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李渊被离职后,干啥去了?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李渊被离职后,干啥去了?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2020-07-23 17:04阅读(80)

李渊被离职后,干啥去了?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还有李渊和李世民为啥可以共存这么久?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发

1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发动政变,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初步得手之后,李世民立刻派出手下猛将尉迟敬德赶到唐高祖那里。《旧唐书》里是这样写的,读来很有意思: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受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从中可以看出,一身戎装的尉迟敬德来到唐高祖,从这一刻起,唐高祖李渊实际上已经被控制和软禁起来,李世民通过李渊发号施令,手段极为高明。

《旧唐书》中说,唐高祖听到事变的消息,大惊,询问裴寂等人:“今日之事如何?”萧瑀、陈叔达建议说:“秦王功盖天下,率土归心,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陛下如释重负,苍生自然乂安。”

意思就是让唐高祖交出权力给李世民,如此一来,唐高祖自己可以卸掉负担,由此解脱,国家也可以太平无事。唐高祖很识时务,说:“善!此亦吾之夙志也。”

然后下令把李世民招来,抚着他说:“近日已来,几有投杼之惑。”

李世民放声大哭,“哀号久之”。

不管李渊是主动的、自愿的,还是被逼无奈的,从这一天开始,李世民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大权。

五天之后,李渊正式确认李世民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同时大赦天下。同时,李世民集团的权力布局也在顺序展开。七月壬辰日,宣布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尚书左仆射,杨恭仁为雍州牧,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

八月癸亥日,唐高祖李渊发诏,正式传位给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的显德殿即皇帝位,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到了贞观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渊搬出了皇宫,搬到弘义宫,唐太宗李世民正式开始在太极殿听政。这意味着唐太宗已经牢牢掌握了权力,可以放松对太上皇的控制了。

有意思的是,弘义宫是唐高祖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劳,于武德五年兴建的,在宫城的西边。武德八年,唐高祖还曾经临幸过一次,吩咐在弘义宫里营造假山水。没想到几年之后父子易位,弘义宫也改名太安宫(也作大安宫)。

李渊的一些小儿子也跟着他一同住进太安宫。《旧唐书》中提到,唐太宗每天早晚派尚宫为太上皇送来美食。李渊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岁,身边人嘱咐他说:“见到尚宫,你应该施礼。”

李元名说:“他们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干嘛向她们行礼?”

对待太上皇,李世民肯定不会像后来宋孝宗对待太上皇宋高宗那么孝敬。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有些看不惯了,上疏提出一些关于太上皇的建议,从中可以读出一点意思。

马周认为,太安宫的形制过于卑小,而且处于城外,让至尊的太上皇住在那里,被四方来朝的各国使者看到,影响不好。所以应该为太安宫修造门楼,周围营筑雉堞,显出宫殿的高大气派,以彰显皇帝的孝心。

当时,唐太宗正打算去九成宫避暑。马周认为,太上皇年纪大了,皇上应该朝夕问候膳食起居才对。而且太上皇留在闷热的长安,皇上自己跑到清凉之地避暑,也不合适。

总体来说,被夺去皇位的李渊是很明智、很老实的,很少露面,“游心道素,志存清俭”,没有太多的想法和企图,也因此,父子之间才能相安无事,他才能平安度过晚年。

至于李渊过得是否如意,还要看他个人主观的意愿。如果他念念不忘旧日的至尊地位,不忘那些在事变中死掉的子孙,他肯定不如意。如果他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不再心存幻想,安心养老,修真养性,他的生活应该还不错。

关于太上皇的比较正式的活动,史书中很少记载。贞观八年三月,唐太宗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的使者,太上皇和长孙无忌等人也在座。太上皇对长孙无忌称赞说:“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长孙无忌敬酒给太上皇,太上皇大悦,把酒赐给唐太宗。唐太宗捧着酒又来敬太上皇,流涕道:“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

