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设计爱好者,曾从事过多年的设计工作,我谈一谈对设计的认知和理解!



设计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设计:就是通过有计划,有规划的设想,以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通俗点:设计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这样解释够通俗吧)。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生活等差异,对于设计的解释也不近相同,就拿美国工业设计大师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来说,他就把设计定义为: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呵呵,是不是理解起来费点劲,我也有同感,老外就会拽文)!



其实设计这个词,我个人觉得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大家没必要纠结那个答案最标准,最权威,最重要是你自己怎么去理解!

再来谈谈设计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认同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柳宗理(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大师)对设计本质的解读: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创造”,简简单单得两个字!它的内容量却涵盖了一切设计的本质范畴;它可以是艺术层面、技术层面、功能层面、审美层面等等,包罗万象!

最后我想说:设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诞生到发展,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创造新事物、新领域、新思维、新方法,而设计的过程一定是在创造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点个赞!鼓励一下,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83岁的唐·诺曼,已经厌倦了精英主义式的夸夸其谈。

他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是《设计心理学》的作者,苹果的前用户体验架构师。

在「造就思想节·未来趋势」的演讲里,他批评了当今只以少数人为主导的设计潮流和设计教育,认为设计只是为了搞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只有动手去做,才能让其变得有价值。

他还认为,人们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他们拥有创造的工具和知识,并不需要假以他手,自己就能把它创造出来。

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创造,诺曼憧憬着,也正在践行着,这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不喜欢“数字化”这个词,它毫无意义。所有技术都会改变设计。

因为设计就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使用技术,并因此感到兴奋。所以,当一项新技术出现后,设计会挖掘它的用处,同时隐藏它的难点和令人不解的地方。

数字化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各种便利,云储存、协同办公等等,但设计不是专注于生产某个设备,而是创造出宏观的体系,让不同领域的人们能更好地互动,从而创造出更多美妙的体验,改善人类的生活。

它能改变教育,改变医疗,改变人们交流、工作和娱乐的方式。有些改变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些是虚拟的、是数字的;甚至还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人工智能对设计师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工具。阿里巴巴、旧金山的欧特克公司(知名软件设计和数字内容创建公司,主要为建筑设计、土地开发、通讯设施和媒体提供服务)都在开展有趣的尝试。

这会让设计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方式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免于一些乏味的工作,这类工作恰好机器比人类更擅长。

计算机总是严谨周密、操作准确,而且永不疲倦,这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境界,但我们会感到厌烦是因为我们有创造性,想要做新颖的事情。

所以这个项目很好地结合了人类和机器的优点。

我认为设计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领域,它始于艺术和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设计的本质都是工艺。人们使用优质材料制造一个物件,确保它外观漂亮匀称,让人有良好的感受和视觉体验,这就是工艺。大多数设计师都在为期四年的课程中学习如何掌握这门手艺,如何做出美观、精致和奇妙的东西。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应该延续下去。

但这是20世纪的设计理念,而我们谈论的是21世纪的设计。这个概念在不断扩展,设计不再仅仅是制造漂亮的物品。

对我来说,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解决重要问题、系统问题和复杂问题的方式,它的使命就是找出并解决真正的问题这就是我所说的以人为中心、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好的设计思想家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说:让我想想它背后的真正含义。这对设计而言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存在于系统之中,都是其它事物的一部分。一台相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相机本身,而是重温过往经历的一种方式,这正是相机的价值所在。如果你在设计时忘记了这一点,做出的设计就会很糟糕。

在任何领域内,设计都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思考和发展方式,不管是艺术人文,还是写作、舞台指导、公司组织,或是全球商品运输,或是思考如何以更高效、更环保和对人类更有利的方式解决问题,包括我们从未设想过的事情。

我不喜欢我们现在这种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模式。它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一直都是某个非常博学的人给学生授课、说教、讲课。你在听课,但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听,你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你这么做都是因为别人让你去做,而并不是因为你真的重视知识。

学生们连学12年或17年,考试一结束,就把课上学过的东西抛到脑后,然后就不再学习,好像他们已经把这辈子要学的东西全都学尽了。

但这其实是无稽之谈。

我们的教育以学期为单位,一学期三个或四个月,把所有人放在同一个班级,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同样的东西。这样安排最简单,但这却不是对学习最有利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花费在教学上的时间应该取决于所教授的材料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我希望学习可以模块化,一个模块持续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求——三十分钟,或一小时,或一周,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去计划和学习。

我喜欢让学生参与进来。我经常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给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的有趣的问题,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尝试着去解决,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关注我所讲解的基本原理,这时他们也会发现:“啊,那就是我需要的东西。”如果我把这些原理预先教给他们,他们就会感到无聊,不明白为何要如此。

我把这个模式称之为“及时学习”,它能够让你终身受益。

在这个模式中,老师是指导者、顾问,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位老师对应一位学生。它只是另外一种教学模式。关键就在于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我们所说的“同伴指导”,即学生之间互相指导。

