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胜券在握,还是兵行险着?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胜券在握,还是兵行险着?

2020-07-23 15:59阅读(94)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胜券在握,还是兵行险着?:自古政变,哪有胜券在握之说,都是兵行险招。秦王李世民一路南征北战,但他深知,自己并非指定的继承人,若想逆

1

自古政变,哪有胜券在握之说,都是兵行险招。


秦王李世民一路南征北战,但他深知,自己并非指定的继承人,若想逆袭皇位,只能自己争取。事实上,李渊和李世民这对在公元七世纪的马嘶弓鸣声中并辔而行的父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暗中的较力。几乎和结交刘文静同时,李世民的帐中常客的名单里,还有武将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等一批重量级人物。攻入隋都后,李世民由于战功卓著,被封为秦王,不但官拜尚书令,同时还兼任右武侯大将军,这样的一个角色,自然成为李世民延揽八方之才的重要招牌。《旧唐书·太宗本纪》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就是在这段招兵买马的过程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这些名字,共同构成了秦王集团的中坚力量。

而太子李建成眼看自己的弟弟羽翼渐丰,倍感压力,他一面和胞弟李元吉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一面在后宫中建立阵营,企图以“枕边风”吹向父皇李渊。在自认为占据了外廷和内廷的主动后,他率先出手,在李世民单枪匹马随李渊去仁智宫避暑时,密示李元吉与庆州都督杨文干汇合,欲置李世民于死地,后因事败,被李渊叫去仁智宫质问,当时李渊曾当着李世民的面抛出这样一句承诺,“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然而,就在说出这句承诺之后,李渊在立储问题上又采取了暧昧的态度,而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儿子们的最后决裂。

当李建成在此后夯实太子之位的过程中,不断剪除李世民羽翼,最终欲将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重要谋臣逐出秦王府,并向李渊提出要调秦府骁骑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进击突厥,秦王府帐下将士最终被逼到墙角,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一出著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李世民当然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更多可用之兵,又没有占据道义上的主动,如果一旦失败,注定会死得很难看。然而,李世民还是笑到了最后,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斩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贞观之治“。当然,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玄武门事变在历史中的迷雾太厚重,这场政变究竟是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不发,还是他在血腥的夺嫡之战中先发制人,涉险出招,谁又能真正说清呢?

2

战略上胜券在握,战术上兵行险招。

对于李世民来说,其对手自始至终都是李渊,李建成只是李渊对付李世民的棋子。武德元年刘文静被杀事件可以认为是父子俩的第一次交锋,以李世民完败告终,当时的李世民虽已有不小的势力,但还远不是李渊的对手,但李渊亲自出手也说明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拥有让李渊忌惮的实力了。同时李渊也通过这件事明明白白告诉李世民,太子之位是不会给你的。这一年李世民只有二十岁。

此后几年李世民并没有放弃,而是拼命建功立业扩充势力,武德四年李世民虎牢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基本统一北方。随着之后的天策上将,文学馆,十二卫大将军等各种官职头衔的加冕,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正式具备同李渊抗衡的实力与名望,不过此时的李渊和李世民关系非常微妙: 李世民的才华让李渊深感震惊,对于太子之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动摇。李世民敏感的抓住了李渊的犹豫,积极缓和同李渊的关系,并祭出了杨文干事件,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废掉李建成,可惜未能成功。

杨文干事件以后,李渊与李世民关系彻底破裂,李渊再无立李世民为太子之心,并大力扶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全力打压李世民的势力。李世民对李渊也终于死心,之后两年的所有谋划都是针对李渊的,比如把班底放到洛阳,已经做好了跟李渊李建成他们打内战的准备,控制收买或渗透十二卫大将军,尤其是皇宫禁卫,到处安插间谍。李世民此人打仗向来都是谋定后动,喜欢后发制人,表面上装可怜迷惑李渊,暗地里早已布局好了一切。就在李渊自以为把李世民削弱到了极限,大家都认为李世民再也翻不起浪开始放松警惕的时候,李世民出手了。

李世民向来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惊天动地,打薛秦,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都是长期不战,随对方怎么叫骂侮辱,唾面自干也无所谓,甚至下令敢言战者斩。等到对方放松警惕,粮尽体乏的时候,己方将士的怒气也被养到顶点,然后果断开战,一旦开战就是不死不休,绝不半途而废。所以李世民打仗,往往不打则已,一打必灭其国。玄武门之变也是一样的路数,表面上被动挨打,唾面自干,兵权及武将被李元吉夺走,谋士被李建成调走,朝堂上被李渊打压,李世民就在这种几乎绝境的情形下忍了两三年,默默完成了全方位的布局与渗透,还赢得了朝野的同情(此时很多中立大臣都愿意为李世民说话),成功降低了对手的警惕性,也成功激起了自己班底的同仇敌忾,像不像李世民一贯的打仗风格?其实到此时大局已定了。

