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乃虎将孙坚之子,小霸王孙策之弟。在他九岁的时候目睹父亲去世,十八岁的时候又目睹哥哥去世。父亲给他留了一套可靠的武将班底,哥哥给他留了一套不太可靠的文臣班底以及江东六郡之地。也就是说,孙权就是命比别人好,落地就能直接捡三级头,98 K,把他妹夫刘皇叔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不过曹操这话就说的有点恶心了,魏武帝到处占人便宜!先恶心了刘表父子一把,讽刺刘琦刘琮哥俩是猪狗;接着又恶心了孙权一把,仿佛在说孙权这厮只配给我曹操当儿子;最后连刘皇叔也恶心了一把。为啥?谁让皇叔要给孙权当妹夫的。这俩犊子都得给我老曹当儿子!
跑偏了,再回来说孙权。
孙权的前半生还是很努力的,虽然五次伐合肥失利,被后人讥笑为“孙十万”。但这并不能掩盖孙权的光芒,起码父兄的基业在他手上没有垮掉,相反还有扩张。并且东吴一班文臣武将在他手下都还算卖力,很少有听说东吴不服孙权的情况。这就足以证明孙权是个人物!
但是,孙权的性格在长子孙登病死后,突然大变。变成了一个看谁都像奸臣,整天疑神疑鬼的人。
孙登,孙权长子。出生于赤壁之战之后的第二年,当时东吴打赢了赤壁,又夺取了南郡,步入了一个大扩展时期。孙登在此时出生,可谓是喜上加喜,孙权对他宠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就立为了继承人。
黄龙元年(公元229 年),孙权称帝,并立孙登为太子。称帝后没多久,孙权就带着两班文武大臣回到了建业,将孙登留在武昌摄政,还给他配了一部分的官员。俨然有一国两都,两套班子的模式。(后面再解释孙权为什么要把孙登留在武昌)
孙登在武昌待了三年。三年后,实在是待不住了。为什么?喜欢看宫斗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道理:太子离皇帝太远太久,容易被别人做文章。孙权虽说信任儿子,但父子俩毕竟相隔千里,如果别人在后面偷偷使了什么绊子、下了什么圈套,惹得孙权大怒,孙登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因此孙登乘弟弟孙虑病死之机,以吊丧的名义回到了建业,然后就不走了。他跟老爸说:我离家多年,一直都不在您的身边,这样于孝道有亏。而且我是真的特别特别的想您,所以您还是让我留在建业吧!孙权最终同意了孙登的请求,让他留在了建业。
春,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乃留建业。——《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
PS:生在帝王家,亲戚死了,尤其是亲兄弟死了,对于其它皇子来说,真的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到这里,填前面的坑。孙权之前为什么要把孙登留在武昌呢?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留太子登及尚书九官于武昌,使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二郡事,董督军国。
从史书记载来看,孙权并不是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千里之外的荆州,而是让他和陆逊一起镇守荆州。并且孙权还给了陆逊当时最高的行政权利——大将军兼任荆州牧,董督军国。
这也就是说,陆逊才是武昌乃至荆州的实际控制人。名义上,孙权让陆逊辅佐孙登,实际上是孙权让孙登留在武昌,监督陆逊。
为啥要监督陆逊?因为信不过呗!陆逊的权力实在是太过于位高权重了。东吴有三个州,陆逊占了一个,东吴二十三万大军,陆逊统领一半左右。陆逊当时的权力,几乎能够跟孙权五五开,他要是心怀叵测,造反成功的概率是百分百。那要是换掉陆逊行不行呢?不行!别的人没有陆逊的能力,荆州还是会丢。
换而言之,孙权是用陆逊的实力防着魏国的军事入侵,然后又用太子孙登来防着陆逊可能出现的异心。
一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当年的刘备。为什么刘备要让关二爷守荆州,别人都不行?因为只有关二爷的才能和忠诚能够符合刘备的标准。其它的张飞、赵云、诸葛亮都不合适。
所以孙权晚年昏庸的根源就在于此,他是既要用人,又要防人。
当时三国鼎立,打仗是常有的事。孙权要维护东吴的基业,就要舍得放权,给大将们足够的权力,否则东吴的江山要完。这就跟诸葛亮在蜀汉独揽大权,曹爽在曹魏一手摭天是一样的道理。孙权当时安排孙登和陆逊相互牵制,也是为了磨合他俩的私人交情,以免自己死后俩人不和。
应该说这个安排是好的,只不过孙登早于孙权和陆逊先死了。这一下孙权就急眼了!他自己六十岁了,谁知道还有几年能活的?所以要马上立新太子,保证东吴的基业能传承下去。而就是因为立太子的事,导致孙权和陆逊的矛盾激化,促使陆逊最后郁郁而终。孙权也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
孙权一开始想立孙和为太子,可偏偏孙权又很钟爱另一个儿子孙霸,哥俩的待遇一样高。这样一来,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给某些阴谋家提供了投机的机遇。
像陆逊、诸葛恪、顾潭、等手握重权、奉礼而行的大臣就坚决支持孙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当时儒家盛行,陆逊自幼饱读儒家诗书,奉行一贯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他认为太子和鲁王,一为长、一为次,该拥护谁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孙权却不这么认为,他认定陆逊等人就是在押宝,而且你陆逊在荆州,扬州的事犯得着让你操心?
