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国争雄说韩囯》

韩国,是我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但与魏国、楚国、齐国、秦国、燕国、赵国相比较,其国力弱小。

公元前453年,作为东周王朝属国的晋,被自己的三家大夫韩、魏、赵所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韩分得的地盘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一带,都城设在今河南禹州。

后韩国又发起战争,剪灭郑国,并将都城由禹州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期间,公元前403年,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东周王室,认可了韩国的诸侯地位,韩国始立。

韩国虽是诸侯小国,但国有名士韩非,乃当时世所知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韩国虽是诸候小国,却国有重器强弩,射距可达八百米,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韩国”之说。

因此,韩国得以位列战国七雄。

韩国的疆域在七国中最小,大概位于今河南中部及西部,山西南部及陕西东南一带。域内山地多,平原少。

由于国力弱小,却处于秦、赵、楚等大国之间的战略要冲地代,所以,在秦国一统天下的战争中,于公元前230年被最先灭国。

总之,列国争雄,分分合合;人心思定,天下一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30年之间,韩国从立国到强盛,从强盛到衰落,从衰落到灭国,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有故事的真实存在。




最佳贡献者
2

韩国,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三国中韩国最弱小,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力量都无法跟赵魏两个国家相比。

三家瓜分晋国后,早期的韩国一度很牛气。在公元前375年,当时的韩哀侯灭掉了郑国,将国都迁移到了新郑。

战国初期的韩国进行了变法,不过,其他诸侯国都采纳了法家思想,韩国的变法比较特殊。韩国的变法,起于韩昭侯在位的时期,他启用申不害为相,开始了“修术行道”的变法过程。
申不害的变法思想,虽然也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君威权等积极内容,但申不害的变法思想主要来源于黄老学说,而且注重“术”,就是国君需要用各种方式来统御群臣,强化权威,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这样的变法比起魏、齐、秦的变法来说相当不彻底,申不害在韩国折腾了15年,虽然让韩国一度振作,但他并没有建立一个封建化的国家制度,即使是变法推行最成功的时期,韩国也不是强国,反而在韩昭侯去世后,韩国陷入内乱,变法就此失败。

不过,申不害的变法还是有效果的,也正是15年的变法,使韩国确立了战国七雄大国的地位。当然,也是最弱小的“大国”。

韩国的发展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国家旧贵族力量强大,导致改革不彻底。

二、韩国位处魏、秦、齐等国家的夹缝之间,生存环境非常艰难。

三、韩国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诸如齐威望、魏文侯、秦孝公类似的强势君主。

如此这些导致韩国从建国以来就注定了在战国的历史上弱者的地位。

其实,韩国也有比较好的条件,韩国的弩是战国诸侯中射程最远的,能达到800米。秦国攻打韩国时,还专门搜集韩国的弩拿去研究。

韩国在经过短暂的鼎盛时期后,很快衰弱,尤其是魏国和秦国先后崛起,韩国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魏文侯称霸时,对韩、赵两国采取通好政策。魏国成为了韩国的保护国。到了魏惠王即位时,打击的重要对象就是韩国。魏惠王想得到韩国的国土作为防备秦国东进的缓冲地带,又能得到肥沃饿土地。

同样强大的齐国以“攻其必救”的战术,在马陵重创了魏国,救了韩国一命。这场现场开打之前,为了削弱魏国,齐国故意迟迟不救韩国,等韩国被打得弹尽粮绝时,并且变态向齐国效忠,才大张旗鼓出兵援救,魏国被打败了,韩国也差不多被打残了。

此时,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了,秦孝公在位时,一面对魏国发动战争,收复西河失地。一面大力攻打韩国。

公元前359年,秦国刚刚走上变法之路,在攻打魏国失利之后,转而攻打韩货,多次击败韩国。此时的韩国国君韩共侯是个够硬的人,打不过秦国就联合赵”魏风国家一起攻打秦国,魏国能对秦国保持军事优势,可和韩国联军都被秦国打得打败亏输。

