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康熙作为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之所以早早的把小

胤礽立为太子的原因不太可能太单纯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如同看一本文学作品,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就得去翻看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创造背景一样,下面我先看看康熙本人的经历:

康熙早年经历

这里引用百科对康熙的介绍: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贵妃。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专宠贵妃董鄂氏,对这个不请自来的三阿哥并不非常关心。玄烨七岁时,遭到天花的侵袭,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并没有危及性命,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然而后面不幸接踵而至,他八岁丧父,九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
玄烨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给玄烨讲述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业大清国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玄烨是孝庄皇太后辅佐的第二位皇帝,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康熙,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玄烨勤奋地学习。从五岁发蒙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玄烨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汉学修养。

所以可以看出,康熙本人是一个"好学生",并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父亲专宠董贵妃,不关心自己亲生母妃,也会在后期他面对后宫问题面前时候,吸去教训——不会独宠某一个女人。

康熙立太子时背景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而他的母亲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乃是托孤老臣索尼的孙女,12岁便嫁给了康熙,但是与胤礽出生当天难产而死,当时朝廷政治环境:南方发生了一件差点撼动大清王朝基业的大事件,那就是南方三藩王起兵造反,并且清兵入关才十几年,民间常有反清复明的事件发生。

所以,综合分析当时康熙立太子的背景和康熙本人成长经历,大概推测康熙之所以

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原因有下面几点:

第一点、个人感情原因

康熙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2岁嫁给他,21岁为他生下儿子难产而死,对于现代人来说,相当于,一个陪伴自己长大的女人,并且为彼此的孩子诞生而逝世,人非鸟兽,孰能无情,康熙内心应该是存在浓浓思念和感激之情的,并且,1岁的胤礽,小小年纪就失去母亲,让八岁丧父,九岁丧母的康熙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作为父亲,会更加的爱护这个孩子。

第二点、朝堂政治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乃是托孤老臣索尼的孙女,索尼在康熙扳倒权臣鳌拜中立下了悍马功劳,忠于康熙和孝庄,所以立胤礽为太子,一方面进一步拉拢索尼,另方面表现对索尼党派的信任,巩固朝堂的稳定。

第三点、朝堂外政治

康熙十二年,爆发了南方三藩王造反的事件,并且清兵入关才十几年,大清朝廷并不是那么稳定,儒家文化中“立下太子,可定军心,民心”。所以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康熙,也深信立太子有利于国家安定。并且康熙自己,从小就是“好学生”,在孝庄的严格教育下,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帝王,所以,康熙自己也认为,只要自己严格管教,一岁的太子,那么也会让胤礽成为一代明君,所以他并没有考虑到,过早的给胤礽储君之位,会使得他骄纵无能。

总结:

康熙立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不管是从当时的他个人感情还是国家政治方面都是完美的选择,只是没能考虑到过早的让不足一岁的胤礽成为储君,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小太子生长环境过于安逸,导致小太子的性格乖张、骄纵,为后期康熙两次废太子埋下伏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您的点赞评论,都是对作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更多精彩,关注我哦!

最佳贡献者
2

先明确一点,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立为太子,刚好满了一岁。

满清入关后,一边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一边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文化,“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满清是没有这种继承原则的,否则皇太极就不能继承汗位了,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非嫡非长,凭实力上位。但康熙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认同嫡长子继承制。

虽然嫡长子继承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和其它继承标准来说,已经是最简单、公平、易于操作的了。毕竟某位皇子是否嫡长一眼可知,才能或品性什么的就难以判定了,因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比如隋炀帝杨广,他当皇子的时候温良恭谦,和原太子杨勇形成鲜明的对比,谁不夸他好?哄得他的母亲独孤伽罗站到了他那一边,硬是说服杨坚换了他做太子。结果如何?当上皇帝就露出了真面目。

所以立贤什么的不现实,什么是“贤”?怎样才能证明一位皇子是真的“贤”?根本没有答案,无法量化考核。嫡长就简单多了,标准很明确,可以减少许多纷争。

毫不夸张地说,“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王朝用鲜血证明出来的,是最合适的继承制度。

