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这个题目是谁出的?为什么会出这个题目?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18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东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

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最佳贡献者
2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当年曹操对孙权的评价。

孙权是英雄,是三国时代名君之一。然而,英雄未必一生都是英雄,名君善始未必能善终。当一个人握有无限的权力,久而久之,会滑下腐败、堕落的深渊。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情绪的动物,人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研究历史时,发现人的复杂性,曾经英明的领袖,会变成嗜血狂魔,比如明代的朱元璋。据笔者研究,专制者越到老年,性格越发残忍,其中之原因,大概因为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导致漠视别人的死亡。当他发现权力、富贵以及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在死神到来时变得一文不值时,更会嚣张地、肆无忌惮地在活着时享受权力的快感。当一个人渐渐苍老时,壮年时那种自信渐渐消磨掉,身体的羸弱容易怀疑别人有图谋不轨的企图,随之而来是疑神疑鬼。即便英明一世的汉武帝,晚年时也草木皆兵,屡兴大狱,处死自己的妻儿子女毫不动心,俨然已是人间魔王。

公元238年,即司马懿东征公孙渊的那年,孙权五十六岁,虽说不上老,却已经掌权达三十八年之久。或许是公孙渊的下场让他触目心惊,别看坐在台上风风光光,一旦风光不再,下场比谁都凄凉。孙权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相信权力,而不相信别人。独裁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经常不约而同地做出同一选择:加强特务机构,任用酷吏以威慑群臣。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原本不起眼的人物突然火箭般蹿起,成为东吴帝国人人畏惧的大神。此人名叫吕壹,官职是中书郎,这本不是级别特别高的官,孙权交给他一个新差事,叫“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什么意思呢?就是各级官府、州郡有监督权。这官权力有多大,光看名称是看不出来的。起初吕壹还比较老实,不敢太过分,后来他发现一个事实,这个机构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它刺探、掌握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这个机构,有点类似明代锦衣卫、民国的军统,论别级不一定很高,论实际权力则大得惊人。

很快,吕壹就尝到甜头。什么叫权力,能操纵别人生死就叫权力。吕壹精通法典,凡看不顺眼的人,他只要略施小计,引用法律条文发动巧妙的攻击,可以把无辜的说成有罪,把活的说成死的。几次打击报复后,吕壹更加胆大妄为,自以为是皇帝的猎犬,自然有咬人的权利。于是乎,大臣们最细小的过失,也经他的口传到孙权耳中,然后根据个人好恶添油加醋。

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围所笼罩。其实,孙权时代的特务机构与明代锦衣卫、东厂是不能相比的,只是东吴政治清明四十多年,忽然急转直下,没人能够适应。只有太子孙登还敢于进言几句,可是他哪里晓得父皇的内心世界,孙权一句也听不进去。连太子的话都没用,其他人只好闭紧嘴巴,不发表意见,远远望见吕壹,都不敢正面而视。

吕壹更加胆大妄为了。

江夏太守刁嘉与吕壹有隙,吕壹诬告刁嘉“谤讪国政”,就是诽谤、嘲讽国家政策。吕壹摸准孙权的性格,当了快四十年的领袖,“伟光正”的形象是要的,污蔑伟大领袖怎么行!孙权怒了,刁嘉果然“刁”,拿下,入狱严审。这一审不要紧,吕壹乘机扩大打击面,被株连者甚众。

江夏太守是地方大吏,侍中是朝中重臣,都轻而易举被吕壹构陷,还有谁能逃过其魔爪呢?很快,吕壹的目的竟然直指丞相顾雍。他暗地里收罗顾雍一些过失,秘密向孙权检举揭发。晚年的孙权对臣属防患心很强,大为震怒。关键时刻,黄门侍郎谢宏救了顾雍,他对吕壹说,顾雍若是倒了,潘浚必成丞相,而潘浚正是吕壹的眼中钉。

潘浚是东吴帝国重臣,与上大将军陆逊堪称是吴国的两大支柱。潘浚为人耿直,绝不逆来顺受。他与陆逊驻军于武昌,两人每每谈及吕壹乱政,无不痛心疾首,说到动情处往往泪流满面。

吕壹不死,东吴必乱。

一个计划在潘浚脑海里形成:进京面圣,扳倒吕壹。他上书请求入朝,目的是要当着孙权的面揭发吕壹的罪恶。潘浚回到首都建业后,令他倍感失望的是,连太子孙登的进言孙权都置之不理,儿子的话听不进去,会听他一个大臣的话么?行动超越语言。既然扯嘴皮子没用,那就真刀真枪地干吧!

潘浚要干什么呢?刺杀吕壹!

