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

2020-07-23 14:01阅读(81)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

1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

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

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

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他的幸运,因为没有机会当皇太子,反倒让他能够好好地活着,病死之后还被追封为靖德太子,虽然没什么用,可好歹也得了一个身后名。

李瑛生于706年,后于开元三年,即715年,时年9岁的李瑛被李隆基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李瑛虽然当了太子,可却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可以稳稳当当地等李隆基一死,他便可以即位当皇帝了。

他想从太子变成皇帝,还得继续熬呀,得熬死了李隆基他才能当皇帝。

李瑛熬了22岁,从9岁熬到了31岁,却没有机会继续往下熬了,因为危机已经在向他走来了。

皇帝的后宫实际上是皇权争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哪个给皇帝生了儿子的妃嫔不想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当皇帝的接班人?恐怕除了少数几个难得看得开、看得明白的人之外,没有人不想。

所以,李瑛的危机也来自于后宫。

当时,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作为后宫最得宠的女人,她给李隆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李一和李敏不幸夭折之外,余下二子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即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

武惠妃既然有儿子,也得李隆基宠爱,自然也有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将来当皇帝的心思,所以自然会出手对付李瑛。

她的手段也很直接,跑去找李隆基哭哭啼啼地说,太子结党,想要害我们母子三人,还说皇上您的坏话,您可得给我作主呀。

李隆基一听,瞬间怒了,直接便说要废了李瑛这个太子,连同李瑶、李琚一起贬为庶人,好在当时被张九龄给劝住了。

只是,李瑛、李瑶和李琚三人最后也没能逃过武惠妃的构陷,最终被贬为庶人,开始还说是流放,可还没走几步便被赐死了。

李隆基“一日弃三子”之事,在当时也引起了朝堂震动。

李瑛被废,李隆基是不是又得重新册立太子了?应该立谁为太子呢?李瑛被废,然后被赐死的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武惠妃也在这一年病死了。

如果武惠妃没死的话,凭她受宠的程度,估计只要给李隆基吹吹枕边风,太子之位便会落到寿王李瑁的头上,只可惜她一死,她所作的努力便付诸东流了。

这才便宜了老三李亨,让李亨捡了个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亨成为了太子,心里虽然很激动,可是却如坐针毡呀,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李隆基“一日弃三子”给他留下了很深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上了太子又如何?李隆基一不高兴,还不是一句话便能够废了他,一句话便能够让他死?

当太子最痛苦的便是熬,最怕的便是有一个命长的皇帝老爹,熬不过皇帝老爹。

李亨在738年被立为太子,这一熬,便熬了18年,熬到了755年,他心里慌呀,眼见着没了武惠妃,却又出了一个杨贵妃,更让他害怕的是杨贵妃的受宠程度比起武惠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好不容易熬了18年,如果杨贵妃突然给李隆基生了个儿子,然后学武惠妃构陷李瑛一样构陷他的话,他能躲得过去吗?

李隆基晚年行事全凭喜好,对杨贵妃的宠爱更是到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所以杨贵妃如果真学武惠妃的话,李亨可以说是只有死没有生。

恰好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安禄山造反了!

737年,李瑛被赐死后,武惠妃病死,让李亨逆袭当上了太子。

755年,当李亨危机感越来越强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再一次给了他一个摆脱桎梏的时机,不得不说他的运气确实很好。

他要以安史之乱作为契机,撇开李隆基,先斩后奏地自行称帝,让自己当皇帝成为一个天下皆知的既定事实。

这么一来,李隆基便几乎没有机会再威胁到他的生命,也不能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剥夺他继承皇位的权力了。

李亨所要走的第一步是削弱李隆基的政治影响力和威望,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因为他要等一个最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

李隆基的出逃,显然给了李亨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他在背后推动了一场让李隆基彻底颜面扫地的事——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的威望降到了最低点,这也成了李亨利用自己在军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威望取代李隆基的最好时机!

所以,李亨撇开了李隆基,也没有和李隆基商量,直接便向天下人宣布:我李亨从这一天开始正是即位当皇帝了。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并且尊自己为太上皇之后,面色铁青,但也充满了无奈,他可不想当什么太上皇,这么被自己的儿子夺位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他有多委屈,他也没办法改变,他只能接受李亨给他的安排,因为李亨已经掌控了军权,他没了军权,拿什么去反对李亨?