同年,太上皇参加了城西的一次阅兵,随后在未央宫设宴,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参加。突厥可汗起舞,南越酋长咏诗,太上皇笑赞:“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唐太宗捧杯为太上皇敬酒,回顾近年的成绩,说:“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

太上皇大喜,群臣高呼万岁,那一天大家都很高兴。

此时,太上皇李渊的人生已经走到了最后一程。转过年来的五月,李渊死在太安宫的垂拱前殿,终年七十岁(也有作七十一岁),葬于献陵。

2

首先我们看,李渊不太可能搞这些!钓鱼,下棋,跳广场舞,开讲座,接送孙子上学等!他也不会聊微信,刷微博!哪么他干嘛呢!?

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事变爆发,李渊在此时已大权旁落于李世民手中,在诏书中也只能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皆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仅仅两个月后,这一新的权力结构就在法统上得到了确认——李世民登基,李渊做了太上皇。对于交班过程,《旧唐书》和《新唐书》压根就没有记载,只有《资治通鉴》语焉不详并且挺假地说了一句“制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弄得好像真的似的。不过,我们基本上可以从政治逻辑上确认,李世民应该是通过暗示或近臣带话,甚至某种暗含威胁的政治交换完成这项太上皇计划的,在保持了父皇的体面和自己的孝道同时,也得偿所愿。

但是,很难说李渊在这其中就是毫无作用的,这位实力尚存的大唐开国皇帝好歹有大唐重臣裴寂和萧瑀等人的支持,还有李氏宗室和关陇贵族的老班底们,这其中很难说“宁无一个是男儿”,李渊的退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顺应时势和洞察时务的——既然没有胜算,何必逆流而动;再说,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没有了建成和元吉两个儿子,又何必冒着失去第三个儿子或者自己的危险去进行一场前途晦暗的宫斗乃至天下大乱呢?

唐太宗即位没多久,便开始对李渊在位时的大政方针进行“拨乱反正”。李渊颇重李氏宗室,在位时曾大肆封王,甚至一直封到高祖父那一代的远亲,以至于出现了“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的局面,李世民上台仅三个月,除了几个有战功的以外,将已经封郡王的宗室统统降为“县公”,其间有的是杀伐决断,就是看不到半点皇帝对于太上皇的尊重与顾忌。

对于李渊而言,皇位和皇权既已悉数撒手,自己在位时的大政方针又陆续被推倒重来,在此种处境之下,很难再去苛求这位开国皇帝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云淡风轻。然而,李渊还是守住了不恋栈的边界,几乎彻底地消失在大唐的政治生活当中。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时势如此,不得已也,但吾国历史上昧于大势者难道还少么?

不夸张地说,李渊一开始的太上皇生活甚至还远远不如没当过一天皇帝的刘太公,同样是无权无势,但太公至少还保有了刘邦的亲情。即使不考虑彻底剥离父皇政治参与机会的因素——这本也无可厚非——李世民对于李渊也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孝顺,这从贞观三年的一次搬家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李渊在退位之后,前几年还是一直住在自己的皇宫——太极宫里,而李世民则一直住在李建成当年的东宫里处理朝政;但在贞观三年,李渊突然将太极宫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李世民当年做亲王时的宫殿。

对此,《新唐书》的记载非常简要,“贞观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宫”,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此次搬家的真相却在《资治通鉴》之中穿帮了。贞观六年,御史马周突然上疏唐太宗,说大安宫比起皇宫来说“尚为卑小”,必须大作修整,才能“以称中外之望”,基本已是直接用国内外观瞻来施压唐太宗重视太上皇显然很有问题的居住状况了。马周甚至对此时正在外避暑的太宗直接开炮说:“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催促太宗早日回宫,“以解众惑”,天下哪里有儿子乘凉父亲捱热的道理,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成。