他摆下酒宴,大宴宾客,朝中文武大臣皆在邀请之列。他的计划,是在酒宴过程中,亲自刺杀吕壹,结果这个大特务的狗命。要知道吕壹现在是孙权身边的大红人,刺杀的后果可想而知。然而,为了国家的未来,潘浚已经没时间去理会后果,哪怕赔上身家性命,他也要为国除贼,为民除害。

然而,刺杀并没有成功。因为吕壹根本没去参加宴会。满朝的人都知道他对吕壹恨之入骨,吕壹怎么会不知。别看吕壹狐假虎威,其实很怕死,若一脚踏进潘浚家,恐怕是直着进去,横着出来。

对吕壹的倒行逆施最为抵制的是军方,眼看顾雍、陆逊、潘浚三人处境日益恶化,西陵督步骘上书皇帝孙权,认为三位大臣“志在竭诚,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进一步指出,不应该由其他官员监视、考核他们,试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评判品格高的?

孙权仍没有理会步骘,这种态度助长了吕壹的嚣张气焰。作为一个政坛上后起之秀,吕壹对国家没什么功勋可言,唯有依靠网罗罪状、屡兴大狱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左将军朱据不幸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朱据案十分可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吕壹这名酷吏罗织罪状的手段。事情是由一笔钱款引发的:朱据的部曲有一笔三万钱的中央财政拔款,但是这笔款突然不翼而飞。吕壹怀疑朱据私吞这笔公款,但怀疑归怀疑,他没有确切证据,不好直接找朱据对质,便逮捕其手下的财务主管,严刑逼供。严刑的结果,没有逼出口供,倒把人给拷打致死。死几个人算什么,冷血动物吕壹没放在心上,把死者尸体扔出监狱。

与吕壹相比,朱据比较有人情味,看到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冤死,心里十分难过,便买了棺材,为他入殓下葬。没想到这竟然成为朱据的罪据,吕壹当即奏报皇帝孙权:朱据为主管厚葬,肯定是因为主管为他隐瞒贪污三万钱的事实。没有好处,你能做这好事吗?吕壹的逻辑,倒是代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逻辑,就像当下“扶老人”被反诬时,讹人的一方总说:“你要没撞,会这么好心去扶吗?”

这种逻辑看上去很可笑,可悲哀的是它有一定的市场。至少孙权看了后是认同的:对呀,你朱据厚葬嫌疑犯什么意思,莫非你才是背后主犯?查,给我狠狠地查!朱将军朱据现在才明白,自己能统率千军万马,可是一个小人就可以把他打翻在地了。怎么办?他百口莫辩,那三万钱怎么不翼而飞,他的确不知情,没找到那笔款,就没法洗去嫌疑。唉,他长叹一声,看来是免不了坐牢了,他索性搬出家门,铺了个草堆,画地为牢,听候定罪。

也算朱据运气不错,正当吕壹打算穷追猛打时,公款失踪案有了重大线索。典军吏刘助指证,这笔三万钱的公款乃是被工匠王遂以诈骗手段冒领,与朱据及左右亲信毫无关系。刘助的证据来得太及时了,不仅救了朱据一命,还揭露吕壹滥用刑法、草菅人命、构陷大臣的违法犯罪行为。

按理说,朱据这个案件所涉及的款项数额并不大,无须如此兴师动众。吕壹之所以想整垮朱据,不仅因为他是左将军,更在于他另一个身份:孙权的女婿。要是孙权女婿都成为自己的囚徒,谁还敢与自己作对呢?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吕壹的好运是走到尽头了。

吕壹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时间,朝臣们群情激昂,弹劾这个大特务。孙权重用吕壹,是想通过特务机构达到控制群臣的目的,说白了,吕壹就是条走狗罢了。在中国历史上,酷吏的下场一般都不好,得势时呼风唤雨,失势时千夫所指、万民唾骂,皇帝先放出走狗咬咬人,让人畏惧,然后又宰几条狗以彰显恩德,这就叫恩威并施。

吕壹得罪的人太多,干的坏事也太多。审理吕壹案件的人,正是曾被他陷害过的丞相顾雍,这次难逃一死了。

大特务吕壹如一阵风,旋起旋灭。

然而,在大家拍手称快时,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回顾吕壹擅权的来龙去脉,可以清晰地发现吴国历史已然走到一个转折点。孙权已经从一代明君滑向暴虐的深渊,清明的政治将笼罩恐怖的阴影。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帝王权力无限制膨胀的结果,“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以孙权之贤,也不能幸免于此。

敢于触犯孙权的人,只有老家伙张昭。张昭病逝于公元236年,仅仅两年后,便出现吕壹乱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张昭对于东吴帝国的政治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孙权并不太喜欢张昭,但好歹一直记得他是母亲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这也是张昭敢于叫板孙权的底气所在。有张昭在,孙权总有所顾忌,不得为所欲为,这一点点限制是弥足珍贵的。连这点限制也没有,一代大帝孙权离暴君的日子也不远了。

在读了许多历史之后,笔者发现人是复杂善变的,人的道德在权力的冲击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巨大权力面前仍保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且其中有些人只是因为死得早而已。“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倘若王莽死得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楷模;有人说,希特勒要是在1938年前死掉,他就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历史就是这么会开玩笑,从道德楷模到骗子,从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其中的鸿沟并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3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孙权是我很少谈到的三国人物,因为他太过复杂,每每讲到就需要大量的篇幅,此文我只谈一点,讲透了,大家自有一些收获。

