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谦平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但是最近新闻上面没有听说于谦“仙逝”啊,怎么搞的人还在,坟就已经修好了?

慢着,等一下,肯定有一点问题。然后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一个于谦,可不是讲相声的于谦。正如之前的文章当中,不是也有一个周立波,死后把遗产全部捐掉嘛。

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

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

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

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

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

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

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

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

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虽然他推脱再三,但是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代宗登基。

虽然后方有了主心骨,但是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也是由于瓦剌军多次用政治要挟,告诉他们如果不投降,就杀掉明英宗。但是另立新君又没有人敢提出来建议,担心明英宗秋后算账。

然而于谦不怕死,他提出了江山为重君为轻的话语,也就有了明代宗。不过由于明朝的精锐,基本上都沦陷在了土木堡。北京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加起来10万人不到,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大军?

虽然于谦是一个文人出身,但是此次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打仗主要有三点需要解决,第一是武器装备,第二个是人员,第三个是粮食。

他一边命令各地紧急加制武器装备,一边动员全国参军,另外还让前来北京的士兵自带干粮,有运输干粮前往北京的商户,一切费用也是由朝廷承担。

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些大难题,明朝也终于有了一战之力。在后来将近4个月的保卫战当中,于谦始终都是战斗在第一线。并且下了死命令:这场战役要么赢要么死,谁都不准开城门。

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再加上军民齐心,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明英宗回国,但是被明代宗软禁起来。由于此时于谦立功最大,明代宗也是对他呵护有加,升官加薪是最基本的。

而于谦本人也没有得意忘形,仍然恪守之前的兢兢业业。但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重新夺权。很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明英宗对于谦来了一个秋后算账。

据说于谦不仅遭受了凌迟知死,死后甚至还被砍去了四肢。由于于谦本人便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了杭州埋葬,因此杭州就有了一个于谦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于谦基本上犯的是和岳飞相似的错误,结果下场是一个都比一个惨。但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两人是抛弃个人的性命,大胆的做出如此决定,实在是令人钦佩。

杭州西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如今埋有于谦、岳飞、张苍水(三人称西湖三杰)、武松、秋瑾等人的墓穴。不过很多人对于谦并不了解,也是由于相关宣传不多的缘故。所以说相对于岳飞墓,此地比较凄凉。

最佳贡献者
2

在相同的名字之下,明朝的于谦有着与现在于谦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

明朝的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他的性格与他所写的诗一样,非常的刚直,不为权贵所折腰,在英宗时期所有人都忙着掐媚权宦王振的时候,于谦挺直了自己的腰,避身在了污浊之外。

而也由于他在朝堂中的置身度外,导致他受到了王振的记恨,被王振找个借口关押了起来。

要不是百姓们知道他的廉洁、感恩他在职务上的尽心尽责,特地聚众为他求情的话,可能他就栽在了王振的手中。

在明英宗御驾亲征使得明朝核心大军尽数败于蒙古人之手后,明帝国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在蒙古军队的逼近下,当时朝堂中不少人就动起了迁都到南京的念头。

而也正在这个最危急关头的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当时,他言辞激烈地驳斥了朝中大臣们迁都到南京的想法,力主死守在北京、抵住蒙古大军的侵袭。

然后为了更好地抵抗蒙古人的进攻,他就带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使得明帝国重新出现了主心骨,并调集各地军队来到北京抵挡住了蒙古人的进攻,使得蒙古人最终只能无奈地折返回去。

如果历史中于谦没有制止住大臣们南迁的想法、没有带人守住北京城的话,那么明帝国的命运将会是非常可悲的。

接下来,明朝最好的结局就是如同历史中的南宋一样,在南迁之后,凭借着长江的阻隔挡住蒙古大军的侵袭,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

