晋位为太尉,依旧兼扬州大都督之职,再加实封一千户。一个多月后,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初年(713年),历任岐州刺史、开府如故。开元四年(716年),改名为宪,封为宁王,实封五千五百户,历任泽泾二州刺史。

    李隆基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的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宅第,赐金分帛,给他们最大快乐和赏赐,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者到近郊追逐鸟兽,或者在别墅作乐,天天不断。游玩所到之处,中使相望,都认为天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

    虽然这只是李隆基的表面文章,但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好的。

    李成器让位后,玄宗李隆基对他优待有加,而且李成器一生中谨小慎微,不干预朝政,最后得到善终, 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5

    只能说,李成器有机会登上皇位,至于能不能如愿,还真不好说,弄不好就又是一个玄武门事变。好在李成器有大智慧,也看惯了李家人相互的杀戮,面对功劳和势力,都远远大于自己的弟弟李隆基,退让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

    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起,李唐皇室的血,足够淹没了金水河,冰冷的石柱,目睹了一起又一起,李家人之间的相互杀伐。李隆基的功勋,就是建立在亲姑姑,太平公主的尸身上的。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曾经的皇太子,他如果不让位,是否能坐上皇位?他选择让位给三弟李隆基,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呢?

    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李成器不让位,玄武门之变再现将不可避免,他选择让位,既是无奈的抉择,更是主动之举。

    李隆基的功勋,让李成器黯淡无光

    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他幼年生母就被武则天杀害,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幽禁的生活。亲人之间的仇杀,让李隆基政治早熟,在亲眼目睹了神龙政变后,李隆基受到了全程“教育培训”。他很快将这个经验用于实践,在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他发动了唐隆政变,亲手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推上了皇位。

    唐隆政变对李唐政权意义重大,如果不是这次政变,大唐很有可能再次进入女主登基,天下杀伐的局面,首先遇害的就是与韦氏母女,矛盾重重的李旦父子。

    而这么大的政治事件,竟然是在李旦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导演!这次政变,将李隆基的声誉送上巅峰。

    李成器虽然是曾经的太子,仅仅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在为国立功方面,几乎等于零。这一点,李成器心服口服,他曾经说,太平时期可以用嫡长子继位,国家危难之际,当然得看功劳,我没法跟三弟比!

    李隆基的势力,已经尾大不掉

    功勋不代表地位,顶多舆论占优。不过功勋背后,往往意味着实力的强大,或者说势力强大!李隆基能发动唐隆政变,肯定不是自己单打独斗的结果,他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底,这个班底的实力,连李旦都未必控制得了!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因为功劳大,地位迅速上升,达到了可以抗衡太平公主的的地步。也就是说,朝中的大臣,半数出自李隆基的门下!

    这种状况,跟老祖宗李世民多么相似,甚至连李世民都得甘拜下风。相反,李成器呢?根本没有自己的班底,他要想坐上皇位,要看李隆基集团是否甘心。

    一旦到了这种局面,恐怕连李隆基都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他的心腹们,会推着他朝皇位走去,连皇帝都很难阻止得了。就连强大的太平公主一党,最终都被李隆基一网打尽。李成器应该很清楚,即便三弟无心争储,李隆基集团都不干!

    事实上,李旦之所以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跟实力派的大臣们,倒向李隆基不无关系,李旦只能顺应形势。

    哥俩的才智差异,决定了李成器被动的局面

    李成器、李隆基兄弟俩都很有文艺才能,尤善乐艺。不同的是,李成器除了醉心于艺术,真的没有表现出政治才能。李隆基则不然,艺术只是业余爱好,本质上他首先是政治家。

    本来李成器作为太子,更有机会接触政治,可惜的是,他当太子时,年仅六岁。屁股还没坐热,就因为李旦被废,他也跟着失去了太子之位。所以,短暂的太子经历,对他毫无帮助,相反很容易被政敌盯上。