乱世之中的孙权继位后,面对的局面很艰难

孙家的基业是孙权的父兄二人拿命拼下来的,孙权小时候跟随父兄四处漂泊,历经战乱,经历了父兄之死,十九岁时,兄长孙策死后,将光耀门楣的任务交给了孙权。

由于伟大小说《三国演义》提到的很少,所以我们很多人觉得孙权的上位是很顺利的,但其实大大不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不就,各方面的势力都还在观望天下局势,没一个真正信服外来的孙家。

所以,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极不明朗,动荡不安。简单谈谈当时的形势,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应该怎么办?年轻的孙权很迷茫,他只是读过一些诗书,从未真正带兵征战,而他的身边能够真正信任的人不多,这个时期只有和父兄一起创业的周瑜、程普可以用,可是如果他们大权在握,自己将如何是好?孙权是非常矛盾的。

孙权是多么的缺少“安全感”?

在周瑜摆平内忧外患之后,孙权面对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

这一切看似非常顺利,可是埋下了很多问题,士族做大了,会挤压平民的生存空间,怎么办?士族控制了人才梯队,那么自己日益孤立怎么办?国家大政战略的话语权都在士族这边,自己怎么做决定?孙权面对的就是这些问题,要依仗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可是也要打压。

孙权的办法是。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逐步遍布朝堂。孙权信任的从周瑜到鲁肃,从鲁肃到吕蒙,可是三个人都早逝,接下来孙权在怎么办?孙权的身边缺少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样一批有能力有铁关系的宗室啊!

接下来孙权无可奈何,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于是孙权只能仰仗四大家族的代表人,陆逊

可是陆逊掌军事后,又急速的插手政治,军政一体,主导了整个东吴朝廷,并且触角伸向了孙权的立储禁区,没有安全感的孙权怎么办?他叫“权”,他真正擅长的就是权术,于是逼死了陆逊,算是给四大家族一点颜色,可是立储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于是孙权又出了昏招。

纠结的孙权,无奈的选择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唯一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花甲之年的孙权心灵受到的重创可想而知。

那么,孙登死后,应该如何立储?孙权的方法就是继续纠结和逃避,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也就是说,两碗水端平,这也是古代史中处理立储问题最糟糕的办法!从此东吴朝廷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东吴永无宁日。

在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之中,孙权不堪其扰,于是他继续纠结,从两碗水端平,到摔碎两个盛水的碗,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的决定针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而是妄图控制东吴朝政的各个士族门阀,孙权就像告诉他们,这个东吴是我孙家的,决定权在我手里,你们不要痴心妄想。

在孙权发动的这场朝廷大清洗运动中,东吴集团内耗严重而惨淡,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于内讧、第二任皇帝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吴国进入了糟糕的孙峻及其继承者孙綝的权臣时代。

东吴的命运来自于孙权的选择,我们不去简单的评价对与错,而是应该看到更多人性层面的东西。乱世之中,曹操有皇帝在手,有誓死效忠的宗室,有文韬武略的朝廷,刘备有争雄天下的勇气,有个有号召力的姓氏,有值得托孤的诸葛亮,有胜似兄弟的关张,而孙权只有自己的“权术”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保境安民的依托而已。

用辛弃疾的词作为结尾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4

纵横年少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演义》,经常在英语课上读三国,也因此多次被找家长,回想这些年,大学英语四级222分,现在天天解读三国历史,也当真是没谁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的笔墨很多,但是关于孙权的并不多,小学时候一直以为孙权是个垃圾,完全是凭借其父亲和哥哥的根基,坐镇江东。

其实,不然,后来在语文书中看到了《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他劝吕蒙读书,使得吕蒙在孙权的影响下,也喜欢看兵书、学习,成为东吴名将,由此再也不敢小窥孙权这个人物。

曹操为何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江东政权草创于孙坚,发展于孙策,却最终鼎盛于孙权手中,孙权的哥哥号称江东小霸王,却被刺客刺杀,孙策主政的时候霸业难成,当时孙家在东吴的政权并不牢靠。

首先,孙氏家族不是世家大族,是江东一个寒族,孙氏家族发家于江西,所以江东的世家大族是不认可孙氏家族的,这是孙权面临的统治难题。

其次,孙权隔壁就是刘表,刘表有一大将叫黄祖,而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刘表的部下黄祖杀的,况且当时袁绍和曹操在打官渡之战,不论是谁胜谁败,矛头都会对准孙权,这对刚刚即位的孙权而言,实在是内忧外患。

年仅18岁的孙权就全面的接手了江东大权,对孙权而言,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当时能够帮助孙权的只有周瑜和张昭,孙权在两人面前放低姿态,诉诸自己的不易,两人决定帮助这个18岁的孩子。他们率先表明忠心,带头行礼。他们的表态具有重大意义,代表着与两人相关的集团会支持孙权,孙权这就有站稳脚跟的可能。 孙权他知人善用,重用吕蒙、周瑜、鲁肃,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忠义之士,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们都会认真辅佐孙权,孙权早期的成就,离不开他当初任用贤才的战略眼光。