李亨在756年即位当皇帝,可是也没当多久,到了762年便一命呜呼了。

更有趣的是,李隆基也是在这一年死的,虽然李隆基死在了李亨的前头,可是李隆基死后仅仅过了12天,李亨也紧跟着死了,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这也是有人说李亨死前下手杀死李隆基的原因。

可见,如果没有马嵬兵变,李亨老老实实地等李隆基老死的话,他很可能熬不过李隆基,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当皇帝。

2

在逼着老爹做太上皇的人物中,唐肃宗李亨无疑是比较失败的一位:即便他擅自称帝,将唐玄宗李隆基甩在了一旁,自己却差点死在老爷子前头。正因如此,不少人打趣说:事实证明,李亨的身子骨没有李隆基禁折腾。

此话诚然不虚。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后妃一大把,儿女成群,晚年还能把杨玉环诏入宫中,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当然,身子骨这事儿,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李亨能不能顺利登上皇位,同样十分玄乎。

唐玄宗的猜疑心很重,第一任太子李瑛原本也没有什么过错,竟然在武惠妃等人的谗言和设计下被废,半月后又被赐死。而且,连同李瑛一起被赐死的,还有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人可是李隆基的亲骨肉啊!此事便是震惊朝野的“三庶人事件”和“一日杀三子”。

由于前任太子被杀,李亨算是捡了个便宜。不过,即便坐上太子,他心里也不踏实。毕竟,有这么个生性多疑的老爹,而且身边那么多兄弟觊觎储君之位,没准儿什么时候也就如同李瑛一样,被一撸到底,然后来个恩赐自尽。

但李亨的幸运并未在此止步,谁也没有想到,安禄山有一次“帮”了李亨。由于眼见唐玄宗昏庸无道,加之自恃手握重兵,安禄山突然发难,掀起了安史之乱。在评叛过程中,唐玄宗瞎指挥,先是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又逼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痛失潼关,长安失去门户。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唐玄宗吓得连夜逃窜,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结果,禁军怨声载道,在马嵬驿发动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唐玄宗老泪纵横却连个屁都没敢多放。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执意继续逃窜,但百姓苦苦哀求。无奈之下,李隆基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主持平叛。也正是这一决策,使得李亨彻底拥有了掌控李唐政权的资本。数月之后,太子李亨宣布登基,把唐玄宗隆基晾在了一边。

李亨登基后,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太上皇,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过得十分憋屈,身边仅有老太监高力士还算忠心,一直陪伴左右。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的身子骨已经十分结实,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肃宗李亨则在不久后也离世。

所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极其渺茫:

  1. 以唐玄宗的猜忌心和诸皇子之间的斗争来看,李亨的太子之位不一定能长久;

  2. 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来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继续做皇帝,没住李亨还真不一定能熬过自己老子。

3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将唐朝的历史带火了一把,纵横也在一直解读这部剧,顺便解读了不少中唐时期的人物关系。

《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唐玄宗执政的天宝三载,距离安史之乱仅仅十多年,可以看作是盛世最后的挽歌,与其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古代反恐悬疑剧,不如说是唐代政治权斗。

圣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时候,可以看作是脑袋秀逗的皇帝了,在开元盛世后自认为对自己的统治十分满意,因此在开元二十九年改年号为天宝,想要颐享天年,当时李隆基正好六十岁,可以说是不太中用了。

按照道理来说,如果皇帝倦政,可以采取无为而治,逐渐退位让贤,结果李隆基却并不是对儿子很放心的一个人,他甚至认为威胁他皇位的只能来自他的儿子。

李隆基的这份敏感其实也并无道理,毕竟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可以形容为拿着一把片刀从蓬莱一直砍到南天门,七天七夜没合眼的那种,能够在唐代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最终获胜,并且站稳脚跟的,也不是个善茬子。

