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

2020-07-23 17:03阅读(158)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在为人上,在统治上?:主要缺点如下:捉弄老师赵匡胤少时在定州安喜县辛文悦老师那里读书,赵匡胤住在外公杜三翁家。一日,赵匡胤和同

1

主要缺点如下:

捉弄老师

赵匡胤少时在定州安喜县辛文悦老师那里读书,赵匡胤住在外公杜三翁家。

一日,赵匡胤和同学打架,被老师辛文悦叫去训斥,赵匡胤十分不悦,放学乘老师不注意,把老师尿壶钻了好几个孔,然后用泥土糊住,等老师晚上用尿壶时,尿壶尿漏了一床。

老师当时就火大了,猜肯定这邦学生干的,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大发雷霆,为此,训斥学生,这时学生当中,有一人站起来说话。

只见此人生得龙眉凤目,方口大耳,鼻如悬胆,唇若涂朱,真是玉立亭亭,相貌堂堂,与众学生大不相同。辛先生认得这人,名唤柴荣,

柴荣也在此读书,资性甚是聪颖,大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光景,所以辛先生很是喜爱他。平日看得柴荣,也比旁人格外优厚。

柴荣与老师针锋相对诉说这尿壶老师使用年长,或碰撞导致毁坏,我等读圣贤书,岂能做这等事,决非我们所为,结果,老师被柴荣说的哑口无言

至此赵匡胤与柴荣甚好,两人约定结拜为兄弟,柴荣年长,为大哥。

赵匡胤图

欺凌孤寡

赵匡胤趁着周世宗大哥初亡,公元960年正月初三,阴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兵还朝,生生的把七岁的幼主、青年的皇后,逼往西宫,自己篡窃了大位。

还要口口声声说是天命攸归,人心爱戴,手下干的,被逼无耐,方才仿着唐虞的样儿,行那禅让的礼节,真和古时的尧舜一般,其实他和部下,鬼鬼祟祟,暗行篡位,简直是欺凌孤儿寡妇得来的天下。

好歹念在与柴荣是把兄弟,没有杀柴荣后人最后还封柴宗训为郑王。赐柴氏后人“丹卷铁书,”免死牌,借此笼络人心。

影视剧中柴宗训

抑武重文

宋朝的太祖赵匡胤,得了天下以后,鉴着前朝的过失,殚思竭虑,为后世子孙思患预防,可谓无微不至了。

如罢诸将、典禁军在杯酒之间,释去功臣的兵权,可以没有藩镇拔扈的祸患。整顿宫闱,不令后妃预闻外事,可以没有牝鸡司晨的祸患;

抑制宦官,不使干涉朝政,可以没有奄寺专权的祸患。他如睦好懿亲,善处骨肉,没有宗室骄横的祸患;任用贤能,防闲戚里,可以没有外戚僭窃的祸患。

宋太祖有这几种杜祸未萌、防患未然的政策,岂但汉唐不能和他比隆,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还不及他哩!

所以宋太祖鉴前朝之天,把各种祸患,都已防到,独有那外夷,他却不在心上。受外夷的宰割。

因此抑兵太过,致使辽、金、元三国相继而起,永为辽患。后代终为外族所灭。

北宋二帝被俘图

综上所述,赵匡胤的缺点在为人上背弃兄弟友情,窃取兄弟江山,不道德。政治上杯酒释兵权,实行“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家法”制度抑武重文,结果宋朝最终被外族所灭。”

2

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将后周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赶下台,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 “北宋”。

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10月崩逝,在位16年。赵匡胤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澄事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200多年连年战争创伤得以恢复,国家出现了稳健繁荣的景象,享有“建隆之治”的历史美称。特别是立下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祖训,使整个宋朝出现了文化大繁荣。士大夫们也敢于进言纳谏,避免了历代帝王因纳谏而遭诛杀的后果。

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期间,也暴露出了很多失误和缺点,甚至影响着整个宋朝。

一、重文抑武的政策,给宋朝带来了防御外敌软弱无力。

赵匡胤汲取前朝蕃将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教训,建国后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弱节度使实权,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的政策,统军的将帅没有调兵权,而且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致使宋朝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一直软弱无力。由于宋太祖的这一政策,影响300多年的宋朝经常处于外强侵略、屈辱求和、受制于人、被动挨打的状况。最终,陆秀夫负幼帝蹈海,宋国以悲壮而苍凉的方式谢幕。