果然,玄武门一开打,李世民就直奔主题,直接挟持了李渊,然后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把两人首级直接挂了出去 ,党羽们自然能跑多远跑多远了。剩下的事就是演一些父慈子孝的戏码了。有人觉得李世民玄武门差点死掉就认为李世民是孤注一掷,其实不是的,李世民打仗历来如此,从来都身先士卒,比这危险的情况多了去了。但并不妨碍李世民每次对敌都是大胜。之所以让人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李世民从来都是亲自上阵的,战场上刀枪无眼,哪怕是必胜之战也有死掉的可能。所以才说李世民战略上胜券在握,战术上凶险绝伦。

但话又说回来,李世民能造一个开国皇帝的反,凭的正是这份与将士们同生共死的品质,李渊坐镇长安玩战略自然安全无比,可也慢慢失了军心。这也是玄武门的时候李渊的禁卫军几乎隐形的根本原因。对方是那个从起兵开始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天策上将,为什么要反抗呢?甚至说白了,李渊的禁卫军本身就是李世民建立的,李渊造反之前被监视的很厉害,招兵买马的事情都是李世民在做,之后纵横天下也都是李世民在统帅着这群人。李渊既然不想吃打天下身先士卒的苦,那就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

再说李世民和李渊,李渊直到公元615年才掌兵权,在山西地区剿匪,李建成在河东老家照顾家小,李世民则跟随李渊征战,616年李渊已有反意,但是被隋炀帝的人监视的很严密,所以暗地里让子女及亲戚们做准备:李建成在河东收揽势力,李世民则在太原招降纳叛,平阳公主和李神通等则在关中扩充势力,617年,李渊造反,班底一部分是李渊收纳的,一部分是李世民在李渊的默许下招纳的,平阳公主和李神通在关中聚集了几万人,只有李建成在河东一事无成,还让老五李智云被杀了,某种程度上李建成是不及格的。

后来打西河,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出兵,很多人说是李世民蹭李建成的军功,其实我觉得是李建成在蹭李世民的军功,李建成从来没有打过仗,也没有任何自己的班底,还丢了河东老家,恐怕太原的那群亡命徒对李建成是有看法的。而李世民在太原已经打了几年仗了,不仅战争经验丰富,还有足够的班底势力,没有李建成的话李世民也可以打赢;但是没有李世民的话李建成能不能镇得住这群亡命徒都是两说。其实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意识到李世民在太原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开始让李建成分李世民的兵权。起兵后两人也基本平起平坐,但是李渊经过实践发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确实要胜过李建成不少,所以打下长安以后还是让李世民继续统兵。

武德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而改变了李世民的一生:

先是隋炀帝死了,李渊称帝,但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虽然功劳大于李建成,但只能是秦王,一个叫野心的东西开始生根发芽。

然后是李世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了败仗,李世民很快吸取教训,再战灭了对手,经过失败与鲜血的洗礼,一个威名赫赫的军事家彻底成熟了起来,并开始自创属于自己的一套军事理念。

最后是刘文静被李渊、裴寂和李建成联合杀了,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是晋阳起兵的三大首功之臣,被赐予两次免死金牌,而且刘文静是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虽然李世民用尽了一切办法求情,但还是被杀了,这件事对李世民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拥有两次免死金牌的开国元勋说杀就杀了,那杀他一个秦王也不在话下。自此李世民正式告别了政治上的天真与稚嫩,一个深沉有大略且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总之,在多种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下,这一年,一个刚满二十岁却又野心勃勃,政治上深沉冷酷,军事上用兵如神的怪物产生了,然后整个天下都开始为之战栗。

