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2020-07-24 06:00阅读(101)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康熙王朝》中,康熙并没有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和正史上一样,都是自杀。但王辅

1

《康熙王朝》中,康熙并没有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和正史上一样,都是自杀。但王辅臣之死的确和康熙有关。

在剧中,康熙第一次见到王辅臣的时候,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对王辅臣的履历是精心研究过的。

当时吴三桂即将反叛,而王辅臣却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虽然此前他曾经是吴三桂的亲信。用王辅臣的话说,“吴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则同车,寝则同衾。”

吴三桂当初之所以对王辅臣这么好,是因为王辅臣人称“马鹞子”,当初吴三桂入关,连续拿下百城,其中一大半都是王辅臣拿下的。所以这是当初吴三桂对待王辅臣如此礼遇的重要原因。但是功成之后,王辅臣入朝当官,但是混不灵了,因为得罪人,犯了官场大忌,被顺治罢了官,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而此期间,吴三桂并没有伸以援手。

吴三桂要反,连周云龙这样的角色都已经跃跃欲试。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实际上一来打探虚实,二来也是为了暗中争取人才。结果看走眼还封赏了周云龙,周云龙可谓是吴三桂的铁杆死党。

所以这样一来,康熙实际上就被打了脸,这说明此刻的康熙在识人上还差那么一点火候。但是在王辅臣的问题上,康熙其实就是在赌的这些年王辅臣落魄,吴三桂没有施以援手。

于是康熙说吴三桂对你大方,我要比吴三桂还要大方。于是起用了王辅臣为甘陕将军,统领甘陕的八万兵马,驻守平凉。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给了王辅臣。因为甘陕的部队原本也是王辅臣的兵马。

康熙有一点赌对了,那就是的确王辅臣不可能再和吴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吴三桂一条心来对付康熙。但是康熙还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不妨碍王辅臣拥兵自重,作壁上观,谁赢了倾向谁,谁输了他分而食之。

在此后的三藩形势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为了防止王辅臣倾向吴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安抚。

甚至将王辅臣的儿子放归王辅臣处,以兑现当初自己对王辅臣的承诺,处处体现对他的信任,最危急的时候,甚至康熙更王辅臣称兄道弟。康熙能把架子放到这个地步,不单单说明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更说明了和三藩之战的胜利必然属于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王辅臣实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至少两次以上。在形势对康熙最不利的时候,自己妇人之仁,并没有联合吴三桂对康熙动手。但是同时也没有对吴三桂出兵,去表现一下自己对康熙的忠心,和坚持。

在三藩和康熙较量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最占有优势的王辅臣,结果两边的好都没讨到。对于王辅臣而言,无论是吴三桂赢了,还是康熙赢了,他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王辅臣曾经打仗说起来厉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无论比起比自己大的吴三桂,还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简直就是一个婴儿。在最关键的点上,最该站队的时候,他却搞了个两不靠。白白错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所以当三藩局势基本平息,周培公和图海转身兵临平凉城的时候,实际上那一刻,对于王辅臣而言,战就是带着平凉城30万百姓跟自己陪葬;不战就是自己要给康熙一个交代。

当时实际上周培公已经对王辅臣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红夷大炮都驾到了平凉城对面的山头,王辅臣只要反抗,实际上也就是个死。而此刻周培公的一番论断,实在是惊为天人。因为他考虑到的不只是平凉的30万百姓,更考虑到的是多年以后,炮轰平凉城,对自己和图海将来的处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周培公执意要去平凉城劝降,此举的确很危险。因为就王辅臣的政治智商,你真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若不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昨天没被炮轰死,及时出现,结局也许有两种走向。

在剧中,对于王辅臣的结局描写很淡,只是图海一句带过王辅臣自杀了,康熙稍作表示的责备了一下,就再未提及。但是在正史里,王辅臣用一人之命,换取了全家及部下的平安。

王辅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阶段的骑墙态度,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任凭康熙再大度,也绝不会再容忍王辅臣的,这是必然。相反吴三桂若是赢了,王辅臣的结局应该也是一样的。

但是在正史中,康熙却反而封他为太子太保。这就是在折磨他,因为大营三藩,天下已定,康熙的威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要清算王辅臣,随时都可以,只要康熙想。王辅臣就生活在这种刀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的恐惧中。

康熙20年,王辅臣故意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后在家中将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顿,找理由赶出家门;请自己曾经的心腹喝酒,把家财都分了,最后饮毒酒而亡。用自己装疯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经的部下。康熙得知后,并未清算王辅臣的家人,而只是将他儿子革职了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2