二、燕云失地收回错失良机,给后代留下了无尽的烦恼。

对于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国,成为宋国的一块心病。辽国不愿供手让出,宋国则要自在必得。

赵匡胤开国初期,军事力量强大,士气正处高潮,完全有能力将前朝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收回。但遗憾的是他却放了一放,把主要精力用在扫荡地方割据势力上。等国内局势稳定了后,才下决心去解决燕云失地,这时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

以后,宋国为了收回燕云之地,与辽军战战停停二十多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不得不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回燕云。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两国战争。看似失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为最好,宋国得到了燕云之地,但和平方式的后面是宋国给辽国的真金白银。

宋国每年要向辽国交纳银两10万、绢20万匹。澶渊之盟不仅给宋国带来了经济负担,最大的灾害就是泯灭了宋国称霸的雄心,使宋国从政治、军事上轮为二流王朝,也成为宋国积弱的起点。

三、迟迟不予立太子,给自己带来了不祥之祸。

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死亡,是历史上的一个谜,至今未解。宋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大的儿子已经26岁,小的也18岁了,按常规应该早立太子。但是赵匡胤没有,可能他感到自己刚跨入50岁,正年富力强,没有必要这么早立太子,或者还有其他考虑。就是这一决定,给觊觎皇位之人留下了可乘之机,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谈天说地、理朝论政。就是这天晚上,发生了“斧声烛影”,赵匡胤睡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此时,赵光义任开封尹兼中书令,封为晋王。

当晚的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有赵光义自己知道。是不是赵光义毒杀了哥哥赵匡胤,至今无人知晓。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抢先一步成为皇帝,即宋太宗。他当上皇帝以后,也用不着向别人解释“斧声烛影”,只是赵匡胤英年早逝,一代英豪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为往事。

赵匡胤以和平乞求方式解决边界争端和国家利益,给他后任宋国的皇帝开了个先例,起到了示范作用,致使宋朝300多年弥漫在屈辱求和的氛围之中不能自拔。

赵匡胤的失误和宋朝的教训,警示着后世的人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建设,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国之重器,国家就要挨打,人们就要任人宰割!

3

比较短视,战略宏观思维不足!赳赳武夫,只是一个普通军官的命和能量,搞阴谋诡计进行所谓的『黄袍加身』,文化底蕴却不能足以撑起大一统的需要,北南两宋和西夏、辽国、金国、大理、西辽、吐蕃、蒙古等并立和混战!因此,宋朝只是一个『小统一』的朝代,积贫积弱,任人欺凌。

4

人不能细看,一细看缺点会越来越多,宋太祖也是如此:

1.生命能量不够。

作为中原王朝开国政治领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强大生命能量,有志于再次统一中国、开创盛世、君临天下。宋太祖虽说也喊出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豪言壮语,但骨子里仍然缺乏这种开创者的气度。

比如,王全斌在灭掉后蜀之后,诸将曾经建议赵匡胤“乘势取云南”,灭大理,而宋太祖“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再比如,尽管他已经明确看到了建都汴梁的后患,已经准备迁都洛阳,还为此进行了实地考察,但赵光义等人一反对,他不是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而是选择了沉默和苟且,为后人留下了大患。

面对强大的契丹和必将到来的决战(收复幽云十六州),想的是通过钱财来实现目的,有点小家子气。

对比一下秦皇、汉武、唐宗三人,明显是生命能量不够,但还是比一般人强太多了。

2.驭下过于宽纵。

宋太祖豁达大度,可以说有点过分。在他的纵容优礼下,宰相赵普做宰相达到10年,颇为专断,到后来威权甚至都已经超过了皇帝,地方官员见到宰相的“堂帖”比见到皇帝的圣旨还害怕,这是很不正常的。边疆的节度使,他也基本维持多年不变的格局,赋予他们相当大的权力。

3.从骨子里看不起文人。

著名的“子乎者也,助得甚事?”就出自宋太祖之口,成为后世嘲笑文人的一大经典场景(也不能算错)。即便是赵普,想跟着他一起出征,也还是要先嘲讽、质疑一下,尽管带有开玩笑性质。

