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圣旨作为皇帝下达给官员或贵族的命令,那么基于保密的原则,接到圣旨的官员或贵族应该就已经将圣旨给销毁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圣旨作为皇帝意志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皇帝本人或皇权的体现,销毁圣旨就等于在否定皇帝的权威,所以没有哪一个官员胆敢将圣旨销毁了,除非他已经打算谋反了。

皇帝的圣旨不但不可以销毁,接旨的人员还必须走上一套接旨的流程,以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接旨的流程一般就是几个太监带着一批侍卫前往官员驻地或府邸,然后得到消息的官员再准备好香案,并带着属官或家眷一起跪在香案旁,等着宣旨的太监宣读圣旨。宣旨太监宣读完圣旨,并将圣旨交到官员手中之时,接旨的流程才算走完了。

除此之外,皇帝的圣旨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一式两份的格式。一份圣旨被皇宫中的相应机构保管着,作为圣旨的存档和备份,其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假传圣旨和编写史书。另一份圣旨就被接旨的官员们郑重地保存在了自己的家中,甚至有些身份较为低微的官员,还将圣旨供奉在家中的祠堂里,因为他们觉得接到圣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荣耀。

既然圣旨都被官员们保存地非常的好,那么现在流传下来的圣旨为什么这么少呢?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古代频繁的改朝换代了。在新朝之时,还保留着或供奉着前朝的圣旨,很明显是一项重罪。所以在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圣旨一般都会被销毁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流传下来的圣旨很少的原因了。

我们现在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圣旨,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圣旨,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个朝代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较近,所以保存地比较完整。而其他朝代,比如汉唐的圣旨就基本上已经绝迹了,这些圣旨要么被人为地销毁了,要么因为保管不善而损毁了,不得不说一声可惜了。

最佳贡献者
2

诏书不能乱用

扯淡圣旨这玩意之前先普及一个冷知识,咱们看电视剧里皇帝给人送两个核桃,太监冲进家中叫唤“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其实是完全不对的。大抵上这么做完要么皇帝被御史喷个臭死,要那太监背锅个矫诏的罪名,小命肯定是难保的。

古代的诏只有皇帝本人登基、登基、大婚、亲政、殡天,或者国家遭遇重大变故、重大革新、重大庆典时才能使用。其作用是昭告天下,使所有人知晓,也就是说诏书没有特定接旨对象。

比如清朝的诏书就是由内阁草拟,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朱笔御批,再以正楷誊写于大张黄纸上。中间和纸张接缝处加盖皇帝宝玺(你就理解成骑缝章),如此才做出诏书的内胆“诏黄”。再经种种复杂礼仪后,由专人于天安门宣读,象征布告天下。最终礼部接诏,大量分印后用驿马传达全国。

明清圣旨样式

故此圣旨这东西下发给个人一般都是“诰”、“敕”或者是“制”三种形式的文书,明朝以前的圣旨咱们就不论了,繁杂无比又没有太多成规。明朝认为统治承于天命,建立了完善的诰封制度,相对讨论容易些。

大体上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的品级大多跟丈夫一致,原则上不可以高于丈夫,这也就是后来俗称“诰命夫人”的由来。至于“制”一般不涉及官职,是皇帝送礼物或者要东西,要么就给个荣誉称号时使用,但是到了后来有点用乱了,和“敕”的用法开始混淆。于是俗意上用“制”表示恩宠提拔,不涉及百姓;而用“敕”则有一丝警告的意味,告诉你别骄傲自满。

清朝的圣旨大体继承了明朝的模式,只是左侧多了满文而已。另外在颜色上清朝圣旨也更复杂,通常五品下都是一片白绫,级别越高的颜色也越多,据说最高有七色圣旨。吐槽机私以为搞个彩虹圣旨在现代应该满值钱的。

圣旨都去哪了?