在佩服唐太宗纳谏胸怀的同时,也可以很明白地看出,除了政治生活的彻底淡出不谈,李渊竟然连最基本的“居家养老”都过得不太如意,大唐的士大夫阶层显然因此对李世民颇有怨言。同样是在移宫的贞观三年,一件可能更让李渊郁闷的事情发生了。李渊在退位之后的一大精神寄托来自于与当年旧臣勋戚的把酒言欢,而其中与他最亲近的就属裴寂了。尽管裴寂在李渊退位后基本上就成为了政治花瓶,但到了贞观三年,唐太宗突然找了一个与妖僧交往的莫名理由将他罢黜遣返回老家。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在驳回裴寂留在长安的请求时,竟然还顺带批评了太上皇。话说得相当不厚道:凭你裴寂这样的水平,竟然能做到今日的官位,太上皇当政之时的种种政治乱象,都是你裴寂的责任(“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我不处理你,让你回家就算很不错了。

太过分了。看到这里,哥们正待拍案而起,才发现胡三省(《资治通鉴》的注释者)几百年前早已义愤填膺过了,“上皇闻帝此言,其心为如何?”稍微有点阴谋论的话,李世民借裴寂批太上皇的这几句话,不也就是说,太上皇当年把大唐搞得一塌糊涂,我也就不和你计较了,让你搬家移宫,有份养老,就算很不错了!

太上皇此时“其心为如何”,史书中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或许就算李渊想了,裴三不在了,老皇宫也不住了,他又能找谁诉说?

贞观四年,一桩突发的历史大事件似乎让李渊从去年的郁结心情中走了出来,太上皇和皇上的冰冻关系也随之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大唐在与多年死敌突厥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强大的突厥在唐军的兵势之下土崩瓦解,最后竟然连颉利可汗都被俘送至长安。获悉此事的李渊显然回想起了当年晋阳起兵之初被迫称臣突厥的屈辱往事,心悦诚服地慨叹说:当年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始终未能雪耻;今日我儿子灭了突厥,为我当年的耻辱报了大仇。《资治通鉴》记录了李渊非常关键的一句话:“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在家国天下的大格局面前,李渊终于放下了父子心结,当年被逼退位之恨再也不必提起了,儿子,帮他报了国仇。

接下来的场面与之前父子离心的叙述大相径庭,《资治通鉴》记载:“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父子都喝HIGH了,太上皇弹起了琵琶,皇帝跳起了舞,父慈子孝,一切心结似乎都已烟消云散。

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自此迅速升温,史书中突然也多出了皇帝频频在打猎后“献猎”太上皇的记载。到了贞观六年十月,父子关系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资治通鉴》记载说,出巡归来的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到李渊的寝宫送上了很多礼物,其后更是大摆家宴,“夜久乃罢”,最后唐太宗竟然要求亲自为李渊的车驾拉车,李渊觉得不合适,就换成了太子代劳。

我真的很想以一个极其光明的结尾结束这对父子的故事,但是,最后还有一则故事可能破坏了我善良的计划。贞观九年五月,李渊以七十高龄驾崩,结束了他“低开高走”的九年太上皇生活。一开始,唐太宗表示要以刘邦长陵的高标准为父亲营建“献陵”,但由于工期紧张,在房玄龄的建议下,降低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标准,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这本也引申不出什么,但魏征却揭开了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帝王家事。据《资治通鉴》,李渊驾崩的次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也去世了,葬于规模比献陵更大的昭陵,悲伤的唐太宗专门在宫中修了座高台以远观。一次唐太宗邀魏征一起登高远观昭陵,结果魏征故意说看不到,唐太宗就指着昭陵的方向告诉魏征,这时魏征相当大胆地刺了一句,“臣以为陛下望献陵”。儿媳妇(皇后)的陵墓修得比公公(太上皇)的更大,魏征又说真话了。

3

要回答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待我们先看另外一个故事:

这是李渊被离职的550多年之后,1170年,西夏外戚权臣任得敬公然向夏仁宗提出“分国”,要求仁宗分一半国土归他统治,又胁迫夏主派遣使者奏报金国,为其请求册封。

当时金朝的皇帝金世宗询问朝臣意见,尚书李石等人承认楚国,册封任得敬也未尝不可。金世宗大摇其头说:

一国之主岂肯无故将国土分与他人,这一定是受到权臣威逼,非夏主本意。何况夏国向我称藩多年,如今受到贼臣的胁迫,我身为四海主,岂能坐视不管。如果西夏主不能自立,我当发兵帮助他镇压叛臣!