祭祀时,嫌弃文官们制定的礼仪太繁琐了,自己直接简单祭祀下就要走。临走前,却又把繁琐的礼仪改了回来,说要让别人按典章办事。

4.辜负周世宗的信任和期待。

周世宗对宋太祖的恩遇是罕见的,但宋太祖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这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道德困境和心理阴影。在赵普的推波助澜下,从此他不再相信人性,不再相信武将,为大宋立下一系列相关的家法、规则,对后世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5.对行政的低效率容忍度过高。

著名的熏笼事件:

太祖皇帝尝令后院造一薰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复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问宰相赵普曰: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一薰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觐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

这件事将宋太祖的心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平心而论,赵普的话确实有道理,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个副作用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在开国君主在位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几乎无法忍受的地步了。想想吧,皇帝亲口吩咐的一件小小的买蒸笼的事儿,办事人员竟然推三阻四、一再延误,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并不是不想办,而是面对繁杂的制度、流程有心而无力。

这件小事实际上并不孤立,而是大宋王朝这台新的政权机器的一个缩影。

这一台政权机器,在“相维相制、不相信人性”的前提之下,每一个施政的关键权力所在都有人牵制,都有人防备,虽然最终确实达到了它的效果,但是却严重降低了效率,而且随之衍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以宋太祖之睿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他依然选择了这样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

5

赵匡胤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贤明大皇帝,但是也有缺点,太过偏袒他的亲戚和身边的人,也就是有点徇私了。

6

说到赵匡胤的特点,上述条友大都引经据典分析了,赵大的缺点。

那我就来说说赵匡胤的优点

1 武功高强

武功高强的皇帝,有拳法流传后世!

历史上,精于骑射能够御驾亲征的皇帝不少,刘邦、刘秀、刘备、刘裕、李世民、李存勖、赵匡胤、成吉思汗、康熙。

但真正武功高强,有拳法流传后世的,最出名大概就是赵匡胤了吧,太祖长拳闻名于世,对后期很多拳法都有影响,被誉为“百拳之母”。

乔峰聚贤庄一役,也使“太祖长拳”打出了威风。

2 宅心仁厚

善待柴氏皇族

自东汉献帝禅魏,魏封其为“山阳公”以后,魏灭蜀,魏禅晋,晋灭吴,投降之主都有封国,且以善终。

自刘裕杀晋恭帝灭司马皇族,出现杀降的先例。刘裕开了个不好的头,后世皇帝争相效仿。

而赵匡胤,革除前弊,善待柴氏皇族,为后世起了好的表率。

3 高明的政治手腕

杯酒释兵权

赵之前的刘邦、之后的朱元璋,都是屠杀功臣,来维护自己后世的江山社稷,

赵匡胤,喝喝酒聊聊天,就把这事儿解决了,不能不说这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

7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为人来说,我认为赵匡胤主要有三个缺点。



第一是冲动。

【太祖尝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内侍行首王继恩请其故,上曰:“尔谓天子为容易邪?早来吾乘快指挥一事而误,故不乐耳。”】

——司马光《涑水记闻》

“乘快指挥一事而误”的情况,对赵匡胤来说并不罕见。

比如生气的时候,亲手敲掉大臣的门牙:

【(雷)德骧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擅增减刑名,德骧愤惋求见,欲面白其事,未及引对,即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并言赵普强市人第宅,聚歛财贿。上怒,叱之曰:「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引柱斧击折其上齶二齿,命左右曳出,诏宰相处以极刑。既而怒解,止用阑入之罪黜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比如高兴的时候,给出不过脑子的任命:

【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对於广政殿,赐袭衣、玉带。上欲使彦卿典兵,枢密使赵普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柄,屡谏,不听。宣已出,普复怀之请见,上迎谓曰:「岂非符彦卿事耶?」对曰:「非也。」因别以事奏,既罢,乃出彦卿宣进之。上曰:「果然,宣何得在卿所?」普曰:「臣托以处分之语有未备者,复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耶?」普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事遂中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可谓性情中人,身在帝位而任情使气、随性而行,未免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性格冲动可以说是他的一个缺点。



第二是记仇

后世对赵匡胤的评价一般是“太祖豁达”,并不认为他气量狭窄。不过在我看来,他身上小心眼)的一面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的。

对有小怨的人,他表现是这样的:

【癸亥,上步自明德门,幸作坊宴射。酒酣,顾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临清王彦超曰:「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彦超降堦顿首曰:「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上大笑而罢。

闰三月甲子朔,彦超上表待罪於私第,上遣中使慰抚之,因谓侍臣曰:「沈湎於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侍臣皆再拜。】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对王彦超的责问,虽有酒后失言的成分,但也可看出这些年来他一直记着此事。刻意报复虽不至于,嘴头上呛一呛是必不可少的。

对有大恨的人,他表现是这样的:

【己亥,以殿中侍御史郑起为西河令。起,不知何许人,轻俊无检操。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尝遇上於路,横绝前导而过,上初不问。於是出掌泗州市征,刺史张延范官检校司徒,吏辄呼以太保。起贫,常乘骡,一日,从延范出近郊,延范揖起行马,起曰:「此骡也,安用过呼!」延范深衔之,密奏起嗜酒废职,起坐左迁。

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于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上即位,将因事诛之,皇弟光义曰:「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於是亦出为天兴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表面上宽待忠于后周的旧臣,实际上还是对他们起过杀心的,杨徽之即是一例。另外赵匡胤下令去除韩通父子的画像之事,也反应了他的忌惮心理。至欧阳修编《五代史》也不敢为韩通立传,可见此君不仅是赵匡胤自己的禁忌,甚至是宋室官方的禁忌。

另外,老赵大面上通常表现宽厚,但喜欢在小细节上刁难他讨厌的人。比如他一边善待降君,一边用“恩赦侯”、“违命侯”这种侮辱的封号恶心刘鋹和李煜(当然这两位之前也做了许多恶心老赵的事就是了……)等人。说他“外宽内忌”,我觉得并不过分。



第三是苛求完美

【乙酉,上谓宰相曰:「古之为君,鲜能正身,自致无过之地。朕常夙夜畏惧,防非窒欲,庶几以德化人之义。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失,曾不愧耻,岂若不为之而使下无间言哉!为臣者,或不终其名节,而陷於不义。盖忠信之薄,而获福亦鲜,斯可戒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对李世民的非议,来自于他对“知过能改”比不上“无过可改”的认识。他想要追求“绝对无过”的境界,却忽视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反而将脚下路走得越来越窄。

这种病态的(或者说非良性的)完美主义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宋代匪夷所思的武庙入选标准:

【初,上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胡为受飨於此?」命去之。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令终,不宜在配飨七十二贤之列。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

乙未,秘书郎、直史馆管城梁周翰上言:

“……只如乐毅、廉颇,皆奔亡而为虏;韩信、彭越,悉葅醢而受诛。白起则赐剑杜邮,伍员则浮屍江澨。左车亦奔军之将,孙膑实刑余之人。穰苴则愤卒齐庭,吴起则非命楚国。周勃称重,有置甲尚方之疑。陈平善谋,蒙受金诸将之谤。亚夫则死於狱吏,邓艾则追於槛车。李虎通中,广後期而自刭。窦金陈庑,婴植党而丧身。邓禹败於回溪,终身无董戎之寄。马援死於蛮徼,还尸阙遣奠之仪。其余诸葛亮之俦,事偏方之主;王景略之辈,佐闰位之君。关羽则为仇国所擒,张飞则遭帐下所害。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或从澄汰,尽可弃捐。况其功业穹隆,名称烜赫,樵夫牧嗫,咸所闻知,列将通侯,窃所归慕。若一旦除去神位,摈出祠庭,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必使时情顿惑,窃议交兴。景行高山,更奚瞻於往躅,英魂烈魄,将有恨於明时。

伏见陛下方励军戎,将遏乱略,讲求兵法,缔创武祠,盖所以劝激武臣,资假阴助。忽使长廊虚邈,仅有可图之形,中殿前空,不具配食之坐。似非允当,臣窃惑焉。深惟事贵得中,用资体要,若今之可以议古,恐来者亦能非今。愿纳臣微忠,特追明敕。从新议则恐泥,仍旧贯则稍优。或以矛盾相违,攻拒异效,即乞下臣此疏,廷议其长,於所执众寡之中,即厥理是非可见。”】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梁先生的意见可谓振聋发聩,奈何老赵他就是不听。如果说白起这一个例还有商榷的余地,后来的“不克令终”论实在令人说不出话来——但在赵匡胤眼里,这种极端苛刻的标准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跟冲动和记仇不同,“苛求完美”这个缺点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我认为它才是赵匡胤身上最重要的缺陷,深刻影响了有宋一代的国策——这个缺陷足以解答为什么赵匡胤会提出“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这种匪夷所思的继承序列等不解之谜,因为该序列能成立的唯一前提是:

大家都是兄友弟恭、叔慈侄孝的完美圣人。




就统治来说,我认为赵匡胤也有三个主要的缺点。

第一是没有好好保养身体,甚至染上酗酒等恶习,以至于猝死在事业高峰期,把江山留给了一个各方面都远不如自己的继承人。从而导致宋王朝没有走上更辉煌的高度,甚至开始下坡。当然,这一条的锅我们要说是赵光义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二是脑抽搞出了“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的继承序列,间接导致太宗朝数件人伦惨剧,如他儿子(赵德昭)惨死,他弟弟(赵廷美)惨死,他大侄子(赵元佐)和亲爹断绝关系并装疯卖傻殃及无辜。当然,这一条的锅我们要说是赵光义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三是没有趁着国初解决土地问题,不立田制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使得天选之人王安石变法时更加困难了。当然,这一条的锅我们要说分赵光义一半……

8

历史上赵匡胤腹黑,不过这不算缺点。最大的缺点是赵匡胤贵族出身,家世好,年纪轻轻没在基层干两年就平步青云做了高级官员。所以对底层生活没有什么感受,对百姓没有太多的同情和关心。反而对中高层权贵比较优容,但是等赵匡胤继位已经有所改善的情况下,他为了政治利益反而放纵乱兵劫掠百姓,默许甚至鼓励土地兼并。历史书中说人民渴望统一和平,可实际上由于宋兵残暴,蜀地和江南地区在统一前后反复暴乱持续数年。这在统一历史上是比较少的。

而赵匡胤兄弟鼓励土地兼并造成宋朝开国二十多年就已经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底层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至于个人缺陷,赵匡胤兄弟和他前任柴荣比就很明显了,柴荣半生颠沛流离,家中经历灭门惨事,又常年治理河务。造成性格强硬坚毅,高平一战就能看出此人性格。相比之下赵匡胤就是蜜罐子里出来的,别看武将出身,个人武力值也高,但是比柴荣怂多了,多少有点欺软怕硬。对江南能说出\"卧榻之旁\"的话,但是取燕云首先想的却是\"赎回来\"。抛开位置家势和权势只看个人性格,赵匡胤和李世民,刘邦,朱元璋等人百折不回比起来就弱很多。

在陈桥兵变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柴荣死之前,他最大的愿望大概就是王侯将相,世袭罔替。毕竟柴荣只比赵匡胤大六岁。所以赵匡胤和其他朝代的开国君主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刘邦也好李世民也罢朱元璋也好,大家都是从起兵开始就是奔着夺天下来的(或许会有个过程,但是随着势力慢慢壮大,地位逐渐提高,争夺天下就成了他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经历无数斗争,内部的外部的斗争,他们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个过程不但艰难,也锻炼人。

于是宋朝也就成为一个畏畏缩缩不思进取只能被动挨打的朝代。这是根源,而不是什么当时中国有多乱,辽国有多强,宋朝的形势有多差,论这些,谁能比朱元璋差?谁能比毛大大差?胆量勇气战略判断能力、政治操控能力、威望,这些东西是一个开国皇帝必须具备的东西,李世民和朱元璋这方面就强多了。当然了,刘邦综合能力不输给李世民朱元璋。然而他手握重兵,朝中很多人想弄死他,当然他可以行义兵清君侧,然后辅佐小皇帝成人,但问题是自古权臣有几个好下场的?