    当李旦复位后,展现才能的却是一鸣惊人的李隆基,李成器给人留下的是花瓶的印象。一个是呼风唤雨的政治大佬,一个是玩弄风月的王爷,让谁接班,恁谁都很难选择李成器。

    李成器的大智慧

    李成器虽然没有政治才华,他却有自知之明,有生存大智慧。这个智慧,一方面来自家族的“血泪史”,一方面来自个人的感悟。当李旦登基,必须要定立太子时,他多次声泪俱下地要求父亲,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

    李成器的这个表态,有几分真几分假呢?我觉得至少有八分真!李成器不善于政治,但不代表看不清政治形势。

    首先,他能很明醒地认识到,相对弟弟,他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也没有支持他的政治势力,这两条决定了他很难坐上皇位,即便坐上了,也坐不稳,最大的可能,李建成就是参照物!

    其次,他也清楚皇位除了权力,还有责任,以及代价,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得起这个代价的。李成器后期多次推辞官职的表现,正反映了,他能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跟皇位不匹配。

    最后,李成器的志向(或者说爱好),也不在政治。这个特点,既促使他放弃了皇位,也让他放弃了参与政治,同时也给了他一个安全的个人生活。

    所以,除了坐不稳、坐不上的担心,有点被动外,其它都是他的真心写照。

    李隆基的兄弟情

    李成器作为废太子,居然能一生平安,受到厚待,甚至连遭忌都没有,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这跟李成器真心让位有关,让李隆基对他放心。

    同时,也跟李隆基的兄弟情深有关,历史上废太子的悲剧,大多因为皇帝的无端猜忌。李隆基对五个兄弟,非常有爱,相互走动,赏赐,关爱,一样不少。大概看惯了皇家杀戮,更珍惜这份兄弟情吧。

    人们谈到皇家兄弟,不免第一视角,就盯上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尤其像李成器这个嫡长子失位的情况,更容易引来审视的眼神。其实,皇家也是人,固然权力斗争很难躲得开,也不代表人人都视权力为生命。李成器的大智慧,就给后世做了一个很好的垂范,为李唐的血色,增添了一份脉脉温情!

    6

    首先,李成器的母亲刘氏和玄宗的窦氏开始的时候,都是李旦孺人。不过,李成器的母亲可能得宠一点,生儿子早一点。所以,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立了刘氏当皇后。但是,玄宗母族家世背景并不李成器的母族差。李成器这个所谓的嫡长子,其实他的地位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高。真的要扯所谓的嫡长子,讲真的李旦不是嫡长子,唐高宗的嫡长子明明是孝敬皇帝李弘。玄宗大概在六岁的时候,被武则天过继给孝敬皇帝李弘。某种程度上来说,按着宗法玄宗才是长子嫡孙,好不好!

    再者,李旦第一次登基是阿武的傀儡。第二次,他不是傀儡,但他是被玄宗和太平一起推举到了皇帝位置。这样的情况之下,李旦有什么利用放着有大功的三郎不立,去立一个没什么功劳的李成器当太子。难道唐初玄武门之变的教训不够深刻。关键,这样的情况,李旦不立玄宗,玄宗就不会去抢皇位了?当然不可能。就算唐玄宗不想抢,但是跟着他一起诛韦后的人也不答应啊。

    最后,说说李成器吧。他让皇位的想法,其实跟李旦立玄宗的心态差不多。说好听的,他淡泊名利皇权,不像重蹈李建成的覆辙。毕竟,玄武门的教训太深刻了。直白一点说,就是争不过弟弟嘛。既然如此,不如和为贵,让出太子之位。何况,李成器本来也没有当很长时间的太子。他当太子的时候是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事情,事隔很久了。而且那会儿他和李旦都只是武则天的傀儡而已。说白了,他可以让,因为他本来居太子位的事情就没有真正享受过太子的权力。这点上,他跟李建成是不一样的。

    7

    一是不想当,二是不敢当。主要是不敢。

    李成器受父亲李旦熏染,也有让的习惯。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后封他为蔡王,他以“不敢当大国”为由推辞,依旧当他的寿春郡王。所不同的是,他的让诚意更大,不像他爹那样有城府。让李隆基也是出自真心,他对弟弟的能力是折服的,只是其中掺杂了怕的成分。