扯得有点远,但是金世宗第一反应的一句话,说出了秦政之后专制君王的心声:权力是不会在自愿情况下让渡的。

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后被离职的李渊总体肯定是不如意的。

从李渊的住处和行至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最初3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

贞观八年(634)农历十月,李世民(在臣下的劝谏之下)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渊病死,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

还有一个端倪可以从李渊的儿子身上看出。

李渊的发妻太穆皇后窦氏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的生母,大约在613年(隋朝大业年间)去世。

窦皇后在世,李渊只和一位性恭顺的万贵妃生了第五个儿子楚哀王李智云(后被隋将杀死年仅14岁),到了整个武德年间,他生了15到16个儿子,总体而言,性致颇高,身体不错。

他们是荆王李元景(母莫嫔)、汉王李元昌(母孙嫔)、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周王李元方(母张婕妤)、徐康王李元礼(母郭婕妤)、韩王李元嘉(母宇文昭仪)、彭思王李元则(母王才人)、郑惠王李元懿(母张宝林)、霍王李元轨(母张美人)、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道孝王李元庆(母刘婕妤)、邓康王李元裕(母崔嫔)、舒王李元名(母小杨嫔)、鲁王李灵夔(母宇文昭仪)、江安王李元祥(母杨嫔)等。

可是626年之后,李渊只生了二个儿子:密贞王李元晓(母鲁才人)和滕王李元婴(母柳宝林),其中李元晓生年不详,只是有可能在626年之后,只有李元婴确定是在630年出生。

629年李渊63岁,说明生殖机能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一时期子嗣大幅度减少,间接说明太上皇心里不开心。

至于人们经常提及的一件事,也有必要辨析。

贞观七年(633年)冬,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盛大宴会,邀李渊上座,十分恭敬,李渊高兴之际,令在座的突厥颉利可汗跳舞,又令南蛮酋长唱歌,李世民还亲自手捧酒杯,送到李渊面前,说现在胡越一家,四夷征服,都是您老人家教诲的结果。

有人说:李渊又过了一回皇帝瘾,也就心满意足了。

大哥大姐,出来当群演都要拿工钱领盒饭,太上皇这么配合,不叫过瘾好不好。

在长安城的酷暑的夜晚,李渊有多少次想起自己的大儿子三儿子和还是婴儿就被屠戮殆尽的大房三房的孙子们,谁也不知道。

4

617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表弟杨广为太上皇。没想到,过了不到十年,在626年的八月初九,李渊自己也被逼着退位为太上皇,而且还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李世民给逼着下了台。人生的兜兜转转也真是很有意思。之后的李渊又活了九年,在这九年中,发生了很多比较有意思的事,也能从中看出李渊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强大。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玄武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逼迫李渊交出权力。八月初九,李渊正是退位,离开了权力中心,从此开始了幽禁般的生活。最开始的两年多时间内,李渊并没有搬家,还是住在太极宫,虽然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质生活倒还是不缺的,后宫也并没有裁减。到了628年,李世民将太极宫中的大部分宫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宫女放归家中嫁人,这次放归是大放,号称有三千宫女被放回,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伺候李渊的宫女,自此,太极宫较以往又安静了很多。

到了629年,李渊搬到了太安宫(大安宫),即当初的宏义宫。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个宏义宫原本是李渊在622年特意下旨为李世民建的宫殿,李世民最开始住在承乾殿,李渊念李世民克定天下有功,于是建了宏义宫让李世民居住。没想到到最后成了自己的晚年居所。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所以宏义宫无论是位置还是规模都不能和太极宫相比。