后来孙权起兵西进,收服甘宁,围剿了黄祖,同时为了在江东站稳脚跟,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溃了曹操军队,又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等等,这就足以看出孙权的果敢和智慧、知人善用,所以早期孙权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起兵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两军在濡须口对峙月余,曹操望着孙权的军队,严肃整齐,自知无法打败孙权,因此心生感叹,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后引兵北还。

从父亲、哥哥手中接过江东大权,并且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守住这份基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孙权而言也是很不容易。 三国鼎立之际,孙权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即使是在波云诡谲的三国鼎立时期,孙权还能够冷静从容面对,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那为什么到了孙权晚年,他却成为了昏君呢?

首先,孙权年事已高,难免昏庸

主要原因是孙权年纪比较大了,很多事都稀里糊涂,孙权去世的时候已经71岁了,这在古代算是个长寿老人了,俗话说人是越老越糊涂,而孙权到死也是一直把握着东吴的政权。

让一个“老小孩”把握着一个国家的政权、并决策所有的大事小事,孙权难免有任性妄为的时候,所以,导致孙权做的决定也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是举国上下又不得不听命于孙权,所以孙权昏庸有他年纪大了的因素。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老年之后都会犯昏庸的毛病,就像唐玄宗一样,早期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后集团,任用姚崇和宋璟为相,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贪图享乐,极尽宠爱杨玉环,荒废国度,放任安禄山自由发展,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所以晚年皇帝会昏庸就像是历史必然一般。

其次,身陷夺嫡之争当中,没能妥善儿子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身为皇帝,必定多疑,孙权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他选择继承人上犹豫不决,导致孙权晚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在太子孙登去世后,他选择立孙和为太子,但是他对孙和并不是很宠爱,相反宠爱鲁王孙霸,这不是有意激起两人争储么?

支持太子孙和的以陆逊为首,支持鲁王的以吕岱为首,孙权知道两人夺嫡、拉帮结派后,十分生气,最后孙权废掉太子,赐死鲁王,改立7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结束了二宫之争。

其实我个人觉得二宫之争是孙权为了掣肘孙和与孙霸,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否则他不会给了一个人太子位,又疼爱另一个孩子。

再次,孙权手下的文臣武将相继去世

在这场夺嫡之争当中,孙权趁机打压位高权重的陆逊,我们知道陆逊跟随孙权40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为东吴政权的稳固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收复荆州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中,陆逊都有着极好的表现。

然而在夺嫡之争当中,本来想置身事外的陆逊,最终被牵连进来,触犯了孙权的忌讳,于是孙权就首先拿陆逊开刀,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陆逊身上,陆逊最终因为忧伤过度去世。 其实在陆逊死之前,鲁肃、吕蒙都相继离世。强国都是靠人才,但是东吴一直在流失人才,等到陆逊死后,东吴彻底失去了活力,没有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了。

最后,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孙权过于安逸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刘备先于自己去世,东吴疆域大致确定,政治环境相对平和,自己的前半生都在算计着过日子,没睡过安稳觉,三足鼎立的格局少了两个重要的人,孙权自然可以松懈下来了,享受帝王生活了,孙权也由此变得骄奢淫逸,丧失了原有的自我警惕意识。 就像鲶鱼效应一样,因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存在,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存在,孙权为了生存会不停地筹谋规划、算计比较,但是一旦没有了生死存亡,鲶鱼效应就失去了意义,再也激活不了孙权的斗志,孙权领导的东吴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了生机与活力。 所以,俗话说“酒饱思淫欲”,没有紧迫的局势,再加上权利的高度集中,让孙权没有了早期的意气风发,晚期的孙权,也难逃昏庸的晚年。

5

主要原因是太子孙登突然病死。

孙权晚年,昏聩不堪,主要因为培养了十多年的太子突然死了,孙权不得不从儿子里面找新的太子,此时由于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搅动,导致后宫腥风血雨,非常的惨烈。

有人说,不就是立太子吗,孙权那么多儿子,重新立一个就是了,有什么难的?

非也!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企业,董事长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儿子做接班人,培养了十几年,突然儿子死了,这十几年就白费了,帮他建立的班底也白费了,重新找接班人,一没经验,二没人脉,何其难也!

孙权就面临这种窘境,以至于后宫大乱。

(1)故太子孙登。

孙登是孙权长子,229年被立为太子,孙权培养他整整12年,但是,在241年,孙登突然病死了。

孙权当时已经60岁了,想象一下,一个年迈的老皇帝,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的接班人突然死了,一切要重新开始,怎么能不令他心神大乱呢?