    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李成器的哭。作为嫡长子,又有当太子的经历,再次成为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当时李旦也属意于他。然而他就是坚决要让——所提“平时立嫡、危时立功”的理由倒也说得过去,当李旦表示不同意时,他竟然“累日涕泣”,还要“以死请”。坚决成这样就值得怀疑了。

    二是其他人的态度。李成器提出让贤,当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这就明白了,舆论导向全在李隆基这边,难怪他坚决。李成器并非不成器,他有政治头脑,时局再清楚不过,他除了嫡长子这个优势外什么都没有,拿什么争!


    这两个细节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

    一是李隆基有野心。野心不仅限于当太子,还有当皇帝。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他爹当皇帝。让爹当皇帝再让哥哥当太子,他还没有那么无私。虽说后来李旦任命李隆基为太子时,他也客气了一下,但也只是礼节性的,没像李成器那样哭天抹泪要死要活——要真那样太子位肯定还是李成器的。说到底还是自己想当,以便为将来继承大统铺路。

    二是李隆基一直在发展势力。政变之前他便“阴聚才勇之士”,笼络了一批大小官员,还争取到了禁军中的精锐万骑军。政变后大唐重新洗牌,李隆基业已成势,连李旦都忌惮三分。李成器在武则天时代就当过太子,虽说那时年纪小,但对成长是有好处的,起码会明白一个道理:即便当了太子,那皇位也不一定是你的,就连他爹那皇帝都没准儿。


    李成器从武则天时代一路走来,有着丰富的阅历。而且,大唐帝国始终萦绕不散的阴影,是当年老祖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那是有传统的,李隆基完全有这个能力。尽管很会来事的李隆基有“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的佳话传世——这也是其他兄弟以及李成器本人支持他的一个原因,但现在不杀不等于以后不动手,他诛灭韦氏集团的手段可是够狠的——后来对姑姑太平公主也毫不留情,兄弟情深能否延续还是未知。或许李成器已经嗅到了什么危险,所以才不敢有太子之念,推辞得那么坚决。

    8

    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因为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在他死后被玄宗追谥为“让皇帝”。

    李成器坚决让位给弟弟李隆基,应该说肯定是有兄弟情深的原因在内。关于玄宗李隆基兄弟五人的感情,《旧唐书》记载说,“初,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 ‘五王宅’。”这种感情持续到李隆基当了皇帝还是如旧。

    兄弟感情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玄宗笃于昆季,如有谗言交构其间,也能友爱如初。另一方面就是李成器本人是个恭谨畏慎的人,虽然一直倍受荣宠,但未曾干议时政及与人交结,所以李隆基一直很信任这个大哥。

    抛去兄弟之间的感情不说,李成器应该是个冷静并不蠢笨,而且没有太高权力欲望的人。韦后之乱是弟弟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扫灭的,之后扶持了父亲李旦登上帝位。李隆基于社稷之功更大于当年祖父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携助父亲李渊的立国之功。既便李成器是长子,生母肃明顺圣皇后原来是皇嗣妃,但怎么也越不过李隆基去,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那些追随李隆基的臣子们也不会答应,最后可能还要落得一个比玄武门之变更坏的下场,还不如不做这个太子。

    最主要的是也并没有人真心支持李成器做太子。能涉及到太子人选决定权的,睿宗皇帝李旦认为李成器虽是长子,但李隆基于社稷有功,摆明了是支持李隆基当太子的。而太平公主就算想让李成器当太子也只是觉得他软弱,想拿来当利用工具而已。李成器不糊涂,想必是明白这其中的利害。

    另外,李成器应该是个心软的人,硬不起心肠和亲弟弟争权夺利。《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宁王爱花,怕鸟雀啄损,在花枝上系金铃。这样鸟雀来了就可以拉动花枝驱走鸟雀。既保全了花,又不伤鸟雀。对一花一鸟都这么爱护,何况是对自己的弟弟。

