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

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

2020-07-24 05:59阅读(117)

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在南宋与蒙古的45年灭国级战争中,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38年,由于窝阔台与蒙哥对宋的战略重心始

1

在南宋与蒙古的45年灭国级战争中,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38年,由于窝阔台与蒙哥对宋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对襄阳不是特别重视,当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到忽必烈北返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宋朝及时的收复了襄阳。



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在南宋降将刘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议下,忽必烈迅速将战略进攻放在了襄阳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议下,早于蒙古之前就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于是对襄阳城进行大力整顿,加固城防,积蓄粮草和武器,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进攻的准备。

两大帝国,一南一北,在襄阳一带展开一场大决战,襄阳不败,则南宋不灭。



可是随着元朝攻势越来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贾似道蓄意隐瞒之下,坚守了六年的襄阳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后,守将吕文焕心灰意冷的打开了城门,向蒙古军队投降。

面对二十多万元朝军队的长期围困,襄阳城是如何坚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元朝与南宋之间的襄樊之战,是一场经典的攻防战。

元朝军队由阿术任统帅,南宋降将刘整辅助,发动襄阳之战。作为进攻方,元军首先面对的就是襄阳与樊城的地理问题。

襄阳和樊城中间隔了条汉江,南北对望,两城有链桥相接,粮草与军人互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之称,相较于樊城,襄阳的地理位置就太优越了。

襄阳城地势很高,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且江水宽阔,而西面是万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岘山,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保护,襄阳城下的护城河,也是中国自古至今最宽的护城河,有将近两百米宽。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元军进攻所面对的第一关。




南宋对襄阳进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经营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阳被元军控制在手里,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是防卫元军的战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复襄阳。

由于连年战火,襄阳城残破不堪,成了易攻难守之地,而元军对襄阳城也不太重视,对残破的城市没有进行修缮,这就给了宋军得手的机会。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达率领二万一千宋军,打败盘踞在襄阳的元军,一举收复襄阳、樊城。

李曾伯下令对襄阳和樊城城防进行加固,使得襄阳城防周围长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两个月在城内建造一万间驻屯营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对襄阳的改变仍旧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议在襄阳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六条建议,但是宋朝只采纳部分建议。

由于宋朝也开始重视襄阳,虽然重视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对襄阳进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储蓄粮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得襄阳渐渐恢复生机。

到1267年前,经过十几年的重点经营,襄阳已经是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



元军战术一:以堡垒围困襄阳

襄阳城不好打,是元军的共识,但是处在秦岭淮河薄弱之处的襄阳,作为南宋最后一道最要紧的防线,决定了襄阳是元军绕不开的战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阳,元军才能无后顾之忧。

为此忽必烈也犯了难,这时候刘整又出了一条计谋,建立堡垒对襄阳进行严密封锁,断绝襄阳一切外援,将襄阳和樊城彻底围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垒,难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吗?

要知道守卫襄阳城的吕文德也是南宋名将,手下军兵也是一支劲旅,你要设堡垒围攻襄阳,吕文德定要来进行骚扰,让你立不住阵脚。

狡猾的刘整玩了一招暗度陈仓之计,派使者带礼物送给吕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贸易市场(榷场),吕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场建立好以后,蒙古人又以保护货物,防止被偷为由,建起了围墙。

此时蒙古人完成了战略进攻襄阳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个堡垒,不但稳住了阵脚,而且还因此断绝了襄阳的粮道。

吕文德发现蒙古人意图之后,悔不当初,立马派军队拔除堡垒,可是稳住了阵脚的元朝军队,一次次将吕文德打的大败而归,吕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开始大规模建立堡垒,沿汉江两岸大规模建立堡垒,万山,岘山,羊牯山等处纷纷建立堡垒,占据高处,实现对襄阳的严密封锁,然后由刘整训练水师,打造战船。



元军战术二:围点打援

既然襄阳与樊城已成孤城,元军加紧对襄阳和樊城展开进攻,接替吕文德指挥作战的是吕文焕,他一面组织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请求支援。

由于陆路被元军彻底封死,宋朝援军只能走水路对襄阳进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统马世杰,率舟师增援襄阳,元军从汉江两岸的堡垒杀出,将宋军打的大败。

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趁春季汉江暴涨,用战船将粮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7月,夏贵率领五万宋军,三千艘战船增援襄阳,又遭到沿江堡垒杀出的元军阻击,大败而归。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三千军士,战船百艘,对襄阳进行援助,张顺在战斗中战死,张贵杀开重围进入襄阳。

不久后,张贵率军突围,被元军擒获,至死不降。



元军战术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军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链桥斩断,彻底断了两城联系,一面用7000水师对襄阳加紧攻势,一面兵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他们攻破樊城外城,然后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刚刚设计制成的新式回回炮,发射巨石对樊城进行不间断的轰击,致使城池断裂,出现缺口,元军一拥而入,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樊城城头上吊自杀。

元军入城后,立即开始大屠杀,襄阳守将吕文德眼见樊城惨状,嚎哭不已。

元军统帅阿术给襄阳送去书信,如果投降,绝不屠城。

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望之下,开城向元军投降。



至此,襄阳在坚守六年之后,终于落入元军之手,而失去襄阳的南宋,也因无险可守,迅速灭亡。

襄阳能坚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

第二,元军建立堡垒过程中,和宋军不断出击,反复争夺也有关系。

第三,宋朝援军源源不断的增援,一直和元军在汉江断断续续打了五年,让元军无法集中全力进攻襄阳。

2

襄阳樊城是南宋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蒙古灭南宋最为关键的一战,在这一战中,襄阳樊城守军前后坚守城池长达6年之久,虽然有力地阻挡了蒙古军的攻势,但是由于南宋朝廷腐败,朝中更是有奸臣贾似道吾国吾民,导致了襄阳樊城战役最终落败。

