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诸葛亮,神机妙算,盖世无双,被后世传颂了上千年。如果以马后炮的视野来看的话,蜀汉其实是兴于诸葛亮,也亡于诸葛亮,这一点从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

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夺取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张飞会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包括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魏延却意外的被刘备任命为了汉中太守,导致“一军尽惊”。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绝不是仅靠运气得来的。刘备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天下谋略,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过于谨小慎微。诸葛亮的这种特点,适合于守成,而不适合于创业。前期由于刘备的存在,两人配合,所以,蜀汉的创立大业非常迅速和成功。

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在用人上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同。

刘备是包容并蓄,什么样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该如何用。正是因为刘备的兼容并蓄,才更容易让刘备更全面的识人用人。比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马谡。刘备去世之前,曾经警告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刘备生前还是将马谡安排到了适合的地方。

而诸葛亮明显就不同了,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风格类似的人。比如蒋琬、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是十分严谨、低调之人。

魏延是什么样的人呢?跟诸葛亮所喜欢的人才类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于冒险,且不计后果。魏延在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时,就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气魄,一下就折服了众人。再加上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而且善谋,在汉中设立了“重门之计”,稳固了汉中数十年。有勇有谋,这也让魏延有了敢于冒险的资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让谦虚谨慎的诸葛亮非常厌恶了。所以,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压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及历次北伐时,要求独率一路精兵,分路攻击关中的要求,均被诸葛亮给否定了。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要扭转整体战局,要靠什么?就是奇谋。结果,诸葛亮却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规中矩的步步为营取胜。蜀军的意图很明显,猜都不用猜,魏军明显无压力。魏军势力更强,补给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军不靠奇袭,必然是耗不过魏军的。结局么,蜀军就是在那里无谓的消耗蜀国原本就有限的国力。

诸葛亮持续不断的打击魏延等异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人才。毕竟,做事风格不同,不等于不忠于当前的组织么。

这点在演义中表现的最突出,诸葛亮一见到魏延,就说魏延天生反骨,要斩了魏延。幸亏刘备坚决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条命。其实,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总结之后,所谓的“面相”、“骨像”,都是用来造势的工具而已。一种是用来拉拢人,说某某人“隆准龙颜”,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号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种就是用来打击排除异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将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对立面。其中包括很多只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可能就是这么开始讨厌魏延的。

而且,从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来看,就是要孤立,并除去魏延。诸葛亮开撤军大会,故意将魏延排除在外。这对于任何高级核心将领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特别是对于“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会冒火。然后么,魏延自然就会犯错了,最后被杨仪派马岱所杀,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说,诸葛亮在大局谋划上,的确超出常人。诸葛亮已经看出来,魏延必然不会反叛,而蒋琬、费祎等人,也都无法制衡魏延。所以,诸葛亮只能无奈的认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诸葛亮当然并没有什么私心,是从大局考虑的。但是他的这个“大局观”,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思想所决定的。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真就给魏延以重任,让魏延担负全局,魏延还会自己亲自带兵去冒险,而不顾大局么?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会甘愿自己去冒险。如果魏延坐到了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会从全局考虑了。魏延必然会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将领,派遣这名将领出兵子午谷,直取潼关。而魏延自己则会亲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与子午谷奇兵会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取得关中的可能性,要比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打法成功几率大多了。

魏延因为被诸葛亮、杨仪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带兵截杀杨仪,才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马岱所杀(杨仪都指挥不动姜维,如果杨仪派姜维去找魏延,估计姜维会跟魏延聊,聊着聊着很可能姜维会回头干杨仪,至少姜维不会那么轻易就动手杀了魏延,王平就没这么干,只有马岱比较虎)。

魏延死后,尸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现在汉中城北两公里的石马坡。石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传着一些故事,说是原本魏延墓前有两匹跪石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杨仪,一匹是直接杀死魏延的马岱。另外还有一个低头忏悔的文官雕像。

