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古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对于战场的实际情况,临阵指挥员对于战役的分析和见解比远在千里之外战略指挥者们了解的更深!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伟大的例子!
我们的“战神”粟裕大将军!

他是歼敌最多的将领!240万敌人被他歼灭!居功至伟!
但是他先后三次抗命不遵!违抗了最高指示!

第一次:1946年粟裕“斗胆直陈”,赢得了“七战七捷”

1、1946年夏天,中央军委提出了以山东、太行解放区的我军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运动作战。当时中央军委电令华中局,要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团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一起配合作战!

2、在接到陈毅司令员的命令后,粟裕根据自己负责的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慎重的深入的分析。最终粟裕认为不能冒然的出击,离开自己熟悉的战场进行大规模作战。他首先说服了陈毅,并获得了华中局大部分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3、粟裕拟就的电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的名义给中央发去了,主要就是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中央军委、毛主席在接到来电后,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认为粟裕的结论是对了!收回了先前的命令,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4、粟裕没有辜负中央军委的信任,在7月中旬到8月底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了七战七捷,消灭敌人5.3万!尤其是在海安一战中创造的“15:1”的杰出战绩!

第二次:1948年初粟裕“斗胆直陈”,保存实力蓄势待发

1、1948年年初,中央决定让粟裕带领3-5个纵队南渡长江,开辟南方战场,已达到吧战争引到外线,扩大战略进攻方向,更能配合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的行动。

2、粟裕在接到命令后再次开始的缜密的思考,在获取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他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分别给中央和刘邓发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电文中陈述了发起战略进攻和改变中原战局的总体的战略构想,和逐步付之行动的总体规划。在中原广袤的平原上集中大兵团的兵力,采用忽集忽散的运动战方法,集中逐个的消灭敌人。

3、在电文的最后粟裕用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这样的语句充分表明了粟裕的慎重和郑重!他的这个规划为将来的全国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素材!

4、中央对粟裕的来电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商议,粟裕的电文被五大书记轮流研究和提出意见。最后的决定是坚持既定的方案执行。

5、粟裕在收到复电后,一边准备渡江行动,一边继续研究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最佳方案!

6、这次抗命使得华野没有过早的分散势力,保留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第三次:1948年4月中旬,粟裕“斗胆面陈”,为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1、4月中旬,粟裕在获得刘邓大军的同意和支持下,给中央发电,要求停止渡江的计划。仍然坚持不率军向南发展的策略,而是在黄淮地区搞几次打的歼灭战。在电文的最后“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这也表明了粟裕是有坚决执行中央最后决策的意志!

2、这封电报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毛主席命令陈毅带领粟裕到中央当面汇报。随后五大书记集体听取的粟裕的当面汇报和阐述。并正确的决定按照粟裕的战略意图执行中原的作战。还对粟裕提出了要求,让他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消灭敌人10个旅!

3、回到华野的粟裕不辱使命,发动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单单一个豫东战役就消灭了将近10万敌人,非常圆满的完成的中央交付的任务。更是扭转了中原战局。

4、不就以后,伟大的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以60万对80万获得完胜!

5、正是这个第三次“斗胆直陈”,为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他使得胜利的近程大大的缩短了!

第四:伟大的抗命不遵

1、粟裕将军的抗命不从,是源自他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是忠诚和使命给了他坦然和勇气,再三的抗命不遵。在受到质疑时他没有退却,这是对部队的责任更是对国家的责任。

2、能有这样的行为,更是积淀于多年一直在战斗一线粟裕,对战争情况的客观分析,对作战经验的总结归纳。那份自信和魄力是有深厚的底气的。

3、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排名第一!1984年2月5日战神粟裕逝世。

最佳贡献者
2

战场不服从指挥,对于军人来说是大忌,即使你战功赫赫,也必须要罚。开国上将许世友就是很好的例子。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期间,许世友以攻城总指挥自居,不服从整个战役的战略指挥,毫无协同作战的意识,搞出了助攻变主攻,预备队变主力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不顾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搞得全线将领不知道谁指挥谁。济南战役虽然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但战区司令还是将其革职查办了。许世友的部队被编入宋时轮的部队,许世友也离开了指挥位置,从此没有在解放战争中出现过,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没有参加,这就是许世友大将战场上搞个人英雄主义、抗命不遵、没有协同作战意识的后果。在济南战役之前的孟良崮战役,许世友也同样有违抗命令,甚至摔电话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有多次战场抗命的记录。