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李隆基的政治斗争是其一生的主要使命。

李隆基一朝有两位太子,本来太子之位并不是李亨的,而是李瑛的,李瑛封为太子本来没有什么大过,但是在开元年间却带甲入宫,被李隆基定性为意图谋反,废除之后就赐死了,这件事除了太子李瑛之外,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关于这三个皇子为什么带甲入宫,《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并不明确,一种说法是李隆基的宠妃武慧妃设计陷害,反正最终结果是李隆基一天之内杀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

这种心狠手辣程度,放眼整个封建王朝帝王史都是很难存在的事情,汉武帝曾经逼得太子刘据造反,刘据死后,汉武帝还反省了一下;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亲自求情免除死罪;只有李隆基最牛叉,还没确定李瑛是不是造反,就给赐死了。

所以,李隆基是一个不信任自己儿子的人,相比于儿子,李隆基更信任宦官、武将、和大臣。

唐朝的太子难当,李隆基的太子更难当。

李亨这个太子之位,虽然是捡来的,但是并不好当,搞不好就要掉脑袋,这一点他是深知的。担任太子期间,李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因为点过错就被性命堪忧了。

但是朝臣却并没有打算放过他,对李亨立太子没有拥立之功的李林甫因此想要搞掉李亨,对此进行政治迫害,导致李亨年纪轻轻差点就精神失常了。

李林甫好不容易被扳倒,替代李林甫的杨国忠依然看李亨不顺眼,多次对其进行打压,也多亏当时李隆基岁数大了和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要是真有个儿子,我估计李亨的结局死的比赵四他爹都惨。(总有人问我赵四他爹死的到底有多惨,赵四他爹在房顶往下后空翻,脸着地,你说有多惨)

在狗血的政治斗争,李亨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在安史之乱后,果然玩了一把大的,策划了马嵬坡兵变,尽管上反对太子李亨的人大臣都被如数杀死,杨国忠也在其列,杨国忠死后,大将陈玄礼代表士兵逼宫李隆基赐死杨玉环,李隆基也只得照办。

马嵬坡兵变之后,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李隆基跑到四川,而李亨赶到灵武取得军权,立即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如果严格追究起来,李亨是擅自登基,等同于政变,但是当时李隆基大势已去,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也就没有心气跟李亨斗下去了,对李亨登基也就采取事后默认的态度了,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比这个手段都强硬多了,照样登上皇位,所以,唐代皇位接替再狗血,也得按照剧本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李亨差点死在太上皇李隆基的前面,可以说也都是拜李隆基所赐,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李亨的身体条件变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唐朝的太子本身就不好当,李亨遇到的又是这么一个坑儿子的爹。

4

马嵬兵变,并不是唐玄宗失去权力的核心因素。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逃离长安,是因为安禄山的叛军已攻破潼关,随时将席卷整个西北。但问题是,在唐玄宗逃离长安后,安禄山仅仅是来长安走了一圈,然后又迅速退回潼关一线。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实际上是缺乏占据西北的能力。事实上,唐玄宗决定逃离长安城,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已山穷水尽,相反,是大唐帝国在西北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强大,而且隐隐呈现失控的状态。

当然,这种失控,并不是指西北的军事力量想要脱离大唐中央政府的控制,而是在当时西北军中,要求唐玄宗给大家一个交代的呼声越来越大。换而言之,天下被弄成这样,是谁的责任?

当时,唐玄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西北军追究他失职的责任,然后趁机支持太子上位,所以他才赶紧逃离长安到蜀中。因为,当时的川蜀和江南,仍然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也意味着,大唐帝国拥有着压倒性的物质基础。

在当时的背景下,西北的军事力量之所以无法脱离大唐中央政府,主要是因为西北军的对手太过强大。在西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土蕃、回纥;在东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安禄山叛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巩固的大后方给西北军持续供血,西北军随时可能崩盘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唐玄宗能够进入蜀中,他就可以通过把控川蜀和江南的经济物资,继续控制西北军;接着他再派遣文官或亲王回到西北来节制西北军各级将领进行平叛工作,至于他本人则不用受到西北军的威胁,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当唐玄宗一伙人逃到马嵬驿时,军队突然失控。

总而言之,我们大唐帝国有今天的惨状,到底是谁弄出来的?大家没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却齐刷刷的指向了杨国忠,于是愤怒的士兵将杨国忠给杀死。