而最差的结局就是坚守于北京,这时候可能会如同明朝末年一样,在都城和皇帝被灭之后,力量彻底溃散,直至被灭国。

从这种种危险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知道于谦为明帝国所做出的贡献有多么巨大了。

洗刷冤屈的于谦

不过他这位大明江山的恩人结局却并不是特别好,由于他拥立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死得早,所以在曾经被蒙古人俘虏的明英宗重掌大权后,在明英宗手下一些奸臣们的怂恿下,于谦就被明英宗抄家、判处了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于谦一生廉洁,所以当明英宗在派人抄了他的家时,竟然无法在他的家中找出太多钱财,他家中唯一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被他珍而重之保存起来衣袍、铁剑。

这些物品,正是明代宗感念他的功劳赐予他的。

在于谦被处死后,很多人恐惧于朝中奸臣的报复而不敢收敛他的遗体,在这个时候,唯有一名将领因为太过于敬重于谦而帮于谦收敛了遗体,然后将其遗体转交给了其养子。

至于在北京被处死的于谦后来为什么会被下葬在杭州西湖旁边,主要原因就是于谦是杭州人,为了让他的遗体落土归根,他的养子才会带着他的遗体千里奔波回到了杭州,下葬在西湖边上。

在明英宗去世后,明英宗的儿子成化皇帝继位,正是在这个时候,被从流放地放回来的于谦之子找到了成化皇帝,请求成化皇帝为他的父亲平反。

而成化皇帝显然也知道于谦对大明江山的贡献,所以在于谦之子的请求下,他也不管于谦的罪名是不是自己父亲决定的,直接就给于谦平反了。

然后在朱佑樘上位后,更是直接给于谦追授了光禄大夫、柱国、太傅等的荣耀,在他的坟墓周围给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祠堂,以感念他的贡献。

3

大明忠臣于谦墓在杭州西湖,这个事情并不奇怪,因为于谦的故乡在浙江杭州。古人向来有叶落归根,归葬故里的传统,因此,于谦死后才被人安葬在了杭州西湖旁。不过,于谦能够归葬故里,的确经历了不少波折。

于谦出生于洪武末年的1398年,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进士入仕为官。明宣德初年,于谦获得明宣宗朱瞻基重用,升任监察御史。曾追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为他严词斥责朱高煦的罪状,吓得朱高煦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直称罪该万死,获得了宣宗的赏识。

于谦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做事认真严谨,不畏直言进谏,治理地方功绩卓著。他在地方任巡按、巡抚时,曾为数百名囚犯昭雪冤狱;弹劾不法的贪官污吏。同时,他还建言朝廷用地方府库所存余粮,主动调查并救济那些受水旱灾害的百姓,给与必要的救助,维护了地方稳定。于谦在巡抚河南时,发现黄河不时有决口出现,他就建立了亭长制,每一个亭长负责一定里程的黄河堤岸,负责加厚修筑堤坝。

踏实做好每件事情的于谦,受到宣宗,以及英宗朱祁镇的信任。宣宗和英宗对于于谦所提建议,所请事项,没有不准的。

于谦廉洁耿直,每次入京也不向京城权贵送礼,不免得罪一些人。但因为于谦能做事,再加上皇帝的信任,也没人过于难为于谦。可是,在主政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等明代贤相去世后,大太监王振开始把持朝政。

于谦因为和得罪过王振的一名御史同名,为王振所害,被判处死刑,差点丢了性命。后来,王振发现自己针对错人了,就主动放了于谦,将于谦贬官了事。

于谦算是躲过一劫,而英宗却在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大太监王振被杀,一百余名官员战死,明军近二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

英宗出征前,于谦被调入京师任兵部左侍郎,留守京城,负责处理兵部事宜。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南下,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避敌。而于谦则主张誓死防卫京师,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的支持。

国不可一日无主,在于谦等大臣的一致请求下,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即明代宗,奉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代宗发布檄文,调集周边府县的兵马,前来北京勤王,敕令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

于谦之所以留名青史,为世人所知,正是因为他在1449年所指挥的“北京保卫战”。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一路破关,直逼京师。于谦调集了22万明军,分布在京称九门之外,关闭城门,摆开阵势直面瓦剌大军。

