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

2020-07-23 23:01阅读(72)

慈禧为何要组建新军?这些新军为什么成了清廷灭亡的急先锋?: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被打败,以及到后来的清朝被推翻前的一系列对外战争,让慈禧看到了清

1

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被打败,以及到后来的清朝被推翻前的一系列对外战争,让慈禧看到了清廷军力的衰弱。尤其是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使得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淮军等在对外战争中又和八旗军队一样腐败不堪用。慈禧在此时感觉到了深深的害怕,怕她的统治无法长久,才意识到组建一支现代化的新式陆军的重要性,于是就下旨编练新军。

清朝组建新军,原本是想用来巩固清廷的统治地位,但由于晚清政府的彻底腐败,若指望一支新式军队来拯救已走向末路的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政府准备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式军队,却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成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主力军。

新军在招募过程中,待遇、前途等都要特别优于之前的八旗等军队,这就使新军在选拔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门槛,最终选拔出来的都是些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尤其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大量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就去参加了新军。后来清廷在新军的训练等一系列问题上渐渐的发现新军有些不受控制的迹象,就用旧式的巡防营来监视新军,但让这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八旗子弟来监视有知识、有思想的新军,这对于新军来说是莫大的侮辱,更反过来加速了新军反抗清廷的决心。

由于晚清政府财政困难,清廷把编练新军的权利下放到地方,这就使得清廷对于新军的掌控大大降低,朝廷既然连兵饷都发不了,这些新军为何要听清廷的命令呢?当看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难道会为腐朽的晚清政府保驾护航吗?因此,当他们看到晚清政府的统治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绊脚石时,他们怎能不反过来消灭清廷呢?

2

晚清自太平天国之乱后,中央军事打击力量一直就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894年之后,开启编练新军的新时代,但是新军却并没有成为一支有效的武装力量。重建中央陆军,是清廷高层共识,而非仅仅是慈禧太后的意图。

僧格林沁战死后,八旗之花凋零于高楼寨,无法再发挥其军事作用。汉族士绅通过帮办团练,成为军事力量的主体,形成了湘军、淮军等势力强大的地方武装,史学家称之为兵为将有或地方军事化。八旗、绿营落后于现实需求,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朝廷起初先是训练与扩大练军、防军,设计驻防地方的勇营军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各地以勇营驻防,开始有了防军的名称,待遇上高于绿营。

同治年间,在练军内部择选出一批精锐,继续提高饷银,采取西方训练法,模仿德国军制,在原有兵额之上扩编,被称之为练军。但是,随着军事近代化观念提升,练军的训练也渐渐滞后,其功能难以承担起国防任务,光绪中叶改称为巡防队。1894年甲午中日战败后,清廷命令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这就是新建陆军的由来。袁世凯编练的部分叫定武军,张之洞编练的名自强军,聂士成训练的名为武毅军。这些军队名为新军,其实多数下层军官脱胎于湘淮系统。

之后雇佣德国、法国和英国军事顾问,广收归国留学生,习洋枪,学西法,优化兵员素质与结构,实施秋操,努力建立直属中央的新军。实际上,由于清末新政将这几支武装制度化,客观上形成了北洋新军与南方新军两大阵营,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当然,清廷也建立了禁卫军,乃成朝廷护卫力量。
1896年,荣禄将原来的四大军,分别是甘军、武毅军、新建陆军、毅军,合编为武卫军,分路驻防。甘军由于激烈抵抗八国联军侵华,被发还甘肃。1903年之后,各省绿营被裁撤或改编,改组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计划编成全国36镇新军和若干混成协,而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直到清朝灭亡,新军总数约有不到20万。

新军没有挽救清廷的统治,湖北新军反而成为武昌起义的主体。山西、陕西、江苏等地的情况无不如此,这些新军领袖后来竞逐各地,乃北洋军阀争战之渊薮,亦成为各地实际统治力量的核心,中国步入了“军绅时代”。