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没有,并没有实物留存下来。魏延墓现在仅存的遗迹,是一匹跪卧的石马,存放于汉中博物馆之内。石马像之类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标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至于那个文官塑像,应该也存在过。毕竟魏延的冤屈,在蒋琬主政之后,就已经被洗刷了。虽然后人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认同魏延,更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个文官雕像,手中拿着地图,低头做忏悔状,也不足为奇。而这名文官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魏延和诸葛亮、杨仪等人的恩怨,早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段历史却值得借鉴,如果你是蜀汉大将军,全权负责主持北伐,会怎么决断呢?是学诸葛亮中规中矩北伐?还是会采取魏延的谋划,冒险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计策?或者干脆守住汉中,待在蜀川休养生息?欢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谋划、见解。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因为长相问题而成为众矢之的,这两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和魏延。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久后必反”,魏延呢,是“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司马懿后来果然反了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魏延,却是因为这个“反骨”背了莫大的黑锅而屈死。




据《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合记载:刘备攻取荆襄九郡,在攻打长沙郡时,时为刘表帐下长沙守将的魏延做内应让刘备取了长沙,刘备进入长沙后,于中军帐中封赏有功之臣,诸葛亮却指着夺取长沙首功之臣魏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如果不是刘备苦苦求情,这魏延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虽然免于一死,可是“脑后反骨”这一黑锅却伴随了魏延一生。现在从科学角度去看这一件事情,什么“脑后反骨”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依据。




魏延背刘表而投刘备,可以被视为是“良臣择主而适”。事实上魏延也确实忠心耿耿,出身入死奋勇杀敌,魏延对汉室之忠诚,从两件事上可窥一二,曹操在兵出斜谷时,魏延引伏兵而来,曹操阵前高官厚禄利诱,魏延不为所动,张弓射箭打掉曹操一颗门牙,曹操满嘴是血狼狈而逃。这一箭让魏延名垂千古,他是蜀汉唯一一个伤过曹操的将领。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染病不起,魏延没有临阵变节,而是忠心耿耿杀退司马懿派出的夏侯霸。此等忠义之大将,最后却落得被自己的好搭档马岱阵前斩杀,身首异处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可惜。




魏延之死,实际上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魏延是除五虎大将之外最早一批追随刘备的将领,五虎大将全部病故之后,魏延实际上成为了蜀汉将领中的核心人物,魏延个人能力突出,既能带兵做战也勇敢还很有计谋,蜀汉第二次北伐时,魏延还献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奇策。但是魏延本人性格孤傲自诩,桀骜不驯,与当时身为中军长史的杨仪关系更是向来较为紧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军全军有序撤离,但魏延显然对撤军有微词,曾公开说不能因为丞相病故了就废了国事,伐魏还要继续不能停。可以说魏延是明显反对撤军的,但这并不能够说明魏延有反相,相反的,他正是从大局出发,以“兴复汉室”为重反对北伐草草中止。




魏延的性格是导致他下场悲惨的重要原因,当诸葛亮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于资历威望都远不如他的杨仪的时候,魏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绪反弹更是让杨仪感到十分的“不爽”,诸葛亮在死后还要顺便“带走”魏延,用杨仪来主持撤兵大事,这是在有意无意的刺激魏延 ,最终魏延铤而走险被马岱斩杀于阵前,杨仪更是不念同僚之谊直接把魏延夷灭三族。作为蜀汉后期唯一的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魏延的死宣告了蜀汉那个将星闪耀的时代的结束,从此以后就真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3

大家都知道,岳飞的墓前跪着秦桧等人,秦桧设计陷害岳飞,令岳飞含恨而死,百姓为了让秦桧向岳飞谢罪,,因此让他的石像跪在岳飞的墓前,这一跪就是一千多年,除了秦桧和岳飞以外,还有一个石像下跪事件,那就是魏延墓前跪着的三个石像,这其中就有一个是诸葛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魏延原本是长沙郡太守韩玄的属下,刘备在夺取荆襄九郡后,挥师南下,攻打南方重镇长沙郡,魏延做内应杀死了太守韩玄,让刘备占领了长沙郡。

刘备进入长沙,封赏有功之臣,诸葛亮却指着夺取长沙的首功之臣魏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最终在刘备的求情下,想投明主的魏延才幸免一死。