如果有人掌握了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就可以成为导师,能够帮助其他学生。他们做得往往比老师更好,虽然老师掌握的知识很多,但这些学生可能更知道哪些问题会难住大多数人。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作“比例调整”,即,在不需要很多教师的情况下就能教育大量的学生。

并且我认为,我们要改变评分制度。分数只是一个对学生做出总体评价的数字,本身不能告诉你任何信息。

我们可以在学习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一个学生所学模块的清单,上面记录“学生学到的东西”(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可以重新学习,再参加测试)。

因此,当他们申请更高等的学校时,学校会问自己:“这些是不是我们想让学生掌握的东西?”或者当你申请一份工作时,雇主会自问:“这位员工是不是具备我要求的这些素质?”这种模式甚至比打分更好,因为它会体现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分数很高的学生。在录取研究生时,如果你的分数很完美,我反而不想录取你。

因为我想要的学生应该具有冒险精神,能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挑战有难度的事情。分数没有那么完美的学生,或许恰好是更有创造力、更富激情的人。

因为大学教育的大部分领域是都是关于深刻理解的,而设计是关于实践、关于行动、关于改变世界的领域。

设计师在进行某个项目时,必须对大学里的所有学科都有所了解。要去问工程师、科学家、人文主义者、计算机科学家、机械工程师、社会科学家……了解不同的人群对一个问题的理解,然后把这些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再采取行动。

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差别是,知识是纵向的,行动是横向的。我们既需要拥有知识的人,又需要富有行动力的人。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我们都需要。

并且我想说,教学是一个有趣的职业,激励别人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研究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贯穿所有学科。

你不必问自己:我是想做老师,还是学者,还是医生,不需要。因为如果你涉足每个领域,反复学习,就能比只钻研一个领域的人还要能干。至少我这一生就是这么做的。我在不同行业反复学习,我涉足了工业、学校管理、教学、研究、产品制作等等,每一段经历都帮助我在另一个领域中做得更好。

生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设计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工作,因此,好的设计师也会是好老师。

编辑:漫倩

审校:其奇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

3

大家好,我是早安杨。

首先,想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小片段: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7d3ba65219a44d1a21100ac46d7e596\

4

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创意性的方案。

设计不只有平面,也不局限于画图。只不过画图是往往是设计的成果。


就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细细一想,就和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设计师概念不一样。

5

设计的本质是颠覆,在80%的常识内,用20%的不同寻常来颠覆传统。举一个桥梁设计的例子吧。

中国桥梁建设的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古至今,我国修建了许多造型奇特的桥。今天就来说说“咧嘴大笑”的桥——位于湖南省洞口县的淘金大桥。一般的桥都两头粗中间细,而它却在桥中间挺着个大肚子,看着不符合力学效应,随时都会垮掉的样子。可是淘金大桥已经在风雨中屹立了30年,坚固着呢。全世界也只有四座这样的桥,它是中国的第一座。

淘金大桥横跨木鱼塘峡谷,两侧是陡峭的岩壁,如果要在这里建造传统的拱桥,至少需要建起2个几十米高的桥墩,费时费力成本还高。于是,设计师因地制宜,设计了这样的下凹式悬带桥。它的传力模式和悬索桥非常相似,钢索被混凝土吊板包裹住,呈倒悬状。长74米的桥,被48根只有5毫米粗,但是抗拉能力极强的钢绳拉住。其中的原理很简单,就像扁担一样,桥梁越靠近中间弯矩越大,需要加大中间部位的支撑力,因此设计成了这样的形状。

如此奇特的大桥是由谁设计的呢?那就是建筑天才吴琦瑛,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自学成才,设计了23座桥梁,总长2434延米。他最擅长的就是巧用材料,节约资源。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搞建设不仅要质量好还要省钱。贫穷并没有限制吴琦瑛的想象力,反而激发了他的创造力,仅耗时8个月时间,花费26万就成功修建了这座“微笑”大桥,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还有很好的观赏性。

科技公元,带你了解最创新的技术,最创意的产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科技公元!

6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设计?”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的范围很大很大,究其本质,不论我们谈论的是建筑、摄影,还是产品设计、时装设计、网页设计或平面设计,总是会涉及到线(轴)、比例、对比和和谐。

线(轴)、比例、对比与和谐也是美术的核心内容。谈及设计,就难免去和艺术进行对比分析。德国著名的设计师库尔特·魏德曼说过“艺术家做他想的事,设计师想他所做 的事。”

艺术家创作作品并不一定有某种目的,艺术本身讲究可以是目的,也应该是目的。一件美术作品可以让观赏者陷入沉思。艺术应该关注自身,并且呼吁人们“思考吧!”