康熙也知道这一点,因而一直都想立嫡长为太子。他的嫡长子名叫“承祜”,本打算长大一点就立为储君,承祜却在两岁时就夭折了。

他的嫡次子就是胤礽,按照之前的惯例,本应长大再立,但因为皇后赫舍里氏生了胤礽两个时辰后去世,康熙十分悲痛,对她留下来的孩子非常怜爱,抱到自己宫中亲自抚育。早早立为皇太子,估计是想着不管孩子能不能长大,反正先给皇太子的名头。

如果能长大成人最好,如果不幸夭折,那他也当过皇太子了,对皇后也有个交待。这其实是康熙对赫舍里氏的补偿心理。

另一方面,别看康熙后来好多儿子,其实起初并不多,生下几个都夭折了,胤礽之前,唯有胤褆活了下来。子嗣不丰的情况下,早立太子也能早定国本,稳定朝局。

所以,康熙立幼小的胤礽为皇太子,于公是受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且早立太子是政治需要;于私则是因为他宠爱胤礽之母赫舍里氏,爱屋及乌。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3

康熙皇帝生的孩子颇多,有记录的一共有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这个阵容打一场足球赛,还能有充足的后备队员。

这么多孩子当中,皇次子胤礽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年仅周岁大,就被立为了皇太子,生母是赫舍里皇后。为何康熙要将这么小的皇子,给立为皇太子呢?

01自古嫡长子继位,是最合适不过的继承方式。

很多人说,立贤不立长,这种说法是真的站不住脚,因为你根本就看不出你的儿子里,到底哪个是真的贤明。

理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康熙十四年十二月乙丑,圣祖以太皇太后、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太子方幼,上亲教之读书。六岁就傅,令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之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清史稿》

人都是会演戏的动物,真正的面目,或许你一辈子都看不明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王莽没有篡位之前就去世了,那么王莽铁定会成为另外一个圣人,因为这哥们儿实在是太讲道理了。

而嫡长子这就不一样了,永远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嫡长子只要智商没什么问题,是兄弟们的大哥,也能镇得住诸位兄弟,而且能善待兄弟们。

  1. 嫡子也就是正房太太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正房太太生的大儿子。正房太太的地位是小妾所无法比的。在宫中皇后的地位是妃嫔们无法企及的。
  2. 胤礽并不是嫡长子,他是嫡次子。因为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承祜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胤礽才派上了嫡长子的位置。
  3. 胤礽出生于1674年,在前一年也就是1673年的时候,吴三桂带领三藩造反,几乎打下了半个江山。康熙在这个时候立皇太子,其实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

嫡长子继承皇位,这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传统。康熙皇帝立了皇太子以后,那么国家的根本也就得以延续了,这是康熙的无奈之举。

02康熙对赫舍里皇后,是有感情的。

赫舍里皇后,应该是康熙皇帝最钟爱的女人。她12岁就入宫,成为了康熙的皇后,那时候康熙本人也才不过12岁大。所以说这两个人是非常有感情的,属于青梅竹马的那种。

赫舍里皇后给康熙生了嫡长子承祜死了以后,她非常伤心,又给康熙生下了嫡子胤礽。可惜因为这次难产,导致赫舍里香消玉殒。

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十三年五月丙寅,生皇二子允礽,即於是日崩,年二十二。谥曰仁孝皇后。二十年,葬孝东陵之东,即景陵也。---《清史稿》

赫舍里皇后死的时候,恰逢三藩作乱。康熙皇帝是心乱如麻,他对赫舍里十分思念,从五月初五开始,康熙每天都要去赫舍里的梓宫看望死去的赫舍里,为她默哀,一直到吴越二十七日将她的梓宫送到巩华城为止。

此后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去巩华城拜祭赫舍里皇后34次,康熙十四年去了24次,康熙十五年去了15次。