于是孙权和陆逊的矛盾又回到了起点,皇帝不信任镇守边疆的大将!他最怕外边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内臣,特别是太子勾结,一旦有了野心,里应外合,他的江山就不保了。于是孙权就派人质问陆逊,而陆逊也是个直肠子性格,他想回京解释,希望孙权会接受他的建议,岂料孙权怀疑他的意图,不但不同意他回京,反而又多次派出使者赶赴荆州,责问他意欲何为?因此陆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结果就是郁郁而终。
陆逊的死,不仅没有让矛盾缓和,反而让东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最后事态闹大,孙权也不得不下狠手,废黜太子,赐死鲁王,而另立了孙亮为太子。而孙亮又因为能力不行,沦为权臣的傀儡。东吴也因此一蹶不振……
其实纵观孙权的一生,他并不是晚年才防着大臣,实际上他早年就已经如此了。比如赤壁之战时,他让周瑜带兵先行,自己再带兵随后更进,就是怕周瑜有什么小动作,随时都在防着他,只不过周瑜早死,他跟孙权才没有什么矛盾。
但是陆逊贼能活,孙权对他的戒心也是伴着年纪与日俱增。孙权也因为年纪大了,对性格中多疑、好杀的缺陷也不再加以掩饰。对东吴的文武官员,只要稍有差错,就要起杀心。这不是他晚年的问题,而是一直都有的问题!
所以说,孙权为什么晚年性情大变?因为他原本就是这种性格!只不过人到晚年,对自身的克制力没有那么强了,原本人性中的阴暗面显现出来了而已。
另一方面,打击吴国的江东大族,也是孙权必须要做的事。所谓的江东大族,是指在东吴本地的顾、陆、朱、张四个土著大姓。他们人口众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家族与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不仅有钱,而且还在东吴政坛身居要职。在孙权看来,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膨胀,那是不利于孙家在东吴的专制统治的。
说的再直白一点,东吴这个政权,实际上是一个封建领主联盟。孙权是最大的领主,各将领是小领主,各家都有兵。在三国那个年代,魏蜀吴都存在士族膨胀的问题,但只有东吴的问题最严重。这个事,孙权必须要管,否则留到儿子再来管,就镇不住场面了。毕竟曹爽和司马懿在曹魏篡权,孙权是看在眼里的。
最后做个总结:
第一、孙权并不是真的昏,他只是对士族坐大的现象不能再忍了。从本质上,这是也维护自己的权威;
第二、孙权的资历摆在那里,东吴没有人能跟他抗衡。比他老的都死了,比他小的又不如他他强大。以前想做不敢做的,到了晚年也都敢干了;
第三、孙权精明的很,临时前还坑了陆逊儿子陆抗一把。他跟陆抗说,自己以前因为听信谗言,有对不起令尊的地方,这是我的过错。你把以前我给令尊的诏书,全都烧毁吧,千万别让人看见,免得流传出去影响我的英名。临死还要跟晚辈耍花招,玩心眼,这哪是老糊涂的人呐?
当然了,要非说他昏也可以。毕竟中国历史上能活过七十岁的皇帝(包括国王)一共只有十四个,基本上没有晚年不昏的,孙权也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刘彻早年雄才大略,晚年还不是糊里糊涂的。毕竟年纪大了,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来要求老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