现在可以扯淡一下圣旨都跑哪去了,通常来说历朝的诏书都会被妥善的保存,但是问题在于那玩意都是纸或者布做的,保存起来特别麻烦。而且历朝的文档存放机构都有着火的记录,连《永乐大典》都能烧掉,几道圣旨幸免的更少。

另外兴替之际通常会京师大乱,各部衙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抢劫,圣旨这玩意是最没抢劫价值的东西,基本也就被霍霍了。再加上后朝不理前朝事,那些东西肯定不如土地黄册、税收记录有用,基本都废掉了。

而给个人的诰命、敕命之类的圣旨更惨,保存条件有限,留前朝圣旨易惹事端,自然大部分都留不下来。目前咱们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圣旨,尤以清朝数量为多,大体上这和民国不追索前朝有很大关系。也就这些吧,扯淡完毕。

3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词儿熟不?影视里经常会出现,这就是圣旨的抬头,历朝历代这两句基本成为标配。

整个封建社会共历经400余位帝王,那圣旨虽说不像漫天雪花一般多,但指定少不了。圣旨是帝王传达命令的方式,不管大事小情。

比如任命、革职、赏赐或是交办任务等,通常都会下一道圣旨。见圣旨犹如见帝王,都是要下跪磕头才能接旨的。

根据官员品级,制作圣旨的材料也是有严格规制的。就圣旨的轴柄而言,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它的面料多为上等蚕丝制作。图案多为祥云瑞鹤。颜色也多为品级而定,一般我们认为甚至都是黄绫的,其实不是。通常是白丝的,最为尊贵的同时会出现七种颜色。

圣旨一式两份。一份交由接旨人保管。一份由专门的机构存档。

按说接到圣旨那是官员的荣耀,应该顶礼膜拜,妥善保管。再加上机构的存档,应该保存完整,存世很多才对。

可是我们发现,博物馆现存的除了少量明清圣旨外,前朝历代的圣旨几乎不见踪迹。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圣旨的材质易损,多为丝锦,不好保存。这确实是一个因素,但不应该绝迹。毕竟纸质的字画都能保存下来。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改朝换代的时候,皇宫会被清理。新皇帝上位,钱潮的档案书卷对他来说就是废纸一堆,肯定会被焚烧殆尽。

那么民间也是一样,保留前朝皇帝的圣旨是要被杀头的。不管是谁当皇帝,他都希望自己是天下唯一正主。前朝圣旨是个很敏感的东西,留有它就说明你丝丝念念与前朝。皇帝为了政权稳定,是不允许任何影响稳定的因素存在的。

所以迫于生存,大量的圣旨都被销毁了。就算有一些被私藏了下来,也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后来被毁。

战乱时期,房倒屋塌,战火焚毁。逃难时,保命最要紧,金银细软最实用。能顾及到保存这些圣旨吗?

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也就凤毛麟角了。有些官员死后把象征着荣耀的圣旨作为陪葬品也一并葬入墓中。

还有为数不多的被私人收藏。他们认为圣旨带有龙气,为了沾这龙气,他们肯定也不会轻易拿出来亮相了。(在此多说一句,像圣旨这样的物件上交国家,作为文物和文化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且能妥善保存。其留在个人手中,不好保存,且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都知道蚕丝这种材质,本身易损,要有专业技术才能保存好。希望流于民间的凤毛麟角的圣旨能重见天日。否则我们真的再也没有眼缘能见到前朝历代的这些圣旨了。

4

中国古代就有400多位皇上,那么每个皇上都会颁发数不清的圣旨。照一般人的想象,圣旨都去哪儿了呢?别着急,我们慢慢来了解。

一、古代圣旨的相关知识

1、圣旨是什么材质?

圣旨可不是纸做的,它的材质是蚕丝,有十八道工序,并且做工力求精益求精。 这种材质是皇家专供,制作的人也是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每道工艺完成后都需要负责人员签字画押,有人监督。

2、古代的圣旨长和宽是多少?

圣旨不是小小的,窄窄的。而是有一定尺寸的,圣旨的宽为33厘米,长度在3米到5米之间,字数不等,多的甚至是上千字。

3、圣旨有何不同?

圣旨的轴根据官员的等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4、图案有没有?

圣旨上的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5、圣旨如何防伪?

