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2020-07-23 15:59阅读(65)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要避免朱棣篡位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一,学习汉朝的推恩令,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藩王的儿子们都能分享封

1

建文帝朱允炆要避免朱棣篡位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学习汉朝的推恩令,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藩王的儿子们都能分享封地,如果藩王不同意,他就会得罪了自己的那些嫡子之外的儿子,这些有了继承权的儿子们,也能牵制藩王,藩王们不可能个个都跟每个儿子翻脸。这样就能达到慢慢削弱藩王势力的目的。

二,对个别违法的藩王情节严重的,可以关押,还可以削减封地面积作为惩罚,可以提前把他们的爵位让他们的儿子承袭,这样,他们的爵位还在,但不是朱允炆的叔叔,而是朱允炆的堂弟。封地面积减小,这些不法藩王的势力也会减弱,又不至于太绝情,藩王们也会害怕。被关押的藩王爵位还在,因不法行为受到处分,他们应该会老实许多,也没有理由产生怨恨,别的藩王必定也无话可说,也会引以为戒。

处置那些不法藩王,本着真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巧立名目、强加罪名达到削除诸王的目的。态度真诚,心态摆正,让藩王们心服口服,朱棣也就没有理由谋反。

三,朱棣几次上书要求罢免齐泰和黄子澄,朱允炆罢免了他们,但这两个人仍然居住在京师。既然已经罢免了这两个人,把他们安置在外地,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又不是要杀了他们,能够安抚朱棣的情绪,让他退兵,这可以答应。

四,徐辉祖虽然是朱棣的小舅子,但他还是很忠于朱允炆。朱棣谋反,最大的阻力反而是徐辉祖,徐辉祖大败朱棣的军队。徐辉祖得胜之后,朱允炆把徐辉祖召回。徐辉祖离开前线战场,朱棣立刻反攻,朝廷军队很快被打败,朱棣的军队不久就打到南京。

徐辉祖和朱棣的关系密切,他只是打败朱棣的军队,朱棣还活得好好的。所以,只要朱棣还在,战事就没有结束,朱允炆应该命令前线将士不能放松警戒,必须团结协作,最好别让徐辉祖离开前线战场,即便没有杀了朱棣,只要能阻止朱棣南下,也能达到目的。

五,面对真正的谋反,朱允炆应该学习一些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恩威并重。施行仁政的同时,在平定谋反这样的事情上,手腕要硬。

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恩威并重就不需要说了,朱元璋很尊崇孔子和孟子,尊崇儒家学说,他在战争年代就经常祭拜孔子。朱元璋尊崇儒家学说,尊崇孔子和孟子,并不妨碍他该杀就得杀,甚至可杀可不杀也要杀。朱允炆哪怕学到朱元璋的一半杀伐果决,也不会输给朱棣。

2

很多人觉得建文帝被篡位是因为削藩才逼反了燕王,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于两种治国理念的对抗——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的对抗

朱元璋和朱棣的王朝都是以军事勋贵为中心,武将地位很高,帝国是军国体制的,有点类似秦国,有强大的扩张能力。

建文帝则不一样,他和他父亲一样,是在儒家师傅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建文帝继位以后,他的心腹是谁,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个儒生对建文帝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以方孝孺为例,他是著名的学者,以文章和思想著称,虽然未中过举,很晚进入官场,但是却很快就升为翰林侍讲。这个人特别懂《周礼》——关于周朝政府的经典著作。他发现了明朝统治的缺点,因此建议皇帝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思想和形式实行仁政。(太理想了)

当时,年幼的建文帝对着几个人那真是言听计从,发起以一系列政治和制度的改革,实际上这些做法极大的背离了朱元璋所做的安排。为了贯彻这些改革,建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升为行政负责官员。建文帝对行政机关和制度进行修改,加强了文职行政功能,也就是提高的文官的权力。比如朱元璋以前要求国家事务必须由他一个人进行决断,翰林和六部尚书只能提供建议和执行命令。而建文帝却召集这三个士大夫共同“参国政”,他们既可以制定政策,又可以执行政策,这大大背离了朱元璋所定的制度。

1395年,建文帝听了方孝孺的建议,将六部尚书从二品提高到一品。在明朝官署的大小和数目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文帝有意识将政权牢牢控制到文官手里

建文帝那时候,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的权力之大,完完全全背离了朱元璋所定下来的制度,他们三个人在朝廷中,简直成了皇帝的化身。

其中比较重要的措施其实有以下几个:

1.改进了朱元璋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

朱元璋曾经颁布一系列法典,并让这些法典成为明朝的法律准则,比如《大诰》。但是建文帝却认为这太过严酷,所以他禁止这些准则。当然,后来这些法律准则又被永乐帝重新使用。

2.财政方面

最重要就是减轻了江南的土地税,特别是富庶的苏州(当年朱元璋打苏州特别艰难,吃过亏)和松江的土地重税。苏州的税收有多重呢?苏州当时占明朝耕地的1/88,而赋税却是9.5%,相当于普通地方的9倍之多。虽然朱元璋以及开始减税,但是建文帝的减税力度大大超过了从前。(江南主要是士大夫的中心)

3.限制佛教,道教

朱元璋其实对佛教和道教都是免收土地税的,这使得他们可以占有大量的土地。建文帝却命令每一名僧侣拥有不超过5亩的免税土地,多余分给农民。

4.削藩

建文帝让儒家的官员辅导诸王的幼子,王子还不能够参与文武政事。这和《祖训录》是极为相反的,朱元璋可是有意让诸王封国成为明朝屏障的大战略。后来黄子澄和齐泰还积极拥护削藩,一年之内,五个藩王相继倒下。

这是这些推行的措施才给了燕王叛乱的口实。

燕王是以什么理由反的?

1.他依据朱元璋的《祖训录》,背弃朱元璋的遗志(的确是的,没错吧!)

2.指责建文帝受到齐泰、黄子澄等人诱惑,对诸王进行加害(的确是的,让他们没有什么重大的功劳而身居高位,说不过去吧,而且确实无缘无故削藩。汉文帝,汉武帝削藩,毕竟离汉朝建立已经好多年了,你爷爷刚死,你毛都没干就想对叔叔们的下手了。)

3.他有义务执行《祖训录》

来看看永乐皇帝是什么特点,职业军人出身,对打仗有着极大地兴趣。他讨伐蒙古,并吞安南,和某些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派郑和下西洋——这一切都大大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所以说燕王的胜利是军人权力对文官政府的胜利。

3

一,扣留朱棣的三个儿子在南京,不能让他们回到北平。

二,安抚其他藩王,孤立燕王朱棣。

三,封赏朱棣手下众武将,收买人心。

四,不要对耿炳文说那种妇人之仁的废话,放手去做就好了。

五,将朱棣的封地改封反南方偏远的地方。

六,最后一招,杀了李景隆。

只是事后诸葛亮罢了,马后炮而已,呵呵!

4

说实话,彻底解决藩王问题,谁都不敢保证,但只是在位期间避免燕王篡位,实在是不要太简单。

只要不削蕃,听爷爷的话,几十年之内(基本上包括了自己的在位期了),藩王的实力膨胀不到能和中央相提并论的地步。朱棣再有野心,这要是掂量掂量自己实力够不够的。护卫限定就那四五万兵力,跟整个中央打,实在是不要太难。朱元璋的政策虽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但是运行个几十年不出问题还是没问题。燕王谋反说到底,就是被逼得没办法才去赌一把。

哪怕建文帝真的铁了心要削蕃,温柔一点,先从朱棣下手,剥夺了护卫之后送到南方小镇好吃好喝供着。其他藩王不说乖乖听话,至少不会被逼得这么果断。

哪怕前面路全部走错了,给了燕王足够的准备时间,而且燕王成功造反,在李景隆领兵失败之后,找个理由把李景隆发配出去,最后朱棣打到南京,只要没有李景隆开门,死守南京等到各路勤王军队支援,难度也不大。

说到底,篡位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燕王靖难过程中,各种极端的条件,从建文帝开始不采取举动,到放人质,给燕王免死金牌,再到天气影响,再到李景隆故意送。这么多极端条件综合到一起,才成功,建文帝只要能规避掉其中两条,估计死的就是燕王了。

5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削藩。因为其它手段无论怎么样终究还是会有威胁。

朱元璋早年出身于寻常百姓之家,可谓是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才有了九五之尊的成就。

明朝刚奠定基础,历史又上演了一幕幕的“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朱元璋大肆屠戮开国功勋以确保子孙江山稳固。朱元璋对待开国功勋是磨刀霍霍,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孙还是很不错的。就算是喜欢的子嗣,也几乎是等同对待。各个子嗣不是封王就是封爵。

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封为藩王,除了父爱之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这些藩王成为保卫大明江山的最后屏障。但最终结果确实不容易,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把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的帝位给截胡了。