当唐玄宗听到杨国忠被杀的消息后,那是惊呆了,因为该来的,终究会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随后的事情。三军将士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杨贵妃也必须死。

虽然唐玄宗一再想保住贵妃的性命,但大家的态度也很坚决。因为,现在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如果杨贵妃还活着,保不准她以后会借机报复。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够安心继续追随您,只能希望您会忍痛割爱。

事情到了这一步,唐玄宗只能下令处死杨贵妃,而这也就是所谓的马嵬兵变。虽然说,马嵬兵变对唐玄宗来说,打击非常大,因为愤怒的军人先斩后奏杀了宰相杨国忠,又逼迫皇帝下令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

但问题是,这只是意味唐玄宗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却并不代表唐玄宗由此失去了权力。事实上,如果仅仅只有马嵬兵变,唐玄宗还不至于失去权力。但是,在后面的向西南转移过程中,太子竟然拒绝和皇帝一块南行,而是独自北上到了灵武,西北军驻扎的军事重镇。

表面上看,太子这样做是要指挥西北军将叛军赶出西北,但基于隐秘的权力博弈,显然是太子想趁乱夺权。如果仅仅于此,唐玄宗依然还不会失去权力,因为西北军如果不买太子的账,太子即便到了灵武,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搞不好还会被西北将领将他抓起来送还给唐玄宗。

但很遗憾,太子抵达灵武后,西北军的两个佣兵大佬郭子仪和李光弼都第一时间表示支持太子,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彻底失去了军方力量的支持。此时的唐玄宗,相当于成为了光杆司令,但他的权力依然没有完全失去,因为川蜀和江南的还在他手上。

如果唐玄宗不服输,他还可以依靠川蜀和江南强大的经济资源,再和太子斗上一斗,胜败也是未可知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白白便宜安禄山。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终于恢复了一个大政治家应该有的胸怀和格局。所以当他听到太子在西北继位的消息后,非但没有追究太子的责任,相反马上追认它的合法性。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正式将自己剩下的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太子,从此大唐帝国的合法皇帝,只有唐肃宗李亨。

5

发动过“唐隆政变”,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功成名就后就骄奢淫逸起来了,不仅后宫佳丽成群,儿女一大把,还恬不知耻地硬是把儿媳妇杨玉环抢了过来让她成为了自己的妃子,晚年还过上了丰富多彩的年轻眷侣般的生活,由此可见,其身体是健康与硬朗的。

唐玄宗的是敏感而多疑的人,由于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杨玉环的婆婆)和宰相李林甫的的谗言,他做了荒唐事,一天赐死了原来的太子李瑛与二王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制造了“一日杀三子”冤案。李亨是因祸得福,捡了个便宜坐上了太子的位置,但摊上这么个多疑的老爸,他内心持续着忐忑不安,因为老爸精明着呢,说不定有一天,杨贵妃怀上了弟弟,自己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李瑛,所以对他来说坐太子位置如坐针毡!

但吉人天相,阴差阳错的,三镇节度使、胡人安禄山帮了李亨的忙;原来,由于奸佞李林甫反对文臣“出将入相”,又别有用心地上书说让番将带兵可以避免文臣怯战的弱点,昏庸的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使安?山后来成为三镇节度使,控制、经营着河北的广大地区,实力日益坐大,其野心也膨胀起来了,待终于有了与唐中央叫板的实力后,安?山竟联手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

老态龙钟的玄宗慌了神,由于天天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乍一指挥军队立即频繁失误,导致潼关失守,万般无奈,唐玄宗只好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带兵抵抗叛军,自己携带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一路逃跑!逃到马嵬坡,禁卫军突然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了心爱的美人杨贵妃。

这边李亨逮到了一个天大的机会,他趁乱在灵武登基称帝了,由于山远水长,玄宗并不知情,李亨有乘老爹之危篡位的意思;待安禄山被杀,玄宗一行回到长安后才明白自己已经不是皇帝了,回宫后唐玄宗被软禁在甘露殿,由于陈玄礼、高力士等先后离开了自己,所以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寂寞空虚中,于宝应元年就驾崩了。