于谦亲自在城外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此令一下,明军将士皆知退后必死,个个争先,奋勇杀敌。瓦剌军队数量毕竟有限,采取了单门进攻的策略,而明军则相互支援,并借用火枪、大炮,奋勇杀敌,在京城外数败瓦剌的先锋军队。瓦拉军被迫撤退,而明军则主动追击,最后两军在京城外的土城对峙五日后,瓦剌撤军。于谦则调遣部队,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居庸关外才收兵还师。

由此可见,只要激励起将士的士气,指挥得当,奋勇杀敌,即使并非精锐之师,照样可以挫败强敌。即使是精锐之师,指挥不当,照样会全军覆没。王振指挥的土木堡之战和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就是两个很深刻的战例。

于谦因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获得代宗嘉奖,加封少保衔,总督军务。此后,在于谦的指挥下,数次击退瓦剌对边境的袭扰。原本,瓦剌首领也先准备拿英宗跟明朝换些好处,结果,明军根本不予理会,英宗反而成了也先的一个累赘。也先想归还英宗,代宗自然不愿英宗返回,最后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代宗才派了使者,迎回了英宗。

宋朝时,宋高宗赵构,不愿迎回徽钦二帝的原因终于在现实中发生了。英宗返回京师后,被代宗软禁在废弃的南宫之中,吃尽了苦头。最艰难的时刻,经常吃不饱饭,连颗乘凉的大树都被砍掉了,只能由英宗原配钱皇后做些针线活(这也是英宗后来废除明朝后妃殉葬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托人变卖,聊以糊口。这英宗的太上皇当的的确有点惨。

英宗是一个情商、智商颇高之人,他隐忍了下来,终于等到了七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代宗病重,联合发兵,拥立英宗复位。

石亨在北京保卫战后,因为功劳不及于谦,却被封侯爵,心中羞愧,就主动推荐、提拔于谦之子于冕。可是于谦却公开斥责石亨循私情,不去推荐、提拔那些隐士,及军中有功的低级将领,却来推荐自己的儿子。这于谦的确是耿直到了无可救药了,话说巴掌不打笑脸人么,毕竟对方并无恶意,虽然不至于徇私舞弊,投桃报李,却也没必要公开指责。于谦的公开指责,就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之嫌了,自此,石亨与于谦结怨。

在夺门之变后,石亨就联合曹吉祥,诬陷于谦言行多有不轨,甚至要另立太子之类,判于谦死刑。但是,英宗又不傻,念及于谦功劳,不愿处决于谦。参加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那意思就是,于谦拥立了代宗,如果要复位,则要证明代宗得位不正,那么于谦就是首犯。徐有贞的一句话,彻底断送了于谦,英宗下旨以谋逆罪斩杀于谦,判其子于冕充军。

于谦死后,锦衣卫去抄没家产,发现于谦家无余财,仅有供奉于正室的、代宗所赏赐的蟒袍、宝剑等物。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有时候能够站出来的并不是大多数。于谦去世后,大太监曹吉祥手下一名叫做朵儿的指挥使,每天到于谦行刑之地,撒酒祭奠,悲痛哭泣。曹吉祥得知后,愤怒鞭打他,朵儿依然如故,天天前往祭奠。

于谦能够归葬故里,则受恩于另外一位坚守正义,敢作敢为的明朝大臣都督同知陈逵。陈逵在于谦遇难后,被于谦忠义所感,收敛了于谦的尸体予以安葬,并在第二年,将于谦归葬杭州。这就是于谦墓在杭州的原因。

英宗的母亲孙皇太后了解代宗登基,北京保卫战的整个过程,非常看重于谦,听闻于谦被处死,连续数日唉声叹气。英宗除了有时候头脑发热,好大喜功之外,并非一个昏庸之人,英宗很快就想明白自己做了错事,也是异常的懊悔。其后,哪怕是有大臣用于谦之事讥讽他,英宗也都默认不语。英宗之后借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内斗,除掉了三人,于谦之仇始报。而为于谦昭雪平反的事情,英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宪宗朱见深。

英宗崩逝,宪宗继位,很快赦免了于谦之子于冕。于冕上书为父鸣冤,宪宗亲自审理,下诏给于谦平反。宪宗诏书中言:“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心中着实哀悯他的忠诚。”