李渊搬进了大安宫之后,父子俩就很少见面了,李渊在大安宫几乎从来不出门,就住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和为数不多的妃嫔过活,娱乐什么的是很少的。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六十多岁的李渊却还有生育能力,滕王李元婴正是出生在大安宫。

而在同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绩灭了东突厥,擒获了颉利可汗。要知道,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还曾派刘文静跑到突厥寻找合作,而现在,在贞观时期,东突厥就被大唐给灭了,李世民自然不能不让李渊知道这件事。李渊知道后自然是有一番感叹,表示自己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啊。于是李渊就和李世民见面了,当时还有十余位重臣以及王爷王妃等在凌烟阁大摆筵席,酒酣之际,李渊还情不自禁的弹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则跳起了舞蹈,可以说是其乐融融,晚上才结束。

但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大部分时候是互不相见的,632年,李世民在酷暑的季节决定避暑九成宫,但并没有叫上李渊,监察御史马周就看不下去了,就上疏建议李世民将李渊住的大安宫进行修缮加高,而且建议李世民应该每天都要去大安宫看一看年迈的李渊。李世民答应了。将大安宫做了一番修缮,但到了第二年,李世民邀李渊去九成宫避暑的时候,李渊却拒绝了。

634年是李渊再次有点小活跃的一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二,李渊再次大摆筵席,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的使者,李渊在宴会上对长孙无忌说:“当今蛮 夷率服,古未尝有。”长孙无忌祝福了一下李渊。然后李渊给李世民赐酒,李世民捧起酒杯为李渊祝寿,流着泪说:“现在百姓安康,天下归附,正是我奉太上皇的旨意才做到的啊,又哪里是我自己的功劳?”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侍奉李渊吃饭,融洽的好似又回到了从前。

这一年李渊还曾到城西检阅军队。又李世民在未央宫摆宴席,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李渊也出席了宴会,并在宴会上要求颉利可汗跳舞,父子俩不免又是一番感叹。这时候的李渊已经是79岁,人生已经所剩无几。

635年五月,李渊病危,下诏让李世民一切从简,丧服遵循汉制,陵墓的选建也要从简。五个月之后,李渊葬入献陵。至于献陵和第二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建的昭陵的对比,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5

李渊在继承人问题上本就是犹豫的!不然作为皇帝不可能没有办法抑制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有些软弱,魏征几次劝他杀了李世民都被他拒绝!其实李元吉和李建成也不是一条心,李元吉只是想利用李建成的力量剪除李世民罢了,最后再干掉李建成!哈哈,这哥仨都各怀鬼胎,谁也别怨谁!李渊被软禁后内心应该不会服,但是事已如此,总不能再找其他儿子杀了李世民吧,再说他们也得有那个本事呀!总之,最后李渊意志肯定是消沉的,整天除了玩女人,就是喝酒!时不时也弄点小事给李世民添堵!

我的疑惑是,为什么李渊不能利用自己在世族和皇族及朝廷中尚存的威望和势力参与到李世民的儿子夺嫡争斗中,也让李世民尝尝骨肉相残的痛苦,反正皇位最终还是李家的!

我觉得李渊最好能支持李恪(我最喜欢的李世民之子),借李恪之手来收拾长孙一脉,李渊心里肯定恨死长孙无忌了,哈哈,这样改多好玩啊!

6

玄武门兵变不久,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皇位,高祖李渊以太上皇致仕,并于9年后归西。9年中父子二人讳莫如深,感情微妙而复杂。

李渊清楚李世民的野心,以及他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只是对结果预估不足,既没想到他会发动政变,也没想到他会杀兄戮弟——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实在太刺激。退位后的太上皇李渊仍在皇宫正殿住了3年,而后才徙居大安宫,彻底告别政治前台。之所以充任3年傀儡,也是为李世民背书——玄武门之变只有李世民单方面解释,而憋着一肚子话的李渊并未发声已然说明问题。李世民也需要父亲坐镇,以消除玄武门的负面影响。双方心照不宣,共同掩饰尴尬。