3

江南江北大营的主力溃败,打破了清立国以来内重外轻的传统,形成了内外均势的局面。僧格林沁的死直接打破平衡,形成内轻外重。甲午战争湘淮军的无能,直接让整个国家的脆弱摆在世界面前,造成内外皆轻。战后朝廷的努力让中央实力一度扩大,内重外轻局面一度出现。八国联军侵华再次打破这一切,内外皆轻,危机空前严重,朝廷只能饮鸩止渴,全方位编练新军。

1.外重内轻

清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并不是太平天国开始就出现了,也不是湘军有了就出现了。江北江南大营两次被打破,整个南中国属于国家经制部队被歼灭,地方团练部队成了绝对主力。

这时候朝廷在北方还是有一支有一定野战能力的部队,即僧格林沁部。湘军,淮军平了太平的时候,南北实力比较均衡。还没有达到外重内轻。

凡事都有但。第二年僧格林沁在山东高楼寨阵亡了。士兵死多少,战争都可以继续。统帅不在了,天下都可能大变。从这个角度看,僧格林沁的死足够让朝廷伤心很久。

2.内外皆轻

僧王死后,肯定是要纪念,追封。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做了两件事:第一,湘淮军负责各地平叛。第二,各省裁撤绿营慢了下来,从绿营中抽调训练是为练兵。

第一个选择是无奈的,但也是必须的。毕竟能打的就他们。后来就成了国家经制部队,承担野战任务。

第二个选择不是最好的,但是最优的。绿营虽然无能,但可以制约湘淮军。经过训练之后,也可提高一点战斗力。

湘淮野战军,绿营练兵,这个结构勉强维持着。叛乱平定后,内部没出大问题。对外和法国人打也可以。

朝廷当然有心思筹建中央精锐,驻京十多万八旗抽调了一万多成立神机营。没经历过战争,也没人敢让他们去打,战斗力可想而知。

甲午一战,湘淮军从半岛,辽东,山东能一路退到华北,作为主力肯定不行。

朝廷面临内外皆轻。湘淮军打仗不行,自己又没战兵。

3.再建中央军

甲午战争后,对朝廷重组军事权力结构确实是一个契机。两个因素促成的,危机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容易达成共识,外重的客观形势也不存在了。

所以一方面荣禄负责组建了武卫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的直隶新练陆军为武卫中军。全军满编七万人。

(武卫军)
部队来源比较杂,但经过统一整顿,装备,节制。那就成了中央军。弹压各地足够了。所以形成了一个短暂的集权尝试。刚毅巡阅南方分税就是这个背景。

4.组建新军

在非常时期,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和权力下放有关系。所以把握这个度就很微妙。你有五千精锐,你是名将;你有20万精锐,你就可能是权臣。

朝廷上下太清楚这个了,袁世凯虽然训练很有效果,但一直只有七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破了中枢集权的小趋势。武卫军主力确实有一定表现,但作为建制部队是不存在了。又一次面临内外皆轻。

(新军)
战后危机更深,最能依靠的就是袁的新军。全国开始真正募练新兵。这和绿营兵不一样,在于绿营事实上接近世兵。和湘军不一样,在于湘军是纯募兵,战后即裁。新兵是常备军,是职业兵。在当时国际军事制度中,仅次于征兵制。

这种部队有战斗力,对内平叛毫无压力,对外也有一定震慑力。完全是一场更化改制。也是晚清内外形势演化的结果(不一定是必然。)

总结

在危机处理中,饮鸩止渴是常态。内强外弱,居重驭轻是历来政治,军事的部署标准。但内外危机会打破这一形势。在这一循环博弈的过程中,中央,地方权力会不断调整,内外形势也会不断变化。晚清晚明的军制演化都是如此。

我是一枚明粉,期待和您讨论,期待多多分享。

4

原因很简单,清政府已经无兵可用了!