宪宗之子,孝宗朱佑樘登基的第二年,又追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号“肃愍”,改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即现在于谦墓所在的位置。同时,孝宗钦赐“在墓建祠”,名曰“旌功”,杭州自此有了于谦祠。

这就是于谦虽然死于北京,而于谦墓和祠堂却在杭州的整个过程。

明朝的皇帝也并没有忘了于谦。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改于谦谥号为“忠肃”,再次表彰于谦的忠心报国之举。于谦成为了抗击异族入侵的大英雄,他的事迹,从此之后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4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以“谋逆罪”逮捕于谦并将其杀害。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为其收尸并安葬。天顺三年(1459年),于谦灵柩由他的女婿朱骥迁葬于杭州三台山麓的祖坟中,初建时有7座坟墓,于谦墓居中,墓道两侧建有石翁仲、石兽,墓道上建有牌坊。成化初年,于谦之子于冕为其父上疏伸冤,得到诏复官职。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下令在于谦墓旁修建旌功祠,是为于谦祠。

这个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

5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落叶归根,于谦是杭州人,逝世之后安葬于西湖,情理中事。



于谦最敬佩文天祥。

于谦,中国明代名臣,出生在浙江杭州,打小就刻苦好学,一直仰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见其志向远大,少年有壮志,注定人生不凡。

在他八岁之时,穿着红衣服骑着马玩,有人给他出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玩。他反应迅速的答了下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小小年纪,文采斐然,气势磅礴,还懂得借“刘邦斩白蛇起义”之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确实与众不同。

于谦在二十四岁之时,便中了进士,而且口才了得。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在位皇帝朱瞻基将他打败之后,命令于谦对朱高煦进行一番教育。于谦口才不凡,抑扬顿挫,刚柔并济,说得朱高煦既痛哭流涕又心惊胆战,既洗心革面又深感皇位不可撼动。



于谦为官清廉

于谦才华不凡,得到宣宗的重用。于谦为官期间,事必躬亲,微服私访,兴修水利,任人唯贤,从不接受贿赂,也不贿赂别人,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也正因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任人唯贤,他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大奸臣王振。王振设计让人污蔑于谦用人唯亲,导致于谦入狱并且要问斩。后来广大老百姓深受于谦的恩德,还有一些王公贵族,一起联名上书,于谦才免了死罪,但职位也大为下降。



于谦之死

是金子总会发光,于谦与王振相斗被降职之后,明朝遭到瓦刺(明朝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的入侵,因于谦颇有军事才华,再度被诏回朝廷,官拜兵部左侍郎。

公元1449年,面对瓦刺的入侵,奸臣王振怂恿明英宗亲自出征,但是明白时势的于谦、邝埜极力劝谏勿亲自出征,但明英宗为显威武,置二人的劝谏于不顾。于谦无奈之下,只能留下主持兵部的事务,而邝埜跟随明英宗去出征。果然,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皇上被俘的消息一传到京城,朝野一片哗然,人心惶惶。皇太后情急之下,匆忙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暂时代替明英宗皇位,并且召集大臣商议守卫京城的事。

面对瓦刺的入侵,有些朝臣建议迁都南京,但于谦极力反对,声言坚决坚守京城,这得到很多朝臣的赞同。



于谦趁朱祁钰暂代皇位,极力上谏要铲除害群之马王振,再加上朝廷中受王振欺压的群臣着实不少,这些群臣矛头皆指向王振,朱祁钰被迫无奈处死了王振。

于谦扫过王振这个大奸臣之后,才华得以施展,为消除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谦与群臣一同劝朱祁钰赶快登基主持朝政,皇太后深知被俘在土木堡的明英宗一时也无法回到京城,权衡再三,皇太后准许朱祁钰为新皇帝,称号是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守卫京城。   

于谦上任之后,迅速采取相关措施,同时调取各地的明军,让他们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守卫,又命令工部急速调集粮草物资,赶造衣甲器械,做为准备,一时使得京城的军事能力空前强盛。   

随着京城的军事力量强大,瓦刺想以送回英宗皇帝为诱饵,引诱明朝讲和,但以于谦的智慧与性格,岂会讲和?瓦刺恼羞成怒大举进攻京城,于谦以不凡的军事才华击败了瓦刺,并收回了大量失地。