要知道那段时间,康熙非常困难。平定三藩花费了足足8年时间,可见当时战局还没有朝着康熙这边靠拢。

此后康熙基本上每年都要去看望赫舍里皇后,即使新任皇后上位以后,康熙依旧毫不避讳地去探望她,可见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胤礽犯了大错,康熙要废掉胤礽的时候,曾经多次因为想起了赫舍里,从而不忍心下手。第一次废掉胤礽后,康熙甚至又想起了赫舍里,于是给了胤礽第二次机会。

03胤礽背后,是强大的索尼家族作为支撑。

胤礽的母亲赫舍里,那可不是一般人家出身的女儿,她的爷爷是当朝首辅大臣索尼,不是卖耳机的那个。她的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可以说她们家,是荣宠一时。

尤其是索尼,当年是追随皇太极征战天下的名将,此后多尔衮和豪格争权的时候,以索尼为首的一干大臣们,表示只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这才有了顺治登基的机会。

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第二子。初授侍卫,自三等洊升一等。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及鼇拜获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坐党诛,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清史稿》

所以说索尼对康熙这一脉的皇族来说,还是有恩情的。顺治皇帝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康熙。他不放心年幼的康熙,所以就设立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资历最老,是辅政大臣中的大哥。

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要让索尼三分,康熙皇帝傍上了索尼这棵大树,那他的皇位可就稳稳当当的了。

此后索尼虽然在1667年就去世了,但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还在朝中,而且此时已经是平定鳌拜的大英雄,也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胤礽当然是得到索额图大力支持的,所以康熙皇帝当时立胤礽为太子,也能够得到索额图及其家族的大力支持。

要知道皇帝一个人是玩不转所有事务的,只有靠大臣们齐心协力,都帮着皇帝一起做事,才能够让皇权真正体现出价值来。

总结:皇帝不生儿子不行,生太多也不行。

皇帝家里是真的有江山需要继承,所以不生儿子是万万不行的。比如说明朝明武宗朱厚照,他就是整天只知道玩耍,却忘记了生孩子,31岁死了以后,只好把皇位让给了堂兄弟。断了明君朱佑樘这一脉的香火,此后备受后世皇帝们的冷落。

而且生不出儿子比较容易亡国,比如说天启皇帝没儿子,把皇位给了崇祯,结果就亡国了。同治皇帝没儿子,传位给光绪,光绪也没儿子,传位给宣统,结果也亡国了。

可是儿子生太多,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康熙皇帝一口气生了35个儿子,其中有24个是长大成人的。

这么多儿子该选择谁来继承江山,其实是一件十分头疼的问题。不是说你立了胤礽做太子就搞定了一切的,因为其他儿子们都盯着这个宝座呢!

一岁就立为太子的胤礽,被其他孩子盯了几十年,最终还是被他们给搞下马了。雍正登基以后,将胤礽幽禁致死,享年51岁。

参考资料:《清史稿》

4

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习惯于马背上的渔猎生活,崇尚武力,好勇斗狠,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向来也是鼓励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们斗争的,就连最后继承康熙皇帝皇位的雍正皇帝胤禛也是在九王夺嫡的残酷斗争中拼杀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康熙皇帝早期会采取汉族的公开册封太子的做法呢?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公开册立皇太子的事情了,结果康熙皇帝的这次册封使胤礽成了清王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公开册封的皇太子。

主要原因大致是以下三个。

第一是为了应对吴三桂造反。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康熙皇帝出生,两个时辰之后他的母亲赫舍里氏因为难产而死,终年年21岁。四个多月前,也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镇守云南多年的平南王吴三桂,帅兵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造反。

62岁高龄的吴三桂勇武绝伦,由于他长期经营云南,所以十分顺利的控制了整个云南。从军事实力看,吴三桂手下有三十万铁骑,这是清王朝最大的一支精锐力量,同样是藩王的尚可喜有十五万精兵,耿精忠只有十万。清王朝的军队在康熙的运筹之下,匆忙调集了七万。这样的实力对比对清王朝是十分不利的。