真实历史上王辅臣是自杀而死,是死于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

到了康熙王朝电视剧之中,王辅臣却是死于凌迟处死之下,这样一来,只能理解为导演是想突出封建社会帝王的残暴和局限性。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王辅臣身为一个三姓家奴,说起来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在顺治年间,吴三桂这个大的三姓家奴曾将王辅臣争取到自己账下,两人可谓是有着不错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间,王辅臣升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到了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时,王辅臣也起兵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严重威胁了清庭的统治。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才将王辅臣击败,使王辅臣再次降清,之后康熙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辅臣再次自杀,终于自杀成功,带着耻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却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为何两者之间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看看历史,王辅臣的死可谓是将康熙的帝王心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家看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时响应吴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给清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影响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杀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后,康熙为什么没有将他千刀万剐呢?

反而是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且还加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没有惩罚,反而还有奖励。

康熙为什么这样做呢,不是因为他宽仁。而是他需要树立一个典型,需要以王辅臣来争取人心。你王辅臣造反,现在又投降了,我对你既往不咎,还加你为太子太保头衔,让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宽仁,只要知错就改,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大家赶紧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对王辅臣既往不咎,但并非真正的对他放心,还命令图海和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实际兵权自然是在图海手上,王辅臣自然是被监视架空了。

王辅臣自然是心惊胆战的,曾经自杀了一次,因为图海派来监视王辅臣的人看的严,所以没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辅臣却再次自杀,而且轻轻松松的成功了,这次自杀可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首先是无故将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脸肿,然后赶出家门。然后天天不上班脱岗,再请心腹喝酒,遣散家财都分给了他们,最后饮毒酒而死。

王辅臣这么明显的自杀,为何这次却没有人阻止呢?

因为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已经被平,大局已定,没有了三藩的威胁,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辅臣这个典型了,王辅臣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辅臣。而王辅臣也清楚康熙是什么人,所以知趣的自杀了事。


果然看见王辅臣如此上道,康熙后来也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可见历史上王辅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看似对你宽仁,其实不过是需要你,当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却反抗不得,只能识趣的自杀了事,免得祸及家人。

很多人都说康熙王朝电视剧没有雍正王朝电视剧那般耐看,太过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就像是打怪升级的剧情一般,将康熙的敌人给扮演的是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直接将王辅臣凌迟处死来看,他没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而是选择了残暴直接的方式,还真是有些太过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了现实。

当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电视剧,是想借这个来表现封建社会皇帝的残暴性,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至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中王辅臣到底为什么与现实结局差异那么大,想必现在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3

向敬之

凌迟,即千刀万剐。康熙并没有将降而复叛的王辅臣杀千刀,而是王辅臣畏罪自杀。

王辅臣在平凉被迫降清,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随前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时为顺治元年五月。四年后,即顺治五年十二月,姜瓖闻讯豫亲王多铎病逝,摄政王多尔衮患病,据大同叛清归顺南明,王辅臣随之反叛,曾让英亲王阿济格连损多员大将。多尔衮亲率诸王围攻,转败为胜,姜瓖死于部将刀下,王辅臣再次降清,被顺治帝破格封为御前一等侍卫,由于经略大学士洪承畴的赏识和推荐,使之受任总兵。

王辅臣平步青云,专镇一方,因随平西王吴三桂追剿南明永历帝,擒获朱由榔,结下了深厚感情。不但吴三桂极力笼络能征惯战的王辅臣,就是朝廷也看重王辅臣,命为平凉提督,将其调离吴三桂麾下。

吴三桂挑起三藩之乱,第一时间想到拉拢王辅臣。王辅臣接受吴三桂的封赏,因宿怨暗害支持康熙撤藩的经略大学士莫洛,公然反叛,击溃多铎之子董鄂,使康熙帝腹背受敌。康熙被迫命中和殿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领兵西征平凉,用幕僚周昌(周培公)计,迫降王辅臣。

王辅臣第三次归顺,康熙仍命其为平凉提督,但留下了图海与之同守平凉。名曰同守,实在监视。王辅臣自知首鼠两端,迟早会被康熙清算,但考虑到图海对他有再生之恩,又想保住家人性命,于是想方设法自杀,最后选择了服毒。