事实证明,魏延确实是一个非常忠主的人。


刚开始魏延在刘备的军中充当军师的角色,后来因为军事能力突出,被提拔为镇远大将军,掌管汉中地区,刘备对魏延很是看中,后来刘备称王,魏延就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了大片的疆土,立下了累累的战功。
魏延性格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因此诸葛亮对他是很不满的,经常排挤、打压魏延,他始终认为魏延有反心,一直都不重视他,最明显的就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素来谨慎的诸葛亮并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还把魏延搞得灰头土脸的,很没有面子。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魏延是人数不多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去世前对他一直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会像曹操一样把持朝政,毕竟刘禅这个皇帝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是在政治上实在是太平庸了,如果不除掉魏延,自己死后蜀汉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他在临死前对杨仪和马岱说,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你俩要用计谋将他除掉。

虽然诸葛亮没有直接杀掉魏延,但他却是杀掉魏延的幕后推手。


杨仪和魏延是死对头,他也一直想除掉魏延,诸葛亮死后两人的矛盾迅速激化,魏延不服从杨仪的命令,双方阵营就打了起来,后主刘禅又支持杨仪,因此魏延就败下阵来,被马岱斩杀,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魏延的死无疑是蜀汉的重大损失,直接导致了蜀国军事实力的锐减,那么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他是否有反叛的意思就无从知晓了,但是现在所演绎的影视剧中,魏延的形象已经完全丑化,还刻意将其刻画成有反骨的奸臣,相对应的诸葛亮则是更加的特赞。

其实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没有太大的关系,无外乎就是与杨仪争权的结果,最终在杨仪的授意下,被马岱斩杀于马下。


后来,蒋琬认为魏延功大于过,并为他平了反,还为了他修建了一个墓地,魏延的后人立了三个石像在墓前,分别是杨仪、马岱和诸葛亮,魏延的后人认为,诸葛亮就是杀害魏延的直接凶手,没有他整天猜疑魏延,魏延也不会被斩杀,原本能够成为蜀汉栋梁之才的魏延,如今却成为人们口中的反贼,这大概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会跪在魏延墓前的原因了。





4

诸葛亮的石像会跪在魏延的墓前,这个是一种猜测,魏延的墓现居于汉中市北门外两公里的石马乡,会叫这个名,是因为在魏延墓外有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马岱;

相传还有一个文官石像,那个跪着的文官手中拿着汉中地图,并且向魏延忏悔,有人猜测那就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之所以是相传,因为魏延墓前现在已经没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种“相传”。

本文就不考古,那个跪着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如果我们能够梳理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那段历史,我相信比考证石像是谁更有意义。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估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魏延都有印象,这个人虽然不是五虎上将,但是知名度并不低,当初魏延斩杀主将投靠刘备,诸葛亮就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斩杀魏延,是刘备给保下来的。

果然后来诸葛亮快要不行,摆续命灯的时候,被魏延踢翻,最后诸葛亮在临死前授意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斩了他,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有一个广告,治魏延(胃炎),找吗丁啉帮忙,当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说,魏延的形象被罗贯中给毁的成了一个渣渣,实际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曾带着私人武装前去投靠刘备,又为刘备立下很多功劳,最后刘备派其镇守防守曹魏的前线汉中。

在蜀汉阵容中的地位相当大,在刘备以及老一辈将领去世后,魏延就是蜀汉灵魂性的将领,有一句俗语讲,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要是魏延在的话,这句话就是伪命题。

当时诸葛亮要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韩信,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当然子午谷的风险性还是有的,最后诸葛亮并没有采取这个方案,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奇谋为短”,估计当时魏延也是这样认为的,还认为诸葛亮胆怯,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

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而更倾向于任用杨仪

相对于魏延而言,诸葛亮更看重长史杨仪,长史就是秘书长的职务,诸葛亮比较信任秘书一类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将,这一点从诸葛亮用马谡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诸葛亮每次出军的时候,都让杨仪筹划粮草,并且总揽全局,杨仪也处理的很好,因此,在军事调度上,杨仪有很高的话语权。