从那时再过一年,明朝政治安定,政通人和,兵强马壮,瓦刺无法再入侵,觉得明英宗在他们手中已无用处,便卖了个人情,将被俘的明英宗放了回来。

明英宗回到朝廷,发觉皇位也被自己的弟弟占去,一时恼怒,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在朱祁钰病重之时,发动政变,重登皇位,废除了明代宗。

明英宗初始并不想杀死于谦,因为于谦实在功劳巨大,而且才华不凡,然而明英宗的身边小人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明英宗便为所谓复辟,所谓师出有名,将于谦杀害于崇文门外。于谦被斩之事,传入朝野,举国哀音,都为其感到冤屈。

当时的都督陈逵是非常钦佩于谦的,于谦被斩之后,收敛了他的尸体葬于京城。再过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6

这个于谦可不是德云社的于谦,那个于谦,除了喜欢抽烟、喝酒、烫头,还会捧个哏,逗逗乐,唱个摇滚,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于谦,是古代版于谦,这个于谦,喜欢做个诗,写个词,而且还是个英雄。



于谦死时年仅59岁,不是病死的,也不是战死的,而是被人冤枉死的。他的死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争议非常之大,百姓为他哭泣,大臣为他叹息,甚至皇太后也为他茶饭不思。

他死后葬在了杭州西湖北畔,为何埋葬于此呢?



因为他出生在杭州,青山塑造了他清奇孤傲的品格,绿水赋予他清灵洒脱的诗人气质。他生于杭州,死后魂归故里,安眠在了杭州湖畔,日夜与清风明月为伴,与青山绿水为邻,也算找到了人生好归处。



而在三公里的西湖北畔,有位大英雄也同样埋葬于此,与于谦墓遥相呼应,互诉衷肠,这个人便是精忠报国岳飞。

这两个大英雄,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一个是宋朝,一个是明朝,相差三百余年,但两人命运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是人生的复制粘贴,或者说穿越轮回。

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志向远大

岳飞的志向是精忠报国,他的后背刺有精忠报国金光闪闪四个大字,这么高调这么另类的爱国表达方式,令人自叹弗如。

于谦的志向也是报效国家,他偶像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房里面,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文采飞扬

岳飞不仅能驰骋沙场,而且还是个词作大家,他留下来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比较有名的有《满江红》、《小重山》等等。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气势直冲云霄。

于谦是明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情真意切,立意深刻,经常托物言志,比较有名的是《石灰吟》、《北风吹》等等。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气在人间。铮铮傲骨令人钦佩。



救国安民

靖康之耻,宋朝不仅丢掉了京城,连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也被活捉了去,宋朝既丢人,又丢城,国家差点沦丧。要不是岳飞赶跑了金兀术,怕宋朝就此熄火了!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明朝五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活捉。北京城被团团包围,士气低落,人心思变。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带领众将取得了京师保卫战巨大胜利。



功成遭戮

岳飞趁着士气正盛,准备带兵直捣黄龙,但赵构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没法只得放弃大好机会,遗憾回归京城。没想到刚回到朝廷,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京师保卫战之后,也先迫于压力释放了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这下子明朝有了两个皇帝,当时朱祁钰准备杀了朱祁镇,但在于谦力保下,朱祁镇留了条性命但失去了人生自由。令于谦没想到的是,七年后朱祁钰病死,朱祁镇成功复辟,刚坐上皇位就杀掉了恩人于谦。



综合来看,于谦和岳飞都是大英雄,但他们性格都有缺陷,耿直太多而圆滑不足,立功太大招人嫉恨,文人气质过重而政治经验不足,悲惨结局令人唏嘘啊!