有一种看法是,圣旨上的第一个字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6、圣旨的价值

圣旨基本上分为赐命和诰命:

单彩的圣旨一般封五品官员以下的,称为赐命;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员的,称为诰命。

内容多为官品职衔和事迹,以及封赐的官职等,价值也不同:

  • 首先,年代早的价值高一些;

  • 其次,内容牵涉到历史人物、事件的价值高;

  • 第三,皇上御笔价值高。

二、圣旨都去哪儿了?

1、被老百姓所收藏

我们常看到电视剧中有这样的场面,有人大喊,“圣旨到!”于是,齐刷刷的,所有在场的人都跪下了,聆听来人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那么,这圣旨会怎样被对待呢?当然是像是供奉自己的祖先一般供奉起来。这可是象征着皇恩浩荡啊!一般人是没有机会得到的。当然,降职、抄家另说。

河北省的一位孙姓老人家中,有一长达3.6米,宽33厘米,是青黄两色绢本,有织锦云纹,字迹清晰可辨的明朝圣旨。圣旨的内容是赞扬孙维城为国事日夜操劳,表扬其成绩显著,敕封其为山西布政使 。而这位孙维城就是孙姓老人的先人,曾中进士,做到了山西布政使。

2018年,河北省南宫市文物部门在一户白姓人家发现一件明成化年间圣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道圣旨为明成化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对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白圭进行的诰封,内容为对白圭生前功绩的褒扬,并封赠其为荣禄大夫、少傅,谥号为恭敏。 此圣旨总长2.5米、宽0.29米,共计25行,145个汉字。尾处盖有篆书"制诰之宝"玺印。

2、被老百姓焚烧了

朝代更迭之后,为了避免灾难,焚烧者前朝圣旨者居多。但也有因为对前朝的感情特别深厚,而藏在私密之处的。但是这样做的风险特别大,如果抓到,是被抄家杀头的。

3、自然风化一部分

2003年,河南新乡市一户任氏家族保存有圣旨,已经开始风化。最后转交给新乡市档案馆代为保管。圣旨不是钢铁之躯,所以时间久了容易风化,最后被毁。

4、随葬一部分

圣旨作为一种荣耀,会随着拥有者的逝去,而被放入其棺木中,陪伴他的左右。

5、被人走私到海外一部分

在国外,也有一部分圣旨,有一些就是被一些不法的商人都走私过去的。

6、被列强抢夺了一部分

比如,外国侵华时,就曾掳走了一部分的圣旨。

综上:

古代圣旨但是这样一分散,也就不多了。所以,圣旨都去哪儿了?您了解了吗?欢迎大家留言,关注,谢谢!


教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5

圣旨,作为古代社会中皇帝下达命令的一种信物,是皇权的展示和象征,同时接受圣旨的官员,即可以因此一举成名也可能会从此由高官堕落为阶下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圣旨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危险,不过不管怎么样,它始终代表的是皇帝的决定,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有着无可代替的权威。不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史书记载中,我们都听说过大量关于圣旨的记载,但是在很多出土文物中,史学家们却并没有找到关于圣旨的一些踪迹。从圣旨开始出现到封建王朝结束,这期间历朝历代使用的圣旨数目虽然不能做一个精确的统计,但肯定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额。那为什么流传到至今的圣旨却不见丝毫踪影呢?

和古代的官职品级一样圣旨的也有严格的区别,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圣旨总共分为五品: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除此之外,对圣旨的材质和图案也有明确的规定,要求用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以祥云瑞鹤,富丽堂皇为图案。在古代圣旨上也有防伪标志,而圣旨的颜色也十分的考究,一般来说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无论从材质,颜色还是品级上,圣旨都极尽完美的不可挑剔。可就算是这样,他仍然没能在历史的洪流中保存下来,这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一,中国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几十载,每一次新的王朝建立势必要销毁象征着前一个王朝的物品,圣旨自然不可避免的被迫害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失败的人就注定要遭受着被胜利者编排的命运,就像清朝不会在自己的史册上记录明朝的好处,而明朝也不会认为元朝所统治的时代是受人民拥护的。相反,每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王朝都是必要对前一个朝代进行诋毁,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那么与此同时前朝所使用的东西也必然要被摧毁,而那些家中拥有前朝物品的东西,不管是圣旨也好,尚方宝剑也罢要么隐蔽的藏起来,要么就将其进行损坏,否则一旦被抓住,就会落得一个叛徒下场。