以上内容整理自网络

3

玄武门之变绝对是古代历史上争夺皇权最血腥的时刻,李世民一战杀死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及他们俩的所有子嗣,可以说手段简直太残忍了,虽然作为最后的胜利者,李世民成功逼迫李渊让出了皇位,但是这场政变对于李世民集团而言,根本就不是胜券在握,反而是走投无路,不得不兵行险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世民绝对是唐朝建立的第一功臣,从跟随李渊统兵攻下长安之后,李世民统帅大军先后消灭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可以说李世民打下了唐朝的半壁江山,也是因为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李世民随着战功的不断累积,李世民成为了唐朝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政治人物,在唐朝建立之后,根据《旧唐书》记载:高祖受禅,拜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在平定薛举之后,秦王李世民被册封为太尉,陕东道大行台,根据《旧唐书》记载: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长春宫,关东兵马并受节度。寻加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等到灭掉刘武周宋金刚之后,诏就军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后面直接率军攻打王世充,等到虎牢关一战解决到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世民已经封无可封,也就是说在唐朝的官僚体系中,李世民已经是站在最高位的官职了,所以李渊开创性的为他专门设置了一个官职,也就是天策上将,根据史书记载: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最重要的就是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可以自行招募幕僚,成为独立于朝廷的“小朝廷”,也就是这个权利才是最让李建成忌惮李世民的地方。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简单了,李世民集团和李建成集团在进行夺嫡之争,只不过此时两个人都是希望能够通过比较和平的方式将对方打败,也就是说他们要通过李渊来打到对方,所以这个时期出现多次的试探,比如李建成请李世民赴宴,最终李世民中毒差一点挂了,这里面就充满了阴谋的味道,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世民陷害李建成,期望能够通过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样他就可以像杨广那样名正言顺的成为太子,这个时期也是李渊犹豫不决的时候,不过李渊的态度让我们看得出来李建成并不是历史上记录的那样懦弱无能,否则李渊干脆就直接废除他好了,哪里还会弄出后面兄弟相残的悲剧呢?

李建成和李世民甚至期望能够通过李渊的嫔妃来影响李渊的判断,在这方面李建成占据较大优势,毕竟李世民长期统兵在外,而李建成留守长安辅佐李渊,怎么都要比李世民有更多入宫觐见的机会,也是在这些人长期的影响下,最后李渊决定站在李建成这边,坚定了李建成作为继承人的事实,所以他做出了一些对于李世民集团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安排,比如武德九年的时候,突厥侵犯唐朝边疆,原本这样的事情负责统兵的一定是天策上将李世民,可是这次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统帅出征,同时将秦王府的武将如尉迟恭、程咬金和秦琼等人出征,并且外派到外地为官,同时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也被李渊遣散了,其实这个时候李渊就是通过这个行动在向李世民以及群臣传达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李世民绝对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了,可以说李世民要么选择接受这样的安排,下半辈子做一个闲散王爷,要么也就只能通过政变的方式来博得一份富贵了,因为通过李渊废立太子的道路此时已经被李渊自己堵死了。

所以说摆在李世民集团面前的也就只有这么两条路了,因为李世民长期统帅军队,也就让李世民在军队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这些武将们大多数都是跟随着李世民建功立业的,所以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员都是武将以及秦王府的谋士们,而支持李建成的人大多数是文臣,其中不缺乏开国功臣,比如裴寂,当然这里面分量最重的人就是李渊了,所以正是这个事实,让李世民经历最初的犹豫之后,也就选择了兵行险着,也就是发动政变,最后派遣人将长孙无忌以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秘密接入秦王府商讨政变的事情,经过这些人缜密的分析渡河安排,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甚至争取军中实权派的支持,不过李靖和李绩等人保持了中立,然后也就有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了。

李世民等人谋划的结果就是利用天象陷害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宫廷,最终李渊决定第二日让三个人对峙,所以李世民也就趁着这个时机,利用早已经收买的玄武门守将常何,事先潜伏在玄武门,等到第二天凌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带着少数几个人来到玄武门的时候,李建成被李世民亲自射杀,而李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杀,然后尉迟恭身穿铠甲,手持武器进入皇宫,面对李渊说出了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派遣他保护李渊的安全,最终李渊选择了妥协,将兵权交给李世民,而李世民则消灭了太子府和齐王府的武装,以及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所有的子嗣,真的是一个不留,等到政变第三天的时候,李渊册封李世民成为太子,并且“庶政皆断决”,也就是国家大事都有李世民负责,可以说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是没有皇帝称号的皇帝了,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给李世民。

可以说,我们通过玄武门之变前的动态,也就能够明白在政变发生之前,整个形势对于李世民而言绝对是非常不利的,李建成花费重金收买李世民麾下的武将,比如尉迟恭和程咬金等人,因为这些人是李世民最坚定的追随者,所以李建成等人的企图失败了,最终选择了将他们外派到外地为官,利用这样的方式削弱秦王府是实力,还利用李渊遣散了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十八学士,可以说如果李世民任由事态的发展,李世民只能够做一个闲散王爷,或者说任人宰割了,所以对于李世民集团而言,如果不去拼搏一把,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了,而这就是一种兵行险着,只不过李世民尽管兵行险着,但是也不是全无准备,利用淫乱后宫的借口,创造出了最佳的偷袭机会,最终一举拿下李建成和李元吉,让他处在了绝佳的有利位置,后面李渊认清了现实,主动放权,才让李世民成为了这场政变的胜利者。