而襄阳樊城能够坚守六年,主要与其地形优势有关。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非常明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襄阳和樊城在防御体系上是一对双子城,可以相互依托,相互支援。在襄阳和樊城的城池周边都利用汉水挖上了护城河,外部发动进攻的时候增加了许多难度。襄阳的南边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时候可以依托山峦,其西南边的进攻由于山峦的阻挡减轻了许多压力。西面地形非常狭小,敌军从这里进攻兵力不太容易展开。

在地形上来说,襄阳樊城就是两座天然的堡垒。

襄樊战役过程

除了地形有优势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襄阳樊城的军民抵抗意志及其顽强以及城中充足的粮草器械,当时负责防守襄阳樊城的主要是吕文焕。

1267年,蒙古人以开放贸易为借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场,这个计谋宋军将领没有看破,结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垒,之后又在鹿门山等地修建了数个堡垒,到了1268年形成了对襄阳樊城的围攻之势。

此时吕文焕才发现了情况的不对,派吕文焕干扰蒙军筑城,但是效果不明显。

1269年,蒙军修建了万山堡,并在虎头山、岘山之间修建了一字城。

在樊城北面从牛首到白河口之间修建了一条围墙,在汉口东岸的鹿门山到白河口之间也修建了围墙,做好了长期围困的打算。

▲蒙军围困示意图

对此,吕文焕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请求增援。1269年春天,汉水上涨河面变宽,宋军将领夏贵率南宋水军逆流而上沿汉水增援襄樊。夏贵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军和补给物资送到襄樊后顺利撤回。

1269年3月,张世杰率领部队继续增援襄樊,与前来阻截的蒙军展开大战,失败退却。到了1269年7月份,夏贵再次带领3000战船,5万余人增援襄樊,遭遇蒙军将领赵璧,随即在江面展开了7天的激战,最终夏贵战败被迫返回。当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军击败。

经过这几次救援的失败,宋军损失惨重,1269年12月1日,吕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战局。

蒙古军长期对襄樊围而不攻,吕文焕也多次组织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南宋的水军依然能够突破蒙军的封锁与襄樊取得联系。此时元军开始训练水军,为灭宋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张顺、张贵驰援襄樊

到了1272年3月,蒙军开始强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头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壮士,以张顺、张贵为统领。1272年5月24日,汉江涨水,张顺、张贵带领3000人出发救援襄樊。元军在水面阻击张顺、张贵部队,张顺、张贵不计生死拼死力战,张顺身中3枪6箭不幸战死,最终3000壮士在张贵的带领下突破了元军的重重围堵于5月25日早上抵达襄阳城下,这次送入物资是襄樊多年来送进来最多的一次,极大地鼓舞了襄樊军民的士气。

▲张贵借用夏贵未能成功

1272年9月9日晚上,张贵按照约定从襄阳发兵沿汉江而下准备与前来增援的夏贵会合。夏贵从水路进发的时候由于天气不好遇到了大风浪,便命令军队后撤30里,张贵的部队在接应夏贵部队的时候没有遇到援军,反而遭到元军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便带兵逆流返回,蒙军则一路追击,消灭了张贵部队,张贵力战而死,2000多人全军覆没,这是襄樊最后一次尝试突围。

如此以来襄樊几乎被困死,守城军民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城池。1272年11月,元军开始强攻襄樊。

元军决定先攻打樊城,由水军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随后元军从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使用了回回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发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顿时将城墙城楼砸出了许多的缺口。樊城守军7000多人拼死抵抗,2个多月后樊城弹尽粮绝,元军冲入城内,宋军与元军展开巷战,樊城守军全部战死。

樊城陷落后,元军立即进攻襄阳,并将回回炮架在了襄阳东南面,初次攻击就击毁了城墙,城中军民大为惊恐。最终在元军许诺保证军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条件下,1273年2月24日吕文焕最终同意投降元朝,襄阳陷落,至此历时6年的襄樊战役结束。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襄樊能坚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御和地形都非常有利于防守;其次是守城军民坚定的决心使他们对抗了蒙古守军6年;再次是城中粮草器械充足,使得元军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方针。

总的来说襄樊战役中南宋军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不惧强敌,勇于牺牲,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昏聩,最终使襄樊落入了敌手。

3

宋元襄樊大战,是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双方都拼尽全力在战术、技术上压倒对手,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假如从双方军事战术、技术斗法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打上6、7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宋的防御体系:依托江河,充分发挥水军优势。

襄樊地形,西靠山,其他三面靠汉水,又与对面的樊城互为犄角,自然易守难攻。

不过,从古至今,襄樊易手次数并不少,光南宋一朝,就曾数次易手!

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看你如何依托他来构筑防御。

在南宋抗元的防御体系中,襄阳是中路防御的战略支撑点。南宋调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营襄樊。

他们屯田、屯粮,保证襄樊自给自足的能力;同时,增兵修城。城内不断建造营房,扩大驻军;同时,加筑城墙。加固后的襄阳周围九里,对面的樊城周围四里半,防御力大增。

随后,宋军又在襄阳和樊城间深植立柱,以铁桥相连,既阻断敌军“插足”,又联络两城。

一句话,此时的襄阳兵精粮足、城高墙厚。

以当时的情况看,南宋的这个布局,襄樊不只是能守6年了,敌军根本就打不破!


首先,襄樊依托汉水,拥有优势水军的宋军可以随时支援,元军根本困不住襄樊。

其次,靠山夹水,敌军不论来多少兵,受空间所限,每次能登岸作战的兵力都很有限,何以攻破坚厚城墙?

襄樊,困不死,也攻不破!足为大宋屏障!

元军的初期思路:以陆制水

还是那句话,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

缺乏水战基础的元军要找到破解之道,也是要慢慢摸索的!