    9

    李成器:你可别害我,本朝开国近百年,啥时候嫡长子能登上皇位了?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武则天四个儿子都当过皇太子,在中宗李显被废后,李旦继位,时年六岁的李宪就被册立为皇太子,其后风起云涌,武则天上下其手,改朝换代建立武周,自己当上女皇帝,晚年又立李显为皇太子,神龙政变后李显重登帝位,韦后上官婉儿等乱政,李显尸骨未寒,宫廷政变又起,李旦在太平公主和三子李隆基的拥立下也二次登基,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李旦要立储君,首推长子李宪,李宪无功不受禄,当然不敢接受。


    李唐自立国以来,宫廷乱事不断,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杀弟逼父夺位,开了个好头,之后费尽心思弥补得位不正的缺陷都收效甚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位时皇太子李承乾因与魏王李泰争宠,在侯君集的鼓动下欲废父夺位,太宗平定乱事后痛心疾首,立了与世无争的晋王李治为太子,表明欲保全李承乾李泰的性命,并警告后人“皇位有天命,不可谋而得之”的教训,可惜事与愿违,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李治在位,武则天坐大,从干政到听政,再到后来取代李唐,乱事一桩接一桩,直到李旦再次当皇帝,宫中朝中波涛汹涌,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角斗正紧。


    而立李宪为太子,却是太平公主推动棋局的一步,意图打压李隆基,武则天这位爱女,心智权谋不输于她,看到母亲女帝天下,也有心仿效,在中宗睿宗朝屡次干涉国家大事,霸权之心明显,李旦当上皇帝,事无巨细必先询问于她,碰到她没有上朝,还专派内侍拿奏章到府请教。在这样的形势下,无权无势,也无党羽拥簇的李宪,自然不敢走上前台,自寻死路。以李唐百年来的传统,李宪当上太子后,哪怕其父全力保护,估计不是倒在太平刀下,就是给三弟李隆基废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已当过一次皇太子的李宪心如明镜,多年来经历无数波澜,目睹武则天当政时的杀戮,又亲见母亲刘氏与李隆基之母一同死于宫廷斗争,心也淡了,自后不问世事,潜心音乐乐理,对李旦坚决要他当太子的念头,他也说得头头是道,说太平时期自然以嫡长子为先,如今天下尚未完全安定,立储以贤不以长,三弟上位才是家国之福。一席话高调又不失身份,李旦无奈,只得立了三子李隆基。李隆基当上皇帝后,也不亏待这位长兄,不吝惜司空太尉等位,封为宁王,手足情深恩宠有加,死后还追赠谥号“让皇帝”。

    10

    玄武门地上的血迹还未完全干呢。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份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等被诛杀,唐高宗李渊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李隆基继承皇位时是712年,离玄武门之变还不到100年呢。权力是个魔鬼,李成器要是贪恋皇位,再次上演玄武门之变,就是铁板钉钉上的事情。

    李成器虽贵为太子,但在军功、权势上跟李隆基相比,处于弱势。李隆基有平定韦皇后、安乐公主之乱的功绩。

    李成器最大的底牌是睿宗的嫡长子和太子身份,但太宗皇帝的玄武门之变,让李唐的皇位继承充满了变数。太子的身份,并不能保证安全、稳定地继承大统。如果李成器不放弃太子身份,一定要和李隆基争夺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落得李建成的下场。

    再说,从史书上来看,李成器喜欢音乐、诗歌,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对权力并没有那么恋栈。

    辞让太子身份,是最符合他个人利益的举动,他保全了全家姓名,而且衣食无忧、富贵一生。死了之后,李隆基还追封他为让皇帝,也是对他的辞让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李唐皇朝最好的选择。他的辞让,让皇室内部减少了内耗,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接。

    李隆基本人的能力非常强,在他的带领之下,唐朝国力达到巅峰,创造了开元盛世,涌现了无数诗人、文人。

    可惜,晚年的糊涂昏聩,唐朝的盛世毁于一旦,留下了千古的骂名。当皇帝也不是一件好差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