(2)第二任太子孙和。

孙和是孙权的三子,也是当时活着的最大的儿子(两个哥哥均病死),因此孙权把他立为太子。

但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一直和孙和的生母王夫人有仇恨,天天在孙权那里给他母子穿小鞋,某次诋毁王夫人之后,王夫人遭到孙权责骂,郁闷而死。

孙和也在孙鲁班的不断诋毁之下,做了8年太子被废掉,并在三年后被孙鲁班的情夫孙峻杀死。

(3)差点当上太子的孙霸。

孙权很喜欢四子孙霸,在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又加封孙霸,让他的待遇和太子孙和一样,吴国大臣们就此站队,分别拥护孙和或者孙霸,出现了吴国的太子之争。

孙权为什么立孙和为太子,又加封孙霸?

是年老昏聩还是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的可能性更多。

孙鲁班本来想拥护孙霸当太子,不过孙权的二公主孙鲁育不同意,孙鲁班见孙权宠爱七子孙亮,就改为拥立孙亮。

孙和被废之后,孙霸亦被孙权赐死。

(4)第三任太子孙亮。

孙亮是孙权的第七子,母子都很受孙权宠爱,他出生的时候,孙权已经62岁了,因此受到孙权的喜爱。

250年,孙亮被立为太子,时年8岁,两年后,孙权去世,孙亮即位。

因此,孙权晚年为什么成了昏君,原因是:

①辛苦培养的太子突然死亡。

②重新选立太子,出现宫斗。

③长女孙鲁班起到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6

孙权并不是晚年才变得刻薄多疑,残忍好杀。他从来都是如此,只不过早年间打天下,要笼络人心,不得已才装的人模狗样、宽宏大量。

有几件事情可以证明。

第一是周瑜之死。

赤壁大战之后两年,公元210年,年仅35岁的周瑜暴毙而亡。这个事情非常蹊跷。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就是孙权下的手,但有一些侧面证据。

周瑜想要攻打益州,专程去觐见孙权。孙权表面上答应,交口称赞。背地里,却试探刘备,让刘备评价周瑜。刘备说周瑜精明强干,气度恢弘,时间长了肯定不会屈居人下!

孙权有没有听刘备的话呢?恐怕是听了。因为周瑜见了孙权以后,回去没多久就突然病逝了。让人不能不有所联想。

为什么孙权要害周瑜

因为周瑜之才,胜过孙权十倍。周瑜的功劳又太大,整个江东,是周瑜和孙策两个打下来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打赢的。但是周瑜的官职却非常小,只是一个偏将军、南郡太守。这不是扯淡么?

周瑜老老实实镇守南郡,孙权或许还能容忍。偏偏他要去打益州。益州易守难攻,占领益州之后,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到时候他孙权也无可奈何。

所以,孙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害死了周瑜。

第二个例子是鲁肃

鲁肃是大忠臣,对孙权忠心耿耿。在赤壁之战的危难关头,坚定的支持孙权。结果怎么样?孙权表面上褒奖他,暗地里对他十分不满。

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对一个老功臣,发出这样的评价,简直混蛋。

可见孙权一贯心胸狭隘。年轻的时候要打天下,用人之际,不得不假装宽容。老了以后,就暴露了本性。

7

若想分析孙权性情大变的原因,必须先看看孙权如何得到了江山。

有人说,孙权很幸运,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好江山。父亲孙坚打好了基础,哥哥孙策铸造了霸业,孙权坐享其成,尽情享受着胜利果实。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孙策为何不把大权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原因有二。

一是儿子年幼。孙策被刺杀身亡时,年仅二十六岁,而他的儿子,史书虽然没有其年龄的记载,但就算孙策十五岁生娃,他的儿子也不过十一岁而已,这么小的儿子,能够应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吗?

二是政局复杂。孙策死之前,刚刚得到了江东,人心不服,企图谋反的,暗度陈仓的,阳奉阴违的,大有人在。孙策年幼的儿子根本不能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孙策又不愿辛苦打拼的基业毁于一旦,于是只能忍痛割爱,将基业传给了孙权。



孙权接手的,其实是块烫手山芋。彼时的江东,既有内忧,又有外患。

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宗室庐陵太守孙辅与曹操暗通往来,宗室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被害,会稽蓄谋叛乱。

孙权火急火燎,惴惴不安。孙权急需一批忠心耿耿,力挽狂澜的人。

这个时候,有两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周瑜。张昭替孙权搞定了内部,周瑜替孙权压制了外部,孙权暂得喘息。

彼时的孙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哪敢有丝毫张扬任性。他对张昭比父亲还亲,对待周瑜比亲哥哥还亲,对待下属比同胞兄弟还亲。



孙权主打的是亲情牌,而且他还是个煽情高手。

来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这天,孙权请属下吃饭,酒过三巡之后,孙权让周泰解下上衣。周泰不解其意,但主公之令,不敢不听,于是当众脱掉了上衣。

只见,周泰全身都是伤疤,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孙权泪如雨下,边哭边摸着周泰的一道道伤痕,问这是如何受伤的。周泰一一回答。

孙权哭着说:“幼平啊,你就是我的兄弟啊,今生能遇见你,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这辈子咱们是兄弟,来生咱们做夫妻!”

