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你怎么评价胡锡进?

你怎么评价胡锡进?

2020-07-24 05:54阅读(555)

你怎么评价胡锡进?我挺喜欢胡锡进,接地气,爱憎分明的媒体人。但很多人说他是骑墙?又说不出让人信服的理由!你怎么看?:胡锡进似乎最近的言论都是在迎合底层

1

胡锡进似乎最近的言论都是在迎合底层文化素质非常低的民众。我甚至都在想,他是不是故意要这样煽动民工大多数来仇视外部世界,以此达到歌颂我们伟大正确啊!他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缩小到了连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时代都不知道了。他的语言表达经常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情况。不是很好的,有能力帮助政府阐述政策的评论员。做不到让公众懂得怎样正确对待外界对我们的批评,和我们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清醒做好疫情过后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大计。

2

啥也不懂,认知肤浅。观点老旧,文字一般。还常爱在今日头条露脸涮存在感。正是臭戏子肯出台。没看到过其宣传内容有独特新鲜感。

3

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见风使舵

4

提壶倒茶的!

5

首先很多媒体人特别是像总编辑直接出来面对读者的,胡锡进表现难得,毕竟说话也有风险,弄不好身败名裂,前半生白折腾了。然后说说胡锡进不足,一是先设立场和谈话禁区,所以不管前后左右人群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素材论证也不充分,话题讨论不够开放,这点可以理解。二是迎合民粹,作为资深专家胡锡进应该了解其有多害处,应该知道高层动向,但实际上是建背内心不敢针锋相对甚至逢引,从这点上胡锡进缺少公共知识分子风骨和社会责任。三是少点自信,任何社会都不是完美的,正因为存在不足,所以有待于几代中国人去发现和改善,其正实现世界一流强国梦,而不是意淫全面第一,外国的月亮确实不见得全是圆的,但可借鉴的东西确实很多,胡锡进不能勇敢承认这一点,偏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一社会现实基础,隐匿现有不足,取阅读者观众。综上,胡锡进是个平庸的媒体人。

6

时代的可怜人

7

他接地气?他爱憎分明?得了吧。

此人历史会做出评价的。后人在研究这段历史的会做出评价的。

8

胡锡进是一个自视很高的宣传人员,主要工作是反美,积极性应该肯定。但他总是自称老胡,以老胡的口气发表见解,似乎在以舆论界的老资格,老前辈自居,显得有些高傲,俯视众生,一副教头的面孔,令受众反感。建议胡锡进注意自身修养,认识到他并非中国與论界的领军人物,应以平和的心态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认为真理总是在自己手里,这样才好,

9

古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留芳百世,现在“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大有人在。

评价一个名人,不是看他有多高的地位,而是看他的言行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是为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而做的。

胡锡进作为官媒《环球时报》的总编,很多时候发声都要顾及自己的身份,他的观点是官方的,这个大家要理解。

10

想了解老胡,你就得先了解《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Global Times)是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报刊,也是唯一向国外传达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综合新闻的一份报媒。

不太严谨地说,《环球时报》就是海外的《人民日报》。

而老胡,就是这份最重要报纸的掌门人。

曾经,我是特别喜欢《环球时报》的,那时网络远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也没有智能手机,《环球时报》是我了解外面精彩世界的一个最最重要的窗口。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新晚报》是三毛钱一份,而《环球时报》是一块五一份。那时我收入微薄,买《环球时报》其实是很奢侈的消费,好在它不是每天都发行。当我挤在公交上,看着满车的人都在看着《新晚报》,而我,慢慢悠悠地从腋下拿出《环球时报》,特意把它那报眉展示出来,高高地举着,我是非常洋洋自得的:别看我衣衫褴褛,但我胸怀世界;别看你们衣冠楚楚,可你们只配家长里短。

我的样子和心态,当时应该是很得流浪学者沈先生真传的,只是,我还没像他这么埋汰。

回头我们再来说说老胡,先来看看他的履历:

1978年10月—1982年0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本科。
1982年07月—1986年0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7153部队教员。
1986年09月—1989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硕士。
1989年11月—1993年03月,人民日报国际部助理编辑、编辑。
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其间深入战火中的波黑,后写作《波黑战地采访手记》一书。
1996年06月—1997年10月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编辑、主任编辑。
1997年10月—2005年09月,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2005年09月—2010年06月,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2009年4月,《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胡锡进兼任英文版总编辑。
2010年06月— ,任《环球时报》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自然而然地,《环球时报》打上了鲜明的胡氏烙印,胡锡进深刻地影响着《环球时报》,而《环球时报》也深刻地影响着胡锡进。随着老胡的根越扎越深,资历越来越老,地位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环球时报》就是胡锡进,胡锡进就是《环球时报》。

我不知道《环球时报》那些重磅文章是不是都是老胡亲自捉刀,但我感觉每篇重磅文章,都有着极其鲜明的胡氏风格。

胡氏风格是什么风格呢?那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一贯正确,永远正确,从来正确;但在文风上又四处买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随着自媒体盛行,很多新媒体大行其道,先是微博,后是今日头条,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老胡也与时俱进,成为足以媲美任何网红的超级大咖。几乎所有热点事件,无论国内国外,你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老胡的解读。

但老胡毕竟是老胡,老胡绝不是那些胸无点墨狗肚子装不了二两香油的网络喷子,他通常都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温文尔雅、不急不躁地讲述着他那有时并不明确、顾左右而言它的观点,甚至叫你摸不着头脑。

对于同一个热点事件,老胡会连续评论,但每篇评论常常是前后矛盾的,态度也是前后迥异的,可你要不是特别留意,或者不够精明,你是看不出其中变化的。

在人们不经意时,老胡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最终常常就给热点事件的反转反转再反转定了性,因此,老胡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而且由于老胡的特殊地位,他的风向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几乎就代表了对热点事件的最终决断。因此,凡是有点敏感性的人,都是非常注意并且极其在意老胡的评论的。

变了变了又变了,这个时候,你还沉浸在老胡前期的评论里,没有与胡锡进与时俱进,那你就犯了大错!胡锡进的与时俱进是非常快的,有时会一天三变,你要没这个头脑和反应速度,你就很难踏准节奏,容易掉队,而且要出问题。

因此,有些人评论,老胡总是正确,永远正确,而且他能在同一人同一事上正确三遍,而我看不只三遍,需要几遍就几遍。

最近一个时期,我突然发现,老胡又变了,而且是大变了!

坚持多年的滴水不漏、顾左顾右、扯东扯西不见了,突然之间观点不再摇摆,变得声色俱厉、直言不讳、毫无保留,而且非常激进,非常激动,非常激愤。

这是肿么了?

这又预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