公元前366年,秦国还没变法,在洛阳击败韩、魏两国的联军。不久,魏国单独和秦国打,又把秦国打得狼狈逃窜。随着秦国变法力量增强后,魏国也保护不了韩国了。

公元前318年,韩国参加了魏、楚、赵、燕的五国联军,企图攻打函谷关,被打得个稀里哗啦。

韩国历史上对秦国的唯一胜利,就是在公元前294年,韩国参加了齐国伐秦联军,经过三年苦战,攻克了函谷关,迫使秦昭襄王归还侵占的国土。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以后齐国遭到五路讨伐,势力一蹶不振。秦国夺回了归还韩国的领土,还占领了一大片。在战国时代开始以后,韩国也成为秦国欺凌最多的国家,打不过,也躲不了。合纵没用,反抗也没有用。

经过多次失败后,韩国干脆想开了。公元前275年,韩国被秦国大将白起打败,遭斩首4万后,韩国也彻底歇菜了,对秦国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政策。秦国要打仗,还没打就求和。秦国要钱要地,二话不说要多少给多少,尤其是韩国倒数第二个国王韩桓惠王。韩桓惠王不敢抵抗,竟然要求上党守军向秦国投降。之后,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投降,引发了后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整个战斗,韩国不敢插手,只能隔岸观火看着赵、秦两国浴血厮杀。

韩桓惠王在位时,也曾重新推广申不害的变法,不过效果甚微,此时的韩国出于国土严重萎缩,政令不通的局面。

韩桓惠王还干了一件傻事,公元前244年派工匠郑国进入秦国,假装忽悠秦国修郑国渠,企图想让秦国把庞大的军事力量都消耗在水利工程上。但事与愿违,郑国渠落成后,让秦国从此收获百年之利,灌溉了万亩良田,军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如此做法只是给秦国做嫁衣裳。这位有想法却毫无建树的国君,却有一个杰出的儿子,战国时代最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

公元前238年,韩桓惠王去世后,韩王安即位,继续推行“割肉喂虎”的政策。秦国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韩王安就马上割地,割了十几年的土,最后到了无地可割的地步。
公元前231年,秦国嬴政派内史腾率领10万大军南渡黄河,韩国灭亡,韩国的土地被划为秦国治下的颍川郡。战国七雄里最弱的韩国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3

韩起源于晋国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晋穆侯。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晋成为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r

韩康子与魏桓子奉宰相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然后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为三个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中国历史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强盛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r

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厘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衰微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r

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2]。末期的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各国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r

战国中后期,驻守韩国野王城的郡守冯亭将险峻的上党之地献给赵国,企图借“胡服骑射”强大起来的赵军对抗秦军,引发了中国冷兵器世上规模空前的长平大战。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此战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根基。

战国后期,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为秦人开掘郑国渠,以这招百万民夫之力“疲秦”。秦国识破了诡计,却依旧将郑国渠开通。结果,八百里关中大治。韩国却惹怒了秦国,被秦国第一个消灭。




4

韩国做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史书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尽管较其他诸侯国相比算是比较弱的,也不像魏秦赵齐楚那样出了特别优秀的明君能臣名将,但并非完全不值一提,至少比燕国更有得叨叨。

先说韩国的建立过程。

有个词叫“三家分晋”,说的就是这个事。别看短短这四个字,其实故事很多也很长,简述一下,就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国-晋国,到了战国初期,国家的权力就被六国大家族给瓜分了,史称“六卿”-赵、智、韩、魏、范、中行,韩家就是权臣家族之一,其中赵家最强,于是六卿里的范家和中行家心里不痛快,就联手攻打赵家,打算把出头鸟给削了。

赵家确实强,一个打俩不含糊,两方就耗着打着,打到后来都累了。这个时候六卿中的智家、魏家、韩家一看,差不多了,是时候摘果子了,于是这三家出兵把范家和中行家给灭了,赵家识趣,赶紧认服,再不当老大了,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智家,所以赵家得以存留下来。

“六卿”剩下了“四卿”。自从智家当上了带头大哥以后,比原来的赵家更嚣张跋扈,但凡有机会就对其他三个兄弟,挖苦讽刺穿小鞋,终于有一次老赵家忍不了了,好歹也是当过老大的,顶了个嘴,老智家一看,敢顶嘴,正好闲着也是闲着,出兵就打,不只自己打还裹挟了老魏家和老韩家一起上。

智、魏、韩三家把赵家的老巢晋阳城围起来,打了一年半,还挖了汾河水淹了半年,愣是没打下来。后来有句话叫“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仗正打着,智家家主智伯老毛病又犯了,智伯对魏家韩家两个家主愉快的说,大水能毁灭了坚固的晋阳城,那么毁灭平阳城和安邑城,也应该没啥问题吧?