问题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杨仪,武将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较高傲,有人说魏延的秉性跟关羽很像,其实也可以理解,如果没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刘备不会让魏延镇守汉中,正因为如此,魏延在军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当然,后面有丞相罩着的杨仪可不惯他包子,毕竟人家是秘书出身,压根就不鸟魏延,因此,两人互相怀恨,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只能从中调解。

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就连隔壁的孙权都听说了,孙权甚至对蜀国的使臣说魏延和杨仪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却这样狂妄,假如诸葛亮去世了,谁能管住他们。

孙权的嘴就跟开了光一样,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势必要退回蜀地,从长计议。

关键诸葛亮这个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将之一,在他临终最高军事会议上,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在没有魏延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退军方案,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话,姜维可以攻打魏延。

诸葛亮死后,费祎前去给魏延下达杨仪的命令,让魏延断后。魏延这个时候,明显有一种关二哥上身的气魄,跟费祎说: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魏延之死是一种悲剧,到底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当然,魏延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诸葛亮死后,军事副手魏延应该主政,而不应该是后勤调度的文官杨仪,从实际情况来说,蜀汉类似杨仪一样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这样的军事人才却只有一个。

事后的结果就是,杨仪并非对蜀汉忠心耿耿,最后也没有取代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杀,由此可见诸葛亮无论是用人还是识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杨仪商讨一下,结果杨仪根本不理会魏延,直接撤军,魏延以为杨仪想要让曹魏的人对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烧毁杨仪撤退之路。

魏延和杨仪分别上书刘禅说对方叛变。

当时刘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是蜀汉政府的官员(都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倾向于杨仪,而不为魏延说话。

当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后没有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因此就有点不知所措了,结果被杨仪部队打败,想要逃回汉中,也被杨仪派马岱斩杀,并且夷三族。

其实,魏延是不可能叛变的,魏延的想法是诛杀杨仪之后,然后自己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其实于情于理,也只有魏延能够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只不过诸葛亮不想让魏延继承罢了。

魏延之死,对蜀汉来说其实是一种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责任,其实还是应该诸葛亮来背,当时孙权远在千里之外,就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等到诸葛亮死了给下一代解决吗?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其实归根结底,造成其死后军队发生内讧,还是其留了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这样的领导其实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如果能够将工作交给适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会更好。

5

魏延墓前确实立有跪像,不过并非人像石雕,而是两座下跪的石马雕像(现仅存一座,另一座残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马乡(位于陕西汉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么这两座石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义呢?确实是有的,但与诸葛亮到并没多少关系,至于说魏延墓前立有诸葛亮跪像实属无稽之谈,不过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相传魏延墓前曾还立有一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

延做忏悔状的文官石像,而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来便是诸葛亮。那么魏延墓前的两座跪马像到底有何含义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过文人忏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杀之谜

小说演义中,毫无疑问,诸葛亮便是杀害魏延之死的真凶。早在魏延归附刘备时,诸葛亮便曾有言,说魏延有“反骨”,后来诸葛亮临终时授杨仪马岱密计,终于将魏延除之。然这毕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反骨”,至于诸葛亮有没有授意让杨仪杀魏延呢?这个不好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据《三国志》记载: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遗言,令长史杨氏带领大军退回汉中,但在于众将商议时,却并没有叫魏延,而且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军。所以历来有人怀疑诸葛亮密计杀魏延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真想杀魏延呢?个人认为还是没有的,这段记载中写到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可见诸葛亮死前还是交给了魏延部分兵权的,魏延忠心蜀汉毋容置疑,这一点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还给他兵权干嘛呢?好让蜀军自相残杀?想必诸葛亮虽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还是希望他日后能知难而退吧。

那么魏延最后怎么死的呢?其主要原因还是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当然这与自己没能审时度势,孤傲的性格有关。魏延和杨仪向来不和,之前有诸葛亮的调和并没起大冲突,但诸葛亮死后,魏延则坐不住了。杨仪领军撤退,而魏延竟选择了这种非常时刻与杨仪“摊牌”,时魏延拒绝退兵,但见杨仪等人撤兵,不相随则罢了,反而阻碍其退兵。据《三国志》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如此一来,魏延便是处处理亏了,而这则恰好给了杨仪反击的机会,杨仪告魏延谋反,而当时魏延虽无谋反之心,但那种举动却是有目共睹,最终反被杨仪所杀,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据《三国志》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所以魏延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与杨仪的私斗,至于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罢了。