由于战场多次抗命,在1949年军队整编的时候,跟他同一时期同一级别的都当上了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只有他没有。在55岁授予上将军衔的人中,许世友也是最靠后的。

3

《亮剑》剧情一开始,就是李云龙违抗总部命令从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围,虽然突围成功还击毙了大佐联队长,还是被剥夺兵权下放到部队被服厂当厂长去了,八路军副总指挥当时有句台词:战场抗命这个毛病惯不得。



无独有偶,江湖流传李云龙的原型有开国少将钟伟的影子,而钟伟在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的任上,奇袭威远堡大获全胜,但是在战斗进程中,两次违反林彪的军令。林彪当时并没有深究,不过钟伟再以后军职一直不高,再后来因为特殊事件结局也不是很好,没有哪个统帅会钟爱抗命的部下。

一线部队指挥员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上级的重要命令必须贯彻执行 ,这是部队的铁律,甚至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一支军队如果号令不一,是不可能有强悍战斗力的,毕竟首长是站在战略的高度,而一线将领考虑的是战役层面,有时候,将领抗命可能带来的一些战果,往往不及战略上损失之万一。



《少帅》里张作霖的盟弟张作相文化程度并不高,却念叨出一句名言:“军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为败”。中心思想就是在军队这一特殊团体中,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性。在解放战争后期,必须让政治资历并不高的林彪兼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就是这个考量,军事统帅不能被掣肘,这个也是有血的教训的。

新四军本来以叶挺将军为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但是党委书记却是项英同志,一旦发生意见分歧必然影响作战的时效性和一元化,皖南事变损失重大与此有很大关系。



如果抗命出现大的伤亡和损失,将领所承担的责任非常严重,马谡失街亭就是这么没的脑袋;如果是没有坚决执行命令但是结果较好,最多也是功过相抵不会有任何嘉奖,事后还要被审查抗命的原因和具体情况,否则不服从命令的风气如果形成,你抗命我抗命大家都自行其是,部队还怎么指挥,仗还怎么打?

《亮剑》李云龙打完平安格勒战役,也知道后果不轻,攻城是要付出很大伤亡的,毕竟日本鬼子很善于防守,我八路军又缺乏攻坚所必须的火力,那不是两门“意大利”炮就可以搞定的。所以旅长找谈话之前,他认为不掉脑袋就是幸事。

最后还能绕陈赓二包烟走,那就算造化。

4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参照电视剧【亮剑】当中李云龙为了杨家峪父老乡亲和自己老婆报仇的那一章节!

李云龙因为日本的一小股特种部队在汉奸带领下进入杨家峪屠村并将自己的老婆抓走,得知是被那一小股特种部队屠村和抓走老婆的李云龙,在没有向上级请示并获得审批的前提下,二话没说,直接调集自己的所辖部队,果断攻打平安县城!而日军方面为了保护这一小股特种部队,紧急调集周围部队前往支援,而我军李云龙附近部队在没有命令但是遭遇大股日军的情况下,果断出击歼敌!就这样在事先没有部署的情况下,虽然我军也伤亡不少,但还是歼灭了大量敌人,并且收复了平安县城!为后面平安县城周围地区作战取得了突破敌军坚固防线的有利条件!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前提确是没有取得上级命令私自调动部队参加作战任务,最后在取得较大胜利且得到很多同级甚至上级求情的前提下,也只是得到了功过相抵,不予表彰和追责的处罚!而在部队里,这已经算是烧高香的处罚了,估计也是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和取得的胜利方面,还有处罚取得较大胜利的李云龙可能会对部队其他将领带来不利影响的综合考量下,而且还有那么多人为李求情的情况下,军区才最终作出那种判罚!不然的话肯定不只是不予表彰,不予处罚这么简单了!

俗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想一想也是,在这么一个大的作战部队里,如果各自为战,而不是在最高统战部的统一领导下的话,那么部队岂不是成了一盘散沙!所以不管私自行动能取得多大的胜利,军队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李云龙的例子一是出现在电视剧里,当然也不排除我军当时作战真的出现过类似情况!但是考虑到当时的作战条件和各级将领所受教育和军人素养方面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可以理解,相信在现在的军队逐步迈向现代化部队的情况下,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会再出现了!