南宋襄樊的防御体系,显然是吃定了元军水军薄弱,无法封锁江面。

采石之役中的霹雳炮。

自宋以来,远射、投石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岸的陆军对江面水军的威胁大大增加。

宋元水战,如丁家州大战中,我们都会发现:元军沿岸发砲对宋水军的打击的威胁极大。

因此,元军的对策就是:以陆制水。通过在江岸造围墙、筑堡寨、立水寨,来封锁江面!

元军以经营榷场为名,在襄樊附近筑造工事,站稳了脚跟。并以此为依托,不断扩建,封锁江面。(吕文德也是昏了头,大宋要考核他的GDP吗?为了搞活经济,这种条件都答应)

蒙军开始在白河口等地筑垒,封锁江面。

从此,原本无孤绝之危的襄樊,陷入围困了。



滔滔汉水并没有让襄樊避免成为孤城。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宋军只有两次以非常方法进入襄樊。襄樊,在此战中就是一座孤城!

单纯以陆制水破产,发展水陆联合作战。

南宋援军奋力救援,城内宋军也拼力破围。

交战后,阿术发现不对劲了,他所依仗的蒙古军在这种地形打仗真不行,于是请调汉兵。

刘整多次建议“造战舰、习水兵”,蒙古人可能觉得这方法太笨,一直不肯采纳。

1269年7月,江水上涨、流速快,夏贵趁水入襄樊,运送了大量急需的物资!


这些,蒙古人明白了,江水原来这么任性,只靠立寨子扛不住呀!

1270年,蒙古才采纳刘整建议,开始大造战舰,打造水军。

有了水军后,刘整就嚣张了,蒙古军依托水军掩护,汉水上建设实心台,上放置弩炮,控扼江面!

此后,水陆联合作战,成为后来灭宋战争沿江作战的主要套路。

宋军:靠悲壮的智慧支撑

与蒙古军战略层面艰难的摸索发展相比,宋军的对策就悲壮得多。


先说正常套路吧。张世杰、夏贵、范文虎都出兵救过,但除了夏贵利用涨水混进去一次外,都被击退了。

尤其是,范文虎等人自恃与贾似道的关系,不愿听从李庭芝的调遣,“日携美妾走马击毯”。

宋军不要说像蒙古一样,在战略层面上调整,就是统一指挥都做不到!

领导无能,兄弟们只有依靠自己的热血了!

襄阳城内,为了保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吕文焕派人潜水出去联络。

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偶然的机会,元军发现了这个套路,就让人在河边看着,发现有移动速度不正常的水草就捞上来!于是,勇士潜水的路被堵死了!

襄阳城外,李庭芝打探到汉水上游有一条叫青泥的支流可通襄阳。于是,让人100艘联体船。三艘一排,中间一艘装载货物,两侧都是无底船。又招募3000勇士,由张顺、张贵兄弟率领,勇猛进发。在激战中,蒙古军跳到两侧无底船时,纷纷落水,被宋军杀死。宋军英勇突破,射伤刘整,进入襄樊。襄樊士气大振!

见到张顺的尸体,宋军无不感动鼓舞!

可是,这支英勇的民兵,在随后试图联系范文虎里外合应时,被元军歼灭,全部壮烈牺牲!

面对志在必得,组织严密的蒙古军,大宋正是靠着这些勇士,悲壮地支撑着局面!

技术、战术创新的结果,压倒了悲壮的坚持

在漫长的对峙中,悲壮的宋军逐渐削弱,而不断变革的元军优势不断加强。

首先,拥有强大水军的元军,有条件对襄樊城之间的连江铁桥攻击了!于是,在水军的掩护下,元军切断铁锁,焚烧浮桥,彻底切断了襄樊两城之间的联系。

这样,铁打的襄阳和纸糊的樊城分开了。


回回炮,成为压倒襄樊守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1273年,元军用这种产自西域的回回炮,猛轰樊城。樊城城破,英勇的樊城守将死战到底,全部牺牲!

随后,元军又移炮轰襄阳。

外援断绝、犄角已失。或许是保全自己,或许是为了保全城中百姓,吕文焕投降。襄樊之战结束!

襄樊之战,南宋尽力了。

南宋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是靠谱的。大宋将士也都是好男儿,血战到底,悲壮激烈。

依赖这些,襄樊坚持了6年。

对蒙元来说,要打败这种精良防御体系+坚强不屈战士组成的对手,只有不断革新战法,更新技术。而不论是技术应用,还是战术创新,都如十月怀胎,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是襄樊大战持续如此之久的原因。

4

众所周知,蒙古的军队是以骑兵部队为主,而蒙古人更是个个英勇善战,在马背上打天下,所谓是天下无敌。

可是他们拿下襄阳城的时间却长达六年之久,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孤立的襄阳城面对这些军队,能坚守六年之久,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原因一“天然的地理环境

襄阳,它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地势较高,介于秦岭山地和江汉平原的中间,东面、南面、北面都被汉江围绕,汉水自西北东绕道南流,形成天然城池。

三面傍山,南面七里是砚山山系,它分别与南面九里之处的虎头山和30里的百丈山连为一体,屹立在汉水以西,这无疑成为了襄阳城南部的一道屏障。

在往城西十里便是万山,而北临汉水,成为了西部进入襄阳城的必经之地,南面和顺安山相连,这便形成了襄阳城的西部屏障。

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这样一看那么通往襄阳城就只有两条特别狭窄的山道。一条是往西以后过万山,通往十堰、汉中。

一条是从南过了岘山,去往荆州。那样狭长的山路,外界要想拿下襄阳城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那么会有人说陆路不行,可以走水路进攻。我们知道南面和东面都是汉江沿岸,但都是浅滩,船根本不能靠岸,这对于不善水性的蒙古军队来说,那可是难住他们了。