吴三桂率领精锐铁骑直扑贵州。他手下大将马宝为先锋,率先抵达贵阳,贵州提督李本琛立即归降。李本琛原来就是明朝的将领,曾经是洪承畴的手下,还被史可法推荐为总兵,后来豫亲王多铎南征,李本琛降清,随多铎南征。在明末清初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扬州十日”就是多铎制造的。李本琛投降后,贵州巡抚曹申吉归降。这个曹申吉完全是满族人入关执政后的受益者,因为他既不是农民起义军也不是明朝官员,而是在清军入关后考上进士被逐步提拔到贵州巡抚的职位上的。

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674年,就在这一年吴三桂称“周王”,废除康熙年号,建立利用年号,称为利用元年,而且开始铸造货币——利用通宝,废除了康熙通宝。

在这样的形势下,康熙皇帝的内心是十分崩溃的,满清王朝在中原建政仅仅三十年,就遭到了这样巨大的反抗运动,康熙皇帝除了采取政治上的瓦解——停止对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工作——和军事上的反击——调动各地军队进行强力镇压。他还要为自己的江山做长远打算,立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康熙皇帝要御驾亲征,必须要有人来监国,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继承人,只能是胤礽。

把胤礽册立为皇太子,一是国家有了储君,万一康熙皇帝出征之后出现意外,依然可以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另外也彻底打消其他皇子夺取皇位的念头,从根本上避免内耗,促进内部的团结稳定。这是有教训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斗争的过程中,很多次中原王朝岌岌可危,少数民族军队却突然撤退了。原因就是老头领死了,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些前线统兵打仗的大将回去争夺继承权了,中原王朝又起死回生了。

康熙皇帝的措施很全面,很有效,而吴三桂年事已高,加之战略上的错误,给康熙皇帝提供了打败吴三桂的机会。所以,吴三桂死后三年这次规模巨大的反清运动就被完全镇压下去了。

第二个原因是借重赫舍里氏家族势力。赫舍里氏的出身也很高贵,家族势力很大,她的祖父是辅政大臣,一等公文忠公索尼,她的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赫舍里·噶布喇,直接负责康熙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她的叔叔是索额图,任保和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在对付吴三桂的过程中不能不依靠这个家族的力量,为了清王朝今后的长治久安也不能不倚重这样的家族。另外,赫舍里氏十二岁就嫁给了康熙皇帝,两个人感情还是很融洽的。所以赫舍里氏死后康熙皇帝给她上谥号为“仁孝皇后”。无论从政治上考虑,还是感情上的考虑,立赫舍里氏之子胤礽为太子都是是必然选择。

第三就是在文化上向汉族靠拢。毕竟女真族在关外是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入关征服汉族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征服与摧残,面对先进的汉族文化,满清统治者内心十分自卑,为了获得更多汉族人的支持,镇压吴三桂,康熙皇帝公开立储的做法也是向汉族文化靠拢,表示对汉族文化的接纳。

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康熙皇帝才破例公开册立储君,实际上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5

子以母贵,听过这句话吗?

因为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为了生他难产而死。康熙把对妻子的感情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了。

而且康熙迷信教育,认为只要从小教育好就能做好太子,却忽略了人的先天秉性,导致立了个废物做太子。

6

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这也是出于稳定局势的需要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古代的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可决定天下人的生死,最重要的,就是皇权的唯一性,历朝历代皇位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候补者,皇权只能有一人独享,因此立太子不仅是皇家自己的事情,更是关乎国本的大事,特别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早立太子更能稳定政权和民心,康熙帝立不足一岁的胤礽为太子也是出于这个理由。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局势

当时康熙帝正在急着平三藩,可事情操之过急使得吴三桂首先反叛,耿精忠和尚可喜马上反叛,短短数日长江以南尽归叛军所有,此时北方的察哈尔王布尔尼以数万铁骑逼宫康熙,康熙帝此时可谓是腹背受敌,康熙此时需要做的,第一个是调兵遣将,第二就是稳定人心


在军事方面,康熙听从太皇太后的建议启用大学士图海出兵征伐察哈尔王,然后康熙依照宗法制立索尼之孙,赫舍里氏皇后刚出生的孩子胤礽为太子,拉拢了索尼一派同时稳定天下民心,康熙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战争为了满清政权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爱新觉罗·胤礽是清朝以及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刚出生变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在有皇长子的前提下为什么要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为太子呢?

