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生喜爱三国志,几番憎恨曹阿瞒。曹操是标准的“精致利已主义者”,在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明知铸成大错,而为了斩尽杀绝,永绝后患竟残忍地又杀了吕伯奢。当时的曹操凶残毕露,说出震惊千古的这番恨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为了篡取汉室江山给儿孙,一个呂伯奢,尽管他是父执,还是自已信任的寄身的地方,一旦怀疑,一家人的性命又算什么?且看对待自已的亲骨肉又是何等残忍。

曹操在杀了伏皇后,还有两个皇子后,明知早晚有一天自已,或儿子曹丕会废掉或者弒杀汉献帝的。但他为了监视汉献帝,还是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

曹操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说到精致,他着实很有本事,才华横溢。说到利已,他也是至毒至狠,无所不为。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文旅心通,以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说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有失公允。


我先和大家大概捋一捋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和朋友陈宫借宿吕伯奢家中,晚上听见吕伯奢几个儿子磨刀霍霍声音,误以为其家人要杀害自己和陈宫,干脆先下手为强,杀了几个儿子,后来发现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们,误杀了家人,最后曹操干脆一错再错杀了吕伯奢,说了这句话。陈宫和曹操从此分道而去。曹操因此得到奸诈枭雄的“雅号”。

这个故事极为精彩,流传很广,大家都信以为真。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这个故事,《魏书》记载是吕伯奢的几个儿子。见曹操随身带的财物起歹心,与之冲突,被迫杀了其几个儿子,并没有杀吕伯奢,也没有说那样的话,属于防卫过当。


小说《三国演义》一个主题就是褒刘贬曹,及时如小说所述,曹操顶多只能算个过失杀人,乱世出英雄,在危机时刻,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有疑心也很正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曹操那样的大人物,刘备不是也在逃难时,为了加快速度,几次将儿子、女儿扔下车去;项羽有时攻打一座城,就要进行屠城,惨无人道;刘邦做了开国皇帝后,不也诛杀功臣,忘恩负义。亲情、友情、恩情在权力、利益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以此来评曹操有点不公平。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曹操在危险环境中说的话,不能作为判断人性的标准。

人在生气危机、发怒、恐惧时,他的智商几乎为0。曹操说那样的话就好像我们生气时说过的气话一样,不能算数的,就好比我们生气时跟别人发火说一些极端的话,实际上过后就有点后悔,聪明的人就向别人认错,双方和解。何况后来人把曹操这句话添油加醋,理解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曹操可能只是就是论事说吕伯奢不能负我,大家以为天下所有人都不能负曹操,大大扩大了打击范围,这个曹操简直就太坏了。


曹操的性格是极其复杂,他时而多疑,时而温柔,时而傲霸,时而残暴,时而多情,很难把握,仅凭这句话,就说曹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不对的。曹操的文学才华,军事政治才能是极高的,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赞同的话给我点赞、转发,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文旅心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3

霸权主义

4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

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

利己主义,本身属于中性词,如今加上精致的加以修饰,便更加倾向于贬义词一类了。

曹操,三国枭雄之一,高智商自然不必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句出自曹操之肺腑而言,他的所作所为也的确像他所说那样!诚然,拿今天的观点评判他而言,确确实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典型。

5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一出发点都是“利己”,擅长伪装,事实上凡事都以有利于自己为最终目标。

他们咋看之下与普通人无异,甚至一度有人愿意吃点小亏等等,实则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擅长通过精心打扮粉饰自己的表象,甚至伪装成“利他主义者”,实则追求物质生活,一切行为活动都以利己为核心。

我们再看曹操,曹操的一生最出名的莫过于“狭天子以令诸侯”,初的一看,似乎曹操也有利己主义的思想。

但是,曹操的一切政治行为是否达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曹操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局话的语气和意思,甚至都没有半点演示。是完完全全,最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宁可自己对不起全天下的人,不让全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

多么的狂妄!多么的傲慢!

而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普遍具有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各种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是个纯粹的政客,政客的目的在于让自身拥有巨大的权力。曹操做到了,甚至都不需要表演。

“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最后连最起码的伪装和演示都不屑去做。就是独揽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说的中国现代大学培养的学生,他们智商高,却普遍善于伪装,表演给世俗的假象是利他,实际上是利己。

从历史观曹操,从头到尾都没有虚情假意到表演过利他。

所以,曹操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结语:曹操是出色的政客,利己的权臣,举世闻名的枭雄。他的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因素,他的一切,都是以权力为目的。没有太多的伪装,更没有现代人的虚伪。

6

其实何止曹操是这样的人。翻遍中外历史,大凡帝王君主,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可能大家都读过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在这部正文294卷,记录了中国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历史的煌煌巨著中,几乎所有的帝王家,都曾出现过父子兄弟、妻母儿女相互间血淋淋的骨肉残杀。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和恶斗,更是数不胜数。这种悖离人伦道德的状况,仅仅用“精致利己” 是无法解释的,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政治领域,一切活动和斗争都是围绕“权力”这个核心展开的。权力是利益的最高层级。而帝王君主作为权力金字塔最高层的位居者,权力的得失与巩固,关系到本人身家性命。虽有“朕即天下”的威严和权柄,但内心依然有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恐惧与警觉。在权力的血腥角逐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异化。尔虞我诈、阴险毒辣充斥于生活的全时空。以至于手握重权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自己。什么亲情、友情、爱情,都完全屈从于权力的争夺。在一般人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毫无人性的“残忍”。而在帝王的眼中,一般人的那种仁义道德,则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愚蠢”。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马基雅维里写过一本《君主论》,他从权力的角度,对君王的行为,做出了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人伦道德常识的阐述。书中写道:“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所以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不使用这一手。”“还有,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君主论》数百年不衰,是众多权力者案头枕边必备之书。曹操如若在世,肯定会将马基雅维里视为知音,纳为文胆。


7

是利己主义者,但不是精致的。

8

曹操这句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而决不允天下负我,这是我国三国时奸相曹操的一句名言,现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和曹操的言论如出一辙,有共同的价值观。

9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发明的,一般指国内政界学界的一些看起来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但实际上特别善于伪装特别善利用体制内的优势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的人。按照这个标准曹操算不上,他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者,并不精致。而刘备则算的上,刘备满嘴仁义道德,善于表演,符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特征。利己主义者根据其外在表现可以分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粗鄙的利己主义者、普通的利己主义者。唯我独尊、唯利是图、毫不掩饰自己的利益追求的人是粗鄙的利己主义者;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善于表演、公开场合把自己伪装成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道德楷模、私底下利用自己的聪明和占有的资源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介于二者之间的大多数人是普通的利己主义者。

10

曹操。也是一一代大的名人。思想家,战略家。也属于一代伟人了一方诸侯。帝王。‘。他的想法,他的作为就代表他的性格,这事谁也改变不了的。也复制不了的。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代表了一个。枭雄。性格霸气!对错也是五五开。他没有这种性格这种霸气。他也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江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