9

历史上赵匡胤腹黑,不过这不算缺点。最大的缺点是赵匡胤贵族出身,家世好,年纪轻轻没在基层干两年就平步青云做了高级官员。所以对底层生活没有什么感受,对百姓没有太多的同情和关心。反而对中高层权贵比较优容,但是等赵匡胤继位已经有所改善的情况下,他为了政治利益反而放纵乱兵劫掠百姓,默许甚至鼓励土地兼并。历史书中说人民渴望统一和平,可实际上由于宋兵残暴,蜀地和江南地区在统一前后反复暴乱持续数年。这在统一历史上是比较少的。

而赵匡胤兄弟鼓励土地兼并造成宋朝开国二十多年就已经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底层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至于个人缺陷,赵匡胤兄弟和他前任柴荣比就很明显了,柴荣半生颠沛流离,家中经历灭门惨事,又常年治理河务。造成性格强硬坚毅,高平一战就能看出此人性格。相比之下赵匡胤就是蜜罐子里出来的,别看武将出身,个人武力值也高,但是比柴荣怂多了,多少有点欺软怕硬。对江南能说出''卧榻之旁''的话,但是取燕云首先想的却是''赎回来''。抛开位置家势和权势只看个人性格,赵匡胤和李世民,刘邦,朱元璋等人百折不回比起来就弱很多。

在陈桥兵变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柴荣死之前,他最大的愿望大概就是王侯将相,世袭罔替。毕竟柴荣只比赵匡胤大六岁。所以赵匡胤和其他朝代的开国君主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刘邦也好李世民也罢朱元璋也好,大家都是从起兵开始就是奔着夺天下来的(或许会有个过程,但是随着势力慢慢壮大,地位逐渐提高,争夺天下就成了他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经历无数斗争,内部的外部的斗争,他们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个过程不但艰难,也锻炼人。

所以刘邦朱元璋他们都是超厉害的人物(朱元璋1353年25、6岁就脱离红巾军,回老家招募自己的队伍,从此踏上了争天下的道路,此后历经各种斗争,内部的红巾军斗争,外部的元朝和其他起义军之间的斗争,到1368年建国,历经15年的斗争。朱元璋已经是: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赵匡胤哪有这种经历?和刘邦朱元璋他们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他真要是刘邦朱元璋这个等级的人物,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柴荣死这个意外上了,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有什么机会当皇帝?而换成朱元璋刘邦,怕是早拉起队伍自己干了。

于是宋朝也就成为一个畏畏缩缩不思进取只能被动挨打的朝代。这是根源,而不是什么当时中国有多乱,辽国有多强,宋朝的形势有多差,论这些,谁能比朱元璋差?谁能比毛大大差?胆量勇气战略判断能力、政治操控能力、威望,这些东西是一个开国皇帝必须具备的东西,李世民和朱元璋这方面就强多了。当然了,刘邦综合能力不输给李世民朱元璋。然而他手握重兵,朝中很多人想弄死他,当然他可以行义兵清君侧,然后辅佐小皇帝成人,但问题是自古权臣有几个好下场的?

他如何能保证小皇帝长大之后会不会杀了他,或者等他死后灭赵氏满门。所以对他来说最保险的是篡位,反正你后周江山的也一样是篡来的,大哥也别说二哥了。然后问题来了,赵大的江山是篡来的,之前这五代也是如此,那他如何保证的属下会不会也来个龙袍加身呢,那就是重文抑武。所以一定要说赵大有什么缺点,那就是自私,这是他唯一的缺点,他所选的都是最利于自己的路。他唯一没算到的是自己死早了,虽然上面有人提到他攒钱买燕云,但是还有后半句,他也说了如果辽人不识相,那这笔钱就是伐辽的军饷与赏赐。当然他没等到那天,这笔钱归了他弟,赵二到是有点肛,直接就是打了,但是又有点不舍得花钱。灭了北汉之后,不肯给赏赐,非要“好事成双”收复燕云之后才给,结果可想而知,刚打完灭国大战已是强弩之末的宋军如何能赢,连最起码的赏赐都不肯给,兵士们哪有兴趣卖命。又想驴拉磨,又不给驴喝水哪有这种好事。

本来还能有奇兵之效,毕竟辽国也没料到宋朝这么拼,灭了北汉不做休息就立马上来拼命,根本没有准备,重兵都在后方,有点懵,于是前期被打得一溃千里,如果宋军士气高涨的话倒有可能得逞。综上所述:我认为,赵匡胤是不具备一个皇所应该具备的雄心大志和眼光,也没有皇帝应有的能力和坚定意志力,更没有皇帝所经历的磨难和斗争,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手下,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給砸中了,所以也就别期望,宋朝能够像汉唐明本朝这样的伟大辉煌了。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10

赵匡胤重文轻武,宋朝军事实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