(旧式军队)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兵事方面捉襟见肘,不要说抵御洋人,就连维持国内的基本统治,确保京师重地的安全都很困难。

朝廷在没钱、没能力、无兵备的情况下,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直隶地区能用之兵全部武装起来,这只军队就是武卫军。八国联军前夕,武卫军正式成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的直隶新练陆军为武卫中军。


(西式装备加旧式操练的清军和八国联军交战)

这其中,董福祥的甘军为旧式军队,武毅军和毅军以及直隶新军为西式装备,旧式操练。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既是西式装备又是西式训练。旧式操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之差,在甲午战争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连日本都打不过,何谈与西洋军队交手?

所以,武卫军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不久之后的八国联军之役,武毅军、甘军、直隶新军虽然作战很英勇,但仍然是拿西瓜碰石头的下场。当时的沙俄派遣军司令利涅维奇中将就曾经轻蔑地说:在世界各个大国中只有大清没有值得一提的军事力量。



(利涅维奇)

此事件对慈禧刺激很大,不是因为别的。因为她一路西逃,吃了不少苦头,连蹲大号都找不到马桶,只能让宫女围个圈让她在里面方便。老佛爷的脸面?呵呵!

朝廷怕花钱,想凑合就凑合,能过就行了。如今被联军狂甩嘴巴子,要赔9.82亿两白银(本金加利息)。现在是怕什么来什么,越是怕花钱,越是要凑钱给人赔钱!若再算上甲午赔给日本的银子,十几亿两白银可以武装多少新式陆军?光绪三十年,清政府以120万两白银从日本订购了1.4万支步枪和64门山炮。购买一镇之装备的花费,还不到赔款的千分之二!拿这些银子去训练新军,何愁它西洋鬼子?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因而慈禧在回銮北京后,颁布诏书诏书:朝廷振兴戎政,在此一举。

各省督抚不准光说不练,必须立刻行动,清政府中央彻底废除了武举武科考试,并且责成各省裁撤原有军队和绿营团练,设立新式武备学堂。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蓝本,在全国推广新式陆军制度。湖光总督张之洞最先响应,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新军,成为继北洋新军之后的第二支新式陆军。

清政府对新军的投入非常大,比之前的北洋新军投入还要大。对入伍士兵的标准很高,不光年龄身高有限制,这五官视力都有限制,并且吸过鸦片和有前科的都不要,还得双手得能提起一百斤的重量,一小时内要能跑十公里。

最重要的是,军饷也给的高,比原来的士兵军饷翻了三倍。将军不差饥饿兵,新军的素质自然高!基层和中层军官也都启用接受过近代教育的,尤其是南洋新军,基层军官大量都是留日归来的士官生。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新式陆军和后来北洋六镇新军不完全一样。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的新军是这样的

1905年,清末军制改革之后的新军是这样的

清末新军在编制和训练上,主要是模仿德国和日本,教官多为德国人。新军军服也非常国际化和现代化。

晚清大臣徐志靖曾称赞北洋新军洋操:“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

英国人丁格尔则写道:“北方新军是由一些受过严格训练且灌输着强烈军人意志的士兵组成。”

公正的评价,清末新军已经基本达到了西洋军队的入门水平。

5

你要是让人胖揍一顿,你也会想怎么找人在干他一顿!清朝之所以能够延续267年,完全是在不断挨打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的。清朝组建新军是遇到危机后的自我反省表现。

清朝原来的军事体系是以绿营和八旗为主,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军队湘军、淮军等崛起,成为清政府的支柱力量,这是清政府的第二次军事革新。(第一次是绿营)

但是,甲午惨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连续发生,使清朝的统治阶层意识到必须再次进行军事革新以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

这就是清朝为何组建新军,清军入关以来每次遇到重要危机都会进行军事改革。


至于最后清政府无力掌管新军,这是湘军、淮军地方势力的一种延续,组建新军也是在湘军和淮军的基础上,为何会选袁世凯来掌管新军,是因为袁世凯是李鸿章培养的接班人,李鸿章的大力举荐,清政府才把新军交付给袁世凯训练新军。