石马的含义

魏延死后,其家族皆被杨仪所诛,自己更是尸首异处,无人埋葬。直到蒋琬主政,杨仪没落时,其尸首才得以被当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传魏延墓前的石马便是那时所造。由于魏延是被杨仪陷害,为马岱所杀,故魏延墓前所立的两座石马跪像一指代杨仪,而另一座则指代马岱。至于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说,个人认为应是谣传。所说魏延后来得以平反,但其在后世的名声却并不显著,而诸葛亮则作为忠臣的形象为后世历代君王所推崇,不至于有人立诸葛亮忏悔的雕像于魏延墓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6

首先说一下,诸葛亮并没有设计谋害魏延,所谓诸葛亮谋害魏延是小说《三国演义》虚构的,正史中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基本没有关系。其次魏延的墓前也没有诸葛亮下跪的石像,不过据说有一个诸葛亮忏悔的石像。



魏延之死

魏延死因实际上是与杨仪不和,在两人的争斗中魏延失败,最终被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但在五丈原前一病不起。看着蜀汉最后的家底,诸葛亮希望在自己去世后,这些兵马可以安全的退回蜀中。于是诸葛亮召来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在诸葛亮的安排中杨仪、费祎负责统帅大军退回蜀中,姜维和魏延负责断后,并且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自便吧。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人询问魏延意图,魏延毫不客气的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我魏延尚在,如何能因为一人之死而荒废平定天下的大事呢?再者,我魏延是何人,如何能受到杨仪的制约,为他断后?”

众人知道了魏延的意图,所以也不再理会魏延,杨仪便带着军队撤回了蜀中。听说大军返回蜀中,魏延因此大怒,带着自己的部队星夜兼程感到了杨仪前面,并且烧毁了栈道,上书刘禅说杨仪谋反。

杨仪也不甘示弱,同时上书刘禅说魏延准备谋反。刘禅询问蒋宛和董允的意见,他们都担保杨仪不可能造反,言外之意说魏延有谋反意图。杨仪和魏延在南谷口对峙,最终杨仪击败了魏延,并且为了泄私愤,命令马岱斩杀了魏延。魏延死后,杨仪割下了魏延的头颅,用脚踩着说:“庸奴,你还能作恶吗?”后来杨仪更是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墓葬

魏延死后,一些忠心于魏延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将魏延安葬在了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马乡。

杨仪回到蜀中后因为没有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所以对诸葛亮的安排心生不满。后来还经常抱怨蜀汉朝廷,甚至说出了当年不如投降魏国的话,因此被贬为庶人。成为平民后依然不改作死性格,诽谤蜀汉朝廷,最终被逼自杀。

杨仪死后,蒋宛为魏延建造了墓葬,并且在魏延墓前立下了两个跪着的石马,如今两个石马一个破损,一个完整,据说石马象征马岱和杨仪。



另外据当地人说,曾经在魏延墓前还有一个文官石像,手中拿着一份地图,貌似在向魏延做忏悔。所以人们猜测这是诸葛亮不听魏延子午谷奇谋而后悔的表现。

7

魏延墓现如今是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据说是蒋琬在担任蜀国丞相之后,为魏延立的墓葬,还雕刻石马在魏延墓前,这是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指的是杨仪,另一个指的是麻袋,石马乡也是因此得名。

现如今两座下跪石马像,一座残破一座完整,已经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据说魏延墓前原本还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着汉中地图,低头想魏延做出忏悔的状态,这个文官很显然指的就是诸葛亮,这又是为何?