二,还有圣旨会被官员们带到了墓里,但由于圣旨的材质过好,没有进行很好的护理,所以很容易进行损坏。

至今为止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经历过千百年还丝毫没有被损坏的,就算是陪葬的珠宝服饰也因着时间的推移有着些许磨损。皇帝颁发给官员的圣旨代表的也是那个官员的荣耀,所以很多官员在逝去以后,会将圣旨作为自己陪葬品。但是由于圣旨的材质是由上好的蚕丝制成的,更需要多加保养与呵护,否则历经千年百年只会变成一张废纸。

三,当然圣旨作为一种皇权和身份的象征,也会被家族们当成传家宝一样流传下来。

所以现在可能还有一些圣旨被保存了下来,但他们的后代却不会愿意将它上交给国家,而是自己保存下来,慢慢留存后世,所以不会被很多人知道。就在现在一些人家中还保留着古代的圣旨,他们也不一定会愿意将它交出来,因为这毕竟是先人留给自己家族的东西,对家人也算是一份纪念,所以相比于上交给国家,他们更愿意自己默默的保存。

综上所述,古代确实有很多圣旨,但是由于朝代的更迭,上一个朝代的圣旨将会被紧接着继位的朝代所损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会是明清朝代流传下来的圣旨。

6

圣旨是古代皇帝向臣下颁发的命令。皇帝会指派一位大臣或是宦官在朝堂上宣读圣旨,或前往圣旨领受人处传达圣旨。

圣旨如皇帝亲临,圣旨领受人要跪拜接旨。传旨人会高声道:"那谁谁接旨",宣读完圣旨后,就会将圣旨交与领受人。

除了抄家、灭九族的圣旨外,绝大数的圣旨领受人,都将任命、表彰类的圣旨珍藏供奉起来,以传后世子孙。

皇帝自古就是“称孤道寡”的,也就是在历代王朝中,能够成为皇帝的人并不多。而圣旨放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会很多。

年代久远的一些圣旨由王朝更替、战乱灾害或是材质原因损毁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圣旨多为明清,因为距离今天比较近。

7

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我们对圣旨都不会陌生,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历史之中皇帝多达400多位,就算一些皇帝只是孩童依然会有辅助大臣和太后为其下达政令,按照道理来说应该圣旨应该多不胜数的保存下来,可有一个现象让我们很是费解,古代那么多圣旨,都哪儿去了?

我们通过一些艺术作品也应该有所了解,古代皇帝下达一些政令或者奖励处罚一些官员都是以圣旨的方式下达,那些官员或者百姓接到圣旨之后,都会把圣旨看作珍宝一般保存起来,有的甚至觉的能得到一份圣旨可是家族的荣耀会把圣旨供奉起来,更有甚者会给圣旨建立一个祠堂,亦或者传给后人做为传家宝之用。并且古代皇帝下达圣旨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圣旨分成两份,一份下达给需要接旨的人,一份被相关机构保管。

按照道理来说古代圣旨应该被完美的保存下来,可是如今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圣旨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之前的朝代圣旨完全成了绝迹的状态。

只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王朝更替,我国历史王朝众多更换频繁,甚至有些王朝只存在区区数十年,当然他们也会有圣旨保存下来。可是王朝更替之后,倘若一个人拥有前朝的圣旨可是杀头的大罪,甚至还有可能被当作前朝余孽,如此之下,我想拥有前朝圣旨的人都会选择把圣旨焚毁来保证自身的安全吧。显然王朝更替是圣旨被焚毁的主要原因,一个新的王朝代替旧的王朝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前朝的影响,自然圣旨也不会让其保存下来。