平阳城是老韩家老巢,安邑城是老魏家老巢。这俩兄弟害怕了,一合计,感觉老赵家一灭,就该轮到自己了。于是局势逆转了,魏、韩和正在被群殴的赵家合作了,打了智家猝不及防,智伯死智家灭,“四卿”就成了“三卿”,再后来晋国公室衰弱,三卿合作把土地瓜分了,史成“三家分晋”,周天子迫于形势任命了这三家的诸侯爵位。

至此战国七雄里的魏国赵国和韩国正式走上国际舞台,赵国瓜分的土地最多最为强大,韩国自六卿时代就最弱,土地分得也最少,立国的时候,韩国就有先天不足的毛病。

再说说韩国的发展,其实也是最值得讲的“劲韩”的出现。

主要是两件事,使得人们眼中的“弱韩”变成了“劲韩”。一个是韩哀侯时期,为了扩展版图强大自己,出兵灭了郑国,并且把国都搬到了原郑国国都新郑,郑国在春秋时代曾是第一个霸主国。另一个是在韩昭侯时期,重用法家申不害进行变法,昭侯可以说是韩国历代13位君主唯一一位堪称明君的国君,在申不害的帮助下,以法家术治派精神进行了改革。

改革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经过了十五年的变法,国内政局稳定吏治清明,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尤其是韩国的弓弩,成为当时各国最强大的武器,一般的弓弩射程大约70米,而韩国的弓弩射程能达到100米。申不害相韩的十五年,各国都不敢出兵侵攻韩国。这个时期的韩国,史称“劲韩”。

最后说说韩国的衰弱和灭亡。

我们知道,申不害变法的“术治派”和当时同时进行的秦国商鞅的“法治派”变法,有着很大区别,申不害讲究吏治整顿,加强君主集权,削弱国内几大强权家族的势力,奉行君主权术,使臣子惊惧而不敢懈怠,而商鞅强调制度的建立,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因此秦国的变法比韩国要彻底,即使商鞅被杀,秦国的法治制度却得以保存,而韩国在韩昭侯之后,有些变法成果又走回了老路。

使劲韩由劲转衰的是马陵之战。

魏惠王因为韩国没参加逢泽会盟(其实就是魏惠王自己的封王典礼),找了个借口派兵攻打韩国。虽然韩国经过申不害十五年的变法积蓄,比以前强大了很多,但毕竟底子不好,而魏国是老牌强国,尤其是吴起练出来的魏武卒可说是当时的第一强兵,而且出征的将领是大名鼎鼎的庞涓。于是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出了田忌和孙膑领军十万出兵援韩。

等到魏、韩两国拼到两败俱伤时,孙膑在马陵设伏,马陵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这一战齐国完胜,魏国主力全失,魏国从此再无法与秦、齐、楚这些一流强国相抗衡,而韩国由于魏国的强攻,十多年的积累被消耗殆尽,劲韩再也不劲了。

在秦昭王时期,秦国就已经定下灭韩计划,最终于前230年,秦灭韩。

5

韩国自韩虔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共历174年。韩是“三家分晋”的产物,因邑而氏,国姓为韩。其祖先原本与周同姓,系周成王之叔姬虞(唐叔虞)的后代,名叫姬武。此人在晋国做大夫有功,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史称“韩武子”。自此因邑而氏,便有了韩姓。

春秋末年,武子的后裔韩宣子与赵襄子、魏献子联手灭了先晋,被封为诸候,始有韩国。第一位是景侯韩虔(即“三家分晋”中的韩宣子),最后一位叫韩安。


公元前 453年 , 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 , 建立三个封建政权 , 从此形成了 “三家分晋 ”的局面。之后三家纷纷把都城迁往中原 , 向中原扩张势力。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韩国由山西平阳南下中原 , 迁都宜阳 , 后又徙都阳翟 , 韩哀侯二年 (公元前375年 ) 灭掉郑国 , 又把都城迁到新郑。宜阳、阳翟和新郑是韩国在 “三家分晋 ”后建立实际的国家政权的情况下 , 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三个都城。

