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承认有病,那精神病院患有你;如果否认有病,那正好,这也是精神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像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主角迈克·墨菲就是那个不经意闯入精神病院的正常人。然而他用尽了所有办法都无法让医护人员相信自己是正常的。最后,在电击和切除脑前叶手术后,他就真的变成了那个不会思考的“非正常人”。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剧情是虚构的,不足以为这个题目的依据。
但是不用担心,在上个世纪还真的有那么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大卫·罗森汉(David Rosenhan),上演了这么一出真实的“飞跃疯人院”。
当时他就召集了共7位朋友(2名心理学家、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一名精神病医生、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外加自己组成了共8人的伪精神病人联盟。
实验场地就是美国的各种精神病院,有豪华的也有条件较差。
图:大卫·罗森汉
这次行动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装精神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所以为了不出差错,这些假病人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
比如在实验前,他们需要连续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等。
反正就是怎么邋遢怎么来,外表看上越不正常,才越容易获得精神病院的通行证。
此外,他们还需要练习如何把药丸藏到舌头底下,等护士走了之前,再吐到厕所冲掉。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假病人除了可以虚构自己的名字和职业外,必须对医护人员的问题如实回答。
而且他们的唯一病症也被设定为,“有人一直在我耳边发出‘砰、砰、砰的声音’”,不能捏造和假装还有其他症状。
他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这种以无特殊意义声音为主诉的症状,是因为当时的精神医学文献中,还未将这类幻听纳为案例。
除此之外,罗森汉也与这些假病人约定好,只要被医生诊断为需住院治疗,他们就要马上表示之前的幻听症状全部消失,并感觉良好。
图:实验时的一所精神病院
训练完毕后,他们就按原计划行动,到各大精神病院挂号去了。
实验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他们8个人无一例外地都被确诊为精神病,其中七人是精神分裂症,一人为狂躁症。
入院后,这些假病人立马恢复正常,并对医护人员说自己已经不会再有“砰、砰、砰”的幻听症状了。
然而,医护人员还是将他们送去接受治疗了。
就这样他们8人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平均住院了19天,最长的为52天,最短的也住了一周。
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发现他们本来就是精神正常的。
而且无一例外,他们最后能够出院的原因,都是因为病情暂时好转。
所以也就是说,你只要住进来了,你就是精神病人,不允许反驳。
在实验结束后,罗森汉就马上写下了他这个实验,并在著名学士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
这篇论文一出,马上震惊了整精神卫生界并无情地嘲弄了当时的精神学体系。
他指出了当时的精神病诊断是多么的靠谱,竟连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都无法区分。
与此同时,他也揭露了精神病治疗中,病人标签化的危害。
所谓病人标签化,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被认为患有精神病,那么他的一切行为和举动都会被其他人视为反常,并将这些标签
例如在医院里罗森汉只是单纯的依照惯例勤写笔记,这都会被医护人员称为“书写行为”,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中的偏执的特征。
就像精神病院的病人说自己没有病,医生也会把“否认有病”当成是发病的一种特征。
图:罗森汉对假病人受到的“非人格化”对待统计
不过,罗森汉这个实验也是有争议的,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精神病医生都对此十分不屑。
当时一位专攻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医生斯皮策就写了30多页,共两篇论文来反驳这罗森汉这个实验。
他直指罗森汉的实验是不规范的,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并不能证明精神病学是不靠谱的。
他说:“如果我先喝下1升血,然后再随便挂个急诊,一到医院就吐个满口鲜血,医护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为消化道溃疡并予以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定医学无法确诊病人有没有消化道溃疡,这怕是难以令人信服。”图:斯皮策
除此之外,罗森汉和假病人们在入院之后,也没有向医护人员们坦白他们是来做实验的。
斯皮策在论文中还指出,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不诚实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结果是什么?照罗森汉所言,所有病人都是因‘病情改善’而获准出院的,这里‘病情改善’的定义就很明确,就是没有病症,也就是说医生能够看出来这些‘假病人’是神志清醒的。”在这之后,有一家医院更是不信邪的向罗汉森下了战书:如果未来3个月内,你再派假病人来,我们绝对一个不漏地都揪出来。
罗森汉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毅然应战并表示要派若干病人到该医院就诊。
这几乎就是罗森汉原来实验的反向操作,如果医护人员能够诊断出哪些病人是装的,就算罗森汉输。
90天就这样过去了,医院果然非常有信心地告诉罗森汉,他们发现了41个假病人。
然而事实却是——罗森汉一个假病人都没有派过去。
图:罗森汉
尽管医院表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没有患病但又担忧的不知情访客。
但实验进行到此,罗森汉已毫无疑问地让当时的精神病学颜面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