肃宗在位七年,玄宗当了七年的太上皇;如果没马嵬兵变,玄宗有爱妃杨玉环伴其左右,二人志趣相投,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且至高无上的皇位还在,大权独揽的现实谁也改变不了,李亨纵有十个脑袋也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抢老爸皇位;江山美女都有了,是幸福而浪漫的事,加上身体素质好,能轻而易举熬死李亨,所以如果没马嵬兵变,肃宗是没机会做皇帝的。

6

如果没有马嵬驿之变的话,唐肃宗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因为如果没有马嵬驿之变,唐肃宗也就依然还是一个太子。再加上唐肃宗并没有活过唐玄宗,唐肃宗也就只能在太子之位含恨而逝了。

当然,如果没有马嵬驿之变的话,杨贵妃也不会死,杨家依然还是大权在握,唐玄宗依然还是会南逃蜀地避难,唐朝有可能会提前灭亡。而唐朝如果提前灭亡了,就算唐肃宗不死,皇帝之位也和他没有关系了。

马嵬驿之变以后,唐肃宗与唐玄宗彻底决裂,由于唐肃宗在马嵬驿之变中的逼宫行为,等待他的结果只有被废黜太子之位和取代唐玄宗两个选择。很明显,唐肃宗不可能坐以待毙。因此主动出击,远走朔方,取代了唐玄宗而称帝。

从唐肃宗称帝的情形来看,唐玄宗自然是被动让出皇位的。如果不是肃宗登基,唐玄宗一直到死都不可能放弃皇位,更不可能屈居太上皇之位。当唐肃宗登基的诏书由朔方传到蜀地的时候,面对大权已经旁落的既成现实,唐玄宗才被迫承认唐肃宗。

唐玄宗退位为太上皇以后,对帝位和权力的觊觎依然还是比较强烈的。唐玄宗偏居蜀地期间,时时关注着朔方的动态,并且安插了一些心腹企图架空唐肃宗。不过,对于唐玄宗的图谋,唐肃宗都一一化解了。玄宗安插在肃宗身边的人马,被肃宗挨个挨个地清除了个遍。相反,唐肃宗反过来派人将玄宗彻底监视了起来。到这个时候,玄宗干涉肃宗的野心才告终结。

因此,如果没有马嵬驿之变,唐玄宗依然还是会守着皇帝之位不放。而玄宗不退位,肃宗通过正常途径,是很难当上皇帝的。除非肃宗能够多活几年,并熬过唐玄宗。

7

唐肃宗李亨,是在安史之乱的非常时期,在灵武被拥立为皇帝的,其间还发生了马嵬驿兵变,杨国忠、杨玉环兄妹被杀,玄宗西逃长安。那么假如没有马嵬驿兵变,唐肃宗还有机会当皇帝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当时处在什么样一个位置。



李亨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在这之前,他的大哥太子李瑛因事被废杀,当时,寿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正当得宠,这个李瑁,正是杨贵妃的前夫。武惠妃极力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加上权相李林甫的大力推荐,李瑁差点就成了太子。不过,随着武惠妃的失宠,玄宗最终又弃李瑁而改立李亨。

不过,李亨的太子之位当的并不平静,首先就是之前极力推荐寿王李瑁为太子的权相李林甫,李林甫对李亨当太子早就心存不满。从李亨当太子起,到李林甫病死前,长达七八年时间,李亨在储君的位子上都是战战栗栗如履薄冰,李林甫通过个人手腕,逼得李亨两次废妃,在皇太子受到李林甫倍极打压的过程中,身为皇父的玄宗皇帝,不仅没有出面制止,反而也在怀疑太子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危及他的皇权,在皇太子最危险的时候,朝野上下甚至传言玄宗有废立太子之意,可见,李亨在当太子的头几年并不轻松,相反的,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迎接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政治挑战。

天宝十一年(752年),一代奸相李林甫病死。但前虎才去,后狼又至。继任的宰相杨国忠,一边忙着清算李林甫,一边继续死磕皇太子李亨。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好几年,几次险象环生又都化险为夷,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终于找到反击的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携杨贵妃匆匆逃出长安要往成都避难。太子李亨被玄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全权负责平叛。这一任命,等同于监国之实,李亨有了调遣兵马,掌握兵权的条件,为后来发动马嵬驿兵变提供了权利基础。