众皆垂泪。



彼时的孙权,爱兵如子,待下属如同兄弟,整个东吴就像和和睦睦的大家庭一样。

然而到了后期,孙权当上了皇帝之后,就性格大变了,变得刻薄寡恩,残暴无度了。

有一次,孙权又和下属喝酒,孙权提起一大杯酒,一个一个敬酒,每个人都要一口闷。这时候,有个叫虞翻的,天生酒量不行。孙权还没转到他这边时,虞翻就装醉,直接躺倒在地上。

然而,等孙权过去之后,虞翻突然坐了起来,孙权当时大怒,这不是成心戏弄朕吗?当时,便拔出剑要砍虞翻,众人一起拉住这才罢手。



孙权为什么会性情大变呢?

一是人性使然。

历数古代那些伟大皇帝,雄才大略如刘彻、李世民、康熙等等,年轻时候再英明神武,再励精图治,然而到老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变得昏聩,变得保守。

原因就在于俯视一切的地位,绝对的生杀大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谁都希望听甜言蜜语,谁都讨厌忠言逆耳,谁都喜欢纵情享乐,谁都喜欢醉生梦死。

二是继承人之争。

孙权长子孙登和次子孙虑不幸早逝,孙权十分痛惜。孙权立了第三子孙合为太子,但四子孙霸十分不服气,觊觎夺取太子之位。

朝中大臣也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陆逊未代表,拥立太子;一派是以步鸷为代表,支持孙霸。

清官难断家务事,孙权焦头烂额,于是性情大变。

8

其实孙权的患得患失感是从陆逊掌权之后才出现的!在孙权即位之后,由于他继承的是孙策的位置,在子与侄之间的选择就让孙权左右摇摆不定!出于私心,他肯定是要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的!但是他又担心孙策的子孙会因此不愤,然后威胁他的统治!所以,孙权一直打压孙策一脉的人。在一些重要职位之上也不给安排进去!害怕对方有非分之想!

但是陆逊就不同了!陆逊本是孙权挖掘出来的人才!陆逊跟孙氏结亲也是孙权做的!按理,孙权对陆逊应该绝对信任才对!但是这期间却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陆逊的妻子孙氏恰恰是孙策的女儿!这就变成一个很复杂的关系,孙权本是应该信任陆逊的,却又把一个最不被信任的人许给陆逊当了妻子!因此,孙权对陆逊是既信任又防备。到后来,信任逐渐消失,变成了纯防备!这也是后来陆逊郁郁而终的主因!

孙权对陆逊猜忌的延伸到往陆逊儿子的猜忌!陆逊仅仅只是娶了孙策的女儿,陆逊的儿子陆抗则完全就是孙氏血统,孙策的嫡亲外孙!尤其是陆抗的才能又比孙权自己的几个儿子强得多!这就使得孙权不得要为自己的脑残儿子除威胁,这种除威胁了防陆抗还防其他权臣!这便是孙权昏庸的开始!

9

实际上每个人都了晚年都会性情大变,草根只能回味几个当年曾经的“辉煌”,剩下的只有暗自神伤,而帝王面对即将失去的权力、富贵、女人,一方面寻找仙丹,祈求长生不老,一方面总怀疑有人图谋不轨,随之而来就是刻薄多疑,最终会变成嗜血狂魔,秦始皇、刘彻、朱元璋如此,孙权也是如此。

孙策死后,年仅18岁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当年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对内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与刘备,曹操两个老江湖争斗,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百万大军,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一败涂地。

一代枭雄曹操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对孙权最高褒奖。

孙权同所有帝王一样,都希望江山永固,公元241年,33岁的太子孙登突然病死,这对60岁孙权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而且还是自己最为宠爱、耗费了自己巨大心血精心培养了12年的接班人,孙权悲痛欲绝。

无奈之下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同时又封极其宠爱的四子孙霸为鲁王,有了想法的满朝文武纷纷站队。

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江东士族大都支持太子,而支持鲁王孙霸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是孙家老臣。

孙策人称“小霸王”,人如其名,当年孙坚、孙策是手持大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强夺江东土地,江东士族并未完全臣服,陆康、盛宪、周昕、王晟、邹他、钱桐、高岱等大族也先后遭到孙策的迫害甚至杀害。

孙权称帝后,迫于形势,开始和谐江东,以江东土著的保护人角色自居,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又强势崛起,顾雍担任了东吴第一任丞相,陆逊指挥夷陵之战,一战成名,被赞为“社稷之臣”,土著势力已经高居庙堂、尾大不掉。

所以在孙权看来,太子之争实质上就是世家大族与孙氏寒门旧臣的党争,就是江东士族想要夺回当初的一切,双方相互攻歼,不择手段,孙权被迫出手,一时间,伏尸遍地,人人自危,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孙权更是痛心疾首。