这是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的一种妥协,最后清政府统治分崩离析,清统治者虽然无力调遣新军,但是和新军之间还是充满默契。

比如,隆裕太后宣布退位诏书时让袁世凯组建民国政府,袁世凯则为清朝皇室争取到皇室优待条件。

无论是皇室也好,北洋新军也好,都已经深刻意识到局势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了,不如顺势而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6

因为慈禧老佛爷也没有办法啊,但凡还有一点办法,也不会在八旗和绿营之外再编组新的军队,但是真真没办法。

太平天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长达十几年的战争中八旗和绿营几乎是不堪一击,愣生生逼着满清在八旗和绿营之外放开了对汉族的压制,允许办团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湘军、淮军等团练武装。本来满蒙中还有一个僧格林沁可以用,但满清万万没料到著名的“僧王”楞是被北方捻军给干死了,结果最后团练武装实力越来越大,直至尾大不掉。

本来满清依靠这些团练武装和洋务运动,又表面上兴盛了几年,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到实质,结果在甲午战争中被打回原形。之后满清为了挽回颓势,只能是重新编练武卫新军,但事实再次证明,制度不变革,再练军队,也是不堪一击,武卫新军被八国联军一万多人给灭了,就留下袁世凯那一支独存。到了这里慈禧是真没办法了,只能是让袁世凯重新编练新军,同时让各省自己筹措军饷编组新军。

说白了,就是原有的八旗、绿营这些早就被证明不堪大用,后来的淮军、武卫军也被证明是纸老虎,满清实在是没办法了,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只能是重新编练新军。

而新军本身就是采用西式制度训练,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明主思想,而革命党人更是趁着各省督抚编练新军之际,对新军大肆渗透,再加上当时的各省督抚也以汉人为主,个个更是人精,知道满清是在苟延残喘,说不定哪天就要变天,更加上新军招募具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人还真不行,反而是那些具有民主思想的年轻人更合适,那结果就造成各地新军里革命党人占了多数,甚至督抚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这里要说下,当时是各省自己筹措军饷编组各省新军,这也就意味着满清对地方的掌控已经下降到了极低的程度,而这些各省组织的新军,那自然是谁发饷听谁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各自宣布独立的底气所在,因为军队是各省自己募集的,就这么简单。

一支不用满清中央发饷并且已经接收大量民主思想的军队,那面对满清自然是天然的敌视,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成为灭亡满清的急先锋了。

7

慈禧太后支持新军编练,无他,一为强化国防,二为巩固统治。清末新军编练经历三个阶段。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新军编练时代背景与重大事件。 主要以袁系新军为主线,各地方新军略过。

1 甲午战败,朝野上下深感淮湘旧勇,已不堪持,军队整改,迫在眉睫。于是便有袁世凯,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之举,这也是清廷编练新军的第一次尝试。

新建陆军成军后,划归直隶总督荣禄节制。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欲借,袁世凯新军之力发动政变。袁权衡利弊,选择弃维新派,倒向后党。政变后,后党为进一步,控制京畿军事力量。特简荣禄钦差练兵大臣,编组武卫军,全军分设前,后,左,右,中,五军,分驻近畿各要冲,荣禄总统全军,以袁的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聂士成,董福祥,宋庆等分别前,后,左各军统帅。该军训练皆从西法,枪械多采购于外,粮饷优于各军,使其快速成为一支冠于全国的劲旅。



2。 武卫军的成立,是清末新军的第二次改革,也是清廷中央掌握军权的开始。正因为如此,在庚子年,慈禧为首的后党,依此军事力量后盾,外加数十万义和团精壮汉子相助,也就有了与列强们一较高下的信心与勇气。