5

说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就当然要说起一个人了,那就是周亚夫,有一次,汉文帝去慰劳军队,在周亚夫军营里汉文帝要驾车进入,随从也是骑马跟随,个个都没有下马的意思,布料此军营中的将士个个拔出长刀,刀出鞘,弓箭手进入战备状态,汉文帝随从大惊失色,怒说,这是天子驾到,守卫军门的将士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总得来说,周亚夫还是比较好运的,碰到的是个明君,汉文帝最后还重伤了周亚夫,不过周亚夫也并不过份,下人报告后,周亚夫亲自出来迎接圣驾,谢罪但是不行大礼。


可是事实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幽幽青史,李牧,李陵,岳飞,薛岳,太多反例告诉我们,胳膊宁不过大腿,领导还是不得罪的好,就入项少龙所言:绝对的权力让人绝对的腐化

6

历史上不服从命令的将军

当前最火的,是公然违抗特朗普命令的十二位美国将军,6月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包括国民警卫队司令、第六舰队总司令、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美国驻欧洲海军指挥官在内的12名将军发表联合声明,拒绝执行特朗普关于出动军队镇压抗议活动的命令。

这些美国将军从国防部院长到航母指挥官,他们无功有过,未受到任何惩罚,而且他们率兵随时准备同联邦政府对抗。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抗命将领是徐茂公、粟裕,徐茂公在与突厥作战中,接到唐太宗与突厥和谈的谕旨后,暗自同李靖率兵突袭突厥中军,斩杀无数,一举俘虏突厥吉利可汗,荣登凌烟阁;

粟裕接到毛主席命令其率领华野渡江南下,在江浙一带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命令后,迟迟不动,三次斗胆进言,要求与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决战,毛主席审时度势,接受粟裕建议,命令其率领华野进行了淮海大战,完胜蒋军,歼灭黄百韬、杜垏明、黄维兵团,功勋卓著,新中国建国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毛主席让粟裕第一个上土,这在中国近代史中,是军人最高的荣誉,比享受元帅规格更高。

7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最大一次不服从命令应该是粟裕同志。1948年初,毛主席提出由粟裕带华野三到四个纵队先过长江,到江南开辟新的战场。粟裕接到命令后,反复思考,觉得不妥:(一)到江南开辟新战场,远离后方,供应、补给都是大问题,对部队作战不利,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战果。(二)华野三到四个纵队下江南后,造成我军江北兵力减少,不利于在长江以北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因此粟裕电复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并在陈毅同志陪同下,到西柏坡面见毛泽东,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战役设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过认真讨论,并与陈、粟多次交流意见。决定收回原来命令,改为准备在中原与敌决战。其结果就是促成了淮海战役的进行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粟裕同志这次抗命也得到了最好的结果。

8

在战场上,抗命不遵是大忌,可是我党建立的人民军队,最重视的就是官兵平等和军事民主,这样我军常常在战争中取得先机,采用最有战略战术。

战略层面,最有名的抗命不遵案例,应该是粟裕大将。

第一次“斗胆直陈”,让我军取得了七战七捷。

1948年夏,鉴于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发动的全面进攻,党中央决定让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离开淮南,与山东野战军进行配合作战。粟裕斗胆直陈,要求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毛主席经过仔细研究,同意了。

粟裕不负众望,发动了苏中战役,一个半月七战七捷,消灭敌人5.3万!

第二次“斗胆直陈”,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础。

1948年初,党中央在争夺中原五省中形成了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三大主力的外线作战。为了扩大外线作战成果,党中央有意让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部分兵力南下江南,直插国民党统治中心。粟裕再一次斗胆直陈,并且与毛主席当面讨论,最终决定,华野留在江苏继续作战,并且提出了半年左右消灭敌人10个旅。

结果,粟裕仅仅一个豫东战役就消灭了敌人10万人,很快,淮海战役爆发,华野、中野联合作战,60万人歼灭国民党80万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正是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抗命不遵,斗胆直陈,让华东野战军保持了兵力集中火力集中,能够在中原和华东地区进行大规模歼敌。而粟裕,也正是因此得到了“战神”的称号。

战术层面,最有名的抗命不尊案例,应该是钟伟少将。


在《亮剑》中,李云龙这一角色让人拍案叫绝,一方面是他多次抗命不遵,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则是他敢于亮剑,不畏强敌。其实,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就有一名战将,和李云龙一样多次抗命不遵,却屡战屡胜!

解放战争中,钟伟将军隶属于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1947年3月,东总发动三下江南战役,东总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领导,直接越过纵队直接发电报给第五师,要求截击敌人87师,随后配合一纵歼灭新一军5个团。

可是战场瞬息万变,87师没逮到,钟伟按照原命令去找新一军。路过靠山屯时,侦察到了国军88师信息。钟伟师长当机立断,停止前进,准备战斗!战斗尚未打响,就受到林彪来电,“迅速东进,靠近德惠”。钟伟抗命不遵,直接开打!并且说“坚决打!打错了砍头算我的!”