孙权称帝后,天下已定,荆州已被夺回,老对手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已谢世。天下唯我独尊,于是更加为所欲为,晚年更是性情暴虐,对谁都不信任,对大臣们几乎个个猜忌,戍边守疆的将领,要将自己的妻儿留在京城做为人质,一但他们有所异动,结果就是诛灭九族。

因江东地理位置所限,所以孙权联合公孙渊,用船将1万军人运到辽东,再用海军沿海北上,在渤海湾一带对曹魏形成海陆一体攻势,但公孙渊却惧怕曹魏,斩杀了孙吴将领交给曹魏。

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军攻破辽东,公孙渊集团覆灭。东吴的生存空间被彻底封锁,56岁的孙权陷入生存危机,诱发了孙权的恐惧、焦虑,紧接着就会引发内乱,江东土著集团会趁机发难,于为了平衡江淮集团和土著势力,为保证孙家繁华,孙权开始加强特务机构,任用吕壹这个酷吏有计划地打压土著势力。

综上,孙权晚年变得昏庸,实质上就是权力惹的祸。

10

人老了就会犯糊涂,比如那个谁?早年挥斥江山,晚年稀里糊涂。老糊涂老糊涂,不就是这么来的么?别想多了,我说的是汉武帝、梁武帝、孙权和乾隆这几个老糊涂。



吴大帝孙权,乃虎将孙坚之子,小霸王孙策之弟。在他九岁的时候目睹父亲去世,十八岁的时候又目睹哥哥去世。父亲给他留了一套可靠的武将班底,哥哥给他留了一套不太可靠的文臣班底以及江东六郡之地。也就是说,孙权就是命比别人好,落地就能直接捡三级头,98 K,把他妹夫刘皇叔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当然了,孙权也不是吃素的。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基业,江东在他手上没有没落,反而愈发的昌盛繁荣了。就连曹操也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不过曹操这话就说的有点恶心了,魏武帝到处占人便宜!先恶心了刘表父子一把,讽刺刘琦刘琮哥俩是猪狗;接着又恶心了孙权一把,仿佛在说孙权这厮只配给我曹操当儿子;最后连刘皇叔也恶心了一把。为啥?谁让皇叔要给孙权当妹夫的。这俩犊子都得给我老曹当儿子!



跑偏了,再回来说孙权。

孙权的前半生还是很努力的,虽然五次伐合肥失利,被后人讥笑为“孙十万”。但这并不能掩盖孙权的光芒,起码父兄的基业在他手上没有垮掉,相反还有扩张。并且东吴一班文臣武将在他手下都还算卖力,很少有听说东吴不服孙权的情况。这就足以证明孙权是个人物!

但是,孙权的性格在长子孙登病死后,突然大变。变成了一个看谁都像奸臣,整天疑神疑鬼的人。

孙登,孙权长子。出生于赤壁之战之后的第二年,当时东吴打赢了赤壁,又夺取了南郡,步入了一个大扩展时期。孙登在此时出生,可谓是喜上加喜,孙权对他宠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就立为了继承人。

黄龙元年(公元229 年),孙权称帝,并立孙登为太子。称帝后没多久,孙权就带着两班文武大臣回到了建业,将孙登留在武昌摄政,还给他配了一部分的官员。俨然有一国两都,两套班子的模式。(后面再解释孙权为什么要把孙登留在武昌)

孙登在武昌待了三年。三年后,实在是待不住了。为什么?喜欢看宫斗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道理:太子离皇帝太远太久,容易被别人做文章。孙权虽说信任儿子,但父子俩毕竟相隔千里,如果别人在后面偷偷使了什么绊子、下了什么圈套,惹得孙权大怒,孙登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因此孙登乘弟弟孙虑病死之机,以吊丧的名义回到了建业,然后就不走了。他跟老爸说:我离家多年,一直都不在您的身边,这样于孝道有亏。而且我是真的特别特别的想您,所以您还是让我留在建业吧!孙权最终同意了孙登的请求,让他留在了建业。

春,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乃留建业。——《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

PS:生在帝王家,亲戚死了,尤其是亲兄弟死了,对于其它皇子来说,真的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到这里,填前面的坑。孙权之前为什么要把孙登留在武昌呢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留太子登及尚书九官于武昌,使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二郡事,董督军国。

从史书记载来看,孙权并不是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千里之外的荆州,而是让他和陆逊一起镇守荆州。并且孙权还给了陆逊当时最高的行政权利——大将军兼任荆州牧,董督军国

这也就是说,陆逊才是武昌乃至荆州的实际控制人。名义上,孙权让陆逊辅佐孙登,实际上是孙权让孙登留在武昌,监督陆逊

为啥要监督陆逊?因为信不过呗!陆逊的权力实在是太过于位高权重了。东吴有三个州,陆逊占了一个,东吴二十三万大军,陆逊统领一半左右。陆逊当时的权力,几乎能够跟孙权五五开,他要是心怀叵测,造反成功的概率是百分百。那要是换掉陆逊行不行呢?不行!别的人没有陆逊的能力,荆州还是会丢