刚出生的太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出生于北京紫禁城坤宁宫,其母后赫舍里氏因难产于两个时辰后去世,在《康熙大帝》中是刚经过太监叛乱,动了胎气,而且三蕃叛乱,朝廷内忧外患,面对与自己青梅竹马的不肯闭眼的皇后,听从周培公的意见立刚出生的胤礽为皇太子,不光是安慰死去的皇后,也是为可能被赶出北京城做准备,毕竟康熙也没想到三蕃之乱会这么严重。册立胤扔为太子即使京师告急退居关外或自己出现什么差池有太子以可固国本。

拉拢人心

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候,康熙不得不想办法拉拢大臣的心,出去夭折的皇子,就剩下大阿哥胤缇和刚出生的胤礽了,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是明珠的表妹,而赫舍里的叔公则是索额图,那时的明珠与索额图比,地位和名望差的不是一半点,立了胤礽为皇太子。索额图能不为康熙拼命吗?在《康熙王朝》中,索尼因辅臣之争称病,孝庄去了说要立孙女赫舍里为皇后,立马生龙活虎了。

8

清朝在立太子一事上,其实从来都是不怎么着急的。因为太子关乎国本,而清朝又没有明朝那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硬性规定。所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们是秉承多看看,多比较的思想,选贤举能。除非是像顺治皇帝这样,突然驾崩,不得已才让年幼的康熙继位。

但是,康熙朝算是一个例外,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立为储君时,不足一岁。很显然,这个年纪是完全看不出他日后的发展习性的。而康熙当时正值壮年,意气风发,一共也才两个儿子,完全没有到选择继承人的时候。

那么,康熙为何如此着急?

首先应该是要补偿皇后赫舍里氏。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应该算是康熙一生最为亏欠的女人,当初赫舍里氏嫁给了康熙时,年仅十三岁,还是一个小姑娘。夫妻二人共同生活的十年间,赫舍里氏伴随康熙从少不经事的少年天子,一步步成长为胸怀天下的一代明君。她还给康熙生下了两位皇子,其中嫡长子承祜,“天性聪慧,上甚爱之”,可惜却过早夭折。

使初为人母的赫舍里氏备受打击,而年不满二十的康熙也痛苦万分,特别是皇子病逝之时,他并没有在皇后身边陪伴,心中对儿子和妻子,多了几分愧疚。幸运的是,两年后赫舍里氏再次临盆,诞下皇子胤礽,使得康熙嫡系得以传承。但同时不幸的是,皇后赫舍里氏却因难产而去世。短短几个时辰,康熙便经历从再得嫡子到痛失爱妻的大喜大悲,尤其是皇后的去世,让康熙心中愧疚万分。

赫舍里氏作为康熙发妻,一起生活十余载,夫妻二人本就感情甚笃。且赫舍里氏为康熙两度诞下皇子,功比天高。如今爱妻逝去,留下可怜的小皇子胤礽,一出世便没了母亲,这让赫舍里氏九泉之下,如何安心。康熙爱屋及乌,为了补偿爱妻,将小皇子胤礽立为太子,也算是有个交代。

当然,帝王之家,亲情从来都只是辅助,更为关键的还有利益。当时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其实背后蕴藏着许多的政治考量。

首先第一点,立胤礽为太子可以拉拢索额图一家。

在康熙当政时期,清朝的朝政大权最初是由顺治钦点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共同把持,其中索尼作为四辅臣之首,德高望重,势力很大。

后来索尼年事已高,逐渐退居二线,四辅臣之一的鳌拜则趁机独揽大权,威胁到了皇权统治。为了遏制鳌拜,孝庄太后一改爱新觉罗家族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为孙子康熙选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由此可见,索尼家族的势力有多强,已经到了需要皇族政治联姻的地步了。

而索尼去世之后,其家族地位并没有降低。一来是宫里有着皇后坐镇,二来朝堂之上,儿子索额图也是一方豪强,凭借着家族荣光以及帮助康熙擒鳌拜的功劳,深受康熙信任,乃是当时朝堂上最具实力的大臣。