在靠山屯战斗打响前,第五师在3小时内收到了林总的三次东进电报,都被钟伟顶了回去。最后,林彪只好同意。当晚,第五师对靠山屯进行总攻,国军87师,88师先后来援,整个局势因为钟伟的抗命不遵发生逆转。东总集中5个师,将71军两个师悉数全歼!

这一次抗命不遵,让三下江南取得大胜。林彪有意让钟伟升任12纵队副司令,钟伟说,要做就做司令,副司令不要!林彪也很爽快,直接让他做了纵队司令。这是我军唯一一个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的。

三下江南中尝到了抗命不遵的甜头,钟伟在辽沈战役中更厉害——“谁也不听,只听自己的!”

辽沈战役中,为了防止沈阳国军难逃营口,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命令12纵急行军到鞍山海城阻击国军,防止国军逃窜;快到海城时,又收到了东总和林彪的命令,要求一个师围歼铁岭之敌,主力则堵截廖耀湘回沈阳。毛主席让往南,林总让往北,到底听谁的?

钟伟经过研究决定,谁的也不听,直接打进沈阳,拖住沈阳之敌逃窜的步伐!十二纵队迅速占领铁西区,俘虏敌人师长以下13000多人,缴获大量军资武器。事实证明,钟伟在战场上的判断极为精准,沈阳主要守军没能撤离,被孤军深入的钟伟彻底消灭,而廖耀湘则被兄弟部队歼灭。

正是在粟裕将军的“斗胆直陈”和钟伟将军的“抗命不遵”,让我军保持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高效的指挥系统,成了解放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9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战场上不服从命令,直接可以枪毙。即使立了战功也不会赏,只有罚的轻重。假如你是一名军人,不服从上级命令。对军队造成影响很大,下级不服从上级,军令就是摆设。打仗就是靠军令,指挥行动,战士的单兵作战能力。上下的完美执行才能打胜仗。


10

历史上将军不服从命令,但立了战功是不乏其人。他们得胜归来,功过相抵已是求之不得,很多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许多将军宁肯贻误战机,也绝不违背皇帝的命令。这也是古代人数众多的汉族,常被游牧民族吊打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说一个著名的例子,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位大将不仅不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 ,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因此立下淮海战役第一功,他就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大将。

1948年,国共两党在中原地区集结上百万军队被,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武器质量上,国民党军队都要优于解放军,蒋介石更想一战定乾坤。

当时,毛主席党中央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派一支军队渡过长江,到国统区打游击。一来可以打乱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二来可以减少中原解放军的压力。中央军委达成一致意见,并以命令的形式下放到华东野战军,让他们抽出一部分兵力做好渡江的准备。

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惦着这分沉甸甸的电报,在作战室的地图前来回踱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军委的这份命令,他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该不该说,说出来军委和毛主席是否能采纳!毕竟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粟裕是思前想后,考虑再三。最后,他提笔郑重的给军委回电:说明自己不同意渡江打游击的想法。粟裕以一人之力欲改变军委的集体决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胆量!

毛主席接到粟裕的电报后,就一个字:怒。好一个粟裕又想做林彪第二,当年打锦州时,林彪是瞻前顾后,行动迟缓,若非军委几次严令,锦州根本拿不下来,何谈辽沈战役的大胜利!但毛主席毕竟是个伟大统帅,是个襟怀坦白的政治家。愤怒过后,他有拿起粟裕的仔细斟酌,越看越觉得粟裕言之有理:江南是蒋介石的老巢,有重兵把守,派一支部队过江,起不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很可能造成孤军深入险境。再者,在中原战场,我军在人数上出于劣势,派兵渡江无异于分散兵力,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最后,粟裕提出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构想……毛主席看后,拍案叫好,兴奋不已,他立即把周恩来等人叫来,大家是集思广益,对粟裕的决战中原的构想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于是,淮海战役按照中央军委与粟裕的构想上演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全歼国民党80精锐,淮海战役的胜利,注定国民党失败的命运。毛主席对此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毛主席执意授粟裕元帅之衔,这也是名至所归。与当时一些“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人相比,粟裕是三次请辞元帅衔。毛主席由衷赞誉到:难得粟裕,壮哉粟裕!毛主席最终同意粟裕的请辞,授予粟裕大将之衔,并点名粟裕为第一大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