换而言之,孙权是用陆逊的实力防着魏国的军事入侵,然后又用太子孙登来防着陆逊可能出现的异心。

一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当年的刘备。为什么刘备要让关二爷守荆州,别人都不行?因为只有关二爷的才能和忠诚能够符合刘备的标准。其它的张飞、赵云、诸葛亮都不合适。



所以孙权晚年昏庸的根源就在于此,他是既要用人,又要防人。

当时三国鼎立,打仗是常有的事。孙权要维护东吴的基业,就要舍得放权,给大将们足够的权力,否则东吴的江山要完。这就跟诸葛亮在蜀汉独揽大权,曹爽在曹魏一手摭天是一样的道理。孙权当时安排孙登和陆逊相互牵制,也是为了磨合他俩的私人交情,以免自己死后俩人不和

应该说这个安排是好的,只不过孙登早于孙权和陆逊先死了。这一下孙权就急眼了!他自己六十岁了,谁知道还有几年能活的?所以要马上立新太子,保证东吴的基业能传承下去。而就是因为立太子的事,导致孙权和陆逊的矛盾激化,促使陆逊最后郁郁而终。孙权也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

孙权一开始想立孙和为太子,可偏偏孙权又很钟爱另一个儿子孙霸,哥俩的待遇一样高。这样一来,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给某些阴谋家提供了投机的机遇。

像陆逊、诸葛恪、顾潭、等手握重权、奉礼而行的大臣就坚决支持孙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当时儒家盛行,陆逊自幼饱读儒家诗书,奉行一贯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他认为太子和鲁王,一为长、一为次,该拥护谁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孙权却不这么认为,他认定陆逊等人就是在押宝,而且你陆逊在荆州,扬州的事犯得着让你操心?

于是孙权和陆逊的矛盾又回到了起点,皇帝不信任镇守边疆的大将!他最怕外边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内臣,特别是太子勾结,一旦有了野心,里应外合,他的江山就不保了。于是孙权就派人质问陆逊,而陆逊也是个直肠子性格,他想回京解释,希望孙权会接受他的建议,岂料孙权怀疑他的意图,不但不同意他回京,反而又多次派出使者赶赴荆州,责问他意欲何为?因此陆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结果就是郁郁而终。

陆逊的死,不仅没有让矛盾缓和,反而让东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最后事态闹大,孙权也不得不下狠手,废黜太子,赐死鲁王,而另立了孙亮为太子。而孙亮又因为能力不行,沦为权臣的傀儡。东吴也因此一蹶不振……



其实纵观孙权的一生,他并不是晚年才防着大臣,实际上他早年就已经如此了。比如赤壁之战时,他让周瑜带兵先行,自己再带兵随后更进,就是怕周瑜有什么小动作,随时都在防着他,只不过周瑜早死,他跟孙权才没有什么矛盾。

但是陆逊贼能活,孙权对他的戒心也是伴着年纪与日俱增。孙权也因为年纪大了,对性格中多疑、好杀的缺陷也不再加以掩饰。对东吴的文武官员,只要稍有差错,就要起杀心。这不是他晚年的问题,而是一直都有的问题

所以说,孙权为什么晚年性情大变?因为他原本就是这种性格!只不过人到晚年,对自身的克制力没有那么强了,原本人性中的阴暗面显现出来了而已。

另一方面,打击吴国的江东大族,也是孙权必须要做的事。所谓的江东大族,是指在东吴本地的顾、陆、朱、张四个土著大姓。他们人口众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家族与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不仅有钱,而且还在东吴政坛身居要职。在孙权看来,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膨胀,那是不利于孙家在东吴的专制统治的。

说的再直白一点,东吴这个政权,实际上是一个封建领主联盟。孙权是最大的领主,各将领是小领主,各家都有兵。在三国那个年代,魏蜀吴都存在士族膨胀的问题,但只有东吴的问题最严重。这个事,孙权必须要管,否则留到儿子再来管,就镇不住场面了。毕竟曹爽和司马懿在曹魏篡权,孙权是看在眼里的。



最后做个总结:

第一、孙权并不是真的昏,他只是对士族坐大的现象不能再忍了。从本质上,这是也维护自己的权威;

第二、孙权的资历摆在那里,东吴没有人能跟他抗衡。比他老的都死了,比他小的又不如他他强大。以前想做不敢做的,到了晚年也都敢干了;

第三、孙权精明的很,临时前还坑了陆逊儿子陆抗一把。他跟陆抗说,自己以前因为听信谗言,有对不起令尊的地方,这是我的过错。你把以前我给令尊的诏书,全都烧毁吧,千万别让人看见,免得流传出去影响我的英名。临死还要跟晚辈耍花招,玩心眼,这哪是老糊涂的人呐?

当然了,要非说他昏也可以。毕竟中国历史上能活过七十岁的皇帝(包括国王)一共只有十四个,基本上没有晚年不昏的,孙权也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刘彻早年雄才大略,晚年还不是糊里糊涂的。毕竟年纪大了,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来要求老龄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