其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认定魏延后脑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做的这个决定在正史里是没有记载的,之所以认为魏延会谋反,全凭自己的猜测,当然还有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他重用的人来看就知道,像费祎、董允、蒋琬、姜维等人都是循规蹈矩之人,没有和魏延那样冒险的,魏延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故意和诸葛亮作对。后来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星陨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时在军中威望甚高,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镇得住他,于是去世之前不惜毁掉蜀国栋梁,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所以才有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于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自己带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在长安会师,魏延认为这一奇谋必将成功,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不应该冒险,子午谷虽说是捷径,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狭窄,万一魏军在此地设伏,全军覆没就得不偿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会投降,长安也未必守得住,总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计谋,所以才出现了诸葛亮拿着汉中地图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么历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吗?

显然不是,魏延被害与诸葛亮有关系,但是并非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杀害魏延的人虽然是马岱,但是幕后操纵的人是杨仪,魏延和杨仪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又自负,二人见面谁也看不起谁,《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为此事闹心,杨仪有才能,魏延作战勇猛,二人又不对付,自己又不想偏向于哪一个人。

但这只是诸葛亮内心的实际想法,从实际行动上来看,他还是倾向于杨仪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获得最高指挥权,魏延负责断后,这就是偏心,所以说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多少有些关系。想想刘备在世时,魏延深得刘备信任,还加封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是独当一方的大将,丝毫不亚于五虎上将,现如今,刘备去世,诸葛亮又去世,他和杨仪的矛盾上升到极点。

魏延不愿受到杨仪的束缚,在退军途中将栈道烧毁,反攻杨仪,然而部下不服,他们只听从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可此时刘禅与杨仪站在一边,认为魏延是谋反,部下自然不愿追随,魏延自己则在败逃时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斩杀,马岱拿着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并嘲笑。

综上才有了杨仪、马岱、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现如今这些石像已经保存到汉中博物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8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污名化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观点是:魏延并非谋反,只是与杨仪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

抛开魏延在演义中被诸葛亮设计成评书、电视脚本的“谁敢杀我”的笑点,历史原本很简单,魏延与杨仪不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杨仪成功了,魏延失败了,仅此而已,但这不代表魏延就是一名“反贼”。

要想造反,魏延早就有多次很好的机会,前边几次不多说,最后一次就可谓是千载良机,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命,魏延被布置在断后的位置,那就干脆留下了直接造反好了,北去可投魏,按兵不动可自守,然而魏延的选择是坚决南下,烧断栈道,阻绝杨仪的退路。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逼迫杨仪北返前线,很有些意气用事,但这跟背叛的性质截然不同。

魏延的问题在于的他性格,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诸葛亮曾经在他的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诸葛亮一死,别人对他来说可就是百般看不上了。即便是诸葛亮本人,当初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献计后,魏延也在背后指摘诸葛亮性格怯懦、畏敌如虎,感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诸葛亮在世之时,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早已公开化,这里也暴露出诸葛亮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统帅,未尽到居中调和的责任,而是任由其发展,看他最后对魏延的布置——安排魏延断后即可知,对于魏延的忠诚度还是有足够信任的。

魏延所部最后在看似齐心的对方阵营的逼迫下,人心流散,导致了魏延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心腹班底,惨被马岱追上斩杀,尸体被心腹们带回故地汉中,先是草草殓葬。

一年之后,杨仪失势,自杀于狱中,对魏延和杨仪的争斗情况看的很清楚的蒋琬上台后,感念魏延这位蜀国名将,以礼重葬于汉中城北石马坡,立碑修亭,以供后人凭吊。魏延旧部中很多人也在此结庐而居,为其守墓。

后世记录,在魏延墓前曾经竖有一个石人、卧有两匹石马,但今天石人已不存,石马已残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移入当地博物馆保存。

关于两匹卧着的石马,当地人传说,它们是代表杨仪、马岱,但事实上,汉代坟墓、尤其是将军墓,卧马是符合礼制的标配,无需过多解读。

石人之说也很有意思,说这位石人手拿地图,是文官装束,造型是低头沉思,代表着诸葛亮因为不听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悔恨不已。

在清朝乾隆时期的当地县志中,石人已经不见了踪迹,现在自然已是无法考证他的体貌特征,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座石人像到底是蒋琬、还是魏延旧部所立,到底是不是在影射诸葛丞相,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9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十月,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后,交给了杨仪,而杨仪则起身用脚踩踏魏延的首级,并泄愤道:“庸奴!还能干坏事吗?