7

于谦虽然是在北京被杀的,但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因为于谦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的最好归处应该是杭州老家。

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要落叶归根谈何容易,还好一个叫陈逵的官员感动于谦的忠义,便收敛了他的尸体。在一年后,他的样子接收了棺木并葬在了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而于谦也最终“回归故里、落叶归根”。

于谦的坟墓会在杭州西湖边上,也是比较有渊源的事。

当时的南宋英雄岳飞,也是一位忠臣,而他的尸首也是被人偷偷的背出来后,葬在了西湖边上。于谦跟岳飞一起埋葬在这里,其实也是有一种用岳飞的典故来讽刺明朝皇帝的意思。当时的人认为,岳飞跟于谦都是忠臣,也都是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让英雄含恨而死,两人葬在一个地区也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他力排众议反对南迁,拥立景帝继位后调集全国兵力守护北京。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领导明军击退瓦剌军,取得了胜利。也先本来想趁俘虏明英宗后向明朝索取物资,但得知明朝已经拥立新帝,在几次谈判破裂后,无奈放回明英宗。

景泰八年,明朝二帝争夺皇位,成为“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而护国功臣于谦因当时拥立景帝,而招英明怀恨,最后以“谋逆罪”被杀。最后尸首被陈逵偷偷收敛,赞于三台山,可怜一代忠臣竟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甚唏嘘。

成化二年,于谦案终于被平反,明孝宗为了表彰于谦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于谦的墓旁边建了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这也算是对忠臣的一个比较好的交代了。可惜于谦墓回来被毁,尽管1982年是被重建,但原本的格局已经无法复原。

除了岳飞和于谦外,此地还埋葬了另外一名忠义之士—张苍水,后人因对三人的尊敬,将他们并成为“西湖三杰”。

1988年,为了纪念了于谦诞生600逐年,政府在其墓道两侧配置了仿明式石翁仲、石兽、牌坊等,再一次修复于谦墓。现在的于谦墓已经成为了西湖重要的风景旅游景点,每天前往祭奠于谦的游客络绎不绝。

8

一说到于谦墓大家肯定会纳闷,那人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有坟墓?其实我们说的这个于谦是明代的忠臣,跟后世油嘴滑舌的于大爷可不是一个人,更不是一类人。

于谦是个民族英雄,是个耿直不阿、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他曾经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叫《咏石灰》,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一生,大义凛然、光明磊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荣辱和生死置之度外。

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亲征被俘,明朝的精锐在战斗中损失殆尽。大明人心惶惶,大臣惊恐万状,太后不知所措。投降派侍讲徐珵(即徐有贞)等人被瓦剌吓破胆,提出迁都南京以避锋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大批主战派官员官员鼎力支持下,摄政的郕王朱祁钰坚定了抵抗到底的决心。

在于谦和众大臣努力下,明朝终于打退了瓦剌的多次进犯,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求和,释放了被俘的英宗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执政的时候非常信任于谦,但于谦从不阿谀奉承,代宗大兴土木,他敢于站出来直言相劝。代宗生活有一点奢侈的苗头,于谦毫不讳言,以百姓疾苦来打动他。

于谦掌握军权,但对于部下的过失,于谦从不护短,一旦发现,就毫不留情指出来,触犯法律的依法严惩、毫不手软。

由于刚直不阿的于谦不太顾忌官场潜规则,遭到了一帮大臣们的围攻和打压。

都御史罗通说于谦夸大战绩,蒙蔽圣聪,御史顾曜说于谦家长作风,独断专行;大家纷纷整他的材料,把他当做眼中钉。

幸亏明代宗朱祁钰慧眼识珠,保持清醒,排除干扰,对于谦继续委以重任,才可以让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可是英宗皇帝被释放后,一帮妒忌于谦的文武大臣为了个人私利,支持英宗复辟,在公元1457年正月发动了夺门之变,病入膏肓的皇帝、代宗朱祁钰被赶下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被将军石亨和文官徐有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于谦不幸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众人的蛊惑下,英宗下定了除掉于谦的决心。

这年正月二十三,于谦被朝廷下令以谋反罪处死,在自己曾经誓死保卫的崇文门外从容就义,年仅59岁。

于谦被处死后,他的"反动事迹"被通告各地,各级官府发动人民愤怒声讨。

于谦"谋反"被处死,全国人民不明真相,但三军将士对此心知肚明,知道于谦是忠臣,是被冤枉的。

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官,得知于谦死讯,前往刑场,用酒肉祭奠忠魂;尽管后来他受到上司责骂鞭打、但第二天继续去祭奠。