武卫军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中,虽也有英勇的表现,结果大家都知道。除袁世凯所带去山东的武卫右军外,皆被联军重创。武卫右军也成了硕果仅存的一支精兵。故在李鸿章逝世后,袁世凯顺利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并展开了新的一回合,北洋新军的编练工作。

3。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在其武卫右军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两镇的编练。后来陆续又编成三镇,即成北洋基础五镇,加京旗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

光绪慈禧先后驾崩,新当家载沣,急于掌控军队,先将袁世凯开缺回藉,再把北洋系中二三号人物,徐世昌,段祺瑞,明升暗降,从北洋系中剥离出来。之后又重用宗室良弼,对军队进行整改,。良弼是留日士官学校毕业,大量安插其士官同学进入北洋新军,以期能够迅速消除袁系干部在新军中的烙印。但没想到留日士官又多为同盟会成员,结果两头落空。

结语。。。。试想当那些北洋元老,或在枯坐冷板凳,或在面对士官生的挤压的时候,怎能不念袁宫保之好?于是辛亥武昌城头一声炮响,清廷派北洋新军前去去镇压,却支使不动。也只能请袁宫保出山来调度。结果袁联合北洋诸将,行逼宫事。清廷苦心经营的新军,却成为自己王朝的掘墓人


新建陆军,又称小站新军


武卫军

常备陆军或称北洋新军

参考书目《武卫军》《晚清新军编练》

8

太平天国战争是对清朝军制的巨大冲击,在这次战争中八旗绿营的弱点暴露无遗,在这场战争中湘淮军借此崛起,一跃成为清军的编制模板。湘淮军的军制称不上先进,但就是这一个军制前后沿用了30多年,直到甲午惨败。甲午战争的惨败不是因为枪炮器械不如人,而是因为制度不如人。甲午之后,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军队。



缺少排长的湘淮军

湘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500人的步兵营。一营设立营官1人,下辖4哨。每哨108人,设哨长1人,下辖8队,每队12-14人。4哨一共432人,加上营官直属6队共72人,总计504人。湘军在营以下,是哨(连)长直接管辖8个队(班),这样就只有营-哨(连)-队(班)三个等级。比较与近现代军队营-连-排-班-四个层次,中间缺少了排这个层次。

湘军营制源自戚继光。戚继光时代尚以冷兵器为主,厮杀之际,为了防止被对手撕开战线,那么就必须采取肩并肩的密集阵型。作战时,全哨人员集中在少则几十米,至多不超过百米的小范围内,哨长足以轻松指挥和监督到手下的每一个士兵。虽然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但是此时装备的前装滑膛枪射程和精度都不高,湘军必须使用排枪战术密集火力射击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杀伤效果,所以战斗阵型依然非常密集。所以曾国藩也就一成不变地沿用了戚继光的营制。



但是从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后膛枪和定装枪弹的列装,步枪不再需要站立装填,而且步枪的射程和精度都大为提高,那么曾经有效的排枪战术也就失去了必要性,尤其是机关枪、速射炮等武器的出现,卧倒射击、堑壕隐藏、多线纵深防御逐渐成为基本战法。



步兵队形因此变得越来越稀疏,步兵也由原来的肩并肩,逐渐扩大到间距2-3米甚至更远,一个哨(连)的战线从几十米延伸到数百米。而进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速射炮和机关枪倾斜的弹雨下,战场上没有闲暇让哨长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能够整理一下队伍,士兵必须尽快通过200-400米的火线冲击距离,这使得哨(连)的攻击队形很容易分散到哨(连)长难以掌控的范围。



而新装备、新战术的复杂性,使得哨长一个人很难进行训练、指挥,近现代部队对此进行了调整,增设排这一级别,同时为连长增设了若干必须的副职帮手。但是湘淮军的营制却坚持30年不改,这就造成了湘淮军善于扎堆防守,却弱于分散进攻,只能够“结硬寨,打呆仗”。