同时,当杨仪与魏延向朝廷“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时,刘禅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的意见,董允和蒋琬都则表示“疑心魏延而相信杨仪”。

以此来看,传言中讲的魏延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处的石马坡(或名石马堰),是蜀汉丞相蒋琬以魏延前期有功,才为其礼葬建墓的说法,应该不可信。毕竟,魏延的死和蒋琬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是他所建,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同时,如果是在魏延死的当年建的墓,而杨仪又正处于“春风得意”之时,杨仪又岂会同意。想想杨仪对魏延的恨,魏延的尸体是否存在或被墓葬都是个问题。再说,魏延的死毕竟是一个政治事件,就算蒋琬想为魏延建墓,对他并无一点好处,他有必要去建吗?

就算魏延的尸体被安葬,也只能是他的幸存亲兵偷偷所为,毕竟他的三族已被杨仪所灭,而他又“善养士卒”。因此,如果说魏延的墓前有两匹石马,暗指害死魏延的杨仪和马岱也就说得过去了。因为,石马是真实存在的,一残存一完整,并于1973年被收存于汉中市博物馆,而石马镇的地名也是缘于此。

但是,至于民间传言中魏延墓曾前跪着一文官石像,手上拿汉中地图,低着头向魏延将军做忏悔状,暗讽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而后悔终生的说法,其实并无事实依据,只是一些有心人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胎死腹中,而出现的捕风捉影后的感叹罢了。

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是史料,还是野史,都没有记载魏延具体死在了哪里,没有了坟墓。况且这里的魏延墓也早已被夷为平地,更是难有准确依据。

那么,关于魏延墓的说法又是来源于何处呢?

清乾隆年间修订的《南郑县志》记载有:“蜀汉朝廷‘以礼收葬’魏延之墓。”、“三国时魏延死处。”但是,这一记载却并无史料依据,仅是根据民间传说收录而已。

因此,关于魏延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至于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说法同样没有任何史料凭据,则更是不可信。毕竟,史料记载的是被杨仪和马岱所害,而不是诸葛亮。

图片来源网络

10



首先说明一点,魏延不是诸葛亮设计谋害的。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他和中军师杨仪争功,带兵袭击杨仪,杨仪历数魏延的罪责,士兵认为魏延要谋反而散去。魏延带着儿子逃跑,后被马岱追上斩杀。

三国演义描述的更加形象:杨仪对魏延说,你敢说一句“谁敢杀我吗?”魏延哈哈大笑,说,“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勒马,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马岱斩魏延于马下。

不管怎么说,魏延是和杨仪争斗失败被杀的,二人之前就有矛盾,杨仪小肚鸡肠,魏延高傲自大,都不是好鸟。魏延之死和诸葛亮无关,魏延被杀是做自作孽不可活,这是他晚节不保造成的结果。



▲魏延

魏延原籍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固县镇魏家小河村。他的墓却在陕西汉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魏延和杨仪争功失败后带着儿子逃跑,杨仪派马岱追杀于汉中北门外。魏延的尸体后来被部下乘黑夜偷埋到了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到后来蒋琬任丞相期间,感念魏延前期有功,于是为他重修坟墓,并立了两个石马和一个文人模样的书生低头垂手做忏悔的样子,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诸葛亮的跪着的石像”。拜托,诸葛亮怎么会给魏延下跪呢!

据说这个文人书生模样的石像暗指是诸葛亮后悔没有采纳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计谋。

兵出子午谷是否能突袭魏国成功,这在历史上争论不休。有的指责诸葛亮太谨慎,有的说魏延这计策太冒险,莫衷一是,多年来争论不休。



▲杨仪

既然“兵出子午谷”有争论,诸葛亮是否应该忏悔还另当别论,更遑论给魏延下跪了。拜托不要玷污诸葛亮的人格了,魏延根本就不配让丞相为他道歉。诸葛亮何错之有?何来的忏悔,何来的下跪呢?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