其次,圣旨虽然是帝王的旨意在古代高贵无比,都是用上好的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分别位祥云瑞鹤或者五爪金龙,富丽堂皇。可圣旨说白了只是一中高棉织品,所有物品都逃脱不了一个风化的结果,在说本身圣旨在古代被当作供奉之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之中,被风化也是必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古代圣旨也一样逃脱不了被损坏被风化的结局,在文物之中,瓷器尚有风化的可能,何况区区的一种丝制品呢。

再则就是那段我们不想提起的历史事件了,当年西方列强入侵清朝,抢走了清朝大量的奇珍异宝,其中圣旨也是他们抢夺的奇珍异宝。他们除了抢夺以外,还用钱财来换取流落民间的文物,民间也同样有很多圣旨被他们用钱财买走,当中自然也会有很多历朝历代皇帝所颁发的圣旨,一部分流落于国外也是圣旨比较少的原因。

最后就是古人的侍死如侍生的观念了,古代人们在去世之后都会把自己心爱之物或者能体现自己荣耀的物品陪葬,圣旨在古代如此尊贵,古人得到圣旨又是如此荣耀,选择把圣旨当作陪葬品一起带入墓葬之内的或许也有很多吧。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圣旨虽然多不胜数,可由于王朝更替,人为损坏、自然风化,被西方列强抢走和带入墓葬等原因,才让我们感觉现代难以看到古代皇帝的圣旨,古代圣旨保存少的原因也是如此。

8

圣旨是指代封建社会皇帝下达的命令或者发表的言论,是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一般都是上好蚕丝或者绫锦织品,团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封建王朝更迭,产生的圣旨肯定不计其数,但是在目前流传下来的文物以及出土文物中,却很少找到圣旨的踪迹,因此很多人有个疑惑,古代有那么多圣旨,都哪儿去了呢?

圣旨用的都是上好的面料,寓意吉祥富贵,而且作为文物,价值不言而喻,应该好好保存,可惜圣旨却是最不容易保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改朝换代,圣旨被清理

改朝换代的时候,皇宫都会遭到清理,圣旨也就变成了“无用之物”,新国君会烧毁前朝所有的档案书卷等,因此皇宫里面的圣旨会遭到破坏。

况且就算很多大臣家里有圣旨,那也不敢留着啊,毕竟已经改朝换代,倘若家里还私藏前朝圣旨,被人发现就是掉脑袋,为了保命,很多有圣旨的官员家里都会偷偷烧毁圣旨。

官员带着圣旨陪葬

圣旨是皇权的象征,有些官员会把接到的圣旨供奉在家中的祠堂里,因为圣旨作为荣耀的象征,很多官员临死前都有遗嘱,会选择带着一起下葬。

因此很多圣旨被官员带着陪葬了,而圣旨陪葬后,到了墓碑里面,没有好的防腐措施,圣旨很快就腐烂了,因此出土的文物中,很少见圣旨。

流落海外

在晚清时期,大量珍贵文物被列强洗劫到海外,或者圣旨被商人走私到海外,流入一些私人收藏的博物馆中,不在市面上流通,那些海外私人博物馆也对圣旨等文物闭口不谈,也造成了如今真正的圣旨难得一见的事实。

被民间百姓收藏

有极少一部分的圣旨被民间老百姓收藏了,这些人中大部分家族中收藏的圣旨来源于祖上,在2003年,河南新乡市一户任氏家族保存有圣旨,最后转交给了新乡市档案馆代为保管,但是因为圣旨时间长了容易风化,最后也被毁。

另外有民间百姓自己珍藏的祖上留下来的圣旨也大多没办法保留,因为圣旨特殊的材质决定了圣旨容易遭受岁月的侵蚀,没办法保存。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圣旨本身的材质以及圣旨所赋予的封建王朝更替内涵,导致了圣旨没办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因此我们现在很少见到古代的圣旨。

9

在古装电视剧中,时常看到太监拿着圣旨念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宣读完毕后,说给跪着的人说“接旨吧”,那最后圣旨都到哪去了,咱们聊聊这个问题。

圣旨是古代皇帝权力的象征,皇帝所说的话,所做的决定,小至百姓生死,大至国家命脉,都会通过圣旨的形式来实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第一道圣旨,由此看来,封建社会圣旨的使用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那这么长时间了,这些圣旨都哪去了?

