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吗?”

南阳,对楚文化的形成肯定有重要影响。因为,楚国的第一个国都,在现在南阳域内的浙水县,古时称丹阳,因其在丹江之阳。

如果更准确的说,楚文化还包含有重要原始基因——如淮夷因素、古籍熏陶、江汉特色、蜀苗融入等等。

楚国,是周公所封的芈姓之国。

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奉颛顼为祖。而颛顼,又是少昊的后裔。

《国语.楚语》说:“少昊之衰,九黎乱德。”九黎的头领,是蚩尤,带头闹事的就是他。在摆平了蚩尤之后,颛顼才成为东夷集团领导人。

颛顼后裔的祝融八姓,以及《史记》记载的陆终六姓,原来都生活于黄河流域下游一带。

楚之芈姓,一定曾居于此,这从古代地名上即可看出——卫国境内有“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宋境之内有“戎邑楚丘”,在今山东曹县东。

西周初年,发生“三监之乱”,《逸周书.作雒篇》载,山东南部、河南东部的一些小国参与其中,声势极其浩大。这里面,有不少淮夷之国,包括楚国的祖先在内。

周公代成王发布《大诰》,起兵平定“三监之乱”,打了三年,除了打垮“三监”之外,还灭了“熊盈之族”十七国、潍水地区九邑。《孟子.滕文公下》更狠,说周公一举灭掉了五十国。

“熊盈之族”,就是楚国的前身。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曰,周公东征的十余器金文中,有《令殷》,其文为“于伐楚伯”,所记录即为此事。“熊”,即“楚”。

“熊”,或曰“楚”被打败后,周公并为赶尽杀绝,而是通过“封建亲戚”,把熊族之“楚”迁到了丹水流域。

《史记.楚世家》略去了熊族之“楚”参与“三监之乱”一段,而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子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这就是楚国立都于丹阳的起因和过程。

之后的西周二百多年间,天子诸侯之间大体平稳,丹阳的楚国,也没更多话可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西周的好日子到头了。

司马迁,根据《春秋》经传、《国语》、《春秋历谱牒》等,在《史记》里,做了一个《十二诸侯年表》。这个表,起于共和元年,止于周敬王崩,也就是从公元前841-477年。所谓“十二诸侯”,是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

在这十二诸侯国中,又有冒尖的,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谁是五霸,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都有楚庄王。

后来,进入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又有缩减,只剩下七国——秦、魏、韩、赵、楚、燕、齐。

《史记》里,有《六国年表》,把秦算作参考系,于是为后“六国”。自周元王元年至秦二世死,即从前476-前207年。里面也有楚。

从春秋到战国,楚国可以说一直算大国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的扰乱了中原局面。但同时,楚国也一直危机四伏,所以也一直在迁都。

楚文王,前689-前675年在位,将楚国都城从丹阳迁到郢都,于今湖北荆州西北一带。当然,是为了便于对江汉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楚昭王,前515-前489年在位,被吴王阖闾攻破郢都,于是迁都到鄀都,今湖北襄阳东南一带。

楚惠王,又称献惠王,前488-前432年在位,因为自己住在“鄢郢”,所以迁都至此,待时距离鄀都不远;后经白公胜乱楚,公子高和沈诸梁平乱,楚惠王复位,又复迁回郢都。

楚顷襄王,前298-前263年在位,都城被秦军攻破,被迫迁都“陈郢”,在今河南淮阳一带。

楚考烈王,前262-前238年在位,出于避秦之因,先把都城迁到巨阳,于今安徽阜阳以北;后又迁都寿春,现在安徽寿县域内。

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灭掉了楚国。

“楚文化”如何定义呢?

楚辞?楚地神话?服饰?饮食?民俗?等等,大概都包括。

那么可知,“楚文化”中,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这是从“熊盈之族”就带来的;另外,显然也吸收融入了江汉地区和蜀苗文化的诸多内容,楚成王时,已“楚地千里”;楚国定都丹阳,辖内已包括湖北相当大部分,后来几次迁都,都离不开与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的融合。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王子朝奔楚,是带去了无数周廷典籍的,这对“楚文化”的形成,一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楚文化”的原始基因、江汉特色、蜀苗融入、中原融合、史籍熏陶等等,一个因素都不可或缺。

举例说,现在出土的诸多楚简,记录的都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内容。

最佳贡献者
2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河南南阳为中国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汉”自古为四方交通要冲,历来是 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和山水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南阳,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汉代雄居一方,显赫当时,创造了璀璨的人文遗迹。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在这里发迹。他的不少开国功臣及云台28将大都出自南阳一带,刘秀的公主就有7人封于南阳。享有“南都”、“帝乡”之誉,大商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谋圣姜子牙等众多历史名人便在这里出生和成才。三国时期,一代智圣诸葛亮又在此地隐居躬耕求志,汲取南阳丰厚文化的营养而成就大业。

一位日本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 汉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阳。”

郢都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的都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曾经有二十个王以那做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因此成为了当时南方一个大都会。当时各国之间的商业相当频繁,各国的都城,同时都是商业中心,郢都当然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了。此外,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郢都当时的规模十分大,城东至城西长4450米,城南至城北阔3588米,城墙的周长15506米,共有七座城门,城内有四条古河道。当时的城墙以土筑成,至今依然存在,有的地段更高达6.7米。从城内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文物,现在大部分收藏在荆州博物馆内。

 楚国发迹于南漳

 楚国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先秦时代,楚国历经800余年的发展,由僻处丹阳一隅,到拥有中国半壁河山;从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强国”。

 此间,楚国不仅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且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楚文化。秦灭楚后,海内一统,而楚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则流传至今。而南漳拥有楚国历史300余年。

 据史料记载,周王朝时,位于河南丹淅的楚人鬻熊的儿子熊丽,率族众南渡汉水来到偏僻的睢山。《墨子·非攻下》载:“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左传》曰:“唯沮与漳,楚实尽之”,“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这个“睢山”就在今南漳县西北处,历代方志下地记为“沮山”、“祖山”,就是现在的“主山寨”(今李庙镇),海拔1410.5米。清代著名学者宋翔凤在其《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一文中提出,熊绎所封的荆山在南漳县西,他在引用右尹子革那段著名的话以后说:“荆山在今湖北襄阳府南漳县西八十里,汉为临沮县。”

 国内楚史界的研究人员研究认为,漫长的楚国历史在南漳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而楚国早期就在南漳生息。最能证明这一点就是“两山(荆山、沮水)两水(漳水、沮水)一璧(和氏璧)一缶(蔡候朱之缶)”。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认可。1994年10月,全国8个省市100多名专家云集南漳,出席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第九次年会,研讨和考察南漳楚国历史文化,与会者普遍认证:南漳是楚文化发祥地。

3

是,楚风汉韵、南阳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