大安宫离宫城不远却属皇宫之外,父子就此相隔。大安宫的条件也跟皇宫没法比,既无城墙也无门楼,后来李世民一天看不到就想的监察御史马周看不过去了,上表李世民,说太上皇住的太寒酸,让外国使者或老百姓看了不像话。同时提醒准备去九成宫避暑的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地方也很热。李世民于是兴建大明宫,准备用于父亲居住避暑。同时邀请李渊一起去九成宫,结果遭到拒绝。

马周建议时,李渊已搬去大安宫3年之久,李世民对父亲的居住环境显然不十分清楚,类似避暑休闲的好事也没想到过父亲,可见二人鲜有交集。尴尬如此,原因应来自双方:玄武门之变对李渊的创伤是持续的,他懊恼当初的绥靖,内心深处也无法原谅李世民的屠兄戮弟——尽管李世民即位后对兄弟二人进行了追封并隆重下葬;李世民以兵变改变既有秩序,以政治冒险结束情感冲突,既有对父亲偏袒哥哥的怨,也有逼宫夺位的愧。二人无话可说,不见面是最好的局面。

孽缘化解于贞观八年(634年)——亦即李渊离世的头一年。此时玄武门已成追忆,李渊或者觉得该过去的总要过去,或者觉得李世民政绩突出这样也好,亦或者感觉命不久矣有必要与儿子和解,总之所有事情都在这一年有了了结。李渊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席间主动赐酒给李世民,并给予他“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的政治肯定。李世民感动流泪,和长孙皇后一起进御膳、上御衣,“一同家人常礼”。往事如烟,随风飘逝,父子二人终于冰释前嫌。

7

在玄武门之后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世民被李渊册立为皇太子。

虽然并没有正式登基即位,但朝野上下都清楚,李渊已经成为了有名无实的空头皇帝,而新台子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国真正的掌舵者。

作为一个曾经的帝国最高主宰者,在那场举世哗然的政变之后,他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帮助他做出的选择是,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

即位后的三年,李世民忙于改革制度,稳定统治,同时还平定了边防之乱。

在这样的三年中,李渊在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我们可以默想他在宫中韬光养晦,颐养天年,毕竟那时的他已经是一位老者了。但在这三年之后,他即将浮出水面。

因为太子对于局面的掌控,已经不满足于居住在东宫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正位太极宫。

太子先是两度贬谪了李渊最倚重的大臣裴寂,后又扶起了不见容于李渊的开国元勋刘文静。

这两起政治事件对于李渊的内心来说,有着强烈的精神冲击,太上皇的称呼对他来说感觉如芒刺在背。

于是,李渊在贞观三年四月,主动提出,愿意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

父子俩的行宫和政治角色终于对掉了。

居住在弘义宫的李渊,不仅需要面对这座宫殿和从前居住的太极宫在居住环境上差别甚大的现状,且行动自由也是缺乏的。从前当皇帝时,李渊是一个闲不住的皇帝,在政务繁忙之余,常常马不停蹄的四处游玩,尽情享受着皇权赋予他的无上权力和自由。

但随后在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居住了六年的李渊,除了出席几次重大的宫廷宴会之外,几乎足不出户。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对于臣子委婉或者尖锐的请求皇帝去探望太上皇一同避暑的觐见,李世民都是一笑处之,并未实际招办。

直到贞观八年的七月,高祖李渊患上了老人常见的疾病——中风了,李世民才终于“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但他已经走不动了。十月,李世民开始兴建大明宫,但李渊已经无福消受了。《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记载“未成而上皇寝疾,不果居”,意思是大明宫刚修好,李渊的病情已经沉重了。

贞观九年五月,卧病半年的李渊终于在大安宫的垂拱殿驾崩,终年七十岁。

政治与亲情斗争,政治获得了胜利。

但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在偶然读到一篇讨论孝道的古代文章后,曾极为伤感的对侍臣说:“人情只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