湘淮军的营以上没有常设编制,数目不定的营因为历史关系或是个人原因组合在一起,归属一个统领管辖。一个统领能带几个营,纯粹取决于历史机缘以及个人经营。因为没有常设单位,国家也就不必刻意培养和储备相应的干部,结果当从战争中历练出来的老将引退或亡故之后,替补者往往难堪大任。



当碰上大仗时,朝廷往往会派遣若干个统领带着各自的步兵营拼凑到一起。所以湘淮军打得好的战斗多数是一个统领所直辖的三五个营兵力规模。兵力规模超过这个极限之后,清军的作战效能就会下降直至自乱崩溃。

到后来,不合时代的湘淮军连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都组织不起来了,更不要说步、炮、骑多兵种合成作战了。组建新军迫在眉睫。


9

原因很简单,清政府已经无兵可用了!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兵事方面捉襟见肘,不要说抵御洋人,就连维持国内的基本统治,确保京师重地的安全都很困难。

朝廷在没钱、没能力、无兵备的情况下,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直隶地区能用之兵全部武装起来,这只军队就是武卫军。八国联军前夕,武卫军正式成军,

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的直隶新练陆军为武卫中军。

这其中,董福祥的甘军为旧式军队,武毅军和毅军以及直隶新军为西式装备,旧式操练。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既是西式装备又是西式训练。旧式操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之差,在甲午战争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连日本都打不过,何谈与西洋军队交手?

所以,武卫军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不久之后的八国联军之役,武毅军、甘军、直隶新军虽然作战很英勇,但仍然是拿西瓜碰石头的下场。当时的沙俄派遣军司令利涅维奇中将就曾经轻蔑地说:在世界各个大国中只有大清没有值得一提的军事力量。

此事件对慈禧刺激很大,不是因为别的。因为她一路西逃,吃了不少苦头,连蹲大号都找不到马桶,只能让宫女围个圈让她在里面方便。老佛爷的脸面?呵呵!

朝廷怕花钱,想凑合就凑合,能过就行了。如今被联军狂甩嘴巴子,要赔9.82亿两白银(本金加利息)。现在是怕什么来什么,越是怕花钱,越是要凑钱给人赔钱!若再算上甲午赔给日本的银子,十几亿两白银可以武装多少新式陆军?光绪三十年,清政府以120万两白银从日本订购了1.4万支步枪和64门山炮。购买一镇之装备的花费,还不到赔款的千分之二!拿这些银子去训练新军,何愁它西洋鬼子?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因而慈禧在回銮北京后,颁布诏书诏书:朝廷振兴戎政,在此一举。

各省督抚不准光说不练,必须立刻行动,清政府中央彻底废除了武举武科考试,并且责成各省裁撤原有军队和绿营团练,设立新式武备学堂。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蓝本,在全国推广新式陆军制度。湖光总督张之洞最先响应,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新军,成为继北洋新军之后的第二支新式陆军。

清政府对新军的投入非常大,比之前的北洋新军投入还要大。对入伍士兵的标准很高,不光年龄身高有限制,这五官视力都有限制,并且吸过鸦片和有前科的都不要,还得双手得能提起一百斤的重量,一小时内要能跑十公里。

最重要的是,军饷也给的高,比原来的士兵军饷翻了三倍。将军不差饥饿兵,新军的素质自然高!基层和中层军官也都启用接受过近代教育的,尤其是南洋新军,基层军官大量都是留日归来的士官生。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新式陆军和后来北洋六镇新军不完全一样。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的新军是这样的

1905年,清末军制改革之后的新军是这样的。清末新军在编制和训练上,主要是模仿德国和日本,教官多为德国人。新军军服也非常国际化和现代化。

晚清大臣徐志靖曾称赞北洋新军洋操:“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英国人丁格尔则写道:“北方新军是由一些受过严格训练且灌输着强烈军人意志的士兵组成。”公正的评价,清末新军已经基本达到了西洋军队的入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