康熙帝也曾考虑防止王辅臣自杀,命人严密监控。但从康熙在胜利在望时,迫使曾反对撤藩的索额图辞去保和殿大学士,且在胜利后向明珠出卖索额图、将已下葬的吴三桂挖出挫骨扬灰等事来看,康熙是不会放过一再降而复叛、差点终止大清王朝的王辅臣的。王辅臣选择自尽,也算是保住了全尸,堵住了康熙秋后算账的嘴。

4

不知道题者在哪里看到王辅臣是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的呢?反正我是没有看到。

王辅臣,人称“马鹞子”。他的前世今生就不用介绍了,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平三藩之乱,王辅臣镇守平凉,手握重兵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其子王吉贞虽在京城为官,实则是康熙皇帝的人质,目的就是害怕王辅臣随吴三桂谋反。

王辅臣曾是吴三桂的下属,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王辅臣手握重兵对于康熙来讲,的确是祸福所在。尤其是在吴三桂几乎占领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下,王辅臣要是随吴三桂谋反,康熙只怕要回到燕京老家去了。

然而,康熙皇帝却一反常态,对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果断处死,而对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还将王吉贞放回到王辅臣身边,这无疑给首鼠两端的王辅臣打了一针“鸡血”,使得他更加犹豫不决。

我想,康熙为什么料定王辅臣不敢反,这才是本题的重点。个人认为如下:

一是吴三桂谋反师出无名,自扇耳光。从明朝的将领投降大清,再又反清复明,吴三桂的大旗与汉族士大夫精神大相违背,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文化大相径庭,“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始终是汉族士大夫们恪守的终极精神。吴三桂此举谋反,完全不得人心,被人唾弃,是为汉奸之汉奸,这样的人谋反,失道寡助,必定会失败。康熙皇帝对于汉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深知吴三桂此举不得善终。因此,对于镇守平凉的王辅臣,心中也不免会产生忌讳,汉人历来重视身后的名誉,何去何从,王辅臣是心有余悸的。只要他心有余悸,其实就是给康熙创造机会,只要王辅臣不动,不敢动,不想动,都对康熙有利。不求他能够帮助康熙打吴三桂,但求他按兵不动。

二是康熙对待王辅臣不薄。平心而论,大清朝对吴三桂也不薄,但是想想看,要不是碰见大清康熙皇帝或者之前顺治等皇帝,王辅臣的人生可能根本走不到这个位置。王辅臣实则是一个赌徒出身,因为时局命运把他推到了这个提督平凉城的位置。就像一个乞丐叫花子遇上了贵人,让他也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他得知道感恩。康熙并不求王辅臣能够感恩,但他知道王辅臣一反,必将受到滚滚骂名,忘恩负义的名声并不是那么好背的。所以,王辅臣不敢动。

三是王辅臣兵力有限,被周培公一战即溃。虽然王辅臣平凉城的守军有7-8万人,但是他遇上了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组织的虎狼之师,还有新进的红衣大炮,在《康熙王朝》中,由图海和周培公率领的大军抵达平凉城外,图海意欲炮轰平凉城被周培公阻止。结果红衣大炮小试牛刀,就让王辅臣的守军非死即伤,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是个带兵之人,硬碰硬的结果只怕于己不利,所以在周培公的游说下,王辅臣才放下了心结。

王辅臣的举动自然是康熙最痛恨的,拥兵自重,首鼠两端,作壁上观。就如现在所说政治立场不坚定,他明白康熙平三藩之后,自己必然也会被康熙皇帝清算,那日子必定不好过,所以干脆来个畏罪自尽,免受皇帝打击之苦。

5

《康熙王朝》中的王辅臣“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行为,引得了康熙的极度怨恨。

王辅臣原为吴三桂的部将,并且是号称吴三桂手下的“第一勇将”,当年遂吴三桂降清,并且在追击李自成,攻打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王辅臣在山西任职期间,与山西总督莫洛极度不和,自己也受到了极大的排挤。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王辅臣委以重用,让其统领陕甘的兵马,可以说康熙对于王辅臣也是有着“知遇之恩”和“再造之德”的。而在吴三桂起兵叛乱之后,康熙担心王辅臣再度导向吴三桂,不仅没有用王辅臣的儿子,此时在北京为质的王吉祯来为难王辅臣,而是直接将王吉祯放走,让王辅臣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希望借此来打动王辅臣,让其为己所用。

但是王辅臣后来的一些列行为让康熙极度的失望,王辅臣非但没有念在康熙对他的恩情选择坚决的支持大清王朝,而是拥兵自重,坐镇陕甘,俨然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势,完完全全是在看康熙与吴三桂斗得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康熙对于王辅臣已经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甚至比当年吴三桂对他的恩情更重,但是王辅臣却在康熙最需要他的时候成为了康熙的掣肘,这种“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举动,势必会让康熙对其是极度的反感与愤恨。