马嵬驿兵变乃太子李亨一手制造,他先派遣心腹宦官李辅国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玄宗的车队行至马嵬驿时,兵疲马乏,将士饥疲劳顿之际,迅速点燃不满情绪,杨国忠杨暄父子并韩国夫人被乱刀砍死,陈玄礼带领部分禁军将士在玄宗行辕前请求交出杨贵妃,玄宗无奈,含泪与杨贵妃告别,宦官高力士,一条白绫于当夜勒死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的计划是把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推到漩涡中,通过兵变迫使玄宗退位,但陈玄礼并没有这么做,在处死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后,依然表示忠于玄宗,继续护佑皇帝入蜀。随着叛乱的愈演愈烈,玄宗只能继续前进,而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太子李亨,身负平叛大任,他与玄宗注定要分道扬镳。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朔方军所在灵武城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至德,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称帝当日,李亨即派人前往成都向太上皇告知此事。




李亨当上皇帝,而且是在非常时期当上皇帝,马嵬驿兵变可以被认为是助他当皇帝的重要事件。但是,即便没有马嵬驿兵变,李亨作为当了十几年的大唐储君,他的根基已经相当深厚。更何况当时手握地方兵权的两员大将郭子仪、李光弼都明确表示支持太子。身在四川的玄宗,因为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来就要给全天下写“罪己诏”,现在太子继位了,他连“罪己诏”都不用写了。

安史之乱,让太子李亨的太子系势力大大增强,他在储君位十余年,早已是朝野上下公认的未来的大唐天子。没有马嵬驿兵变,即便玄宗顺利逃往成都,身在前线的李亨,负有监国之实,也随时都有可能被拥立为皇帝。

8

唐肃宗李亨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从父亲唐玄宗手里夺过皇权,为什么他好好的太子不等着父皇正常退位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而非要急着趁乱从李隆基手中中夺权呢?因为李亨明白,如果自己不尽快坐上这皇位,那么不久的将来,自己很有可能会死于凶险的政治漩涡中。

唐肃宗李亨从早年被立为太子开始,就已经处于在刀尖上跳舞的这个状态了,时任宰相的李林甫不断地对其进行政治欺压,编造莫须有的罪名给李亨,继而希望扳倒这位太子使皇上另立他人。在李亨之前就有一任太子李瑛,同样是被污蔑诬陷,他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在有心之人的操控下,李瑛的“罪证”被呈递到唐玄宗的面前,玄宗龙颜大怒,下令处死太子及其亲近的同党。所以有这么一个前车之鉴,李亨可以说步步维艰,平时表现的极为低调,在与李林甫的多次交锋中也处于劣势,好几次甚至危及性命李亨也只能忍气吞声。

那唐玄宗对于大臣欺压自己儿子的事不管吗?所谓帝王心术便是讲究一个平衡之道,唐玄宗希望看到的是太子一党与宰相一党之间达到一个相互掣肘的平衡状态,哪怕他们争斗得头破血流,唐玄宗都不会出面调和,除非太子一党已经强盛到无法压制的地步或者太子已经性命垂危,不得不出面的时候。之所以对太子如此苛刻,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害怕,他害怕太子暗中纠结朝臣,发展党羽,最终威胁自己甚至直接逼宫,毕竟皇子发动兵变夺权在唐朝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为防止故事重演,唐玄宗不仅自己对太子冷漠无情,不许朝臣与太子关系太过紧密,同时还默许李林甫等人对太子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打压,将太子死死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在韦坚,皇甫惟明事件中,太子的两位心腹大臣被杀,本人也不得不休妻自保。《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记载: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坚为其兄坚讼冤,且引太子为言;上益怒。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凡坚亲党连坐流贬者数十人。对于太子而言,李林甫这样的一个权臣,不仅机关算尽,心思缜密,同时还深得皇帝的信任,而自己,只是一个对父皇来说甚至有可能篡权,需要时时刻刻防备的儿子而已。

