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魔鬼”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在管理“魔鬼”方面受到父母成人的指导,那么,他们在内在的“魔鬼”就会失控,进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人并不是生而为“人”的,如果不接受应有的“成人”教育,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野兽”。帮助一个孩子“成人”,是所有古典教育的核心。文化越是古老,教孩子“成人”的知识就越丰富,相应的应用类的知识就越少。而且,即使是应用类的知识,也是围绕着“成人”这一主题来进行的。所谓的“成人”,并不是指“成年人”,而是指“成为一个人”。

但是,教育发展到了今天,“成人”教育已经被边缘化,古人们所积累的关于如何让一个个体“成人”的知识,在近代渐渐的被应用科学所替代。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机器零部件”,而不是成为一个完整、真正的人。

为了让个体成为合格的“机器零部件”,我们的教育甚至在有意无意的破坏一个个体成为人的潜质。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就是我们的教育在破坏个体的内在情感,以让他能够更好的适应如机器一般的生活。这在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描述的尤为精彩,而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更是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度的讽刺。

这样的不完整的个体,只能够适应很简单的生活节奏。一旦他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他们内心的魔鬼就会被释放,进而做出各种疯狂、乖戾的事情来。而当下所有的社会悲剧,都多多少少与这个原因有关。

所以,孩子心中的“魔鬼”并不是被缔造出来的,而是因为自幼没有接受合适的教育,导致孩子无法独自完成对“魔鬼”的管理,进而才会在行为中表现出“魔鬼”般疯狂的行为。

最佳贡献者
2

孩子对于陌生的事物,往往总是胆子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就变得胆小,害怕起来,这都是为什么呢?

1、父母害怕,孩子也会模仿,所以害怕

孩子对很多东西是没有意识的,开始有害怕的认识,往往来自于父母。

比如,看到动物园里的狮子,孩子的感觉是萌萌的,很好玩,他会靠近以便仔细观察。如果父母告诉他,狮子是猛兽,会吃人,很可怕,再作出害怕、惊恐的表情来,孩子就会因为你的言语行为,跟狮子联系起来,以后再见到这样的动物,他也会有害怕的意识。

庭妈看比较恐怖的电影时,会很害怕的说太可怕了。结果庭宝跟着看时,动作和语气跟庭妈简直是一模一样。所以现在她是拒绝看这类电影的。想想以前小时候看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自从有了庭妈害怕的示范,她也学了去,不愿意再看这样的电影。


2、父母总是用一些事情来吓唬孩子

这是很多父母喜欢做的,因为孩子不听话,于是吓唬孩子,不准出去玩,外面黑黑的,有坏蛋!

不要跑出去玩,会被人抱走的!外面有大灰狼,专门吃小孩子。这些话加上大人夸张的语调,孩子也就会产生害怕的感觉。总是被父母吓唬的孩子,表现得更加胆小,更容易害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孩子感受到了伤害,却发现没有及时得到照顾

如果孩子在一件事情上面受到惊吓甚至是伤害,往往就会对这件事情产生害怕和恐惧心理。

我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跟一群大我几岁的哥哥一起去小河里游泳,当时水不算深,几个哥哥玩水,我自己在水里走来走去,当时也不会游泳。谁知道突然一脚踩空,水底有一处是淤泥,人一踩下去就会往下沉。我当时踩下去发现是空的,水一下子灌进嘴里,惊慌失措的想叫人,也说不出话来,无意识的两脚蹬了好几下。

幸好也就那一处,这一次经历让我一直记在脑海里,带来的结果就是,身为一个海边长大的孩子,我硬是到了二十多岁快三十岁时,才学会的游泳,此前一碰到涉水的场合,就会特别的紧张,不愿意下水去尝试。

4、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或者是父母对孩子总是各种批评,无法接纳,导致孩子安全感不足。这样的孩子就会在自我防护意识的影响下,小心翼翼的行动,惧怕陌生的人和物,所有行为都要求保证自己的安全。

庭爸,7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如果想要育儿干货,可以关注我后私信:育儿秘籍,我将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实用的育儿秘籍。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3

从我们自己身上就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总是害怕跟“魔鬼”相关的信息。因为身边都在暗示我们这个东西极其可怕,虽然没有见过,更觉得可怖。

具体孩子为什么害怕魔鬼呢?

其实哪怕大人也免不了。就是当一些事情超出自己的认知经验意外,他会理解为神秘力量,鬼。孩子的心智刚刚发育,很多的莫名的事情,他不能理解也得不到合理解释的事情,让他觉得不能理解,只能理解为魔鬼这种神秘力量。

比如,《魔法岁月》中,一个孩子曾经觉得马桶冲水的声音很恐怖,有点类似魔鬼(大意),孩子对此十分恐惧,甚至抗拒去卫生间。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当他们不能解释,又对此念念不忘,惊恐不已,心里对于魔鬼的概念越积越深,甚至有些孩子在梦中惊醒。

那么,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呢?