原因二“铁打的襄阳

襄阳这个地方,古今外就是兵家必争的地方,更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军事渡口。

历代以来帝王都以占据襄阳为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在之后的朝代中,襄阳城也被逐渐加固修筑,最后变越来越大,城不仅高且墙厚,高约10米左右,就像三层楼那么高,总长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且紧挨汉江而建,距离到江边的位置只有几十米远,所以完全在弓箭射程之内,那么从军队从北面进城更是困难重重。

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称为‘铁打的襄阳。

原因三“兵精粮足

我们知道在襄阳之战中,能坚守六年之久,除了先天的地理环境优势,更离不开后天的战斗所筹备的条件。

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之后,南宋朝廷对襄阳这个地方,开始重视。

于是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最出名的就是吕氏兄弟,他们多年的经营,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而本来“襄、樊城池就基础就牢固,这就叫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就让一个废的襄阳城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地方。

(守军剧照)

襄阳城就好比拥有一支强悍的精英部队,又不缺粮食,所以,就算蒙古大军长时间围攻,也是能支持好几年的,这便是原因之一。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5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说起来,那叫个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啊!个中滋味,唯有自知啊!

其实这事说道根上,就是因为整个宋朝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闹腾的。

纵观整个宋朝,您别说北宋还是南宋,这数得着的武将,多如牛毛啊,岳飞,韩世忠,杨业,狄青等等,可这地盘反而是越打越少,膝盖是越跪越多,天天伸着个大脸蛋子等着挨揍,说起来那叫一把子心酸。

那么这襄阳保卫战,也能反应出这一特点。

么咱今天就借住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这事分析分析。

话说这襄阳保卫战,他一共分四个阶段,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聊,而题主说的这其实是最后一个阶段。

人物和背景

开头的时候,咱的交代几个人物,不然突然去讲这事,太突兀了,顺道把这背景交代一下。

这时间点,咱得掐到宋理宗的时候。话说这宋理宗这辈子有够乐的,一辈子被三权相玩弄于股掌之间,他这前十年在位的时候,被史弥远挟制,自己个天天声色犬马的,也不理朝政。

等到这史弥远挂了之后,这权利好不容易捞到了手里边,这南宋到是中兴了一段时间。

这后来被一前一后俩权相丁大全和贾似道操弄,没办法谁让宋理宗特别喜欢这俩人呢?认为这俩人就是千古奇才啊,国家的栋梁啊,哎,这事弄的,宋理宗这辈子过的那叫个稀里糊涂啊!

那么襄阳保卫战的失败,追究到根子上就是这丁大全和贾似道闹腾的,这俩人都一个德性,不仅贪财还特别的好色,本事没有一丢丢,糊弄宋理宗那叫个手拿把掐,襄阳战报都催到脑门上了,前线的士兵死伤无数,他们还压着,没点啥动作,天天哄着宋理宗玩。

这也就是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为嘛要废了宰相这职务的原因,一个人就能把皇帝给蒙蔽了。

话说宋理宗办的最臭的一件事,就是和蒙古结盟,把个金国给灭掉了,开头还三足鼎立呢?这家伙一股脑就变成了两强对抗了。

说是两强对抗,南宋整个就是一条虫。

这联合说起来就丢人,咋说呢?历史是不断重复的,但南宋这事重复的也太快了点。当年北宋灭亡和这联合的事是如此的相似。

咱就说了当年北宋时期,那舞文弄墨,喜欢玩石头,逛青楼的宋徽宗,这就想着立点啥不世之功炫耀炫耀,就联合金国灭了大辽。

这操作来的那叫个骚气,宋徽宗自己个还没开怀大笑几天,这就被金国抽冷子按到地上整摩擦去了,后来更是被虏到五国城,天天的写着他的瘦金体,活活的郁闷死了,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这事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宋理宗倒好,打着抱靖康之耻的旗号和蒙古人联合,把金国给灭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已经上演了一幕,这宋理宗非要自己个亲自体会一下,才肯罢休。

得咧,宋理宗蹲在他的龙椅上开怀大笑好几天,就等着蒙古人履行诺言把他应得的土地分给他了。

结果这蒙古人说话不算数,直接就把脸皮给撕破了,宋蒙大战可就开打了。

就这一战,你都不知道,蒙古人是多么看得起宋理宗,直接准备了五十万人马,可就来了。那么四十五年的灭宋之战可就开始了。

这就是这襄阳保卫战的大背景。

第一阶段

那么这一次的交锋,宋朝败的那叫个稀里糊涂,因为宋理宗搁到襄阳这块负责镇守的大将赵范,他这人有一大癖好,没事的时候特别的喜欢喝那么二两小烧酒,这小烧一下肚,整个人就迷迷瞪瞪的。

赶巧了,人家蒙古人这都跑到襄阳城外了,他还顺道摸着酒杯喝两盅。

他到是挺放心,作为他手下全部都有金国降过来的士兵组成的克敌军,就更加的放心了。

就在赵范吐着酒气和周公聊天的时候,这克敌军就把襄阳的城门给开了。

蒙古人可就进来,这家伙一下子就把赵范从睡梦中惊醒,自己个屁颠屁颠的跑路了。

哎!一个都能背叛自己主子的克敌军,赵范都不防范,也该着了。

那么这一战蒙古人轻轻松松的就拿下了襄阳,而且还得到了三十万石的粮食,外加二十四个库的兵器。

就这买卖蒙古人赚大发了。话说这襄阳可是军事重地啊,这就相当于南宋的国门啊!这大门一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丢掉了七个州军。

这事要是继续发展下去,那开头还开怀大笑的宋理宗估计就得和宋徽宗一样了,蹲在地牢里吃嘎嘣脆的牢房了。

就在这关键的时间点上,蒙古人的主帅阔出,出毛病了,一家伙就得了重兵,不治身亡了。

而且咱也说了,南宋这头就不缺啥武将,这回和阔出接招的是南宋名将孟珙。

那么这事就进入到了胶着期,双方开始对峙。

第一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

咋说呢?这个阶段,南宋大军由防守已经变成了进攻状态,襄阳这块就收复了两次。

头一次还是孟珙收复的,当他拿下襄阳的时候,他发现这地被蒙古人破坏的不成样子了,您别说这城防破烂不堪,他这人员和物质都缺少。

毕竟当年赵范守的时候,这地光粮食就得三十万石,准备的军械物资就得二十四库,现在啥也没有。

所以这地压根就守不住,所以孟珙就放弃了襄阳,那么是完全放弃吗?那倒不是!

