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梨园子弟”初为唐玄宗时对梨园歌舞艺人的称呼,而“梨园”是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又因为梨园一词跟唐明皇(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李隆基有关。

据说唐玄宗曾教乐工,当朝时国内比较稳定,便选乐工三百人、宫女数百人,在“梨园”演习音乐舞蹈,教授乐曲于梨园中。据旧唐书宗纪叙:梨园旧址建于唐景龙四年,故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禁苑中;旧唐书《音乐志》载,另址在“宜春院”。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明皇酷爱曲法,既知音乐弦律。亲自订正声误,号“皇帝梨园弟子”。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其实,“梨园弟子”就是唐玄宗时对乐团歌舞艺人的称谓。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史《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著:“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与姿寒映日”的诗句。可见当时“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后来梨园弟子一词,用以称谓戏曲演员;并沿用至今。




最佳贡献者
2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个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泽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以是指戏曲演员了。

戏剧界雅称梨园,演员称梨园子弟 这是来自唐代的典故。说起缘由,得从教坊和唐玄宗说起。唐代设教坊,为全国最高的培养宫廷音乐人才的机构,全国各地都有,在这里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的歌舞、乐器人才。唐代流行法曲,所谓法曲,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型歌舞的雏型。唐代法曲不管有歌唱,还有舞蹈,全是用器乐现场伴奏,且阵容庞大,有几百人之众。这样高难度的音乐表演不是一般艺术团体就能胜任的。唐玄宗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不满足当时的乐工,于是自己亲自培养乐工。梨园便是唐玄宗培养乐工的地方。

梨园因设在当时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睱,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称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几百人之众,可谓阵容庞大,由唐玄宗亲自组织排练。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唐玄宗亲自教习之所。梨园包括男艺人三百人,女艺人几百人。梨园子弟其实全是皇帝的音乐学生,全是技艺超众的音乐人。

唐玄宗的梨园弟子每年一考核,不合格的弟子就会被辞退,也有因为年龄大而辞退的,梨园绝没有乱竽充数的人在里面,这大大的保证了梨园子弟技艺超群的权威。这些职业乐工后来有的流落民间,又极大的带动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戏剧常托古愈今,也是本来是做给皇帝看的。梨园,实际上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

3

谢邀!古代为什么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呢?

其实不仅是古代,就是现代的戏曲演员,也称之为梨园子弟,戏曲家族称之为梨园世家,戏曲界称之为梨园行,戏曲频道称之为梨园频道,比如河南就有个戏曲节目,名字叫《梨园春》。

其实想要弄清这个原因,得从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说起。

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在当时长安禁苑中,公园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唐玄宗的安乐之所。

在当时,还设有宫内梨园法部、梨花园、太常系统的梨园别教院、洛阳梨园新院等,所以乐工多出梨园。

梨园,实际上算是我国古代的第一所戏曲学院,也成为后世戏曲界的代称。

因唐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世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位于舞台九龙口,并供奉唐玄宗为戏曲界祖师,所属同行为梨园弟子,延续至今。

4

现在我们一般称之为“艺人”“演员”“唱戏的”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要理清一个问题,戏曲我们一般称之为戏班儿。那么为什么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点和唐明皇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杨贵妃的丈夫唐玄宗有很大的关系。

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在当时长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玄宗亲自按乐之所。当时还设有宫内梨园法部、梨花园、太常系统的梨园别教院、洛阳梨园新院等,所以乐工多出梨园。

梨园,实际为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位于舞台九龙口,并供奉玄宗为戏曲界祖师,所属同行为梨园弟子,延续至今。

5

唐代梨园弟子

梨园是唐代的娱乐部门,在唐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梨园和宫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梨园弟子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太常寺的坐部伎;专门给唐玄宗服务的部门。一般有三百多人,他们的身份分为番上乐户、长乐户和太常音声人,官户和官奴婢。男的要13岁以上,外地的要15岁以上,容貌好看的才有资格参加选拔;梨园弟子中来自太常寺的身份已经十分复杂,里面还有杂户、官户、官奴婢等不同的身份。

第二种:宫廷的宫女;有数百人,《太平广记》记载宫女数百,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她们是官奴婢的身份。

第三种:小部音声;30来人,大致都是15岁以下的少年,这个里面也可以有平民的孩子。

梨园弟子的命运如何呢?

他们都是宫廷的音乐机构人员,也是层层选拔出来才进入玄宗的梨园的,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最优秀音乐人才,每天都陪伴在玄宗和杨贵妃的身边。平时可以得到帝王的赏赐比较不错。

(1)有机会天天陪在帝王身边的,得到的赏赐特别多,地位比王侯还要高。比较出名的有李龟年、马仙期、贺怀智等。

(2)获罪的梨园弟子,他们都是没有得到帝王赏识的群体。玄宗还是要亲自过问的。

(3)战乱之后的梨园弟子,也是忙着逃跑偷生,没有任何人关心他们的死活。极少部分被玄宗带在身边,大部分流落民间。

梨园的消失:

收京之后,梨园开始重建,又延续了20年,唐德宗废除了梨园。

记载有三百人,并取消了梨园的设置。从此梨园作为独立的音乐机构不复存在了。梨园的兴衰也反应了玄宗的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

唐 王昌龄《殿前曲》:“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梨园,唐玄宗时设在长安宫廷中教授乐曲的地方。后泛指戏班。原指唐玄宗时的宫廷歌舞艺人。后泛称戏曲演员。《新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宫女数百,亦为~,居宜春北院。”多用于表示戏曲演员。也作“梨园子弟”。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6