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携杨贵妃、太子、及少数大臣仓皇出逃。而李亨却已暗中布置,手握精锐禁军并命人拉拢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乱局中趁乱而起,以雷霆之势于灵武登基称帝,收拢对玄宗失望的将军和大臣们。此时的唐玄宗忙于逃命,已经没有实力反抗了,只能默许这一事件的发生,李隆基这辈子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以唐玄宗对其皇子们充满戒备的态度来看,李亨别说顺利等到玄宗退位,甚至都很难活到那个时候。前有李瑛太子枉死在前,后有李林甫处心积虑想置他于死地,能在这种危局中小心翼翼的活下来已经极为不易。且据史书记载,唐肃宗仅比唐玄宗多活半个月,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及马嵬兵变,唐肃宗成功继任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

9

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唐肃宗应该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他能当上皇帝,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杀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第二年六月,叛军攻占了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史称“安史之乱”。

当时的唐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对付叛军,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经七十多岁,再不负当年的雄武,他一看情形不对,对外宣称自己要亲自出征以迷惑外人,实际上则安排了出逃的事宜。

唐玄宗首先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又挑选了骏马九百余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宫内的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等亲信从延秋门出发,却对在宫外的皇妃、皇子等弃之不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唐玄宗虽然没有能力管宫外的亲眷,但他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仍然心系百姓。当他们出宫路过左藏库的时侯,杨国忠想要把库房烧了,怕叛军抢走这些财宝,唐玄宗却说,“如果叛军来了得不到钱财,肯定会去向百姓们征收,这样百姓就要遭殃了,还是留给叛军吧,这样还可以减轻百姓的苦难。”

当他们路过便桥时,杨国忠又派人烧桥,这时唐玄宗又说,“这个时侯,大家都在逃命,不能断了他们的后路。”于是派高力士把火扑灭。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唐玄宗还是一个爱民的皇帝,只是此是他已年老,很多东西都无能为力了。

他们因为逃跑的匆忙,没有带太多银两,没有钱买粮食,等他们到了马嵬坡,官兵们都已经疲饿不堪,开始心生怨恨。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这一切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要杀了他,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可是李亨却犹豫不决。

也是该着杨国忠要死,当时有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和他说大家都没有吃的,饿得走不动路了,这时的杨国忠也是饥饿难耐,他还没来得回答使节的话,士兵们就大喊着“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了!”杨国忠一看情势不妙,骑马便逃,还没等他逃远,士兵们追上前把他杀死并肢解了,这也是杨国忠众叛亲离的结果,他的头还被插在马嵬坡西门外示众。

唐玄宗听说杨国忠被杀,心里也是很惶恐,此时的情势他已经控制不了,官兵们已经不听他的话,陈玄礼还说杨国忠死了,杨贵妃也不能再侍候唐玄军,要求把杨贵妃也杀了,否则士兵们便不会再往前走了。

此时的唐玄宗也是无可奈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如果不杀杨贵妃,可能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万分无奈之下只能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勒死了。

后来唐玄军认为这一切都是太子李亨在操纵,因此父子之间出现了隔阂,在叛乱之初,唐玄宗本想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但自从杨国忠和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的李隆基心里倍受打击,沉浸在对杨贵妃的思念之中。

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唐玄宗继续向南去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向北去收拾残兵,没想到没过多久,李亨便在灵武宣布即位,唐玄宗自此被动地成为了太上皇。


可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能做皇帝的机率很小,事实证明李亨的寿命真的没有比他的父亲多出多少,也只多活了半年而已。从自己父亲手中抢走了皇位,太上皇还一直健在,想必李亨的日子也不会过得那么舒服吧。(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10

马嵬驿兵变,是唐玄宗一生中最大的滑铁卢。

已是暮年的玄宗,遭遇了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暴击,爱妃杨玉环被逼自缢,自己的威信也因为兵变而一落千丈,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和打击的玄宗,再不复往日的豪情。

在这次兵变中,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其实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有许多人认为他就是马嵬兵变背后的发动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马嵬兵变后,他才会在中途与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并登基称帝。

有人会觉得奇怪,李亨本身就是储君,为什么要在玄宗最仓皇无助的时候,背弃自己的父亲?难道没有马嵬之变,他就当不成皇帝了吗?