4

早有预谋

李世民当时和李建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李渊也不是不想放一个出京,但是放一个出去的结果就是大唐分裂,故李渊就让李世民和李建成留在了京城,他们斗总比大唐分裂好,因为李渊没有料到玄武门之变的结果。

都留在京城的局面就是谁最终得到胜利,李世民手下那一帮子不安分的文臣武将天天怂恿李世民杀李建成,李世民即使心里面不愿意也会被逼上绝路的,一方是自己政敌兼亲兄长李建成,一方是和自己出生入死的手下。李世民也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所以就选择了不让跟自己出生入死的手下寒心,便一起悄然的谋划了玄武门之变。

成事在天

虽然李世民一方早就有详细的谋划,但是最终成事还得看看天命在不在李世民,天命若是不在李世民这边,即使李世民谋划的再周密,也会为李建成提供逃生的机会。

很显然天命的确站在了李世民一方,李建成都没有来得急准备,命就被突然袭击的李世民收割去了,事实说明,天命还是会站在有充分准备的一方的。


玄武门之变,虽然李世民谋划的甚是周密,但是凡事都有万一,风险当然还会有。所以客观的来说,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胜算非常大,但是实际行动的时候还是蛮风险的,不过最终准备充分的李世民克服了风险,最终赢得了帝位。

5

个人观点:是早有预谋。

为什么早有预谋呢?

一、功勋卓著、却未被立为太子。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李世民全力支持李渊起兵,并战功卓著,当年十一月就占领长安。为了稳定隋朝其他势力,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封唐王。第二年,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在起义过程中,李世民从谋划开始,到组织起义几乎是一手包办,李世民可以说是起义的总策划,但在建国后却只封为秦王,即使李世民没什么怨言,但手下大将、谋士裴寂等人可定不满,这对李世民内心变化一定会起到催化作用。

二、统一各方,却遭人嫉妒。

李渊建立唐朝时,管辖区域只有关中和河东一带,为了统一全国,李世民多次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共有四次比较大的作战行动。

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平定关中以西地区。

第二次: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平定唐朝的北面区域。

第三次:洛阳、虎牢关之战,扫除唐朝统一两个最大障碍: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此战,称为唐朝统一全国的最重要战役,使唐朝以东的河南河北地区基本稳固。

第四次:扫除窦建德残余势力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经过几大战役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人才。

随着李世民地位不断提高,两大权利集团的矛盾日益渐深。李世民的地位和影响已经影响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三、多次被诋毁,只有应变。

从公元621年虎牢之战结束,但公元626年发动政变,当时两大权利集团,明争暗斗,最后发展为流血事件。

随着虎牢之战结束,李世民被称为“天策上将”,太子李建成就开始采用各种手段,收买李世民手下,这是其一。

其二,李建成与李元吉勾结,预用毒酒害死李世民。

其三,李建成与后宫嫔妃勾结,蛊惑李渊,削弱李世民影响。

由于后宫宾妃的蛊惑,李世民地位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带领手下亲信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从当时两大权利集团斗争了6年来看,到后期李世民肯定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对于文武双全的李世民来说,心中应变之策。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早有预谋,基本上可以说胜券在握。

6

首先,李世民在建国之初是战功卓著的,为李渊开国立疆创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是遭人恨的。但是李世民一直在隐忍,兄弟痛恨他,联合父王的妃嫔诽谤构陷他。无非就是看着父亲颜面,兄弟情谊,王室尊严,这些他都忍了,而且忍了很久很久。但当他真正意识到这所有的忍耐并不能换回自己一条卑微性命的时候,他才作出这个决定,他的境地只能是一场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吗,也有人会问,李渊在干嘛?李渊对家事的态度是难得糊涂,江山已经打下,至于后事如何料理,一切都交给命运和他们自己吧,一家人的事情向着谁都不是。

  


  虽然李世民功勋卓著,但不能因为这个就给他说法,十个手指都是肉,一家人哪能那么公正,算的那么清楚,那么功利,还能算是骨肉之情嘛?是非难辨,他的治家能力只配做个糊涂的和事佬。所以背后并没有能为李世民主持公道的权威,没有权威就只能自己做权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李世民来说是个玩笑也是挑战,但这挑战中暗藏着人生的机遇和转锋,所以李世民的境遇更多的是无奈,是别无选择,实力已成,低调难为,我觉得李世民当时的心情是悲伤,是失望。