都指挥佥陈逵爱怜于谦的忠勇,冒险将他的尸体收敛。

因为于谦出生在杭州,于谦被害一年后,过了一年,他的养子于康把于谦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于谦死后,当年陷害于谦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谋反的谋反,贪污的贪污,渎职的渎职,先后被处死。内忧外患的时候,英宗这才想起于谦的好,但为时已晚。

明宪宗成化初年,为了笼络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建设,朝廷开始平反冤假错案,于谦被恢复官职,沉冤得以昭雪,他的儿子于冕也被赦免。

五十多年前的特殊岁月中,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于谦墓和不远处的岳飞墓、武松墓都被年轻人毁坏。

直到1982年,有人提出重建于谦墓,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重新建造了于谦坟墓。修建后的于谦墓高约2米,四周用青砖砌成,墓碑也重新刻写,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字样,墓前还专门设有祭桌和香炉,以供人们祭奠。

20世纪末的1998年,是于谦诞辰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有关部门在墓道两侧新增了一座仿明式石翁仲、一对石兽及一座牌坊,对墓区环境进行了大幅度整理,于谦祠也被修葺一新,并建立了于谦名字命名的景区。

于谦墓、于谦祠如今已成为西湖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忠烈永垂不朽,陷害他的小人和奸佞遗臭万年。于谦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9



于谦是硬汉一个,虽然,他不是武将出身,但土木堡之变后,“守卫北京城”,于谦一定是第一功。

可惜,于谦死得不明不白,“于谦墓”在一年多后,才建在了浙江杭州西湖边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事还需从“北京保卫战”说起。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忽悠下,御驾亲征。但年轻的朱祁镇没有经验,军政事务交给了王振,于是,祸患就埋下了。

瓦刺军队来去如风,敲设埋伏,致明军死伤过半,伤亡人数达到了25万左右,明英宗被俘虏,太监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用大锤锤死。

之后,瓦刺军队一路杀过来,围攻北京城,很多人都主张迁都,只有于谦等人主张坚守,这就是有名的“北京守卫战”,结果,瓦刺败走。

国不可一日无主,而且瓦刺总是拿着朱祁镇来当谈判筹码,因此,于谦等人拥护朱祁钰上了位,瓦刺很失望,因为朱祁镇没有了任何作用。



神奇的是,朱祁镇活着回来了,但结果是被弟弟囚禁了起来。

朱祁钰后来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上位。于是,开始了秋后算账。因为于谦支持朱祁钰上位,因此也成了朱祁镇算账的对象,只是于谦功劳太大,朱祁镇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最后还是文人徐有贞等人,提出了“迎立外藩,寻求篡位”的恶劣罪名。

罪名是有了,但是证据是没有的,怎么办?不要脸的徐有贞等人提出“虽无显迹,意有之。”这罪名起的,和“莫须有”有何两样?

于谦终究是死了,但是于谦不曾后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真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于谦的尸体被辗转运回了杭州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古人讲究个叶落归根,但是,于谦的尸体谁敢运回杭州?看似没有。

但于谦的忠义感染了无数人,其中有个都督同知叫陈逢,利用工作之便悄悄收敛了于谦的尸体。

因为于谦的儿子被发配了,陈逢经过各种周折,终于找到了于谦养子于康。于康悄悄把义父尸首运了回去,然后葬在了杭州西湖南岸。



明宪宗朱见深,是个聪明有为的皇帝,他上任后,于谦被复官赐祭,公元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万历皇帝时,改谥“忠肃”。后面,于谦的作品《于忠肃集》传世。《明史》上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后人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一起称为“西湖三杰”,名副其实。

当年明月曾经将明朝英雄人物排了个榜单,于谦高居第二。

最后,还是看看那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

于谦是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今杭州上城区),这就是他的墓为什么会在西湖边的原因,死后落叶归根是我们的传统,特别是这样一位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英雄更应该安息在故土,让他长眠在这个他熟悉的松涛阵阵,鸟语环绕的地方。