那么后来,随着孟珙的进攻事态,原来是南宋将领现在是蒙古将领的范用吉想要投降。

这事孟珙挺高兴,这就给宋理宗打了一份报告。

这事搁一般人眼里,都认为是好事,这接下里肯定是接受啊!

你都想不到这宋理宗的骚操作,摸着二两胡须,闭着眼睛琢磨了半宿,憋出俩字:“不允!”

得咧!这事可就黄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是为嘛呀?”

为嘛?就俩字——害怕,害怕蒙古人生气,害怕蒙古人责骂,害怕蒙古人打过来,害怕……

孟珙得到这结果,这心哇凉哇凉的:“三十多年最大的梦想是收复中原,看来是不成了!”

于是孟珙提出退休。你都不知道这都啥时候了,宋理宗接到孟珙退休的信,很高兴连个犹豫都没有这就让退休了。

其实说道根子上,还是重文轻武惹的祸。而孟珙本来就有病,这事闹腾的,心中的郁闷就化不开,这不回到江陵没多久就去了。

等到宋理宗接到孟珙去世的消息,大为震惊啊,真的是大为震惊啊!

啊!

那么接任的是李曾伯,这人也厉害,文武双全搁到武将里边这也是一个元帅级别的人物。

那么他就打算收复襄阳,带着两万一千名荆湖军,不仅收复了襄阳还收复了樊城。

咱前边也说了,这襄阳的城防已经被破会掉了,所以李曾伯在原地下令筑城,两个月的时间,这襄阳城和樊城可就建立了起来。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这襄阳总算是恢复了。

那么这段时间,蒙古内部也乱,窝阔台病死,接着这贵由也病死,蒙古这权利斗争也激烈,没功夫搭理襄阳这块。

第二个阶段结束

第三个阶段

蒙古和南宋双方都乱了,这一乱就是十年。

最开始的是那角逐汗位成功的蒙哥,坐到汗位上也就一年的功夫,第二年他就提着大兵来进攻四川,结果蒙哥打到钓鱼城这块,被南宋军用石炮攻击,被炮风震到,不久死去(蒙哥的死有好几种说法。)

得咧,这蒙哥一死,大汗位又空了,一帮子蒙古人又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抢夺大汗位的争斗。

而南宋这块,丁大成已经被贾似道给掀翻了,自己开始弄权。

咱就说了,这都啥时候了,这贾似道蹲在宋理宗的前面还弄权。他弄权不弄别的,先把顶到前边和蒙古人打仗的将领给撸下去,有那看不顺眼的,还给弄死,这操作一下子就奠定了他在朝堂上的位子,这把个贾似道高兴的。

这当中间还有个第三次收复襄阳的高达,好悬没让这贾似道给弄死,好在这宋理宗这想法还在线上,没同意。

而宋理宗就认为这贾似道是个很有能力的武将,文武全才啊!

那么经过贾似道这么一闹腾,本来天平是在南宋这边的,结果跑到了蒙古这边了。

第四阶段

话说宋理宗其他东西不明白,但他还是知道这襄阳地位很重要,对襄阳这块苦心经营,差不多已经恢复了最初的规模。

而这会守襄阳的是吕文德,你都想不到这人是第一阶段那赵范弟弟的手下,就那没事喜欢喝两盅的人。

这吕文德是贾似道的亲信,要不然吕文德也不会被安排到这么个险要的位置上,都是自己人吗?

这吕文德和贾似道是一个德行,对内打击异己那叫个上心,很多优秀将领,撑过了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将领,被这货打击的,都跑到了忽必烈的手底下了。

这下好了,吕文德瞅着整个襄阳都是自己人,那叫个安心啊!他就是土皇帝,他这么一跺脚襄阳这都得抖三抖啊!威风!威武!雄壮!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嘚瑟过。

这不蒙古人找到吕文德。

“吕将军!吕大将军!俺们想在襄阳外边弄个榷场,咱互惠互利咋样,赚钱的买卖吗?这市场不用你们伸手,俺们来建!”

估计有小伙伴要问这榷场是干嘛的?其实就是互市,双方做买卖的一个市场。

话说这通大将军吆喝的,吕文德这就同意了,想不到吧,他同意了。

嗯!蒙古人表示很高兴。吕文德于是就蹲在襄阳城头瞅着这榷场,开头他很挺高兴,但没有多久他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发现蒙古人建的压根就不是啥榷场,而是堡垒!

这是要开战啊!那里是做买卖的!

这家伙把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吕文德给气坏了,直接给气死了。

蒙古人这可就是一箭双雕啊!

打这里起,最后一次襄阳保卫战可就上演了。

一年之内,蒙古人在襄阳这块就用兵十万之众,把个襄阳可就围了起来。

那么吕文德(已经死了)所建立的这个小团体,这么多年下来,他也厉害,短时间内蒙古人是拿不下襄阳的,毕竟啥军需,啥物资都齐备。

那么蒙古人也不急着打,而是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来围困襄阳,这一围可就是六年啊!