此时的康熙已经占据了战场之上的绝对主动权,因而王辅臣被处以极刑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藩之乱”刚刚开始的时候,康熙所要面对的敌人太多了,那面是吴三桂、尚之信以及耿精忠的军队已经打到长江边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加入到了对抗清朝的队伍之中,而北方的察哈尔蒙古也借机叛乱,直逼北京而来,就连京城内外,“朱三太子”杨起隆的势力也在时刻威胁着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只能是对王辅臣实施拉拢的政策,因为康熙的敌人已经够多了,整个大清王朝再也架不住更多的敌人了。然而战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清军已经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察哈尔的叛军被周培公与图海所打败,吴三桂等人的军队也被控制在了长江以南,整个战争的局势上,康熙已经占有了绝对的主动,获取最终的胜利依然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此时的王辅臣已经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康熙不需要对其再进行拉拢和安抚,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其之前“背信弃义”行为的清算,因为王辅臣被处以极刑,也就成为了无法避免的结果。

况且,此时的康熙皇帝还需要借助对王辅臣的处以极刑的惩罚,来昭告并且是警示叛军,彰显清朝统治的威严,而这也是对于吴三桂等人及其属下的一种威慑力的体现。


历史上的王辅臣,并不是被康熙处死,而是畏罪自尽的。

历史上的王辅臣,其阴险与狡诈,相较于《康熙王朝》之中所演绎的,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坐镇平凉期间,王辅臣在康熙和吴三桂之间可谓是首鼠两端,时判时降,不仅是对于康熙皇帝,就连吴三桂都是深受其害,尽管康熙皇帝对其早已是深恶痛绝,但是从整个战局的角度上出发,依然是对于王辅臣是无可奈何。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派大疆图海征讨王辅臣,王辅臣开城投降。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康熙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情,而王辅臣也越发的担心自己的结局。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辅臣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6

三姓家奴王辅臣实在是一个左右逢源,鼠首两端的小人。他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反明,明亡后又随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反清失败后又入清得到清朝重用升任陕西提督,三藩之乱王辅臣再一次反清,结果坚持没多久又遭失败复而降清,康熙既往不咎王辅臣却心有愧疚,最终饮毒酒自尽。




王辅臣就是翻版的吴三桂、金声桓,但是他翻脸翻的比谁都快。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流窜到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被姜瓖部将王进朝认做干儿子,并跟着改姓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进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同年山海关大战李自成遭到惨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声势浩大士气高涨,大顺军一溃千里撤出北京退往陕西。姜瓖看到清军如此势大,遂杀掉大顺将领张天琳,又举城投靠清兵,王辅臣亦随之降清。




但姜瓖降清后不久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封赏,心里越想越憋屈,于是又自称兴汉大将军,联合三省反清地方势力又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王辅臣始终鞍前马后杀敌以快,连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都未能收服他,王辅臣也渐渐在清军那里赢得了声誉。后来王辅臣看清形势果断站队清朝选择了投降,没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爱惜王辅臣的才干,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王辅臣至此开始在清朝平步青云展露头角。




同为前明降臣的平西王吴三桂此时是极力拉拢王辅臣,经过一番运作,王辅臣被任命为援剿右镇总兵官隶属于自己的部下。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辅臣与吴三桂同入缅甸擒拿永历帝朱由榔,二人关系越发密切。但王辅臣不甘居人下,自己也在想办法出镇一方。不久朝廷下旨将王辅臣调离云南出镇平凉提督,吴三桂万般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慷慨的赠送白银二万两以作川资。王辅臣入京拜见康熙帝,康熙叫他过了上元节再走,并把世祖章皇帝用过的一把枪送给他,勉励他精忠报国,王辅臣大受感动,哭拜而去,至此终于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困境,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写信给王辅臣叫他在陕甘举兵起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响应吴三桂举兵反清,率大军进驻平凉,以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王辅臣以兴兵之威大掠各地,攻破兰州,陕甘危殆。康熙帝让王吉贞回去给他父亲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但王辅臣兵既已出兵事难收回。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用兵无方,攻平凉八个月不下,康熙后请图海出任平远大将军前往陕西平叛。图海到达平凉城下,没有急于攻城,而是晓以利害,匡以大义,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平凉城被围数月,粮草用尽,杀马果腹,城中人心惶惶。由于图海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就力劝他开城投降。在弹尽援绝万般无奈之下,王辅臣只得开城投降。