于谦是一个令人尊敬和佩服的人,于国他是忠心义烈,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明朝;于民他能够为民请命;于己他清正廉洁,为官时是一马一便服,更无它物,死时也是家无余财,家里仅有皇帝赏赐的蟒袍、剑器。可惜就这么一个几近于完人的他,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杀的,可是又有谁敢站出来说话呢,那个要他死的就是皇帝明英宗。当时他杀于谦就是为了给自己重新上台找一个理由。

时间往前推八年,在1449年的时候,当时的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动和怂恿下要带兵亲征也先,他这一去不仅带走了当时明朝的精锐,还随行明朝一批重要的文武官员。原本以为打仗好玩的英宗和太监王振在北上的过程中一顿瞎折腾,终于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尝到了恶果,被也先包围,然后屠杀。这一仗可以说是改了大明的国运,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几十万军队全军覆没,当时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文武百官战死不计其数,最可笑的是连皇帝也被人家给俘虏了。这一仗可以说使明朝人才出现了断层,明朝开国勋贵集团和朱棣起兵的靖难之役的功臣集团这两大集团人才基本都死光了。

京畿危矣!大明危矣!

土木堡一役使得大明变得岌岌可危,皇帝被俘,精锐被屠,大臣被杀,怎么办?摆在明朝面前的就是怎么解决眼前的危机,当时的朝廷里有人发声要迁都南京。这时一个呐喊声从大臣中发出“提议南迁的应该斩首,宋朝南渡的事情都忘了吗”这就是于谦,这一刻他肩负起了挽救大明的责任。为了稳定局势,他采取了一系列安定人心的措施:

1、诛杀王振余党。对于土木堡一役,必须有人要负责,那就是宦官王振,平时仰仗皇帝信任作威作福大家已经忍气吞声,这时候正好是出气的时候,所以王振的余党必须要一网打击,顺应人心。

2、再立皇帝。英宗已经被俘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只有重新再立皇帝才能统一人心,英宗儿子还小肯定不行,所以就立英宗弟弟为皇帝,就是景泰帝。

3、调兵谴将,举荐人才。从河南、山东、两京等地调来勤王部队,举荐像从土木堡中逃回来的石亨等一批将领,加强北京城城防,派人从土木堡收集明代丢弃的武器盔甲,动员官员群众运粮等等。

一切都准备就绪,人在城中坐,敌从北边来。也先果然挟持英宗气势汹汹的来攻打北京城,原本以为会很容易打下北京城,哪知道明朝还有出了个于谦,几番较量下来,尽是吃亏,没得到便宜的也先只得怏怏而回。就这样明朝在于谦的指挥下守住了北京城。

也先看到英宗这个货不是奇货,赶紧催着要送回来,在景泰帝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于谦也是积极要去迎回英宗。

杀于谦仅仅是为了一个理由!

英宗回来后因为已经有了皇帝,所以自然就成了太上皇,被人天天监视。机遇终于来了,他的弟弟景泰帝重病不起,马上就要不行了。当时朝廷的大臣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看到这个机会,就趁机拥立英宗重新当皇帝。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理由的,英宗复辟也是这样,不然会被人笑话的。于是就把目光瞄向了于谦,景泰帝最信任的人---敌人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于是他们动手杀了一个一心为民为国以天下以己任的忠臣。于谦就这么被杀了。

当时于谦死的时候,没有人敢替他收尸,只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官名),在于谦死的地方倒酒给他祭奠,被曹吉祥给打了一顿,第二天又去祭奠于谦。后来于谦的尸体被都督同知陈逵收敛,葬在北京城郊,再后来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边三台山的于谦墓。

于谦可以说是古代士大夫的楷模,他的一生所体现的高贵的品质和为国为民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去瞻仰,去怀念!假如你在杭州,得空去西湖边的时候请记得三台山的于谦墓;假如你要去杭州旅游,在逛西湖的时候请记得三台山的于谦墓,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景区的喧嚣,只有阵风吹过松柏的低吟,或者我们还能依稀在低吟声中听到那首熟悉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