这个时候,守在襄阳的是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最后撑不下去,这就出城投降了,那么后来蒙古人打下南宋的都城临安,他还跟着一起入了城,做了蒙古人的官。

最可乐的就是那贾似道,就那个上朝带蛐蛐的货,你让他把蛐蛐养活到能爬到皇帝胡子上而不被治罪他绝对有能耐,但你让他打仗?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当时南宋的皇帝可真就把他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了,让他带着十三万精兵去抵抗,结果这货到了地头上,把士兵往当地一搁,自己个坐着小船逃走了。

你说这事都够诛九族的了,大家伙一致要弄死这贾似道,结果那谢太皇太后(宋理宗之后的皇帝命不长)也就是宋理宗的皇后,仅仅给贬到外边,还是啥事没有。

结果这贾似道太招人恨了,路上就被人给按到厕所里给弄死了。

那么第四阶段结束之后,没几年的功夫南宋就没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哟!

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襄阳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很重要。

从这幅宏观的中国地图来看,襄阳所处的位置,正是我国东、西两边,以及南、北两半的交界之地。

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大的十字路口。

再从微观地貌来看,襄阳所处的位置,真的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九省锁钥。

从北方来的蒙古,突破黄河这道防线后,想要继续南进,就要突破秦陵淮河这条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上,秦岭是天下大阻,不好穿越。而江淮下游一带山地丘陵,并且有长江天险,唐宋以来就是水乡,河网密布,铁蹄尤惧。

襄阳这个缺口,可以说是南宋的北大门了,守住了,可保江南一隅之安。如果失去了襄阳这道防线,则进入湖北,沿汉江入长江,顺江而下,则江南传檄而定。

红色为汉水,方框内其实就是南襄盆地

这就是为什么,蒙古于南宋,在襄阳大战近六年的原因。

南宋也知道,失襄阳,就是亡国。所以死守襄阳,不仅城墙坚固,还有因地制宜的宽阔护城河,让蒙古铁骑望城兴叹。

蒙古也是拼力攻坚,本来攻坚就不是骑兵的特长,横扫天下的蒙古骑兵,竟然一下在这里被拖住好几年,也算是蒙古比较难啃的一块骨头了。

城防与河防相结合的襄樊城,扛过了蒙古投石器的打击,最终还是没能扛过蒙古人的计谋,最终蒙古人包围了襄阳,围点打援,一步步消耗了城里的兵力,最终拿下襄阳。

襄阳的失陷,也揭开了南宋灭亡的帷幕。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7

自古以来,北方政权攻打南方政权,广义上来讲从西到东有三条进兵主线:第一是川渝之地的争夺,第二是荆襄之地的争夺,第三是徐淮之地的争夺。这三条线中只要有一线被突破,就会让南方政权陷入极大的军事被动,但是这三条线哪一条都不太容易拿下,因为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作为依托。

蒙古人一直以来都是以川蜀之地作为主战场,欲图借助长江顺流而下,一举吞下整个南宋,但也因蜀道的艰难险阻而屡屡失利。而东面的江淮之地虽为平原,但却泥沼水纵不适于骑兵作战,曾经淝水之战的惨败教训依旧历历在目。

所以中路的襄阳就成为了蒙古军考虑的进兵进线,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南宋的都城临安也就唾手可得,根据历史结果来看,蒙古军攻克襄阳后一年之内,南宋的京西南路八个州就失陷了七个,仅六年的时间南宋政权便宣告灭亡。

襄阳保卫战南宋能坚持六年,也是意料之中。

首先,襄阳城不同于一般的城邑,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从地理上来看,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借助荆襄有利的地形,驻扎了十多万宋军主力军,还有十几万的增援部队,因此蒙古军在没有绝对兵力且丧失了骑兵优势的条件下,是很难短期内攻克襄阳的。

另外,蒙古军千里南下,把战线拉至千里,补给线也随之延长,粮道极易受到宋军的袭扰,粮草补给比较困难,而宋军的襄阳城内则是粮草充沛,盔甲军械也富足,具备打持久战的条件,所以宋军只要应用好地形优势,深沟高垒以拒之,易守难攻的襄阳城坚守几年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从大的国家视角来看,襄阳保卫战的失败实质上是南宋社会经济垮塌的必然结果。

战争实质上是两国国力的较量,南宋在单兵素质不占优的情况下,只能靠数量取胜,而想组织起规模数量的大军团,首先得是国家财政的健康,能承担的起沉重的军事费用。

襄阳保卫战刚开始的时候,南宋的财政收入已经是捉襟见肘,在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南宋的税收有了饮鸩止渴的效果,为前线军队聚敛到了暂时的开支,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有力的支撑了宋军几年的抗元行动。

但后期由于宰相贾似道的经济改革失败,造成了南宋政府财政崩溃,政府没有钱再去供应前线军队作战,在没有了援军和粮草的情况下,前线将士军心动摇,最终守将吕文焕投降,襄阳城陷落。

8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蒙古内部问题,因为蒙古的分封制传统,导致每次最高统治者出现轮换的时候,前方将领都不得不撤军回去参与到权力重组的政治斗争种,导致军事行动功亏一篑。而南宋则利用蒙古大军撤退的间隙大力修建城防,准备武器装备,以抵御蒙古下一次攻击。

襄阳城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大力完善的,因为襄阳并不孤立,南宋的算盘是通过长江天险抵御蒙古大军的攻击,所以南宋完全可以利用长江来机动,运送部队和物资,反而蒙古大军处于不利的位置。同时,在襄阳的北岸还有樊城作为襄阳的门户,互为犄角。

而且,襄阳的城防还经过南宋方面的精心计算并加固。南宋通过计算手拉投石机和弩炮的射程,开凿了护城河和壕沟,导致蒙古大军的投石机只能通过减轻石弹重量的方式才能打到城墙,但是破坏力已经大减,更何况加厚的夯土城墙本身也可以抵御轻弹的轰击;同时,夯土城墙上还被敷设了渔网,以抵消石弹的冲击力。