康熙帝爱惜人才,王辅臣虽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反复无常、鼠首两端,但康熙仍既往不咎,以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衔。随同平远大将军图海一起镇守汉中。王辅臣心自不安,深感愧疚,害怕康熙日后追究罪责会连累到家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辅臣饮下毒酒自尽。康熙帝闻知死讯,默然无语,罪止王辅臣一人,没有牵连他的家人。

7

纠正一下,陕甘总督王辅臣并没有被凌迟处死,而是饮毒酒自杀;关于王辅臣的故事,鄙人有自己的一些观点,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其实王辅臣和吴三桂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俩都是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有人说,这样的人天生背生反骨,一直就是个反叛的主,我觉得不应该过早下结论,我们要细究一下这个人每次反叛的原因和目的,再结合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王辅臣一反:王辅臣刚出道时,是跟着他姐夫参加农民军,明末由于多年战争,赋税过重,很多农民都开始反叛,王辅臣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好赌,有一次输了好几百两,估计这钱是他姐夫辛辛苦苦赚的,当时气得不行就要杀了他,没成想,没打过王辅臣,被反杀了;杀了他姐夫的王辅臣第一次走上了反叛的生涯;

总结下一反:标准的正当防卫行为,撑死也就是个防卫过当

王辅臣二反:防卫过当的王辅臣,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手底下,拜了姜瓖的手下王进朝为干爹,从此改姓王;(他之前姓李)结果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姜瓖就投靠了农民军大顺政权,王辅臣也就跟着一起投降了;

总结二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领导反了,所以他也就跟着反了;理由很充分!


王辅臣三反:李自成在北京还没活动两天,吴三桂就领着清军杀进来了,姜瓖一看形势不好于是杀了大顺将领张天琳,投降了大清,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大清;

总结三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毛病!


王辅臣四反:姜瓖投靠了大清但是备受猜忌,加上他自恃居功至伟,结果一个没忍住有打起来反清复明的旗帜,王辅臣一直鞍前马后;

总结四反:姜瓖一定是跟王辅臣有一腿,不然王辅臣不能这么玩命跟他干,这是真爱啊!


王辅臣五反:也就是在反清复明的战役中,由于王辅臣作战勇猛,逐渐打出了名称,在清军中人送外号:马鹞子;也就是这一战,为他后来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再后来姜瓖战死了,王辅臣就像一个没娘的孩子一样,没办法又投靠了清朝。

总结五反:看来王辅臣跟姜瓖关系也一般,不然王辅臣应该跟姜瓖一起战死啊!


王辅臣六反:投降清朝之后的王辅臣从此开始平步青云,先是受到顺治帝赏识,后结识洪承畴,通过洪承畴保举做了总兵,再后来有认识了吴三桂,成为了吴三桂亲信,再到后来又花钱找人推荐做了陕甘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就在这时,吴三桂反了,而且极力拉拢王辅臣;王辅臣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后来由于和兵部莫洛存在分歧,由于莫洛将钱粮马匹分配不均,王辅臣一怒之下杀死了莫洛投降了吴三桂,值得一说的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此时还在北京当官呢;

总结六反:通过此事我们不难发现,王辅臣是个性情中人,而且时常管理不住自己情绪;


王辅臣七反:王辅臣降吴后,康熙爷命大将军图海出兵镇压,图海使用围而不攻,攻心为上的计策,加上康熙爷排了他儿子王吉贞来劝降,无奈王辅臣再次降清;

总结七反:估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王辅臣反清投吴是一时气愤,所以康熙帝、图海包括他儿子王吉贞都没过分逼迫他;


最终:再次降清的王辅臣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服毒自杀了;但是有几个细节我们应该讨论下,第一:王辅臣自杀前,无故殴打了刚娶的老婆,将他逐出了王家;第二:王辅臣散尽钱财给之前下属,并密令他们不得说出曾经是他的属下;第三:让别人说他是暴毙不是自杀,以防连累看守他的图海将军;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王辅臣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他反复投降大顺--清朝--明朝只是为了报答姜瓖的知遇之恩,他杀死莫洛也只是为了保护手下利益,最后另死之前也不忘了不要牵连别人!