不知道这沉痛的追悔是否可以慰藉这位晚年遭遇剧变陷入了凄凉之境的孤独抑郁的老人。


更多有趣有用的商业信息,欢迎关注“盛景商业评论”(ID:sjwl360)

8

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祖籍是陇西成纪。他出身于北朝的关陇世族家庭,祖父名叫李虎,西魏时期官至太尉。父亲李昞,北周时期的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隋炀帝即位后,已经承袭唐国公爵位的李渊,任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和楼烦(今山西省静乐县)二郡的太守。后来,被隋炀帝召回朝廷,历任殿内少监和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年),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后来升任太原留守,成为统御一方的大员。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顿时使得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和诸侯造反不断。作为军事重镇太原的太守,李渊本来没有如此决绝的动力,但迫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的极力怂恿,他决心乘势从太原起兵,成为了推翻隋朝的一股重要力量。

之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李渊旗下的唐军一路所向披靡,攻城略地,直至攻占了都城长安。李渊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名义上还是大隋的臣子。

618年5月,李渊在稳固内外各方势力后,彻底推翻了隋朝,自己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通过一系列的消除军阀割据战争,统一了全国。

在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中,李渊一开始作壁上观,让兄弟二人相互制衡。但在全国统一后,李渊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子李建成,不断打压李世民的势力,甚至不惜彻底剥夺李世民的军权,只保留“秦王”的空架子。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策划下,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直接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不仅如此,已经撕破脸皮的李世民,开始虎视眈眈的直接逼宫李渊。无奈之下,李渊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交出了军政大权。两个月后,李世民宣布正式登基为帝,李渊只得退位做了太上皇。

李渊刚退位时,并没有搬出太极宫,他也知道父子关系已经完全破裂,因此说话做事都很谨慎,几乎闭不出户。

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心有顾虑,安排言官多次上书,要求太上皇搬出太极宫。贞观三年四月时,太上皇李渊被迫搬到了大安宫居住。说来也可笑,这个“大安宫”,原本是李渊给当时还是秦王时的李世民所建造的,没想到,却成了自己的宫殿。

其实,在大唐一统全国后,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关系就一直不好。李渊成为太上皇后,相当于是被儿子软禁了,每日无所事事,只能与妃嫔们嬉戏玩乐。

在64岁的时候,李渊还给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弟弟,就是《滕王阁序》里面的那个滕王李元婴。看来,虽然精神世界不开心,但李渊的物质生活和后宫生活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李世民虽然不喜欢自己老爹,但也没有虐待于他。

贞观四年时,唐王朝在李世民的统领下,产生了重大军事成果,那就是大将军李绩彻底消灭了东突厥。这可是惊世奇功!李世民很高兴,立刻就把这件事通知了整天窝在后宫的老爹李渊。

唐皇宫于是开始大摆筵席,犒赏有功之臣,就这样,太上皇李渊和皇帝李世民这对父子,终于见了久违的一面。父子之间推杯换盏,李渊还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则附和伴舞,表面看起来依然是“父慈子孝”,实则早已物是人非。

贞观九年时,李渊在郁郁寡欢中病逝,谥号为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唐高宗李治在上元元年(674年)时,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三年时,再次改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可惜!这些死后的尊号和荣光,李渊是看不到了。

在皇权面前,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亲情,确实是显得微不足道,李世民到死也没有原谅自己的老爹。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唐高祖李渊传》

《旧唐书·高祖纪》




9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杀了两个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居二线,立自己为太子,并临朝执政。晚年的李渊实际已经被软禁了,但待遇还是很优厚的,并且给了许多美女佳丽,而李渊还老当益壮生了几个小儿子。历来政治都是残酷血腥的。李世民虽然夺位不光彩,但其作为明君是不可否定的,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文治武功都有极大的建树。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屠戮功臣,历史上作为开国皇帝不杀功臣的只有两个唐太宗和光武帝。这也展现了他们的胸襟气度和强大的自信。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