与此同时,南宋还可以通过水师给城内源源不断的运送粮食和兵源,只不过,南宋水师自身比较废柴,几乎没法突破蒙古大军的防线,否则结果很可能就是蒙古大军溃败。而且蒙古水师作为后起之秀,也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

但是,即便是南宋水师废柴,无法突破蒙古大军的水上封锁,襄阳利用自身的优势也成功抵御了蒙古大军的攻击,蒙古大军只能望城兴叹,但是问题是粮食逐渐见底。

只不过蒙古的忽必烈大汗是真正的天命之主,所以南宋的抵抗最终是徒劳。因为忽必烈获得大杀器回回炮,相比于传统的手拉投石机,回回炮的射程更远,而且能发射150斤重的石弹。

蒙古大军利用回回炮轰塌了襄阳的门户樊城的城墙,樊城被蒙古大军掌控。而苦战数年的蒙古大军对樊城展开报复性屠城,一来是泄愤,二来是立威,逼迫襄阳投降。

襄阳守军当时已经饱受饥饿的折磨,在目睹回回炮的威力之后已经丧失了抵抗下去的勇气,在蒙古大军攻破樊城的恫吓之下,只能开城投降。从此之后,南宋再没多少像样的抵抗。

而被吓破胆的赵家老寡妇,只能向蒙古大军投降苟活,然后日本人写歌谣,嘲讽南宋投降是吓破赵家老寡妇。而且蒙古东征,日本人对蒙古人和北方汉人、高丽人为主的部队客客气气的称为北军,对南宋降军组成的新附军蔑称为蛮军。可见日本人对南宋是多么鄙视。

全文完

9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大侠郭靖镇守襄阳,当蒙古大军大举来攻时,郭靖向天下群雄广发英雄帖,号召各路豪杰来保卫襄阳,最后,在杨过等大侠的奋战下,打退了蒙古兵,襄阳城暂时转危为安。

当然,这是小说情节,历史上真的襄阳保卫战,比小说里打的艰苦多了,守城的也不是郭大侠,而是南宋将领吕文德、吕文焕兄弟。襄阳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知道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那么,为什么襄阳城在20多万蒙古军队的围攻下,还能坚守6年之久?

一先来看看襄阳在蒙宋战争中的战略重要性

早在襄阳保卫战之前,蒙宋战争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蒙古灭亡金国后,立刻马不停蹄,从南宋西面南下,攻灭了大理国(今天的云贵地区),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随后,开始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蒙古最初的战略设想是,从云南进军,先取四川,再灭南宋。可是,因为四川地形险要,加上南宋在四川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四川军民同仇敌忾,同蒙古人做殊死抵抗,导致蒙古在四川的进攻一直没有什么进展,钓鱼城之战,蒙哥汗被丧命,直接引发了蒙古内部的动乱。

蒙哥死后,忽必烈从鄂州匆匆北归夺了汗位,在稳定了内部后,又开始了灭宋战争。就在蒙宋在四川相持不下的时候,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献计:\"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建议忽必烈放弃进攻四川,改为进攻襄阳,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于是,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阳,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

那么,刘整所说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结合地图来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到淮河和长江的关系,淮河位于长江上方,几乎和长江并列而行。而由秦岭和淮河组成的秦岭-淮河防线,是自古以来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交锋的第一条战线,所谓“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河丢失,那南方政权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长江。

好,说完了淮河,我们再来说说长江。如果说淮河是南方政权的外围战线,那么长江则是生死线,长江一旦被突破,那么北方骑兵将势不可挡,一路南下。长江西面连接四川盆地,二者与云贵高原一起,将南方紧紧包裹。如果北方军队不从长江突破,那就必须从四川攻入。南宋武力不行,但是水军还是很强的,蒙古很难攻破长江防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此前蒙宋战争主战场一直在四川的原因,但是前面说了,蒙古军队在四川的攻势也被阻挡,不得不重新考虑突破长江。

要想突破长江,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水军,要有足够强大的水军,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战船。要想战船进入长江,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长江边上造,造好后直接下水。但是,别忘了长江还在南宋手中,宋军的战船就在江面上游曳,岂容你踏踏实实的造船;另一种是找一条和长江想通的河流,战船造好后,直接沿河流而下,进入长江。还是回到地图,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三条河流,邗沟、濡须水和汉水,而邗沟和濡须水都处于淮河和长江之间,显然不行,唯一符合条件的就是汉水,只要控制汉水,蒙古水军就可以沿汉水南下,直入长江,威胁南宋的长江防线。而要控制汉水,则必须夺下汉水边上的军事重镇--襄阳。

所以,一句话,襄阳丢失,则秦岭-淮河防线顿时瓦解,长江防线岌岌可危,南方政权直接暴露在北方军队的兵锋之下。

二 襄阳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极大支持

其实,在襄阳保卫战前几十年,蒙宋就在襄阳进行了多次拉锯。早在公元1235年,即蒙古灭亡金国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战场就在襄阳。当时南宋的守将叫赵范,此人是个十足的酒囊饭袋,他竟然想靠金国降卒来守城,结果金人被蒙古人收买,打开城门,军事重襄阳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陷落了,这是从岳飞收复襄阳后,南宋再一次丢失。

不过,在南宋名将孟珙的努力下,宋军再次收复了襄阳,不过此时的襄阳城已经破败不堪,物资奇缺,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考虑后,不得不弃守了襄阳。不过这次是主动放弃,经过孟珙的经营,南宋在荆湖地区对蒙古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淳佑十一年(1251年),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地理位置重要,绝不可放任不管,并请求朝廷派兵防守,并拨粮拨款,加固城防。

襄阳终于被重视起来了!