1、不要在环境中给予太多的暗示,用这个做武器吓他

当孩子心智逐渐发展,他慢慢的理解这个世界。

大人应该说话更有分寸,不要像我们长辈经常用的那一招一样“现在不能去外面玩了,天黑了,有鬼,有老虎~~~~”,时刻用这种莫须有的恐惧来恐吓孩子,仅仅为了不闹,为了他多吃点饭等等,这是得不偿失的。毕竟有些孩子可能真的会被吓到。

2、不要着急用科学观念来矫正,应该塑造“魔鬼不可怕”的概念

现在跟孩子说什么世界上没有魔鬼,物质世界这类的就是对“牛”弹琴一样的效果,因为他的认知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告诉孩子,魔鬼不可怕。我们看过电影《寻梦环游记》这一类的电影。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什么是魔鬼。

3、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带来更靠谱的安全感

这只能靠父母点滴教育的汇聚。

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感受到自己被保护,才能更有底气和勇气面对未知。

4

据说这是一个来自印度的故事:

有一天,爷爷给孙子讲了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匹狼。
每天、每时、每刻,这两匹狼都在拼命搏杀。
其中一匹黑狼是“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的化身;
而另一匹白狼是“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和“微笑”的化身;
——“那么究竟哪狼比较厉害呢?”爷爷还没说完,孙子就急切地问。
“这就要看,你给哪匹狼喂食了……”爷爷微笑着说。

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

“魔鬼”“恶狼”从一开始就住在我们的心里。

如何引导和压制,就看被如何教育了。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我们难免有困惑。欢迎关注@为父笔记 ,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5

是被父母的不关心不引导导致的错误认识缔造出来的

6

有的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有的人说人之初性本善。


之前我的一位做亲子辅导的朋友给我做了这样一个测试:



你怎么理解这两个图?


当初我的理解是:一颗心中心有黑点,但是大部分还是红的,另一个则黑色已经侵蚀大部分红色,只是表面还有一些红色包裹着罢了。


孩子心中的“魔鬼”是如何被缔造出来的?


对我个人而言我认同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这个时间是极短的。因为初生的孩子会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阶段,无意识阶段则是“善”的,到了有意识阶段,则是“恶”的诞生。


举个这种无意识到有意识转变的例子。


孩子刚出生,饿了的第一反应是动嘴,随后是动身体其他部位,如果还是没有妈妈的反应,就会大哭起来。这时很多妈妈就会马上喂奶,这样几次,孩子就会建立一种意识:哭了有奶喝。


其实,一个人,从有意识开始,就一味着“恶”的产生。有意识,说明有需求,有需求则有欲望,欲望控制不了就会变成“魔鬼”。恶魔就是这样产生的。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人一定要受教育,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而那些教育的失败者往往不是在监狱就是在地狱。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去年一起孩子将母亲砍杀二十多刀还淡定发短信和老师请假的案件。


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是因为二胎才回家的,结果母亲根本管不住孩子,最终因一点小事导致母亲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害。


想想那些留守儿童,不禁为他们的担忧。希望他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注我,每天改变一点点,父母改变1%,孩子改变100%!

世上没有教育父母的学校,只有父母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7

孩子本是天使,胸无半点芥蒂,它以全然的率性拥抱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却会以规则来对它加以约束。当规则以不合适的方式施加,就容易在孩子心中建立一种恐惧,养育它的人不能很好抱持的话,久而久之,就会演变为魔鬼。

0~3岁,如果一个妈妈心中有太多恐惧,她很难很好安抚孩子,不管她如何管理,她都容易将那种恐惧传递给孩子,特别是当爸爸不能很好安抚妈妈的情绪时,妈妈的恐惧感会爆发在孩子身上。孩子心中恐惧的魔鬼会生长。

3~6岁,爸爸的角色很重要,他需要在孩子心中建立一种基本的责任与担当、果敢与拒绝,或者说孩子人格的基本框架,如果缺少爸爸的指引,孩子容易与妈妈产生粘粘不断的关系,也就是不能分离的依恋。

两个阶段叠加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当0~3岁时候的恐惧被父爱很好抱持时,魔鬼可以逐渐减小消失,否则,容易随着时间而长大。

当然,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经历越来越丰富,社会支持与规范,魔鬼也可以被逐渐减小甚至消亡的。

因为,人具有强大的让自己生存的本能。

8

最开心和最伤心时候缔造的

9

不仅仅是孩子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时而锦上添花,时而哀怨叹息,时而像个天使,时而是个幽灵。我们自己受着他的奴役,终身不能自己,让自己悲悲戚戚,痛哭流涕。

当你学会拒绝别人,学会以牙还牙时,他们反而会尊重你,甚至敬畏你。经历越多你越相信那句话:无情一点并没有错……

如果你想红唇诱人,请说善意的话;如果你想明眸善睐,请看别人的优点;如果你想身材苗条,请与人分享食物;如果你想秀发飘飘,请让孩子每天用手指梳理一次;如果你想仪态优雅,走路时要时刻想着:你不是一个人,有一群朋友在关心着你。

人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拥有时才会加倍怀念,而在得知自己快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又无能为力时,就寻死觅活地不肯放手,歇斯底里往往发生在这个时候,而对于生命的执著确实是到死才放手!

小时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发现遗失了童年;单身时,开始羡慕恋人的甜蜜,恋爱时,却怀念单身时的自由。------ 很多事物,没有得到时总觉得美好,得到之后才开始明白: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得自己去选择。


10

很多是所处的环境和错误的认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