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讲“死者为大”,古人对死亡的敬畏与恐惧演化出诸多丧葬礼仪,其中有一项叫“压舌”,即人死之后,要在嘴里放一些东西,压住死者的舌头。至于以何物压舌,那得看死者的身份地位了,这与大多数丧葬礼仪一样,代表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贵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周礼·春官·大宗伯》
古人非常注重礼仪,在面对不同的事情,尤其是人类无法左右的事情,通常会以隆重的礼仪对应,一是表示敬畏,二是寄予期望。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样,在人类认知无法解释死亡的时候,就会通过丧葬礼仪来表达敬畏与寄托。
如“送终”,这其实就是丧葬礼仪的第一步,其中包含诸多规矩,如老人在临终时,需要从卧室抬到正庭,把床板放在地上,让老人躺下,否则在卧室的床上,不接地气,灵魂是无法超度的。但若是死者之上还有长辈健在,那么就不能将死者移至正庭。送终时,待死者咽气后则要烧纸钱,称“烧倒头纸”、“落气纸”;然后要放鞭炮,表示死者归西,另有报丧之意,街坊邻居听到鞭炮响后方能前往死者家中哭丧,鞭炮未响时,可不能哭,哭了就是催人死。
送终的礼仪都如此复杂,之后就更多了,如报丧时的穿着、入殓时的时间、守铺时的辈分、搁棺时的天数、居丧时的装扮、吊唁时的男女之别,以及接三、出殡、落葬等等。这些都通用与寻常百姓家,而身份地位高的人家,在丧葬礼仪上还有更复杂的规制。最常见的就是棺椁的规制,如《荀子》规定的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士大夫两棺一椁、士一棺一椁,著名的黄肠题凑就体现了棺椁等级规制。
再如商代起源的殉葬制度,不同身份的殉葬规模也是不同的,考古学家通常就以殉葬规模以及陪葬品的规格来初判墓主人的身份。比如车马具陪葬的,先秦用真马陪葬的必定是诸侯以上的身份,然后清点真马的数量,如果墓中是六马驾一车,那么墓主人就很有可能是天子级别。
以上的丧葬礼仪中,在入殓阶段会有一个特殊的步骤——压舌。一般入殓时,会对死者进行遗容的整理,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和掩面等。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将死者口中塞上一个物体,压住死者的舌头,其用意众说纷纭,但大体上也是敬畏死者,富含寓意和具有现实功效的。
“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公羊传》《周礼》中记载过“大丧共含玉”,这是针对天子来说的,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天子去世后的压舌之物一般为玉,但后来的文献称天子含的是夜明珠,这一点在慈禧太后身上得到印证。诸侯、士大夫、士的压舌物也有定制,这种礼仪也在民间传开,比如用铜钱、大米塞住。
而礼制与民间的做法有相同的寓意,也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压舌是象征着口中一直有东西,所含的物体虽有等级划分,但都可称为是“含饭”,表示不会做一个饿死鬼。而且到了阴间,口中有物,不会说话,以免祸从口出。
在天子到士的等级中,所含之物被认为具有防腐效果,在入殓后,到搁棺期间,短则七天、长则几个月,历史上的孝庄太后还破纪录的停棺37年。所以防腐就是最大的现实意义,这与棺材的材质、放置香料是一个功效。在入殓期间放置压舌物,还有一个功效是防止死者面部萎缩塌陷,这是从遗容角度考虑的。
古代帝王中,大多按照礼仪标准进行压舍,如乾隆帝去世后,入殓时含了一个玉蟾。但武侧天去世后,却只是以木头压舌,这种方式一般是用在处决的刑犯身上,所以武则天的这个举动也着实不能理解。