与之相反,好的设计是无声的。好的设计是服务者:它服务于某一目的。设计总是在追求一个目标,设计越不起眼、不被人意识到、隐藏在北京中,就越能凸显和强化它的功能和目的,从而也就越成功。

而这恰恰就是设计区别于艺术的主要方面:艺术引导观赏者去绞尽脑汁,而设计却可以免去了人们不必要的思考。

成功的设计应该能诱惑我们对某样事物产生欲望,让我们爱上它。

7

简单粗爆通俗易懂的说:设计的本质就是以人以本,设计就是为人类提供既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功能又能满足艺术美感观赏的物件。

那么这个设计物件,有虚拟的也有实质的,有小到人眼看不见的也有大到人眼观不全的,有感观触摸得到的也有碰不着的。

人类来到这个地球生存的意义就是创造,而这种创造就需要设计的存在作为支撑。

所以,设计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创造需求。

以上是MrJay阿杰先生对设计的观点。希望本次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关注设计师MrJay阿杰先生,查阅更多设计资讯。

私信:软装,免费领取软装设计学习资料。







8

设计是什么?是一种规划艺术,是一种处理我们周围所有事物的职业,周围所有经由设计的事物,并深入人心,所有的一切都经由某个人设计出来的,实际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设计最主要的角色就是设计师,设计师是需要具备创造力,想象力,执行力,影响力来设计,减少世界上存在的低俗事物的数量,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别人会喜欢,具有影响力和重要性。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在美好,优雅和完善之间,标准并不统一,风格不统一,风格有形,品质无形,能创作出具有一定品质的我们周围的任何物体。设计师必须要把设计看作是为自己而设计,以客户想法而设计,以产品本身而设计,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心态,把自己投入进去,做出好的设计。

设计是一种学习,支持,改进,通过合作的客户和工作项目,形成新的世界观。


9

设计是有目的的,是带着目的去解决问题。艺术制造情绪,设计解决问题!

设计是通过视觉表现来降低传播成本,提高用户体验。

在做设计时候要去想做这件事目的到底是什么,设计能起到什么作用,设计背后的用户人群在哪,使用场景在哪,视觉定位去什么,如何做出差异化,如何获得用户好感,如何让用户更好记住你,如何更好的传播。

所以在做设计时候要认清设计的本质,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10

哈喽,我是嫣然一悟,跟设计玩耍了十几年的八零后老仙女,也是头条号嫣然一悟的作者。看题主的问题描述,主要围绕在设计的定义和设计师工作性质这两方面的疑问。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回答下题主的问题哈。

设计是什么

之前从广义和狭义的方面我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广义上来说,人类通过合理的计划把想法表现出来的过程都能称为设计。狭义上来说,那就是从事各行各业需要合理表现脑洞的工作。

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把设计想的特别高大上,我之前有个朋友,她在宝宝生日的时候亲手做了一个小玩偶送给宝宝。我看过以后觉得好可爱,夸奖她说:真是走心的妈妈,宝宝的生日礼物都是原创设计。

朋友听了有点疑惑的问我:我这个也能叫设计吗?达不到那个高度吧,只是很普通的DIY而已。按照题主的问题看来,这样的小手工艺品能不能算优秀的设计呢?

在我看来不但算是设计,更是包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爱意的优质设计。它并不比那些受人追捧的产品设计大师做的东西差。不仅如此,这个DIY设计还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所以,我觉得只有我们改变对设计的一些固有印象,才能更好的接受设计,也能带动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来接触和了解设计。

设计行业的工作性质

根据我在国内各类设计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来看,各行业的设计师我觉得在原创性方面真有点欠缺。但这也不全是设计师本身的问题,跟中国国情以及行业发展特性都有着复杂的关系。我毕业那会儿,大概是2006年,那时候我完成学业进入一家有2000多员工的服装公司实习。

但在我进入公司之后,发现我学到的东西在公司里能用到地方很少。他们的流程就是来样加工,也就是从国外发来国外设计师设计好的样衣和资料,我们根据这些东西来批量生产服装。

2000多人,可以说全部是从事制造业,当时我想的是:除了毕业作品是我自己原创的。我的服装设计部分所学知识是发挥在哪儿呢?

当然到今天为止可能这种状况改善了很多,我最近一个从事的工艺品设计行业,除了要参考国外客户的意见,已经有了很大个人设计能力发挥的空间。所以说,国内各行业的设计师水平各有不同,但这也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去看。

题主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我不太明白具体是指什么类型。但我猜测应该是指原创度特别高的,专业素质也特别的强的行业大咖。或者是国内外顶尖的设计大腕儿。

不过这样的大咖毕竟还是少数,他们能把专业知识再结合原创思维做出非常受欢迎的作品,而且要保证这类作品的持续输出,才会成为受人敬仰的业界设计强人。但这要受到天分,时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也是题主提出的问题根源。


我是嫣然一悟,跟设计玩耍了十几年的八零后老仙女,也是头条号嫣然一悟的作者。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点点点个赞再走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