次年四月,李曾伯调集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阳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这仗宋军士兵打的很英勇,一战而夺下襄阳、樊城。攻克襄阳后,李曾伯开始着手加强襄阳的防务,两个月内即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作为屯兵之用;将襄阳城墙重新修复、加固,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之后,又请求朝廷调来6000多军户充实襄阳人口,恢复生产,襄阳慢慢恢复了生机。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南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壁垒。

这时候,荆湖地区崛起了另一个势力较大的军事集团,即吕文德集团。吕文德也被朝廷任命为荆湖安抚制置使,负责襄阳的防务。随着蒙古战略的改变,从四川掉头进攻襄阳,襄阳,成为了蒙宋决战的主战场。

三 襄阳陷落

1267年,蒙军正式向襄阳发起了进攻,但是由于南宋已经将襄阳打造成一个铁壁堡垒,加上与樊城互为犄角,蒙军一时间难以攻下,双方又陷入僵持中。这时候,守将吕文德犯了一个大错误,将襄阳推入了险境。

蒙军向吕文德提议,在樊城外设置榷场,榷场就是一个互市的小集市,双方交易一些必须的用品。吕文德觉得正好可以购入一些城中急需的物品,于是就答应了蒙古人的请求。这真是一个奇葩现象,双方打着打着,竟然做起买卖来了。

但是,蒙古人这个提议是心怀不轨的,他们把划出来的小块榷场,修筑成军事堡垒,不断加固,然后逐步向外延伸,等吕文德反应过来,派兵去清除这些堡垒,发现已经攻不下来了,吕文德知道自己犯错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蒙军把这些堡垒连成片,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襄阳粮道被断了,真的成了一座孤城了。

1269年,蒙宋双方的水军在汉水连续进行了几场大战,由于汉将刘整的叛变,蒙古水军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南宋水军竟然连败几场,这年年底,一直病重的吕文德去世,吕文德在荆湖地区经营近40年,是这一地区最具威望的将领,他的去世,使南宋军队士气受到了沉重打击。吕文德死后,他的兄弟吕文焕接管了襄阳的防务。

而蒙军对襄阳的进攻也更加猛烈了,势必要拿下襄阳,短短一年时间内,就从各地调兵十几万加入到对襄阳的围攻中,襄阳的围攻部队达到了20万之多。而南宋这边也是拼了命的要解襄阳之围,前前后后调了15万水军增援襄阳。但是蒙军采取了“围点打援”战术,每次来增援的宋军都被击败,一兵一卒、一粮一粟都无法进入襄阳。

公园1273年,此时的襄阳已经被围的像铁通一般水泄不通,而南宋也再也没有力量增援了。互为犄角的樊城失陷后,襄阳再也没有任何希望,城中也早已粮草耗尽,士气低沉。面对这样的局面,守将吕文焕放弃了抵抗,同意了蒙军的招降。自此,长达6年的襄阳之战,以襄阳陷落而结束。

襄阳一失,长江防线顷刻瓦解,蒙古骑兵长驱南下,南宋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力量,没几年就灭亡了。

10

襄阳保卫战,是宋元战争中历时最长,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战。襄阳之战持续六年之久,而襄阳一旦沦陷,南宋不到三年时间就灭亡了。那么,襄阳城为什么能坚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阳的战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南宋初为岳飞收复

南宋之初,襄阳曾是伪齐政权的地盘。绍兴四年,岳飞上书宋高宗,认为:“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飞为荆南制置使,收复襄阳等郡。自从岳飞收复襄阳城后,这里一直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财粟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就算被围困几年都不成问题。

到了南宋后期,帝国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分别设立制置使,即为三大军区最高军事长官。京湖位于三大军区的中央,连结四川与两淮,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在京湖军区,又以襄阳、樊城为咽喉之地,这两座城相隔很近,襄阳保卫战其实应该叫襄樊保卫战,襄阳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经营襄阳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战争爆发。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其中一路大军以库春统领,进攻襄阳。当时襄阳守军内部分为两派势力,一为北军,一为南军。北军将领的权势在南军之上,故而两派不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驾驭无方,竟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抢了襄阳城郭的仓库,然后放一把火烧了,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扬长而去。赵范回天乏力,只得弃城而走,襄阳遂为蒙古所占领。

朝廷以名将孟珙为荆湖制置使,诏令他收复襄阳、樊城。1239年,孟珙进攻襄阳、樊城,与蒙军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襄阳守将刘义反正,打开城门迎接宋军。

由于襄阳、樊城地处南北要冲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书朝廷:“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朝廷对孟珙的意见十分重视,遂命他把襄城、樊城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先锋军”,把息、蔡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忠卫军”。

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第三,襄阳能坚守六年,与吕文焕的指挥有直接关系

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年)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

襄阳南宋守将是吕文焕,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吕文德在襄阳保卫战期间病逝,这是南宋的一个极大的损失。吕文焕坚守襄阳六年,一方面是襄阳城十分坚固,粮食物质储备丰富;另一方与吕文焕指挥有方有直接关系,他采取一种积极防御的策略,尽管被围困,仍不时主动出击。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阳城也不一定会沦陷。

第四,朝廷对襄阳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迟滞襄阳沦陷的时间

襄阳之战爆发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

直到战争进入第三年,朝廷的援军才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挥的水师也败走。

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贾似道仍然欺瞒皇帝。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问:“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马上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

由于纸不包不住火,贾似道不得不想办法解襄、樊之围,遂命京湖制置使赵庭芝往援。但是贾似道弄权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

到了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两淮舟师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

在整个襄阳保卫战过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军以解襄、樊之围,执掌朝政的贾似道欺上瞒下,玩弄权柄,滥用亲信以制约地方实力派,以致于整个救援行动非常不给力,竟然没有一次打到襄阳城下。即便如此,这些援军也在一定程定上牵制了一部分蒙古军队,减轻襄阳的军事压力,对襄阳保卫战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