“梨园弟子”最早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旧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典”,于是,他就挑选300名乐工在皇宫里梨园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典”,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一词的由来。后来,人们就把乐工通称为“梨园弟子”,如刘禹锡的诗句“梨园弟子请词来,琼枝未识魂空断”中的“梨园弟子”就指的是一般的乐工。随着时代的发展“,梨园弟子”的词义也逐渐转移,元末明初著名剧作家高则诚在他的“琵琶记”中有一段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知当时这一词已经不是指演奏乐器的乐工而指戏曲演员了。

中国对戏曲界有另一种称呼,叫做“梨园”。此称谓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历史上唐朝(公元618—公元907)时期的一个皇帝——唐明皇(唐玄宗)是一个风流皇帝,他酷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他在宫里养了上千个歌伎、舞伎。皇宫的禁苑里有一个很大的园子遍植梨树百余棵,名叫“梨园”,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果园。梨园里有宫殿、酒亭、球场等豪华设施,是供皇室和达官贵人们娱乐的场所。唐明皇就将这些人都集中在“梨园”里,练习歌舞、戏曲,以备宫中开宴会时来表演助兴,也供唐明皇平日娱乐之用。他还亲自担任了“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这个“梨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像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在这里学习过的都叫“梨园弟子”。

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了。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


7

所谓梨园,顾名思义是指音律。早期戏曲伴奏中,有一种击打乐器即梆子。而其材质以梨木,枣木为主。音质清脆,弹性良好,耐击打闻名。由于梨木稀缺,后期也有不少匠人选择枣木材质,音质相仿。故戏曲以梨园命名,延传至今。

8

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其实是与唐玄宗有关的一个故事:


唐明皇李隆基精通音律,喜欢欣赏歌舞。他在皇宫里养了大批乐工和戏曲演员。有时他自己也登台与演员们一同演出。


有一次,唐明皇与演员们排戏排得兴趣正浓,丞相来请他回去批阅一批紧急文书。唐明皇无奈,只得跟丞相回去。水相取出文书,唐明皇提起朱笔就批,批完就又匆匆忙忙地赶去排戏。

过了几天,丞相赶到皇帝排戏的地方,说:“陛下,不好了,上次批的文书出了大错。”

原来,唐明皇上次匆忙之中,将应该批到天竺国的文书批到琉球国去了。这样的错误,实在是有伤天朝的威严,唐明皇拉不下面子,便将责任全推到了戏班子身上,气急败坏地下令:从今以后,将戏班子的全部人员统统赶出京城!


丞相最了解皇帝的脾性,因此没有将戏班子逐出京城,而只是将他们秘密地迁到了御花园的一处梨园里。到了第二年春天,唐明皇果然又嚷嚷着要看戏。丞相就将皇帝请到了御花园里。


此时,梨园里梨花盛开,芳香四溢。唐明皇兴致大发,提笔写下了“梨园子弟”四个字。从此,“梨园子弟”便成了戏曲演员的代称。

9

《唐书·礼乐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明皇(玄宗)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

看起来,这个皇帝唐玄宗又当组织者,又当导演,而且还提供场地。

唐明皇确实是个又内行又会玩的皇帝。而且还玩出大名堂来了,到今天,人们都还称呼戏剧界的演员为梨园子弟。

那么,宫外的梨园在哪里呢?有两处。一个在长安 ,就是今天的西安,长安太常寺属下有“梨园别教院”。另一个在洛阳,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两处人数都是上千。规模真不小。相当于戏剧学院。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著名的“教授”有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还有一个女歌手永新。这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哦。

白居易的《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这里称呼梨园弟子,区别不大。《长恨歌》也是描述的这位艺术界兼职皇帝的风流人物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另外,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清代洪升的戏剧《长生殿》都是以唐明皇和杨玉环的事情作为题材,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多情种子。

《金瓶梅》里,西门庆一次家宴,请了乔太太和一些亲戚,接来一班子梨园子弟,内院歌姬,又演戏又清唱。好不热闹!

《红楼梦》里写到,贾府请了梨园子弟,当唱到《乞食》时,台下看戏的人就往台上撒钱。清朝的世祖皇帝还下御旨禁止梨园封赏,又哪里禁得住呢?


10

清《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说道:“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 ,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意思是说,各个班子的戏曲艺人将齐聚湖亭,表演看家本领。通常,人们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子弟”。

戏曲和梨园有什么关系?

戏曲艺人被称为“梨园子弟”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不但懂音律,打得一手好羯鼓,还是个戏曲行家。

他曾经挑选了300名乐工舞女,置于梨园中亲自调教。如果乐工弹奏有破音走调的,唐玄宗一听就能听出来。

据说,当时的梨园只是皇宫之中的一个果树园,场地空旷,花蝶飞舞。乐工弹奏,宫女翩然起舞,人景合一。可以说,梨园既是人间仙境,也是培训演员的基地。所以,后人便以“梨园子弟”来称呼这些乐工舞女。

因此唐玄宗也被称为了戏曲的祖师爷。

随之衍生而来的,还有“梨园行”——戏班子;“梨园世家”——戏曲家庭;“梨园界”——戏曲界等。

“梨园弟子”虽然泛指戏曲演员,但是,他们在梨园中的分工却是很细的。按照类别分,梨园子弟分为乐部和舞部。

其中,乐部又分为坐部和立部。所谓的坐部,指的是一些资历高、技艺好的演员,因他们可以坐在堂上表演而得名。

与之相对,立部则是只能站在台下弹奏的乐手。根据各自扮演角色,所在声部的不同,立部又细分为男部、女部和小部(儿童)。

舞部则根据舞蹈的形式划分为文舞和健舞。据唐代皇家墓室壁画显示,这一时期的宫廷曲艺,已经达到了极为繁盛的程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