韩国先祖韩厥初期在晋国只是普通的大臣,和手握重兵的赵氏以及重臣魏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然他深明大义,在晋国发生权臣屠岸贾陷害赵氏的重大变故中,他主持公道,保护赵氏孤儿,成为闻名天下的忠义之臣,而后屠岸贾家族被歼灭,韩氏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并与赵氏结为同盟,地位一举得到提升,这为韩氏家族后来的争霸奠定了政治基础。


韩国立国后,率先灭掉了郑国,并迁都新郑,虽然在二流诸侯国中,韩国是佼佼者,但韩国本身也被强国包围,想要在弱肉强食的战乱时期活下来,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成为韩国宰相。申不害是战国时代三大变法改革者之一,同时也是法家重要创始人。申不害主张“法”治,“术”治。

先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见功行赏,因能授官,使韩国的国家政权行政效率大大提升。而后他又整肃军兵,亲任将军,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大提升。最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多种粮食,同时鼓励手工业发展,尤其是兵器制造。


《史记》中有记载“以韩卒之勇,被坚甲,执劲弩,戴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韩卒之勇,天下莫能当”。而除了强劲的韩国劲旅之外,韩国的兵器在战国也是最有名气的,韩国拥有用之不竭的战略物资,战国时期最大的铁矿山就位于韩国,韩国的冶铁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天下之宝剑韩为众”,韩国的弩尤为厉害。在遥远的春秋战国,弩简直就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足以令各国畏惧,其次韩国的宝剑也异常锋利,“陆断牛马,水截鹊燕”,一下就能斩断敌人坚硬的铠甲。

申不害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百姓富足,国家安定,虽然被列强包围,却在申不害的治理下“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才能跻入战国七雄之列。


韩国处于中原地带,由上党郡、三川郡、新郑首都组成,《后汉书》中将此处称为“天下有变,常为兵冲”。这个位置极为尴尬,尤其是上党地区,有“天下之脊”的称号,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韩国西控河东,北连晋阳、南俯伊洛,东控河北,乃是军事要冲,四战之地,在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必然会遭到周边政权的疯狂争夺。

秦国地广人稀,为了鼓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 年,商鞅实行变法,从而使秦国迅速强大,野心也膨胀起来,率先把吞并目光投向邻国韩国,因为韩国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的交通要道,成为秦东扩的障碍。当时秦军是虎狼之军,作战勇猛果敢,且使用的武器也十分先进,锐利无比。面对强秦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都城数迁,也摆脱不了秦国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


公元前 307 年,秦国终于夺取了梦寐以求的函谷关。这时,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产开始暴露在秦军面前,秦国与邻国之间短兵相接在所难免。当时,和秦国邻近的魏国比较强大,公元前 293 年,韩魏联手,同秦国进行一场大战。结果,秦军致命一击,杀死韩魏联军 24 万人。公元前291 年,秦军势如破竹,攻取了韩国中原重镇,冶铁手工业中心宛。短短一年后,在秦军威胁下,韩国大片沃土被迫割让给秦国。

然而,秦国一心想吞并天下,亡韩之心不死。从公元前 403 年立国到公元前 246 年,韩国共受到秦国较大进攻有 19 次。从公元前 265 年开始,秦国每年都从韩国夺取土地。韩国就像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被一块块蚕食着。


公元前 262 年,秦军夺取韩国重镇野王,切断了太行山上上党通往新郑的道路,逼迫韩投降。最后,在强秦进攻下,韩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将士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景象惨不忍睹。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滕攻韩,掳韩王安,在韩地设立颖川郡,韩国亡。

6

总体上来说,韩国是战国时期存在感很低的一个国家,从周天子正式册封他为诸侯,到灭亡,总共存在了104年,他不像其他国家曾经强盛过,韩国一直比较弱,也是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和赵国魏国不同,韩国祖先留下的一块地不怎么样,没有什么扩展的空间。