古代圣旨的可能去处

  1. 个人保存。圣旨是皇帝的御用品,一般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且圣旨都是一式两份,皇帝自己一份,接旨人一份,接旨人接到圣旨后会认为是无上的光荣,所以会很好的保存下来,有的会代代相传。
  2. 后世销毁。古代朝代更迭频繁,在一个朝代灭亡后,新朝建立后会销毁前朝的圣旨。部分生活在两朝时代拥有前朝圣旨的人为了避祸也会把圣旨销毁。
  3. 风化摧残。圣旨一般是由竹筒、布帛、蚕丝或纸张制作,随着年代久远,连年的战争,以及当时落后的保存技术,很多圣旨都风化不存在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圣旨。
  4. 列强侵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大量的珍贵文物被各国列强洗劫到海外,也包括圣旨。尽管有些通过各种渠道回到了中国,但还有很多流落到了外国。当然,还有一部分作为文物收藏到了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也有的被公开展览或被私人收藏,民间的收藏遍布各地。

10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产生过80多个朝代,有过400多位皇帝,2万多份圣旨。但到现在为什么圣旨的古董却少之又少,都到哪里去了呢?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在猜测:

1,有人认为,圣旨作为皇帝下达给官员或贵族的命令,那么基于保密的原则,接旨的一方应该会将圣旨烧毁,以免皇帝的某些机密被泄露。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怀不轨的人造假圣旨,皇帝的圣旨除了传给官员的那一份,宫里还要有一份存档。也就是说所有圣旨都是一式两份的,宫里那一份有专人保管,另一份在接旨官员家中。

2,皇帝独尊,封建社会更朝换代的速度还是挺快的。新上任皇帝都会给留在宫中的以往皇帝圣旨当垃圾销毁。新皇帝的指令才是“圣旨”,很多官员家里惧怕新朝会认为,他们有恢复旧朝的企图,也会将圣旨烧毁,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3,在古代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皇帝都会把前朝的遗物销毁。前朝的遗物大臣是不能私自收藏的,如果被搜出收藏前朝的东西的大臣可是要杀头的。同样老百姓也是不可以收藏的,所以古代官员都会把前朝的圣旨销毁。

4,也有的胆子较大的,不销毁皇上的圣旨,圣旨都会秘密的收藏起来,当做家族传家宝,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的。经过长期战乱和变迁,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古代战乱很多,战乱中无数宅邸被毁,人们在逃生中带金银财宝还来不及,所以圣旨大都下落不明。

5,由于圣旨不是普通纸张,通常是蚕丝绢面,两根轴用料非常金贵,还需要专业的护理,这么金贵的材料做的圣旨,碰上代代下来没人护理它,很容易腐朽损坏,变为尘土。

6,还有一些圣旨经过长时间的流逝,很多圣旨由于潮湿,被蚂蚁咬烂等原因腐烂了,而一些由蚕丝制成的圣旨,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图案和文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最后,当垃级处理了。

7,还有一部分圣旨被用于陪葬了,在大官死后,作为荣耀象征的圣旨跟其他陪葬品一起下葬。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圣旨,都是挖掘出土的陪葬品。

8,八国联军及其各帝国主义的侵略,大量掠夺中国的宝贵财富,其中,掠夺走一些圣旨。如今,大英帝国博物馆里还展示出中国圣旨。

9,文革期间,谁家还存有圣旨,这是件天大的事,后果很严重,比现在谁家藏有枪支弹药,窝藏毒品还严重,如果仅仅当作四旧烧毁算是最幸运的事了。

10,至今,圣旨在民间还存在少量,大都在农村,很多人不愿意上交国家,作为私人藏品保存下来,因为他们觉得上交国家也没什么好处,不如保存下来当作传家宝,因为圣旨一方面象征着整个家族和姓氏的荣誉,是要作传家之宝的,一方面象征着帝王的龙气,他们想留在家里沾沾龙气。

11,如今,圣旨作为一件稀罕古董,其价值和价格是任价古董都无法相比的,可以说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价值连城。所以,圣旨持有者一般不会为钱财而拍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