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了!
引用《亮剑》里李云龙和赵政委的一段对话:“一支部队也是有性格和气质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和他首任的军事主官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也就有了灵魂,从此这支部队无论换多少茬人,它的灵魂仍在。”这段话很好的阐释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真理,张学良张少帅的绝大部分东北军就是一个很好反面教材。
李云龙作战经验完全来源于战斗过程中的积累,完全靠自己灵活的脑子,相比出身、文化,跟黄埔出身的楚云飞是没得比,但李云龙说过“老子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个,哪一个是靠文化打赢的?”这句足以见证了能力确实和文化水平无关,也可看出了李云龙并非等闲之辈。
如果李云龙去指挥欧洲战场盟军,若没有融入李云龙的灵魂,估计指挥不动。李云龙打仗最大的特点是“奇袭”,不拘一格、不按常理出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敢打硬仗敢亮剑,是个战术高手,但战略上,《亮剑》里的李云龙远逊孔捷、丁伟,大局观不强。李云龙指挥几个团参与局部作战必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指挥大兵团作战,那有待商榷了,有点类似于“沙漠之狐”隆美尔,都有天分,头脑灵活,狡诈多变,都是战术高手,善于孤军深入、冒险突进。
如果李云龙去指挥欧洲战场盟军,指挥几个团参与局部作战,那必定会使出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勇往直前,成为一座山,一座岭……这必定会打得敌人嗷嗷叫,也会打哭盟军,因为李云龙的“即使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的亮剑精神,欧美大军绝大多数都难以接受,所以呢,李云龙很难指挥得了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