战国七雄


韩国前期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灭掉了郑国,把郑国的领地霸占了,并把都城迁到了新郑,之后曾经有过申不害变法,曾经也强了一段时间,但是先天优势不行,看地图就知道,周围的邻居一个比一个强,有这样的邻居在,韩国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战国后期,韩国第一个就被灭了。

7

韩国是中国古代战国七雄之一,其公元前403年建国,皇室姓姬。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公元前230年春,秦王政十八年春,韩国正式灭亡。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

韩国历史详情请见以下:

建国

韩国起源于晋国的公族,战国时期的七国国君皆为之前周朝所封(分封制)。韩国始祖为韩景侯韩虔。

当韩国传至韩康子的时候,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执政正卿智伯之命,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国合作,三家灭智,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然后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经过三晋伐齐之战后,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为三个诸侯国。

强盛

韩国地处中原,四面被各诸侯国包围,形成四面受敌的局面。但韩国因为使用弩作为军队武器,韩国军队被各诸侯国所惧。

韩国强大的军队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之后,迁都新郑。韩釐侯在位之时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宰相,内政修明,此时韩国国力最盛。

衰败灭亡

韩国四面全是别的诸侯国,没有发展的余地,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正因如此,归家发展受到限制,随着日益膨胀的人口,但土地有限,随即粮食短缺,国内矛盾爆发。

其他各诸侯国相争的时候,常常要求韩国站队。末期的韩国成了秦国和其余六国中其它国家争霸的缓冲地,形势危急。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地区,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

公元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诸侯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如果您对此问题有何见解,就请在下方留言评论吧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吧

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里面的“韩”就是指韩国,

韩国发展的历程

韩国:公元前402-230年。

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的祖先本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三国分晋”,这个历史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分割,成为三个诸侯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当时西周统治者周威烈王的供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树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子孙,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韩国最有名的人·韩非子

韩国近两百年的历史诞生过许多名人先贤,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出生于韩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饱读经书,师从儒家荀子,但因观念与荀子大不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而是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被灭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韩国地处华夏,因地势原因,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围住,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但奈何邻国强大,处处打压,所以彻底没有开展的空间,并且疆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秦国也是专拿软柿子捏,因此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公元前230年消亡。

在楚汉争霸时期,韩国出现了短暂的复国,后跟随刘邦入关,攻打项羽,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不能容忍中原还有个韩国,于是将韩王信改封太原,韩王信忿而叛汉归顺了匈奴。至此韩国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9

韩国,先秦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天子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

韩国初期很有作为,韩武侯开始出兵攻击郑国,战国后的郑国早已不复当年春秋初期之盛。到韩哀侯时期,灭郑时机成熟,韩哀侯出兵一举攻灭郑国,并将韩国都城迁移至郑国都城,并将其改名为新郑。

在那个通过变法强国风起云涌的战国年代,韩国并未及时实施变法,其他几个周边战国魏、楚、秦、齐、赵都相继实施变法,强盛起的各国陆续攻打慢节奏的韩国,韩国便逐渐贫弱下来。

到韩昭侯时期,韩国贫弱尽遭列国欺凌,韩昭侯便任用法家申不害实施变法,整肃吏治,让诸侯不敢相攻,为韩国赢得了“劲韩”的美誉。但申不害的术治也让韩国举国上下崇拜阴术,成为一个上下相互提防、监视的“阴暗”之国,更是形成了众人明哲保身的思想理念。

这也导致一系列蠢事发生,“祸水东移”,将上党山地抛给赵国诱发长平大战,赵国近乎被灭,韩国也损失许多;“水工疲秦”,派人为秦国筑郑国渠,想通过浩大的水利工程劳民伤财,搞垮秦国,秦国反而受益良多。另外还有“肥周退秦”,支援周天子土地和兵马,让疲弱的周与强盛的秦叫板,结果导致周被秦灭,韩国自己也损失十万大军。

韩国的一系列作为不但未搞垮秦国,反而使秦国更加强盛,秦国开始扫灭六国的战争,最先灭了最弱小的韩国。公元前230年,秦始皇赢政派遣内史腾统帅大军渡过黄河,直扑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

10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伯,最终瓜分了晋国。同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旧地置颍川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