而索额图作为皇后赫舍里氏的亲叔叔,胤礽的亲舅舅,毫无疑问,他绝对站在自己外甥这一边的。康熙立了胤礽为太子,也就意味着爱新觉罗家族会得到索额图的忠心追随,毕竟都是自家人。

当然,此时的康熙已经成人,无需像当初那样,需要借助索尼的势力对抗鳌拜。但是此时康熙正面临着裁撤三藩的考验。虽然康熙年轻气盛,力主要裁撤三藩,但由于吴三桂等人的实力过于强大,朝内许多人担心此举会引发三藩造反,所以很多人持反对态度。其中索额图便是站在康熙的对立面,一直反对裁撤三藩。果不其然,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造反,三藩之乱开启。

在此事关国家危亡的紧急时刻,索额图这样的朝中重臣,显然是康熙极力拉拢的对象。毕竟之前索额图是反对撤藩的,万一他站到吴三桂那边,那清朝就麻烦了。

所以康熙将胤礽为太子,使得索额图必须要选择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对抗三藩,而且是鼎力相助。毕竟都是为了自家人,哪能不出力啊。

当然,康熙这么早立太子,不仅仅是为了索额图一个人,他同时也是在做给天下人看。当时三藩之乱正盛,吴三桂的大军已经饮马长江,朝堂内外人心惶惶。此时立太子,可以达到一个稳固国本,安抚人心的作用。

当然,康熙早年的生活经历,也是他敢这么早立太子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康熙八岁便登基为帝,那时候的他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是祖母孝庄太后以及一众大臣老师的辅佐教导才有了后来的自己。所以呢,即使胤礽不才,康熙也有信心通过自己后天的教导,来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只是康熙自己也没想到,过早的成为太子,高人一等,会让胤礽养成骄纵的性格,最终为日后两度废太子埋下伏笔。

9

胤礽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也是中国官方正史上最后一位明面上立的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第七子,因为其他几个兄弟都没成年就夭折了,所以他排第二。为什么康熙要把不足一岁的他立为太子呢,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去分析。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发妻,是正宫皇后,在康熙大婚之前,虽然有惠妃生的长子,但那是庶子,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满清虽然是外族统一中原,但也继承了汉文化立嫡不立庶的传统。

那么就算胤礽是康熙发妻孝诚仁皇后所生,按理来说也不会在他不满一岁就立为太子啊,这是因为孝城仁皇后生胤礽时难产而死,康熙和皇后感情很好,把一岁不到的胤礽立为太子也是一种对发妻的思念,但更重要原因还是为了稳固统治,实行亲政。

孝诚仁皇后出生的家族是赫舍里氏,这个家族属于满清正黄旗和镶黄旗,是一个背景十分强大的家族。康熙和孝诚仁皇后属于典型的政治婚姻,早早立胤礽就是因为他外公家族强大。康熙那时候还没亲政,政权由顺治帝设立的索尼鳌拜等四大托孤重臣掌握,索尼就是胤礽的亲外公,当时竞争皇后位置的还有鳌拜的女儿,但孝庄太后考虑到鳌拜已经权顷朝野了,如果她女儿再当上皇后就会更加目中无人,于是孝庄力排众议选了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女儿孝诚仁皇后,历史也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后来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的最大功臣就是索额图。索额图遵照父亲的遗愿配合康熙密谋铲除鳌拜,最终将鳌拜一伙一网打尽,让康熙得以亲政。赫舍里家族也因此不断的壮大。

康熙帝是一个圣明的帝王,立不到一岁的胤礽为太子绝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感情用事,其目地就是为了利用赫舍里家族势力帮助自己扫清亲政的道路,帮助自己成就丰功伟业。而在赫舍里皇后难产死后,当时最能安索尼家族心的就是立胤礽为太子了,这也是康熙立不到一岁的胤礽为太子的主要原因。

10

表面上是为了感情,体现对第一位皇后的重视。更深层原因是为了和索尼家族的政治联盟更加牢固,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胤礽属于嫡长子,立为太子符合封建礼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