  


  之后,他的想法变得很简单,就是活着,有尊严有胆量的站着活!其实,他不知道,最黯然神伤的是他的父王李渊。这一路,不曾打压挫伤他便是对他最大的疼爱和保护,可自己却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从当时的战功和人才储备都比李建成高,玄武门之变也是有预谋的,或者李世民是迫不得已且带有野心发动的(成功了部下也会加官进爵所以部下也会让他发动,不然都得完蛋),帝位之争本身就是残酷,如果李世民不争李建成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他。

  


  当时李靖站在中立位置,所以李世民就稳了,李世明上位后因为帝位来路不正一直想超越秦皇汉武。证明他得到皇帝是可以让人民幸福的唐朝粮价(李治时期)是所有朝代最低的,人民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最强,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所以李世明的可以比肩秦皇汉武。但是后期李世民和那两位一样追求长生而死。(后期装备等级都顶级了,后期浪死了)他的帝位来路不正,李治帝位来路不正,所以后期唐朝帝王的帝位很少有嫡出老大当皇帝的。

  


  如果李世民知道地球是圆的,其它地方还有更大的地盘等着他去征服,而大唐的领土估计会扩大一半,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次极冒险的行为,是李世民走投无路才采取的行动。我们先来看看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和东宫建成的矛盾已经世人皆知了,武德年间李渊已经开始着手削弱李世民,到武德八年,李世民在长安的实际力量已经比东宫弱很多了,但是李渊并没有对李世民本人做出实质上的伤害,因为毕竟都是他的儿子。到武德九年李渊决定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拿到朝堂上对簿公堂,也就是分个对错。

  


  这代表李渊要真正把李世民的力量拔干净了,李世民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发动了之前谋划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之中,李世民险而又险地杀了建成和元吉控制了皇城,但是东宫和齐王府的将领府兵开始攻打皇城,李世民在兵力上有绝对的弱势,时间一长皇城必破。所以他不得已割下建成和元吉的头颅展示给东宫和齐王府的将领,得知自己的主子已死,这才停止了进攻投降了李世民。若是想有些人说的那样李世民能十拿九稳打赢东宫和齐王的兵力就根本不必割下自己兄弟的头颅,给自己增加恶名。

  


  最后,大唐的天下可以说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的,其个人才干和综合实力是完全吊打太子李建成的,要不是囿于储君必须要立嫡立长的这种儒家规制,你说以这种能力和实力差距,太子怎么可能会给李健成,而玄武门之变从战略上讲是一次釜底抽薪的斩首行动,只要杀死建成元吉控制了李渊,就是李世民的胜利,但是这个行动并非上策,是李世民逼不得已的冒险行为,是一场豪赌,并不是十拿九稳,镇定自若。但个人认为造成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这种惨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当世的皇帝,不能妥善处理两个儿子间的矛盾关系,可以说李渊都不知道该选哪个作为继承人,我还觉着他从内心深处是更倾向于李世民的吧 。

7

兵行险招。

8

李世民是早有预谋,手下积极参与,甚至于鼓动怂恿李世民。李世民有称帝之心,手下亦有保全自己性命和封妻荫子的想法,才促成玄武门之变。

太子李建成肯定是想巩固地位,但心存手足之情,只是没有想到同胞兄弟下手这么快这么狠。否则,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深夜进宫面见父亲李渊的时候不会不带手中兵将。而且老四李元吉还劝建成,要带卫士,不幸被他否决。结果,被老二擒贼擒王,一箭夺命了。李元吉是站错了队,只有一死了之。

皇上李渊其实不是无能,是太重骨肉亲情,根本没有想到如此结果。否则不会深夜召儿子进宫调停儿子之间纷争,以至于老二伏老大,还顺带老四,骨肉相残,痛失两子。

这就是政治。所以说政治是残酷的,李氏兄弟之间的关系无解,只有玄武门之变才能解。即便没有玄武门之变,一定有玄文门之变。如果玄文门之变老大干掉老二,一定又发生其他的什么门之变。这是老大与老四之间的干架。老四李元吉参与其中是有目的的。老皇帝李渊的位置很难让他坐上去,上有老大老二,老三虽故去,但也轮不上他。李元吉参与老大与老二之争,肯定是有目的的,动机一定不纯。

纵观当时的历史环境,玄武门之变一下就结束皇位之争,新的扛把子大哥马上确立,天下太平了。否则,又会有三王之乱诸如晋朝八王之乱,天下不定乱成什么样。所以说,玄武门之变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9

杀兄弟欺父夺权。贞观难掩玄武变。

10

兵行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