此时我们也不能说分封制度是错误的,纵观封建王朝2000余年。之间也是在循环上演中央集权和分封制度的矛盾循环。所以对分封藩王无法简单的评价对与错。只能说看当今时局而改变。

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现地方强权威胁中央,帝王为了摆脱藩王制衡,增强中央集权,大多都会选择削藩,其中最著名就汉朝汉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而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一样。

只要时局需要,削藩确实没错,是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皇权可以做到空前的强大。朱允炆避免藩王篡位,削藩也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注意方式方法。要是方法不对,就会出反效果,比如汉朝的汉景帝削藩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虽然最终消灭了叛乱,但是说明方法还是有所欠缺。

此时换到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的这种情况,削藩固然是没错的。太子朱标因为死得早,而朱元璋又不重新立其它的自己,直接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这就属于特殊情况。朱允炆的皇位是由爷爷隔辈相传的,就会导致他的二十几个叔叔们成了他的天然政敌。

加上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嗣都不错,三次分封了25个藩王(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大儿子朱标是太子),分别镇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个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父亲朱元璋在位时,他们唯命是从不敢造次。

但到朱允炆登基后,这些叔叔级别的藩王无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胁。所以,为了皇位长久,也为了江山稳固,朱允炆决定削藩。

但是朱允炆的削藩可谓是乱七八糟,错的一塌糊涂。当时二十几个藩王,势力可见不小,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是朱允炆能够像汉武帝刘彻那样推行推恩令,和“升级版”的推恩令,削藩基本是可以成功的。不仅能成功而且代价还很小。

推恩令属于阳谋。让藩王的儿子都可以拥有爵位,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出都可以有权利、有藩地,这样就可以可让藩王内部开始分崩离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何况本就是各藩王的子嗣。用这样的阳谋藩王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了咽。

但是这样的情况藩王可以用少生子嗣的办法,权利分散,封地变小。而“升级版”的推恩令解决了这个难题。没儿子不怕,先把藩王的封地划分出为一块一块的,等藩王的子嗣出生就能直接走马上任。要是没儿子就空着。关键分封出去的侯爵是属于朝廷控制的。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采取这样的削藩策略,相信燕王朱棣是不能谋反的,要是谋反最终也会失败。也就能避免燕王朱棣篡位了。

但朱允炆的削藩是太过于操之过急了。即位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削藩,还一个月连削三个藩王,摆脱啊,这是政治,这不是儿戏。好歹等自己实力巩固了再说。羽翼丰满了削藩。这不是摆明了给藩王机会吗!

朱允炆的叔叔在自己地盘都经营了很久,实力也是强大,岂是那么容易被强制削藩的。就汉朝的汉武帝时期算是比较厉害的朝代,还是实行的“曲线救国”的方针。而朱允炆一个刚上位的小孩子(21岁),就大刀阔斧的蛮干是不行的。

不仅操之过急还方法不对。还要强力削藩,因为一点过错就把自己的藩王叔叔降为平民,这能说的过去的吗,好歹给自己的叔叔一条生路,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人,还是手握重兵的诸侯。摆明了不给藩王生路。

而且削藩的时候不先铲除重要的势力,自己本就刚上位,削藩难度就大,要想削藩就需要一个措手不及把大头收拾了,给其它藩王一个下马威,最大的收拾了害怕弱的吗!如果当时先把实力大的朱棣灭了,相信结果就会不同,削藩就不能给强大实力的藩王有机会、时间筹划和喘息。

还有放还质子,掩耳盗铃的做法(把藩王儿子给放回去),已经开始削藩了,傻子也能看出来,在把藩王的儿子放回去了,这不是放虎归山。让藩王没有后顾之忧大干一场吗!让燕王朱棣最终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经历了四年的战乱,并且成功,朱棣在南京即位称帝。

总结朱允炆的削藩就是操之过急,方法不当,顺序不当、自欺欺人。实力不是太强大,可以实行“曲线救国”,汉武帝也是很强大,就没有那么骄狂。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可以不那么直接霸道、操之过急的削藩,而采用“推恩令”的方式。燕王朱棣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认为朱允炆是否操之过急呢?如果朱允炆采取类似“推恩令”的方式削藩结果会不会不同?下方留言说说你的见解和看法。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6

建文帝朱允炆的性和其父朱标相似,缺乏朱元璋那种刚猛治国、残暴滥杀的胆略作风,行施仁政以纠正其祖父执政带来的弊端。

但是,无论做得再好。不可能让掌握兵权镇守要地的各诸候王叔叔们心悦诚服的。尤其是建文帝听从了群臣的建议,为了维护皇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行动,更加激化了他与各诸候王之间的予盾斗争。其实,削藩并沒有错误,错误在建文帝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从势力弱小的周王朱橚开始,使燕王朱棣产生了警觉,也给其提供了养精蓄锐和喘息的机会。姜是老的辣,随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举行了南征行动。

