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三国中韩国最弱小,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力量都无法跟赵魏两个国家相比。
三家瓜分晋国后,早期的韩国一度很牛气。在公元前375年,当时的韩哀侯灭掉了郑国,将国都迁移到了新郑。
战国初期的韩国进行了变法,不过,其他诸侯国都采纳了法家思想,韩国的变法比较特殊。韩国的变法,起于韩昭侯在位的时期,他启用申不害为相,开始了“修术行道”的变法过程。
申不害的变法思想,虽然也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君威权等积极内容,但申不害的变法思想主要来源于黄老学说,而且注重“术”,就是国君需要用各种方式来统御群臣,强化权威,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这样的变法比起魏、齐、秦的变法来说相当不彻底,申不害在韩国折腾了15年,虽然让韩国一度振作,但他并没有建立一个封建化的国家制度,即使是变法推行最成功的时期,韩国也不是强国,反而在韩昭侯去世后,韩国陷入内乱,变法就此失败。
不过,申不害的变法还是有效果的,也正是15年的变法,使韩国确立了战国七雄大国的地位。当然,也是最弱小的“大国”。
韩国的发展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国家旧贵族力量强大,导致改革不彻底。
二、韩国位处魏、秦、齐等国家的夹缝之间,生存环境非常艰难。
三、韩国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诸如齐威望、魏文侯、秦孝公类似的强势君主。
如此这些导致韩国从建国以来就注定了在战国的历史上弱者的地位。
其实,韩国也有比较好的条件,韩国的弩是战国诸侯中射程最远的,能达到800米。秦国攻打韩国时,还专门搜集韩国的弩拿去研究。
韩国在经过短暂的鼎盛时期后,很快衰弱,尤其是魏国和秦国先后崛起,韩国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魏文侯称霸时,对韩、赵两国采取通好政策。魏国成为了韩国的保护国。到了魏惠王即位时,打击的重要对象就是韩国。魏惠王想得到韩国的国土作为防备秦国东进的缓冲地带,又能得到肥沃饿土地。
同样强大的齐国以“攻其必救”的战术,在马陵重创了魏国,救了韩国一命。这场现场开打之前,为了削弱魏国,齐国故意迟迟不救韩国,等韩国被打得弹尽粮绝时,并且变态向齐国效忠,才大张旗鼓出兵援救,魏国被打败了,韩国也差不多被打残了。
此时,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了,秦孝公在位时,一面对魏国发动战争,收复西河失地。一面大力攻打韩国。
公元前359年,秦国刚刚走上变法之路,在攻打魏国失利之后,转而攻打韩货,多次击败韩国。此时的韩国国君韩共侯是个够硬的人,打不过秦国就联合赵”魏风国家一起攻打秦国,魏国能对秦国保持军事优势,可和韩国联军都被秦国打得打败亏输。
公元前366年,秦国还没变法,在洛阳击败韩、魏两国的联军。不久,魏国单独和秦国打,又把秦国打得狼狈逃窜。随着秦国变法力量增强后,魏国也保护不了韩国了。
公元前318年,韩国参加了魏、楚、赵、燕的五国联军,企图攻打函谷关,被打得个稀里哗啦。
韩国历史上对秦国的唯一胜利,就是在公元前294年,韩国参加了齐国伐秦联军,经过三年苦战,攻克了函谷关,迫使秦昭襄王归还侵占的国土。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以后齐国遭到五路讨伐,势力一蹶不振。秦国夺回了归还韩国的领土,还占领了一大片。在战国时代开始以后,韩国也成为秦国欺凌最多的国家,打不过,也躲不了。合纵没用,反抗也没有用。
经过多次失败后,韩国干脆想开了。公元前275年,韩国被秦国大将白起打败,遭斩首4万后,韩国也彻底歇菜了,对秦国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政策。秦国要打仗,还没打就求和。秦国要钱要地,二话不说要多少给多少,尤其是韩国倒数第二个国王韩桓惠王。韩桓惠王不敢抵抗,竟然要求上党守军向秦国投降。之后,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投降,引发了后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整个战斗,韩国不敢插手,只能隔岸观火看着赵、秦两国浴血厮杀。
韩桓惠王在位时,也曾重新推广申不害的变法,不过效果甚微,此时的韩国出于国土严重萎缩,政令不通的局面。
韩桓惠王还干了一件傻事,公元前244年派工匠郑国进入秦国,假装忽悠秦国修郑国渠,企图想让秦国把庞大的军事力量都消耗在水利工程上。但事与愿违,郑国渠落成后,让秦国从此收获百年之利,灌溉了万亩良田,军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如此做法只是给秦国做嫁衣裳。这位有想法却毫无建树的国君,却有一个杰出的儿子,战国时代最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
公元前238年,韩桓惠王去世后,韩王安即位,继续推行“割肉喂虎”的政策。秦国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韩王安就马上割地,割了十几年的土,最后到了无地可割的地步。
公元前231年,秦国嬴政派内史腾率领10万大军南渡黄河,韩国灭亡,韩国的土地被划为秦国治下的颍川郡。战国七雄里最弱的韩国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