8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王辅臣最开始是吴三桂的旧部,那时候康熙去山西视察,发现了王辅臣这样一个人,因为是汉臣所以被冷落,但是实际上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康熙对他重新启用了,其实这样来看康熙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

在吴三桂真的反叛了之后,康熙需要他来尽忠了,但是王辅臣却拥兵不动。他并不是想要再次跟随吴三桂,而是他想要观望究竟谁能够掌控天下。对于朝廷的调兵平叛命令,虽然回复起来平叛的立场坚定、铿锵有力,但是一回过头又对调令置若罔闻。直至周培公、图海的大军兵临城下,受红衣大炮威慑的王辅臣才被迫投降、引兵南下。 王辅臣尽管倒向了朝廷一边,但历经宦海世事沉浮的“马鹞子”,深知朝廷对其宽大处置的举动,只是为了利用他王辅臣做榜样,招抚各地像他一样观望的官兵。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全自己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宁杀三千,不放一个;狡兔死,走狗烹”永远是古代皇帝们最执着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同样是一个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行家里手。 他为了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尽的,虽然这与他一代虎将的人设不符,但他的的确确是自尽而死。

王辅臣在投降吴三桂后又再度投降清廷,康熙为安抚王辅臣,封他为平凉提督,又加太子太保衔。但是王辅臣还是惊忧有加,生怕有朝一日康熙算起来旧账,于是王辅臣决定自尽以保全家人。 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后让亲兵在他的口鼻处一层一层的蒙上纸,然后在纸上喷上酒水,王辅臣就这样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果然如他所料,王辅臣自尽以后,他的家人没有受到牵连,仅仅是他的儿子被革职处分。

9

王辅臣,本姓李,号“马鹞子”,山西大同人,是明末清初的地方割据军阀。康熙帝继位后,招安为陕西提督,镇守西凉。后来,在三藩之乱爆发时,王辅臣作壁上观,首鼠两端,妄图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被大将军图海和周昌所迫,在康熙二十年(1681),畏罪自杀。可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确是被凌迟处死的。那么,电视剧版的《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

首先,王辅臣自身的本质就令康熙帝深深的不信任。“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对一个官员的底线要求。当一个官员在做事时,应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就是国家的利益。面对三藩之乱,王辅臣本身手握重兵却为了自己考虑,迟迟不肯出兵救援。因为他的反水,三藩之乱的战争走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后来面对必败的结局,他又果断调转矛头,再次降清。这样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康熙的信任呢?

再次,王辅臣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在清朝满汉之争的隐形背景之下,地方官员们都需要有较为敏锐聪慧的政治头脑。驻地的官员们最重要的是学会“维稳”,也就是保持自己和当地满族高官的有良好的关系,而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是不及格的。在康熙十三年(1674)之时,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就曾因粮饷问题与八旗军营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大大激发了满汉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令康熙帝感到十分不满的。再加上王辅臣与其他官员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都令康熙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最后,作为一个帝王,康熙是非常希望树立一个宽仁的形象的。而王辅臣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典范,一个三姓家奴,造反归顺后竟然可官至太子太保。这样一个帝王是多么难得的啊,已经宽仁至此,只要大家知错能改,尽快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帝王不但既往不咎,还可以有高位厚禄,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王辅臣是康熙笼络人心,归顺招安的一块活招牌。遗憾的是,那句老话说的依然不错“飞鸟尽,良弓藏”,当三藩之乱已被平定,局势逐渐稳下来后,王辅臣这个典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康熙并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帝王,清算王辅臣那是肯定的。王辅臣也机灵了一回,他明白自己的下场,十分上道地自杀了,康熙见他如此知情识趣,也难得的放过了他的亲眷。其实我们也都清楚,历史上的王辅臣实际上是自杀身亡的。然而不管是自杀而亡亦或是凌迟处死,王辅臣都是难逃死亡结局的。而电视剧版的《康熙王朝》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以更加血腥的方式结束了王辅臣的生命,也许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封建社会帝王的残暴性,批判封建社会的局限吧。

10

王辅臣为当年平西王帐下一员大将悍匪,战功卓越,身材伟岸,为人中豪杰,他力战七十多次,,有四十多次攻城掠地战的头筹,为不可多的悍将,,,吴三桂反叛时派人联盟反清,,,他绝杀莫洛于军中,,准备举义反叛,他雄居陕甘之要,提八万铁骑势关天下大局,,康熙审时度势派员说服下旨,只要不反叛,既往不究,,王铺臣为清军势大而拆服,为平定三番之乱作出了贡献,,。平定三番后王補臣加官进爵,深受皇恩,。也自知伴君如伴虎,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敌国破谋臣死的道理,,自知罪重,,乃自杀身亡,,以保全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