建文帝削藩的主要目标是燕王,釆取的方法是先弱后強十分错误,相反如果能以子侄之礼盛待燕王,出其不意擒获应该为上策。大家知道,燕王朱棣十七岁统兵镇守北京,多次与蒙古军队交战可谓身经百战、诡计多端,颇有太祖之风。朱棣对皇位的继承应该有相同的争取机会。无奈,朱元璋却抛弃儿子传位给了长孙。更为糟糕是朱允炆即位后让这个诸候王的叔叔交出地盘和兵权,朱棣的心情何等愤怒和悲凉啊。

自古以来,无情最是帝王家。建文帝的仁慈和软弱,给了燕王逆袭成功的机会。

7

以上五个回答都正确,但是因为不是历史经历者,肯定觉得出入很大,性格决定命运,小人物改变历史。记住这两句话,就够了。如果你与朱允炆性格很类似的话,我估计改变的几率也不大,但如果知道前后事,改变很容易了。命由已造嘛,何况是个皇帝?

8

以扫荡北元之名!

建文帝亲统六军,直抵北平,欲申天讨以张挞伐!

词旨明壮,威震瀚海。

朱棣听说建文帝来了原地造反?

没借口,没实力,没胜算,嗯,八成连动机都没有。

老老实实接驾吧!

叔侄见面,其乐融融。

什么?当场拿下?

禽兽!那是你亲叔叔啊!

吃像太难看

燕王朱棣无失德之事,又贵为皇叔,怎可如此行事?皇家脸面何存?!

毕竟,建文帝又是如此这般的爱面子。

那怎么办?

办法太多了!

北平苦寒,皇叔辛劳,朕心不忍,着即日移藩江左云云。

把朱棣封在苏杭一代,改封个吴王,哦不行,皇爷爷以吴王建业,不可与人。还是封燕王吧,反正你朱棣后来把宁王封在江西还是叫宁王。

什么?忌惮燕王的兵马?

你干什么去的?

喊朱棣带着他们打北元啊!

输了,把朱棣随便找个地方贬了。

赢了,将领重赏,收为己用,分镇九边。朱棣么,照样封去苏杭。

9

首先,朱棣造反的理由就是退无可退了,朱棣起兵时其实他自己内心还是非常不安的,他并没有必胜的信心;其次,建文帝是否必须削蕃,答案是必须的,因为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是最大的,所以必须削;最后,是否必须马上就削?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时蒙古还在,外患未平,不便发生这种会动摇国家根基的事,而几个藩王都是经历过战争的,远非建文帝可比。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效仿汉朝,慢慢的利用各种借口先干掉几个实力强藩王,可以是调离封地,降爵位等方式和平解决,这是一个几代人的任务,不可以操之过急。

10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一定会遵从自己祖父的教导。


如果我遵循自己祖父的教导,燕王自然无法威胁我的。 建文帝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竟然认为朱元璋没有政治头脑。

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再总而言之,分封诸王会随时威胁皇帝的权力,而朱元璋竟然要分封诸王?

既然如此,建文帝自然只能靠自己了,所以朱元璋尸骨未寒,建文帝就开始对诸王磨刀霍霍了。

如果我是建文帝,在人们教唆我削藩时,我一定会仔细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分藩?为什么在生前,不帮自己去削藩? 如果把这个问题思考通了,自然就不会犯后来的错误。

许多人习惯性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所以建文帝上位必须马上削藩;否则就会危险之极。通常是因为我们上中学时,历史书上有几个片段,太深人心了。

其实呢,那些历史片段,都是断章取意罢了。

正是原因,文帝才敢到去当皇帝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分封诸王绝不是简单的开历史倒车,而废分封制,也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代表了先进的政治思想。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对诸王做了众多的限制。比如,在诸王所在地,还有众多由中央政府任命、指挥的军政长官,与诸王共同管理当地;再比如,分封王了众多王爷,他们各据一方,本身就可以互相牵制。

建文帝猜忌周王,周王毫无反抗之力被流放、被关进监狱。建文帝猜忌代王,代王同样毫无反抗被废为庶人。齐王、岷王、湘王亦如是也!

甚至于建文帝既猜忌湘王,湘王吓得全家自杀也不敢做半点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