答案可能有些讽刺,如果没有这次兵变,李亨可能真的与皇帝无缘。至少在他本人看来,自己的机会并不算大,也正是因为基于这种绝望的判断,他才会行险一搏。

或许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先例太过耀眼和醒目,唐朝皇帝权力的交接一直都不得安宁。玄宗自己,就经历过神龙革命、唐隆政变以及景龙政变三次危机,甚至他本身就是这些政变的受益者。

靠政变上台的玄宗,从不忌惮“以最深的恶意”来揣度自己的身边人,即使是他亲自册立的太子也不例外。玄宗朝最大的冤案“一日杀三子”事件就与此有关。

李亨并不是玄宗第一任太子,他的前任是二皇子李瑛。古代立储有立嫡或立长两种说法,但玄宗没有嫡子,又十分厌弃因打猎而毁容的大儿子李嗣直,于是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嫡子的二皇子李瑛,因为生母赵丽妃受宠得以上位。

可不用想都知道,这种地位来得有多不稳定,赵丽妃原本因为能歌善舞而被玄宗宠幸,但在武惠妃出现后,这种专宠就被她夺走了。更大的问题在于,得宠的武惠妃同样育有一子李瑁。这样一来,李瑛的太子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这种危机感并不是杞人忧天。

自武惠妃之子李瑁降生以来,就不断在玄宗跟前抹黑太子,这种枕边风的威力实在惊人,玄宗终于以谋反罪将太子李瑛,及与他素来亲近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废为庶人。15天后,更是将三人赐死于长安驿站之内。

这便是震惊天下的“一日杀三子”事件。

玄宗处死三子的原因,并不能简单总结为他对武惠妃的宠幸。事实上,真正让他痛下毒手的仍是猜忌二字。也正是因为生性多疑,玄宗虽然处死了李瑛三人,却依旧没有选择李瑁而是将三皇子李亨立为太子。

和李瑛一样,李亨同样非嫡非长,而且因为太子身份,成了武惠妃新的政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亨面临宰相李林甫及武惠妃对他的联合打压。

对于这种局面,玄宗不可能一无所知,然而让人心寒的是,玄宗几乎从未过问过后者对太子的打压。

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其实是帝王的普遍心理,他们一方面出于责任和义务,需要培养一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储君在自己在位时,就拥有太大的权力和地位,以至于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于是,如同养蛊一般,李亨不得不时刻躲避明枪暗箭。

天宝五年,李亨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考验才真正来临。与他向来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向玄宗上奏,表达对宰相李林甫的不满。

但这一举动并没有撼动李林甫的地位,反而成为后者向太子发难的最佳借口。最后,皇甫惟明被罢,李亨的亲信韦坚同样被贬,他本人虽然并未被问罪,却也几乎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趟。

为了向玄宗表示自己与此事无关,他不得不休掉自己的结发妻子韦妃——韦坚的妹妹。堂堂一国储君,如果不是无路可走,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事情到此仍旧没有结束,同年年底,李亨的第二位妻子杜氏又再次出事。她的父亲杜有邻牵扯到一次“图谶”风波中。所谓的“图谶”就是涉及时政的预言,这种事本身可大可小,但由于李林甫的推波助澜,李亨又险些被牵连。

结果,李亨“故技重施”,再次与自己的妻子“和离”。一年之内,两次大案的牵扯,两次婚姻的结束,李亨遭受的打击实在是太过巨大。

但比起李亨的感受,玄宗的反应才更值得玩味,他一边对于太子的窘境置之不理,对他“断尾求生”的选择冷眼旁观,一边又积极地为太子重新安排妻子。

从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来看,他其实是在用“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方式调教自己的太子。李亨,就是在自己生身父亲的猜忌下险象迭生的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之后的事情,就是我们熟知的那段历史了。安史之乱中,势如破竹的叛军直逼长安,迫不得已下玄宗出逃,而屡屡受制的李亨与早就不满杨国忠的陈玄礼等人一拍即合,发动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马嵬驿之变,是李亨经历十数年压制之后的绝地反击,被玄宗长期猜忌打压的他,根本不敢去赌父亲真的会决意将皇位留给自己。都说虎毒不食子,但依靠政变上位的玄宗,显然推翻了这条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